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贵州:2020年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政治考核工作须知
2020-07-2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根据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工作年度计划安排,近期,全省各县级人民武装部将开展报名考生政治考核工作,现将有关事宜明确如下:

一、时间阶段

政治考核开始时间为7月20日,结束时间为8月4日。

二、考生基本条件

志愿报考军队院校(填报志愿为提前批次)、参加2020年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普通高中应届、往届毕业生、年龄不低于17周岁、不超过20周岁(截至2020年8月31日)、未婚。

三、考核依据

按照教育部、公安部、原总政治部《关于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军队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政治条件的规定》(〔2001〕政联字第1号)执行。

四、政治考核流程

①考生可自行在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官方网站下载或前往当地人武部领取《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政治考核表》,按照表格内容,填写姓名、性别等考生基本信息;②考生携带考核表至高中就读学校进行考核,填写“在校表现及学校考核意见”并加盖学校公章;往届生还须携带考核表至考试前复读学校、工作单位或村(居)委会进行考核,填写“教育机构、工作单位、村(居)委会考核意见” 并加盖公章;③由基层单位走访调查组填写“走访调查意见”并签字;④由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填写“常住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考核意见”并加盖公章;⑤由考生学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武装部填写“县(市、区)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考核结论意见”,盖县(市、区)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章。政治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参加面试、体检。

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政治考核表

政治考核表填写说明

1.政治考核表是考生考试录取的重要记载,要求内容真实、字迹工整、要素齐全,不得涂改。表格采用A4纸双面打印,一律使用黑色钢笔或中性笔填写。

2.贵州省______市(州)______县(市、区):填写考生报考所在地,如:贵州省贵阳 市(州)南明 县(市、区)。

3.考生号:填写14位考生编号。

4.姓名、曾用名:以公安户籍系统登记为准。

5.出生日期:用阿拉伯数字填写出生年月日,如:2001.01.17.

6.政治面貌:从“党员”、“团员”、“群众”中选择一项填写。

7.民族:按照“x族”格式填写,如“汉族”。

8.户籍所在地:填写考生常住户口所在地,具体到县(市、区)一级,如: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

9.考生学校所在地:填写考生就读学校所在地,具体到县(市、区)一级,如: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

10.是否应届生:填写“是”或“否”。

11.毕业学校:填写考生学籍所在学校规范名称。

12.报考院校及专业:填写第一志愿。

13.家庭地址及邮编:家庭住址具体填写到门牌号。

14.本人手机及家庭电话:填写考生本人手机号码、1名家长常用手机号码或住宅固定电话。

15.主要经历:填写从小学入学以来的学习、工作经历,每条一行。如:201X.09—201X.06  XX市XX小学学生 证明人XX。

16.家庭主要成员:填写父母的信息。

17.主要社会关系成员:选择性填写2-3名近亲属。

18.在校表现及学校考核意见:应届、往届生均需填写,由考生毕业高中填写考核意见,并加盖印章。

19.教育机构、工作单位或村(居)委会考核意见:仅往届生填写,由考生复读学校或工作单位、村(居)委会填写,并加盖印章。

20.走访调查意见:明确考生所填信息是否属实,是否考生本人意愿报考军队院校,由基层单位走访调查组填写并签字。

21.常住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考核意见:由考生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填写,并加盖印章。

22.县(市、区)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考核结论意见: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填写考核结论(政治考核合格或不合格),由县级人武部军事或政治主官签字,并加盖征兵办政审专用章。

