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2021年高考综合改革问答——考试篇
2021-05-1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2021年,作为全国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市之一,广东省新一轮普通高考“3+1+2”模式正式实施。为使广大考生、家长和社会更加准确理解广东省高考综合改革有关内容,广东省教育考试服务中心收集整理了关于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常见问题汇总(145问),并给予针对性解答,涵盖报名考试招生录取志愿填报等方面,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于2010年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一所以培养环保、节能、低碳及相关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特色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校隶属广东省教育厅。202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并入我校,开启集团办学新征程。学校现有南海校区和广州校区2个校区,在校学生1.2万余名,教职工700多名。学校环境优美,教学生活设施完善,是环保部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培训基地、国家第二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广东省高校节能示范单位、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首批十个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学校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办学特色和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要求,下设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监测学院、环境管理与大数据学院、人居环境学院、节能与安全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食品健康学院等7个二级教学学院及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体育工作部、中职教育部等6个教学机构。按照环境保护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建立起从源头清洁生产到中间循环经济,再到末端工程治理及其延伸专业全覆盖的专业体系。学校始终以专业建设为引领提升办学水平,现有省一类品牌专业2个,省二类品牌专业3个,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3个。设有央财支持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2个,重点实训基地1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2个,省环保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实验室1个,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当选为全省高职院校“资源环境与能源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在全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制)订中担任“环境保护类”专业的组长单位,环保行业和高职教育界影响力不断提升。学校着力建设一支数量、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现有院士工作室3个,珠江学者岗位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二级教授2人,博士33 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9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个人1人,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国家环境监测尖端人才1人,省级高职教育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对象3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德、精业、创新、有为”校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者、一切为了学问,一切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贯彻“与广东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崛起共成长,为广东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做贡献”的办学宗旨,以“创新强校工程”为抓手,以产教融合为育人路径,深化校企合作,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近年来在全国高职院校水环境监测技能大赛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广泛认可。学校每年举办全省节能与生态环保人才专场招聘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建校以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我省生态环保等行业提供培训服务和技能鉴定逾10万人次,有力推动我省生态环境事业发展。学校实施特色办学,走产教研相结合的道路,发挥特色办学优势和师资技术优势,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学校在科研与科技服务方面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提升办学水平,与佛山、珠海、中山、肇庆、江门、清远等地市生态环境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地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学校教学科研互融互促共同发展。学校积极构建“省市校”三级科研平台融合发展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现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新技术企业1家、佛山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佛山市科研创新平台5个以及校级创新研发中心10个。学校科研经费投入多年位于全省前列,近两年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均排名第二。未来五年,学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把握“双驱驱动”发展战略机遇,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积极申报职业本科专业,推动氢能经济职业学院建设,形成南海高职教学园、氢能科技创新园、广州中职教学园、产教融合园“一校三区四园”的发展格局;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水平一流的生态环境保护高等职业学院,全国技术服务总量最多的生态环境保护高等职业学院,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生态环境保护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环境工程技术和环境监测技术力争建设成为职业本科专业,最终把我校建成生态环境保护职业本科大学。(2021年9月更新)
  •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河源市源城区
