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安徽:关于印发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考生志愿网上填报办法的通知
2020-07-13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皖招考〔2020〕25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

为做好我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考生志愿网上填报工作,现将《安徽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考生志愿网上填报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2020年7月10日

安徽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考生志愿网上填报办法

2020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继续实行志愿网上填报(含征集志愿)。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办法。

一、组织领导

安徽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考生志愿网上填报由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以下简称省考试院)统一部署,各市、县(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以下统称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具体组织并实施。

省考试院负责志愿网上填报工作的整体组织协调、志愿填报系统开发、网络和数据安全、市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工作人员培训和相关信息发布等工作。

市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各县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志愿网上填报工作,及时传达省考试院相关要求,培训县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工作人员,实时监控各县(市、区)志愿填报进度。

县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志愿填报确认点(以下简称确认点)工作、培训确认点工作人员、实时监控各确认点志愿填报进度、重置考生密码、督促各确认点认真做好志愿填报组织和确认等工作。

确认点负责具体组织考生填报和确认志愿、解决考生填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时监控本确认点志愿填报进度等工作。

考生应充分了解所报考院校或专业的条件要求,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户籍所在地、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所在地等条件,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院校和专业志愿。因不符合院校或专业录取条件造成不能录取等遗留问题由考生本人负责。

二、志愿网上填报时段

安徽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各科类各批次志愿(含录取期间各批次征集志愿)均通过网络分时段填报。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在志愿填报时段内组织达线考生分期分批上网录入志愿信息。

征集志愿时间如受录取进度影响而改变,省考试院将及时在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和安徽省教育厅网站等媒体发布公告,相应调整考生填报征集志愿(含降分征集志愿)的时段。

5.7月17日至23日,将进行志愿网上填报模拟演练。

三、志愿网上填报操作流程

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组织考生在指定地点、指定时段内按照事先填好的志愿预填表内容由考生本人上网录入志愿信息。志愿录入完成提交后,现场打印志愿确认表并由考生本人当场签字确认。

1.确定志愿填报确认点

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本辖区考生人数、设备情况等综合因素确定本辖区确认点。确认点原则上须设置在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所在地,确认点应具备视频监控和视频巡查条件。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需要,适当增加志愿填报点数量,减少考生聚集。

确认点除具备一定数量的可联网计算机、激光打印机、身份证阅读器等设备外,还须具备电信或教育网宽带接入,具有固定的IP地址,同时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

2.上报确认点信息

7月19日17:00点前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通过志愿网上填报管理后台录入本辖区确认点相关信息及网络出口IP地址,系统自动生成志愿填报确认点管理员用户名、密码,同时进行IP地址绑定,考生只能在绑定IP地址的确认点登录系统填报志愿信息。

请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及时通知本辖区各确认点在IP地址绑定后测试网络连通性。

3.组织考生上网填报志愿

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本辖区达线考生数和设定的确认点数量以及事先排定的时段组织考生上网录入志愿信息。须确保考生能够完成志愿填报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考生聚集。

各报名点在每批次志愿填报前根据省考试院提供的表样印刷、下发志愿预填表供考生预填志愿,并根据当地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安排通知本报名点考生志愿填报时间及地点,按时组织符合填报条件的考生到指定志愿填报确认点录入志愿信息。

志愿信息填报过程中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确认点要通过管理后台实时监控志愿填报进度,防止出现批量遗漏。

确认点须仔细核对考生信息,确保考生本人填报,本人现场签字确认。

4.考生录入志愿信息

符合条件的考生在确认点组织下携带准考证、身份证和志愿预填表按规定时间登录填报系统录入志愿信息。考生凭座位号和身份证号登录系统。考生登录初始密码为身份证号后六位,初次登录须修改登录密码,再次登录必须输入密码。若遗忘密码且无法找回,考生可携带身份证等身份等证件至当地教育招生考试机构重置密码。

考生须仔细检查录入的志愿信息,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交。因考生录入错误导致的遗留问题由考生本人负责。

志愿信息一旦提交,任何人不得修改。

5.志愿信息确认

考生志愿信息提交后,确认点管理人员通过读取考生身份证信息现场打印志愿确认表,由考生本人现场签字确认,他人不得代签。

考生未按要求按时签字确认的,或由他人代为签字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四、志愿填报注意事项

