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成都高中生可选修大学课程引热议 上海已有先例
2010-11-0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提到美国AP课程,高中生和家长都不陌生。这个课程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大学课程。高中生可以选修这些课,提前接触大学课程。

  成都可能也会有自己的“AP”课程了。成都市近日出台的《成都市普通高中学分管理办法(试行)》提供了这一可能性。《办法(试行)》中写到,“本市高中生经学校同意在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修习的课程可以作为认定学分的课程”。

  但成都商报记者采访发现,成都市的高中对此并不看好,认为其操作性不大。

  仿“AP”:上海已有先例

  美国AP课程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大学课程。它的一大好处就是学生所修学分被包括哈佛、耶鲁等在内的许多著名大学所承认。高中阶段修过AP课程的学生进入这些大学后,就可以避免高中和大学初级阶段课程的重复。

  在上海,已有大学尝试和部分中学开展类似“AP”课程的合作。

  上海一所知名大学的教授告诉记者,该校和中学合作开设课程皆为物理、化学等理工科基础课程。这类课程一般选在高三下半期开展。大学参与课程内容的制定,还要派教师定期到中学授课。“但大部分教学任务还是中学老师承担。”

  但运行下来,学校发现,尽管没有限制什么样的学生能选这些课,但教室里基本上只坐了一种学生———保送生,而且是确定保送该校的学生。

  更重要的是,这种仿“AP”课程具有局限性。“美国的AP课程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统一制订,被很多大学承认。但我们所开的课程,是校际之间的合作。换言之,如果学生将来不考我们学校,所修学分不会被其他大学承认,所以他们对这些课程就不会有什么兴趣。”

  中学:上大学课程?没时间!

  记者从成都市教育局了解到,目前,成都市还没有中学和大学合作开展像上海这样的仿“AP”式合作。

  “中学和大学的课程交流倒是一直都有。”石室中学教务处负责人毛老师说,该校在新课改之前,就被省教育厅授权,开始学分制的探索。“我们有聘请大学老师到学校来开选修课,要计学分。”但他也表示,这些“选修课”是专门为参加生物、化学等奥林匹克竞赛的学生所开,并不对非竞赛学生开放。

  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李俊也告诉记者,除了为竞赛类学生请大学教师辅导外,他们还会请大学的艺术教师指导艺体生,但并不算学分。

  很多中学都认为,像AP课程这样的合作,在当前来说并不太可能。

  “高中时间很紧,学生要到大学上课,从时间上来讲,根本不可能。除非,这名学生已经被大学预录。”毛老师说,前年,学校就出过这样一例———有学生被东华大学预录,大学要求其提前一年到学校学习。

  学生不去大学上课,就只有大学课程走进中学了。但中学也普遍认为不太可能。原因还是和高考有关———在升学压力之下,就算学校花大力气引进大学课程,又会有多少学生去选呢?

  大学:学校合适,可以尝试

  毛老师告诉记者,他们猜测,教育局这条规定可能是针对高二将开展的通用技术课做铺垫。

  “因为学校场地不够,缺乏设施设备,可以和大专院校、职业院校联系,借用他们的场地和设备,甚至可以让学生到大专院校、职业院校上课。这个学分我们是承认的。上次教育局开会也说过这个事情。”

