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关于做好2024年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
2024-04-0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粤考院函〔2024〕24号

各地级以上市招生办公室(考试中心、考试院):

为贯彻落实国家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平稳有序地推进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下称“合格性考试”)相关工作,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2019〕42号,下称《实施方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粤教考〔2019〕18号,下称《实施办法》)精神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经研究,2024年第二次合格性考试将于2024年7月11日至12日进行,现将报名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试安排

2024年第二次合格性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物理、历史、地理、化学和生物学等6门(详见附件1),各科目均为新课标题型(按照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命题),均为选择题,考试时长均为60分钟。

合格性考试成绩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考生可根据高中学校的教学情况、高校招生录取的有关要求选择报考,具体见《2024年第二次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实施细则》(见附件2)。

二、报考对象

(一)历史等4门科目

历史、地理、化学和生物学等4门科目的报考对象为2024年具有广东省户籍的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含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学校,下同)在校学生、往届毕业生和16周岁以上的社会青年。

(二)思想政治、物理2门科目

思想政治、物理2门科目的报考对象为2024年具有广东省户籍的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二、三年级学生,往届毕业生和16周岁以上的社会青年也可报考。

(三)符合下列条件的考生可报考其对应的合格性考试

1.外省学籍的广东省户籍考生。拟在我省报考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含高水平运动队、运动训练、高职类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等各类单考单招)的在外省高中阶段学校就读,且在就读期间未取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合格性考试相关科目考试成绩的广东省户籍考生,可回户籍所在地(市)报名。

2.非广东省户籍的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在籍考生。非广东省户籍,在我省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的在籍考生,可报名参加我省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

(四)下列人员不得报考

1.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学校在校学生;

2.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校学生;

3.不满16周岁的社会青年。

三、报名时间及地点

(一)报名时间

本次合格性考试报名安排在2024年4月12日至17日。其中,12日至14日为网上注册和网上报名时间,15日至17日为报名点现场确认时间。

(二)报名地点

各市招生办公室(或考试中心、考试院,下称“招考机构”)必须在上述统一安排的时间内组织本地考生完成合格性考试报名工作。报名地点(派发考生号及现场确认)应以方便考生为原则进行确定,具体地址及联系方式由市招考机构统筹选定、提前公布,并做好报名期间的值守工作安排,确保报名工作顺利进行。

四、报名方式及流程

采用网上注册+网上报名+报名点现场确认的方式进行报名。报名流程如下:

(一)网上注册

已注册报名参加2024年高考的考生或2022年7月份(含)后参加过高中学考的考生不用进行注册,其他所有考生(含2022年7月份前参加过高中学考的考生)均须重新进行注册。考生应在规定的时间进入“广东省普通高考/学考报名系统”(网址:https://pg.eeagd.edu.cn/ks/)(以下简称“报名系统”),凭姓名、证件号注册考生账号,设置密码,并绑定手机号码。

(二)网上报名

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凭证件号码(或注册时绑定的手机号码)和注册时设置的密码登录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

考生号是考生参加合格性考试唯一的身份识别号码,遵循“一人一号,多次使用,动态管理”的原则。

按照规定不用进行注册的考生和使用原证件号重新注册的考生,原(学考)考生号不变,无须重新领取考生号。

首次报考考生,必须凭身份证(或户口簿)联系报名点(就读学校或地市招考机构指定的地点)领取考生号,然后才能进行网上报名。

考生进入报名网页后应认真阅读《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考生守则》和《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附件3)并进行确认(点击“同意”),然后再录入有关信息。首次报考考生先录入本人的基本信息再录入报考科目等信息;非首次报考考生录入本人当次报考科目等信息。报考考生核对信息无误,输入验证码后确认。

考生密码遗忘或更改手机号,可通过报名系统的考生端(https://pg.eeagd.edu.cn/ks)的“登录-学考找回密码或修改手机”窗口,凭手机短信验证码进行密码找回或修改手机号码;密码遗忘,且因手机号码已经注销或注册时填错手机号码等原因导致无法接收短信验证码,需到报名点或县、市招考机构进行手机号码解绑和密码重置。

