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苏:今天将发布高考试卷及答案
2011-06-0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明天登考卷教估分

  今天,江苏为期三天的高考全部结束,记者昨天从省教育考试院了解到,下午16点40分,最后一门考试结束,估计下午5点多,2011年江苏高考试卷及答案就将运抵省教育考试院,届时记者将第一时间拿到考卷及答案,并迅速扫描,争取傍晚公布在扬子晚报网上(www.yzwb.net)和中国江苏网(www.jschina.com.cn)。

  不方便上网的考生及家长也别着急,明天,高考试卷及答案还将刊登在扬子晚报上,敬请关注。

  明天下午1:00开始,扬子直播室(www.yangtse.com)邀请9科名师教你估分。(张 琳)

  6月11日-6月12日扬子晚报高招咨询会在南京徐州举行

  由江苏省教育学会和本报联合主办的今年首场高校招生咨询会周六、周日在南京、徐州举行。活动由无锡太湖学院、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太湖创意职业学院协办。

  我省今年首次试点民办院校注册入学。为方便考生报考,本报周六在江苏教育学院体育馆(北京西路77号)举办民办院校注册入学专场咨询会,届时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应天职业技术学院、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20余所民办高职院校招生负责人到场,就注册入学相关问题与考生及家长展开面对面交流。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孙志鸿介绍说:高考过后,考生对自己的统考成绩大多有了底,对于那些统考成绩不理想或平时成绩一般的考生来说,应为报考早作规划和打算,把“注册入学”一事提上日程。因为是首年试点,学校老师很难针对以往数据给考生提出有效建议,故利用咨询会掌握信息对考生来说是很必要的。加上咨询会参与院校的相对集中,除能深入准确地了解政策外,考生还可利用此次机会从办学历史、招生政策、主要依托的公办学校、专业设置以及有无省级特色专业、历年录取分数线、收费情况、食宿条件、就业率等方面对学校的优劣进行比较和筛选,锁定目标学校。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考生对学校情况了解的越详细,越容易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学校。

  由本报编写的《2011高考择校指南》也将在会场免费发放,《指南》设解读平行志愿、专业概况、志愿填报技巧、名校招生介绍等栏目。考生凭准考证可以在参会时领取。

  另外,包括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在内的百余所高校招生负责人周日将齐聚徐州工程学院,现场接受考生的咨询,徐州及附近的考生可以前往。咨询会从上午的八点开始到中午十二点前结束。(焦 文)

  6月27日-7月2日体艺类考生填报本科院校志愿

  随着体育艺术类考生结束了高考,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等待高考文化分的揭晓了。而需要提醒体育艺术类考生注意的是,6月27—7月2日,考生填报体艺类提前录取公办本科、民办及独立学院本科院校志愿,其中,填报艺术类公办本科第一小批院校志愿的考生,必须于6月27日至28日填报,29日前确认。

  7月8日—15日,体育、艺术类提前公办本科院校开始录取,7月16日—21日,体艺类提前民办及独立学院本科院校录取,7月28日—8月1日,考生填报体育艺术类高职(专科)院校志愿,8月9日-8月13日,艺术类高职开始录取,8月10日—13日,体育类高职院校录取。(张 琳)

