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陕西:关于公布2025年普通高校拟在陕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的公告
2023-08-3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依据《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普通高校编制完成了2025年拟在陕西省招生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经教育部统编后,现予以公布,供陕西省参加2025年普通高考的考生参考使用,并就有关事项说明如下:

一、高考综合改革模式。按照《陕西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要求,2025年起我省普通高考实行“3+1+2”模式。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物理、历史两门科目中选择1门作为首选考试科目;“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门科目中选择2门作为再选考试科目。考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及特长,结合拟报考普通高校及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自主确定选考科目。

二、选考科目要求及类别。普通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对考生进入各专业学习提出相应的选考科目要求。因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不同普通高校相同专业会有不同选考科目要求。

根据教育部《指引》精神,高校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对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都未提出要求的,即“不提科目要求”,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或历史的、再选科目为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任何2科的考生均可报考。

第二类是只对首选科目提出要求的,如“物理(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为任何2科的考生方可报考。

第三类是只对再选科目提出要求的,如“化学(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或历史、再选科目选考化学的考生方可报考;如“化学,生物(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或历史、再选科目选考化学和生物的考生方可报考。

第四类是对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均提出选考要求的,如“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选考化学的考生方可报考;如“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选考化学和生物的考生方可报考。

三、编排顺序说明。选考科目要求分为本科层次、高职(专科)层次两部分,按照院校类型及所在地域,以院校国标代码顺序编排。具体分为军队院校、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华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华中(湖北、湖南、河南)、华南(广东、广西、海南)、西南(四川、贵州、重庆、云南、西藏)、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依次排序。

四、注意事项。特别提醒广大考生:一是普通高校报送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是对全国范围内的要求,但招生当年并非所有普通高校的所有专业都会在陕安排招生计划。二是本次编报的招生专业,面向所有实施“3+1+2”方案的省份,在招生当年并非所有普通高校都会安排物理类和历史类招生计划。普通高校会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在相关省份的物理类和历史类招生计划,应以招生当年普通高校实际编制的物理类和历史类招生计划为准。三是有个别在陕招生普通高校,此次并未报送选考科目要求,在招生当年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公布。

