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在校生总数已过万
2010-06-0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近年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加大招生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积极吸引高质量生源进校求读深造,报考学院的人数逐年增加,学校在校生总数已突破万人,学院的办学规模在全省独立学院中位居榜首。

  近年来,学院的招生规模、招生区域和招生专业数量不断扩大。学生从2004年800名增加至2010年万余人,与此同时,招生区域也逐渐由当年的数个省份增至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此外,2004年仅开设建筑学等7个专业,现开设专业数量增至24个,涵盖了我校开办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的主体专业,其中不乏学校的顶尖学科或王牌专业,彰显出浓郁鲜明的专业特色。

  引人注目的是,随着报考人数的逐年增多,学院的生源质量得以不断提高,今年学院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等五个专业在陕西列入二本招生。随着学校知名度的扩大,学院深入省内外进行了广泛的招生宣传,报考第一志愿率录取率、报到率自2006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00%,同时,考生分数也在稳步攀升,据统计2009年的有关数据后发现,在安徽、山东、河南、海南等省录取最高分在550至590左右,最低分均为510以上,2009年在陕西省理工类最高分为518分,最低分为449分。

  短短几年内,在全校鼎力支持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教学环境不断优化,教学质量日益提高,文化氛围日渐浓郁,办学规模随之逐年扩大,整体上呈现出一派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截至目前,学院的在校生近11000名。学院已跃升为“万人大学”。 (通讯员 王震宁)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是一所为全军培养初级通信指挥军官和工程技术军官的通信专业院校,隶属于总参谋部。   学院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通讯学校,始建于1945年。1986年改名为西安通信学院。学院定址于西安市长安中路97号,营区分为三部分,占地618.2亩。生活区分别位于长安中路和丈八东路,教学区位于西安市王曲镇。   学院开设通信指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有线通信指挥、有线通信工程、电信交换指挥、电信交换工程、数据通信终端、计算机维修等专业。培训层次以本科为主,兼有部分大专,培训目标为军官。同时,学院还是全军招收军地双向选择生试点院校,培训层次为本科,培训目标为工程技术干部。现在校学员3400余名。除在校培训外,学院作为主考院校,还承担有面向全军招收自学考试计算机通信工程专业本、专科自考学员和各类通信专业本、专科函授学员的任务。   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科研条件,教学设施配套,师资力量雄厚。作为“全军光纤通信人才培训中心”,我院汇集了最先进的光纤通信设备及教学手段,是全军光纤通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建有光纤和程控实验基地2个,各类实验室41个,公用多媒体教学中心8个,现代化计算机网络中心7个,仿真中心1个,拥有光端机、程控交换机等先进设备165台(套),各种通信设备、仪器和仪表4300余部。图书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藏书25万册。创办有《军校生活》、《有线通信》等报刊。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造诣深,学风严谨,理论功底扎实,梯次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学院共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2项;全军教学成果评审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全军通信训练模拟器材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近年来,我院学员在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成绩优异。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学院自恢复组建以来,已为全军培养和输送了万余名通信军官,为地方邮电、电信、公安部门培养专业人才四千余名。毕业学员遍及解放军总部机关和全军各通信部队(台站)。在全军和各大军区组织的军事、专业技术比赛中,我院毕业的学员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 学校简介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古长安,东依历史文化厚重的少陵塬,南眺秦岭,西临现代化大学城,北与市区融合。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学校共开设32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文、医、教、工为主,理、经、管、艺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护理与健康学院、国际学院等二级学院。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学校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取胜”的办学理念,立足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以陕西省“四个一流”建设意见为指南,不断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了以工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为主,兼顾医学、艺术学、理学的学科布局;形成教师教育类、计算机类、健康护理类等专业群。专业建设坚持分层建设、扎实推进的思路,按照国家一流、省级“一流专业”、校级重点专业三个建设层次,系统推进专业建设。现有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课程”4门。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人才培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强化专业特色,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专业认证,从学校办学实际出发,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大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和项目化教学。坚持能力导向,搭建了“平台(通识课、专业课、方向课三个平台)+模块(方向课有两个以上的模块供学生选修)”的课程结构体系和“三平台(课程实验平台、实验课平台、实习平台)三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的结合、实习实训与就业的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与陕西省康复医院携手合作,发挥学校和医院两种资源优势,进行“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大连东软集团进行校企合作,开展“嵌入式”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严密有效学校制定10余个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涵盖了教学督导、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听课制度、校领导联系基层教学单位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试卷质量检查与评价、教材选用质量监控和评估、学生教学信息员、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十条规范等方面。形成了“345”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校、院、教研室三级监控;期初、期中、期末、专项四类教学检查,学生评教、督导评教、领导评教、同行评教、教师评学五类监控手段,教学质量监控无死角,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注重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强化培养质量学校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等质量工程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和全省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各级各类赛事中获奖512项;教师在全省举行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课堂创新大赛、微课比赛以及其他行业竞赛中,屡获佳绩,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0多项。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坚持以“科研强校、科研兴校、科研促教”为指导,以“服务学校、服务教学、服务教师”的全面服务观念,不断更新理念,制定和优化科研管理政策,推动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着力提升科研水平。2005年,学校创办了《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校刊》,该刊是我校主办的教育教学综合性理论刊物,目前常设栏目有特稿、高建群研究、人文社科研究、理工医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和文艺欣赏等栏目。