(三)网上缴费。考生填写网上报名信息后,须在网上按操作流程交纳考试费,标准为每科次25元。未交纳考试费的考生不予报考,不编排考场。考试费一旦交纳,无论是否参加考试,原则上不予退还。

(四)报名点现场确认。网上报名成功后,考生应在规定的时间(详见“报名时间”)进行现场确认。

现场确认的方式和地点,由各地市招考机构安排确定。原则上,非首次报考考生的《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报名登记表》(以下简称《报名登记表》)可由报名点集中打印发给考生核对后签名确认;首次报考考生须在规定的时间持身份证、户口簿到所在市招考机构指定的报名点办理现场确认手续,确认报名资格。现场确认包括采集核对身份证基本信息、采集头像基本信息、交验资格认定材料、核对报名信息等。

未在规定时间进行确认的考生报名不成功,将不能参加考试。

网上报名阶段相片上传不成功的考生,可到报名点由工作人员协助拍照上传相片。

考生应认真核对报名点打印的《报名登记表》,尤其应认真核实考生本人的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就读学校、考生号、报考科目以及头像、手机号等信息,核对无误的应签名确认。同时提交考生及家长的有效身份证件正反面及户口簿复印件,考点进行核对后盖章(考点章)。材料一经签名确认提交即视为已确认,所有报考信息不得修改。因考生本人录入错误或不认真校对而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签字后的《报名登记表》由县(区、市)招考机构保管备查,保存期3年。已参加过合格性考试的其他考生如需更改姓名和证件号码,需向县(区、市)招考机构提交变更申请书及户口簿或公安机关出具的变更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各市招考机构汇总填表(见附件4)后,在规定的时间将汇总表和有关材料报考试院审核。

各市在报名工作开始前,要确保各报名点配置好身份证阅读器和生物特征采集设备,认真组织系统测试和操作培训,确保报名工作顺利实施。报名准备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项详见附件5。

要做好现场确认地点的消毒、清洁工作,保持现场确认地点通风良好,要求考生做好个人防护。

(五)打印准考证。考生从2024年7月1日起可登录报名系统的考生端(https://pg.eeagd.edu.cn/ks)自行打印准考证。各报名点(学校)要对考生打印准考证的情况及时进行检查,提醒考生认真核对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和照片等信息,发现错误信息及时向考点或县(区)招考机构反映。

五、关于考生考试合理便利申请事项

符合《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的通知》(教学〔2017〕4号)的残疾考生,需要招考机构在考试期间提供合理便利的,应在报名时按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向报名点提出正式书面申请,报名结束后一律不再受理。申请内容应包括本人基本信息、残疾情况、所申请的合理便利以及需自带的物品等,并提供本人的第二代及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报名点应在报名结束后3天内将考生的申请书及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交市招考机构审核,市招考机构审核后应在5月17日前汇总报我院审批,逾期不再受理。《残疾考生参加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申请合理便利汇总表》等详见附件6~8。

六、其他事项

(一)相关工作纪律要求。合格性考试的报名工作,事关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涉及国家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各级考招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考试院有关工作规定执行。不准徇私舞弊、弄虚作假,不准以任何理由向考生及家长收取与报名挂钩的任何费用。不得擅自统计和泄露报名信息。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和教师不得代替或干预考生报名工作。

考生不得伪造、变造证件、证明等材料,一经查实,将取消考试报名资格,如已参加考试的将取消当次考试各科目成绩。

(二)做好代码管理工作。各招考机构要提前做好代码管理工作,于4月10日前通过报名系统核对本市中学和报名点代码库并上报报名点规模数。具体的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可以参照《关于做好2013年1月合格性考试有关代码管理工作的通知》(粤考院〔2012〕349号)执行。

(三)严格报名程序

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好报名手续的考生,一律不得参加考试;擅自参加考试的,成绩一律无效。

附件:

1.2024年第二次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工作安排表

2.2024年第二次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实施细则

3.2024年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

4.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考生报名信息变更情况汇总表

5.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报名准备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6.残疾人报考2024年第二次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合理便利申请表