23.照片:粘贴考生近期1寸、免冠、正面、白底彩色证件照。

----
  

热门院校

  •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阳市南明区
    学校简介贵州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65年,原名“贵阳中医学院”。建校以来,秉承“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坚持“发展为先、质量为本、创新为源、育才为用”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为己任,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现已成为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支撑,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本硕博全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学校是贵州省重点支持建设高校、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8年被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202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批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花溪、甲秀两个校区,占地约1300亩。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骨伤学院、体育健康学院(体育部)、信息工程学院、中医养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语教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苗医药学院、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康复学院等19个直属院(部),中医、中药、民族医药等10个研究所;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为“贵州省中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为“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33人,其中博士以上学历620人,高级职称603人,45岁以下900人。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5人,“岐黄学者”1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国贴、核心、省管、省名中医等专家学者200余人。有省部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2个。有硕导755人、博导25人、兼职博导39人,2004年开始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生46人。有国医大师工作室(站)5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个、贵州省民族民间医(药)师传承工作室1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团队15个。学校现有32个本科专业,覆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农学7个学科门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32个,其中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贵州省重点学科7个,贵州省一流建设学科2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中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1个;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3个。有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2个,获批省发改委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双创支撑平台建设项目”;获省级一流大学建设项目21项。有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研究生工作站5个、研究生导师工作室1个、贵州省卓越人才计划项目5个、研究生精品课程1门、贵州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5个。近五年获省级一流大学建设项目21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级思政名师工作室1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个。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9项、省级研究生科研基金立项课题37项;获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获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全校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00余部,其中主编89部,副主编169部。学校不断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9个,其中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共建)、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2009年被科技部评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优秀单位”,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优秀团队”。近五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216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9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获省部级成果奖27项,其中一等奖1项;获得专利授权656项,出版专著477部。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位列全国中医药高校第八位。学校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大力实施“三个一百”工程(组织百名博士进企业、组织百名博士下农村,组建百个研究中心),着力解决中药材产业关键技术难题。天麻、石斛仿野生种植、太子参有性繁殖脱毒复壮等取得重大突破。主持制定铁皮石斛叶地方食品安全标准和八角莲等地方药材质量标准183个,主导研制热淋清颗粒、仙灵骨葆胶囊等苗药产品19个,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跃居全国第二,为贵州省健康产业“千亿产值”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校党委被中共贵州省委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现有在校学生1814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847人。学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突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全国高校首批青年志愿者协会之一,2011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十大杰出团体”;“防艾志愿者协会”被国务院防艾办、卫生部、团中央等单位评为“红丝带健康包‘百校进千企’活动先进集体”。1982年成立的“大学生医学科学协会”为全国高校中最早的大学生科协之一。在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0项。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1项、铜奖4项,获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决赛铜奖,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银奖1项,铜奖3项。近五年在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全国“中医药社杯”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慧医谷杯”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全国高校模拟集体协商(谈判)大赛等比赛中获团体一等奖。涌现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志愿服务金奖”“全国活力团支部”“全国百佳志愿者”“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三下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青年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和“全省五四青年奖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青年才俊和先锋团队。近五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年均就业率为90%,研究生毕业就业率达到93%以上。学校以开放的视野,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努力建立以东盟为中心,辐射全球的中医药教育新格局。先后与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为英国、巴西、厄瓜多尔等国家的学术团体及机构开展中医药培训;与英国高校合作举办药物制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实践基地、中德心脏康复基地等项目顺利开展;连续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及民族医药学术论坛,为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发挥了积极作用。迈向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正当时!贵州中医药大学紧紧抓住贵州医疗卫生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和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机遇,立足贵州、面向全国,将中医药特色优势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中,凝心聚力谋发展、守正创新谱新篇,为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贵阳市花溪区
