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2024年6月高考外语、选考信息确认工作的通知
2024-04-0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各市、县(市、区)教育考试院(考试中心、招生办):

为做好2024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外语科目(以下简称“高考外语”)、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以下简称“选考”)的信息确认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信息确认对象

已进行2024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的考生。

二、确认程序及安排

考试信息确认采取网上确认的方式进行。符合条件的考生于2024年4月8日9:00至4月14日17:00登录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www.zjzs.net)进行考试信息确认并办理网上缴费。逾期(时)将不予办理,考试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未进行考试信息确认或已进行考试信息确认但未完成网上缴费的考生不能参加考试。

三、信息确认要求

(一)选考每生限选3科,每科最多报考2次。外语语种、选考科目在首次报考确定后不得更改。

(二)外语首次考试“一考两用”,成绩既用于评定学业水平等级又可用于高考,第2次报考仅用于高考。

四、考试时间

日期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6月8日(星期六) 上午 技术 9:00—10:30
下午 外语 15:00—17:00
6月9日(星期日) 上午 物理 8:00—9:30
思想政治 10:30—12:00
下午 化学 15:00—16:30
6月10日(星期一) 上午 历史 8:00—9:30
生物学 10:30—12:00
下午 地理 15:00—16:30

五、有关要求

各地要通过中学、当地主要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信息确认政策,尽早将信息确认和缴费时间、办法周知考生,确保考生知晓相关招生政策和程序;要加强考生诚信教育和警示教育,教育和引导考生自觉抵制违纪、舞弊、失信等行为;要周密部署,结合考生信息确认情况提早谋划好考点安排;要以数字赋能优化流程、提升服务,确保信息确认工作平稳顺利进行。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2024年3月26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创办的全日制综合性高职院校,由温州机械工业学校、温州商业学校、温州经济学校、温州业余科技大学等4所国家和省级重点中专合并组建而成,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65年。学校现为浙南闽北唯一一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优质高职院校、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浙江省重点高职院校,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首批四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试点院校和浙江省首批专升本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试点院校。学校现有高教园区校区、鹿城校区、瓯海校区、瑞安校区、永嘉校区等五个校区,校园总占地超1300亩,在编教职工近900人,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设有智能制造学院、设计创意学院(温州设计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数字经贸学院、鹿城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瑞安学院、永嘉学院、公共基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秉承“厚德长技,励学敦行”的校训,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遵循“与国家发展同频,与区域产业对接,与民营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与国际顶尖接轨”的办学传统,形成了“区域有什么支柱产业,就建设什么专业;区域有什么企业难题,就建设什么服务平台;区域有什么新技术需求,就培养什么新技术工匠人才”的办学实践,被誉为高职教育的“温州模式”。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人才培养当地离不开。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强化政治修养、职业素养、生活涵养、健康培养“四养融通”,形成了“学训研创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成6个实力雄厚的专业群,40个招生专业覆盖了浙南地区主要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其中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2个、国家示范性专业等国家级专业26个、省级优势和特色专业24个,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4项,主持国家教学资源库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6个,国家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教材40余本,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41个。现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3支,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家,各类国家、省市人才超200人次,并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深入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6年超98%,留温率超60%,毕业生培养质量、就业竞争力、薪酬水平等多项指标多年居浙江省高职院校第一。学校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是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创新创业典型示范高校、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创业者联盟”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大学生创业社团百强。学生近五年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创业大赛金银奖等国家级大赛奖项150余项,德国红点奖等国际奖项60余项。学校以扎根区域为特色的办学实力业内都认同。学校打造了“东西南北中”产教融合办学布局,牵头成立浙南职教集团,牵头成立的全国高职院校应用技术服务联盟获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牵头成立的长三角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列入教育领域长三角公共服务重大平台,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位列2021年中国高职院校改革活力指数科技创新榜第一名。设有国家、省、市、校四级研发平台56个,其中获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7家;校企共建省级企业研究院(中心)28家,企业研发中心140家,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连续四年蝉联全国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排行榜第一,科技成果转让数居全国所有高校第71位(含普通本科高校),每年为企业解决难题600余项,近五年科研等社会服务总经费超2亿元,服务企业50000余家,年培训超30000人次。学校坚持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是全国首个运营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的高校和首个入驻省特色小镇的高校、全国较早与县域政府合作办学的高校。与10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50多个行业深度合作,校行、校企共建温州设计学院、中国鞋都技术学院、温州服装学院、温州家具学院、温州酒店管理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5G+”产教融合研究院等9个产业学院,吸引政府、企业等资金投入10多亿元。温州企业综合服务平台自运营以来惠企数达数百万家次,荣获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及浙江省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称号,连续五年获得省优秀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称号。学校入选教育部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首批浙江省高等学校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和2个省产教融合“五个一批”项目。学校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合作办学国际可交流。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连续2次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入选首批教育部中德SGAVE项目试点院校。实施“中企走出去温职院伴随成长计划”,以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为重点,牵头成立中国-柬埔寨职业教育合作联盟和柬埔寨研究中心。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意大利培训中心、南非培训中心,向南非、柬埔寨等国家输出各类标准50余个;成立海外人才联络站,服务意大利、南非等地温商企业和温州海外人才引进,创下全国第一所伴随中企在海外设立丝路学院、全国第一批为南非政府提供教师培训、浙江省第一批与南非政府建立留学生合作培养的高职院校等“三个第一”。学校获得世界职教卓越奖、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首批“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筹建合作学校、中美“百千万计划”、中国-东盟特色项目等荣誉。