7.残疾人报考2024年第二次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合理便利专家评估表

8.残疾考生参加2024年第二次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申请合理便利汇总表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2024年3月18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于2010年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一所以培养环保、节能、低碳及相关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特色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校隶属广东省教育厅。202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并入我校,开启集团办学新征程。学校现有南海校区和广州校区2个校区,在校学生1.2万余名,教职工700多名。学校环境优美,教学生活设施完善,是环保部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培训基地、国家第二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广东省高校节能示范单位、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首批十个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学校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办学特色和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要求,下设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监测学院、环境管理与大数据学院、人居环境学院、节能与安全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食品健康学院等7个二级教学学院及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体育工作部、中职教育部等6个教学机构。按照环境保护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建立起从源头清洁生产到中间循环经济,再到末端工程治理及其延伸专业全覆盖的专业体系。学校始终以专业建设为引领提升办学水平,现有省一类品牌专业2个,省二类品牌专业3个,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3个。设有央财支持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2个,重点实训基地1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2个,省环保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实验室1个,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当选为全省高职院校“资源环境与能源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在全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制)订中担任“环境保护类”专业的组长单位,环保行业和高职教育界影响力不断提升。学校着力建设一支数量、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现有院士工作室3个,珠江学者岗位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二级教授2人,博士33 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9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个人1人,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国家环境监测尖端人才1人,省级高职教育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对象3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德、精业、创新、有为”校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者、一切为了学问,一切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贯彻“与广东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崛起共成长,为广东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做贡献”的办学宗旨,以“创新强校工程”为抓手,以产教融合为育人路径,深化校企合作,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近年来在全国高职院校水环境监测技能大赛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广泛认可。学校每年举办全省节能与生态环保人才专场招聘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建校以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我省生态环保等行业提供培训服务和技能鉴定逾10万人次,有力推动我省生态环境事业发展。学校实施特色办学,走产教研相结合的道路,发挥特色办学优势和师资技术优势,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学校在科研与科技服务方面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提升办学水平,与佛山、珠海、中山、肇庆、江门、清远等地市生态环境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地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学校教学科研互融互促共同发展。学校积极构建“省市校”三级科研平台融合发展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现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新技术企业1家、佛山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佛山市科研创新平台5个以及校级创新研发中心10个。学校科研经费投入多年位于全省前列,近两年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均排名第二。未来五年,学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把握“双驱驱动”发展战略机遇,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积极申报职业本科专业,推动氢能经济职业学院建设,形成南海高职教学园、氢能科技创新园、广州中职教学园、产教融合园“一校三区四园”的发展格局;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水平一流的生态环境保护高等职业学院,全国技术服务总量最多的生态环境保护高等职业学院,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生态环境保护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环境工程技术和环境监测技术力争建设成为职业本科专业,最终把我校建成生态环境保护职业本科大学。(2021年9月更新)
  • 广州大学广州市
    学校简介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共成长。广州大学是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于2000年合并组建,有着90多年的办学传统。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广东省和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化与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对接”(对接高质量发展、对接创新驱动、对接扩大开放),聚焦新工科、新文科、新师范建设,积极探索新医科发展,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一校三园”,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0043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6951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设有25个专业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10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74个,其中理工类专业41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5个、艺术类专业8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2022年招生专业74%。学校坚持人才强校,通过培育与引进并举,基本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32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15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42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263人,具有博士学位1500人。现有全职两院院士4人、特聘院士4人、双聘院士4人;外国和国际机构院士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项目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0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3人;“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1个;广东省各类高层次人才45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含广州市杰出专家、优秀专家、青年后备人才)329人。