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方案
2019-10-1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指导意见》透露了一些重要信息,如:普通高中一年级要开设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采用课堂教学、讲座、职业体验活动等方式开展课程教学,将生涯教育理念渗透到各门学科;学校要构建行政班与教学班有机结合的班级管理制度,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等等。

广东省普通高中从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方案、使用新教材,2018年、201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继续使用教育部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各地各校要做好2018级、2019级课程实施过程中新旧课程的有效衔接。

学校要构建行政班与教学班有机结合的班级管理制度,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

结合自身办学传统、特色、优势和高考“3+1+2”模式对选择性考试的新要求,探索和构建适应本校学生发展需要和软硬件资源实际的选课走班方式,规范有序实施选课走班和分类分层教学。

鼓励各地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开发排课系统和走班管理系统,加大学生管理、班级编排、资源配置、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统筹力度。

普通高中一年级要开设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采用课堂教学、讲座、职业体验活动等方式开展课程教学,将生涯教育理念渗透到各门学科。

2020年底前完成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核定,使编制资源配置机制适应选课走班教学管理需要。

加大区域学校课程教学资源的统筹和共建共享力度,建立课程、教师、课室、场地、设施设备的区域共享机制。

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教师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市级统筹力度,探索建立市级、县(市、区)级教师流动资源库,通过教师区域走校、县管校聘、返聘优秀退休教师等多种措施,缓解教师结构性缺额压力。

整体规划三年课程安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学校要构建行政班与教学班有机结合的班级管理制度

为适应广东省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完善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该指导意见出炉。

《指导意见》对学校课程规划、课程管理、创新管理模式、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课堂教改、学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指导意见》提出,学校要执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整体规划三年课程安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各类选修课程,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广东省普通高中从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方案、使用新教材,2018年、201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继续使用教育部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各地各校要做好2018级、2019级课程实施过程中新旧课程的有效衔接,将学生发展指导、选课走班、综合素质评价等高中课程教学改革新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中。

完善学校课程管理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学校要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生选课情况,科学合理排课编班和安排教学计划,避免随意增减课时、增加教学时间、排课前紧后松等现象,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切实保障教学秩序稳定。周教学时间总量要按照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安排。要开好技术(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理化生实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规定的专题教育课程。

学校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学分认定工作,加强对学分认定的管理和监督,严禁出现违规和虚假认定学分的情况;对未按课程方案修满相应学分的学生,不得颁发高中毕业证书。加强课程实施监管,落实校长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

《指导意见》提出,构建新型管理模式。学校要构建行政班与教学班有机结合的班级管理制度,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要深化学校内部治理改革,建立适应新时代的校长聘任机制、教师评价激励机制、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提升校长治理能力,激发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校要科学制订选课走班指南和课程实施方案

加大学生管理、班级编排、资源配置、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统筹力度

《指导意见》提出,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各地各校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借鉴前期试点地区经验做法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传统、特色、优势和高考“3+1+2”模式对选择性考试的新要求,探索和构建适应本校学生发展需要和软硬件资源实际的选课走班方式,规范有序实施选课走班和分类分层教学。

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馆和学校周边社会公共资源开展走班教学,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学校要科学制订选课走班指南和课程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各学年开设科目和课时,确保课程之间、年级之间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连贯性。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开展实验教学,把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结合起来,切实改变忽视实验教学的倾向。注重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和作业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要加强学科组协调,合理控制学生作业总量,减少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保证学生休息时间。校长要深入课堂、参与教研、指导教学,着力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同时,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各地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开发排课系统和走班管理系统,加大学生管理、班级编排、资源配置、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学科特点,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多功能学科教室建设。

普通高中一年级要开设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

引导学生理性确定选考科目,合理制定修习方案

《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生活和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普通高中一年级要开设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采用课堂教学、讲座、职业体验活动等方式开展课程教学,将生涯教育理念渗透到各门学科。

学校要加强选课指导,引导学生把国家需要、高校招生要求、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及特色优势与自身兴趣爱好、学业能力有机结合,理性确定选考科目,合理制定修习方案,减少盲目性和功利性;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共同参与。学校要尊重学生的课程选择,学生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必须在学校充分宣讲指导后由学生和家长认真商量确定,学校、老师不得代为确定。

同时,强化综合素质培养。要注重加强学生身心健康和安全素养,强化体育锻炼,使学生掌握1—3项体育技能。加强美育工作,积极开展歌唱、器乐、舞蹈、戏剧、播音主持、绘画、书法、设计、影视、数字媒体等艺术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等素养。加强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开展好生产劳动、军训、社会考察、职业体验、研学旅行、设计制作等活动。

