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今年3521名高考考生享受加分 填报志愿要慎重
2013-06-2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广东的加分率仅为0.48%,明年将降至0.43%,同时保送生也将大幅缩水

  羊城晚报讯记者林世宁、实习生罗欣报道: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日前正式公布2013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具有加分资格考生名单,今年广东享受加分的考生总数为3521人,加分率仅为0.48%。另据了解,从明年开始,保送生资格也实施新政策,届时,广东具有保送生资格的人数也将大幅减少。

  两百考生中一人可加分

  广东今年的加分政策与2012年相同,包括各类竞赛获奖者、优秀学生、少数民族考生、“三侨”相关考生、退役军人考生等在内的七大类考生有加分资格,加分值在10到20分不等。

  在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加分名单中,广东省2013年能够享受高考加分的考生总数为3521人,高考报名总数为73万,高考加分率约为0.48%,相当于200名考生中只有1人可享受高考加分,略低于2012年的0.53%,与北京高达18%的受照顾比例相差甚远。

  记者对比广东省去年和今年的加分名单及数据发现,今年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考生和迁入广东省的少数民族考生加分人数为2339人(约占加分人数66%),去年该项加分的考生大约为2544人(约占加分人数70%),比例较去年降低4%。一直以来,少数民族考生加分都占据高考加分的大部分。对此,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少数民族聚居地多处于偏远山区,教育落后,给予加分优惠,是为了让他们有跟多的机会享受高等教育。

  加分要求广东比北京高

  记者对比2013年广东和北京的加分细则发现,两地细则都涵盖了少数民族考生、竞赛获奖者、优秀学生、退役军人考生、立功军警子女等几大类,但广东省比北京市对考生的资格要求更为严格。与北京市(省级)三好学生、市(省级)优秀学生干部都可享受加分的规则相比,广东省规定只有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者才能享受20分的加分,全省只有76人,约占加分总人数的2%,而北京享受这一加分的总共有3021人,占31.5%。

  明年采用新的加分政策

  2010年教育部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大调整,201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使用调整后的新办法,以此推算,2014年高考将采用新的加分政策,加分项目将从目前的23个锐减至6个,加分分值也由原来的10分到20分统一规范为本科加5分,专科加10分。这意味着,今年将是高考加分“最后的盛宴”。

  记者对照2013年高考招生具备加分资格的考生名单,如果按照“瘦身版”加分政策,广东明年高考加分率将降至0.43%。

  保送生明年不到三百人

  当大部分高中学生奋战高考考场的时候,少数部分的保送生不需要参加高考、或无压力高考,对于这种两极的现象,社会各界对此争议颇大。支持者认为,有资格被保送的学生一定是具有某些方面的特长或者综合素质高,这些学生获得保送的资格也无可厚非,这是国家重视人才的一种举措。更多的是反对的意见,有网友认为,“保送生资格审查不透明,为了争取到优质学校的录取资格,可能存在很多不被公众所知的现象,而且这种‘一步登天’的升学道路,并不真的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在教育部公示的2013年获得高校保送资格的考生名单中,广东省的学生共685名(含外国语学校推荐280名),包括省级优秀学生、各类奥林匹克竞赛、单科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在内的16个项目。而从明年开始,保送生资格也将瘦身。

  根据《关于调整广东省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第七条规定: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遴选为参加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在应届毕业当年保留高校招生保送资格,经所报考高校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其他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和科技类竞赛获奖者不再具备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如此,明年开始,保送生将大幅减少。如果对照今年的保送生名单,符合2014年保送生资格的人数只有292人(包含280名外国语学校推荐学生)。

  ■王云涛/制图

  ■新快报记者黄婷

  如果高考是“斗智斗勇”,那么填志愿的过程就是一个“智者见智”的较量!留守还是出走,听从父母安排还是坚持自己兴趣,去好学校做凤尾还是去次一点的学校做鸡头,面对诸多现实问题,考生们该如何选择?套用网友一针见血的评论“两年以后别怀疑,现在流下的汗与泪,都是当年填志愿时脑子进的水”。所以,正在为填志愿纠结的亲们,请慎重!

