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2011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考试成绩通知单即将发放
2010-12-23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2011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考试成绩通知单将于2010年12月27日通过邮政特快专递(上海市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联系电话:62725428)送达考生。考生若要提前了解自己的考试成绩,可于12月26日22时起,登录本网站,准确输入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和密码号(由考生身份证号码中的第4至6位和第10至12位的6位数字组成)查询;也可拨打960695声讯电话按“0”,并准确输入考生本人14位数的高考报名号和密码(身份证最后6位不含字母的数字)查询。

  考生接到考试成绩通知单后,若对自己成绩有疑问,可于12月28日上午9:00–11:30,下午12:30–3:00持本人准考证和成绩通知单到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钦州南路500号)申请成绩复核。成绩复核只查答卷卷面得分,是否有错加、是否有漏评,不再重新评卷。

  12月29日起未收到成绩通知单的考生可凭本人准考证到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领取。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80年,隶属于中国民用航空局,于2012年5月升格为大专,是一所面向行业,致力于培养服务于民航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公办高职院校。学院现有徐汇、浦东两个校区,两校区总占地面积680多亩,分别为徐汇校区(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西路1号)和浦东校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学海路100号)。徐汇校区定位于学院行政中心、部分全日制学历教育(航空乘务系)、成人继续教育(继续教育部)、网络数据中心以及民航在职岗位培训基地;浦东校区定位于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航空运输系、航空维修系、空港管理系、航空制造系、基础教学部),中外合作办学基地以及具有民航特色的专业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培训中心。学院目前现有教职员工429人,专任教师262人,副高以上职称56人,硕士及博士189人。学院在校学生约8700人。学院坚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聚焦民航特色专业优势,致力于推进内涵式建设发展,目前设置专业有民航运输、民航运输(民航电子商务)、民航运输(航空旅游服务)、航空物流、机场运行(民航机场气象观测)、机场运行(航空港管理)、民航安全技术管理、空中乘务、民航空中安全保卫、飞机机电设备维修、飞机电子设备维修、飞行器制造技术、飞机结构修理、航空地面设备维修、通用航空器维修(直升机维修)、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中外合作办学)等。其中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入选为上海市一流建设专业,空中乘务专业被列为上海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培育专业)项目。飞机机电设备维修、民航运输、空中乘务等专业入选民航局特色一流建设专业,航空物流专业入选“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上海市第一批试点推进专业,民航运输专业入选“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第一批试点推进专业。航空维修系《飞机发动机原理与结构》、航空运输系《危险品航空运输》课程被评为上海市市级精品课程。学院已经成为上海地区重要的民用航空产业应用技能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培训基地。建校以来,学院已经为全国民航培养了3万余名各类高技能应用人才,深受民航企事业单位欢迎,历届毕业生在业界具有良好的声誉,许多优秀校友已经成为民航各条战线上业务骨干、劳动模范和管理人才。学院具有良好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民航专业实训设施及装备一流,符合民航局对岗位在职人员培训的设备技术要求。学院是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和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授权培训机构;是上海市首家同时拥有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CCAR-147部学校)、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考试(CCAR-66部考点)资质的院校,是民航空乘、空保人员在职训练及考核基地,培训范围辐射全国。目前,学院正在申请作为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飞机维修与拆装项目全国训练基地。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与践行当代民航精神。学院坚持“立足华东、服务民航、特色鲜明、社会满意”的办学定位,以争创国内一流民航高职院校为目标,学院将全面落实“十四五”时期“一二三三四”民航总体工作思路,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与规模,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强化综合素质,努力参与构建现代民航职教体系,着力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能力,为实现民航强国、长三角一体化、国产大飞机以及上海“五大中心”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人才而努力奋斗!
  •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杨浦区
    学校简介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2018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的办学文脉可追溯到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1906年,美国基督教南北浸会在上海浦江之滨创建沪江大学。1928年,刘湛恩担任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学校全面纳入中国国民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沪江大学相关系科调整至华东各大学校,同时在沪江大学校址创办上海工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上海机械学院(1960—1994年)、华东工业大学(1994—1996年)。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博士开设德文医学堂,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2年,中法政府在德文医工学堂的原址上合办中法国立工学院。抗战胜利后,与由重庆迁沪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制为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83—1996年)。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归上海市管理。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划出组建上海健康医学院)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巍巍学府,沧桑百年,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志士仁人,滋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学校在融合传承创新中凝练形成“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校训精神,激励新时代的上理人守正出新,砥砺奋进。 学校占地面积近千亩。下设17个学院(部),全日制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000余人,研究生9000余人。在校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75人次,省部级人才189人次,高级职称教师859人,博士生导师260人。 学校长期依托、服务和引领行业产业发展,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出版印刷行业骨干高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医疗器械和出版印刷两大领域具有深厚的行业基础。近年来,学校学科布局不断优化,现有60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拥有19个国家级教学平台和51个省部级平台,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34个省部级平台。工程学、材料科学和化学三个学科稳居ESI全球前1%行列。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战略需要,以未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康复工程3大国际实验室和系统管理1个特色平台为载体,建设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5大一流学科和管理科学高原学科,并持续支持各支撑学科发展,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扬依托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培养“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学校持续贯彻“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的理念,本科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研究生教育注重“跨学科、重创新、贴行业”。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在校留学生近千人,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有中英国际学院和中德国际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学校始终坚持协同发展的办学战略。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共建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建“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与商飞、华为、上海电气、光明食品(集团)、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中科院上海分院、核八所等企事业单位开展全面合作。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分布在长三角区域的近30个科技转移工作站,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与杨浦区合作推进环上理创新街区发展。 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将紧扣时代脉搏,全面贯彻落实校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力争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引领产业技术进步的创新型大学,进而建设成为特色显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学。
