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河北:高考外语口试6月13日至14日举行不计入总分
2013-03-0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燕赵都市网讯(记者马利)记者从河北省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报考外语和有外语口试要求专业的考生,须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外语口试。英语口试由各市负责,俄语口试由河北师范大学负责,日语口试由河北大学负责。英语口试时间为6月13日至14日,俄语和日语为6月13日。考生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参加口试,逾期不再补试。口试成绩满分150分,不计入总分。

热门院校

  • 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石家庄市长安区
    学校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学、军事学、管理学、哲学等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学历教育院校,是全国重点高等院校,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学院复建于1974年,1986年定名为军械工程学院。   学院设有军械技术研究所、基础部、火炮工程系、光学与电子工程系、弹药工程系、导弹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装备指挥与管理系、电气工程系、外训系、研究生管理大队、轮训大队、教练团等单位。   学院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0个博士点、34个硕士点以及43个本科教育、任职培训、轮训专业,其中2个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担负着为全军培养多兵种初级指挥军官学历教育合训、中高级军械装备技术保障和理论研究专门人才以及为外军培养留学生的任务。   学院坐落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市中心,校园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先进。拥有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实验训练中心,拥有国内外先进的各类教学和实验仪器设备1万余台(套),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图书馆建筑面积11200平方米,馆藏文献总量达110万册,建有中国学术期刊镜像站点,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容量超过7.13TB,实现了与国防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和部分军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学院校园网网络终端覆盖了全部教学场所和学员宿舍,主干网网速达到1000兆。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200余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干部370余名。多年来学院狠抓教学和科研管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拓展科研领域,学院复建以来,有800多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军队高等级奖励,52项专利获得授权。其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9项、二等奖199项。   学院生活设施齐全,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教育技术中心拥有先进的音像制作播放系统,并可通过卫星接转国内外电视节目。学院成立了由学员组成的军乐队和艺术团,每年聘请文艺界知名人士到学院表演、讲学,活跃学员的课余文化生活。2个不同水深的标准游泳池、1个现代化的室内体育馆、1个标准化运动场、2个设施齐全的队列训练场,1600多个座位的大礼堂和400多个座位的学术报告厅等大型教学保障和文化活动场所,整洁卫生的学员宿舍、食堂、浴室,为学员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学院复建以来,先后为全军培养4万余名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各层次专门人才,毕业学员在全军部队、机关、科研单位和院校等岗位上从事军械装备指挥、保障、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很多学员已成为我军军械事业的中坚力量。   为适应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培养高素质新型初级指挥人才,中央军委决定对部分本科层次初级指挥生长干部实行“学历教育合训、任职培训分流”,总部赋予了学院“学历教育合训”阶段的培训任务。在“学历教育合训”阶段,学员利用四年的时间强化高等学历教育,打牢科学文化基础,毕业后经考核合格被授予工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并根据总部计划分流到相应的任职教育院校接受岗前培训。
  • 学校简介河北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河北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考察和评议,由河北地质职工大学成人高等学校改建的公办普通高职学校。学校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作为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独立建制公办高校,是长江以北唯一一所具有地学特色、专业门类齐全的高职院校。其前身为河北省地质局七二一大学,1982年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为独立建制的成人高等专科学校,隶属于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03年,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纳入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系列。2021年9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河北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 学校简介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实施专科层次教育。她是一所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校,其前身为1925年9月建校的“直隶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河北泊头师范学校”;2000年7月,更名为沧州师范专科学校泊头分校,开始招收全日制专科生,举办大学专科教育;2009年4月,升格改建为泊头职业学院;2021年5月,更名为“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校九十六年来,学校文化薪火相传,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民族解放、新中国诞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被誉为“津南革命的策源地”、“沧州黄埔”。学校座落于素有“中国铸造名城”、“汽车模具之乡”、“中国鸭梨第一乡”之称的泊头市,东临渤海,北依京津,交通便利,古老的大运河穿城而过。学校占地571亩,建筑面积17.6万平米,固定资产总值2.6亿元。主校区位于泊头市中心解放西路150号,建有4栋教学楼、4栋实训楼、9栋学生公寓、4座学生餐厅、办公楼、图书馆、高标准体育场等。校园环境优美,绿化率达40%以上,绿树葱茏,芳草含碧,百花飘香,亭台楼阁掩映其间,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花园式学校、省级绿色学校,是兴学育人的理想场所。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以教育类专业为主导,以经济管理类、装备制造类、艺术社会服务类专业为辅翼,立足沧州及渤海新区,面向全省,辐射环渤海区域,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坚持应用型、开放式、有特色、高水平的办学定位,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学校现设小学教育系、学前教育系、艺术系、经济管理系等教学机构。开设有10个专业。其中,学前教育专业为省级骨干专业建设项目;模具设计与制造、物流管理、艺术设计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发展专业;财经商贸大类大数据与会计、教育与体育大类学前教育2个专业教师教学团队是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45人,专任教师273人,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80人,硕士以上学位122人,双师素质教师达60%。学校大力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开展了“职教大讲堂”、“职业教育论坛”、“青蓝工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锻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技能娴熟、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校图书馆为四层独立建筑,面积2987㎡,馆藏纸质图书43.8万余册,电子图书数万余册,中外期刊600余种。学校精心营造温馨优雅的读书环境、浓厚的书香氛围,让学生在书山奋力攀登,在学海自由徜徉,在书香校园文化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博学身正、业精技硬”的实用性教育人才为目标,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专业教育突出“专业化和实践性”教育特色,实行学生实用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双教育”、全面和特长的“双培养”,做人和学习的“双塑造”。近几年,学生就业率94%,用人单位满意度93%,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学校牵头成立“沧州市学前教育产教联盟”,加入河北省高校众创空间联盟。各专业师生技能大赛屡获奖项,成绩突出。承办历届沧州市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蝉联一等奖;参加河北省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蝉联一等奖。2020年,我校师生共计获得“学创杯”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全国一等奖、河北省技能大赛室内设计专业团体二等奖、河北省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季军、河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河北省首届冰雪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等四十多项优异成绩。学校积极构建大后勤服务与保障格局,进一步强化学生住宿、餐饮、就医、直饮水等的安全服务管理,不断提升服务改革发展保障能力和学生满意度。学校餐厅拥有沧州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A级单位”资质,是“河北省级标准化食堂”。学校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龙头,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持续深化内涵建设,加快专业布局优化调整,为将学校建设成为“河北卓越、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幼儿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高地而努力奋进。