    学校简介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河源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位于广东省河源市江东新区。学校背靠梧桐山,面向东江河,紧依东环路,风光旖旎,交通便利。学校占地面积1500亩,总建筑面积27.7万平方米,校园内教学大楼、老隆师范纪念楼、学生公寓、师生饭堂、图书馆、实训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体育馆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荟萃湖、贤能广场、萧殷广场、铭德榕、桃李园、双馨园、书香园等人文景点蕴寓丰富的文化内涵。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校成为莘莘学子求学修身、磨炼技能的理想场所。学校2001年由原广东老隆师范学校升格成立,2004年整体搬迁至河源市区办学,2007年底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成为全省15所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的职业院校之一,2011年成为全省三二分段招生试点院校之一,2013年获得第二批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立项,2018年通过项目验收,正式成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有全日制大专在校生13352人,教职工670人,其中专任教师468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57人,博士、硕士共361人,双师素质教师477人。学校下设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老隆师范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等7个教学院部;设有应用电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旅游管理、服装设计、文秘、学前教育等48个专业;建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旅游管理、学前教育等3个省级专业群;建有40个校内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581个;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33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10.73万册。学校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目标不动摇,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不动摇,坚持“规则意识、责任良知”不动摇,积极探索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将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突出教学的“行动导向、项目载体、能力本位、做学一体”,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同时,学校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积极构建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于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突出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同步发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长期努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优异成绩,拥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拥有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专业2个,省级示范性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9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3个。建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教指委精品课程。学校技能大赛成绩突出。自2008年国家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我校组队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得10个一等奖,40个二等奖,22个三等奖的好成绩,获奖总数排名广东省第四。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校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建成博士工作站1个,广东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个,广东省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河源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河源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个,河源市技术应用研究院2个。近五年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577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125项;出版著作87部,发表论文1117篇,其中核心刊物以上发表84篇;获授权国家专利202件,其中发明专利13件;科研经费总额2700多万元,其中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800多万元。学校于2013年6月牵头组建了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搭建了“政行企校、四方共建”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平台,现有成员单位156家。学校与河源市“五县三区”产业园和科技部门实施“战略合作”,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常态化工作机制,组建科技服务团队,服务河源企业200多家。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10多名,深入河源市30多个贫困村开展人才对接和科技服务,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学校近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9%以上,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2%。由于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学校招生形势喜人。目前,学校面向全国9省招生,新生报到率连续三年达86%以上。学校先后与江西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和平县技工学校、河源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等7所院校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友好合作关系。与台湾14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短期交流生项目;与美国的康涅狄格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加拿大温莎大学、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探索开展“3+1”、“2+2”模式的联合人才培养,学校的国际化水平逐步提升。
  • 学校简介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始建于1949年11月22日,前身是被誉为“广东邮电黄埔军校”的广东省邮电学校,200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广东省内唯一的一所公办全日制通信类高职院校,入选教育部首批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基地、全国邮政行业培训基地等全国性培训基地,是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广东省职业院校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首批推荐职业技能培训线上平台机构、中国通信服务职业教育联盟创立单位、广东通信职业教育集团(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牵头院校、职业院校培训联盟牵头单位,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育人成效50强、广州市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称号。 学校本部地处广州市天河高校文化区,交通便利,环境幽雅,条件优越。学校现有教职员工600多人,本部校园面积10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拥有与信息通信行业企业同步的现代化教学、科研设备和先进的网络系统平台,以及配套完善的培训、教学、实验、实训、会议、食宿、文体等软硬件资源。 2019年,经报广东省教育厅、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批复,学校获批在江门市蓬江区人才岛建设新校区。江门校区占地约20多万平方米,建设完成后将实现教学科研、IT人才培养培训等功能。首批学生已于2020年11月顺利入驻,2021年江门校区学生规模将超3000人,全日制在校生将达到8000人以上。 学校依托信息通信行业,秉承协同创新的办学理念,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通信英才、提升客户价值、服务终身教育”为使命,致力倡导和践行终身教育理念,营造学历教育及在职培训生态系统,做强做优学历教育,做强做大在职培训,构建了以学历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支撑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共生共荣,融合发展,逐步建成集教育、培训、服务、研发为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在职人员终身教育的培训服务新高地,强化自身造血功能,力争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教育培训服务提供者,推动办学差异化和可持续发展。 