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山东高考改革方案年内公布 四大焦点问题答疑
2014-09-0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近日早报报道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高考不分文理科、只考语数外三科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引发了众多老师和考生家长的猜想。

政策何时在山东实施?

2017年以后

“我孩子今年读高二了,会不会赶上改革后的高考?”新高考成了家长们之间热议的话题,记者了解到,不仅高中阶段的家长关心,甚至初中阶段的家长也在讨论新政策何时实施的话题。

家长和考生都不用担心,记者了解到,根据教育部安排,今年上海市和浙江省是国家安排的试点区域,这两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将在年底前公布高考改革方案,新方案将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两省市的高二、高三学生继续实施现行高考办法,不进行试点省份的学生也继续实施现行高考办法。根据教育部的这一说法,新的高考改革方案首批考生将在2017年进行高考,而包括山东在内的非试点省份,改革后的高考将在2017年之后才会推行,也就是说目前已经读高中的学生不会经历新高考。

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目前我省的高考改革方案仍在调研和酝酿中,根据今年年初全省教育工作会上制定的目标,我省高考改革方案将在年内公布。

文理不分科怎么教?

该怎么教还怎么教

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首次提出高考将不分文理科,这是教育部首次提出,而这个概念在山东早在2012年就曾提出过。一所热点高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对不分文理科并没有太大的希望,“如果只是一句话的话,我认为不会带来太大的变化。”这名持消极态度的副校长表示,省教育厅最初提出文理不分科之后,老师们也曾就将来高考如何考有各种猜测,包括由高校指定选考科目;包括将来高考是否会出长卷子,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答卷等等,但2014年高考方案公布之后,老师们的种种猜测全部变成了泡沫。这名副校长表示,从高考内容看,取消了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的叫法,变成了综合1和综合2,但考试内容并没有变,综合1考的是政治、历史和地理,也就是以往文科综合的内容;综合2考的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同样是以往理科综合的内容。

至于文理不分科之后,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的担心,教育部在此次改革中给出了部分解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一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级的方式呈现。除了进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科目以外,其他学科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合格即可。第二,记入高校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高校的要求自主选择,可以扬长避短。第三,每门课程学完即考,也称之为“一门一清”。同时鼓励为学生提供每一个科目两次考试的机会,目的是为减轻学生集中备考和一次考试所产生的心理焦虑和精神负担。

这名副校长表示,高考变化了对老师们来说完全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该怎么教还得怎么教,变的是考试形式,教学大纲又没有变化。”这名副校长认为,目前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所有科目在高二下学期全部结束,如果将来高考只考语数外三科,那么意味着整个高三只复习这3科就可以了,学生的负担肯定会减轻。不过他认为这种猜测基本不会实现,随着高考的改革,高考学业水平考试的时间和次数或许也将随之调整,“现在的高考学业水平测试安排,在高考前考生只有一次考试机会。”

自主招生明年就变吗?

也许部分推开

市民高先生的孩子在青岛2中就读,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获得录取优惠是他儿子的目标,因此从高一开始他注重搜集高校的自招政策和信息,看到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高先生有些担心,不知道自主招生从高考前调整到高考后是好事还是坏事。

青岛58中校长袁国彬认为,高先生没必要担心,自主招生测试从高考前调整到高考后是件好事,“考前进行自主招生测试,肯定会耽误考生的时间,基本上笔试和面试都如此,同时也会影响考生备考的紧张情绪。”袁国彬说,调整到高考后,考生可以很从容地参加笔试或者面试,甚至有的高校可以给出高考成绩高的考生免于笔试的优惠。另外,袁国彬认为,经历过高考后,考生对自己的高考成绩、专业选择等会更加理性,在选择自主招生高校时也会更加明确,不会像考前那么盲目。袁国彬认为,即使2015年就开始实施自主招生的新政策对考生也不会有影响,“我认为这个自主招生政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中国海洋大学招办主任刘贺表示,之前教育部进行过调研,对于2015年是否把所有自主招生高校全部调整到高考后进行,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他表示教育部将会再出台详细的文件。据介绍,目前东北大学等几所高校已经在省内试点先高考后选拔的自主招生测试。昨天下午,教育部再次召开了全国教育系统的电视电话会议,刘贺告诉记者,会上教育部领导同样没有明确表示自主招生新政是否会全部推开,不过会上表示此次改革方案只是框架式的,每项改革都会有进一步的配套文件出台。

艺体特长生加分取消?

