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山东:体育进高考引发中学生锻炼热潮
2011-11-2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2012年,山东省将把体育成绩计入高考(微博)成绩,引发了中学生的锻炼热潮。省城多所中学已经开始有目的地加强体育教育,原本不被重视的体育课,一时间成了“香饽饽”。然而,某高中最近的一次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却令人尴尬——在全班近30个男生中,有16人连一个简单的引体向上动作都无法完成。

  调查结果表明,“体育进高考”确实对学生锻炼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短时间内并不足以改变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滑的现实。这种以单纯应试为目的、“临阵磨枪”式的体育锻炼,也不是改善学生体质的终南捷径。

  我国国民体质监测数据表明,从1985年开始,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呈现持续下滑趋势。直到2010年,多项抽检数据首次止跌,但大学生人群的身体素质仍旧延续下滑的趋势;中小学生营养过剩情况普遍,超重和肥胖比例城乡都在持续增加;在所有年龄层,近视的比例都在上升。与之相对应的是,2010年我国的GDP总量是1985年的40倍以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些似乎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健康。

  生活变好了,学生体质却下降了,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在升学的压力之下体育课被边缘化,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绝不代表全部。家长的溺爱,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娇气;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往往放弃高强度的锻炼方法;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容易让众多年轻人变得“宅”起来,失去了主动锻炼的热情。如此等等,都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

  所以,“体育进高考”只是一个政策性的杠杆,目的是以此唤起学校和社会对于体育的重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锻炼。但“体育进高考”,绝不意味着“体育为高考”,将学生的锻炼看作是应付高考的手段,本身便违背了体育的内涵。

  生命在于运动。方法得当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更可以雕塑一个人的心智与意志,给人带来身心上的双重愉悦感。如果学生的锻炼并非出于兴趣,而是疲于应对考试,那么在这种应景式的训练结束之后,甚至可能增加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抵触感。如此一来,“体育进高考”的初衷不仅不能实现,反而给考生增加了一项新的负担。

  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进高考”的指向并不在考试本身,而是向社会彰显了一种评价人才的新理念,即重视身体和智慧的同步发展。一个人需秉持锻炼的习惯,以强健的身体、豁达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每一次“高考”。(评论员:李康宁)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国家“111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获“山东省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开始了正式举办高等教育的历程。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由化学工业部划转到山东省;2001年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2002年8月崂山校区投入使用,2009年高密校区投入使用,2016年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2019年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投入使用,学校事业发展不断谱写新篇章。当前,学校形成了青岛、高密、济南“三地五校区”的办学格局,校舍面积92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34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74个,固定资产总值37亿元。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优青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6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团队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海外特聘专家和青年专家43人,省级教学名师17人,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4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3人,山东省杰青1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8人。学校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现拥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有76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为代表的多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4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行列,2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高水平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9个学科进入前70%,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为B+,为省属工科高校唯一。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9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5个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9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4个省级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专业(群),1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教学团队;14门省一流本科课程,16名省级教学名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先后获得1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杜邦科技创新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绩显著,现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个部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层面创新平台数达到10个,数量位居山东省属高校前列。