  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设置这条规定时,他们的确有借鉴美国AP课程的想法。他们也明白,在现阶段开展这类试验困难重重。“但并不代表就不会有学校会进行尝试———我们制定政策时,要为这些先行者留出一条路。”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则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中学和他们进行联系,学校也没有开展过这方面的合作。“如果有合适的学校、合适的项目,我们愿意进行尝试。”(记者:王冕)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四川体育职业学院改制前为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成立于1981年,是四川省体育局直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副厅级),承担着四川备战全运会的主要任务,是四川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培养和输送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主阵地,也是全省各类体育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院座落于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四川成都,占地1005.63亩,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四川省委编办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359个,现有教职员工520名,现有运动员590名。其中,国家级教练9名,高级教练58名,一级教练72名。一、发展历程学院的前身是1951年创立的西南区体育会篮排球队。当年5月,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在北京举行首届全国篮排球比赛。主持西南区工作的邓小平、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此十分重视,亲自落实成都、重庆、昆明、贵阳等地选拔优秀大学生代表西南区参赛。赛后在贺龙元帅的关心支持下,西南区体育会篮排球队于同年10月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支专业运动队。1952年6月,毛主席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此后,全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西南区体育会篮排球队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员随之逐步增加,队伍也先后更名为“西南体训班”、“西南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成都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四川运动代表队”、“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系”,直到1971年正式定名为“四川省体育工作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1978年国家体委提出“优秀运动队向学校化过渡”的发展方向,积极倡导承担国家竞技体育主要任务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优秀运动队(体育工作队)逐步实现学校化,实行“竞技体系与教育体系相结合”的体制。1981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在四川省体育工作队基础上正式组建,隶属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现“四川省体育局”),享受省属大专院校一级待遇,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等专科学历体育专业人才,开展田径、体操、游泳、“三大球”、“三小球”、重竞技、武术等运动项目的训练、竞赛、管理和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为国家队培养和输送尖子运动员。1986年,学院获国家教委批准备案为成人高等学校(举办专科层次成人高等教育)。2018年3月4日,经省政府批准,学院正式改制为四川体育职业学院,学院发展由此进入一个新时期。二、主要成果在新中国成长初期诞生,在共和国奋斗历程中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不断壮大。从西南区体育会篮排球队创立至今,学院跨越了漫漫历史长河,走过了一条艰辛育人路。桃李芬芳,四海飘香。在“激情、拼搏、超越”的校训精神鼓舞下,学院不待扬鞭自奋蹄,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四川人民为之自豪,令中国体育为之骄傲的成绩,从这里走出的一大批运动员和教练员先后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邓小平、贺龙、彭真、陈毅、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首肯和亲切接见。(一)筚路蓝缕(1951-1981年)在邓小平、贺龙等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四川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其间,学院培养的健儿们为四川竞技体育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川五虎将”汪平毅、叶春泉、黄福杨、兰海、张根铨在全国篮球界赫赫有名,李白玉上百次打破重量级和次重量级全国纪录,陈家全10秒的百米短跑全国纪录足足保持了51年才被打破,杨莹喜摘四川乒乓球第一个世界冠军,宁小琳成为四川女子体操亚运冠军第一人,俞平在同一届全运会上七次打破女子自由泳记录,金浦被誉为“亚洲蛙王”……他们不仅为国争光、为川添彩,而且为四川体育事业发展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增添了满满的正能量。(二)寸积铢累(1981-2018年)竞技体育成果丰硕。随着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四川竞技体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学院作为四川竞技体育主力军,先后代表四川参加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捷报频传,为四川竞技体育称雄西部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第29届、30届、31届奥运会和第12届、13届全运会四川参赛成绩均居中西部第一,学院功不可没。建院至今,学院共获得奥运冠军16人次、世界冠军108人次、亚洲冠军137人次、全国冠军991人次,培养出张蓉芳、梁艳、朱玲、高敏、陈龙灿、唐琳、陈静、邹凯、冯喆、任茜、郑洁、晏紫、陈兴东、周建安、蒋文文、蒋婷婷、邱波、朱雨玲、邹敬园等一大批竞技体育领军人物,为四川乃至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9年,学院因在北京奥运会和第11届全运会作出突出贡献,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集体三等功。目前,学院拥有涵盖18个奥运大项的运动队,下设田径、足球等项目和专为运动员开展文化教育服务的教育中心等23个系(中心)和职能部门。文化教育成效显著。学院文化教育在受到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制约的情况下,依然创造性地完成了历史使命。2006年,为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四川省体育局将学院教务处、体育系和四川省体育运动学校整合为学院教育中心,按照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级相关部门的要求,紧密结合四川实际,遵循运动员身心发展规律更新教育理念,适时进行教育改革,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条件,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特别是2008年经成都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学院附属学校(系全国所有运动技术学院中唯一设立的附属学校,中央电视台曾专题报道),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运动员义务教育难题,使早熟项目和小年龄段“运动员学生”能与普通学校同年龄段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参加系统性文化学习。