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武大小语种专业不再单独招生 调整为提前批
2010-04-3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今年武大计划面向全国招收7900人,在湖北招生计划为2050名

本报讯(记者李哲通讯员杨凯军)昨日下午,记者从武汉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获悉,武大今年计划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7900人,其中理工类为6286名,文史类为1614名。而在湖北省招生计划为2050名,其中,理工类为1635名,文史类为415名。

小语种不再单独招生

武汉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负责人介绍,这2050人是武汉大学投放在湖北的招生计划,不包括保送生、艺术特长生、艺术类专业招生、高水平运动员、自主选拔录取等。

武汉大学部分外语专业(俄语、德语、法语、日语)从2010年起不再单独招生,调整为面向高考考生在本科提前批次录取,4个专业在湖北省招生计划为26人;要求考生外语单科成绩不低于外语满分的70%(口语不做要求);同等条件下,外语单科成绩高者优先录取;英语语种和本语种考生不做比例限制。

录取时以考生所在省级招办投档成绩为准,对于按照规定可增加分数或降低分数投档的考生,武汉大学认可其加分,但考生的实际高考文化成绩须不低于生源所在省的第一批本科院校录取控制分数线;安排专业时,以考生实际高考文化成绩为准。

今年新增3本科专业

武大今年新增了3个本科专业:翻译专业、仿真科学与技术专业、传播学专业。

其中,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英汉翻译专业人才,该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仿真科学与技术是通过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跨学科知识平台,包括计算机、数学、物理、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理论与技术的新型交叉学科。

据介绍,武大的录取规则是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人数不超过在当地招生计划数的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增两专业

本报讯(记者李哲通讯员周勇陈亚奇周苏展)昨日,记者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招就处获悉,经教育部审核,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今年继续面向全国计划招生5100人,比2009年增加计划100人,其中面向湖北招生总人数为1489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负责人介绍,今年学校新增金融学(注册金融分析师)、商务英语两个本科招生专业。金融学(注册金融分析师)面向全国计划招生45人,限招理科考生。商务英语专业计划招生60人,其中文科计划40人,理科计划20人,限招应试语种为英语的考生。

