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苏:本二征求平行志愿填报火爆
2013-07-2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昨天2013年高招本二批次填报征求平行志愿,这也是考生赶公办本科的“末班车”。记者从南京市招办获悉,昨天南京共有600名考生填报并确认本二征平志愿。

  上午10点多,扬子晚报记者来到南京玄武区招办采访。已经有十几名考生在家长陪同下填报志愿。文科考生小林,今年高考考了302分,“比填报专业差了一分,填了服从也没能进学校,被退档了。”孩子的母亲遗憾地说。小朱是个文静的女孩,今年高考考了307分,本来她填报的学校依次是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大金陵学院,这几所学校分数都很高,“南京邮电大学要求324分,比一本只差4分,”小朱的母亲说,学校没报好,经过斟酌,小朱第一志愿填报了南京工业大学。

  玄武区招生办的李主任介绍说,昨天早上来填报志愿的考生,最高分达310多分。专家分析,本二征求志愿是被公办本科录取的最后一次机会,每年填报情况比本一和提前批次火爆。记者了解到,去年本二征平南京370多名考生参加,今年本二征平人数远远多于去年,比此前的本一征平人数多出数倍。(实习生吴雨阳 记者蔡蕴琦 张琳)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炎黄职业技术学院是涟水籍台胞、教育家、爱国实业家蒋志平先生筹资创办、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教育部核准正式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民办普通高校。学院执行国家统招计划,颁发经教育部监制、电子注册、可网上查询的大专学历文凭。学院成立于1999年,走过了筹备建校、挂靠办学、独立办学、教育部正式核准备案、顺利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的办学历程。我校的校庆日为10月30日。目前,校园占地面积为20.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馆藏图书约23万册,中外文期刊600余种。学院设三年制专科和五年制专科,设有建筑工程系、机电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时尚造型设计系、汽车工程系、休闲观光系等六个系。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会计、旅游管理、应用英语、人物形象设计、空中乘务等35个专业,涵盖了理、工、经、管、文五个学科门类,覆盖了制造、土建、电子信息、财经、旅游、交通运输、教育七大类职业岗位群和行业。目前,在校班级88个,在校生4000余名,现有教职工220人,专兼职教师192人,其中高级职称59人,研究生学历35人,双师型(双师素质)62人,已初步形成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办学19年来,已为社会培养了14000余名毕业生,成为苏北及淮安地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淮安、涟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几年来,学院还经省教育厅同意与省内多家“211”高校合作办“专接本”本科班,如南师大、南航、南工大、苏州大学等。另外,还与电子科技大学、淮阴工学院等合作举办网络教育、成人教育本科班等,已呈现多渠道办学态势。学院还和许多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如与上汽集团南京汽车公司联合培养工程师等,与淮安源通制帽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淮钢公司、中国青年旅行社、今世缘集团、德润酒店、富士康、臻鼎科技、达方电子、多家建筑及装饰公司、汽车修理厂等进行深度校企合作,逐步实现订单式培养人才目标。
  • 学校简介南京财经大学始建于1956年的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是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批粮食院校之一。1981年,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在原南京粮食学校的基础上建立。1993年,学校更名为南京经济学院。1999年,南京物资学校并入南京经济学院。2000年,南京经济学院、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南京经济学院。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局签约共建南京财经大学。2019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力支持学校事业发展。2021年,学校获批审核增列且需要加强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B类建设高校。 南京财经大学现已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支撑配套、协调发展的江苏高水平大学。历经多年改革发展,学校知名度迅速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声誉全面提升,各项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显现出发展的强劲势头和改革的崭新气象。 学校拥有仙林、福建路和桥头3个校区,占地面积120.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1.36万平方米。设有教学机构23个。现有普通本科在校学生16000余人,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3000余人。学校现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与政策”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普通本科专业49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4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2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00余人。现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团队7个,江苏省高校科技优秀创新团队7个,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含培育点)4个。拥有国家级人才称号者10余人次,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中国环境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近年来,教师入选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双创计划”等省级人才工程270人次,获江苏省特聘教授、教学名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者40余人次。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动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含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篆刻)1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30门,“十三五”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5个,“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6个,“十一五”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6个,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8个,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12个。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2年,学校被评为首批“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2017年,学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学子表现突出,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中多次获奖。高水平运动员在世界和全国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就业率持续稳定,就业层次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学校现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3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统计学、数学、理论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6个。“农业科学”和“工程科学”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获批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现代财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建成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稻谷平台)1个,电子商务信息处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粮食产后服务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粮食大数据采集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粮油标准研究验证测试中心1个,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国家标准首批验证单位1个,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1个,全国名特优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机构1个,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平台)2个;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1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含培育点)5个,江苏现代服务业研究院1个,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厅局共建科研机构8个。学校现代服务业科技园为省级大学科技园,并获评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010年,学校作为完成单位之一的“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项目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学校教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食用菌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成果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十三五”以来,学校教师主持国家级纵向课题340余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8项,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近400项,6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近年来,学校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和质量不断攀升。2018年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5项。2019年共获批国家级课题70余项,立项数量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国财经类高校中位列前茅。2020年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5项,课题层次明显提升。 学校主办的《产业经济研究》为全国第一本产业经济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0年最受欢迎期刊、2020年度经济学最受欢迎期刊。