学校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提升、同步发展。坚持固本强基,通过构建“五位一体”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标准+特色”党建质量保证体系和“六维”党建品牌塑造体系,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扎实推进“四个融合”行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获得省级培育创建单位5个,入选首批全省高校党建示范群和特色品牌2个,各级党组织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省级及以上党内集体荣誉20余项。学校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获批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重点支持高校,获评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服装CAD》课程及其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和教学名师团队。建有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名师工作室2个,与浙江日报联合打造《课程微思政》栏目30余期,每期点击率超30万次,形成一批“课程思政”品牌,《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专题推广学校“课程思政”经验做法。学校持续推进“双循环治理”体系建设,成立高职院校治理研究中心,形成了顶层-中层-基层的治理结构,以“温职之制”开辟“温职之治”,《“双循环治理”赋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职教大会精神,强化“彰显新职教类型特色、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培养新时代工匠人才、服务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办学使命,引领“活力温台”职业教育创新高地建设,坚定扛起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探路者”的使命担当,努力建设一所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本科层次职业大学,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奋力打造中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窗口”。
  • 浙江海洋大学舟山市定海区
    学校简介浙江海洋大学是自然资源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创建于1958年,始名舟山水产学院,1975年更名为浙江水产学院,1998年与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浙江海洋学院,2000年之后舟山卫生学校、浙江水产学校、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舟山石油化工学校和舟山商业学校等学校(单位)相继并(进)入,2016年更为现名。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两次莅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对学校坚持海岛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学校继续走艰苦奋斗之路,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努力办出特色,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学校现有新城和定海2个校区,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是求学的理想之地。学校总占地面积2608亩(其中海域使用面积720亩),校舍建筑面积53.4万平方米,纸质图书201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超过4.9亿元。设有10个学院,建有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继续教育及留学生教育,与国(境)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设有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现有省一流学科A类2个、B类7个,其中海洋科学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第5,水产学科位列第8,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海洋科学、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机械工程、数学、水利工程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交通运输、农业、教育、旅游管理、药学、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8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并具有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置4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4个,省重点专业9个,省优势专业7个,省特色专业8个。拥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4094人;教职工1409人,其中专任教师99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51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94人,其中正高级技术职务192人。拥有双聘院士10人,国家级人才50余人;省级人才90余人;省级教学、科技创新团队10个。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教学成果曾获国家二等奖1项,近5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学校是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试点高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野外实习基地(共建)以及国内首个海岛野外生存教学实验基地,是海洋类高校中唯一的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共建)。近5年来,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70余项、省部级奖3350余项。学校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被列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科研创新体系,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及全国科学大会奖13项。近5年来,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年均超过1.3亿元;主持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0项,重要社会力量奖85项。建有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发掘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临港石油天然气储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海洋养殖工程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2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8个中外合作科研平台。建有西轩渔业科技岛,拥有“浙海科1号”和“浙渔科2号”两艘科考船,其中“浙海科1号”进入国家海洋科学考察船序列。出版《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人文社科版),设有国家海洋出版社浙江分社。学校以社会服务为载体,确立了充分依托学校特色学科优势、面向关联产业的“浙江海洋大学+市内、市外+行业协会+重点企业”校地合作发展新模式,形成了具有浙江海洋大学特色的社会服务新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整体水平。近年来,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深入参与“水产品精深加工”“机器换人、智能制造”“野生大黄鱼资源重建”“化工园区大气污染控制”等产业提升重大工程。与地方共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大学科技园、定海研究院、普陀研究院等一批地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及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等决策咨询机构,学校先后获得“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国家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集体奖”等荣誉称号。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深化与国(境)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与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与科研合作。与国(境)外5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关系,与意大利比萨大学联合设立浙江海洋大学比萨海洋研究生学院,与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日本东京海洋大学、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等高校开展6个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及多个双硕士项目,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双学士项目,海洋科学本科专业为浙江省首批国际化专业。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培养资格单位、港澳台地区本科生招生和培养单位、“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单位、中国-中东欧“17+1”国家高校联合会成员,设有省内唯一的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俄语等级考试点。21世纪是海洋世纪,学校紧紧围绕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紧密结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发展需要,以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海洋大学为战略目标,努力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科技研发平台、海洋高新技术孵化园区、海洋科技引智载体和海洋人文社科研究中心,为国家海洋事业培养具有深邃涵养、勇立潮头海洋品格的一代英才。党委书记:严小军校  长:陈建孟地  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邮  编:316022电  话:0580-2550008传  真:0580-2551319 网  址:www.zjou.edu.cn电子邮箱:zjhyxy@zjou.edu.cn招生咨询专线:0580-2550022