学历教育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为核心,经、管、文、理等多学科协同发展,设有移动通信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现代学徒制教育学院及创业学院六个学院,二十个专业。学校深化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结合1+X证书试点建设,以培养“敬业度高、执行力强、精技术技能、善沟通学习”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构建了“校企一体,工学一家”、技术技能与综合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独具行业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积极推行校企、校校共育人才及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施“2+1”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中高职“3+2”、专本“3+2”及中外“3+X”专本合作、与国内名牌高校开展“专升本”、“本升硕”成人学历教育提升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构建以在职培训为主的多元化社会服务模式,大力开展在职培训、在线学习、学历继续教育及技术研发服务,致力搭建服务在职人员职业学习的终身教育平台,助力客户价值提升。多年来,学校立足信息通信行业,面向社会各行业,立足广东,辐射全国,组织开展多元化培训服务。培训业务课程门类齐全,培训形式多样,策划能力突出,师资阵容强大,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45001职业健康管理的体系认证,保证培训服务质量,提升培训效果。学校多次承办国家级、省级大项目,除信息通信行业外,合作客户还涵盖政府、教育、银行、保险、电力、烟草、交通、邮政等企事业单位,长期合作客户超460家,2020年服务培训量近86万人日。 办学以来,学校共培养毕业生超10万人,联合名校培养在职研究生超7000人,社会培训超865.8万人日,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广东区域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 学校简介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中文简称“北师港浸大”,英文简称“UIC”)是首家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也是内地第一所新型博雅大学,位于中国宜居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珠海市。获国家教育部特批,以及广东省教育厅、珠海市政府和各界大力支持,北师港浸大于2005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创校校长吴清辉教授建立,采用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由许嘉璐教授任校董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教授任校长。秉承博雅教育办学理念,北师港浸大创新地推行全人教育、四维教育及国际化办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子。国际化高等教育北师港浸大实施英文教学,学术标准接轨国际。学校有工商管理、文化与创意、人文与社会科学和理工科技共四个学部,以及研究生院,设28个本科专业(方向),获批开设9个研究型研究生专业、5个授课型研究生专业,在校生约8000人。本科毕业生获颁北师港浸大毕业证书和香港浸会大学学士学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获颁香港浸会大学学位。博雅大学育全人与国内多数研究型大学不同,北师港浸大致力于建设一流的博雅型大学,为内地高等教育开辟一条新路。博雅型大学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威望,其特点是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多,讲求文理兼通,全方位关注学生身心成长。北师港浸大开展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特色博雅教育,培养“博文雅志、真知笃行”的人才。多元发展创未来北师港浸大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广东省实行多元化招生,同时招收港澳台及外国学生。2021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国内外升学的约74.5%,全球百强名校输送率达81%。就业的学生备受世界500强企业和政府机构的青睐,创业的毕业生中有人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等,也有校友在公益路上发光发热。海纳名师塑英才北师港浸大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引进优秀人才,不断优化升级师资队伍。目前的教师团队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讲师及以上级别教师100%具有境外高校留学或工作经历。自2019年至今,多位重量级专家和学者陆续加入UIC,学校跻身中国大学高端人才榜百强。拓展国际视野北师港浸大是一所国际化大学,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们聚在一起,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学校时常迎来国内外学者前来演讲、交流学术。截至2022年,北师港浸大与国外5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游学、交换、体验外国文化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培养家国情怀北师港浸大十分注重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熟悉国情国学,培养家国情怀。汲取“礼、乐、射、御、书、数”古代六艺的精髓,学校开设古琴、雅乐、中华射道等相关课程。作为课程的延伸,学生社团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展现勃勃生机。教研协同发展北师港浸大的博雅教育以教学为主,也推动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学校被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连年获得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经费支持。教职员承担国家、省、市等各级教研课题,以及产学研项目。学校还设立校内科研基金,培育科研项目、研究团队和重点实验室等。教育服务社会北师港浸大积极整合大学资源,服务社会。例如,学校与珠海市人民政府、市社会福利中心等机构和组织牵手,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食品安全、养老服务、文化创意、体育规划等领域合作。学校也有多位教授在不同机构中担任专家、顾问等角色,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独特区位优势北师港浸大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南方美丽的海滨城市——珠海经济特区。珠海毗邻港澳,以港珠澳大桥相连;生态环境优美,连年被评为中国最宜居城市。珠海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容闳等一批珠海人曾远渡重洋学习先进科技,为西学东渐和中国近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佛山市顺德区
    学校简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99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领导管理、省市共建、顺德区政府投资兴建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B档建设单位。学校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制造业重镇佛山顺德,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顺德广播电视大学和1994年成立的顺德永强成人学院。2002年,广东顺德师范学校和顺德成人卫生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到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校迁入位于德胜东路的新校园。学校按照“起点高、体制新、有特色”的办学要求,坚持以高等性统领职业性,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办学,确立“立足地方,以人为本,崇尚品位,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秉承“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校训。