拥有3个省级协同创新(示范)中心,45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始终坚持走政产学研融合之路,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已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7家,分别是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赛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金王集团、青岛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学校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专利转让数进入中国高校百强,为“天问一号”自主导航提供关键核心技术,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因“政产学研融合”而闻名的“青科大模式”广受社会赞誉,并被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以典型经验和做法进行深度报道。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完善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同2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国(境)外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获得1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基本形成了涵盖理、工、艺等学科专业多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格局。其中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加快推进中德工业大学和中德青年科学院建设,实现中德合作办学一体化发展。牵头共建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是山东首个在境外设立的办学机构,迈出了学校境外办学第一步。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绘就了“三步走”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建设“有精神、有文化、有责任、有活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当前,站在“十四五”开局新起点上,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围绕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和学校“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取得突破、五年塑成优势”的战略部署,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主动对接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发扬“科大精神”、践行“橡胶品格”、贯彻“五有理念”,干字当头、实干为先,加快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建成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引领行业进步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成立于1976年,坐落于青岛市市南区,地处青岛市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地段,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教育质量一流,文化底蕴深厚;集学历教育、在职培训、科技研发为一体的国有公办普通高校。学院隶属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教育行政管理隶属山东省,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前身为青岛海运学校。1980年,经交通部批准改为成人高校,更名为“青岛远洋船员进修学院”。1983年经交通部批准,更名为“青岛远洋船员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更名为“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2015年,顺利通过了由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组织的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的验收。建院44年来,为中国远洋航运事业培养各类人才60000余人。学院占地面积54.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0.88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75亿元;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海操纵模拟器和国内领先水平的轮机模拟器等先进设备、设施,学院共有各类实训室110余个;图书馆藏书 30万余册、各类中外文期刊700余种。学院目前设有航海系、机电系、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物流与航运管理系、外语系、基础部六个系部。拥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专业1个,省级特色(示范)专业7个,市级重点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6门。学院与国内外100余家知名航运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广纳优质社会资源,实施“企业订单式”、“三明治式”、“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拥有教职工400人,其中专任教师229人,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6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市级教学名师6人;双师型教师占70%以上,副高及以上教师占40%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55%以上;师资结构良好,富有活力。同时还常年聘请10余名来自美国、英语、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外籍教师从事口语授课。学院自1986年开始实施学生半军事化管理,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学院重视和支持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体育活动,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优质毕业生。学院坚持学历教育、在职培训的“双轮驱动”,创出了电子海图培训、GMDSS培训、驾驶台/机舱资源管理培训等十余个受到企业高度认可的船员培训品牌,取得了海船船员培训等39项国际认可的证书培训资质,培训项目达140多个,具备37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资质,年培训能力2万余人次。作为“集团研发分中心”学院先后有6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中国航海科技奖等上级科研奖励。学院与俄罗斯、日本、法国、英国、挪威、巴拿马、新加坡、芬兰、美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在合作办学、互派学者、合作科研等方面保持实质性联系,合作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宽。2021年8月13日,我校校名确定为“中共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党校/中国远洋海运人才发展院/中国远洋海运研究院/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9月9日举行揭牌仪式,新校区于2021年9月29日正式启用。新校区按照打造“具有鲜明中远海运特色、世界一流水平企业大学”的总体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充分展示集团“全球最大航运企业、多项世界第一”的形象,未来形成“南有博鳌、北有青岛”的高端资源布局,把新校区打造成一个集党性锻炼、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文化传承、战略助推、宣传展示等功能为一体,国际化、高水平的一流校区,成为全球企业大学的新标杆。厚植人才优势,汇聚航运精英。随着一座现代化校园的落成,学院将迎来崭新的发展空间,伴随着中远海运集团引领世界航运物流的使命和进程,学院必将长风破浪,鹏程万里!