1.考生应仔细阅读《报考指导》中相关内容以及招生院校招生章程,充分了解相关专业对身体条件、分数要求、面试等各方面要求后再填报志愿。

2.部分专业对身高、视力、色觉均有要求,请考生参照自己的《安徽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考生体格检查表》,仔细阅读院校招生章程、《报考指导》等公布的专业招生要求或咨询招生院校后再行填报。

3.报考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的考生须将院校志愿填在院校所在批次的A志愿位置,否则无法录取。

4.本科提前批特殊类型的投档次序为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

5.报考军校、公安、司法等有面试、体检、政审、体能测试等特殊要求的院校,请仔细阅读《报考指导》或省考试院网站相关信息,充分了解报考条件后再行填报。其中公安、司法类院校(专业)的国家专项计划列入提前批次,与公安、司法类院校普通专业不可兼报,在其普通专业投档前单独投档录取。

6.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免费医学定向等招生类型对户籍、学籍等有一定要求,请务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报,以免入学时因不符合要求被退学。

7.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计划,录取分数线不得低于本科相应批次各有关高校提档分数线以下40分,在本科相应批次录取结束后单独投档录取。填报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专业志愿的考生,在志愿填报后须根据当地招办的安排,签订《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志愿申请书》,否则无法投档录取。请向招生院校充分了解有关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的相关政策后再行填报。

8.部分艺术类院校(专业)对文化课成绩、专业课成绩等有特殊要求,请仔细阅读招生院校招生章程和《报考指导》或咨询招生院校后再行填报。

五、工作要求

1.志愿网上采集事关考生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务必本着对考生负责的态度结合本地实际加强软、硬件建设,落实好场地和设备以及志愿填报期间的电力保障,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和对考生的宣传、服务等工作。

2.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高考考生志愿信息网上填报工作。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主要领导对本辖区志愿信息采集的组织、管理工作负总责,为本辖区志愿网上填报工作第一责任人,各确认点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为本志愿采集确认点直接责任人。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应精心组织实施,落实招生考试工作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确保志愿信息网上填报工作平稳、有序、顺利。

3.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各志愿填报点务必把考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切实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严格控制进入填报点人员,非考生不得入内。考生进入志愿填报点时须进行体温测量,体温低于37.3℃方可进入填报点。第一次测量体温超过正常值的,可适当休息后使用水银温度计再次测量。体温异常的考生,安排在当天批量考生填报结束后单独上机填报。所有考生上机操作前先使用免洗消毒液对手部进行消毒,填报场所每天按防疫要求进行消杀。

4.经考生亲笔签字的志愿信息确认表是表明考生填报内容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唯一纸质载体材料。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务必落实志愿确认环节,务必做到一人一表,务必做到由考生本人填报、本人确认,务必妥善保存志愿确认表,确保填报志愿人数和确认表数吻合,并一一对应。考生志愿信息确认表随考生体检表、报名登记表等材料一并装入档案袋。

5.周密组织,规范信息采集工作流程。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应针对考生信息采集工作特点和考生电子档案信息采集过程的新变化,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详细的实施办法、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与志愿信息采集工作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纪律教育和业务培训。

