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上海:高校自招联考周末举行 将严防针孔摄像
2011-02-1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晨报记者 林颖颖

  2011年复旦水平测试(俗称“千分考”)“盗密”疑案,令接下来即将举行自主招生考试的各大高校压力很大。这起考试违纪事件,也掀开了自主招生“应试产业”的冰山一角。本周末(2月19日、2月20日)及下周末(2月26日),“华约”7校、“北约”13校、“同盟”9校,这三大高校自主招生联盟首次联考将陆续举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招生部门负责人昨天均表示,将严阵以待,严格按照高考标准,确保考场安全。

  复旦大学昨天也发布特别声明,称复旦大学已向公安部门报案,保留依法追溯权利,并将追究相关人员、网站和相关机构的法律责任,同时呼吁广大考生和家长别受应试诱惑,避免应试训练误导。

  联考高校考场规格将与高考相同

  2月12日,复旦“千分考”考完5分钟,试题即在网上曝光,这起疑似以针孔摄像头为作案工具的“盗密疑案”,这两天引起了各大高校特别是即将举行自主招生考试院校的密切关注,招生人员的考场安全这根弦,绷得更紧了。

  年前,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校组成了“华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13校加盟了“北约”,本周末,两大联盟将分别举行首次自招联考。北京大学上海招生组负责人林纯镇教授透露,联考上海考点设在复旦大学,一个月前,13所联盟高校已经研究出了一套严格的考试安全措施,试卷目前处于绝密状态,近期会派专人送到上海,并由专业人员进行看管。考虑到此次复旦“千分考”疑似遭遇针孔摄像偷拍,林纯镇表示,考场将对此特别加强防范,具体事宜还会进一步研讨。

  而作为“同盟”9校的牵头高校之一,同济大学一位招生负责人昨天坦言,听闻此事,压力很大。2月26日首次举行的“同盟”联考将上海的考点设在同济大学,约2000名考生报名迎考。“对于试题保密和考场安全,我们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位招生负责人表示,当天考场秩序将严格按照高考等级,特别会注意杜绝考试期间考场内外信息的泄露。

  清华大学上海招生组负责人薛平则表示,此次联考的命题和考务工作全程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出面安排,考试安全规格与高考相同。

  复旦大学相关考生行为将视作违纪

  针对“千分考”遭“盗密”事件,复旦大学昨天发布特别声明:“考试结束后,有个别网站未经复旦大学允许或授权,擅自发布、出售2011年复旦水平测试试卷(或其中部分)。作为高考的一部分,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属于国家考试,试卷有相关的保密要求,我校拥有试卷的知识产权。任何接触试卷的考生和考务人员都与我校签有保密协议,遵守相关保密承诺。对上述个别的侵权行为,复旦大学已向公安部门报案,保留依法追溯权利,并将追究相关人员、网站和相关机构的法律责任。”

  此前,记者从复旦获悉,此事有可能是考生携针孔摄像头进考场拍下考卷。而一经追查属实,相关考生行为将视为违纪处理。

  [记者观察]

  “应试大军”催生考场盗题牟利

  高校坚持考后不公布试题让“助考”机构铤而走险

  值得反思的是,这起考场违纪事件,目的并非是作弊,而是在自主招生“应试心态”催生下,相关“助考”培训机构为牟利的某种极致之举。业内人士分析,随着近几年高校自主招生大战愈演愈烈,高三考生和家长已将参加自主招生视为高考之外的一条必由之路,为了博高分,不少考生都会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前预习,部分中学还开设了自主招生应试讲座。学生和家长们对自招应试技巧和真题的“渴求”,也催生了一批自招培训及“助考”机构,“业内竞争”也越发激烈。

  以网上的自招真题贩卖为例,记者昨天在淘宝上以 “自主招生真题”为搜索关键词,就搜出了175样产品。而目前网上所售卖的试卷真题,大多根据考生的回忆整理而成。此次某网站“超速盗密”复旦“千分考”考题的作法,无疑是想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更好地博眼球、揽客源。

  国内高校自主招生自推行以来,一直高举打破应试大旗,包括北大、清华、复旦在内的多所高校,多年来始终坚持考后不公布试题的做法,也是不希望考生做太多的提前准备。北京大学上海招生组负责人林纯镇表示,今后“北约”联考试卷在考后也应该不会对外公布,更不会提前出所谓的模拟题,“这样,考的才是真正的实力,也才能考得公平”。