五、查询途径。考生可登录陕西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搜索“2025年普通高校拟在陕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进行查询。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陕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陕西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创建于1956年,由隶属于原铁道部的西安铁路运输学校和西安铁路运输职工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学校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有港务校区(本部)、自强校区、临潼校区、龙首校区等4个校区,总占地700余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0亿元。学校秉承“尚德、守则、强能、笃行”的校训和“办学不脱轨、育人不离道”的办学理念,紧紧依托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坚持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发挥60年的轨道交通行业办学积淀,形成了以铁道运输类、城市轨道交通类两大行业涵盖的专业与专业群为重点,以电力技术类、土木建筑类、装备制造类和电子信息类等相关专业为辅的专业群。学校于2009年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4年成为陕西省优秀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目前设置交通运输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牵引动力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以及基础部、思政教科部、国际交通学院(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历山大一世皇帝交通大学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机构)、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教学院部,共开设37个高职专业,其中省级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6个,省级重点专业9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4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1个。现有教职工68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202人,教授、副教授170余人、双师型教师270余人。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4名、全国行指委副主任委员或委员11名。另外,还有从西安铁路局等企业聘请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担任兼职教师。学校紧贴轨道交通行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2+1”(2年基础理论学习+1年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具有轨道交通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城市轨道、机车车辆等校内实训基地105个,在西安铁路局、西安地铁公司等企业设立校外实习基地98个。学院是全国最早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院校之一,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80%以上。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00余项。学校积极服务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设,是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基地、西安市职业教育电子技术类公共实训基地、铁道部机车司机培训基地、全国地方铁路人才培训基地和西安市干部培训教育基地,与数十家轨道交通企业联合,牵头组建了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学校积极发挥以上“一个集团、五个基地”的作用,为社会、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培训各级各类员工年均4000余人次。与全国70多家铁路单位及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是西安铁路局、郑州铁路局、西安地铁公司共建单位、西安地铁公司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畅通的就业渠道。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订单培养已成为就业常态,连续10年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85%以上对口就业于铁路、地铁等国有企业,是陕西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中国教育报》曾两次专题报道学院就业工作。近年来,学校以深化校企合作为契机,推进产学研合作,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学校独立研发的铁道部科研攻关项目“电动车辆减速器”,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等5部委颁发的新产品证书,在新乡南站、唐山北站等铁路编组站广泛使用;与企业合作的《黄陵矿业集团铁路专用线运输组织优化研究》、《道床路基翻浆冒泥治理技术》等技术攻关项目,通过企业鉴定并投入使用;铁道部《车站值班员》等题库开发通过铁道部专家审定,作为国家题库,供全国铁路运输系统职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使用,并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先后荣获国家五部委授予的“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铁道部授予的“全国铁路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以及“陕西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高校共青团工作优秀单位”、“黄炎培优秀学校奖”等荣誉称号,被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校园”、“平安校园”。近三年来,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奖4项、全国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学校是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陕西省铁道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铁路职工高等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单位。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院将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为指引,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向着建设“特色鲜明、省内示范、行业领先、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目标奋进。地址:西安国际港务区港务大道396号(校本部,邮编:710026)西安市自强西路133号(自强校区,邮编:710014)西安市临潼区西关铁一处院内(临潼校区,邮编:710600)西安市新城区拾翠路副189号(龙首校区,邮编:710016)电话:029-82150043(学校办公室)029-82150253,029-82150309(招生咨询)
  • 学校简介西北政法大学是一所法学特色鲜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国家法治人才培养基地,是被誉为政法人才培养国家队的“五院四系”之一,是西北地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全国法学高等教育“立格联盟”和西安高水平有特色高校“长安联盟”的成员单位。学校前身是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历经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等时期,1958年西北大学法律系成建制调入,组建西安政法学院,后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建校以来,学校扎根西部,形成了“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老延大优良传统,铸就了“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凝练了“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育人理念,培养了16万余名德才兼备、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现有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经济学院,法治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刑事法学院,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国际法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国家安全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安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等18个教学单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陕西省三秦学者等中省人才工程项目50余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和陕西省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30余人。学校积极推行青年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制度,受到中央政法委、教育部等部委的高度评价。学校现有31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2700余人。新闻学、哲学、侦查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法学、英语、新闻学、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哲学、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政治学与行政学、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审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社会学等专业获评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行政法学》《侦查措施》课程为国家级“一流课程”,《刑法学》《国际私法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9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承担全部3个类型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任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国家级创新实验区。