《南京财经大学学报》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获评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江苏省一级期刊。 学校面向国家、区域及行业发展重大需求,大力培育特色优势研究领域,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十三五”以来,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粮食流通领域的重大问题开展持续性研究,承担了国家粮食行业发展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了《中国粮食发展报告》《长三角粮食发展报告》等多部专题研究报告,开发了一批新型、高效、快速的粮食收储运加技术和粮食流通信息化与物联网工程技术,在粮食流通制度、机制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卓有见地的成果,粮食流通现代化指标与评估体系等多项粮食安全政策研究成果已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学校获批全国粮食行业(南京)教育培训基地。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大现实需求,大力加强现代服务业理论研究、应用研发、成果推广和政策咨询,已累计引进、孵化和培育现代服务企业30多家,承担各类横向课题700余项,撰写了《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等专题研究报告30余部,研究成果被《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平台刊发。近年来,学校数份提案被全国政协立案并交国务院相关部委会商办理,收到国务院相关部委专函答复,多项建议被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明确采纳。数十项报告和建议获省主要领导和南京市主要领导批示,多项成果被省政府办公厅、省粮食与物资储备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政府部门采纳,为国家和地方理论创新和政策制定积极贡献力量。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高校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新西兰梅西大学合作建立了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梅西学院,是新西兰高校在江苏省设立的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举办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本科教育项目。与纽约州立大学合作创办了全美首家商务孔子学院。承办南非孔子课堂。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南安普顿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麦吉尔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等建立了中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并举、学位项目与非学位项目相结合的学生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与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德国马尔堡大学等建立了合作科研平台。学校会计学专业入选江苏省“十四五”首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粮食流通与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入选江苏省“十四五”首批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已具一定规模,涵盖短期游学、语言培训、本科生教育及研究生教育。2020年共有来自15个国家的长短期外国留学生超过500人次在我校就读,其中学历生占比超过42%。学校不断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外籍专家聘请力度,每年派遣多批教师分赴海外访学或参加学术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十四五”期间,南京财经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基本动力,以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为主要路径,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坚强保证,加速实施“财经底色”“粮食特色”“工科亮色”“文体增色”四大特色工程和“创新、特色、人才、开放、民生”五大发展战略,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南财精神,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为江苏切实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  南京体育学院始建于1956年,由南京体育学校、江苏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和江苏省体育干部培训班合并而成,是江苏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体育高等学府和重要的省级竞技体育训练基地,是江苏省体育局和江苏省教育厅共管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校训为“严、和、朴、实”。    学校坐落于古都南京,拥有灵谷寺、仙林、五棵松(筹)、滨江四个校区。灵谷寺主校区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原民国中央体育场旧址,占地640余亩。学校教育教学设有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等11个单位,15个本科专业,涉及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工学6个学科门类,现有各类在校生7000多人;竞技训练设有乒羽学院等5个单位,11支省优秀运动队,现有专业运动员430名。    学校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获批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体育学被批准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3个,江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11个,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3个,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2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个(其中A类1个、C类1个);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国家体育总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级优秀、精品课程12门,省优秀研究生课程5门,省优秀课程群1个,省优秀多媒体课件16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本科规划教材1部,省精品教材、优秀教材、重点教材19部,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2个,实习实训基地80多家。    学校作为江苏竞技体育的主力军、大本营,积极服务体育事业发展,先后走出了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袁伟民等一大批体育行业领军人物;共有16人25人次22项次获奥运会冠军,105人316人次201项次获世界冠军;参加了第1届至第14届全国运动会,为江苏省夺得了220.5枚金牌。    近年来,学校认真落实“科技兴体”战略,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7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2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55项;出版专著、编著、教材120多部;发表论文47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400余篇,SCI、EI收录论文42篇);拥有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设有江苏省运动戒毒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行为干预研究中心、江苏省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校园足球研究中心、江苏省体育赛事研究中心、中国近代武术研究中心、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省备战奥运会、全运会科技攻关服务,得到上级部门嘉奖;近年来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京大学等10多个单位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化学等领域进行了合作研究,取得可喜成果。    学校本着定位、使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原则,努力建设一支合格、可用的师资(含教练)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79人(含民办机制121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49人、副高级职称10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02人、硕士学位231人。教练员有122人,其中国家级教练31人、高级教练44人。师资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入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2人,入选省社科英才2人、省社科优青3人,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58人次、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2人、“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培养对象9人,硕士生导师142人(含外聘40人)。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丹麦、日本、泰国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科研院所、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协作关系;来校讲学、指导训练的外国专家100多人次,派出各运动项目援外专家100多人次,足迹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学校办学60多年来,坚持“学训融合、育人夺标、创新求进、服务社会”的特色发展之路不动摇,取得了丰硕办学成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体育总局、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国际奥委会和巴赫主席的充分肯定,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嘉奖。    面向未来,南京体育学院认真总结60多年办学历程,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部署要求,明确了分三步走实现“新南体”奋斗目标的发展步骤:第一步到2023年,实现“优势凸显、特色巩固”,办学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扩大;第二步到2035年,实现“优势巩固、特色突出”,主要办学办队指标在国内同行中居于前列,国际影响力明显扩大;第三步到2050年,实现“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质量建成“新南体”。