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山东:2012年高考全面采用征集志愿
2012-05-1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2012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10日,省教育厅发布的有关文件显示,我省将在2012年高考志愿填报中全面采用征集志愿,这也意味着,从本科一批至专科批次,每个批次录取中掉档考生均有机会“捡漏”,被录取几率大大增加。

  据了解,2010年我省首次尝试在本科三批和专科批次实行征集志愿,2011年征集志愿模式推进到本科二批,考生填报志愿满足率大大提高。2012年,征集志愿模式继续推进到本科一批,这也意味着我省在高考录取的所有批次全面采用征集志愿。虽然此次公布的工作意见中并未明确各个批次志愿的填报方式和填报时间,对于“征集志愿”,教育界人士和高校招办工作人员均认为,这将有利于增加考生的被录取机会。

  “本科一批也引入征集志愿后,自主性增加,相对保护了高分考生的利益。”一位长期研究高考招生政策的教育界人士说。他分析,以往考生填报本科一批志愿时是一志愿和二志愿同时填报,存在一定盲目性。以往每年都会发生一本线上考生所填报一、二志愿学校均未能录取,而一路“坐滑梯”到本科二批甚至专科批次的情况。“而征集志愿是将前一个批次录取中招生计划存在缺额的学校计划明确公布,考生有针对性填报,不会再浪费志愿了。”

  中国海洋大学(微博)招办主任范其伟指出,在具体实施中,征集志愿对以往一志愿满足率较高的学校招生影响不大,但是有可能会使得以往需要二志愿或调剂志愿补足的学校“捞得”高分生。

  有考生和家长(微博)担心,会不会出现第一志愿未录满高校放弃部分第一志愿低分生而留出名额去征集志愿中的高分生?

  招考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回应,这种情况在录取中不允许出现。按照投档规则,只要考生被投档进入一个批次,该校在该批次没录满时就必须全录进档考生。

  征集志愿

  征集志愿是指对于第一志愿录不满额的院校,在每批次第一志愿录取完成后,由省教育考试院向社会公布院校招生缺额计划,考生再根据缺额计划在当地招生办填报征集志愿,这样使得第一志愿录取时落选的考生有第二次重新填报志愿的机会。(记者:杨凡/实习生:黄羽萱)