建有7个实验实训中心,法学实验实训中心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施行本科生导师制,构建起高水平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学校1979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12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项目”,2014年获批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3700余人、博士研究生100余人。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优势学科3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法学为B+;哲学为C,西北地区排名第四。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为“B+”。2018年学校获批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法学学科获批一流建设学科。学校人权研究中心为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建国家级检察公益诉讼研究中心,与教育部合作共建教育立法研究基地,现有“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西北地区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法治研究中心”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国际法研究中心”“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风险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军民融合法治保障与退役军人事务治理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等5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治陕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航空法治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为陕西省教育系统2011协同创新中心。设有反恐怖主义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智慧法治研究院、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等实体性研究机构,其中反恐怖主义研究院入选首批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反恐怖主义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入选“一带一路”智库联盟。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法律科学》入选全国“三十佳”人文社科学报和全国百强报刊。学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构筑丝绸之路法学理论研究创新高地和法治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阵地。学校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库平台,设有中国法学会“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中国—亚欧高端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中南亚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的涉外法律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承担国家首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项目,成立陕西“一带一路”律师学院,举办长安与罗马“一带一路”法律文化对话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校大力拓展学生国际交流途径,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7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鼓励支持师生出国(境)研修、参加国际会议,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学校确立了建设“法学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提出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构想。当前,学校正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昂首阔步朝着建设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目标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位于西安市秦渡镇,占地783亩,建筑面积约42.4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在校生15000余人。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卫生职业技能鉴定站、国家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首批临床医学(3+2)卓越医生培养计划试点高校、陕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陕西省“双一流”院校建设单位。【专业特色】学校开设护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助产、康复治疗技术、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药学等专业。其中护理专业和口腔医学专业为陕西省高职重点专业;药学专业被立项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口腔医学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被立项为省级一流专业培育项目;护理(老年服务)专业被确定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是目前陕西省仅有的两所院校之一。【基础设施】学校附属医院、多功能教学大楼、多媒体教室、实训楼、公寓楼、科研楼、大型餐厅、塑胶运动场、图书馆、浴池、游泳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学习、生活设施齐全,为学生在校成长成才提供了可靠保障。学校图书馆各类藏书约90万册,馆内建有电子阅览室,可以满足师生不同阅读习惯,开阔师生视野。学校附属医院位于校园西侧,占地约300余亩,一期设置床位1200张,环境优雅,设备先进,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综合医院。附属医院引进先进的医院管理团队和各领域权威教授专家负责医院日常管理和诊疗工作,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为学校学生见习、实习、就业提供了可靠保障,现已形成了“校院一体、医教融合”的鲜明特色, 在同类院校中独树一帜。学校实训中心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设有内科实验室、外科实验室、妇科实验室、儿科实验室、解剖陈列室、口腔治疗室、口腔技工实验室、放射实验室、急救模拟实验室等各类医学专业实验室134个,可同时容纳2600名同学进行实训、实验、实习。学校护理实验实训基地和临床实验实训基地被评为陕西省高职示范性实训基地。学校人体生命科学馆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总体投资300余万元。馆内收藏各类人体断层标本、人体塑化标本、解剖铸型标本、系统解剖学标本500余件,是解剖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探索人体奥秘、弘扬生命科学及健康教育普及的重要基地。【教学科研】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学校现有教职工774名,专任教师575人,其中“双师型”教师286人,占专任教师49.74%,高级及以上职称128人,占专任教师22.26%,校外兼职教师360人。学校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教学理念,以各类技能大赛为抓手,突出学生实操、实践能力的培养,连续多年在全国、全省技能大赛中获得多项奖项。【校园文化】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生为本,求实创新,依法管理,实践育人”的工作理念,不断创新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加强社团建设,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崇尚真理,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价值观。学校大力开展“三雅”(学生文雅、教师儒雅、校园高雅)系列校园文化主题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展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连续八年荣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对外交流】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不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先后赴韩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家教育机构、医疗行业、高等院校交流访问,与部分院校、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合作办学、学生交流、教师访学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合作,丰富和深化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体系,开展国际科研合作,提高教师国际化视野,构建学校国际化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校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就业安置】学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全程负责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就业安置、就业跟踪等服务工作。学校通过拓展国外就业市场、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校园招聘会、以实习带动就业等方式,积极寻求就业途径,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学校扎实的学生就业服务和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使每届毕业生都供不应求,已累计为全国各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三万余名素质高、技术好、业务精的医药卫生专业人才。【学生资助】学校建立了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农村困难学生免学费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学费减免、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助学等多位一体的、较为完善的帮困助学体系,确保每一位贫困学生都能得到必要的资助,实现了“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目标。【社会荣誉】★ 全国第一批“临床医学(3+2)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全国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院校★ 陕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 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建设专业:药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 全国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药学、护理★ 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药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 陕西省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单位★ 陕西省级重点专业:护理、口腔医学★ 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实训基地:护理和临床医学实验实训基地地址:西安市秦渡镇邮编:710309电话:029-81483012(校办)029-81483333(招办)网址:http://www.xagdyz.com