  • 学校简介山东英才学院位于山东省会济南,创建于1998年,是济南市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山东和济南所具有的区域和人才优势,为学校的发展、为英才学子成长成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软硬兼修 设施完备:为学生提供优良学习和生活环境办学20年,山东英才学院始终致力于办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致力于为广大学子提供环境优美和谐的校园。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1837亩,建筑面积53.4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220万册。学校建设了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电子信息、学前教育、物流管理、建筑施工、商业营销、医学护理、艺术设计等13个设备先进、管理完善、高效运行的实训中心,建立了130余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物流实训中心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八个物流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学前教育实训中心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还建有标准化的汽车驾驶员培训场地,为广大同学提供了考取驾照的机会。学校绿化面积达到63%,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静湖、易湖、恒湖碧波荡漾,景色宜人,学校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山东省花园式单位”、“山东省绿化先进单位”。领导关怀 春风化雨:赢得政府和社会各界赞誉学校始终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专注教育事业,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以培养人才为宗旨。学校严格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规定,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得到国家、省、市以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学校先后被国家民政部、人社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等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国防教育特色名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连续七年位居《中国民办高校排行榜》全国前三位,位居2017、2018《中国综合类民办大学排行榜》首位。2014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确定为“山东省民办本科特色名校建设单位”,进入了山东省重点支持的本科高校行列。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时任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等领导先后到英才学院视察,对学校的办学成绩给予充分肯定。2012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首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英才学院作为全国民办本科高校的代表在会上做典型发言。2015年4月28日,夏季亭校长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是党和国家对英才学院的高度褒奖和认可。2016年,学校作为山东省高校代表参加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7年,学校作为山东省民办高校唯一代表在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传道授业 良师亦友:国家教学名师领衔的师资队伍英才学院坚持“名家治校、名师执教”的治校方略,建立起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董事长杨文教授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委、国家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校长夏季亭教授是山东省人大代表、山东省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智库专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MBA导师、山东省第一位“黄炎培杰出校长奖”获得者。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推进“131人才工程”等“三大工程”,配套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教师博士培养计划”等“七大计划”,培养造就了一支专兼结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多元化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585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78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342人。教师队伍中拥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省级优秀教师3人。双聘教师中,“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9人。2018年,在山东省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学校教师获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获一等奖数量在全省高校中居前三位,显示了学校教师队伍较高的教学水平。内涵建设 成效显著:居全国民办高校及新建本科高校前列英才学院重视内涵建设,大力加强专业、课程等建设。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战略,确立了以工学、管理学和教育学为主干、兼顾其他学科的学科建设定位。现有13个教学院部,本科专业37个,专科专业46个。学校现有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试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山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资助专业7个,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36门。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和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共30项,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0项。“十二五”以来,学校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主要项目领域全覆盖,共主持承担国家级课题35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116项,承接横向委托课题110项;获得省级和厅级奖励140项;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97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22篇。2018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立项名单》,学校有3项课题获准立项,其中国家一般课题2项,教育部青年专项1项,立项数量居山东省高校第2位(曲阜师范大学居第一),居全国高校第25位(华东师范大学居第一)。就业工作 全国50强: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3年,学校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是全国唯一入选的民办高校,在山东省只有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大学、山东英才学院等5所高校。由教育部委托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山东英才学院排名被调查的全国41所省属本科高校第一位。2018年,学校荣获教育部“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成为获批的3所山东省省属本科高校之一,其他两所为山东科技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开展的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中,学校在全国入围的90所省属本科高校中排名第19名。教育部专家组认为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非常震撼、非常感动”。