  “自主招生考的是考生真正的知识水平,而不是强化训练后的应试能力。”清华大学上海招生组负责人薛平表示,虽然高校自主招生初衷如是,但仍有很多考生、家长忙着上“自主招生培训班”、做真题,高校也颇为无奈,这是长期应试教育之下形成的应试惯性,一时之间确实很难矫正,只能寄希望于随着自主招生改革的推进慢慢改善这一现状。

  改革引领教育。在昨天发布的声明中,复旦大学校方表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是经国家批准,冲破应试教育桎梏、选拔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改革行为”。校方称,坚决反对一切利用应试惯性谋取利益的行为,同时呼吁 “广大考生和家长在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都能正确理解改革的涵义,不受应试诱惑,避免应试训练的误导,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 ”

  “华约”7校

  清华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南京大学

  “北约”13校

  北京大学 武汉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四川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山东大学 南开大学 兰州大学 复旦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厦门大学 中山大学 香港大学

  “同盟”9校

  北京理工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天津大学 东南大学 同济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重庆大学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TIANHUA College)于2005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校,是一所全日制民办本科院校,独立招生,独立颁发毕业文凭,符合要求的学生按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士学位。学校位于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交界之处——上海市嘉定区,与上海市区有地铁11号线相通,随着城际高速铁路的建成,学校与长三角及全国的大中型城市的交通十分便捷。学校占地501亩,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教学设施先进,运动场地宽敞,校园环境优美,四周天然河道环绕,绿化面积达11万平方米,常年绿树掩映,花草芬芳,是大学生理想的学习场所。 天华学院的发展定位为:建设以教育类、工科类和健康类专业为主体、文理和经管为两翼、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民办本科院校,坚持走文化立校的育人之路,形成鲜明教育国际化特色,培养“专、通、雅”协调发展,富有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适应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初等教育、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基于未来的目标定位,又经历十多年探索之路,学校逐渐形成自身的发展理念:建设文化天华、特色天华、责任天华、活力天华。 学校设有工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理学、艺术学、经济学7个学科,目前有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旅游管理、国际商务、物流管理、财务管理、金融数学、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英语、日语、德语、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艺术教育、应用心理学、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康复治疗学、人工智能、健康服务与管理等31个专业,其中包括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8个中本贯通项目,5个高本贯通项目。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00多人,近100人拥有或者正在攻读国内外博士学位,其中50余名教师拥有或正在攻读国外硕、博士学位,220人次的教师有海外培训经历。截止2021年9月底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0155人,生源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合作,把深度国际交流作为全面提升学校品牌和竞争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决策,在管理观念及模式、师资培养、专业教学改革、双语教学、社会培训等方面锐意开拓。同时,加强与美国、英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近30余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国际化发展机遇和平台。学校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及国际课程合作项目累计达到14个,同时每年有近十个暑期游学项目、短期交流交换项目。 学校已正式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这体现了办学者坚守教育理想、立校为公的情怀。学校是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文明校园、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平安单位、上海市5A级社会组织、上海市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学校党委先后六次获得上海市民办高校党工委、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委组织部和市社会工作党委颁发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校办学成果得到社会认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项赛事上屡获佳绩。
  •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浦东新区
    学校简介上海海洋大学是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校训:勤朴忠实,1914年9月1日定立。创校初心: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办学传统: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学校前身是张謇、黄炎培创建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水产专科学校等校名。1952年升格为中国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1972年南迁厦门集美,更名为厦门水产学院。1979年迁回上海,恢复上海水产学院,保留厦门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学校设14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2000人、全日制在籍研究生3600余人,2019年有来自83个国家和地区在校就读的国际生共计802人。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90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20余人,校内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500余人。拥有国家级各类人才28人次、省部级各类人才212人次,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在职)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等。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4个,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市级7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获得IFT食品专业国际认证专业1个,通过欧洲ASIIN本科工程认证专业1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上海市一流课程21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示范性课程等4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立项建设),本科教学实习基地163个,其中海外实习基地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上海市级13项。2013年以来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学校是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首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学校是全国首批“易班”试点单位,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上海市教育改革实验奖一等奖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教育中心连续三轮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命名为“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拥有大学生艺术团等各类文体、科技学生社团90余个;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奖项。2017-2019年学生代表队连续3次获得世界头脑奥林匹克总决赛银奖,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金、银奖。连续10年被评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建有校史馆(含三史馆、大学生校园文化展示馆)、博物馆(含水生生物科技馆、鲸馆、远洋渔业展示厅、“彩虹鱼”深海科普体验基地、“中国渔政206”)等文博育人场馆。