  • 学校简介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8年,隶属于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素有“浙江交通人才摇篮”美誉,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浙江省首批高职院校之一。学校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是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单位、国家骨干建设优秀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部国家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建设单位、浙江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浙江省四年制高职教育试点院校。学校位于杭州市,集“西湖”“西溪”自然之灵秀,合现代化、职业化人文之特色,享有全国高职“魅力校园”、浙江省高校“美丽校园”称号。校园占地面积40.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79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总值11.6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7亿元,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82.8万册、电子图书26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9个。有教职员工650人,其中高级职称178人,在校学生10800余人。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1名以及省部级以上人才60余名,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1个、浙江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学校设有路桥、汽车、海运、航空、轨道交通、智慧交通、运输管理、人文、士官、继续教育等10个二级学院,开设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航海技术、飞机机电设备维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通信技术、物流管理等30个全日制高职专业。学校与浙江科技学院联合开办土木工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与宁波工程学院联合开办汽车服务工程、网络工程专升本专业。学校精准对接交通行业人才需求,集聚交通优质资源,实施“分段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牵头组建了浙江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创建了浙江省唯一的“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联手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浙江山太航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形成了学校、行业、企业的命运共同体。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物流管理、传感器应用开发、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入选第一、第二批的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学校建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2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生产型实训基地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实训基地10个。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浙江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近年来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成绩突出,省部级以上获奖600余项,国家级竞赛获奖200余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8%以上,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学校聚焦行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打造品牌专业。学校紧紧围绕服务教育强国和交通强国战略,锚定全国首个“现代交通示范区”建设和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率先实现交通现代化”要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构建了7个优势特色专业群,打造具有交通特色和优势的专业集群,形成了海、陆、空、轨道各领域协同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专业体系。学校拥有国家级示范专业点4个、国家级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9个、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4个、省级优势和特色专业12个、全国职业院校交通运输大类示范专业点4个。学校是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全国汽车服务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是全国路桥职业教育集团和航海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也是“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的理事长单位和秘书长单位;学校建有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授牌的古桥研究中心。学校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重视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学校拥有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部级行业研发中心1个、中小企业产品研发中心3个。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是省内唯一专门从事交通科学研究、交通科技开发、交通工程质量试验检测、工程技术咨询和交通新材料研发等服务的科研机构,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智慧公路工程研发中心,拥有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综合检测甲级等资质13项,是全省交通系统唯一进入浙江省高院公路工程检测鉴定对外委托机构名录的机构。近五年学校承接桥梁检测、通航评估、政策决策咨询等研究和技术服务项目770余项,获厅局级以上科研立项155项,制定行业标准10余项,累计科研技术服务到款总额7.36亿元,获省部级科技奖项20项。学校建有国家海事局授权的海员专业技能培训资质、浙江海事局考试中心、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鉴定站、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一级评价机构、浙江省人力社保厅职业技能鉴定站、交通运输部民航局CCAR-147航空器维修技能培训基地等资质,近五年累计服务交通企事业单位3000余家,开展技术技能培训12.5万人次,培训量超过70万人日,各类培训累计到款达1.5亿元,成为浙江省交通运输行业职业培训主要基地。社会培训服务品牌享誉全国,多次入选“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60强”。学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荣获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学校主导组建了“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输出国际学生培养标准10个,建成海外“鲁班学校”4所、“丝路交通学院”2所,开展海外员工培训2800余人日,招收全日制学历留学生25人。学校汽车类专业率先引入国际化校企合作项目T-TEP,与十大汽车国际品牌开展国际化合作,是全国首批中德SGAVE项目五所试点院校之一,2018年被教育部授予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示范学校称号。学校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开发”“援疆援藏”战略,开展教育帮扶。