对照三步走部署,学校制定了“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思路:一是牢固树立“新南体”奋斗目标,二是大力实施“二次创业”,三是坚持“三位一体”办学模式,四是实施创新发展战略、融合发展战略、开放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战略,五是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学科与科研水平提升工程、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影响力提升工程、对外交流合作层次提升工程,六是实施队伍建设保障、制度建设保障、作风建设保障、文化建设保障、校园建设保障、党的建设保障。    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正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办学优良传统,不断增强办学综合实力、提升办学效益、扩大办学影响,力争早日建成“新南体”,为江苏省和国家教育、体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 学校简介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一所江苏省省属全日制公办专科层次普通高校,前身是1911年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博习医院护士学校,深耕医学教育领域已有110年之久,早在1958年即组建苏州医学专科学校,1996年首批试办五年一贯制卫生高等职业教育,2005年升格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首家卫生类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学院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古城苏州,主校区位于秀丽的石湖之畔——苏州国际教育园(北区),其他两个校区分别在苏州古城区的书院巷和古镇木渎。学院共占地50.2万平方米(753亩),建筑面积35万余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一万人,全院教职工总数835人,校内专任教师447人,校内专任教师中硕博士比例近80%,高级职称比例近40%,双师素质比例超过90%。拥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现有教育部行指委和专委会委员8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教育部认定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获教育部认定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独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苏州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苏州市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苏州市重点实验室1个。学院建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国际护理学院)、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口腔系、眼视光系、健康管理系、基础部、体育部等10个教学机构,围绕卫生健康产业,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助产、老年保健与管理、药学、中医学、中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生物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眼视光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卫生信息管理、医学营养、大数据与会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健康管理等21个专业。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是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技术、眼视光技术是教育部认定骨干专业。护理专业群、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群是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学院是江苏省卫生健康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江苏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集团秘书处单位、江苏省卫生职业教育研究室挂靠单位,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命审题基地。是江苏省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卫生与公共服务类协作组组长单位,也是省内首家老年护理师资培训基地。牵头制定护理、医学营养、医学检验技术、眼视光技术等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率先在全国构建贯通培养的现代卫生职教体系,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稳居全省第一。院外拥有80余家稳定的三级甲等实习医院以及30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提供了良好条件。与英国、荷兰、日本、美国等国和台湾、香港地区的有关院校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牢牢把握卫生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方向,专业结构布局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办专业60%为省级以上高水平专业(群),招生就业呈现“进口旺、出口畅”的可喜态势,涌现出如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钱红英、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褚红等一批成才典型。百十年风雨,薪火相传。学院连续十五年荣获原江苏省卫生计生委江苏省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为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单位、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单位,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优秀、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自主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价优秀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职院校后勤行业先进单位、江苏省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江苏省纪委省级廉政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江苏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江苏省教育信息工作先进、江苏省先进高校科协、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 (健康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百十年学府,再续华章。苏卫人正秉承“敬人敬业、至精至诚”的学院精神,矢志培养有温度的健康促进者。“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卫生院校,力争跨入本科层次高等院校行列,成为全国卫生健康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成为卫生健康职业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标杆。
  • 学校简介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是全国首家、江苏唯一的信息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是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工信部中国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教育部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牵头单位、中国软件产教联盟执行理事长单位、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中方理事会执行秘书处单位、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长三角地区软件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入选国家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和江苏省首批高职扩招试点院校。学校创办于1962年,初名常州市勤业机电学校,1980年更名为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2000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和常州市电子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成立。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充满现代气息,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常州高职园区,占地1,042亩,建筑总面积32.03万平方米,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334人、学历继续教育学生5394人、全日制留学生95人,教职工824人。设有软件与大数据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数字经济学院、智能装备学院、数字创意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产业工匠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学部、大学外语部、体育部等4个教学部。学校秉承“立足信息产业,培育信息人才,服务信息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专注工业互联网,主攻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养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要素网络化、企业管理智慧化的“工业四化”应用型人才,服务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长三角产业协同转型升级,服务国家工业互联网高素质人才需求。现建有国家级重点专业8个、骨干专业7个、实训基地8个、精品课程9门、资源共享课程3门、优秀教学团队4个(含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教学名师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名、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牵头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2个、全国性职教集团1个、区域性职教集团(联盟)3个,并建有省品牌专业3个、省骨干专业7个、省特色专业7个、省重点专业群4个,省级工程中心4个、省实训基地9个、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人文社科重点建设和培育基地2个,省教学名师3名,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学校办学成果得到广泛认可,连续4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先后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二、三等奖各1项。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获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跻身全国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服务贡献50强。原国家领导人温家宝、贾庆林等先后来校视察,给学校以巨大鼓舞。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