  关键词1:城市

  留守VS出走

  正方:迟早要回来为何要离开

  从进入高三到分数线出来,毕业于铁一中的奚奚一直坚持自己不会去外省上大学,她给出的理由很简单:第一,饮食气候差别太大难适应;第二,即便外出上大学,最后还是回广州工作,离开不如留守。高考分数过了重本线,奚奚说,她已经确定了,志愿全部填报省内的大学。

  同时,许多家长也坚持不让孩子去外省,他们认为比广州更好的城市没几个,出去没必要。

  反方:趁着年轻去外面看一看

  三个小时直抵西安游古城,趁着周末去洛阳,走走停停,发微博晒游记秀美食,这是刘若曦的生活。

  去年从二中毕业,她的分数刚好达文科重本线589分,她超乎家人预料,将志愿瞄上郑州大学,最终如愿录取。

  在她看来,大学四年不仅是用来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个阅历的积累的过程,外出上大学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声音

  “在火车站、飞机场、高速路遍地都是的今年,距离已经不是问题,选一个交通便利的城市,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也不错!”

  ——郑州大学学生刘若曦

  关键词2:专业

  热门VS冷门

  正方:知名度就是生命力

  考完高考之后,毕业于某示范性高中的小陈就和父母为挑选专业苦恼,擅长数学和物理的他一早便将这两个专业排除在选择之外:“我不准备当老师,学这两个专业怎么找工作?”

  同为毕业生的网友@爱上孙悟空也为挑专业苦恼,对着厚厚一本《报考指南》,他发微博直言自己选专业原则,“知名度就是生命力,没听过的专业一概‘PASS’。”

  反方:专业冷热一线之隔

  在最近蹿红网络的“四分钟说大学专业”的视频中,IT专业被描述为“从热带雨林变为地中海,只需要三年,以图为证。”

  网友“银色力量”将这段视频转发到自己所在的班级QQ群,并告诉记者,这么做是为了建议群里正在为选专业而苦恼的同学,客观看待冷热专业,“专业冷热就是一线之隔,我选专业就不会去看这些,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声音

  如今不少原来公认的热门专业已经出现了“就业荒”,甚至成“鸡肋”,而不少考生避而远之的“冷门”专业因为竞争小,或是一只能成就未来的“金饭碗”。

  ——网友@大眼看世界

  关键词3:决定

  家长意愿VS自己兴趣

  正方:经验之谈才靠谱

  孩子今年参加高考的林爸,一直想让孩子接自己的班,学工科专业,然而孩子的兴趣却不在这方面,为此,林爸几乎和孩子吵了起来。

  记者采访发现,因为专业选择而出现家庭“矛盾”的案例远不止一个,家长以过来人自居,他们的理由便是“我们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要多”。

  此外,“子承父业”“家族专业”等因素也成为部分家长做主孩子专业的主要原因。

  反方:我的未来我做主

  “自己做主有错吗?”面对学妹的困惑,已经念大二的小琳不知所措,当年因为专业选择,她与母亲吵翻,母亲甚至在开学时拒绝送她来广州。“母亲希望我读湖南师范大学,以后当老师,但我喜欢设计,想自己做主。”最后她离开湖南,填报暨大动漫设计专业。

  今年毕业的理科生陈同学考了655分,在准备填报志愿的同时,他还悄悄参加香港中文大学在广州的面试,“能去香港的话,我会说服父母同意我的选择”。

  声音

  从小我们就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又到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了,但愿所有的父母都能尊重孩子的选择。

  ——暨大大二学生小琳

  关键词4:学校

  凤尾VS鸡头

  正方:好学校当然有好的理由

  毕业于越秀某校的文科生林微良高考分数为598分,比一本线只高4分,她告诉记者,全家人都在苦恼如何填报学校,“一本学校选择少,二本学校选择就多了。”

  于是,她在微博中发出求助。网友“风清扬”力挺她冲一本,“上了一本线不去读二本,上了二本线不要去读专科。国内大学以批次划分,好学校当然就有好学校的理由,二手的奥迪还是奥迪,不可能是奥拓。”