学校要按相关要求,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以及实施办法,依托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客观、真实、可信、可用。

严禁招收“挂读生”、择校生和变相招收“借读生”

建立课程、教师、课室、场地、设施设备的区域共享机制

《指导意见》明确,严格学生学籍管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执行“普通高中学校之间的学生转学以学校等级相同、年级相衔接为原则,高一上学期和高三年级不接收转学学生”的规定,加强辖区内高中学校监管,督促高中学校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招生和学籍管理。

由外省转入我省的普通高中学生,须具有我省户籍,并须经地级以上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各高中学校要如实反映学生在校就读情况,如实进行新生学籍注册,严禁招收“挂读生”、择校生和变相招收“借读生”;认真落实“一生一籍、人籍一致、籍随人走”的要求,不得接收未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的学生入学,杜绝“在册不在校、在校不在籍、人籍分离”的现象发生。

《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协同机构编制部门密切跟进实施选课走班的教学实践情况、加强对教职员配置需求规律的研究,加大区域内普通高中教职员编制保障和统筹调剂力度,于2020年底前完成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核定,使编制资源配置机制适应选课走班教学管理需要。

强化资源统筹配置。各市要积极整合、开发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加大区域学校课程教学资源的统筹和共建共享力度,建立课程、教师、课室、场地、设施设备的区域共享机制。

