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辽宁:关于做好2024年招收定向培养军士工作的通知
2024-06-0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根据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做好2024年招收定向培养军士工作的通知》(军政〔2024〕363号)要求,现就2024年依托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定向培养军士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报考条件

报考定向培养军士的考生,须为2024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年龄不超过20周岁(2004年8月31日以后出生),未婚,辽宁籍户口(含取得辽宁省居住证3年以上的),志愿至少服现役满5年,其政治和身体条件按照征集义务兵的规定执行。

二、招收计划

在国家核定的48所地方高校2024年高职(专科)层次招生计划内,面向我省的生源,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招收定向培养军士862人(含女军士6人)(具体招生计划见附件)。有关招生计划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中编制,并将“计划类别”标注为“定向培养军士生”。

三、招生办法

定向培养军士招生录取工作,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实施,执行专科提前批录取政策。

(一)应征报名。结合高考填报志愿同步进行。有报名意愿且符合基本条件的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在专科提前批录取选项中选择相应高校标注有“定向培养军士生”的专业。志愿填报结束后,由省招考办在专科提前批第一志愿报考的上线考生中,按考分从高到低的顺序,依照招生计划数的4倍确定参加政治考核、体格检查人员名单,高校第一志愿上线考生数量不足时,可扩大到非第一志愿的上线考生。

(二)政治考核。由各市征兵办按照征集义务兵政治考核程序和方法组织实施,统一填写《应征公民政治考核表》。各市征兵办根据省招考办提供的人员名单,于7月5日前负责通知考生本人。考生应于7月7日前主动到各市征兵办报名登记、参加政治考核。因考生联系方式不正确、关机、停机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联系的,以及不按时到各市征兵办参加政治考核的考生视为放弃录取资格。政治考核工作于7月19日前完成。

(三)体格检查。参加政治考核的考生全部参加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工作由各市征兵办于7月15日前集中组织。各市征兵办要积极协调卫生健康部门,择优遴选思想作风好、技术水平高的医务人员组成体检组,使用国防部征兵办配发的网络版征兵体检信息化管理系统,按照义务兵体检有关要求统一组织实施,兵役机关纪委全程监督。体检结论要在体检工作结束后3日内通报至参加体检人员。7月20日前,各市将体检(体检系统生成结论,特种作战人员合格备注说明)、政考合格考生名单报省征兵办;7月23日前,将《应征公民政治考核表》《应征公民体格检查表》送交省征兵办。女军士报考人员体格检查由省征兵办会同省卫健委统一组织实施。

(四)投档录取。省级招办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体格检查和政治考核合格考生的志愿,以及定向培养高校调档比例要求投档(顺序志愿投档的,控制在120%以内;平行志愿投档的,控制在105%以内),由定向培养高校择优录取,按规定发放录取通知书。当志愿上线的考生录取数量不足时,从省内体格检查和政治考核合格的上线考生中补征志愿录取。8月10日前,省级招办将录取名单抄送省级征兵办。

四、联合培养

定向培养军士学制3年,毕业后取得大专学历。前2.5学年的培养由定向培养高校负责,招收部队应当协助做好专业课教学工作;后0.5学年组织入伍实习,包括入伍训练和岗前培训,由招收部队负责。

(一)教学管理。定向培养高校应当单独组建班次,每班不超过50人(招收计划较少且分属不同招收部队的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的可以混编开班)。招生开始前,应当本着专业对口和指导便利的原则,由招收部队统一指定的教学指导机构,会同定向培养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定向培养军士对象在校学习期间,教学指导机构应当加强培养跟踪,促进教学与使用的对接,其他单位不得随意参与定向培养高校教学管理。定向培养高校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征兵办应当加强有关定向培养高校的指导督促。

(二)淘汰。定向培养军士对象入学1个月内,沈阳、葫芦岛市征兵办分别指导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渤海船舶学院组织身体检疫复查;不符合条件的,取消定向培养资格,由所在定向培养高校按照普通地方生调整至其他班次学习。定向培养军士对象在校学习期间,因身体原因不适宜服现役的,取消定向培养资格,由所在定向培养高校按照普通地方生调整到其他班次学习。因个人原因未完成在校课程、考试不合格,违反校规校纪受到处分或者违法犯罪,以及拒绝入伍经教育无效的,取消定向培养资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所在定向培养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处理。淘汰后空缺的培养计划,不再组织递补。

