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细则
2009-06-0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09〕2号)及福建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有关决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招生工作应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第三条 高校招生工作由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招委会)进行有序管理。考风考纪实行考区(市、县(市、区)招生委员会)主任负责制,试(答)卷(含相关表卡和未启用的答案及评分参考,下同)安全保密按保密要求实行存放点本级高招办主任负责制,录取工作实行高校负责制。

  第二章 招生管理部门及其职责

  第四条 省招委会在教育部和省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下,负责全省高校招生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执行教育部有关高校招生工作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订必要的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并向社会公布;

  2.接受教育部委托组织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全国统考)试题(含副题)的命制和答案及评分参考的制订工作,并做好试卷印制等工作;

  3.汇总并公布高校在闽的分专业招生计划,指导考生查询、了解高校招生章程;

  4.指导、监督高校执行国家招生政策及本校招生章程;

  5.负责组织考生报名、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应届毕业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材料、身体健康状况检查(以下简称体检)、考试、评卷、考生信息采集及电子档案制作、录取以及其他有关工作;

  6.组织开展招生、考试的科学研究、宣传和培训工作;

  7.保护考生和招生工作人员的正当权益;

  8.受行政部门委托调查处理或协助有关部门调查本地区招生工作中发生的重大问题,并负责对违规考生进行处理。

  福建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高招办)是省招委会的常设机构,代表省招委会行使职权,处理招生日常工作。

  第五条 各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分别成立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各级招生委员会在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招生委员会的双重领导下负责本地区招生工作。

  招生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同级人民政府负责人兼任,副主任委员、委员由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本地高校的负责人兼任。招生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是招生委员会的常设机构,代表招生委员会行使职权,处理招生日常工作。同级人民政府应从本地区招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应确定必要的编制,配备专职干部,添置必须的设备。招生经费应由地方教育事业费列支。

  各设区市、县(市、区)招生委员会的职责是:

  1.执行上一级招生委员会有关高校招生工作的政策、规定;

  2.根据工作需要,成立同级安全保密工作领导小组和招生监察组,并根据上一级招生委员会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招生工作的具体安排、操作规程和处理突发事件(含突发自然灾害、恐怖及恶性破坏、急性传染病预防)的有效应急方案;

  3.负责本考区统考试(答)卷保密室及考点的规范化(含考场网上巡视系统)建设,考点所在中学外语听力考试设备的安装调试、日常维护以及试(答)卷运输、保管全过程的安全保密工作;

  4.负责组织本考区考生报名、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应届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体检、外语听力模拟训练、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考试、志愿填报等工作;

  5.按规定要求采集、管理考生有关信息,确保考生相关信息采集的完整与准确;

  6.负责本考区考试过程试(答)卷保密员、考场监考员、巡视员及其他招生考试工作人员的选调、培训、考核工作;

  7.根据上一级招生委员会的要求,做好招生考试有关数据的汇总、统计与上报,命题、评卷教师的考核、选派,主持或参与部分高校特殊专业的面试、口试和专业考试的管理以及当年考生报考资料的整理发放和保管等工作;

  8.组织开展本地区招生宣传、咨询及招生考试的科学研究工作;

  9.保护考生和招生工作人员的正当权益,接受并处理考生及群众的来信来访。受行政部门委托调查处理本地区招生考试工作中发生的问题。

  第六条 高校应成立由校长和校内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招生工作领导机构,负责本校招生工作,并设立招生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高校还应根据工作需要成立招生安全保密工作领导小组和招生监察组。高校招生经费由本校事业费列支。高校招生办公室的职责是:

  1.执行教育部有关招生工作的规定,以及省招委会、省教育厅颁布的实施细则和其他有关规定;

  2.根据国家核准的年度招生规模及有关规定编制并报送本校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

  3.制订并按规定时间在本校网站上及以其他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本校招生章程;

  4.实事求是地开展招生宣传工作;

  5.根据教育部、省招委会的有关规定和时间安排组织实施本校录取工作,负责协调和处理本校录取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6.对录取的新生进行复查;