目前,学院已建立起包括大专、中专、义务教育和其它培训在内的四级教育体系,为四川运动员勇攀世界体育高峰提供了文化教育保障和智力支持,在四川运动员体育职业技能培养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迄今为止,共培养毕业生近万名,向四川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普通高校输送生源近千名。1997年,学院被四川省教委评为“成人高等教育评估良好学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学院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建院以来,共投入10多亿元改善基础条件。目前拥有太平寺、华西坝、犀浦、都江堰、双流等五个校区和攀枝花红格训练基地,包括办公教学用房、训练场馆、运动员公寓、康复中心用房等在内的建筑总面积达24.1万平方米,各类训练、教学、科研设备设施日益改善,特别是训练场馆方面的硬件设施条件与国内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具有较大优势。其中,主校区太平寺校区曾被列为四川省“十五”期间“十大精神文明建设标志性工程”之一,拥有目前全国最大的综合训练馆;华西坝校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承担着学院多个项目的日常训练管理任务,校区内的四川省游泳馆曾是成都市地标建筑;犀浦校区作为“中国田径协会国家田径队训练基地”,拥有川内最大的室内田径馆;都江堰校区系汶川地震后香港赛马会捐资援建,是集训练和教学于一体的现代化校区;双流校区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其训练设施设备均达到目前国际一流训练场馆水准,曾多次承接国家羽毛球队训练、比赛任务;攀枝花红格训练基地属于亚高原综合实训基地,可同时满足500余名学员的训练需要。分布在上述校区中的省田径学校、体操学校、游泳学校,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综合保障日益加强。学院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师资力量得以增强,科研医疗水平提高,后勤保障日趋完善,包括人、财、物在内的综合保障明显提升,促进了学院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推动了体育与教育的协同发展。康复中心已达一定规模,通过体育科研为运动员伤病防治和身体保健提供生理生化科学依据,为其科学训练保驾护航。创新发展初见成效。学院充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体教结合”、“省市联办”等发展新模式。通过省田径学校与成都市华阳中学成功合作田径项目,首创“体教结合”模式,之后相继又与北京体育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开展田径项目的合作。另外,与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女篮、南京体育大学击剑、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网球和绵阳市南山中学网球等项目也走向了共建合作之路。特别是绵阳市南山中学网球项目作为“体教结合”模式的代表,扩大了四川网球项目队的选材面,使我省青少年网球训练回归到“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加强了网球项目和学校体育的融合,真正实现了由“运动员学生”向“学生运动员”的转变,受到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并正在积极推广。同时,与绵阳市柔道、德阳市女子拳击、凉山州男子拳击、自贡市跳水、遂宁市跳水等项目的联办合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三)跨越式发展(2018-至今)2018年3月4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同意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改制为四川体育职业学院的批复》,学院改制工作取得圆满成功,成为四川省唯一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职业学校。深化学科专业建设。学院设立体育教育训练系、体育人文社会系、运动人体科学系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开设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运营与管理、体育保健与康复和运动训练5个专业。2020年2月获得运动训练和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单独招生资格。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品牌专业,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办学。夯实师资队伍力量。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2人(含双师型教师36人),副高及以上职称26人,中级职称21人,硕士及以上学历39人。改制以来,学院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主持省教改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参加2019年全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教师技能大赛,获得团体二、三等奖,4人获得个人三等奖。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学分制改革试点评估工作,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推进“1+2+X”证书制度建设,拓展专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板块,与各省级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协会)、省社体指导中心、省普通话测试中心等单位合作,为学生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育训结合,建成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6个,结合教学生产实习开展社会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大赛。与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旅游学院、四川文理学院协商合作,打通高职学生专升本学历提升通道。唱响成渝“双城记”,与西南大学、重庆运动技术学院签订师生学历提升、教学、科研与项目合作渠道。搭建师生成长平台。形成具有学院特色“三全育人”的制度体系,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强化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劳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完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机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建立重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好“奖、助、贷、勤、免、补”工作。回顾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新时期,新目标;新常态,新要求。当前,学院上下精诚团结,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良好精神状态,认真落实四川体育事业发展“123456”战略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全面持续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高职教育教学水平、体育训练基础条件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以竞技体育和体育教育“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推动学院建设全国一流体育高职院校、一流竞技训练中心,一流全民健身综合体,一流赛事中心“四个一流”取得成效,为四川体育强省建设和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新跨越培养更多优秀体育职业人才,续写伟大中国梦体育新篇章!
  • 攀枝花学院攀枝花市东区