  • 学校简介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由原虹口区五所职业学校于2000年组建而成。学校现有三门路、密云路2个校区,占地面积137.6亩,建筑面积93927平米。学校现有教职工297人,在校生2434人。 2000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校,上海市现代化标志性职校,2015年被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命名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科文职工之家、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特色实验校、上海市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模范职工之家等国家级、市级荣誉百余项。 学校现有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和文化艺术等五大专业群。拥有上海市职业教育国际商务开放实训中心、汽修开放实训中心和国际邮轮教学基地。是国家人社部命名的第43、44、45届世界技能大赛餐厅服务项目中国集训基地。 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型、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目标,学校形成了“改革•发展•特色”的办学思路和“把需要生活的人培育成生活需要的人”的办学宗旨,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与上海商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电子信息技术学院、上海济光学院等开展了中职—本科(7年一贯),中职—高职(5年一贯)的贯通培养模式,与澳大利亚TAFE学院开展国际化办学,与多家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并积极推进“双证融通”,让学生获取学历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步。 南湖职校建校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中外人士的关注。原上海市两任市长徐匡迪和韩正都先后来到学校视察,勉励师生。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品牌和口碑。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市浦东新区
    学校简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是一所工科见长,管经文理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普通高等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上海市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培育)单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是伴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断成长的一所新型大学。学校前身为成立于1960年的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1984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是目前上海市唯一一所以“工业大学”命名的高校。学校在60余年办学过程中,历经成人教育、全日制本专科教育及至硕士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面向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为上海和全国输送了各级各类技术与应用型人才近20万名,培养出了130余位全国和省部级劳动模范,被誉为“劳动模范的摇篮”,形成了“勤奋、自强、求实、创新”的校风,“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训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二工大人守正出新,砥砺奋进。  学校区位优势明显,师资力量雄厚。金海路校区地处上海浦东金桥,紧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众多世界500强企业毗邻,占地近800亩,校舍面积近40万平方米。学校下设16个二级学院(部),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近40%,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曙光学者等各级各类人才43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深耕内涵发展。学校是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培育单位,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人才培养覆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理学、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24个专业类别。现有6个硕士专业学位点、45个本科专业、20个高职专业。 “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上海高校II类高原学科建设。“十四五”期间,学校结合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目标,依据规划安排建设“机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节能与新能源材料)”两个高原学科。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等30余个。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等30余门。近3年,学生参加省部级及以上各类学科技能竞赛200余项,共获得奖项7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00余项。  学校始终对接社会需求,提升服务能级。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百余项。获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含青年)、浦江计划、曙光计划、启明星计划、阳光计划、扬帆计划、晨光计划等人才类项目50余项。作为第一单位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拥有“上海先进热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逆向物流与供应链协同创新中心(培育)”、 “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研究院”等省部级科研平台。与上海材料研究所联合共建“上海市工程材料应用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与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合作共建“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分实验室”。学校注重产教融合,与江南造船、商飞、华虹、航天八院、上海电气、中银上海市分行、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迪士尼等著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全面合作。依托二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在长三角地区的数十个技术转移工作站,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与浙江省武义县共建的“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落地并正式运行。  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目前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个高校和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开展本硕博多层次联合培养项目近140个。现有来自24个国家的110名学历留学生。目前建有全英语专业5个,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9门,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课程9门,共开设本科全英语课程86门,全英语项目24项。学校拥有国际联合实验室及联合研究中心14个,与海外联合申报欧盟伊拉斯谟+项目8项。  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将传承优良办学传统,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落实校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精技术、重责任、国际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把学校建成以工科见长,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而努力奋斗。
  •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静安区
    学校简介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培养演艺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前身是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45年12月1日由著名戏剧家李健吾、黄佐临、顾毓琇、顾仲彝等创立。1949年更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1951年更名为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1953年,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并入,组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独立办学、独立建制)。1956年正式更名为上海戏剧学院,隶属国家文化部,成为国家重点艺术院校。戏剧教育家熊佛西担任首任院长。2000年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文化部共建。2002年,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和上海市舞蹈学校并入,上海戏剧学院成为同时包括戏剧、戏曲、舞蹈、影视等学科专业,办学层次从中专、大学本科到硕士、博士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500多名,其中专任教师300多名,在校本科生2000多名,研究生700多名。学校现有17个本科专业。2019年,学校的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2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办人民满意的艺术教育,始终不忘“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出模式”,秉承“至善至美”的校训精神,把培养“品德优、基础厚、专业精、实践强”的德艺双馨艺术人才作为目标,自觉承担文化艺术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主动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等艺术院校。学校现设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授权方向7个。戏剧与影视学入选上海市首批高峰Ⅰ类学科建设计划,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分别入选首批高原Ⅰ类、Ⅱ类学科建设计划。2019年,学校以戏剧与影视学为主体进入上海市高水平高校建设行列。学校已形成“四个中心”校区布局和功能定位,分别为——戏剧艺术教育中心:华山路校区;中华戏曲教育中心:莲花路校区;国际舞蹈教育中心:虹桥路校区;影视新媒体教育中心:昌林路校区。设有表演系、导演系、戏剧文学系、舞台美术系、戏曲学院、舞蹈学院、电影学院、创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继续教育学院10个二级教学单位和附属戏曲学校、附属舞蹈学校2所附属中专。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艺术专门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为中国乃至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戏剧、影视、舞蹈、美术领域的名家和高素质专业人才,荣获众多戏剧、影视、美术、戏曲、舞蹈作品大奖,如“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飞天奖、金鹰奖、金话筒奖、金狮奖、白玉兰奖、荷花奖等,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声誉与影响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