热门院校

  •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潍坊市寒亭区
    学校简介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是经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山东省益都卫生学校和潍坊卫生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成立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获得全国计生协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山东省先进团委、山东省档案工作先进单位等60多项荣誉称号。学院现有三个校区,新校区作为主校区坐落在青州市云驼风景区内,校园总占地800多亩,建筑面积25.7万平方米;建有附属医院2所,省级以上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建有高标准实验室142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上亿元。现有专兼职教师800多人,专任教师80%以上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学院还聘请了包括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在内的100多名知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历史沿革】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益都校区的前身是英国浸礼会创建于1885年的青州医学堂。齐鲁大学医科在此基础上诞生,是山东近代医学教育的源头,山东护理教育的发端。潍坊校区的前身是1889年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在潍县创办的乐道院医护学校。两所卫校都有130多年的办学历史,合并前都是国家级重点学校、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省级教学示范学校和省级文明单位,已为社会培养各类卫生技术人才10万多名。【专业介绍】目前,学院开设护理、助产、口腔医学、针灸推拿、中药等22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4000多人。护理专业是学院的品牌专业,是山东省和潍坊市的特色专业,已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军护是学院首创和名牌方向,实行军事化管理,主要面向部队医院实习就业,被山东省卫生厅确定为全省卫生系统质量品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依托专业建有潍坊牙科医院等机构。药学专业是学院特色专业、山东省重点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毕业生供不应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学院特色专业,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护理、健康管理专业群被确定为省级品牌专业群。老年服务与管理被确定为1+X证书试点专业,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口腔数字化生产实训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办学特色】学院人才培养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行订单式培养。在护理、口腔医学技术、药剂、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开设企业冠名班,实行校企双重评价体系。开展“双证”“多证”培养,搭建行业需求人才的桥梁,学生在校期间除获得毕业证书,还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还可以取得育婴师、中医按摩师、营养师等证书。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学院成立后投入9000多万元建设高标准实验实训基地,与校外70多家医院合作建成实习教学医院,开展实践教学,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四项、二等奖六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挑战赛中获得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共获得各级各类奖项150多项,60多名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外部引进、内部培养两条腿走路,成立以来引进专职教师200多名,其中硕士以上170人,研究生学历占专任教师60%以上。招才引智力度进一步加大,引进博士1名、正教授1名、副教授10名。聘用医院专家担任兼职教师100多人,并聘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在内的100名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学院兼职教授。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成立教师成长研习坊,实施年度教师培训计划,开展教学沙龙、教学能力研习、专题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在全省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3%。学院现有博士2名,在读博士2名,富民兴鲁、富民兴潍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获省级教学名师、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党员、潍坊市先进工作者、潍坊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的7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个。学生就业实行“实习就业一体化”,与全国100多家医疗卫生单位保持密切合作关系,每年有1000多人被学院推荐到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空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等知名医疗单位工作,与北京朗依制药、青岛华新华义齿加工厂、潍坊金通医药等20多家医药企业签有订单培养协议。积极探索国外就业,与美国、英国、韩国等多家教育机构开展合作,成立了外派劳务培训中心、雅思培训中心,开展出国护士培训,300多名毕业生走出国门就业。【办学定位】学院成立以来,树立了“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高职学院”的办学目标,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加强内涵建设,改善育人环境,人才培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近阶段,学院将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发挥特色优势,提升内涵质量,努力建成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职学院。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济南市济阳区
    学校简介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是山东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195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期间分设为山东省农业干部学校、山东省林业干部学校,1959年又合并为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后又历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五七干部学校、山东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五七干校、山东省省级机关五七干部学校,1979年恢复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1983年改建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2013年改建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多年的办学积淀,铸就了学校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形成了“厚德、自强、求是、笃行”的校训,“勤勉、实干、精业、励新”的校风和“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求发展、以特色强内涵”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按照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总体要求,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深化综合改革、聚焦本科教学,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适应能力良好,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知农爱农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农工融合”的办学特色,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等。办学条件:学校现有济南、齐河、淄博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682.17亩,校舍建筑总面积71.8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6.0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245.18万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10.17万册。建有84个实验室,其中包括10个校企共建实验室,有500亩生态园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18个,拥有智能化设施农业技术及应用、特色农产品采后品控与综合利用两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建1个院士工作站、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8个、社会实践基地36个。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74人,其中专任教师580人,教授61人、副教授170人,硕士及以上646人。现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齐鲁乡村之星1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山东省工人先锋号(团队)1个、山东省学习型先进班组1个,荣获山东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三八红旗手、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省级荣誉称号的教师16人次。人才培养:现有16个二级学院(部),设有30个本科专业,涵盖农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2069人。学校积极探索推进新农科、新工科建设,实施“三名工程”,取得一定建设与改革成效。现有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1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省级教改试点及特色专业9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支持计划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5门;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0个;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9项。科学研究:加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承担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81项、厅级课题124项,承接横向课题3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厅级奖励24项;拥有国家专利授权155项,制定地方标准3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74项;出版著作教材41部。开放办学:学校加强校地、校企、校院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先后与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中心、华为、360集团、山东和康源等一批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协同育人平台和实习实训基地。与鼎利集团联合成立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其与济南市、淄博市、德州市开展校地合作,拓展办学空间、强化内涵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中澳合作办学,与韩国、英国、美国等1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5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回首历史,学校由农而立,因农而兴,依农而盛,虽几经更名,但始终心系“三农”,农业教育初心未改。扎根齐鲁大地、根植农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历史使命和价值追求。目前,学校本科教学脚踏实地,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正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迈进。