  7.根据省招委会工作安排,做好体育、音乐、美术专业测试省级统考和本校参加命题、阅卷教师的考核、选派工作,并完成好评卷、巡视、遗留问题的协调处理等招生方面的其他工作;

  8.支持有关招生管理部门完成招生方面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 报 名

  第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报名: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和教育部有关法规;

  2. 遵守福建省高校招生报考简章及省招委会、省高招办、省监察部门颁布实施的其他有关招生考试管理规定;

  3.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4.身体健康。

  第八条 下列人员不得报名: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的在校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符合报考少年班条件者或省招委会、省教育厅另有规定者除外);

  3.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全国统考的应届毕业生;

  4.在上一年度参加全国统考中利用通讯工具作弊、由他人代替考试或代替他人考试等被认定为考试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考生;

  5.因触犯刑律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第九条 高校招生实行网上报名。申请报考高校的考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上网进行报名。网上报名完成后,除经省教育厅、省高招办书面同意者外,所有考生(含单考生、保送生等)均须在本人常住户口所在县(市、区)高招办指定的报考确认点进行现场确认。

  第十条 现场确认时,考生须提交本人有效户口证明、身份证以及规定的其他证件或材料。经审核,符合条件的考生应认真核对报考确认点打印的本人报名表内的所有信息,确认无误后亲自签名以示负责,同时签订诚信高考承诺书。

  第十一条 除省人民政府另有规定外,户口新迁入我省的考生,必须同时具有我省高级中等教育学籍,且已在我省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学习一年以上方可申请在我省报考,现场确认时,需同时提供相关有效证明原件。

  第十二条 在我省定居并符合报名条件的外国侨民,持省公安厅填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外侨居留证》,在居住地县(市、区)高招办指定的地点报名并确认。

  第十三条 各级高招办要落实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工作责任制,根据报名条件,严格审查考生报名资格。各报考确认点必须本着方便考生,防止差错的原则,在醒目处张贴报考简章、现场确认程序、须提交的材料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确保报名信息的准确无误。

  第十四条 考生报名须按规定缴交报名考试的有关费用。



     