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3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三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水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评级。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教育部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平台30余个。建有国际海洋研究中心、中澳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研究院等一批校级科研平台。拥有我国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我国唯一的CNAS、CMA、DNV GL和USCG资质认定的船舶压载水实验室,建设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动水槽,研制万米级着陆器成功到达10918米深渊。是上海市水产学会、上海市食品学会、上海市渔业经济研究会指导单位。2011年以来,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36项。学校发挥学科与科研特色优势,服务社会成果显著。2011年以来辅导台湾地区苗栗县农户养殖大闸蟹,开创两岸农业合作的范例;组建“渔业科技教授博士服务团”遍及全国开展科技服务,助力西藏、新疆、陕西、贵州等地精准扶贫,成效显著,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代表国家全面承担履行区域渔业管理公约任务,为维护我国远洋渔业权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校现有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校区、杨浦区军工路校区2个校区,另有滨海基地386亩、象山科教基地56.7亩。其中,主校区沪城环路校区占地约1600余亩,规划建设面积58.6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校园网络,建有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和海洋科学超级计算中心。现有纸质图书154万余册,电子图书近112万册,数据库50余个,馆藏资源突出学校的海洋、水产、食品特色。2016年主办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本水产类英文期刊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被Scopus及美国生命科学文摘索引数据库(BP)和生物学文摘(BA)三大数据库收录。主办的《水产学报》《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其中,《水产学报》获“中国百强报刊”“中国精品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等称号。学校与美国、日本、韩国、葡萄牙、澳大利亚、加纳等国家(地区)的大学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亚洲水产学会(AFS)等国际组织有着密切交流与合作,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139所高校、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自2011年以来,通过游学、交换生等派出学生4440余人;与东京海洋大学、韩国海事海洋大学“基于‘中日韩教育一体化’的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共同教育计划”的两期“亚洲校园”、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学分互认Erasmus项目等短期、双学位学习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为中外师生进一步拓展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平台。学校新时代的发展目标是:2035年,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将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特色大学。
  • 学校简介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1979年成立,是中国最早独立设置的旅游类高等院校,时名“上海旅行游览专科学校”,隶属上海市外办;1980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旅游专科学校”;1986年划归国家旅游局领导;1992年更名为“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划归上海市教委领导;2003年划归上海师范大学管理,与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成为同时采用两个名称的合一教育机构;其中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独立法人单位,开展专科教育。2011年成功通过教育部和财政部验收,是全国唯一一所旅游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育部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目前为上海市“双一流”建设单位。学校拥有奉贤区海思路和闵行区吴中路两个校区,同时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有教学与办公点;核心校园占地面积326亩,教学实践场所3万多平方米(“十三五”规划立项综合实验楼1.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600万元;图书馆目前馆藏纸质图书38万余册,旅游类电子图书16万余册,中外文报刊400余种,电子图书近14万册,多媒体资源总量20TB,为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建成第二批国家级示范职教集团(上海旅游职教集团)、文旅部旅游类专业示范点2个、教育部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4个、上海市级红色文化与旅游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学校共开设5大专业群涵盖20个专科专业: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含中外合作办学方向)、葡萄酒文化与营销、西式烹饪工艺、中西面点工艺、烹饪工艺与营养、餐饮智能管理、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休闲服务与管理、定制旅行管理与服务、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智慧旅游技术应用、旅游英语、旅游日语、应用韩语、应用西班牙语、空中乘务等20个;其中,上海市一流专业群3个、一流专业6个。此外,依托上海师范大学办学资源(图书馆、体育馆、食堂、浴室、学生班车等设施资源共享;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旅游管理、企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旅游管理(MTA)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和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本科专业3个),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深造的便利条件。学校坚持“面向国际、依托行业、服务产业”办学理念,聚焦专业内涵建设,创新旅游人才培养。现有专任教师200余名,均具备硕士、博士学位或职业资格证书,多拥有国际院校进修、行业挂职锻炼经历;具有高级教师类职称和高级技师类职称教师80余名,其中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旅游、会展等学科带头人;另有兼职教师150余人,聘请美国、加拿大、爱尔兰等多个国家长短期外籍专家,开展专业教学与交流,促进师资国际化;拥有省部级(上海市级)教学团队14个、教学创新团队10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教学名师4人。近年在教育部、上海市各类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项目建设中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1项、省部级(上海市)教学成果12项;获国家及上海市精品课程27门,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35项;教育部国家规划教材20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1项;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11项,1人获全国第一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银奖并入选第46届世赛国家集训队。学校为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上海旅游行业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会长、上海餐饮烹饪协会副会长与上海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分别是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和长三角旅游职业教育联盟成员;拥有近500家合作单位,学校依托平台,扎实人才培养与师资建设的同时,在国内与境外、上海与外省区市、企业与中学等建立了150余家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稳步提升学生实习、就业质量。学校为世界旅游组织(UNWTO)附属成员、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旅游教育培训机构(APETIT)执委会副主席、亚太旅游协会(PATA)理事、世界旅游联盟(WTA)成员、世界休闲组织(WLO)会员、国际展览产业联盟(IEIA)成员、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发起成员等,现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55所院校、126个机构与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形成专升本、专升硕等立交桥式项目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发展力与国际化视野,近五年出国、出境参加学校交换生、短期访学、海外实习等交流项目的学生400多人。学校积极拓展就业市场,与上海、长三角、全国及部分境外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覆盖的良好合作关系。建校4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近10万名各级各类人才,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三分之二的毕业生稳定在旅游行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担任旅游企业部门经理以上职务或任职于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岗位,为学校赢得了优良的社会声誉。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高星级酒店与知名旅行社、会展、餐饮、景区、休闲、娱乐等旅游行业企业,渠道广、质量好。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市徐汇区