热门院校

  • 无锡学院无锡市锡山区
    学校简介无锡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支持办学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其前身为创建于2002年5月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开放发展、协同发展、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了无锡学院、无锡研究生院、无锡研究院“三位一体”的办学体系。学校位于无锡市锡山大道333号,毗邻锡东新城核心区、无锡高铁东站、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地理位置优越,风景优美。校园占地面积917亩,建筑总面积33.5万平方米,是一所现代化的智慧校园、生态校园、人文校园和低碳校园。学校现有在校本科生1万余人、留学生近300人,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400余人。学校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有物联网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轨道交通学院、大气与遥感学院、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人文法政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体育部等14个教学单位,6个硕士点(与南信大联合培养),42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文、管、经、法、艺等七大学科门类。物联网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学科入选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金融工程等12个专业入选江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570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3%,博士化率达53.7%。专任教师中有国家级特聘专家、省特聘教授、省“333”高层次人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双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60多人次。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荣获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等9门,省级重点教材14部。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中获奖800余项。学校学生会是全国学联第二十七届主席团成员单位(江苏两所高校之一)。近年来,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考研升学率稳居同类院校前列,众多优秀学子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伦敦国王学院、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录取。学校已培养毕业生4万余人,一大批学生考取国家公务员,或被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国企、事业单位录用,毕业生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涌现出大批优秀校友。学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建有百余个实习实训基地,与80余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建有华为ICT学院、车联网产业学院、中科芯微电子产业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实训基地、金匮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锡台学院、低碳学院等10余个产教融合实体。其中,金匮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实训基地已建成江苏省首家、国内地级市第一家集教学培训、应急演练、科普宣传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性、应用性的网络空间安全实训基地。学校注重科学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500余项;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1000余篇;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项;拥有省物联网设备超融合应用与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省工业环境危害要素监测与评估工程研究中心和省外国专家工作室等3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与美国富特海斯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格玛大学、德国斯泰恩拜斯大学、俄罗斯沃罗涅日国立林业技术大学、英国西英格兰大学、韩国又松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境外20余所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合作关系。立足新发展阶段,学校将聚焦特色鲜明的一流创新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建成人民满意的无锡大学开拓奋进!
  • 学校简介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学校创办于1963年,原名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2002年6月独立升格,现坐落于常州科教城。学校始终秉持“知行并进”的校训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崇尚技术、开放共享、追求卓越”办学理念,坚持“敬业 爱生 言传 身教”的教风、“谦虚 好学 严谨 创新”的学风,根植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2010年获批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教育部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8年获批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2019年获批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学校占地842亩,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名(留学生近400名),教职工760余名。这里有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是宜学宜教之地。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育人成效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两院院士路甬祥,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等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新“立德与强技目标合一、学生与员工身份合一、学习与劳动项目合一,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三合一、全过程”育训模式,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完善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构建了“多元主体、双线运行、三化管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变革课堂学习模式、开展立体化学习评价,形成了基于项目学习的高职“全人格”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学校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3项;获国家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30门;“十二五”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31部、国家精品教材2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29部、“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23部;主持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其中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通过教育部验收,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技术和工业设计等2个专业教学资源库获教育部立项。学校构建了“三位一体、三定协同、三赛联动”的专业技能竞赛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精神有机融合、螺旋提升,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学生先后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1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9项;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2项,“挑战杯-彩虹人生”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大赛国赛一等奖1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三等奖1项。