校刊自创办以来,为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为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为其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2018年学校成立了以当代著名作家高建群先生的文学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业学术机构——高建群研究中心。中心立足于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高建群文学艺术馆,通过对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书画名家、文化学者高建群先生的文学艺术作品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展示、研究和传播,致力于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建群研究的文学文献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学术文化中心。2019年学校成立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校社科联的成立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同时标志着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翻开崭新的一页,对学校实施科研强校战略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2020年11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了最新完成的“武书连2020中国民办大学独立学院教师创新能力排行榜”,共包含401所学校,其中民办大学158所,独立学院243所。我校教师创新能力排第38名,陕西同类院校第1名。
  • 学校简介 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是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具备独立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国家统招普通高校。学院位于西安市国家级西咸新区,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60余万册, 期刊1500余种,数字图书50余万种,大型实验实训集群、工程训练中心、图文中心等国际化标准,与著名企业家、工程师、科学家直通的网络云教学辅助及就业系统等最现代科技设施,智慧化产学研一体化校园正引领学院向国际化大学标准迈进。学院专业特色鲜明。学院学习德国高新技术职业人才理念,培养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强、具备复合交叉知识结构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突出精简理论,强化实践,拓展学科新领域知识点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形成了机械电子类、网络软件类、建筑类、财经类、管理类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新科技专业群。学院与三星等十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专业设计,通过网络将各企业工程师、企业家、知名学者引入课堂,按照500强企业用人标准,根据市场需求最紧缺的人才即时调整专业设置,实现培养方案调整、名师课堂、虚拟现实、重点企业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学院毕业生与同类院校相比就业竞争力突出。先进的实验室集群。学院花巨资建设81个实验室组成的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学生实践教学得到保障,动手能力强,在同类院校中优势明显。师资队伍一流。学院目前已经形成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导师领衔的百余名教授和博士为核心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院学习方法创新。学院坚持贯彻以学习方法的创新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大力引导学生改进方法,通过大学学习,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掌握创新的学习方法,培养自我更新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历年来,学院学生屡次在全国数学建模、创新创业大赛、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等各项全国及省级大赛中摘取大奖。二十多年来培养出六万多名高素质的毕业生,其中4000多名学生通过专升本考试进一步深造 ;短短几年中,学院已有300余名毕业生顺利考上研究生,李永胜等同学先后考取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名校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年来学院的毕业生中,从专科到博士都有大量资产上亿的知名企业家,成为了企事业单位的中流砥柱。 完整大学生活理念。学院大力开展舞蹈、艺术、音乐、创业大赛、创新大赛等各项文体社团及实践活动,学生身体素质、艺术品质得到提升,同时组织、管理、口才、思维等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全方位提高。参加CUBA、舞蹈大赛、歌咏比赛等全省各项比赛学院每年向学生提供额度为2800元—8000元的奖、助学金,总金额近千万元,获奖励与受资助的学生达数千人。 学院就业竞争力突出。 学院与中国百强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海信集团、美的、佳能、神州电脑、华硕股份等数百家签署了校企合作发展战略协议,近年来又与苏州一建、上海建工、三星股份、恒力股份、大陆股份、三一重工、江都建工、海博智能等30余家企业签署就业合作协议,学生实习合作协议、项目承担和开发合作等协议,保障学生就业。
  •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市长安区
    学校简介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教师的摇篮”。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划归教育部直属。建校78年来,学校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始终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怀抱教育强国之志,以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诚和无私奉献,铸就了“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孕育了“两代师表”优秀师生群体,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50余万人,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优质师资。 学校位于古都西安,占地面积2800余亩,建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长安校区是学校的主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二、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任务;雁塔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一年级基础课和通识课教学以及教师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教师干部培训、留学生教育等任务。长安校区现代开放、气势恢宏,雁塔校区古朴典雅、钟灵毓秀。学校先后被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2个学院(部)、1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民族教育学院(预科教育)。现有专任教师2010余人,其中教授590余人、副教授820余人、博士生导师510余人、硕士生导师990余人。学校有全日制本科生18203人,研究生21501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0350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1151人),各类留学生598人。藏书408万册,其中古籍25万余册,引进各类文献数据库268个。建有红烛校史馆和国内首座综合性教育博物馆(包括中国教育馆、妇女文化馆、历史文化馆、书画艺术馆),办有附中、附小、幼儿园,其中附中是百年名校、陕西省重点中学、陕西省首批示范高中,附小、幼儿园是省级示范小学和幼儿园。学校出版总社是集图书、期刊、电子音像、数字出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教育文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出版传媒机构。