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高考制度是人才选拔的“最优模式”?见仁见智。但改变单一的“统一选拔考试”模式,无疑是各界共识。前不久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即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2009年起,浙江试行新高考方案,由考生选择考试模式,“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报考合适高校。依照这套“个性化高考”方案,该省30多万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在教育改革的“雷区”迈出平稳的第一步。
分类测试:不再用同一张考卷,让学生“量才而考”
对于即将到来的2010年高考,高三学生章功(化名)和家长一致决定报考高职高专类。“毕业后当个技工,前途也不错。”章功的父亲说,“目标定的低一些,孩子复习迎考也不用那么紧张。”据了解,在章功所就读的乡镇高中,有近30%的同学像不再备考“综合”科目,转而学习技术类课程。
历经3年的调研与试测,浙江省从2009年起实行分类测试的高考模式。这种模式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的基础上,分三类设置考试科目,报考院校分别对应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第一类科目增加“自选模块”,考生可在涉及9门学科的18道题中自主选答6题,总分为810分;第二类科目维持原有“3+X”科目组合,重点测试通用型知识和能力,总分跟以往一样为750分;第三类科目不考“综合”,增加“技术考试”,由学生在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中选考一门,总分减至550分或650分。
“过去参加高考的考生中,有80%的人用80%的精力花在那永远搞不明白的20%的问题上。”浙江省教育厅长期分管基础教育的巡视员张绪培说,高考改革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成就,并满足其选择性需求,这也是减负的根本要求。
中国教育史分会理事长田正平认为,浙江“个性化高考”方案最大的亮点就是推行“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的操作模式,它不再用高度统一的考试科目来决定学生的命运,改由考生量力而行,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高考应有的功能。
“我们在给全体学生家长发的公开信中,特别用粗体字标注‘高考类别不一样,考试科目不一样,考试时间不一样,学生负担也不一样’。”杭州市余杭区瓶窑中学校长俞建中介绍说,在学校的帮助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定位和预期量力报考,以报考二类、一二类兼报、二三类兼报者居多,没有出现单独报考一类或三类全部兼报的现象。这所乡镇中学的2009届毕业生3年前的入学成绩在该区同类学校排名榜尾,高考成绩却令人刮目相看——本科率达56.3%,重点本科率也达到8.8%。
统计显示,2009年浙江高考中,单报第三类的考生为5.4万人。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负责人对此表示,这说明一部分考生和家长选择较为务实。但同时也要看到,兼报一、二、三类的考生超过8万人,约占总人数的1/4。对这部分考生来说,分类测试不仅起不到减负的作用,反而增加了负担。2010年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还将加大到基层讲解的力度,帮助考生更准确地自我定位。
“成长记录”:高校录取不再“唯分数是举”
从2009年起,浙江每名考生的电子档案中都新增了一张“成长记录”。这份全名为“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信息表”的表格中,包括高中会考等第、所获学分、自主选修模块、综合素质评价、任职记录、综合实践活动学分等项目。
按照浙江的“个性化高考”方案,今后全省将逐步建立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即每一名考生都必须要有高中会考成绩、“成长记录”以及高考成绩,才能参加高考招生录取。
“成长记录”的引入受到了不少高校的欢迎。浙江工业大学在招生章程中明确规定,省内参加新课改的考生必须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各个选项中达到一定等第,方能报考该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则明确表示,在考生总分相当的情况下,高校将更青睐那些综合素质好的考生。
浙江大学副校长姒建敏说,把中学生的成长记录即综合素质评价第一次正式引入高考录取,有助于打破当前“唯分数论”的评价观,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从高校招生角度来看,新课改高考方案为学校实现优选好学生的目标提供了基础平台,拓展了选择空间。
当然,“成长记录”在高校招生时到底该起多大作用,教育界还有争议。有研究者认为,考试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全部,但它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家庭孩子之间的平等。有家长担心,综合素质评价缺乏科学性,有可能出现争议。考虑到现实因素,目前在浙江,“成长记录”与高校招生实行的是“软挂钩”。有高校直言,综合素质评价就是过过场,没实质意义。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对此表示,目前分数线依然是高校招生的第一条件,只有通过“分数线”这个门槛,我们才会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其他的学业水平考试情况。但随着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小,社会诚信度的提高,其“招生权重”应会逐渐加大。
改善服务:最大可能保障考生权益
2009年浙江省的首批高校录取中,考生第一志愿满足率由去年的93%上升到今年的98%,而院校第一志愿满足率则由去年的70%上升到今年的90%以上;同时,浙江的高分考生落选率和征求志愿比例均再创新低。
据了解,这主要归功于2009年浙江高考招生的两个“新政”。一是首次采用分类分批划线、分批填报志愿、分段录取的办法,二是平行志愿统一增加到5个以及合并原来的二、三批志愿。从机制上最大限度保障了考生权益。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介绍,2009年浙江省高考共经历了13次网上填报(征求)志愿,15次平行志愿模拟投档和26轮正式投档,虽然招生时间拉长,考试机构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但考生和院校却从中受益,实现了“双赢”。
网上填志愿这一配套举措的推出,尤其令一些偏远地区的考生受益,鼠标一点就可以完成整个志愿填报和补报,不必在县城和学校两地之间来回奔波。专家认为,与传统纸质志愿相比,网报有效提高了准确率,既省时省力,又维护考生利益。
为了弱化一次考试的偶然性作用,新方案同时将英语听力、技术考试等科目的考试方式改为每年提供两次考试机会,由学生自主决定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选择考试成绩,成绩两年内有效。考生们普通反映,因为可以选择最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他们的心态普遍比较放松。
所有高考试卷的网上评阅是强化高考公平的又一环节,“网上背靠背打分让高考作文评阅工作更加公平公正。”该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廖可斌说。在网上,两名作文阅卷者相互看不见评分结果,相互不受干扰;而一旦两者打分差距超过规定范围,计算机就会把考卷发给第三位老师再行评阅。
浙江省教育厅表示,作为阶段性的高考改革方案,新政出台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新问题。但在未来,教育部门还会继续有计划地根据实际情况完善高考制度,以使高考更加公平公正、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