(三)毕业。定向培养军士完成入伍训练的准予毕业,毕业时不返回定向培养高校,由招收部队通报定向培养高校直接为其办理毕业相关手续;未完成入伍训练,或者入伍实习期间因政治、身体等原因不适宜服现役的,经招收部队具有相应批准权限的政治工作部门批准,由定向培养高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注销其入伍手续,定向培养高校负责接回并按照普通地方生予以复学。

五、入伍办理

定向培养军士对象完成规定课程、修满规定学分,由定向培养高校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征兵办会同招收部队结合上半年义务兵征集组织体格检查和政治考核;符合服现役条件的,由定向培养高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办理入伍手续,入伍时间为毕业当年3月1日。招收部队派出接兵人员,会同定向培养高校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征兵办完成档案交接,将招收的军士统一接入部队。

招收定向培养军士的档案材料主要包括:《招收军士入伍批准书》、《应征公民体格检查表》、《应征公民政治考核表》,以及入伍之前建立的学生档案、党(团)员材料等。

六、任命和待遇

定向培养军士入伍实习结束后,由所在部队按照招收军士首次授予军士军衔(含警衔,下同)级别有关规定,确定其军衔级别、授予军士军衔,军衔时间自毕业当年9月1日起算。定向培养军士批准入伍后至首次授予军衔期间,按照第一年度义务兵标准发放津贴、保障伙食,享受相应医疗、保险和抚恤等待遇;授予军士军衔后,自军衔起算之日起执行军士工资及相关待遇标准。

七、咨询举报电话

沈阳市征兵办 024-28858025

大连市征兵办 0411-80848021

鞍山市征兵办 0412-2271021

抚顺市征兵办 024-28860622

本溪市征兵办 024-43163032

丹东市征兵办 0415-2352021

锦州市征兵办 0416-4515051

营口市征兵办 0417-2946110

阜新市征兵办 0418-6674099

辽阳市征兵办 0419-3931723

盘锦市征兵办 0427-2868006

铁岭市征兵办 024-72222711

朝阳市征兵办 0421-2891678

葫芦岛市征兵办 0429-2776018

省征兵办 024-28871722

省举报电话 024-28871861

附件:2024年招收定向培养军士专业和招生院校分拨表

2024年招收定向培养军士专业和招生院校分拨表(一)

定向培养
地方高校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培养数量 招收
单位
条件兵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460306 电气自动化技术 5 火箭军
510205 大数据技术 5 信息支援部队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460301 机电一体化技术 5 海军 机务兵
51010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5 海军 机务兵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500211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15 武警部队
510204 数字媒体技术 15 武警部队
560206 影视动画 35 武警部队
500201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 35 武警部队
500203 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 35 武警部队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460503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 14 陆军 水面舰艇人员
500303 轮机工程技术 14 陆军 水面舰艇人员
460503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 28 海军 水面舰艇人员
500303 轮机工程技术 28 海军 水面舰艇人员
460503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 14 武警部队 水面舰艇人员
500303 轮机工程技术 28 武警部队 水面舰艇人员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570204 应用韩语 10 陆军
570204 应用韩语 5 武警部队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500301 航海技术 5 陆军 水面舰艇人员
500308 船舶电子电气技术 5 陆军 水面舰艇人员
500303 轮机工程技术 8 海军 水面舰艇人员
500308 船舶电子电气技术 10 武警部队 水面舰艇人员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510102 物联网应用技术 5 空军
510302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 5 空军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420305 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 8 陆军
440402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 5 火箭军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500301 航海技术 5 陆军 水面舰艇人员
500303 轮机工程技术 7 海军 水面舰艇人员
460303 智能控制技术 5 海军 水面舰艇人员
500303 轮机工程技术 5 武警部队 水面舰艇人员

2024年招收定向培养军士专业和招生院校分拨表(二)