  • 学校简介西安航空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学校创建于1955年,原名为西安航空工业学校,隶属原航空工业部。1957年合并兰州航空工业学校。1960年升格为专科学校,更名为西安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后因国民经济调整而复原。198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西安航空工业技术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划转地方,隶属陕西省人民政府,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院校。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建校6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为我国航空产业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9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现有莲湖、阎良两个校区,占地1158亩,校舍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纸质图书107余万册,电子图书172余种;有航空综合实验实习基地、飞机结构实验室等校内实习基地及实验室14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87个;设有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校办工厂;拥有特种泵系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泵类装备研究中心、陕西省液压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学校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单位。学校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63人,副高职称人员269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725人,其中博士189人,专任教师674人;学校聘用客座教授47名,其中院士2名,著名专家学者40余名;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优秀教师3人,优秀青年教师1人,师德标兵3人,师德先进个人3人,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1人,10人担任陕西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校设有飞行器学院(民航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能源与建筑学院、车辆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士官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体育部等17个教学单位。开设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飞机电子设备维修等35个本科专业,覆盖航空航天、机械、材料、电气、交通运输、工商管理等19个专业大类,涉及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现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19门。获得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2800余人。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8项,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8项,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项,授权专利714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579篇,其中SCI、EI等检索收录441篇,核心期刊收录857篇。学校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824项,省级奖978项。近五年,学生累计承担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340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30项。学校获批陕西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陕西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西安市众创空间等。厚植优势,特色发展。学校坚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与中国商飞、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等数百家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开展“吉利博越班”“翔腾IC班”等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与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合培养“士官生”,实现了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同步提升。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位于省属高校前列,学校多次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校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陕西省首个双学位本科教育项目,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学校坚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扎实推进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奋力谱写学校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 学校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边海防学院是2017年军队院校调整改革后全国全军唯一边海防高等教育院校(副军级),是全军“2110 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一所兵种指挥类高等教育院校。主要服务面向是陆军边海防部队指挥军官岗位,培养陆军边海防部队基层指挥军官和少数民族指挥军官。是我军边海防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边海防理论研究创新基地、边海防精神文化弘扬中心和边海防对外交流合作窗口。学院前身是1941年7月在山西兴县成立的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于抗日烽火中诞生,从延安窑洞中走来,与共和国共同成长,贺龙元帅及我军开国大将陈赓,上将周士第、王震、彭绍辉等曾担任学院领导。2011年9月改建为边防学院。2017年7月以原边防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训练基地、昆明综合训练基地为基础,转型重塑组建陆军边海防学院,总占地面积近4万余亩。院本部坐落于古城西安、秦岭北麓,乌鲁木齐校区坐落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昆明校区坐落于春城昆明、长春山麓。建校近80年来,始终坚持毛主席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抗大办校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风,弘扬“忠诚使命、为国戍边”的校训,累计为全军培养输送30多万名军政人才,走出了200多名将军,涌现出“全军战斗英雄”庞国兴、“共和国卫士”王锦伟、“献身使命的模范团长”胡筱龙、“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姜云燕、“忠诚使命的模范军官”江勇西绕等近百名英雄模范。进入新时代,我院以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空防为使命,大力建设“边海防战略”与“边海防指挥”两个军队重点学科专业。学院现有指挥信息系统工程、火力指挥与控制工程、中国语言文学、作战指挥4个本科专业。学院人才济济,教学科研能力厚实,现有教授、副教授多达130余人,全国全军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10人,军队院校育才奖获得者69人,60余名专家教授进入全军各类专家库,获国家和军队级教学科研成果奖200余项,首创的《边防学》获全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填补了我军军事领域研究空白。编著的《边防学》《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国边防史》《边防安全战略研究》《边境防卫管控学》等系列专著,有力指导了边海防建设管理实践,也为培养边海防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系统配套的大学物理、语言、计算机等基础类,指挥信息系统、火力控制工程专业类和作战模拟类实验室。现代化的图书馆、多功能学术报告厅、网络学习室、演播厅、标准化运动场、室内体训馆(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拳击和器械训练场为一体)和游泳馆等。以及完善的餐饮、超市、蔬果、快递、理发等公共服务体系。新起点新征程,陆军边海防学院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紧盯边海防部队建设发展实际,坚持面向部队、面向战场、面向未来,按照政治建院、特色办院、人才兴院、融合强院、从严治院总思路,围绕提升边海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打基础,扎实练内功,聚力创特色,大力培养素质全面的边海防部队初级指挥军官,培育忠诚可靠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培训地方急需的边海防专业骨干,正在为建设世界一流边海防军事院校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