6.加强志愿填报现场管理,杜绝代填志愿现象。志愿信息填报过程中,各确认点须加强对志愿填报现场的管理,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填报现场。加强对考生的教育宣传,避免考生之间代为填报。确认点在志愿填报期间须启用视频监控并录像,以备查阅。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皖北重镇宿州市,坐落在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区,这里曾是老(子)庄(子)出入论道和孔子游说之地;楚汉相争的垓下古战场、掩香埋玉的虞姬冢、李白饮酒放歌的宴嬉台、白居易留连寓居的东林草堂、苏轼留下的墨宝扶疏亭、刘邦藏身避祸的皇藏峪等均坐落此地;“鞭打芦花车牛返”的道德文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古绝唱等在这里写就。宿州,简称“蕲”,别称蕲城、宿城,安徽省辖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是长三角城市群、中原经济区重要节点,宿淮蚌都市圈、宿淮城市组群城市,安徽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全国网球城市、宜居城市,安徽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宿州襟连沿海,背倚中原,是安徽省的北大门,有徐南形胜、淮南第一州、奇石之城、马戏之乡、酥梨之都等美誉。东邻宿迁、徐州,西连商丘、淮北,北扼菏泽,南接蚌埠。宿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华东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有“舟车汇聚、九州通衢”之称,国家四纵四横京沪、郑徐高铁在境内交汇并设站。是安徽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宿州港经洪泽湖至长江中下游各港口城市。宿州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有距今有8000年历史的小山口遗址、古台寺遗址。周朝时期始建蕲邑,隋唐年间,因通济渠(汴水)开通,置宿州,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宿州有画家4万多人,是著名的书法名城,2015年中国演艺集团联盟在宿州成立。学院始建于1950年2月,2001年6月独立升格为高职学院,2007年7月宿州教育学院并入,目前是一所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综合性普通公办高职院校。学院现有教职工428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65人,博士及在读9人、硕士117人,省级专业带头人及省级教学名师12人。拥有较为完整配套的教学、实验、阅览、生活、运动和娱乐设施,特别是近年学院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以来,校园内绿树成荫,鲜花锦簇,楼房建筑错落有致,亭阁水榭相映成趣,处处明净整齐,安静有序,成了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殿堂。学院占地960亩,拥有图书资料(含电子书籍)199万册、校舍建筑30.61万平方米,设有机电工程系、计算机信息系、经济管理系、教育系、外语系、农艺系、动物科学系、基础教学部、中专部等9个教学机构和1个高等成人教育学院、2个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1个农业博士工作站、1个智慧农业研究院、1个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协同创新基地,1个普通话水平测试站,开设小学教育(其中五年制小学教育为带编制定向培养)、学前教育、软件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新能源汽车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宠物临床诊疗技术、体育保健与康复、老年服务与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园林技术、会计电算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影视多媒体技术等50个专业,全日制各类在籍生12714人,成人教育在籍学生7600人。学院主办的《学报》面向国际国内公开发行。为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帮助学生升入高一级院校深造,学院实行“奖贷助勤补免+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资助。分别是国家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专科在校生,每生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本专科在校生,每生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在校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300元)。国家助学贷款(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在校学习期间利息全部由财政贴付)。基层就业国家资助(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教育资助(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绿色通道。 除此外,学院还设有院级奖学金、特困补助、勤工助学岗位(特困学生全覆盖),对孤儿等特困学生按照学院规定经过审批后予以减免学费,以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实践、提升技能水平。学院与安徽农业大学等多所本科高校联合开展针对在校生的本科学历教育,全力帮助应届毕业生升入本科高校继续深造。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凝练了“开放共赢、创新立业、拼搏崛起”的学院精神,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勤学、善思、励志、践行”的浓郁学风,营造了“安静、整洁、文明、有序”的育人环境。学院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道路,狠抓学生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学院现为国家和安徽省首批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示范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实训基地、安徽省中职骨干教师农林畜牧类培训基地、安徽省农民创业培训基地。2017年7月,农业部批准我院为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是安徽省唯一一所获此殊荣高校。2018年以来,先后荣获教育部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项目试点院校、机械工业人才评价工作先进集体、第十二届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第一批节水型高校、安徽省大学生禁毒知识竞赛暨大学生禁毒公益签名活动优秀组织奖、宿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优秀集体、宿州市五四红旗团委、宿州市双拥工作先进单位、宿州市园林绿化先进单位、宿州市文明单位、宿州市直机关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2020年以来,学院抢抓发展机遇,争取政府非标专项债1.3亿元用于建设标准化学生公寓2栋、教育系艺术楼1栋、标准化体育馆1栋。通过校企合作,引进宿州市首家高校天猫校园店和邮政服务中心,开设第三食堂,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学院正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创新,朝着创办“特色鲜明、主干突出、质量优良、实力靠前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数据截止到2021年12月底)
  • 学校简介【学院概况】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2年,其前身为水利部“淮河水利专科学校”,是隶属省水利厅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200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是全国100所和全省3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2014年,经省发展改革委和教育厅批准,在全省高职中率先进行“四年一贯制”本科教育改革试点。2015年,经省教育厅批准为全省首批16所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院校之一。2016年,荣获安徽省文明单位。2017年,荣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2018年,获批全国首批优质水利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5所高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全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11所高校,其中高职2所)、全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典型学校。