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把实现学生高水平就业当作自己的职责,提出了“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就业”、“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口号,形成了就业教育、就业服务两大体系。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拓展了订单式培养、共建创业孵化基地、与行业协会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学校建有总面积106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百校工程”项目,与世界名企中兴通讯、中科曙光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应用型信息产业高技术人才。学校投资1500万元与德国费斯托有限公司共建“中欧智造基地”,为机电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学校与山东高速集团联合成立“航海学院”,开展航运领域技术人才培训与培养。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进入联想集团、中国重汽、青岛海尔、青岛海信等著名企业工作。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奖助学金 彰显爱心:各类奖助学金体系完善山东英才学院建校20年来,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公益性办学,以培养人才为宗旨,把所有收入都投入到办学上。学校提出“学生第一,真诚服务”的服务宗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使英才学院成为一所充满爱心的学校。每年,学生可以获得总额达1300多万元的国家、省政府奖助学金,单项最高奖可达8000元,学校被省教育厅、财政厅评为“山东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学校还投入3000万元设立“中国十大杰出母亲杨文奖助基金”,每年拿出300万元奖励帮助品学兼优、积极上进的学生和家境困难的学生,至今已经发放2471.24万元。2010年,学生何博带着妹妹来上学,学校为她们姐妹提供住所,并帮助她妹妹上学;2013年,学生李云龙推着父亲来上学,学校为他们父子提供单独房间、减免学费,并呼吁社会各界捐款达16万多元。学校在党员中开展“联五帮一献爱心”活动,每名党员联系五名并帮助一名学生,用党员的模范行动和爱心帮助学生,十年来党员已累计捐款30余万元。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学校还为同学们发粽子、送月饼、放焰火,喜庆的氛围让学生产生家一样的感觉。在爱与感恩教育的熏陶下,英才学子对社会充满着爱。2008年汶川地震,英才师生共捐款30多万元,英才学子为汶川地震举行的“心中川”哀悼场面震动全国,被全国100多家媒体转载;2010年,英才团员在全国率先发起向西南灾区捐献“一瓶水”活动。人才培养 桃李芬芳:应用型人才培养喜结硕果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思想品质好。优秀的师资和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特色,换来了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近年来,学生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项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76项、省级奖445项。学生在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网络虚拟运营)中获得一等奖两项,是山东省高校和全国民办高校当年唯一获一等奖的高校。2017年5月,学生参加了2017年亚太流通业模拟经营决策竞赛获得一等奖,成为八所参赛高校中成绩最好的大陆高校。2018年7月,学生在山东省第四届创业大赛暨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山东高校赛区中获创意组两项一等奖,是四届大赛以来第一次一等奖被同一所学校包揽,开创了我省创赛史上的新纪录。学校积极拓展国际留学教育。目前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美国阿卡迪亚大学、泰国博仁大学、韩国圆光保健大学以及台湾的十几所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在学生留学、教师互访、课程共建、科研交流等方面展开合作。英才的志愿者积极投身到西部计划中,先后有434名同学到祖国的西部志愿服务,许多学生服务期满后留在当地工作。2014年,在西部计划全国会议上,英才学院作为高校代表进行了汇报,并成为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全国第一所进行经验交流的民办高校。2016年5月,《中国青年报》三版头条刊发学生参与西部计划的事迹,学校成为西部计划新疆专项全国十所招募院校之一。毕业生考取悉尼大学、多伦多大学、香港大学等国际名校研究生,以及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研究生、博士生。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取得专利已达400余项。顾业栋同学将自己的环保专利捐赠给世界各国,收到20多个国家政府首脑的感谢信。学前教育专业师生2项专利成果获得第32届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展2项金奖(展会最高奖),在第69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又获得1项金奖。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得到锻炼,2014年,毕业生张保松获第二届“山东省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并居榜首。2018年,毕业生崔恩斌获第四届“山东省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极大鼓舞了学子创业热情,校内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 潍坊医学院潍坊市青州市
    学校简介潍坊医学院是山东省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坐落于山东半岛中部闻名遐迩的世界风筝都—潍坊市。学校历史溯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潍县乐道院设立的乐道院医护学校和潍县美国长老会医院。1951年筹建山东省昌潍医士学校。1958年改建为昌潍医学院。1987年更名为潍坊医学院。学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留学生等教育层次齐全。1958年开始本科教育,1986年成为全国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获留学生招生资格,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2019年“健康中国背景下重大健康风险预测与治理策略”研究项目获批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资格。学校是全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学校,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潍坊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有浮烟山和虞河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1800亩,建筑面积63万余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7人,硕士研究生2400余人,本科生13000余人,留学生300余人。设有乐道书院、济世书院和孔子学堂。图书馆藏书160万余册(含电子图书),有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隶属附属医院17所,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4个。学校现有19个学院,31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管理学等7大学科门类。现有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和品牌专业9个。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次。201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给予高度评价。2018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认证期6年。临床医学学科位列ESI全球前1%,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临床医学专业群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学科,获批省属高校“高水平学科”。省级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连续7年合格率100%。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于金明为名誉院长。有国家级人才3人,泰山学者13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8人。