学校坚持重大需求导向、一流建设、创新引领、特色发展、精准聚焦的发展原则,按照“理厚工精、文优教特、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文社科、理科类优势学科内涵建设,提升基础学科支撑能力;强化师范教育、艺术类学科特色建设;面向新科技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需求,集聚工科力量、强化交叉融合,增创和形成新工科优势;探索拓展以生物医药、基因编辑、生物信息、脑科学等为重点主攻方向的新医科。现已形成由大土木学科群、信息学科群、数字经济与管理学科群、物质科学与装备制造学科群等优势学科群辐射带动,6个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构成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已进入前3‰。学校位列2022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第91位;US.News2022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世界大学第619位、中国内地高校第57位;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高校第601-800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5-49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为人才培养目标,设立“文体艺语劳”五个公共素质教育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广大底色的创新型人才。学校现有4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含国家级),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覆盖率达100%。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现代化产业学院、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5个省级教学团队;获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广大“金课”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3门、省级系列精品课程73门,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课程互联和学分互认课程200门。“三创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创新创业竞赛成绩位居广东高校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3年,本科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0.9%。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战略,面向产业和经济社会主战场,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慧运维创新枢纽”“网络空间信息+智能应用技术创新枢纽”等2个创新枢纽,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交叉创新等5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穗深港澳创新走廊上形成“一体两翼”发展格局,设立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积极谋划在南沙的新发展。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3个。在城市基础设施减震防灾与安全、网络空间先进技术、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慧交通、天体物理、分析科学技术、环境工程、清洁能源材料、应用数学、生物计算、分子遗传与进化、基因编辑、地理科学、岭南文化艺术、区域发展等领域组建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2021年全校科研经费投入11.23亿元。近3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分别位列全国高校30位和80位左右;连续获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与课题共30项。2016年以来,共申请国际、国内专利4219项,授权专利2026项,连续荣获广州市专利大户荣誉称号。论文质量稳步提升,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的论文数不断增加,学校2021年SCIE/SSCI、CSSCI发文量2794篇。近5年,学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和社科奖励100余项。不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及与风投资本对接,促进“双创”科技成果在大湾区转化。2016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176项,新增产学研合作平台56个,加入产学研协同合作联盟22个,共建研发中心50多个、实习基地448个。与广州无线电集团、广州越秀集团、广东丝绸纺织集团、广州智能装备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腾讯科技、华为、360集团、阿里云计算等近百家大型企业新建合作关系。减振抗震、声像灯光、网络安全和水环境技术等一批创新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国内重大工程或企业中得到充分应用。咨政建言作用日益凸显,一批研究报告得到采纳应用。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依托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国际影响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国际/港澳台交流与合作。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发起成立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联盟成员大学18所,分布于五大洲15个国家17个主要城市。土木工程新型复合材料与复合结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基地)。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中意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林雪平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基尔大学基因干扰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等15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与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澳大学、海德堡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澳门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昆士兰大学、帕多瓦大学、华威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境外学习”计划或博士生联合培养等项目。分别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伊朗马赞德兰大学联合举办孔子学院。博学笃行、与时俱进。广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强化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和国际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服务广州建设引领型全球城市的使命担当,不断追求学术卓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与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深度融合、广州城市地位相得益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创新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佛山市禅城区
    学校简介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行政主管部门是广东省教育厅。其前身为广东省纺织工业学校,筹建于1984年,1985年正式招生,1993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中专学校,2000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2001年升格为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7月,与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集团办学(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官窑,原名广东省煤炭工业学校,1958年始建于广东韶关,1995年改名为广东省工业贸易学校。2004年规范为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教育厅直属的公办重点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该校正式成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一校三区办学布局正式形成。学校现有禅城、高明、南海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224亩,固定资产总值约超过8亿元,图书馆各类藏书达到80余万册。目前设有13院2部,即纺织学院、服装学院、轻工与材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外语外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中职教育部。