    学校简介贵州城市职业学院成立于2001年,前身为贵州亚泰职业学院,学院坚持党委政治引领、董事会依法决策、校长依法治校,学院现有在校生13300余人,专兼职教师698人,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2人,省级职教名师1人,教授16人,博士9人,双师型教师占比55%。学院紧贴贵州省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构建专业群,优化专业布局,现有工程造价(数字化方向)、工商企业管理、数字民族文化产业、智能装备制造、卫生健康与护理等5个专业群30个专业,为社会输送了近40000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学校规划占地1445亩,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规划总投资18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已完成征地10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2亿元人民币。足球场校园风景学院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院上下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结合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的“一二三四”工作思路,按照我院党委提出的“122334”工作思路,即围绕一条主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创优两项工作,把2021年作为学院党建和思政工作提质创优年,探索民办高校党组织高质量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新路;抓好两个教育,按中央、省委、省委教育工委、厅党组要求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和“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规定动作,创新特色动作,保质量、重实效;聚焦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和坚守底线发展;聚力三大改革,教师改革、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实现四个引领,实现对学生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品德引领,切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学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确保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贯彻,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立德树人任务落实。
  • 学校简介  贵州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5月 17 日,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高校。学校现有两个校区,花溪校区坐落于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明珠”的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区,大学城校区坐落在产城融合创新、生态文明示范的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占地面积共2825亩,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5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为贵州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学校现有87个普通本科专业,10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博士项目”。有专任教师1217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761人(正高175人),博士人才548人,博士生、硕士生指导教师557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等34人。  学校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新加坡、荷兰、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高校和港澳台地区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互派、学术交流、合作办学、教师培训和科研合作等。2014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现有来自美国、俄罗斯、韩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哈萨克斯坦、蒙古、泰国、卢旺达、孟加拉国、尼泊尔、塔吉克斯坦、立陶宛、埃及、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缅甸等24个国家留学生 300余人。  学校先后5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3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17次被中宣部、团中央和教育部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先后获全国“三五”“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学校先后被评为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贵州省文明单位、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贵州省优美校园、贵州省绿色大学。  建校 71年来,学校坚持立足贵州,服务民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和特殊需求,秉承传统、彰显特色,突出区域性、民族性、应用性、综合性特点,以建成贵州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科技研发基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智库为己任,正奋力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目标迈进。
  • 学校简介贵州商学院沿于1947年的“贵阳市尚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是贵州商科教育的发祥地;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贵州商学院”;75年的办学历程,培养了8万多商科英才,被称为“黔商摇篮”。学校地处中国避暑之都——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坐落于麦架河畔,占地978亩,现有馆藏纸质图书 108.14 万册。建有新商科实验中心、文化与艺术教育中心。设有11个教学单位,开设有28个本科专业,涵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艺术学4个学科门类,现有在校生10120人,教职员工744人。学校是贵州省第二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单位,是省第六批人才基地和全省双创示范基地,拥有省级人文社科示范基地2个、省教育厅工程研究中心2个、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创建了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黔青梦工场,孵化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2个。学校与澳大利亚悉尼国际管理学院合作举办会展经济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瑞士西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21所国内外高校开展校际交流合作。追梦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定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具备商业头脑、创造活力、担当精神、实干作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
  • 学校简介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41年,是当时全国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1950年10月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54年10月教育部委托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1985年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学校;2017年入选“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现有花溪、宝山、白云三个校区,占地面积近2300亩。设有24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求是学院)。 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282.1万余册,其中古籍文献约10万余册,电子图书168.8万余册。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27万人,教职工259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78人,师资中有教授309人、副教授699人,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2人。获国家级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人才称号和荣誉称号人才84人次;获贵州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等省级人才称号和荣誉称号人才230人次。学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涵盖哲学、文学、教育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4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4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贵州省“世界一流建设学科II类学科(群)”、1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32个二级学科)、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86个本科专业,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全国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2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高校示范性本科专业(特色专业)。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较为丰富,是“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有国家级教师研修基地、国家级大学校外实践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基地9个。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教育部111引智基地、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9个,教育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32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3个。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韩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有师生交流项目。是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任务院校之一,与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合作举办有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SQA-AD),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合作开设有本科国际通识教育课程(IGEC),与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合作举办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历经八十年风雨,代代学人以振兴国家、民族为己任,修身治学,培养培训了28万余名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逐步发展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师范大学,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