2019年,学院获批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省8所)、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100强院校(全省3所)、全国1+X证书制度试点高校、全省高职发展标杆校和全省网络思政中心建设试点高校(全省高职1所)。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名单,共有197所高职学校入选,学院在全国140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中脱颖而出,荣膺其中。2020年,学院成功获批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学校、全国教育后勤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安徽省省级线上教学示范高校和安徽省第一批节水型高校。 此外,学院自2002年以来连续荣获“安徽省直文明单位”和“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基础设施】 学院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校园占地1241亩,建有教学楼、学生公寓、餐饮中心、体育馆、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服务中心和素质拓展基地等完善的教学和生活设施40余万㎡。校内设有九大实训中心,拥有实践性教学所必须的各类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工厂等130个,校外固定实习实训基地近400个。学院建有先进的智慧校园和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图书馆现有藏书70万册、电子图书60万册及各类专业期刊500余种。【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近200人,“双师型”教师400余人,中青年教师中接受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的300余人。拥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部级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教坛新秀50余人。此外,为切实推行理实一体化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通过“水安学院”“合燃订单班”等形式积极构建多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建立了约400名企事业单位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库”。【教育教学】 学院设有9个二级学院和本科教育部、基础教学部、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在校生人数近15000人,其中专科生13000余人,“四年一贯制”应用型本科生600余人。学院主动对接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专业近60个,形成了以工程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格局。其中,国家级精品专业、示范专业和教改试点专业共13个、省部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工程技术应用类专业达90%以上,涵盖产业支撑型、人才紧缺型和特色引领型专业群。已建成校级以上精品课程130余门。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省级规划教材和学院特色教材300余部。【科研成果】 学院积极探索以应用为导向的高职科研模式,重视产学研合作、科研应用开发与成果转化,承担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省水利厅、省教育厅等重大课题多项,科研能力在全省高职处于领先水平。学院教研氛围浓厚,近年来,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出版学术论著和教材500余部,发表教、科研论文1000多篇。学院积极面向行业和社会开展社会服务,常年承担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任务,近三年累计培训人次达8000余人,鉴定发证人次达15000余人。【校园文化】 学院积极构建格物致知的校园景观系统、多元开放的文化展示系统、立体交互的文化媒体系统、一院一品的专业文化系统、师生共享的文化实践平台,致力打造人文、平安、节约、和谐“四个校园”。学院以水利行业精神为引领,以水文化和徽文化为底蕴,构建以“上善若水”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通过“文明城市进校园”“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领导干部上讲台、党政干部联系班级等举措以及“书院制”“学分制”等载体积极推进“十个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打造学生成长空间,服务学生成人成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际交流】 学院紧跟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充分利用行业及自身办学优势,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特别是近年来,学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哈萨克斯坦、柬埔寨等国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学院在全省高职中率先获批招收留学生资格,首批柬埔寨留学生已经来校学习。【招生就业】 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实行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通过辅修专业、通识教育、学分制度等努力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已累计培养各类专门人近10万人,遍布于全国20多个省(市、区),奋战在水利、建筑、机电、电力、机械、市政、IT等各条战线上,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和重要支撑。学院在安徽及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建立了多处就业基地,与省内外众多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2018年,据第三方评估,2018年毕业生就业后人均月收入已超过4300元,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4年超过95%,始终稳居同类高校前列。自2008年以来连续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称号。
  • 学校简介淮南联合大学成立于1984年9月,是淮南市政府举办的一所老牌、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是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学校现有教职工436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副高级职称111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70%,校内专任课教师中各级别“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学校占地面积803亩,共设有智能制造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与制药学院、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医学院等7个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公共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专部等教学机构。截止到2021年10月底,共有各类在校生合计17118人,其中,普通高职类学生10728人,五年一贯制中职学生1894人,电大和成人教育学生4496人。学校共有43个常设专业,涉及12个专业大类,24个专业科类,其中,省级特色专业有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医学美容技术、应用英语、大数据与会计、建筑工程技术、口腔医学技术、法律事务、护理、工程造价、机械设计与制造、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16个,专业设置与淮南市及周边地方产业匹配度达98%,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先后牵头成立了“淮南市职业教育联盟”、“淮南市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联盟”、“淮南乡村振兴培训基地”、“淮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等,为淮南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三五”以来,学校办学条件和功能日益完善,共建有医学、财会、物流、电商、机械电子、化学化工、计算机技术、建筑工程、语音、酒店管理、学前教育等设备先进的校内实验实训室131个。与省内外100多家知名企业建有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300余个。其中,建有电气自动化技术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数字化工业园生产性实训基地、全国邮政行业培训基地等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和学前教育等7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训基地、1个中德“双元制”培训中心。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质量为重点,紧密对接淮南市智能制造、康养医药、大数据等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积极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先后获得“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学生管理先进单位”、“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淮南市文明校园”等30多项省市级荣誉称号。(以上数据截止2021年11月)