援助重庆交通职业学院、陕西西乡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中西部院校,开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技术培训,集中培训骨干教师32人次、专技人员35人次,送教上门、网络授课2125人次;连续三年在贫困地区和西部地区招收1820名大学生,帮助贫困地区和西部地区学生成长成才;连续六年赴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开展支教活动,授课学员4800余人日、技能培训500余人次、结对贫困学生100余户,有效提升了村民和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积极开展省内需加快发展地区结对帮扶活动,通过挂职、实物捐赠、技术培训、建立帮扶基地等方式助推景宁、龙泉、青田、山门、庆元、松阳、兰溪等地经济转型升级;开展农村公路线性设计和运维养护培训,助推四好农村路高水平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学校在巩固扶贫成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直接把社会服务功能延伸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学校以章程为统领,以基于ISO9000学校内部质量体系为基础,全面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校充分发挥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持续运行基于ISO9000的学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了决策科学、执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有效提高了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形成了融教育服务管理为一体的学校质量文化。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强质量文化培育与建设,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学校锚定“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彰显中国职教特色,创建世界水平学校”的建设目标,遵循“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培养交通事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质量方针,坚持“依托交通、服务社会”的办学特色,秉承“励志力行”的校训精神,倡导“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优良学风,努力成为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国领先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交通类高职院校。
  • 学校简介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波教育学院)是一所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以培养全日制大专生、培训宁波市中小学(幼儿园)在职教师、教育行政干部为主要任务的公办高等师范院校。学校现有杭州湾校区和宁波校区,占地面积518亩,全日制学生5595人。办学历史深厚。学校创办于1959年,前身是宁波市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宁波教育学院”,是宁波市最早的五所高校之一。2018年10月,杭州湾新校区启用。2019年5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学校改制设立为“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0年12月,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群顺利入选浙江省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名单。办学特色鲜明。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早期教育、产品艺术设计、音乐表演、电子商务等13个专业,逐步形成“多群一链”的专业布局与学科建设。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是宁波市重点建设专业,学前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被确定为唯一一个市级教育类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宁波市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宁波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中心、宁波市班主任专业发展指导中心挂靠我校的独特优势,构建了学前师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办学格局。师资队伍优良。学校强化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建设,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17人,其中专任教师23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175人,占75.11%,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82人,占35.19%,8人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专升本率位列全省高职院校第5位。多名学生代表浙江省参加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成绩稳居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2021年师生作品荣获“挑战杯”全国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一等奖。不断深化国际化教育合作,与美国威廉杰瑟普大学、泰国商会大学等13个国(境)外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与韩国东明大学合作举办学前教育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全方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社会服务广受赞誉。社会服务广受赞誉。学校积极履行“三中心”职能,统筹指导宁波市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十三五”期间,培训学员近10万人次,高质量完成新疆库车、四川省凉山州、吉林省延边州、贵州省黔西南州、浙江省丽水市、重庆市万州区、西藏比如县、青海天峻县等地教育扶贫工作,惠及当地教师300余万人次。2020年学校还获批成为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培项目承办院校,是浙江省唯一获批的高职院校。2022年成立宁波教育培训集团,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培训品牌。学校被宁波市委、市政府评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学校设有宁波教育评估研究院、宁教培训学校等社会服务部门,其中宁波教育评估研究院被市民政局授予“4A级社会组织”称号。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学校积极推进校地共建和校企合作,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合作共建了全国第二家儿童研究院,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共建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全国第一家区域学习中心,与教育部民族发展中心共建全国第一家长三角地区民族教育协作重点研究基地,与上海师范大学签约共建卓越教师培训工作室、研究生培养基地。目前已建64家教学实践基地,24家幼儿园教师发展学校,设有附属幼儿园2个,全省五年一贯制合作教学点学校17所。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立足浙江,服务长三角,贡献“一带一路”,构建“一核两双九大行动计划”新一轮创业蓝图,努力把学校创建成高水平高质量的卓越师范院校,成为浙江省优质幼师培养摇篮。
  • 学校简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管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始创于1956年,初名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而后历经杭州航空工业学校、浙江电机专科学校、浙江机械工业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等时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3年原杭州出版学校整体并入,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2000年实行浙江省与信息产业部共建、以浙江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2007年成为浙江省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高校,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坚持立足浙江、依托行业、面向世界、服务社会、支持国防,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弘扬“笃学力行、守正求新”的校训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现设下沙、文一、东岳、下沙东及青山湖等5个校区,占地面积2500余亩;下设19个学院及教学单位,举办1所独立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000余人,教职员工2400余人。学校拥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来华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45个本科招生专业,1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防特色重点专业,是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国防特色重点专业的高校,8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设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具有硕士推免权和雅思考点。