  反方:“鸡头”有助培养自信

  与林微良的纠结不同,毕业于二中的李同学知道自己的分数(二本上线)没有达到理想学校后,他很快做出自己的决定,“去比较好的二本学校如广商,我只能去一般的专业,那我就去次一点的学校,做‘矮子中的高子’。”

  李同学说,他在出成绩的第一晚失眠了,最终说服自己“在一个学校默默无闻不如在另一个学校遥遥领先”,并觉得这样的选择也许有助自己培养自信。

  声音

  如果你足够自信,上了本科线建议冲一冲,好学校能为你提供的不仅是名气,还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中高三老师梁粱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公立专科层次高等职业艺术院校,有着60余年的办学传统,曾用名广东人民艺术学院(1969~1978),其前身为国家重点中专广东粤剧学校、广东舞蹈学校(广东粤剧学校成立于1958年,广东舞蹈学校成立于1959年),201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合并升格为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学校积极对标推进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坚持面向国内外文化艺术前沿、面向国家文化战略需求、面向区域经济文化社会需求,主动对接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建设,坚持内涵建设、创新引领、特色发展、开放办学的发展理念,聚焦艺术+,积极探索新师范、新文科建设发展,学校是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职业艺术院校。学校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属国家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注册地广州市,分东校区、西校区,校区间隔30公里,交通便利,占地面积320多亩,建筑面积132230平方米。学校主要承担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等任务,开展文化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承担文化行业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文化艺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开展国内外、校际教育的合作和学术交流。学校文化艺术类专业设置齐全,下设有:戏剧系、舞蹈系、音乐系、艺术设计系、社会文化系、文化创意系6个系,涵盖文化艺术、教育类等28个专业,包括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戏曲表演、戏剧影视表演、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音乐教育、现代流行音乐、音乐制作、钢琴伴奏、钢琴调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艺术设计、传播与策划、音像技术、影视照明技术与艺术、录音技术与艺术、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国际标准舞、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现代文秘、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音乐传播、舞蹈教育、学前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等专业。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472人,其中专任教师350人,具有副高职称60余人、正高职称6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8人。学校坚持服务于文化艺术产业需求导向,办人民满意的大学,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传统优势专业内涵建设,强化艺术教育、艺术表演专业特色建设,突出面向新时代文化艺术产业需求的艺术人文科技融合建设,探索拓展“艺术+人文""艺术+生活"“艺术+教育”“艺术+科技”“艺术+管理”等艺术服务型人才培养方向。学校2020年1月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校是全国“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广东省首批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学校、戏曲表演专业被评为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舞蹈表演专业被评为全国第二批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获中央财政支持。对接产业链构建出戏曲表演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以及现代流行音乐、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传播与策划专业4大校级专业群,初步形成服务于广东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突出重点”的高职艺术专业体系。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广东,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标国家“双高计划”绘制的职教发展蓝图,建设艺术+交叉学科专业群,打造艺术表演人才培养基地和高素质文化艺术“双技”人才培养基地,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努力将学校建成文化艺术类专业齐全、岭南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艺术院校。(更新于2021.8)
  • 学校简介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是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创建于1958年,1964年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易名为广东医学院,2016年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1960年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1978年有2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列为广东省属重点建设大学,1991年获广东省办学水平评估一等奖,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08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2年获批设立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5月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6年1月学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0年7月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9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效期6年。2021年8月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学校还进入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世界大学排名中心(简称CWUR)和美国权威的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两个著名权威榜单。学校总面积近2300亩,由湛江校区、东莞校区两部分组成,湛江校区位于富有亚热带风情的沿海开放城市湛江市;东莞校区创建于2002年,位于东莞市美丽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万余人,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学院(部)。学校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4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攀峰重点学科1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2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设岗学科5个。设有普通本科专业37个,覆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7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6省和港澳台地区招生。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广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个,广东省高校重点专业4个,广东省级课程思政建设改革项目9项。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7门。近两届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有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5个临床专科)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9个临床专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4个。