    学校简介攀枝花学院是教育部布点在川西南、滇西北唯一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法、经、管、医、艺、农9个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于著名的钒钛之都、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攀枝花市市区。近年来,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绿化模范先进单位”“四川省优秀文明校园”“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科研单位”“四川省人才开发先进单位”“四川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兴川战略人才强省示范基地”“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知识产权优势培养单位”。历史沿革:学校应三线建设需求而生,始建于1983年,由方毅、宋任穷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党和国家领导人方毅、费孝通先后题写“攀枝花大学”校名。1994年与攀枝花教育学院合并,1998年攀枝花卫生学校并入,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攀枝花学院”;2004年攀枝花市高级技工学校整体划归学校,2005年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直管附属医院划归学校管理,2017年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成为学校第二临床医学院;2007年起举办研究生教育(与西华大学等大学联合培养),2017年开始举办留学生教育,2018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办学定位:学校立根攀西、放眼全国、胸怀世界。经过39年办学实践,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定位更加精准、路径规划更加清晰。办学理念:立德树人、产教融合、应用为先。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定位: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发展目标定位: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声誉卓著的应用型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家国情怀、现代文明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攀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重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服务;发展路径:202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30年基本建成应用型一流大学,2035年全面建成应用型一流大学。基础建设:学校环境优美、四季如春,春有百花秋有荷,冬沐暖阳夏拥风。学校占地总面积约1224亩,教学科研主要在紧邻的南苑、西苑两个校区,校舍面积57.4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0.99亿元。图书馆馆藏文献495万册,为四川省全民阅读示范基地,被誉为攀枝花市网红打卡地。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扎根三线、无私奉献、奋发有为的师资队伍。学校下设21个教学单位、1个科研单位、7个教辅单位和1个直管三甲附属医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068人(不含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925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比近41%,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83%;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天府峨眉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省市各类专家116人次。学科建设: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现有本科招生专业47个、专科5个,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部级优势专业15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12项、省级精品课程11门,形成了以钒钛为优势,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兼容,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2016年成立全国首个康养学院,2017年成立全国首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院,2018年成立钒钛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和攀枝花纪检监察学院(与《廉政瞭望》杂志社、攀枝花市纪检监察学会联合共建)。人才培养:学校身在“三线”,对标“一流”,以“自律”搭建人才培养高地。学校确定了“自律攀大人”示范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大学生大学四年综合素质“增量”一流。生源范围稳定保持在28个省(市、区),临床医学专业率先纳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及研究生、留学生15428人,中专、技校在校生1483名,成人教育学生2940人。近年来,本科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4%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在96%以上,考研通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连续多年被评为“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是全国100所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第二批合作高校,拥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省级大学科技园等实训实践平台7个,近年来孵化学生创业项目265个,成功孵化企业62家,带动参与创业大学生近11000人次。科学研究: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成果丰硕。是四川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单位、四川省首批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建有国家钒钛检测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攀枝花钒钛孵化器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5个、市级科研平台16个,管理运行在川高校钒钛材料协同科创平台。近五年,共承担科研项目156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级235项,转化科技成果52项,创造社会效益12.7亿元;获得专利授权142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64件;发表高水平论文4311篇,其中SCI、CSSCI、EI论文479篇。2021年学校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社会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基金1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项,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对外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对外交流广泛、形式多样。与美国、英国、乌克兰、加拿大、瑞典、泰国、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独联体钛协会成员,在师生互派、文化、学术交流等领域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学生可通过游学、交换项目、本升硕项目等到合作高校学习或学历深造。