热门院校

  • 三明学院三明市三元区
    学校简介学校位于宋朝大理学家朱熹故里、中央苏区、中国绿都、全国文明城市——福建省三明市。校园占地面积1421.43亩,各类建筑面积约40.4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3.50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3.49万平方米。藏书593.95万册(含电子图书423.95万册)。教学科研设备总值25554.08万元。信息化系统和网络应用基本满足办学需要。现有专任教师867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占85.58%,高级职称占44.41%,双师型教师占63.78%。全日制在校生14702人。设有13个二级学院,48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经济学等8个学科门类,构建了以工为重、以师为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省级应用型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1个,省级一流专业10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7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4个,省级一流课程51门。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专业群、产业学院、项目驱动创新班、应用型教学团队和课程“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组建省级专业群5个和校级专业群3个,成立产业学院10个,其中,三明学院-中兴通讯ICT产业学院为福建省首批示范性产业学院。科研促进教学作用得以强化。建成40个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与服务平台,其中国家级平台2个,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研究分院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5个、省级研究院(研究所)2个、省级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文化基地2个、省级6·18协同创新院产业分院1个、省级科技示范基地1个、省级知识产权创新中心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技术转移机构1个、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级社科基地1个、省级科技经济融合服务平台1个。近三年,获省级科研成果奖24项,其中,社科成果奖2项;国家级项目2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项,授权专利数达468件。《三明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积极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是省教育厅闽台合作项目学校、教育部中外合作项目学校和接收外国留学生学校。先后与台湾中国科技大学、台湾中央大学、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澳门科技大学等17所台港澳地区高校签订合作交流协议,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近40所高校与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累计选派143名学生赴国外合作院校交流学习。自2012年开展来华留学教育以来,共吸引超过来自世界各地40余个国家的163名国际学生到校学习。秉承“明德、明理、明志”校训,营造“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精神,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得到社会认可。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受疫情影响2020年就业率为90.41%,获评“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近年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党建工作示范单位、福建省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华夏书香校园、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等系列荣誉称号。学校致力创应用强校、育致用大才,坚持育人强校工作总目标,强化立德树人、服务发展超越,坚定走高质量地方应用型办学新路,朝着建设地方一流应用大学的宏伟目标努力奋进。
  • 学校简介学校校训:博学于文、修身以德。学校精神:创新、拼搏、包容、开放。学校定位:亲行业、重开放、创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办学目标定位: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区域一流应用型大学。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大学。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新时代、新福建发展需要的复合性创新性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学科建设定位:做强做优经管法学科,做优做特新工科,引领带动相关学科,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体系。专业发展定位:对接新兴经济法律服务、绿色智能工程应用、现代社会治理3大领域,做强经管法专业,做优理工专业,做特艺文专业。服务面向定位:面向福建多区叠加开放型经济带、面向中小型企事业单位、面向城乡基层。办学特色定位:经管法优势学科和特色新兴工科等学科互交互融,政校企会等开放办学主体共育共享。 福建江夏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7年,由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于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学校校园规划面积1388.4亩,主校区坐落在福州地区大学城新校区,校区建设得到世纪金源集团的捐助。“十三五”以来,学校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先后获得全省高校党建工作示范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5A级平安校园、平安单位、文明校园、五一劳动奖状、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等荣誉称号。进入“十四五”,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加快推进福州地区大学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福建省“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把学校纳入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计划。学校现有13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开设44个本科专业,涵盖22个一级学科和经、管、法、文、理、工、艺等7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近1.5万人,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现有专任教师总数822人,高级职称389人、占比47.32%,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的教师736人、占比89.53%,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61.1%,省级教学科研团队6个,各类高层次拔尖人才43人次,全国优秀教师2人,获省级表彰17人次。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与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培养金融、会计、法律、土木水利、会计、集成电路工程、教育管理等6个专业学位点硕士研究生。获得省级应用型学科4个、重点学科4个、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培育)1个。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应用型专业群6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6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6个。获批国家级、省级课程92门。获得省级优秀特色教材5本、省级教改项目58项、省级新工科项目2项和新文科项目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9个、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项目16个。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率先设立了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数字经济产业学院、财富管理产业学院、资产评估与财务服务行业学院、联发物业产业学院、议和劳动人事产业学院、金山软件产业学院等7个产业(行业)学院。现有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5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实践教学基地、“互联网+管理”培训机构教育实践基地、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培育基地(跨境电商产创融合教育建设实践基地)、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等8个。学校深入推进科研创新服务发展,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拥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社科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高校特色新型智库、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服务平台、高校重点实验室、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21个,拥有省级学会和研究会5个。学校与省委省政府信访局、司法厅、农信联社、知识产权局、民盟福建分别共建信访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院、司法行政工作研究基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研究院、知识产权法律与实务研究院、乡村文化研究院。多项成果被《成果要报》《八闽快讯》刊发,获省领导批示及中共中央办公厅、省厅局采纳。学校主管、主办《福建江夏学院学报》《海峡法学》等中文学术CN期刊。学校持续扩大开放办学,全面推进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一流大学的合作交流。在国际合作方面,与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白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22所高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与CIMA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入英国高等教育文凭SQA-(HND)AD项目。2019年获批招聘外籍教师和招收国际学生资格。2020年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举办动画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系我省首个艺术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与英国、白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合作大学开设线上优质教学课程项目。在台港澳合作方面,与中国台湾地区东海大学、中原大学、万能科技大学等高校实施闽台联合培养人才“3+1”“4+0”项目。成立了“福建江夏学院与中原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省教育厅授牌在学校设立“海峡两岸金融教育培训基地”。2020年获批台港澳学生招生资格。2021年,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教育融合发展,引进中国台湾空中英语项目;文化交流营项目获教育部批准立项,并予资金支持。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2021年,学校胜利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至二〇三五年的“两步走”发展目标,制定实施了“1357”方略,正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奋勇前进。