学校现有教职工1868人,其中专任教师1329人,博士生导师67人,硕士生导师921人(含附属医院),双聘院士2人,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2人和讲座教授2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学校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等8人,广东省教学名师7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4人,省“特支计划”人才2人,“扬帆计划”32人,南粤杰出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60人次,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名中医5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7人。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专门建立了1万多平方米、设备齐全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现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14所非直属临床医学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合作教学机构遍布我省各地,形成了良好的校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科研平台服务管理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6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2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是“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湛江市医药产业联盟”、“广东省生命文化学会”等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牵头单位或会长单位。“十三五”期间,获国家级科研项目168项,其中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EI 收录论文 1309篇,出版学术著作61部,获国家专利授权128件,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项。学校网络是广东教育科研网湛江地区汇接中心,全面覆盖湛江、东莞两校区和直属附属医院,校内数字信息点超过3万个,建设有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还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198万多册,电子图书151万多册,音视频材料9000多小时,订有纸质期刊800多种,电子期刊4万余册,购买及可利用中外文数据库30余个。《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葡萄牙、芬兰、波兰、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5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了各类交流合作。先后加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一带一路”热带医学联盟、中芬应用型科学大学联合会,师生参与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活跃度逐年提高,先后获得欧盟“伊拉谟斯+”高校能力建设及教师交流项目。学校于2010年起招收港澳台学生,2019年起招收本硕博层次来华留学生。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始终坚守“面向基层兴医强医,培育英才守护健康”的责任担当,形成了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鲜明的特色,获得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得到张德江、胡春华等领导的高度评价,《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充分肯定,称赞学校是“基层医生的‘摇篮’”。办学64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和地方共培养输送了23万余名医学人才。学校生源充足,是广东省考生报考的热门省属本科院校之一。通过质量工程的建设,毕业生基础知识牢固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7.04%,在省内位居前列。2016年至今连续六年获得全国“最佳实践大学”殊荣。学校近五年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国家级170项、省级409项。学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学校恪守“立志立德、求真求精”的校训,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广东医精神,弘扬“严谨、朴实、仁爱、奉献的校风”,实施特色发展核心战略,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强校为要务,以社会服务为己任”的办学理念,立足广东,融入湾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同类先进、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崇高职业道德、强烈社会责任、深厚人民情怀,富有良好科学精神、创新素质、国际视野,具备坚实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厚实人文素养,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和广东省的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截至2022年3月1日)
  •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江门市江海区
    学校简介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成立于2009年,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原名“广东江门艺华旅游职业学院”,2012年更名为“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不断深化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开拓创新精神,探索开创出多元化特色教育发展之路。2017年通过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20年学校荣获“广东民办教育四十周年突出贡献机构”奖,戴初贤董事长荣获“广东民办教育四十周年突出贡献人物”奖。   学校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江门市,校园环境优美、设施良好,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448亩,校舍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25万平方米,建有21个设施完备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学校现有教职员工766人,专任教师636人,在校全日制学生11186人,全日制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把好民办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委下设6个工作部门,共有4个党总支、6个直属党支部,党的工作做到全覆盖。校团委下设两级团组织、相关学生机构,以及30个学生社团。学校建有体育馆、田径场、篮球场、网球场等各类体育场所,图书馆藏书123.46万册,各类期刊1000多种。   学校设有智能制造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建设工程学院、信息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医药学院、交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华为云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3个二级学院,开设了49个招生专业,组建了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等6个专业群,会计、软件技术专业入选广东省二类品牌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群、大数据专业群立项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形成了工、经、管、文、医等全面发展的学科布局。   学校积极引入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企业、博士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以产、学、研、孵为目标,探索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机器人、智能数控、电子芯片产业为核心,融人才培养、研发、产业孵化、市场营销、培训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科技创新园区。学校先后获得国家专利37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2020年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