学校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技术,主动对接江苏省及常州市智能数控和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中高端技术与人才需求,集成打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校内建有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园内建有技术应用中心、校企合作实训中心、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中心、国际师资培训中心等;校外设立8个校企合作工作站,联合200多家单位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牵头成立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集团、现代农机装备人才培养联盟等职教集团及“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探索形成“内园外站、四维一体”产教融合新路径,开创了“一群一行业、一专一名企、一师一方案、一生一专项”产教融合新模式。学校聚焦常州及江苏智能装备制造业以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关键,以搭建国际化合作为突破,在服务区域经济、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实现学校发展的正向循环。2020年,学校牵头建设的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职教集团,成功入围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学校加强“四有”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两名两金”人才工程,实施“名师名匠”计划,引进培育“双高”和“名匠”高层次领军人才;实施“金牌金雁”计划,培养“金牌”青年教师和“金雁”团队,打造政治思想坚定、教学理念先进、专业能力突出、师德师风高尚、整体结构合理的结构化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5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9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5人,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5人,江苏工匠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5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2人。 学校作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构建“多方位、立体化”社会服务体系,形成“技术超市”服务模式,催生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建有7个科研团队、95个社会培训项目团队、23个科技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科技平台与地方对接,面向企业推广应用技术和科研成果。“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创新团队”等被教育厅认定为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立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近20项,授权专利超2000件,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获科学技术奖20余项。2020年,学校获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学校荣获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高校和江苏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等荣誉称号。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建设,引进来和走出去,引进AHK等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德龙镍业等“走出去”企业,建设“常州机电-德龙镍业”印尼学院和印尼SMK国际师资培训中心,积极开展跨境培训。与韩国亚洲大学等境外高校开展师生互访,累计招收老挝、孟加拉等“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500多名留学生。学校通过挖掘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产业文化,强化价值引领,拓展弘扬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育人阵地,逐步构建起师生共同发展的文化育人体系,形成师生认同、同行认可,体现高职特征、工业特点和常机电特色的“知行”文化,被教育部文化建设委评为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学校。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等主流媒体先后报道学校办学成果。近年来,吸引了数百个国内外职教机构及兄弟院校来校交流。知行并进、智造未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正以更创新、更国际、更包容的姿态砥砺前行,努力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常机电”方案。
  • 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市浦口区
    学校简介 南京审计大学是唯一以“审计”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为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因审而立、为审而存、依审而兴、靠审而强。学校创建于1983年,1987年更名为南京审计学院,2002年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11年成为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与江苏省人民政府“三部一省”共建高校,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为现名。在38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审计事业的初心不改,遵循“特色、质量、国际化”办学理念,践行“诚信、求是、笃学、致公”校训精神,筚路蓝缕,风雨传薪,业已发展成为审计人才培养的摇篮、审计科学研究的基地、审计事业发展的智库和审计国际交流的窗口。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1.8万余名;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85人,具有博士学位731人,研究生导师273人;拥有浦口、莫愁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0万平方米。中共审计署党校、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位于浦口校区。学校构建了以审计为品牌、经管法工文理等学科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2011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学术学位)授权单位,2017年成为江苏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审计、会计、金融、工商管理、国际商务、法律、应用统计、电子信息);拥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2个(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1个(理论经济学)和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公共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B;在江苏省2020年首次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工作综合评价中获评A等。学校设有政府审计学院、会计学院等18个学院(教学部),中内审学院、国富中审学院、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等5个特色研究院;设立润园、泽园、澄园、沁园书院,探索书院和学院“双院制”育人模式。现有本科专业36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5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特色专业5个;建有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5个;现有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2年,被评为首批“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建校以来,累计培养近7万名全日制毕业生,近半数从事审计及经济监督工作。根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发布的历年《江苏省本科毕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和《江苏省用人单位招聘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名列前茅;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逐年攀升,稳定在90%以上。学校建有“现代审计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监督研究中心”“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政府审计与区域治理法治化研究院”“江苏劳动法治研究基地”和“江苏科技金融体系创新研究基地”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公共工程审计”“审计信息工程”“金融工程”和“江苏省审计大数据工程”等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与中央军委审计署、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江苏省审计厅、广东省审计厅等审计机关、北海市、淮安市、珠海市等地方政府合作,先后成立北海审计研究院、淮安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审计研究院等校地联合研究院,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主办的《审计与经济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南京审计大学学报》为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近五年来,学校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内的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0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33项;参与了审计署重要政策和法律法规建设工作以及审计学科建设等重大理论课题的攻关;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Econometrics、《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87篇,在CSSCI/CSCD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221篇,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获得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4项。