  • 华侨大学泉州市丰泽区
    学校简介华侨大学是中央统战部直属,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96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学校创办于福建泉州,廖承志为首任校长。1970年停办,1978年复办。1983年被党中央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植大学”。1996年由国务院侨办、福建省人民政府进行共建。1997年原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并入,成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2006年厦门校区启用。2003年在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等级。2018年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于1980年成立董事会,庄希泉、胡平、黄长溪、贾庆林、陈明义、宋德福、王刚先后担任董事长。现任董事长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名誉董事长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特别行政区原行政长官何厚铧。现有教职工2800多人。在1700余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56%、博士学位者占67%、海外留学经历者占38%,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66%。有双聘院士、国家领军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百余名,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多支高水平团队。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累计培养各类人才20多万名,其中6万多名分布在港澳台及海外各地,成为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的友好使者。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7101人、研究生5486人,有来自港澳台地区和90多个国家的学生7070人,是全国境外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设有26个学院、90个学系(部、中心)。有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专业通过国际及国内专业认证。有1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80余个。学校加强学科建设,形成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工管相济、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覆盖11个学科门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2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拥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41个,福建省高峰高原学科17个。工程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5‰,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3个学科居ESI前1%。学校重视学术研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能力。每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在福建省高校中名列前茅。科研成果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有关学术论文分别在《自然》(Nature)、《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连续四年进入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全国百强。2位教授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学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推动产教融合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贡献。扎根八闽大地,助力福建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主持《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委托立法项目,参与厦门、泉州有关申遗工作,与地方政府携手推动泉州“一带一路”侨泽园建设,打造“华大讲堂”“集美讲堂”高端学习平台。与重庆市和福建省的8个设区市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帮扶贵州黔西南试验区、甘肃积石山县脱贫攻坚。学校大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已与五大洲42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签署合作协议。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招生院校,在全球设立了130个办事或招生机构。学校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秉承“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贯彻“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努力服务国家侨务与公共外交工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连续十一年出版《华侨华人蓝皮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连续三年入选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最具影响力高校智库,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特色智库。泰国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马来西亚研究中心入选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华侨华人研究院、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入选福建省重点智库。促进民心相通,连续16年举办“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一大批致力于促进中外友好的优秀人才。大力推广华文教育,为全球55个国家570多所华校培养师资、编写教材、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助力国家华文教育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建设。学校注重文化育人,建设“一元主导、多元融合、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连续两年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形成“承志·传统文化大观园”和“精彩亚洲·对话文明”等文化品牌。学生男篮九度问鼎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总冠军,代表中国首次夺得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篮球联赛总决赛男篮总冠军。学校在泉州、厦门两地分别设有校区,总占地面积214.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8.04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图书资料502万册。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侨校+名校”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声誉良好的大学,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集美大学厦门市集美区
    学校简介集美大学地处福建省厦门市,是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是交通运输部与福建省、自然资源部与福建省、福建省与厦门市共建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硕士推免生资格单位,大陆唯一获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批准具有开展台湾船员适任培训资格的院校。学校办学始于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918年创办的集美学校师范部和1920年创办的集美学校水产科、商科,迄今已有103年历史。1994年,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集美航海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合并组建集美大学。学校以“诚毅”为校训,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坚持“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在海内外享有广泛声誉。学校于1996年成立校董会,习近平、贺国强、陈明义、卢展工、黄小晶等担任过校董会主席,现任校董会主席为汪毅夫,现任校董会顾问为贾庆林、陈永栽。1999年至200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任福建省省长期间担任集美大学校董会主席,先后7次到学校指导工作并提出系列重要指示,为集美大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为未来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设有20个学院,在校生285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 26000多人,研究生2300多人,国际学生近200人。现有专任教师1500人左右,其中10名院士(全职2名)在内的国家级人才29人次、省部级人才177人次。