武大小语种招生调整为提前批,这已是第二次出现变化。去年,武大的小语种招生就已取消了身高限制。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由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主办,是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和湖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院校,是湖北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也是湖北省公路交通职业教育品牌院校。学校以“重德、励志、笃学、尚能”为校训,坚持“立足交通,面向社会,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为本、技能为先,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68年来共培养毕业生13万余名,为交通运输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保障,被誉为“湖北交通人才的摇篮”。十七大和十八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交通工程技术人员的楷模陈刚毅,全国见义勇为英雄蒋雪峰,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洪回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获得者徐壬,武汉市首届“资智回汉杰出校友”梅海涛,是学校毕业生的杰出代表。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万名。校园占地面积1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3.177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9万册。拥有完备的现代化、数字化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和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实习实训设备总值9000余万元,校内建有15个实训基地、162个实训室,校外建有230个实习实训基地。其中: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个,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个,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1个。学校设有公路与轨道学院、汽车与航空学院、交通信息学院、物流与交通管理学院、航海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公共课部、继续教育学院等8个教学单位。开设48个专业,以交通运输类为主,其中: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国家级示范专业点3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7个,省级示范专业4个,“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专业3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专业3个,交通运输主干专业1个,湖北省品牌特色专业10个。学校与全国知名企业合作开办有“中交班”“丰田班’“顺丰班”“武汉地铁班”等68个冠名订单班,涵盖70%的专业、60%的学生。学校现有教职工600余名,其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湖北名师4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交通青年科技英才1名,全国交通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2名,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名,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名,湖北省创新创业人才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1人,楚天技能名师23名,省部级优秀教师17名,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湖北省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人,湖北省高校教学团队3个。42%的专任教师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80%的专业教师参加过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或企业一线顶岗实践,双师素质教师占85%,还建立了由500多名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兼职教师库。学校是世界银行资助在亚洲成立唯一的“道路安全培训中心”所在地,是囊括丰田T-TEP学校所有奖项的全国唯一高职院校,是代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国唯一的高职院校,是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ITAT)培训基地,是华中地区首个沃尔沃建筑设备能力发展基地,是湖北省唯一的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创新基地,也是全省培养士官最早、规模最大、军兵种最全的公办高职院校。学校依托“双平台五中心”(“双平台”即科研工作平台、科技转化及推广工作平台,“五中心”即培训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创业研究团队培育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主动为行业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培训、技能鉴定,年培训15000人次、职业鉴定4000人次,近3年承接的各类技术服务合同值超亿元。主持省级及以上教学科研研究项目66项,获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5项,编制团体标准3项,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学校是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交通行业文明单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援疆代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交通运输管理干部培训平台优秀单位、湖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就业湖北”先进高校、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省平安校园,并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状”。
  • 学校简介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78年,2002年由湖北城市建设学校、湖北城乡建设职工大学组建升格为高职专科院校,2005年湖北贸易科技学校整体并入,是湖北省唯一一所建筑类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隶属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是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北建筑工程职教品牌院校、湖北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湖北建设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中南建设职教联盟牵头单位。学校先后组建了“一校多企”模式的校企合作董事会、“多校多企”湖北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多校多企多集团”中南建设职教集团化办学联盟,实现校企融合平台的逐渐升级。学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形成了校企系统化合作态势,成为国家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首批“1+X”证书试点学校。学校地处湖北武汉,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汤逊湖畔。学校致力创建“花园式学校”,校园环境满园苍翠、樱白桃红。学校面向20个省市招生,目前在校生一万两千余名,设有建筑设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市政工程学院、信息与设备工程学院、建筑管理学院、物流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工作部等9个教学单位,开设有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45个高职专业,形成了以建设类专业为主体,信息类、物流类等多专业交叉渗透,稳步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现有国家级骨干专业6个,央财支持专业2个,国家级生产型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双师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重点专业(含示范专业、骨干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23个,湖北建筑工程职教品牌专业群5个,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共享课程2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0余门,省级实训基地(含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生产型实训基地)7个。现有教职工508人,其中专任教师365人,副高以上职称112人,省级专业团队2个,省级(技能)名师21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级劳模3人,省政府津贴专家2人。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规范管理建机制,改革创新办特色,提升内涵铸品牌”的工作方针,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探索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积极推进学生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职教20条”精神,大力推行“三教改革”,着力注重“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培训,深入探索“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五年来,累计838人次在省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4名学生突出重围进入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学校就业率连续位居全省前列,近五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持续增长。2020年,学校就业工作做法被省就业中心作为内部交流材料在全省高校交流。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核心,秉承“立德、尚能、笃学、创新”校训,立足建筑类行业办学实际,围绕“鲁班精神”“诚信文化”,着力营造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把“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三校”文化、专业文化、企业文化、校友文化、社团文化六大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体系,努力做到贴近行业特点,素质教育职业化;贴近专业特色,校园文化多样化。2020年,学校被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授予首届“建设行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称号。学校社会服务与培训成绩明显,广泛开展各种线上线下培训。2020年,学历继续教育在籍518人,组织非学历培训及考试42918人次,年培训到账额540.66万元。学校持续开展驻村扶贫、教育扶贫、支教等工作,不断推动扶贫脱贫工作取得新进展。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建设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档案管理省特级、湖北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各种荣誉称号。学校成立4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5万余名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服务长江经济带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当前,学校正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不断加强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三教”改革攻坚行动,聚力提升协同创新社会服务功能,全力做好“双高”建设和“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高水平特色高职院校不懈奋斗!注:其中的数据截至2021年5月