  • 学校简介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前身为1955年创办的广东教育行政学院,1960年更名为广东教育学院,同年,广东工农师范学院并入。1970年停办,主体下放至肇庆地区新兴县,先后创办了肇庆地区师范学校和肇庆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复办,1982年被确定为省属成人师范本科院校,并于同年开始举办成人师范本科教育,1985年开始举办普通专科教育,1990至2008年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是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1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设有海珠、花都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35亩。设有教育学院等19个教学院系和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等14个研究机构,开设44个本科专业,分布在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和经济学等9个学科门类,全日制本科学生16000余人,成人在校生500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069人,其中专任教师714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189人,有博士学位教师21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4.17%。全校先后有30多人次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南粤先进教育工作者”“南粤教坛新秀”“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等荣誉称号。有省督学3人;教育部校(园)长培训专家1人;“国培”计划国家专家库专家7人;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工作室主持人3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受聘其他大学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0人。学校以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为已任,凸显教师教育特色。以学前教育和小学师资培养为重点,培养造就教育情怀深、专业基础实、实践技能强、信息素养高、发展潜力足的教师教育人才。在聚焦师范教育主业的同时,适度发展非师范教育,促进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为广东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培养“人格健全、文化知识广、专业基础实、职业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学校树立“教学以学生为本”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学分制改革,带动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及教学保障机制改革与创新。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全方位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众创空间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广东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我校被广州市职业能力培训指导中心评定为广州市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我校就业率均超过全省本科院校平均水平,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稳中有升。学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教育学、数学、生态学三个学科获批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近五年来(2016年-2020年),获省级以上重点科研平台6项,学校主持各级各类纵向和横向项目407项,其中国家级24项,省部级245项;自然科学类项目160项,人文社科类项目247项。学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北大核心论文数量为378篇,CSSCI收录130余篇,SCI收录180篇,EI收录73篇,CPCI(ISTP)收录6篇;出版著作98部;获得专利共70项;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连续五届获评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连续2次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期刊)”;2021年,学报全面改版为教育教学研究类期刊。学校主动服务广东省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学校已建成3个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并与广州、汕头、佛山等地政府合作共建了9所附属学校;与广州市白云区合作成立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实验教育集团,是广东省内首个小初高全学段覆盖的乡村教育集团。在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尤其是薄弱学校快速优质化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学校一直承担着基础教育教师、校(园)长的培训任务,是教育部校长领航工程基地、教育部教师国培计划基地,广东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等6个省级机构设在我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广东省80%以上的中小学校长在我校参加过校长培训,50%以上的骨干教师在我校进行过教师培训。学校积极拓展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分校、英国西英格兰大学、英国北安普顿大学、波兰热舒夫大学等10多所国(境)外高校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或合作办学协议,同时与西悉尼大学合作开展了“3+1”和“2+2”学分互认模式的联合办学项目,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在国家教育现代化总体规划框架下,学校确立的新的奋斗目标是:2025年前后,力争完成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目标,实现办学层次新突破,把学校办成一所办学规模适当、学科专业布局合理、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到2035年,把学校建成一所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教师教育特色彰显、服务基础教育优势突出,综合实力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教师教育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2021年9月更新)
  • 学校简介潮汕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潮汕学院)创办于1999年8月,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教发[1999]128号)设立的普通高等院校,颁发国家普通高校毕业证书。2006年12月率先通过“国家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学院座落于著名侨乡、商贸名城普宁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临厦深高铁普宁站,北接潮汕机场,背靠八百亩莲花山公园。 目前设有创业学院、理工学院、工商学院、人文学院,共计四个二级学院。为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学院专门成立跨境电商学院、物流产业学院和服装产业学院,同时建有潮汕文化研究中心,VR建模中心、食品药品检测中心、高端服装定制工作室、创客空间等重点实训室26个,校外实训基地32个。 学院坚持探索创新,大胆变革,学生在国家级和广东省大学生技能大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毕业生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就业质量逐年提升,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独树一帜,成果辉煌。各级政府、各类院校、企事业单位、媒体等机构来访络绎不绝,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赏。办学二十年来,已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学院正朝着“创业名校、就业名校”的目标迈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