在“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的办学思路指导下,以智慧化、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为重点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2005年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第一批立项建设单位,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2016年成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B档建设单位。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全国绿化模范单位”、“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等多种荣誉称号。多次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教学资源50强”、“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学校环境优美、设施良好,校园占地面积1749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超过13亿元人民币,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超过3.66亿元人民币。学校拥有校内实训基地35个,实验实训室240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15个。学校有校外实训基地541个,其中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9个。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高标准的体育馆、田径场、篮球场等各类场馆。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28人,成人教育在校生2781人。现有教职工933人,其中专任教师731人、高级职称263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5人、南粤优秀教师7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5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对象5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0人。学校设有11个二级学院(智能制造学院、能源与汽车工程学院、轻化与材料学院、医药卫生学院、设计学院、商学院、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烹饪学院、人文学院、外语外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共有专业55个,其中“双高”高水平专业群2个(制冷与空调技术、家具艺术设计)、国家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制冷与空调技术、家具艺术设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2个(工业设计、烹饪工艺与营养)、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3个(制冷与空调技术、康复治疗技术、药学)、广东省示范性专业8个(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家具艺术设计、会计、工商企业管理)、广东省重点专业4个(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应用英语、工业分析技术)、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2个(园林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省级品牌建设专业16个(制冷与空调技术、家具艺术设计、数控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社会工作、计算机应用技术、药学、金融管理、展示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学校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5项;主持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共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省级精品课程59门。学校强化“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教学科研相结合”,建成科研及社会服务平台34个,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7个,高级别平台数量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学校科研经费投入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三,获得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18项,横向科研到账经费累计5314万元,省部级以上科研奖7项,专利授权623件(其中:发明148件、实用新型359件、外观设计116件),软件著作权登记41件。成功转让78件(其中发明40件、实用新型29件、软件著作权9件,合计转让金额312万)。我校学生荣获德国红点奖等国际性技能大赛奖项20个,各级各类全国性专业技能竞赛一等奖196个、二等奖324个、三等奖315个,总成绩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连续多年普通高考录取分数高出全省二本院校,我校在顺德区以外录取的新生,高考成绩100%高于全省二本分数线,顺德区内考生分数线也接近全省二本分数线。学校每年毕业生供不应求,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高于98%。2014年,获评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学校国际化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统筹整合国内国外两类办学资源,积极探索通过高层次国际合作、推动学校高水平发展、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马来西亚UCSI大学合作共建的马来西亚UCSI大学顺峰烹饪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烹饪学院,开创了中国烹饪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先河。与世界酒店管理知名学府——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合作,联合培养高水平酒店管理专业人才。2017年,国务院侨办批准在我校设立“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国内仅有3家),为我校烹饪专业教学及中国烹饪学院建设赢来了更大国际化发展空间和机遇。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共建广东—亚琛工业4.0应用研究中心,以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带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形成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佛山地区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产业、工厂自动化与智慧工厂等产业优化升级。与广东中辰钢构有限公司在肯尼亚共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中辰涂料研究院”,开发适用于非洲环境的系列涂料产品、建立卢旺达涂料产品系列标准。与美的集团合作,共建“美的售后维修人员培训中心”,开发出7种实训操作台(获发明专利4件),为美的公司培训海外技术员工2000多人,辐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中国企业优质产能走出国门。学校通过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支撑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形成了“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教学科研相结合”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机制,实现了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立足地方、服务国家、放眼世界,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职院校为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成为推动区域产业高端化和优质产能走出去的有力支撑者,成为职业教育中国发展模式和现代化职业院校的典型代表,成为颇具影响的中国特色职教文化的传播者、推广者。(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0.6.20)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