此特长生非彼特长生

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表示,要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这一政策让不少艺术类特长生的家长有些恐慌,“我孩子明年高考,原打算就是考艺术特长生。”市民赵先生表示,女儿从小学琵琶,现在已经上高三了,一直都没有放下,目标就是想以艺术特长生的身份考个好大学,“女儿看过早报曾报道的58中女生弹琵琶获得北京大学加50分的优惠,也想走这条路。”赵先生说,当看到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要取消艺术特长生加分后,他都没敢告诉女儿,“山东明年也会执行这个政策吗?我们现在是不是该停了特长专攻文化课呢?”赵先生的声音有些急切。

记者从招考部门了解到,2014年的高考方案中我省高考加分项目中只有体育特长加分,并没有艺术特长加分,也就是说赵先生说的艺术特长生并不是要取消加分项目的艺术特长生。市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山东省没有此类加分项目,但在其他省份存在着有体育或者艺术特长的考生,在高考中可以获得一定数额的加分,在十几年前此类加分项目在我省高考中也曾出现过。

据介绍,赵先生说的艺术特长生是国家允许的30多所有招生资格的高校,为丰富校园文化招收的非艺术类考生,考生通过高校的艺术特长生测试获得资格,在高考录取中高校会给予该考生一定的录取优惠,这种优惠只是针对某所高校的,而非高考加分项目。“艺术特长生更接近自主招生的范畴。”一名高校招生负责人表示,艺术特长生在填报志愿时与自主招生是一个批次,在自主招生批录取,“是一个招生类别而不是加分项目。”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今年我省在高考加分项目中增加的三类在国内外体育赛事中有突出表现的考生加分项目,也许明年就将取消。此前省教育厅也曾表示,明年我省将继续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

新变化:取消高考录取批次

新方案中提到,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取消录取批次这一说法让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很疑惑,目前我省实行的录取方式分为5个批次,分别是提前批、自主招生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专科批,考生在填报志愿前省招考院会划定填报志愿资格线或者录取控制线,以便考生参考自己的成绩选择学校,“如果取消录取批次,学生该怎么填报志愿?”一名高三班主任看到这条消息有些诧异。

上海纽约大学招办负责人周鸿则认为,取消录取批次是一次大改革。“按原来的批次录取办法,绝大多数成绩好的学生只想着上一本,不太会选择二本,哪怕二本的专业更符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哪怕二本的专业比有些一本院校的专业办得更好,他们也都会去争着上一本。只有一本招满了,掉下来的人才进二本。”周鸿说,批次录取等于把高校分了“等级”,不利于高校真正办出特色,不利于特色专业脱颖而出,现在取消了批次,各高校间就自然会形成一种新的办学竞争态势,学生也更能找到自己心仪的专业。(记者 臧旭平)