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教师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市级统筹力度,探索建立市级、县(市、区)级教师流动资源库,通过教师区域走校、县管校聘、返聘优秀退休教师等多种措施,缓解教师结构性缺额压力。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广东潮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简称“潮州卫职院”,院校代码:14759)是一所公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是目前粤东地区唯一一所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学院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凤泉湖高新区中山大道西段北侧,占地面积约471亩,校园环境优美,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7亿元,教学、实训、运动及生活设施设备配套完善,师资队伍素质优良。学院坚持“立足大潮汕,承接粤港澳;服务大卫生、融合大健康;顺应基层医药卫生事业及健康产业的人才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服务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致力服务我省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 学校简介广东财经大学坐落于千年商都、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源地——广州,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广东乃至华南地区财经政法人才培养高地、现代服务业与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研究重地,教育部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2020)(A)项目试点院校(2021年),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特色高校提升计划建设高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学校始建于1983年,原名广东财经学院,起始办学层次为本科教育;1985年更名为广东商学院,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2021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校以来,学校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人才梦”托起“广财梦”,践行“厚德、励学、笃行、拓新”的校训,秉持“习礼乐文,精于术业”的办学理念,彰显“商法融合、实践创业、多元协同”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经过近40年的发展以及全体师生的不懈奋斗,学校已经建设成为一所学科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效益显著、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较高的财经类院校,并在2020年学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的发展新目标。学校现有广州和佛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275亩,广州校区位于广州市东南珠江河畔,毗邻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佛山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佛山市云东海旅游经济区。学校绿树繁花,香飘四季,环境幽雅,洁净清新,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共有31个教学科研单位、63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31000多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955万元;图书馆藏书492万册,馆舍面积5.4万平方米,能满足师生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新文科、新商科、交叉学科。应用经济学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和“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工商管理和法学2个一级学科是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和“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理论经济学是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数字经济学2021年获批新增为“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水平较高、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00余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约55%,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约45%,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比约26%。现有珠江学者设岗学科6个,“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对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珠江学者、“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杰青等省部级以上人才近70人次。聘任“南岭学者”14人,博士生导师19人,全职聘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外籍高层次人才等担任学科顾问。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省级教学团队20支,有省级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33人。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并不断完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相结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相融合”的开放、协同、实用、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全国首批经管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拥有国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与广州市税务局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拥有税收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审计学、法学、电子商务、投资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酒店管理等1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财政学、金融学、市场营销、会计学、法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基于全球CGE模型的大国贸易政策博弈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宪法学”“零售学”等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企业仿真综合运作”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物流”2门课程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近两年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141项,在“挑战杯”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49项,大学生竞赛获奖数量位列全国人文社科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第14名,2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专业学位硕士论文,8篇专业学位教学案例获评全国优秀案例。学校团委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建校以来,已为社会输送了15万余名高素质人才,毕业生遍布广东省内金融、税务、政法系统,毕业生综合满意度在96%以上,涌现出中国十大经济创新人物、中国杰出青年卫士、全国反走私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税收征管能手、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全国建行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及一批知名企业创始人、高层管理人员等杰出校友。学校坚持“求真、致用”的科研理念和“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社会服务理念,贡献广财智慧,发出广财声音。拥有省级研究平台21个,研究领域涉及应用经济、法律、财政、科技金融、大数据、电子商务、湾区创新力提升、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近两年来,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6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法学》等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绿色发展背景下产品环境足迹标准化及其应用》项目获教育部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系统协同演化实验室”成为首批5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之一。学校聚焦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参与起草地方法规3部,为改革开放、大湾区建设发展等提供“广财方案”,54份研究咨询报告获中央部委、省市领导肯定,18份研究咨询报告获中央部委、省市政府部门采纳。有68位专家被聘为省级以上党政部门决策咨询专家,3个智库入选中国智库评价研究中心来源智库。《广东财经大学学报》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特色栏目期刊、广东省优秀期刊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学校坚持实施对外合作办学与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教育国际化的程度、水平和效益。与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亚洲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70多家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实施近60个各类国际化教育项目。现已成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全国财经院校“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化产学研合作联盟、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高校研究生教育联盟和粤港澳大湾区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联盟的成员单位,以及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挂牌单位、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筹建合作院校、教育部“未来技术技能与人文交流人才国际训练基地”合作院校、2021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立项单位、教育部《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和“最佳合作单位”。创建了“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化师资海外研修基地”,立项建设了9个国际暨港澳台科研合作创新平台类项目,持续主办“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和“中国-拉丁美洲国家税务国际论坛”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研讨会。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在未来的办学实践中,广东财经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扭住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的工作总目标,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机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事关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内涵发展深层次问题上聚焦发力,办好人民满意大学,努力为广东实现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2月28日)
  • 学校简介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座落在风光旖旎的粤东滨海城市——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是一所由汕尾市人民政府创办,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专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学院遵循“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内涵发展、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生存与发展生命线”的观念,坚持内涵发展,注重抓好教学质量,严抓考风考纪,促进良好教风、学风建设和校风的形成;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开展职业资格考核认定,毕业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自2001年升格以来,在上级党政和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学院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人才工作水平评估,学院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学院现有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9.4万平方米(市政府已划拨预留发展用地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83万平方米,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675万元;图书馆藏书45.5万册;校园内无线宽带Wi-Fi全覆盖。学院设有海洋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艺术与设计系、经济管理系、外语外贸系、人文社科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公共课教学部等七系二部。学院开设42个专业,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专业与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广州市达内软件职业培训学校联合开展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招生。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云计算与大数据专业委员会设立在我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084人,教职工457人,其中专任教师340人,副高以上66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64人。