定向培养
地方高校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培养数量 招收
单位
条件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500301 航海技术 10 武警部队 水面舰艇人员
500211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5 武警部队
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460601 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 5 海军 机务兵
460611 导弹维修技术 5 空军
500410 飞机电子设备维修 5 空军
420810 核与辐射检测防护技术 5 火箭军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420703 应用气象技术 5 火箭军
420301 工程测量技术 6 火箭军
420303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 5 火箭军
南昌工程学院 510103 应用电子技术 9 海军 水面舰艇人员
500203 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 5 武警部队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460609 无人机应用技术 12 陆军
51010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5 陆军
510103 应用电子技术 5 空军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500301 航海技术 5 海军 水面舰艇人员
500303 轮机工程技术 10 海军 水面舰艇人员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460301 机电一体化技术 9 陆军 水面舰艇人员
460301 机电一体化技术 5 火箭军
潍坊科技学院 460306 电气自动化技术 8 火箭军
510202 计算机网络技术 5 军事航天部队
510202 计算机网络技术 5 信息支援部队
滨州职业学院 500301 航海技术 5 海军 水面舰艇人员
470204 石油化工技术 6 空军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460301 机电一体化技术 7 海军 水面舰艇人员
460306 电气自动化技术 7 海军 水面舰艇人员
510201 计算机应用技术 6 信息支援部队
威海职业学院 500301 航海技术 7 武警部队 水面舰艇人员
510301 现代通信技术 6 武警部队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51010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5 陆军
500206 道路养护与管理 5 空军
500203 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 5 空军
51010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5 火箭军

2024年招收定向培养军士专业和招生院校分拨表(三)

定向培养
地方高校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培养数量 招收
单位
条件兵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500308 船舶电子电气技术 8 海军 水面舰艇人员
500211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5 空军
500203 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 5 空军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500303 轮机工程技术 5 陆军 水面舰艇人员
460609 无人机应用技术 5 网络空间部队
510202 计算机网络技术 5 信息支援部队
530802 现代物流管理 5 联勤保障部队
500301 航海技术 5 武警部队 水面舰艇人员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460306 电气自动化技术 5 海军 水面舰艇人员
500303 轮机工程技术 6 武警部队 水面舰艇人员
武昌职业学院 51010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10 陆军 女军士4
510301 现代通信技术 5 陆军
460609 无人机应用技术 5 陆军
51010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5 海军 水面舰艇人员
51010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5 空军
51010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5 火箭军
510209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5 联勤保障部队
510301 现代通信技术 5 武警部队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500211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7 海军 陆战队员
460104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5 信息支援部队
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460101 机械设计与制造 5 陆军
510202 计算机网络技术 5 陆军
510103 应用电子技术 5 火箭军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460607 飞行器维修技术 5 陆军
500412 通用航空器维修 5 陆军
460609 无人机应用技术 5 陆军
500410 飞机电子设备维修 5 海军 机务兵
500410 飞机电子设备维修 5 空军
460611 导弹维修技术 5 空军
460301 机电一体化技术 5 火箭军
510103 应用电子技术 5 火箭军 女军士2

2024年招收定向培养军士专业和招生院校分拨表(四)

定向培养
地方高校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培养数量 招收
单位
条件兵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460609 无人机应用技术 5 陆军
460604 航空发动机装配调试技术 10 空军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520101K 临床医学 5 陆军
520101K 临床医学 5 武警部队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460301 机电一体化技术 10 空军
460701 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 5 火箭军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460609 无人机应用技术 5 海军 机务兵
51010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7 火箭军
510209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5 军事航天部队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510301 现代通信技术 5 陆军
510301 现代通信技术 5 火箭军
510301 现代通信技术 5 武警部队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460609 无人机应用技术 5 海军 机务兵
500409 飞机机电设备维修 5 空军
500412 通用航空器维修 5 武警部队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460309 液压与气动技术 5 陆军
460609 无人机应用技术 5 空军
460609 无人机应用技术 5 火箭军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500303 轮机工程技术 7 海军 水面舰艇人员
460301 机电一体化技术 5 空军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420702 大气探测技术 5 陆军
420703 应用气象技术 5 海军 机务兵
420702 大气探测技术 5 空军