学校开设了49个招生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220多个,在校生近2万人。武书连2020中国高职高专专业大类排行榜上我校位居轻工纺织大类第一!2009年学校率先提出“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职教办学理念,围绕“厚德行、重基础、强技术、精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再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模式。十九大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以党建带动各项工作发展,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契机,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的对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通过开展“一专业一模式、一课程一平台”等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系列措施,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目前获中央财政支持及国家级重点专业6个,“十三五”省级品牌专业8个(其中省级一类品牌2个)、省级示范和重点专业9个,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12门,中央财政支持及省级以上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3个,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7项,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屡获佳绩。此外已建成一批校级重点专业及百门网络课程。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纺织服装教育先进集体”、“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人才建设先进单位”、“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人才培养成果奖”等荣誉称号。学校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学校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硕果累累,建立了广东省数字化纺织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数字化纺织服装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数字化纺织服装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等一批省级科研平台,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专项等科研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奖一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学校依托丰富的办学资源和深厚的行业背景,牵头组建广东纺织职业教育集团,打造产学研一体合作模式。学校积极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培训,累计完成社会培训约19.38万人次,助推广东纺织业转型升级。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推进优质就业成果显著。学校努力打造优质就业服务平台,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引导岗位创业和自主创业。3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4万多名毕业生,他们奔赴全国各行各业建功立业。毕业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认可,为珠三角、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不断推进优质就业,先后荣获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中国纺织服装校企合作示范院校、广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学校坚持走“人才强校”之路,大力开展“强师工程”,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培育计划”、“教师队伍双师素质提升计划”。通过选派教师下企业锻炼,邀请国内外职教专家和知名企业到校开展培训,选派教师近200人次到德国、意大利、新加坡、中国台湾、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学习职业教育的最新理念等方式,打造了一支德技兼修的优秀师资队伍。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通过培训进修加大对专任教师的培养力度;组织教师到国家级、省级高职示范院校学习研修;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国内“985”和“211”高校博士、硕士学位,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遴选和培养。截至2021年7月,我校共有教职工810人,其中专任教师475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26人,副高职称154人;专任教师中博士21人,硕士438人;“双师”素质教师464人。学校以培养专业领军人物为重点,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启动和实施一系列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了师资队伍的能力建设。学校现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1人,全国纺织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12人,南粤优秀教师10人,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1人,省专业领军人才1人,省高职教育质量工程专业领军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职教协会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5人。学校还有专业带头人15名、骨干教师45名、校级教学团队3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7个;“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1人,其中省级3 人,校级18人。学校注重以德育人、以文化育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独具专业特色、展现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活动,已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文化品牌,近5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累计获得275项全国奖项,522项省级奖项。其中志愿服务项目“爱心学堂“被共青团中央授予“第七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奖”称号。轻化工程系“艾农”团队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项目,纺织系纺贸161团支部获团中央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称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每一名学生展现自我、锻炼才干、陶冶情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注:学校简介所涉及的相关数据截止至2021年9月份)
  • 学校简介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学校始建于1999年6月,至今已有20余年办学历史。现有广州和云浮两个校区,广州校区坐落于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的广州增城区,与著名的北汽集团华南基地隔路相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云浮校区位于云浮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具有对接产业的天然优势。校园总占地面积938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35万多册。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设有电力与智能制造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城建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国际贸易与外语学院、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健康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9个二级学院,开设了涵盖工科、经管、文学、艺术、医学、教育等学科的42个专业。学校拥有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达35%以上,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者占45%,双师型教师超过40%。聘请的行业资深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知名学者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学校实训室设备先进,建有新工科实验楼、大商科实验楼和公共基础实验楼,搭建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智能建造、大数据与智能计算、智慧物流等五大实验实训中心和大商科、数字媒体艺术两大公共实训中心。