学院积极搭建“两院两站”协同创新平台,与汕尾市科技局、汕尾市海洋与渔业局合作成立的汕尾市创新工业设计研究院、汕尾市海洋产业研究院。2015年,“两院”均被评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中共汕尾市委组织部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中科院南海研究所、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单位在我院成立了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人才驿站;设立汕尾市海洋产业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7年,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一名,积极开展水生物防病治病研究,为养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深汕创新创业基地和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云计算与大数据专业委员会;成功承办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5年学术年会;省内外海洋装备、海洋生物、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互联网、电子商务、装潢设计等行业企业,与我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我院构建了政校行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平台。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在各类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中屡获大奖,其中,五届蝉联全国职业院校创业技能沙盘大赛一等奖,荣获全国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应用技能竞赛一等奖,三年蝉联广东省“挑战杯”特等奖等、IDT无线充电应用创新设计大赛全国第一名。学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华南师范大学开放学院开展“相沟通”办学,共开设12个专业,在校专科生可免入学考试报读相同或相近本科专业,修完本科课程考试合格的学生可获得省自考委及华师大联合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可申请华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学院设有“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深汕创业基地暨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为毕业生提供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院根据国家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开设入学绿色通道。学生可申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院实行院内奖学金制度,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勤工俭学岗位,并协助学生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学院立足汕尾地区,面向全省招生,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临海、临港优势,推进特色发展,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作出积极贡献。学院代码:12765电话:0660-3362144 传真:0660-3371568网站http://www.swpt.edu.cn 微信公众号:GD-SWVTC地址: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文德路 邮编:516600
  • 学校简介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广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卫生类高等职业院校,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02年,是百年历史名校和现代医护摇篮。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培训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占地面积683亩(含非产权面积约25亩),分白云、从化、天河、越秀四个校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各类在校生7200余人。开设有护理、助产、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药学、中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医学美容技术、针灸推拿、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健康管理、健康大数据管理与服务、眼视光技术、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等18个专业。其中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针灸推拿4个专业为国控专业。学院拥有1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及多家教学医院,建有护理、药学、检验、口腔、临床、康复保健、公共基础、基础医学、创新创业九大实训基地。学生技能水平高,在国家和省、市等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各类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和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  在长期办学历史中,学院以培育服务生命健康人才为己任,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敢于担当,贡献突出。1927年,端拿护校教师王德馨和毕业生韩日修冒着生命危险护送邓颖超同志脱险。2003年抗击非典表现突出,被评为广东省抗击非典嘉奖单位、广州市抗击非典先进单位;1个护士班被教育部和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的称号;7名师生获得省、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的称号。2020年,学院在疫情防控中敢于担当奉献,工作得到钟南山院士的关注,称我院是“中国健康事业的中坚力量”。学院被评为广东省抗疫先进集体,“海珠区社区疫情防控党员突击队”被评为2020年度广州市直属机关评为“奋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共产党员先锋岗。  学院是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老年照护证书项目试点院校、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PN)考点、国家职业资格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国家卫健委卫生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试点院校、教育部全国医护英语等级水平考试(METS)培训点及定点考场、广东省高考“3+X”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能《生物技术基础》《护理技能》考点、广州市卫生护理专业继续教育基地等;学院是13家广州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之一以及广州市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领跑”学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应有的服务。  学院与美国、新加坡、芬兰、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以及中国港澳台等境外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科研合作、师资培训,并搭建了境外实习、升学和就业平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建引领,实施“质量建校、人才兴校、创新强校、管理治校、文化立校”五大战略,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建设高水平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 学校简介韩山师范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广东省属本科师范院校,位于享有“中国瓷都”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市。校园占地面积9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2万平方米。学校创立于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的“惠潮嘉师范学堂”,前身可追溯到建于宋元祐五年(1090年)的韩山书院,是我国第一批、广东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1921年更名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5年更名为省立韩山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韩山师范学校,1958年升格为韩山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升格为韩山师范学院,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学校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勤教力学,为人师表”的校训,以及“爱国爱乡爱校的家国情怀、明道传道学道的师道精神、求是求真求正的学人品质、仁爱进取精诚的心灵境界”的韩师人特质,凸显“扎根粤东,传承潮州文化,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校友遍布海内外,涌现了一批杰出人物,如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邹鲁、著名哲学家陈唯实、国际摄影大师陈复礼、旅港爱国实业家陈伟南、马来西亚实业家林进华、泰国实业家陈汉士、台湾地区著名书法教育家陈其铨等。特别是为广东及周边省份输送了大批优秀教师及其他各类人才,为地方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设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等18个二级学院和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64个本科招生专业(含大类),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拥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冲补强”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3个,通过IEET认证专业7个,化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认证,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省级产业学院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实训基地28个,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28个,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系列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0门。学校面向全国19个省(区)和港澳台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2338人。近年来还与云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广州大学、深圳大学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开设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学前教育、烹饪工艺与营养等共17个专业,在校生4191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多人,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0.03%和32.4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0.22%。同时,还聘请陈平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顾问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及学科带头人。成立“大师工作室”,聘请手拉壶大师谢华、陶瓷雕塑大师吴维潮、潮州菜大师方树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任教,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办学条件优越。现有多功能信息化图书馆1座,面积近3万平方米,纸质藏书207.89万册,电子图书114.32万册。学校是“中国潮州菜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潮州分中心(陶瓷材料、食品科学与技术)建设依托单位;拥有广东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首批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省社科联研究基地、广东省科技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校共建平台(广东省科技厅一事一议项目)等19个省级科研平台;建有粤东分析测试中心、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科研平台、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研发中心、先进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4个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资助科研平台;有粤东乡村振兴研究所、“韩派名师工程”研究基地、潮汕旅游文化与规划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粤东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个校级(院级)科研平台。学校重视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近三年来,学生在参加全国和省级各类比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300多项,省级奖励1400多项。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哈萨克斯坦、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美国、德国、俄罗斯、乌克兰等12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39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密切的教育与学术交流合作关系,提升了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影响力。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开放性”办学定位,以广东高等教育“冲补强”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为契机,以体制机制创新促学校改革发展,以高层次人才建设补学科短板,以一流学科建设助推师范教育,以特色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一流专业建设促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聚焦“党建、新师范、新工科、新文科和潮州文化”, 真抓实干,精准发力,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再上新台阶,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优势凸显、创新服务能力较强、社会影响力较大、特色精品美丽的高水平师范学院。(资料数据截至2021年12月)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