学校参与的审计数据采集国际标准(ISO/PC 295)成为ISO首个审计领域的国际标准。学校现有江苏省“青蓝工程”等省部级教学团队3个,江苏省“青蓝工程”等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2个;拥有各类国家级人才称号者20余人次,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入选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66人次,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19人,现有江苏特聘教授、省级教学名师、“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其他省级人才工程140余人次;获得审计署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省级以上个人表彰10余人。学校作为审计署和教育部合作设立的“中国政府审计奖学金”项目承办单位,以及商务部“援外学历学位教育”承办单位,招收和培养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被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证为中国唯一的“内部审计教育伙伴”(IAEP)合作级高校,与全球伙伴高校开展学生互换、教师互聘、学分互认、科研合作;被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评为“全球培养ACCA人才最多大学”“白金级培训机构”;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帝国理工大学、伯明翰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院校合作举办学位与非学位本科生教育项目;与法国SKEMA商学院合作成立国际联合审计学院;获批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基地建设单位。近五年,学生赴境外高校学习交流、参加国际会议、学科性竞赛、海外志愿者活动1500人次;累计选派教师27人次执行70项联合国审计任务,10名教师入选联合国审计人才库;教师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进行访学研修和学术交流等活动500余人次;与世界审计组织(INTOSAI)、亚洲审计组织(ASOSAI)等国际行业组织,美国、法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最高审计机关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美国、法国、巴西、印度、南非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审计长受聘学校荣誉教授;主办和承办国际会议、国际培训班等45场次。当前,全体南审人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十四五”发展目标,正在为加快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享誉海内外的审计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9月,校名为“泰县农业中等技术学校”。1959年1月更名为“泰州市农业专科学校”;1961年9月更名为“江苏省泰州畜牧兽医学校”;1995年4月更名为“江苏省畜牧兽医学校”;2001年6月独立升格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3月更名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隶属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学校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我国南方14个省(市、自治区)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坐落在中共中央前总书记、原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出生地——江苏省泰州市,也是世界知名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故乡。2001年6月,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首轮评估;2008年,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3年,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项目验收;2018年,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成为江苏省8所卓越高职院校之一。2019年,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2016年3月20日,汪洋同志来校视察,对学院服务“三农”的办学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166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439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26.06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7亿元,已经形成以凤凰路校区为主体、以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和江苏中药科技园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办学格局;建有“四区四基地”产教深度融合育人平台,拥有国家实训基地3个和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科研平台21个、36个院内实训基地和70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唯一拥有国家级水禽基因库、省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创新团队和省协同创新(工程技术)中心的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学校秉承“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办学理念,办学63年来,坚守“农”,紧扣“牧”,紧盯“特”,紧抓“新”,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农牧专业特色优势更加凸显。围绕农牧产业链设置33个专业,与常州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办“4+0”、“3+2”本科专业5个,牵头制订了国家高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专业目录和教学标准,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动物药学等10个专业领先全国,建有“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高职教育高水平专业群2个,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央财支持建设专业4个,国家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2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个,江苏省品牌专业4个,江苏省特色专业3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7个,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主持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3个、涉农专业和涉农学生比例均超70%,是东南沿海地区乃至我国南方14个省(市、自治区)唯一以培养农牧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政策激励、外引内培、优化结构,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显著提高。现有专任教师622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75人,教授62人(二级教授6人、三级教授4人),正高职称教师数量在全国农业高职院校名列前茅,专任教师中硕士学位教师占比81.99%、“双师”素质教师占91.33%。获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1人,省水禽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和岗位科学家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0人,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1名、第三层次24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60人、全国农业职教名师9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泰州市“311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01人、泰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我院人才竞争力在江苏高职院校排名第三,学院荣获“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称号。学校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科研促校”的发展理念,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将“科研”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实践了“工学研融合、产教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赢得全国职教界广泛赞誉。