全国模范、优秀教师8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4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11人。学校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8个。以院士工作站为引领,建有省级创新平台29个。牵头四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在重大社会风险预测、组织工程与修复重建、靶向药物递送、肿瘤精准诊疗等领域独具特色,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学校先后获批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卫生部辅助生殖技术培训基地、全国麻醉学基础理论培训基地、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国家级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等。中国肢体畸形残障医学展览馆、山东省基层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山东省公共卫生预警与处置指导中心设在我校。主办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潍坊医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招生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的院校及研究机构建立友好校际合作关系,在医学和生物医药领域开展全方位、高层次国际合作。聘请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戴尅戎院士、陈芬儿院士、郑静晨院士等6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校特聘教授。国际学生生源国家拓展至亚非欧美25个国家。学校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人文情怀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形成了“重医德、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于金明,加拿大医学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睿为杰出代表的15万余名优秀医学人才,打造了“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培养品牌。学生连续三届获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二等奖,获得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实践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麻醉学知识竞赛一等奖,山东省学科竞赛特等奖、一等奖30余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秉承“乐道济世”的校训,弘扬“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潍医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全面迈入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新征程。
  • 学校简介青岛工学院前身为2005年建校的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是由中国海洋大学申办、青岛伊力特德泰科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举办的独立学院。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于2011年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青岛工学院。学校办学层次为本科高校,同时举办专科教育;办学性质及类型为全日制普通民办本科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青岛,面向全国,重点服务山东和新疆地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的目标是建设 “学生喜欢、教师热爱、社会认可”的优质民办本科高校;办学理念为“学校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为社会服务”; 学校的校训为“胸怀天下,造福人类”,具体诠释为健康快乐,积极向上;宽容豁达,兼济天下;全球思维、国际视野,为自身以外的人和环境释放正能量。学校实行政治上党委领导、行政上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注重发挥党委指导、监督、保障作用,强化监事会对学校运行决策的监督并向股东负责,发挥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作用。党委会行使指导、督查、纪检权力,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董事会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方针、政策。校长领导下的行政团队执行董事会决议,全面行使学校管理职权。学校坐落在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素有“金胶州”之称的滨海城市青岛胶州市,北靠胶州市政府、著名的三里河文化公园和国家4A级景区—少海湿地公园,距青岛火车站约40分钟车程,距胶东国际机场约20分钟车程。学校设有8个二级学院,开设36个本科专业及11个专科专业。基本形成了以工学类学科专业为主,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国际商务和能源与动力工程6个专业为“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通信工程、工商管理、能源与动力工程及食品科学与工程4个专业获批2019年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立项。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106人,其中本科生12695人。学校现有教师630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202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399人。教师队伍中,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教师注重营造“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专业前景疏导学生,以专业知识启发学生,以娴熟技能示范学生,以学术水平感召学生,以职业道德感动学生”的良好师德师风氛围。学校占地面积1227.82亩,建筑面积28.1万平方米。拥有教室333间,其中多媒体教室111间,数字语音室16间;公共计算机实验室13间,同声传译实验室1间;建有4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80多家企业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教学、科研设备总价值为9737.77万元。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27.2万册,电子图书16万册。校园网络覆盖全校,拥有通识课程及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学校拥有2640平方米的含羽毛球、乒乓球、健身等场地的体育馆,另有54653平方米含标准塑胶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等体育运动场所。学校拥有88492平方米的标准学生公寓,22618平方米的学生餐厅。学校构建起由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导师、学长、班长班委组成的“六维一体”育人模式,保障学生成人成才。全面落实国家有关大学生的资助政策。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大量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资助品学兼优并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针对毕业生不同就业需求建立了分类指导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为满足大多数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就业的需求,与海信、新希望、高校软控等80多家知名企业签定“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协议,形成校企共建合作育人体系,毕业生基本素质较好,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近年来一批毕业生考取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名校硕士研究生;二是针对部分出国深造的学生拓展国际合作办学渠道,学校与澳洲南十字星大学、日本神户国际大学、泰国博仁大学、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韩国庆星大学、泰国格乐大学等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办学,为毕业生出国深造搭建广阔平台。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