  • 学校简介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2015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正式建立,隶属于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是我省唯一一所公办特殊教育高职院校,也是全国残联系统开办最早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89年由全省人民和港澳台同胞捐资兴建的山东省康复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7年康复中专更名为山东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2014年整合资源开始筹建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2019年,与济南大学合作,特殊教育专业实施“3+2”专本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学院面向全国招生,主要招收视障、听障、言语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多重障碍学生和有志于从事残疾人康复及教育等工作的健全学生,开展残疾人和残疾人康复及教育工作者的学历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在校生1500余人。学院占地面积53亩,建筑面积4万㎡。新校区建设正式启动,占地面积500亩,规划建筑面积22万㎡。学院固定资产总值1.89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760多万元,生均3.8万元。纸质图书14万余册,盲文书1700余册;电子阅览室9个,视障阅览室1个;校园无障碍环境设施健全,学生公寓配套设施完善。学院发展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残联的重视关怀。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省委原书记李建国,原省长韩寓群、姜大明、郭树清,中国残联原党组书记、原理事长王新宪、鲁勇,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省委原副书记、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文涛,原副省长王随莲等领导分别来校视察指导,关心学校建设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省教育厅的指导及省残联的正确领导下,学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培养工匠技能人才的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积极构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不断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以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创新育人机制,优化办学条件,形成了专业设置合理、师资队伍优良、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备受社会认可的良好发展局面。学院设艺术设计系、服装艺术系、医学技术系、特殊教育系、信息技术系5个系,有工艺美术品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康复治疗技术、特殊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5个专业,含12个专业方向。工艺美术品设计、特殊教育两个专业为省级特色品牌专业群建设项目,康复治疗技术、特殊教育两个专业为全国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2002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工艺美术、服装设计与工艺、针灸推拿、聋儿语训4个专业挂靠泰山医学院实施对口高职教育,开始承担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截至目前,学院已有20余年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学院共有编制260人,在职教职工189人。其中专任教师132名,副高及以上职称21人,占16%;具有硕士学位的80人,占61%;“双师型”教师41人,占31%;建有以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为主的34人兼职教师库。教师中有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技术能手、齐鲁首席技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获得者、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得者、第四届口才之星大赛青年组一等奖获得者等,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获全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建设了一支爱岗敬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学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各专业实施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推行学历证书加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1+X”证书制。积极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目前有3个大师工作室、1个名师工作室和3个实践教学基地;建有5个校内实训基地、51个实训实验室,与知名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深度合作,建立41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有效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建院以来,学院坚持以党建引领教育教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四位一体德育体系,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省级及以上各类专业技能展赛中获一等奖16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13个,获金奖24个、银奖17个,铜奖13个。在2018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院服装艺术系两名听障学生与全省高职院校优秀参赛选手同台竞技,获得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三等奖。同时,高度重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展现特教学子风采。艺术团参加山东省及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艺术汇演摘金夺银,体育运动队在国家、省级比赛中获得金牌19枚、银牌26枚、铜牌29枚。获“坦洋工夫杯”全国茗星茶艺师年度总决赛 “城市冠军”单项奖和全国优秀奖。由于毕业生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建院以来,学生就业状况良好,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学院是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残疾人体育培训基地、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首批国家级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和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残疾人之家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和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省级文明单位、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振兴山东残疾人体育突出贡献奖等30多项省级荣誉。
  • 青岛大学青岛市
    学校简介青岛大学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承载着青岛这座城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9年创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百十余年来,学校教授高深学问,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之需要,薪火相传,砥砺奋进,从这里走出了40余万优秀校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我们入围软科(ARWU)、US News、QS亚洲大学和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四大世界权威大学排行榜,实现世界四大大学排行榜历史性突破,其中连续三年在软科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位列世界500强。我们发挥医学学科、师范学科独特优势和品牌优势,推进市校共建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助力青岛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长江以北地区一流医疗中心城市。推进市校共建青岛大学青岛师范学院、局校共建青岛大学教育集团,打造11所附属中小学,助力青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与青岛市共建青岛企业家学院、青岛律师学院、青岛社会工作学院,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打造特色智库服务平台。学校现有浮山校区、金家岭校区、松山校区三个校区,占地2655亩,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学校风景秀丽、环境宜人,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条件设施完备。固定资产38亿元,馆藏图书328万册,电子图书170万册。主办8种学术期刊。拥有2所附属医院,9家直属附属医院。设有34个学院和医学部,招生本科专业79个,涵盖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10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种博士专业学位类型;4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8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型。