热门院校

  • 青岛电影学院青岛市黄岛区
    学校简介青岛电影学院系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前身是经教育部批复于2011年开始招生的北京电影学院唯一的独立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青岛电影学院位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美丽的金沙滩畔,校园占地509亩。学院办学十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良好的社会声誉,荣获“十大特色独立学院”荣誉称号,在2020校友会山东省独立学院综合实力排行榜名列首位,在2020校友会中国艺术类独立学院排行榜名列第二。学校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切实改善教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为助力学生创新实践,学校每年投入数千万元购买教学科研设备,现有的欧特克smoke影视后期剪辑系统、欧特克flame影视后期特效制作系统、欧特克lustre影视后期调色系统、巴克3d放映系统、杜比3d影院系统、昆腾stornext SAN存储系统、动画渲染系统、CLOUD云存储系统、ARRI胶片数字互转系统、DVS Clipster数字母板制作系统等一流教学科研设备为同学们提供了高端教学实践平台。目前,学校教学科研设备超过1.6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民办高校生均教学科研设备投入前列。学校转设后,青岛市属国有企业海发集团成为学院唯一举办人。海发集团承担全市发展影视文化产业板块、打造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完善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建设,促进产业、教育、人才、创新资源的有机衔接、协同发展的重任。学院有海发集团的注入,有利于充分整合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影视文化资源要素,深度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学院将主动与区域知名影视类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校企合作专业;深入影视制作基地、影视拍摄基地、来青剧组等,探索影视教育和产业体系的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的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区域影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未来,青岛电影学院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关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号召,抢抓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影视产业的机遇,紧密结合区域影视产业链供应链完善和发展的需求,谋划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破局影视人才短板难题,不断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在举办方实际控制人海发集团的鼎力支持下,将与东方影都、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藏马山影视基地等已有影视产业资源协同发展,致力于共同打造“以技术为核心、以人才为支撑”的区域影视产业生态圈,为青岛市、山东省影视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 学校简介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是由教育部批准,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学校坐落于具有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城之称的山东省省会济南市,占地面积1300余亩,校舍面积近60万平方米。学校设有智能制造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现代艺术学院、交通学院、数字财金学院、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防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和基础教学部。在30年的发展中,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新工科,融合性,职业型”的特色办学思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凸显工科特色、注重内涵建设”的职业技术大学发展之路。学校党委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坚持改革创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了思政课教学、日常教育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教育“五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选择主流文化,崇尚主流价值,培养大学精神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教育引导作用。2022年,学校马院思政党支部获批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实现我校党建在国家级项目上的重大突破。学校根据山东省及济南市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了专业链与区域经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目前,开设本科专业20个,专科专业47个,形成了智能制造、新基建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建筑类四大优势专业群。四大专业群依工而建、优势明显、互为依托、各具特色。已建成省级品牌专业群(建筑类专业群、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专业群)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市级资源共享课各1门,省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新基建信息技术专业群)、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企校共建工科项目2个(机电一体化技术(3D打印技术应用方向)、智能制造--机器人应用技术);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1个(新基建信息技术专业群);市级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群)点培育项目2个(新基建信息技术专业群、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培育项目2个(汽车智能技术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软件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市级职业体验试点培育项目3个(3D 打印体验馆、汽车体验中心、建筑-城市-人居体验馆项目)。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91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的教师36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481人,“双师型”教师367人,兼职教师413人,学校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5人,山东省首席技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5支,柔性引进博士36人,领军人才、高级人才26人,其中省级及以上专业指导委员会领军人物4人,引进首席技术、技术能手等4人,引进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专业带头人8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学校坚持“能力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投入巨资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在校内建成集教学、科研、实训为一体科研基地8个,建立公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99个,与校外30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实习基地300余个。这些实训、实习、科研基地的建立为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学校面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围绕国家和山东省发展战略、行业企业技术难题、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和学校改革发展等方面,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推广转化活动。近五年,主持承担省、市教学与科研立项课题123项,其中省社科规划课题6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教育教学项目12项、省教育厅高校科技课题12项。承接行业企业技术咨询服务等横向委托科研课题49项,到账经费1200万元。在中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18篇,其中SCI、EI、ISTP检索收录50篇。主编参编学术著作和教材154部,取得国家专利授权99项、软件著作权61项,参与编制行业标准2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项83项。学校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全员参与就业,全程指导就业,全力实现就业”的就业工作体系。一是实施了一把手抓就业创业工程;二是通过就业指导课、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三是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和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实战平台;四是初步构建了1+X“多证”获取体系,学生可获得毕业证+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五是建立了“小贤才”校园招聘管理系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服务。学校荣获首批“山东省中华职教社创新创业学院”称号。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学校的发展获得上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先后荣获“全国百强职校”“全国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奖”“山东省先进社会组织“山东省高校后勤、校园绿化与管理、校园治安防范先进单位”等称号;学校党组织三次荣获“山东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校长吴梦军教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四届“黄炎培杰出校长奖”、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等称号。近5年,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436项,其中全国一等奖1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7项,省级一等奖79项、二等奖125项、三等奖182项。站上新起点,奔向新目标。