近五年来,获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成果奖40多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自主创业率5%以上,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4项,获省级优秀论文32项、优秀毕业设计团队11项,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学校近三年科研课题到账经费达9990.74万元,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科技部重点专项项目、农业部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国家种粮大省资助项目等重大项目,江苏省现代农业重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主持并获国家三类新兽药证书2个。学校拥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创新团队负责人、基地主任共8名,依托产业技术体系培育推广畜禽新品种4个、养殖新技术新模式20余项,对接帮扶300多家企业、100多个科技示范村,培育科技示范户2000多户、科技示范带动户8000户,培训各类人员达11万人次。学校充分发挥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优势,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2015年以来,连续获“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为带动全国现代农业特别是现代畜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百强示范基地”。入选“2019年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大典型案例”,作为高职院校唯一代表在第二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上作经验交流。学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国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国际化步伐持续加快。与58所国外高校、办学机构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培训和教师互换、学生互换、联合办学、科研合作、留学生培养等合作。2012年以来,招收培养了来自24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684名,目前在籍留学生136人,学历留学生人数位列江苏省高职院校之首。建有省级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8门,引进了畜牧兽医、园林园艺等专业原版外文教材17部,与30余家境外企业建立起校企合作关系,“助企出海”中非农牧业实用技术人才培养项目获农业农村部立项,安哥拉海外分院正式挂牌成立。牵头成立了国际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联盟并当选联盟理事长和秘书长单位。入选“农业部首批农业对外合作科技支撑与人才培训基地”,获评省“留学江苏培育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成为全国首家通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的高职院校,获“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高校”。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全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50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先进高校”“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江苏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2019年度、2020年度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等荣誉称号。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党对学院工作的领导权,引导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依托农业职业教育和倾情服务“三农”两个抓手;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着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红色精神的弘扬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旋律的唱响者,将教师锻造成为绿色教育的提供者、绿色科技的推行者、绿色文化的引领者,将学生培养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南京市雨花台区
    学校简介  军事外交官的雄辩、睿智和智勇双全的形象,曾让多少人为之倾倒,也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梦想。坐落在长江之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便是“中国军事外交官的摇篮”。从该校走出去的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成为我军军事外交战线上的专家、教授和专门人才。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是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之一,隶属于总参谋部,是一所指挥与技术合一,以外语为基础,多专业、多层次、多规格的综合性军事外交学院,是军队培养国际关系、国防外事、军事外交、国际战略研究、外语师资、部队侦察、技术侦察、航天侦察、特种作战指挥等各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设有23个专业,开设9种外国语课程,除招收本科生外,还面向全国、全军招收国际关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军事思想等8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有的专业还招收博士研究生。主要专业:一、国际关系二、外交学三、外国语言文学四、侦察与特种兵指挥   风雨锤炼名校风范   1951年6月,在抗美援朝的炮火硝烟中,该学院如同一粒种子般以极强的生命力破土而出,并迅速成长,1986年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学院风雨兼程、千锤百炼,逐渐发展壮大。1963年4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学院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学院不负重望,不断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1998年7月,江泽民主席对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天,学院已经跻身全军“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全国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3个军队“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学士学位授权点。   育人模式颇具特色   对于军校学员来说,素质要求有其特殊之处,因为军队要求的合格人才是军政素质与文化素质都过硬的毕业生。“德才兼备,政治第一”,这是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在教书育人、造就合格人才上最根本的理念。   在4年大学本科教育中,学院依据年级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教育重心,安排了不同的教育内容。   学员刚入学时,学院积极开展入伍入学教育,组织学员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等革命纪念胜地,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二时,为了提高学员工作实践的能力,学院组织学员在暑假下连当兵锻炼,培养艰苦奋斗、雷厉风行、吃苦耐劳的精神;到了大三,学员又参加军政教学社会实践,到苏皖革命老区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社会这本活生生的“教材”中吸取“精华”;大四学员面临毕业分配,学院进行以“服从大局,自觉奉献”为主题的毕业分配教育,鼓励广大学员走向工作岗位,开创自己辉煌的事业。这些活动的开展,坚定了学员的信念,磨练了学员的意志,提高了学员的素质。这种育人模式也被精辟地概括为“全程育人模式”。   榜样的力量无穷无尽   对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的学员们来说,一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激励着他们不断奋发向上,那就是榜样的力量。学院历史上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成为激励他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该校学员在全国高校专业英语四、八级统测,全国大学生英语口语竞赛,全球华人青年文学创作大赛,韩素音全国青年翻译奖比赛等全国性大型竞赛和统测中屡创佳绩,名列前茅。建院50年来,该校培养的两万余名学员,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涌现出了以驻南联盟“英雄武官处英模群体”、立志献身边防的“模范干部”刘光、“军中焦裕禄”傅卫、“新一代大学生楷模”冯敏、“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何玉铭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群体和个人。他们是学校的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成为广大学员学习的榜样,也是学院永葆蓬勃向上的朝气的源泉。   学院现设有24个专业,开设英、俄、日、法、德、越、缅、泰以及老挝语、印地语10种外语课程,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