    学校简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简称“复旦上医”)地处上海市徐汇区,创建于1927年,创立时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颜福庆出任首任院长。1932年,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院训是“正谊明道”,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1939年,因抗战爆发内迁至云南昆明。1940年,辗转迁至四川重庆。1946年,抗战胜利,迁回上海。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59年,被定为全国16所重点高等学府之一。1985年,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2000年,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办学,组建成为新的复旦大学。2012年,新的上海医学院成立,作为复旦大学党政的派出机构,根据学校的授权,在大医口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对外交流等方面,行使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2017年,中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工作委员会成立,是学校党委的派出机构。2018年12月21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约,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2019年6月14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领导班子宣布会议举行。上海市委决定,建立中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委员会和中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同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正式启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设有本科专业10个: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六年制)、口腔医学、基础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药学、护理学。现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9个(医学门类6个,非医学门类3个),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公共管理(医)、护理学。截至2021年底,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拥有在校博士研究生3477人,硕士研究生3338人,普通本科生4149人,共计10964人。有专任教师713人、专职科研人员15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573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0余人,其中国家级青年人才100余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设有直属院系所10个: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脑科学研究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实验动物科学部、脑科学转化研究院。有附属医院18所(含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质子重离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青浦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筹)、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筹)。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现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6个一级学科,口腔医学一级学科也正在筹建中。其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中西医结合4个学科入选为首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3个学科入选上海高峰学科建设计划。有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医学神经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医学分子病毒学、代谢分子医学、智能化递药、公共卫生安全、癌变与侵袭原理;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脑科学;国家卫健委(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糖复合物、抗生素临床药理、手功能重建、卫生技术评估、医学分子病毒学、听觉医学、近视眼、病毒性心脏病、新生儿疾病,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4个:周围神经显微外科、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技术、器官移植、女性生殖内分泌相关疾病、肾脏疾病与血液净化、视觉损害与重建、乳腺肿瘤、出生缺陷防治、老年医学临床、学表观遗传学、肺部炎症与损伤、脑功能重塑及神经再生、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放射肿瘤学。
  • 上海大学上海市宝山区
    学校简介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922年10月23日成立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学校克服种种困难,艰难办学,吸引四方热血青年影从云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汇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赢得了“文有上大,武有黄埔”“北有五四时期的北大,南有五卅时期的上大”的美誉。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关心学校建设,或担任校董,或举贤任能,或指导工作。于右任、瞿秋白、邓中夏、邵力子、陈望道等领导学校发展,或延揽人才,或规划学科,或执掌教务。以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张太雷、恽代英、任弼时、施存统、萧楚女、沈雁冰、田汉、蒋光慈等为代表的“红色教授”则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上海大学成为革命青年向往的“东南革命最高学府”。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践行“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的办学宗旨,成就瞩目,英才济济。杨尚昆、王稼祥、秦邦宪、关向应、李硕勋、王步文、刘华、何秉彝、阳翰笙、丁玲、戴望舒、匡亚明、杨之华、张琴秋、钟复光、施蛰存、王一知等都从这里走出,他们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为国捐躯的烈士,有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有一流的学者、作家、剧作家、诗人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普及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83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校、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校、上海市美术学校等六所学校合并,复办上海大学(简称原上海大学)。1994年5月,新的上海大学由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上海大学的广大师生立志继承与发扬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学的光荣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教授于1983年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至2010年担任上海大学校长,他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开创了学校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的新局面,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1922-1924年 上海大学青云路校舍1924-1925年 上海大学西摩路校舍1994年5月27日 校长钱伟长与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黄菊为新上海大学揭牌上海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学科门类。