  • 学校简介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征程。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学校现有教职工近3千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研究生近1万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六十年来,学校承载着为国家能源电力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与推进科技进步的历史使命。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方针,紧抓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发展。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可再生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十一大学院,59个本科专业。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分别位列A档和A-档;“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跻身前1‰行列;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9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6人,“973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7人,3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发起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学校现有7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高效洁净燃煤发电技术、核电技术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果,现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28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及研究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十五”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33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0余项。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科技论文国际三大检索排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排在前列。学校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100余家大型能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连续两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直)流试验示范工程特殊贡献单位”称号;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交流与合作,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创新。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140多个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与合作伙伴高校实现了学分互认,开展了学生交流、科研合作、专家互访等项目。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承办商务部、科技部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与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等15所海外高校共同签署“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合作伙伴备忘录;同德国黑森州--中国合作促进中心共同建立了中欧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同蒙古科技大学建立了中国—蒙古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积极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各项工作,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在美国建立的西肯塔基大学孔子学院是北美最大的孔子学院;举办多种模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与国外高校开展来华留学生、“2+2”联合培养等项目,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11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学校的奋斗目标: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是“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实质转型,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此基础上,再用10—15年时间,到2035年左右,“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实现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明确了学校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一个根本”,紧扣“两大任务”,抓住“三个导向”、突出“四个重点”,即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紧扣立德树人和提高质量两大任务,抓住改革创新、特色发展、开放办学三个关键导向,突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四个重点,带动学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站在继往开来的新起点,面向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九个坚持”为根本遵循,加快推进“双一流”特色、高质量建设,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书写华电人的“奋进之笔”,为把学校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华电贡献!
  • 防灾科技学院廊坊市永清县
    学校简介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救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始建于1975年,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000余人。学校立足防灾减灾行业,面向应急管理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培训等多层次、多类型并存的现代办学体系。学校现有本科专业32个, 包括防灾减灾核心类专业11个(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防灾减灾支撑类专业13个(工程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地理科学、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工程)、防灾减灾拓展类专业8个(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英语),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32个本科专业中,获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各1个、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1个省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1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科涵盖自然灾害成因机理、发生发展、防灾减灾措施、应急救援处置、灾后恢复重建等全过程,凝练整合12个支撑学科及34个科研平台,构建了“全过程、一体化”学科体系和支撑科研平台体系,包括20余个教学科研实验中心及90余个各类实验室,拥有国内高校最先进、最齐全的地震监测类仪器,仪器设备总值2.98亿元,生均3.30万元。建有7个校级重点实验室、2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和1个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先后成立综合防灾减灾、防灾减灾发展战略、工程结构减震隔震、防灾减灾技术与装备等24个校属科研机构。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立足防震减灾行业,面向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领域培养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设地震动力学与地球探测技术、地质资源与灾害地质、防灾减灾工程、地下水工程与地震流体动力学、灾害监测技术与工程安全、灾害信息处理技术、灾害风险评估与防灾减灾规划等培养方向。学校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单位和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11个;承担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发展学科、省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国际合作实验室等项目。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3”计划课题、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等680多项,科研经费累计近1.02亿元,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近20项。学校着力开辟凝练了地震前兆背景场、岩土工程抗震、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城市震害预测、地震地质灾害、地震观测信息处理、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灾害风险与应急管理等8个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灾减灾科研体系。学校承担了防震减灾规划编制项目等行业技术服务、社会服务项目200多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公共效益。学院深度参与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灾害的现场救援、科学考察、灾害损失评估以及中小学房屋破坏情况考察工作。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期间,学校向中央提出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议”被教育部等有关部委采纳,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校安工程”在全国铺开,极大提高了全国校舍地震安全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建有现代化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室内体育馆、游泳馆、高标准运动场等设施。图书馆纸介藏书近100万余册,并拥有“中国知网”“维普”等30多个电子资源数据库。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3.7万元,建有地震科学、工程地震、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等多个实验中心,有各类实验室86个,拥有国内高校最先进、最齐全的地震监测类仪器;有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0多个,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学校作为我国防震减灾基础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已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了近4万名毕业生,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勇于担当、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多人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地震系统70%的地震监测一线人员,80%的地震台(站)长毕业于此,学校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学校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坚定不移朝着我国防灾减灾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目标迈进,为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