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18个。拥有福建省一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特色重点学科2个),水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群、水产与食品工程学科群入选福建省高峰学科,航运与港口物流学科群、区域经济与管理学科群、闽台体育文化学科群、数理学科群入选福建省高原学科。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4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各11个、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8个、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6个。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形成了航海、水产等面向海洋的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航海教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是我国培养高级航海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的教学实习船“育德”轮总载重达6.4万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教学实习船。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高校特色新型智库2个、省级高校创新平台/研究基地21个、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9个。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包括原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任务,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39项。学校长期注重发挥特色学科优势,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贡献力量,与近千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积极推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充分发挥面向东南亚、毗邻台港澳等区位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已与全球100余所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国际航标协会(IALA)等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获批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迄今已培养近5000名毕业生;创新性开展校企“一带一路”国际人才联合培养,已完成首届非洲(安哥拉)人才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战略合作伙伴单位,是经教育部批准较早具有招收台港澳、华侨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资格的院校之一,是厦门市陈嘉庚奖学金和福建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招生单位、福建省及集美区台湾青少年研学旅游基地、香港特区政府“青年内地双向交流计划”资助单位,是福建省首批“海外华文教育基地”。学校占地面积2344亩,校舍面积约103万平方米,校园建筑特色鲜明,有8栋嘉庚建筑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新校区建筑群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学校建有万兆高速校园网,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324万余册,中外文纸质现刊1650余种,电子图书1000万多册,电子期刊1万余种。引进中外文数据库60个,自建特色数据库5个。
  • 学校简介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由闽江学院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两所公立高校合作举办(办学许可证编号:GOV35AUA03INR20170936N),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担任省长期间,积极推动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友好省州关系的背景下成立的,前身是闽江学院爱恩国际学院,实际已有22年中外合作办学历史。2017年1月,学校获教育部批复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并更名为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是全国3所高职高专层次独立设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之一,获评福建省唯一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并入选福建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办学思想:遵循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并兼任学校举办方闽江学院前身原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期间,习总书记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思想,中外合作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办学宗旨:立足福建、融汇中西、注重质量、突出应用。办学定位:建设成为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的国际化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引进借鉴澳洲大学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福建、福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同类专业水准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学校目前开设涵盖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旅游大类等多个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新工科”“新商科”专业,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实行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引入澳洲百年历史的TAFE教育以及墨尔本理工学院先进的课程体系,结合国内实际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副学士学位教育及澳洲专科Diploma教育。达到双方院校毕业条件的学生可获得中澳双证书——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大专毕业证书和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副学士学位或澳洲专科(Diploma)证书。学校拥有一支中外教相结合的 “双语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实施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教学管理,建立内部审查、校外评估、国外监控的多元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符合中国高等教育的要求并接受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QSA) 、澳大利亚技术质量保障局(ASQA)的评估并监督。22年办学,中澳高校协同建立“专科+副学士+学士”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逐步形成了“一强化、二融合、三培养、四通道”的办学特色,即学生持续三年强化以EAP为核心的福墨英语教育;构建“通专融合”的国际化课程体系;中方、外方和企业三方共育人才;学生培养以就业创业为主,同时也为学生打通国内专升本、出国直升和海外留学的深造途径。学校立足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优势,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办学成效。尤其是2017年获批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以来,学校进一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办学水平持续“提质”“增效”。相继获国家级骨干专业及生产性实训基地、省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省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1+X”证书制度试点等国家级、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和质量工程30余项;获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19—2021年武书连中国高职高专院校排行榜,学校连续三年蝉联毕业生就业质量全国第一,社会声誉进一步提高。学校不断拓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办学至今已有69所国外大学来校教育交流140批次,交流访问次数457人次;50所国内大学来访交流学习49批次,交流访问次数226人次;构建福墨国际教育联盟,与83所国外大学和海外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欢迎学生前往继续深造。办学至今,学校已向社会输送毕业生7000多人。通过国际化的培养,专科层次入学的学生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毕业生就业率97%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95%左右,在学校的鼓励、支持与帮助下,多名毕业生成功实现自主创业,实现创业梦想;近四年专升本录取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60%,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成功帮助1000多名学生前往国外大学继续深造,出国学生中大部分已取得海外硕士学位,获得良好发展。2008级校友许胜民,通过学校国际化的培养,赴澳大利亚继续深造并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在新加坡管理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访澳期间,我校2001级毕业生现任塔斯马尼亚州中华商会会长的徐哲受邀参加国宴。目前,学校已成为福建省合作办学规模最大、成建制赴海外深造学生数最多的中外合作院校。在22年中外合作办学基础上,学校将坚守职业教育的初心,持续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教育资源,探索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成为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努力建成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的国际化高等职业院校。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