现设有30个学院和1个校管系。设有94个本科专业,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交叉学科博士点, 4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未覆盖)、2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科技部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发改委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方实验基地(共建);国家教育部3个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及1个批准备案建设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文物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1个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中心以及1个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国际禁毒政策中心等67个省部级及以上基地平台。学校现有研究生18021人,全日制本科生19921人(含预科生63人),成人教育学生19912人。上海大学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是拥有国家试点学院的17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高校之一,是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高校之一。钱伟长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单位。学校建立了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基础扎实,毕业生素以“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6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2018-2019年、2020-2021年分别获批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孵化基地。近年来,本科生平均境内外深造比例超过四成,毕业生主动服务国家重点行业领域、西部、基层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截至2021年8月31日,我校2021届毕业生总计9322人(其中含608名定向就业研究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94.05%。上海大学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初步形成了层次更为清晰、结构更趋合理、具有国际化程度、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并已在多数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学科团队。现有专任教师3419人,其中教授774人、副教授106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562人。现有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双聘院士13人,中科院外籍院士1人,海外院士19人;国家级中青年领军人才89人,国家级青年人才42人,艺术类人才10人,省部级中青年领军人才221人,省部级青年人才120人。上海大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处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国际三大检索(SCI、EI、CPCI-S)收录的学术论文数分别位于全国高校46、43、31位。2021年,7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学校新组建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4项(其中一等奖3项),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1项,获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计178项(其中一等奖共计38项),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共计16项(其中一等奖1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共计41项。2020年,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67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1项(其中重大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2项。上海大学积极推进开放合作,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稳步发展。目前,学校已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242所大学或机构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在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2603人,来自于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学历生2268人;港澳台学历生64名,交换生8名。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单位、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拥有4个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学校建有4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并已与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大学合作建立了5所孔子学院。学校与中国科学院长三角地区研究院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宝山区人民政府、嘉定区人民政府、静安区人民政府、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政府、嘉善县人民政府、河南省文物局、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了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在内的全面合作。1999年9月12日 举行新校区启用暨开学典礼上海大学校园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形成了以校本部为“一体”、延长校区和嘉定校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上海大学图书馆建筑面积7.91万平方米,馆藏图书410.6万余册;订购纸质报刊1431种;订购电子文献数据库81种,含电子刊5.1万余种,电子书749.1万余种。学校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基础,完成四校区环状光缆互联,推进基于校园物联网、四中心融合和5G校园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了一批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学校正在进行数据治理、数据共享、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实施工作,逐步推进AI+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分步实施学科智能计算服务共享平台,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高效管理、师生服务提供了较完善的一流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上海大学一贯重视党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1994年以来,上海大学已11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2015年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017年11月,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2019年4月,荣获首届“上海市文明校园”称号;2020年11月,经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批准,上海大学全国文明校园复查合格,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021年4月,荣获第二届“上海市文明校园”称号;2018年11月,上海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9年10月,溯园(上海大学博物馆)获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学校于2007年荣获“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2011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廉政文化示范点”。如今的上海大学,无论是办学水平,还是整体办学条件,在全国高校中都已位于前列。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海大学将继续秉承“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和“求实创新”的校风,深入学习和实践钱伟长教育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牢记伟大梦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践行“九个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胸怀“国之大者”,永葆初心、主动作为、比学赶超、善作善成,发扬主人翁精神,努力在集聚培养人才、助力科技创新、完善大学治理体系上走在前列,为建成与上海城市地位相匹配、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共同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