  • 学校简介武昌理工学院创办于1997年,是一所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法学、医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位于“武汉•中国光谷”,占地82.8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30万平方米,坐落在美丽的梅南山麓,被亚洲最大的城中湖汤逊湖三面环抱,欧式风格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风景如画,是全国十大美丽湖景校园之一。学校设有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建造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健康与护理学院、商学院、文法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影视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适素质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3个学院,开设56个本、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国际学生17000余人。一、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并已在多数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教师956人,博士241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0.1%,博士学位教师占比25.2%,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40.6%。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8人,外籍专家教授20余人。◆教学科研生活设施。每个学院拥有一座教学实验大楼。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等均超过教育部“部颁标准”。校园信息化位居全国同类高校领先水平。建有一流专业实验室180个,功能涉及各学科门类,拥有工业机器人实验室、VR技术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物联网技术实验室、无人机低空遥感实验室、离子色谱实验室、生物信息实验室、摄影棚、空中乘务实训仓等一大批科技前沿实验室。图书馆建筑面积3.52万余平方米,环境优雅、设施先进,纸质藏书173万册,电子图书217.9万册,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125个。各类设施齐全,安全保障体系完备,实验教学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大学生服务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教师公寓和食堂、3D影院、标准化学生公寓、国家标准体育运动场、俱乐部、健身中心、金融服务网点、医院、超市等一应俱全。建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203个,其中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个、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1个。二、办学特色学校坚持特色发展战略,始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把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创建并实施大学素质教育“三二一”人才培养体系,“三”即三维素质培养目标,“二”即二条基本路径,“一”即一套评价系统。三维素质培养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制订“通适素质教育为基础、专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创新素质教育为高阶”的三维一体、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实现“通适素质过硬、专业素质扎实、创新素质突出”三维素质培养目标。二条基本路径,一是“全息场”德育,即德育主体通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环境、德育制度四要素耦合成“全息场”,作用于德育客体,实现德育目标。二是“开发·内化·创新”教学,即开发学生潜质潜能,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创新,形成和发展素质,实现传授知识向培养素质转变,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套评价系统,即以素质分为计量单位,运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通适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进行量化测评,构建“素质分制”评价系统。形成了“以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学科专业技能竞赛为路径,专业素质教育、通适素质教育、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突出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的三维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学校办学特色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亲笔题词:“坚持成功素质教育,培养更多成功人才”。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组成了“武昌理工学院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组,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深度调研,形成了“武昌理工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经验及建议”调研报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中央书记处书记杜青林批转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武昌理工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值得推广。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题为《武昌理工学院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的专题简报,向全国高校推广武昌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2017年5月25日,全国政协、教育部、湖北省政府、省政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战略规划办领导和专家就落实刘延东副总理批示来校召开了现场办公会。大学素质教育“三二一”人才培养体系,有效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50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领导来校考察。10余所高校学习借鉴该校大学素质教育经验和做法。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杨叔子、杨福家、李培根、瞿振元、顾海良等来校指导,给予高度评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国内动态清样》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该校大学素质教育的典型经验和成效。 三、办学成就 ◆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5%,毕业生签约率曾连续两年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名;历年高考招生录取分数线稳居同类高校前列;考研考公率位居同类高校前列,近30%毕业生就职于国家500强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事业单位,涌现出一批年薪在20万以上的就业“高薪族”。培养出了华为“天才少年”张霁,著名企业家卢伟坚、解砾,大学教授张孜仪、李锴、管乐、张新平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学生自主创业蔚然成风,成功创业者近3000人,资产过千万的达千余人,不少校友创业的公司资产达到数千万乃至上亿元,有的校友公司资产达百亿。学校多次获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100强”“中国就业竞争力民办大学”等殊荣。学生创新素质。近年来,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奖项5600余项,其中德国IF设计奖5项、红点奖2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大赛、机器人大赛、工程算量软件大赛等国家级大赛一等奖103项;学生发表论文近1000篇,获专利312项,发表小说、诗集30余部;编剧、拍摄电影5部,其中一部为院线电影,一部荣获中宣部微电影大赛三等奖。◆ 教学及科研标志性成果:· 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全国同类高校中唯一独立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任务· 全国高校中唯一拥有“素质教育研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全国同类高校中唯一获得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全国同类高校中唯一获得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全国同类高校中唯一主持制定ISO国际标准· 全国同类高校中唯一主持获得三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全国同类高校中率先设有海外校区· 湖北省同类高校中率先拥有研究生工作站· 湖北省同类高校中率先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湖北省同类高校中率先拥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省同类高校率先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15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7个;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拥有国际标准研究平台和省级科研平台5个;主持制定2项ISO国际标准(同类高校唯一);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奖7项。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国际化竞争力。学校连续三年位居“中国民办大学国际化竞争力排行榜”第二名。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不断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起步早、范围广、数量多、竞争力强。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的5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同类高校中率先招收国际学生,现有在校国际学生300余名,并在日本大阪、法国巴黎、加拿大尼亚加拉开办有海外校区,与加拿大尼亚加拉学院合作成立“中加学院”,与韩国多所高水平大学合作成立了“中韩学院”,开班本硕连读项目;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顶尖名校开设本科预科班或硕士直通班,为学生出国留学深造、国外带薪实习、海外游学和就业开通了直通车。