学校坚持秉承“厚德、务实、强能、创新”的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学生成才为目标,构建了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哲学、工程、人工智能、商务、美育/艺术和体育六类课程教学改革为引领,首创了“四必二选”的“PAMEAP核心素养提升课程体系”,推行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学校主动对接战略新兴产业,打造了电力与工业自动化、建筑艺术与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大商科和艺术设计与传媒等五个重点专业群,累计为社会各行业输送了4万余名高素质专业技能、技术人才。内涵建设初有成效,现有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重点实训基地2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各类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78项。学校搭建了16个校内专业技能竞赛平台,每年举办专业技能节,近五年累计参赛学生超过12000人,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300多项,其中一等奖29项,二等奖83项。毕业生适应性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近五年来学校平均就业率超过97%,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7%。学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专业链主动对接产业链,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300余家,先后与阿里巴巴、比亚迪、神州光大、讯方、富士康、广汽、北汽集团等国内100余家知名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开设了“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实验班”等20余个特色班。学校重视科学研究,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努力打造“项目+平台+团队+成果”的科研战队模式,成立了云计算平台下大数据应用研究所等15个科研平台和智能制造、土木工程等9个创新团队。截至2019年6月,获得教育部产学研创新基金项目4项;教师公开发表论文52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186项,获得授权135项,其中实用新型授权专利71项。学校鼓励创新创业,创业学院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组建了100余名创业导师团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通识教育,面向精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精准培养;遴选了400余个项目团队入驻,成功孵化工商注册公司61家,创业园被授予“广州市众创空间”、“广东省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孵化基地”、“广东省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单位”、““展翅计划”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广州市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先进单位”、“广州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广基地”等称号。近年来。学校获得诸多荣誉单位称号,2015年学校获评“华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2016年学校获评“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奖”、2014年学校获评“广州市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8年学校获评“广州市众创空间”、2019年学校获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员单位”、2020年学校获评“广州市院校就业创业e站”。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与全球30余所知名大学建立联系,现已与美国中西州立大学、英国北安普顿大学、马来西亚城市大学等14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设立海外研习基地、联合培养、学分互认、中外合作办学、师资培训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学校近年来不断进取,办学取得可喜成绩,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办学单位”、“广东省十佳民办院校”、“最具品牌影响力高校”和“最具综合竞争力民办高校”称号等多项荣誉。2018年在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第五名,在全国1386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排名第350名。2017年学校升本计划成功纳入广东省“十三五”高校设置规划。在升格本科的战略驱动下,学校二期建设工程全面启动,规划了图书馆改造、实验室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办公环境改善和校园环境提升等工程项目74项,目前已全部进入验收使用阶段,为改善办学条件,达到升本硬件要求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乘着国家职业教育的改革东风,秉承“职教为根、学生为本、教师为重、质量为上”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市场、因材施教、职业为本”的办学方针和“根植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创业特色”的办学思路,以创新强校工程建设为抓手,以申办职业本科教育为动力,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上下合力,聚焦内涵,指向提质,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在落实推进上下功夫,扎实推动学校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华立人正鼓足干劲,向民办优质高职院校和百年名校的美好愿景奋力前行!
  • 深圳技术大学深圳市坪山区
    学校简介办学定位 深圳技术大学是广东省和深圳市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建设的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2015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开始筹建深圳技术大学。2016年3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设立深圳技术大学筹备办公室的通知。2017年7月,深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发布关于设立深圳技术大学(筹)的通知。2017年9月、2018年9月深圳技术大学(筹)依托深圳大学分别招收了226人和807人。2018年11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深圳技术大学,学校独立招生,标识码为4144014655,定位于应用型高等学校。2019年9月,学校首年独立招生录取807人,招生的六个省份均高于一本线(高优线/自招线)录取;其中,广东省理科投档线进入前十。 学校充分借鉴和引进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一流技术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致力于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具有国际视野、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建成一流的应用型技术大学。办学特色 • 紧密对接产业需求设置学科专业。 根据《中国制造 2025》和深圳、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急需设置学科专业。 • 弘扬工匠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教授负责制”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即进入实验室,跟随教授学习专业技术。课程设置秉承“来自实践、面向应用、立足本地、放眼全球”理念。 • 坚持开放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 积极引进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管理体制和师生评价体系,与国外高校及机构开展共建二级学院、联合培养学生、引进师资力量,共建实验室、联合成立测试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 • 坚持产教融合深度开展校企合作。 积极与行业协会、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将学校建设成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前沿技术研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新高地。 • 全球揽才建设专业化高水平师资队伍。 从德国、瑞士等应用技术大学引进专、兼职高水平教师;从企业、产业界引进高水平技术骨干,致力于打造一支既有突出教学能力、又有丰富技术开发及应用经验、有技术大学特色的师资队伍。学科规划 着力建设面向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并按计划分布发展和优化学科布局。目前,学校已开设26个专业,所开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5个学科门类;至2025年,学校将继续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全面发展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