积极与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钢集团公司、西南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上海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国内高校、大型企业在科研合作、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开展了中德、中日护理人才交流项目,承办了2017年中国(四川)--尼泊尔卫生医疗人员研修班(该项目为我省首次在成都以外地区承办的国际医疗卫生培训交流项目)。获批四川省引才引智基地1个,承担2020年度四川省国(境)外高端人才引进项目1项,柔性引进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李长明等7人为客座教授或担任钒钛国际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全职聘任外籍教师7人,现有在读本科留学生63名。服务社会: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凝智聚力增强服务能力。深耕“钒钛+”,建立全国首个国际钒钛学院和国际钒钛研究院,承担涉及钒钛的市级以上科研课题200多项,获得钒钛方面专利100余项、研究成果奖34项,在钒钛材料研究领域居全省第一方阵。紧密对接绿色低碳,积极服务阳光产业布局,建成中国攀西康养产业文化基地、攀枝花市阳光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攀枝花康养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中国攀西康养产业研究中心;附属医院建成国家级“胸痛中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卒中中心、治未病中心,国家级标准版心衰中心;积极助力清洁能源发展,建立了太阳能利用技术集成工程实验室,建成了全省首个扬程为620米的逆变升降压光伏提水系统、全省首条年产12万吨工业型煤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联合干燥生产线和全省首个110KW屋顶分布式光伏实验电站。创建了以“攀枝花县域发展论坛”为平台的校地合作模式,近年来承担政府委托课题和咨询项目40余项。扎实开展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2016年、2017年连续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五个一”精准扶贫先进单位,2021年获评“四川省高等学校及教育厅直属事业单位教育脱贫攻坚专项嘉奖单位”称号。继续教育事业持续繁荣,累计输送毕业生5万余人,培训90.5万余人次。迈步从头越,自律启新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攀枝花学院将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潜心培育自律之品质和自律之校风,以“自律攀大人”作答新时代育人“答卷”,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增量一流。将以更昂扬的斗志、旺盛的干劲躬身“更名”和应用型一流大学建设、献身“新三线”、服务“新战略”,以一流的过程实现一流的梦想!
  • 南充科技职业学院南充市西充县
    学校简介南充科技职业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规划占地面积1502亩、建筑面积40万㎡,一期占地515亩,建筑面积14万余㎡,后期规划占地987亩,规划建筑面积26万㎡,已配置4000余万元各类教学仪器设备,图书30万余册,其中电子图书3万册,各类电子资源200TB;已建成10个校内实训中心、100个实训室,已同11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学院师资队伍政治素质高、专业技能好、综合能力强,管理团队具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和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330人,研究生学历教师7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教师91人,“双师型”教师73人。学院秉持“陶铸人才,以为国用”的办学理念,按照“1+N+M”的办学模式,已开设护理、学前教育、建筑消防技术、应急救援技术、口腔医学技术、药学、助产、康复治疗技术、高速铁路客运服务、机械装备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建造技术等21个专业。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和模式,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建的全新的育人平台,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着力打造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一体化的订制式企业学院为特色的新型高等职业院校。上一篇:无
  • 学校简介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是2018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非营利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由四川川航教育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举办,得到解放军空军、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等大力支持,是中国第一所通用航空高校。学校坐落于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区位环境优美,设施设备一流。校园由清华大学设计,占地1100余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教育设计容纳量1万余人,拥有业内独有40平方公里训练空域。学校紧密围绕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现设有24个专业,形成了以通用航空类专业为引领,运输航空类专业为主干,电子信息类和现代服务业类专业为支撑的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发展势头良好。学校管理团队和师资力量厚实,现任领导都是长期在普通高校担任领导工作,熟悉高等教育管理与规律的教授、博士和资深的教育专家,具有先进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学校引进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国内外知名航空院校的教授、博士和硕士,同时聘请航空企业的一线工程师和优秀工匠作为双师型教师。学校形成了“一个目标、两个路径、三个环节、四个课堂、五个支撑”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1+X”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做到一专多能。学校实行分类培养制度,因材施教,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设各种兴趣班、培训班,组织和鼓励参加全国的各种竞赛、比赛,培养卓越工程师和优秀工匠;设立女生健康成长专项计划,为女生提供成长和发展服务,培养优秀和杰出女性;设立贫困生培养专项计划,专设民生银行、朗基集团等多项奖助学金,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实行专业与企业共建,专家与企业家共管的办学机制,与美国安博瑞航空大学、美国陈纳德飞行学院、加拿大航空学院、天津迅腾、华飞通航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院校合作达成高度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合作关系,并携手国内多家航空公司,开设特色专属定制班,校企协同育人,能充分保证学生高质量就业。学校以“办百年名校,育通航英才”为愿景,航空报国,服务民生。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魂、质量为本、特色为要、就业为重”的办学理念,坚持开放办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着力培养德技并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立足高等职业教育,扎根天府新区,服务成渝经济圈,辐射西南,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有质量、有特色、有品牌、有良好社会影响的高职院校。
  • 成都东软学院成都市成华区
