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山东:本科二批实行征集志愿
2011-02-2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青岛日报讯 记者从昨日举行的省教育工作会上获悉,2011年我省积极推进高校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增加本科二批实行分批次征集志愿,而此前只在本科三批后实行征集志愿。

  所谓征集志愿,就是高考每一批次录取结束后,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及时汇总整理已录取考生数据,公布本批次分学校分专业的缺额计划,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参加征集志愿填报。此项改革初衷是为了提高高校报到率,有效利用教育资源。2010年我省开始从本科三批开始征集志愿,共分两批,考生可填报4所院校。由于征集志愿需要较长的工作时间,今年我省高考整个录取进程长达53天,今年预计时间将更长。(本报记者 刘淼)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开展“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学校还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管理人才的摇篮”,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2017年、2022年均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追溯学校历史,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隶属燃料工业部,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格局。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国家四大石油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协议。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华东)立项建设青岛校区。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2006年10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和承担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32家部属高校之一。2014年4月,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协议。2018年12月,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东营校区调整为东营科教园区,办学主校区调整到青岛。学校总占地面积5000余亩,建筑面积130余万平方米,发展形成了“两校区一园区”(青岛唐岛湾校区、古镇口校区以及东营科教园区)的办学格局。青岛两校区地处迷人的帆船之都、海滨之城,享有极高美誉的青岛,东营科教园区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生态之城、石油之城——山东东营,“两校区一园区”均位于“蓝黄”两大国家战略重点区域,同时青岛两校区还处于2014年新设立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学校建有研究生院,有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等16个教学学院(部),以及荟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自主设置二级学科,9个博士授权自主设置交叉学科,2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1个本科招生专业,11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等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地球物理学等6个一级学科进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全国前十名。学校教育体系完备,各类教育层次结构合理,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8900人、研究生9400余人,留学生97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人才培养质量品牌,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从广大校友中涌现出大批杰出人才,走出了30位两院院士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自国家实行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政策以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27年保持在90%以上,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2011年入选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9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100余人,博士生导师329人。有两院院士8人(含双聘),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3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5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5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人;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教学团队11个。学校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物探及勘探开发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非常规油气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4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60多家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4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实质合作交流关系。聘请了百余名著名专家、知名人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近年来,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逐步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建校近70年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正向着“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奋力迈进。
  • 学校简介潍坊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位于山东省昌邑市院校中街217号,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高等职业院校,北临渤海莱州湾,东临潍河,位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级战略的叠加地带,处于青潍都市圈、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等 “五区”重叠交汇处,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物阜民丰。学院处于山东半岛和山东内陆的咽喉地带,交通非常便利,济青高铁、潍莱高铁、潍烟高铁、济青高速、潍莱高速、荣乌高速从昌邑南北通过,距离昌邑高铁站15公里、潍坊北站25公里、潍坊机场30公里、胶东国际机场70公里,形成了20分钟上高速、30分钟乘高铁、1小时乘飞机的陆空交通圈,具备了立足潍坊、辐射全省、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学院占地面积510亩,投资6亿元,建成教学楼、宿舍楼、实训楼等17栋建筑,建设面积达15.3万平方米,所有建筑全部安装了中央空调系统,为师生创造了冬暖夏凉舒适的学习环境。按5G标准超前规划智慧校园,实现了校园互联网、校园监控网、校园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通,配备了触控一体机黑板、视频系统和音响系统,满足了远程教学、同步课堂和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培养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工匠为目标,确立了“德能兼修、知行合一”的校训,塑造了“兼爱至善、笃学励能”的校风、“博学精研、善教求真”的教风、“乐学善思,精技强能”的学风。打造了全新的教学理念,特色的成长课程,让学生健康幸福成长的育人体系。学院构建了以智能制造为基础,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环境保护为特色的三个专业群,开设了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6个专业。建成了与各专业教学相适应的实验室和实训车间33个,图书馆藏书12万册,电子图书600GB,满足了学生学习、实验、实习的要求。学院有全职专任教师123名,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41人,双师型教师72人,研究生69人,兼职专家、工程师30余人。聘请中国工程院刘韵洁院士担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原中国联通副总裁)姜正新博士担任荣誉院长。聘请清华大学聂永丰教授、吉林大学房春生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吴文良院长等一批知各专家为办学顾问。引进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康鹏博士等13名博士为学院学科带头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能够让学生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院在搞好专科教育的同时,强化专升本、自学本科和国际本科、研究生的教育,与30多家国企、央企等大型企业建立了人才就业基地,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发展铺平了成长之路。 欢迎有志青年报考潍坊环境工程职业学院,选择潍坊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塑造一个健康、幸福、有成就的人生!