作为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学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确立了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建设在全省、全国特色鲜明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目前,全校师生在学校党政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实现学校新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山东财经大学是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共建高校,坐落于享有泉城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规模较大、办学特色鲜明,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兼有文、法、理、工、教育、艺术八大学科门类,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声誉和知名度的财经类大学。历史沿革学校于2011年7月4日由原山东经济学院和原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筹建,2012年6月9日正式揭牌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姜春云、王丙乾、陈至立等题词祝贺。山东经济学院的前身山东财经学院,创建于1952年,由山东会计专科学校与齐鲁大学的经济系合并组建而成,是山东省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之一。“文革”期间,山东财经学院中断办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更名为山东经济学院。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山东财政学院始建于1986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是财政部直属六所高校之一。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学校领导管理体制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2012年8月23日,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济南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12月,学校入选山东省“省部共建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是我省第一所省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也是我省内涵提升和名校建设工程第一所重点支持的高校。2017年12月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明确了全面建成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发展目标和“坚定一流目标,贯穿两条主线,突出三个重点,实施四大战略”的1234发展思路。办学条件学校现有燕山、舜耕、圣井三个校区,占地3000余亩。学校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26个,省级实验室11个,各类实验室150多个,各类实践教学基地306个。校舍建筑总面积98.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8亿元。图书馆藏书347.9万册,电子图书743万册,实现了与省市图书馆图书资源共享。建有现代化演播中心、CATV教学系统和千兆以太校园网络系统。设立了雅思机考考点,成为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在中国大陆的第27个官方考点。学科专业学校现设有24个教学院(部),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30000余人。拥有6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一流专业建设点占招生专业总数的63.46%;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7个,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专业(群)3个。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017年12月,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两个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为B+,两个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为B-,成为有两个以上B+学科的三所省属高校之一,成为山东省唯一拥有B以上经管学科的省属高校,整体学科实力进入全国财经高校前10名。2020年12月,学校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名单;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名单,其中,应用经济学为“高峰学科”建设学科。应用经济学进入“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0%,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师资队伍学校具有一支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学历、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90人,其中教授261人、副教授62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982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2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8人,“泰山学者”工程人选1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20人,全国优秀教师16人,省级教学名师20人,山东省齐鲁文化名家1人,山东省金融高端人才4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人才培养学校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顺利通过201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是省本科综合评价招生试点高校,拥有免试硕士研究生推荐资格。学校成立荣誉学院,实行荣誉学位制度,设有拔尖人才、卓越人才培养实验班。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一流教材7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1门。在近三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省部级以上45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17项。在全国“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高水平竞赛中屡获嘉奖。2016年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3项全国金奖,以团体总分第19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全国优胜杯;2019年获“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省内唯一1项全国金奖,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首次成为“挑战杯”发起高校,实现历史性突破;2020年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3项,以全国高校第31名的优异成绩再次捧得优胜杯。近四年来,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5项;学校位列2015-2019年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人文社科类高校第三位。与历下区人民政府共建的大学生创业园获评2016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学校大学生男子排球队荣获“世界大学生五球锦标赛”排球冠军(2010年)、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三连冠(2008—2011年)、全国学生运动会男子排球两届冠军(2012年、2017年)。我校毕业生多年来一直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高度评价,就业质量、就业层次稳居全省高校前列。科学研究近三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05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教育部项目35项、省部级项目367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108项;被SCI、EI、ISTP和SSCI等检索收录论文779篇;获得科研经费共计9118.85万元。参与共建“中国财政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会计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建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首批重点新型智库1个。共承担建设34个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学校主办《经济与管理评论》和《山东财经大学学报》两种学术期刊,其中《经济与管理评论》入选2017-2018年度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8年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获准立项23项,其中获批两项国家级重大课题,实现了学校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立项的突破。2021年,首次获批“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28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三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经济学、管理学成果获奖等级和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在第一届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奖评选中,我校共有4项研究成果获奖,获奖数量位居全省高校第一。国内外合作交流学校是“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理事单位,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合作院校,北京洪堡论坛—齐鲁论坛主办单位、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评审合作单位,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ASREU)创始成员高校之一,亚太管理学院联合会(AAPBS)大陆12所高校之一,是“一带一路”财经类大学联盟高校之一。现已与美国等20余个国家的10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广泛稳定、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合作关系。