  • 学校简介宣城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是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G60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协同创新联盟高校、安徽省校企合作示范校、安徽省教育厅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省级重点支持建设院校、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七届省级文明单位。占地面积1360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校园环境优美。现有信息与财经学院、教育与管理学院、医护学院、建筑与园林学院、机电与汽车学院、基础教学部,开设42个精品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83个。有全日制学生9000余人,电大成人教育学生8000余人。拥有一批学术造诣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强、曾赴国外参加交流合作的专家学者,现有教职员工500多人,已发展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多学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坚持“三个面对”的办学思想:面对学生实际、面对市场、面对资格证,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积极探索“行业订立标准、校企共同培养、政府充分保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教融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学院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实体,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训、创办二级学院等措施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先后与上海晓庄集团、慈兴集团、中鼎集团、安徽动力源集团、中德诺浩、德国牙科技术协会中国投资公司等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随着“长三角”国家战略的实施,“皖东南上学,长三角就业”渐成新时尚,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4.87%,进入安徽省高校的第一方阵。学院的电大工作处主要从事远程开放成人高等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的办学模式和途径,与国家开放大学连为一体的现代化远程教育教学管理网络,为各层次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技工教育处主要从事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为各类学员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服务,不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取得地方经济和学院发展的“双赢”,充分发挥了地方高校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初心不改,虽远不怠。学院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己任,瞄准“双高”建设目标和“三步走”远景规划,汇聚发展力量,唱响高职教育提质培优主旋律,在区域发展中彰显职业教育“硬核”力量,为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学院地址:安徽省宣城市薰化路698号  电话: 0563-3023305  传真:0563-3023305  网址: http://www.xcvtc.edu.cn
  • 学校简介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中医药之都安徽省亳州市,是一所有30多年办学历史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办学层次以普通专科为主,兼有专升本、五年制大专和成人教育本、专科。 学校占地面积481亩,总建筑面积22.9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基地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学校纸质图书57万册,纸质和电子专业期刊5000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9800余万元。 (2021年底) 学校设有药学院、医学院、教育与管理学院、智能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继续教育学院、基础教学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9个二级教学单位,建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亳州中医药研究所、安徽省华佗中医药研究院、亳州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10项,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示范中心9个。 学校开设中药学、药学、药品生产技术、中医学、护理、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学前教育、连锁经营管理、高速铁路客运乘务、财务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室内设计等39个专业,其中国家骨干专业1个、央财支持建设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学校拥有专兼职教师718人,其中校内教师387人,校外兼职教师331人,教授、研究员和主任医师等正高级职称1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等副高级职称77人,外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先生,国医大师徐经世、李业甫等专家、教授5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市政府津贴10人,省级学科与技术带头人1人、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教坛新秀16人,“双师素质”教师307人。 学校在校生13000余人,其中扩招生3400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共15项,在省级大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共235项。学校2014年与安徽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专升本教育,设有中药学、护理学两个本科专业;与安徽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蚌埠医学院开展本科层次函授教育和自学考试,在籍学生近7000人,年均培训和鉴定社会各级各类人才10000多人次。 学校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中医药特色,主动融入亳州产业发展,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办学目标,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省内外100多家大型知名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建有”古井管理学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学院“,实行订单式培养,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是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安徽省就业先进单位、安徽省创业示范点、安徽省绿化工作模范单位、安徽省红十字先进模范校、安徽省高职扩招标杆校、国家节约型机构示范单位、全国总工会“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 学校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坚持“地方性、技能型、职业化、开放式”办学定位,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引领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