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个,山东省一流学科8个。入选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和1个高峰学科、4个优势特色学科、3个培育学科;学术影响力全球排名813位,临床医学、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环境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等11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13个学科入选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25个学科入选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其中系统科学位居全国第2位,连续两年成为省属高校唯一跻身顶尖学科行列的学科;14个学科进入USNews2022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榜。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2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0000余人、本科生32000余人、留学生600余人。教职工3900余人,专任教师2600余人(教授501人、副教授897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80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65人。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比例67%。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学校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华文教育基地、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是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性高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3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7个,1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3个专业群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项目、5个专业群入选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国家精品课程14门,国家一流课程6门;国家教学成果奖6项。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8个。“十三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26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8298篇,SSCI收录论文544篇、CSSCI论文970篇;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76项;获授权专利1828余项。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战略,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所院校建立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建立师生交流、联合培养、合作科研等项目200余个。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课堂)2所。留学生生源国96个。学校根植齐鲁大地,立足青岛而发展,在融合发展中形成了医学教育区域优势明显,工科教育行业特色鲜明,理科、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扎实推进,师范教育快速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文化创意新兴学科加快孕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青大人正肩负着新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秉承“明德、博学、守正、出奇”的校训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全面开启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
  • 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市市北区
    学校简介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学科特色鲜明,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国家首批地方高校“111计划”建设单位、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首批高水平大学“强特色”建设高校。学校创建于1952年,先后隶属原重工业部、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转山东省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管理体制。先后历经山东冶金学院、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时期,2004年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196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5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现辖市北、黄岛、临沂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17.1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约110.6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约260.1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5.63亿元。学校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理工经管文法艺等7大学科门类,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授权学科点,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63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34335人。土木工程获批省高峰学科、机械工程获批省优势特色学科。工程学ESI全球排名前1%;1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学校拥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等5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教育部、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2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4个协同创新中心。学校现有教职工2515人,其中专任教师17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14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97人。有全职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俄罗斯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3人,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工程人才等1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优青等7人,其他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3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级人才68人。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国(境)外9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获批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内254个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合作。学校坚守初心使命,建校6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4万名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始终位列省内高校前茅;服务国家战略,一批攻关研究成果应用于高原列车、C919大飞机、北京冬奥会、探月工程、天问一号等重大项目;助推山东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胶东国际机场、沿海高铁、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建设中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学校履行社会责任,支持沂蒙革命老区发展,2006年设立临沂校区,设置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现有在校生8588人,累计培养各类人才27558人,为革命老区发展做出了理工贡献,体现了理工担当。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理工精神,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理工人正肩负新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向着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现任领导:姓名职位王亚军 党委书记谭秀森 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国华 党委副书记杨兴昌 党委副书记齐德义 党委常委、副校长尹东峰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王在泉 党委常委、副校长沈文青 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凯 党委常委、副校长李长河 党委常委、副校长金祖权 副校长陈伟 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郭建锋 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维 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师资概况:现有教职工2515人,其中专任教师17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14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97人。有全职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创新领军人才3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项目负责人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5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11人,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中科院优秀百人1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8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省杰青4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2人,省级教学名师13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0人,省优青4人等。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