  •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市崂山区
    学校简介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校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3个校区,占地2400余亩,正在建设西海岸校区。设有21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现有在校生3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3000余人、博士研究生2600余人、外国留学生500余人。教职工3896人,其中专任教师2009人,博士生导师50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3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6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蒙先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14位知名作家受聘为学校“驻校作家”。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度,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学校拥有科学考察实习船舶3艘,包括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3000吨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2”、300吨级的“天使1”科考交通补给船,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学校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主持其中“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2个功能实验室的工作,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其他6个功能实验室的建设。学校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微生物学10个学科(领域)名列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14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0项,被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23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962项,授权发明专利1364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9项。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 学校简介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是由教育部批准,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学校坐落于具有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城之称的山东省省会济南市,占地面积1300余亩,校舍面积近60万平方米。学校设有智能制造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现代艺术学院、交通学院、数字财金学院、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防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和基础教学部。在30年的发展中,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新工科,融合性,职业型”的特色办学思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凸显工科特色、注重内涵建设”的职业技术大学发展之路。学校党委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坚持改革创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了思政课教学、日常教育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教育“五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选择主流文化,崇尚主流价值,培养大学精神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教育引导作用。2022年,学校马院思政党支部获批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实现我校党建在国家级项目上的重大突破。学校根据山东省及济南市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了专业链与区域经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目前,开设本科专业20个,专科专业47个,形成了智能制造、新基建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建筑类四大优势专业群。四大专业群依工而建、优势明显、互为依托、各具特色。已建成省级品牌专业群(建筑类专业群、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专业群)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市级资源共享课各1门,省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新基建信息技术专业群)、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企校共建工科项目2个(机电一体化技术(3D打印技术应用方向)、智能制造--机器人应用技术);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1个(新基建信息技术专业群);市级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群)点培育项目2个(新基建信息技术专业群、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培育项目2个(汽车智能技术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软件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市级职业体验试点培育项目3个(3D 打印体验馆、汽车体验中心、建筑-城市-人居体验馆项目)。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91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的教师36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481人,“双师型”教师367人,兼职教师413人,学校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5人,山东省首席技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5支,柔性引进博士36人,领军人才、高级人才26人,其中省级及以上专业指导委员会领军人物4人,引进首席技术、技术能手等4人,引进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专业带头人8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学校坚持“能力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投入巨资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在校内建成集教学、科研、实训为一体科研基地8个,建立公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99个,与校外30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实习基地300余个。这些实训、实习、科研基地的建立为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学校面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围绕国家和山东省发展战略、行业企业技术难题、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和学校改革发展等方面,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推广转化活动。近五年,主持承担省、市教学与科研立项课题123项,其中省社科规划课题6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教育教学项目12项、省教育厅高校科技课题12项。承接行业企业技术咨询服务等横向委托科研课题49项,到账经费1200万元。在中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18篇,其中SCI、EI、ISTP检索收录50篇。主编参编学术著作和教材154部,取得国家专利授权99项、软件著作权61项,参与编制行业标准2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项83项。学校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全员参与就业,全程指导就业,全力实现就业”的就业工作体系。一是实施了一把手抓就业创业工程;二是通过就业指导课、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三是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和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实战平台;四是初步构建了1+X“多证”获取体系,学生可获得毕业证+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五是建立了“小贤才”校园招聘管理系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服务。学校荣获首批“山东省中华职教社创新创业学院”称号。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学校的发展获得上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先后荣获“全国百强职校”“全国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奖”“山东省先进社会组织“山东省高校后勤、校园绿化与管理、校园治安防范先进单位”等称号;学校党组织三次荣获“山东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校长吴梦军教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四届“黄炎培杰出校长奖”、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等称号。近5年,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436项,其中全国一等奖1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7项,省级一等奖79项、二等奖125项、三等奖182项。站上新起点,奔向新目标。作为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学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确立了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建设在全省、全国特色鲜明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目前,全校师生在学校党政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实现学校新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位于胶州上合示范区核心区内,淮河路1007号,学校地处胶州湾北侧,加之北邻胶东机场,南接胶州湾跨海大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学校占地面积约503亩,总建筑面积约为20.3万平方米。学校建设经费投入约为12.9亿元,其中一期工程建设总投资7.08亿元,一期教育装备总投资0.89亿元。2020年3月22日,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设立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批复》(鲁政字〔2020〕46号),同意设立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实行省市两级管理,以青岛市管理为主。2020年5月11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实施专科教育高等学校备案名单的函》(教发厅函〔2020〕22号),学校通过教育部备案。2020年10月10日,学校首批学生入学。在省市有关部门指导支持下,人才培养及办学发展取得良好开局,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学校深入研究办学定位,基本明确了未来发展思路和路径规划。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将逐步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丰富专业内涵。学校2020年首批5个招生专业,分别是学前教育、早期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美术教育。在高质量办好教育类专业的基础上,对接区域经济及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学校积极发展商贸类、旅游类等专业,2021年新增7个招生专业,分别是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中文、商务英语、商务日语、国际商务、视觉传达设计、首饰设计与工艺。目前,学生总数1460,教职工120人。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