拥有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6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个浙江省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浙江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办学规模、水平、质量和效益等各项指标均位于浙江省属高校前列。学校拥有一支以国家及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学术造诣深的知名学者为带头人,中青年专家教授、博士等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全校教职工2400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正高职称35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00余人。其中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海外引才计划专家8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5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长江学者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海外引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8人。省特级专家2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2人。设有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在众多领域参与并完成了一系列国家“六五”至“十三五”计划重点攻关、“973”“863”等高科技攻关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2021年实到科研经费突破 5.2亿元,稳居省属高校第2。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其中,2021年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21年主持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学校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科技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荣获“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称号。拥有浙江省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海洋工程研究中心、微电子研究中心、中国财务云服务研究院、生物三维打印与医疗器械研究院、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浙江省管理会计应用创新研究中心、浙江(杭电)创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科技教育研究平台。目前,学校与国内外数百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已成为浙江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高地,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13项。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学风浓郁,学科竞赛成绩突出,近五年在挑战杯、互联网+、电子设计、数学建模、ACM程序设计和智能汽车等全国大学生顶级权威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以上300余项,7次冲入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决赛,曾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等国际奖项,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人数与学生拥有专利数在省属高校中位列首位。2017年第41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获得全球排名并列第20;2017年至2021年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共获一等奖24项(含5项全国冠军),总成绩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2020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信息科技前沿专题邀请赛(瑞萨杯)获赛事最高奖瑞萨杯;2017-2021年全国普通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排行全国第17位,地方本科院校竞赛榜单列全国第一。办学66年来,学校在复合型IT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实践成果连续五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学校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16万余名优秀人才,众多校友成为阿里巴巴、中芯国际、京东方、中电熊猫、海信、创维、厦门宏发、北信源等国内电子企业的领军人物,据统计全国IT百强企业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掌门人为我校校友。学校被誉为“IT企业家摇篮”和“卓越会计师沃土”。学校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较强,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浙江省属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在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分数位居同类院校前列。据第三方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的起薪率、职业稳定性、国内外升学率、对母校的忠诚度等方面指标均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学校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是浙江省首批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拥有网络文化、原创音乐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学科竞赛文化等一批国家级文化品牌,每年均开展“大学之道”人文讲堂、“缤纷下沙”高雅艺坛、社团文化节等数十个文化主题活动以及科技文化节、研究生IT创新学术论坛等一批学术主题活动。金庸、王蒙、泽尔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李昌钰等众多海内外名家大师都曾来校,与师生切磋交流。校园环境优美,书海风荷、雅湖云影等“杭电十景”风光如画。学校设施一流,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科技馆、体育场、文化活动中心。2021年获批“中国—奥地利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拥有国家级脑机协同智能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拥有检测仪表与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射频电路与系统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工业和信息化部视听认知健康与智能影像分析评价实验室等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院,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0个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4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6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载体、3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以培养基于网络的先进制造技术人才为主的工程训练中心。学校具有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健全,教学科研实验室及服务与共享公共平台完善,办学条件处于浙江省属高校及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学校对外合作交流广泛多元,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法国、墨西哥、奥地利、罗马尼亚、塞浦路斯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个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大力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充分发挥信息类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开展境外联合办学,在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建有7个境外办学机构。学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招生国别丰富,教育层次覆盖学历生教育和非学历生教育,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学生招生奖学金专项”,来华留学生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学校与国外知名高校和一流科研机构设立60余个实质性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建有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每年都聘请大量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驻校任教,选派千余名优秀大学生赴国(境)外名校留学或长短期学习,选派近百名教师赴国(境)外高校进修学习。学校2018、2019连续两年国际化总体水平位列浙江省属硕博高校第1。当前,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将坚持自身办学特色,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以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