近年来,学校先后为1000余名学生提供了赴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学习交流、读本升硕的机会。四、社会声誉学校的校训“追求卓越、走向成功”成为学校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形成了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是一所享有盛誉的文明校园、平安校园、魅力校园、书香校园、生态校园、双创校园、无疫情校园。学校被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连续两届授予“湖北省级文明校园”,被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和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称号,荣获湖北省“十佳书香校园”、“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在“中国大学本科教育最具公信力排行榜”位居全国本科高校第144位,全国仅两所民办高校上榜。学校包揽全国六大权威媒体2019年度教育总评榜全部“第一名”:获评新华网“中国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第一名,央广网“中国影响力民办高校”第一名、腾讯网“品牌实力民办大学”第一名、新浪“最具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第一名、网易“就业竞争力高校”第一名、搜狐网“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第一名。多次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100强”、“中国十大品牌民办大学”、“中国最具综合实力民办高校”等。学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专业兴趣,充分满足学生的专业要求,高考录取过程中,经请示生源地招生主管部门同意,对已投档的学生按照第一专业志愿录取;新生进校后可依规转专业。学生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颁发武昌理工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武昌理工学院学士学位。专科生经学校考试合格可以升入普通本科。 学校面向全国计划招生,按生源所在地的高考录取批次线择优录取。
  • 武汉大学武汉市武昌区
    学校简介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二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21年,学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57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位列151-200位,国际教育研究机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25位。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80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4个学院以及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有127个本科专业,5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1个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862人,其中正副教授3086人,有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高端智库、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定期公开出版36种专业刊物。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88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29450人,硕士研究生20085人,博士研究生8616人,另有外国留学生1623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5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310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砥砺,百余年的辉煌。武汉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以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为己任,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全面开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 学校简介学院概况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溯源于1950年中南兵工局创办的“中南兵工学校”,是新中国创办的首批军工学校。学院历经中南兵工学校、湖北工学院等7个时期,先后隶属于中南兵工局、六机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等,1998年成为教育部首批设置的全日制高等职业学校,1999年转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学院坐落在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中心城区,南濒月湖,北临汉水。学院环湖而建,别具现代风格,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园地。学院秉承“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奋斗”的初心使命,坚持“兴船报国育英才”的特色发展之路,不断推进内涵建设,办学实力不断提升。学院先后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双高计划”)。学院是全国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全国首批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学院荣获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中国职教特色职业院校、全国十大创新性高职院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首批文明校园、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同时,学院也是全国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全国船舶工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等。学院始终坚持“立足船舶、服务军工、面向社会”的办学定位,“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特色创优”的治校方针,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10万余名。目前,学院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建成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类为主干、现代制造与信息技术类为两翼,土木建筑类、财经商贸类、旅游类、艺术类为拓展的专业体系。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其中有多个专业的士官生和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专任教师559人,副高级以上239人。拥有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湖北教学名师3名、湖北师德先进个人1名,荆楚好老师2名,聘用楚天技能名师20名。拥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教工党支部(立项建设)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湖北名师(技能名师)工作室5个。目前,学院建有机械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与设计学院、计算机信息技术学院、商务贸易学院、士官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开设50个高职专业。其中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国家优质校骨干专业等国家级专业1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重点专业25个;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海员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项目1个。学院建有机械制造技术中心、轮机中心、产品创意设计中心、机电一体化中心、汽车实训中心、焊接实训中心、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商务中心等20个校内综合训练基地。拥有船舶建造、船舶机舱仿真、数控加工、机电生产线、计算机网络技术、冷暖空调、酒店管理等108个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实训室。其中,国家财政部重点建设的实训室6个。风雨兼程跨世纪,砥砺奋进70年,船院人筚路蓝缕,创业如歌。新时期船院人在这块寄托着洋务运动风云人物——张之洞“实业兴国”梦想,近代著名造船专家、兵器专家——徐建寅,新四军军工奠基人——朱毅,中国的保尔——兵工专家吴运铎战斗生活过的热土上,勤奋工作,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职学校。办学情况学院坚守“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奋斗”的初心使命,主动增强服务“制造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能力,助力湖北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目标,以“军民融合”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主动融入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国家主干产业,形成了服务“海防安全、海河运输、海洋开发、新型工业化”国家战略的“三海一工”的特色专业群体系;学院坚持产教融合建专业,构建了“政军行企校”五方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形成了以“与船同行、融学于做”为典型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坚持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为导向持续强化内涵建设,大力实施“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战略,不断提升专业建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院坚持军工特色的文化定位,形成了以“国家利益至上”为核心价值观,军工文化、企业文化、大学文化有机融合的校园文化。发展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践行新发展理念为根本统领,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根本动力,以服务“制造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建设等国家战略为根本面向,以深化“军民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产教融合”为根本路径,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全面完成“双高计划”建设任务,树立全国海洋科技工业职业教育标杆,建成行业旗舰、国际领先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群、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群,深度融入湖北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进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职学校,为“制造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提供高水平系统化支持,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书写亮丽的“武汉船院新篇章”,为世界职业教育“中国标准”“中国模式”的全面形成、应用推广贡献智慧。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