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并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福特汉姆大学,英国龙比亚大学、埃塞克斯大学,法国雷恩第一大学,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新西兰Unitec理工学院,捷克布拉格经济大学,日本东京经济大学,中国台湾地区铭传大学、世新大学等国(境)外大学合作40余个海外访学项目,每年选派数百名学生赴海外访学或本科生攻读研究生项目,实施本科、研究生双学位教育。同时,学校还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认可学历高校,具有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资格。通过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成立欧美同学会。与山东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近年来,为财政部、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税务局等单位举办多种形式、不同层次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 学校简介济宁医学院创建于1952年,是山东省属普通本科高等医科院校。学校现有济宁太白湖校区、任城校区和日照校区,占地总面积1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与济宁国家高新区共建教学科技园。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7.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亿元,馆藏图书总量为360余万册。学校建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16所非隶属附属医院,17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为山东省区域医疗中心,固定资产总值20亿元,编制床位3100张,通过国际医院信息化(HIMSS)六级认证。附属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为山东省唯一一家省级三级甲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编制床位750张。学校建有山东省医学院校唯一一个省高校司法鉴定中心,并通过国家实验认证和资质认定二合一评审。学校现有教职工6165人。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90余人;有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行为医学领域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国际行为医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山东省法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8人;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70余人。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732人。普通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 %以上,研究生考取率位于同类院校前列。学校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等19个教学单位,设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等33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以医学教育为主体,涵盖医、理、工、管、文五个学科门类,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4项;省级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项目、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项目12项;有国家级示范中心、国际合作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等2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课程等34门;拥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和山东省行为医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学校,主办《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和《济宁医学院学报》,均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为中国权威学术期刊,名列基础医学类期刊第一名,并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学校坚持“为国家育人才,为大众谋健康”的办学宗旨,秉承“明德、仁爱、博学、至善”的校训,弘扬“求精、求是”的校风,薪火相传,矢志不渝,不懈奋斗,形成了“诲人不倦”的教风和“学而不厌”的学风。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应用型现代医药科技大学”的宏伟目标,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业务精湛、身心健康”的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专门人才。
  • 学校简介临沂职业学院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临沂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学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组建于2008年,由临沂广播电视大学和原临沂商业学校、临沂市职业中专、临沂经济学校合并而成。2019年,原临沂市建设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整建制并入。建校6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20余万名优秀人才。学校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建设院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山东省单独招生资格高校、山东省“3+2”分段培养本科生试点高校、山东省首批学分制改革试点单位、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山东省创新创业学院。近年来,被评为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现有主校区(位于临沂市罗庄区)、经开区校区(位于临沂市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校区,校舍总建筑面积约26.20万平方米,校舍总资产6.77亿元。学校设有商贸物流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医养健康学院、智慧金融学院、现代建筑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培训中心(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图书信息中心3个教辅机构,机械、建筑、电子商务3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设48个三年制高职专业、5个五年一贯制专业、18个三二连读高职专业。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会计、工程造价),国家骨干专业2个(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物流管理),全国新商科品牌专业(群)1个(商贸物流),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1个(商贸物流),山东省品牌专业(群)2个(智能制造,商贸物流),山东省高水平专业1个(商贸物流),山东省现代学徒制专业2个(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山东省特色专业1个(会计)。建有商贸物流、会计金融、建筑工程、智能制造、电子信息、艺术与教育、养老养生、餐饮旅游等8大类150余个校内实验实训室,拥有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数控铣床、航空模拟仓等各类先进实训设备6000余台套,可开展300个实习实训项目和36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视听阅览室、网络直播课堂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建有标准塑胶跑道、足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和体育馆等现代化体育设施。校内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文体活动纷呈,成才氛围浓厚,是莘莘学子求知成才的理想园地。学校拥有一支以国家、省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为骨干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0余人,博士、硕士270人,“双师型”教师669人,校外兼职教师300余人,国家、省、市优秀教师、教学名师50余人,技术能手、首席技师、劳动模范50余人,优秀教学团队4个。各领域专家26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大师11人、产业教授8人。学校坚持“围绕产业转,围绕就业干,围绕需求办”办学理念和“严管、善教、乐学”的育人理念,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采用“2326”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订单教育,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与300余家大中型企业和20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达成校企、校际合作协议,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等方面实施深度合作。每年开展社会培训20000余人次。学校重视文化育人,建有10个非遗大师工作室、50余个教师工作室、76个学生社团,形成了校园科技文化体育艺术节、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品牌,构建了思政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五位一体三全”育人格局。近三年,在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成果研究、科研课题、文化教育与传承、创新创业教育等领域取得省级以上成果70余项,师生在技能大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500余个。学校办学特色鲜明,打造了“5+3”、“3+2”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特色、“O2O”线上理论学习与线下技能实践相结合教学特色、“中-高-本”系统人才培养特色、“五子登科”学历提升特色、“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工匠精神”校园文化特色,内涵建设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招生数量、生源质量稳步提高,现有全日制学生15000余人、成人本专科教育学生20000余人,学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学校将坚持“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奋斗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融入职教高地建设,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质量水平,为临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