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中国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4个,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博士),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社科总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有本科专业71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陕西省特色专业22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8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1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8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4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全国优秀教材奖1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2项,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成果奖6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人文科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拔尖人才培养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是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第二批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现有国家级人才94人次,其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76人次,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特聘教授11人、教育部特聘教授1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6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青年学者2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2人,另外还有双聘院士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人。省部级人才294人次,其中陕西省特聘教授54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6人、陕西省青年学者30人、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6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2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8人、省级教学名师22人、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人、陕西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入选者9人、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其他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01人。 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科研实力持续提升。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农村部研发专业中心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全国妇联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旅游局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平台20个。“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含重大)项目296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40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42项,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468项,承担理工科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0项。100多项社科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其中9项成果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5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档案局特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学校主办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当代教师教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艺术教育》等学术刊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11种期刊之一。 学校坚持师范为本的办学定位,教师教育优势突出。建校78年来,逐步形成了“国家公费师范、国家优师计划师范、普通师范、地方委培师范”等多种师范教育形式共同发展的师范教育体系,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30500人,占国家招收公费师范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在西部招收公费师范生21500人,占学校公费师范生招生总数的70%,居部属师范大学之首。是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培养基地、教育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基地,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西北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服务范围辐射全国,先后完成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高层次的培训团队培训、高水平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高质量的幼儿教师培训等任务。深度参与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牵头成立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成立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开展西部基础教育“百校行”服务对接活动,引领陕西和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37个国家及地区的共计19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首倡成立了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图书档案出版联盟”。大力推动学生的国际双向流动,开发实质性学生交流项目160余个,每年选派大批学生赴国(境)外进行交流学习,在校长短期学习的学生来自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立足新发展阶段,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西部红烛精神”,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按照“两条主线、一个根本、一个关键”发展思路,加快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大力推进人才和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实现加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把学校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长安大学兴华学院创办于2006年,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发函〔2006〕72号)批准,由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院校——长安大学,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学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富鱼路81号。学院依托长安大学优质的学科资源,秉承长安大学的办学特色,开设建筑学、土木工程(公路与桥梁、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程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境设计、会计学、行政管理和汉语国际教育等15个专业。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全面负责学院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院领导、各专业系主任、任课教师主要从长安大学选聘,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学院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锻炼,逐步实现以青年教师为基础、“双师型”专业教师为中坚、骨干教师为核心、专业学科带头人为领军的教师团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坚持育人为本、质量至上、注重素质、强调能力、突出特色的指导方针。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与积累,形成了特有的校园文化,确立了“明德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团结忠诚、进取兴学”的校风、“求真务实”的教风和“好学力行”的学风。学院的愿景是:自强卓然,建成具有强健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品质独立学院,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