    学校简介成都东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东软投资举办的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医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兼顾留学生教育和专科教育,并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学校位于成都市郊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风景区,校园独具川西园林特色,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目前,在校生16000余名,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国家创新创业战略背景下,面对“互联网+”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巨大需求,学校依托东软IT产业优势以及成都软件产业的环境优势,秉承“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理念,明确了服务IT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已发展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高校。学校与东软集团、华为、百度、腾讯、京东、阿里巴巴、微软、英特尔、IBM、SAP、惠普、思科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教育合作关系,运用产业和行业发展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具、新应用”持续更新教育教学,有50%的专任教师具有产业经验,同时与多所境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坚持OBE-TOPCARES方法学,紧紧围绕“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国际合作”三个关键词,深入推进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学校有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四川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3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四川省“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专业4个,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6个,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课程9门,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四川省创新创业示范课程1门,四川省线下一流课程4门,四川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5门,四川省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1门。创新的教育模式以TOPCARES教育方法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借鉴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改革成果,依据IT人才能力要求,创造性地构建了综合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八大能力体系(技术知识与推理、开放式思维与创新、个人职业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工作、态度与习惯、责任感、价值观、应用创造社会价值),形成了以OBE为导向的TOPCARES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学校强调“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安排上,实施“1321”学期设置:1个学年3个学期,其中2个基于案例和项目的理论学期,1个集中训练的实践学期。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校期间既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能力将拥有的知识不断创新和迅速应用到实践中去。强化外语应用能力学校注重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常年聘请十余名外籍专家和教师从事英语、日语课程的设计、开发与教学。“立体化”和“行业化”特色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上有实质性的收获,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构建了“六有八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环节和因素实施监控,实现了教学质量保障有目标、有标准、有监控、有评价、有反馈、有改进。三校三地交换学习东软教育在国内有三所本科高校,各有特色,分别位于四川成都、辽宁大连和广东佛山。成都东软学院的学子可以在就读期间自愿选择前往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或者广东东软学院相关专业交换学习一年,以获取第二校园学习经历,感受区域文化,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促进自身多元化发展,了解区域产业发展状况,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良好的教育环境条件数字化校园校园内遍布31000余个信息节点,网络覆盖全部教学区、宿舍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获得需要的信息。学校中心机房互联网接入带宽为40G,充分保证学生上网的需求,采用全千兆综合布线,100余台高端服务器搭建应用服务平台,超大存储阵列容纳海量信息,为学校IT教学、科研与在线实验平台提供坚实保障。所有教室均为全空调、多媒体一体化教室,配置多媒体投影设备、扩音设备和教师工作用机,学生可以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完成相关的验证性实验和部分综合性实验。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职称学历高、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9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10余名外籍专家和教师参与英语、日语和专业课的教学。学校十分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东软集团、思科、SAP等知名企业聘请60余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授课能力的教师到学校授课,同时定期选派在校教师到东软集团的相关企业参与开发。 实验资源 学校建设了虚实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环境,现有77个实体实验室和4A柔性学习实践教学云资源,服务于全校42个本专科专业。全校建设有计算机类实验实训中心、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实验实训中心、数字艺术实验实训中心和计算机基础实验实训中心四个实验实训中心。依托学校4A柔性学习环境与“笔记本大学”特点,教师可以在任何一间多媒体教室访问云资源,将教室变成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学校与东软集团、东软睿道、东软思芮、索尼(中国)、中国移动、ARM、苏宁集团、亚马逊、NetEye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教育合作关系,共同建设了14家联合实验室。学校实验室均为开放实验室,在完成实验教学后,面向各专业学生全面开放,为师生从事科学研究、真实项目开发、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活动创造条件。图书馆图书馆拥有馆藏纸质图书99万余册,藏书体系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动漫、艺术、外语、医学医疗等为重点并覆盖经济学、心理学等其它学科门类,实行藏、借、阅、查、咨、习一体化的全网络、全开架服务模式。图书馆还拥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馆藏电子图书130万余册(含电子期刊)。与学校所有学科专业相关的多个电子图书数据库,每年不断更新,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持和保障。 学生可在校园内随时以有线、无线方式接入学校数字图书馆,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爱好进行电子图书的选择与阅读,亦可方便地对学校图书馆藏书进行查询、续借等操作。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