热门院校

  • 辽宁工业大学锦州市古塔区
    学校简介辽宁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应用型大学,始建于1951年,历经“锦州工学院”“辽宁工学院”等发展阶段,2007年3月更名为“辽宁工业大学”。学校2013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获批辽宁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获批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2017年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9年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学校现有18个教学院(部、中心),全日制在校生14500多人,其中本科生12709人,硕士研究生1269人。学校占地面积63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19亿元,图书馆藏书 134万余册,数字资源量达到56万余册。学校秉承“砺器悟道”的校训精神,培育和发扬“严谨求实、勤学进取”的优良学风,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10万名优秀人才。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加强学科和平台建设。拥有辽宁省一流学科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8个;建有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汽车及零部件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重点实验室7个,辽宁省技术创新中心3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2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辽宁省教学团队4个,辽宁省专业带头人4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0人,辽宁省优秀专家3人,“兴辽英才计划”攀登学者1人、特聘教授1人、青年拔尖人才7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59人,辽宁省特聘教授5人,辽宁省中青年社会科学人才百人层次3人,辽宁省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3人。3人连续多年入选“科睿唯安”发布的全球高引用科学家榜单。9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8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人才成长计划,15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现有4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18个,省示范专业4个,省特色专业3个,省本科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7个。获批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获批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高校实训培训基地1个,省汽车制造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个,省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个。获批省一流本科课程52门,省级精品课15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9门,省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省级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课程32门,辽宁工业大学MOOC在线教学资源平台上线运行课程1100余门。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8项,省教学改革项目11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3项,省教材建设奖11项,省级精品教材、规划教材8部。 学校坚持打造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发展。学校现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5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6万平方米大学生实验实训中心1个。构筑了以创新实践训练为主体的“实践创新、创新选育和创业孵化”三级进阶式培养平台,构建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创建了“学业、创新创业、职业和就业”的“四业”指导服务平台,建立了长效的驱动激励机制和保障制度。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着力打造创新创业课程,大力开展校级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选育项目和孵化创业项目计划,强化提升创新创业竞赛水平,形成了“创新﹒创业﹒创青春”的校园文化。中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连年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屡次收获国家级一等奖,各学科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奖项年均突破百项。2017-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全国获奖排名分列全国高校第132、141、112、100和115位,多次单年度进入全国高校百强,位次持续均居于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前列和辽宁省省属高校首位。 学校重视发挥科研引领支柱作用,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近五年共完成了包括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5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8项。多次入围中国大学ESI高被引论文排行榜百强高校,2篇论文获国际计算智能协会杰出论文奖(Outstanding Paper Award)。学校秉持“开放办学”理念,加强校地融合,产研融合,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建立了“辽宁工业大学海城研究院”“辽宁工业大学-万得汽车未来技术研究院”“辽宁工业大学-维森智慧城市研究院”“辽宁工业大学智能包装装备研究院”“辽宁工业大学应急装备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10余个,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完成科技成果转化400余项,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化,深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先后与韩国、澳大利亚、波兰、日本、新西兰、泰国、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在2017-2019年连续三年获批“中欧学分互换”项目,2017年和2020年获批“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目前,学校共有来自50多个国家近600名留学生,其中学历留学生数量占90%以上。 巍巍辽工,煌煌其著,砺器精湛,悟道深远。70年的改革发展,学校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面向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向前!
  •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大连市甘井子区
    学校简介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东软出资举办的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医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地处大连软件园核心区域,占地面积83.3万平方米(1200余亩),总建筑面积60.9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教职工800余人。学校基于中国IT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紧密把握市场机遇、瞄准产业发展前沿,聚焦“泛IT+健康医疗科技”领域,构建了计算机与软件类、智能与电子类、数字媒体与设计类、信息与商务管理类、健康医疗科技类五大优势专业集群,设置了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智能与电子工程学院、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健康医疗科技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机构,36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特色高职为辅,积极开展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2000年建校之初,学校就明确了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办学21年来,学校以“教育创造学生价值”为理念,紧密依托东软的IT服务优势和大连高新区的产业优势,构建了产教融合、面向应用的办学体制,形成了校企合作、协同共赢的运行机制,创造性地提出并在全校范围实施了TOPCARES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企业需求的互补对接。目前,学校已累计向社会输送5万余名IT应用型人才,历年就业率均在90%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据2020年麦可思调研统计,我校2019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6156元,比全国非“双一流”本科院校高940元;同时,我校2019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9%,比全国非“双一流”本科院校高2.2个百分点。2015年学校成为辽宁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变的10所试点高校之一,2017年学校成为辽宁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变的10所示范高校之一。建校以来,学校共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5项,其中: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13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含第三完成单位1项);2020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2021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学校现有本科专业中,有1个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4个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首批优势特色专业,4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支持专业,1个省级首批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3个省级首批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1个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5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在2019年首批国家“双万计划”评选中,学校共有9个专业入选,其中3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首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数量位居全国民办高校之首。在2020年第二批国家“双万计划”评选中,学校共有6个专业入选,其中1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至此学校14个入选“双万计划”的一流专业涵盖工、管、艺、文4个学科门类,占我校开设本科专业数量40%,覆盖我校本科在校生数的65%以上。在2012-2014年三个年度辽宁省面向全省本科高校开展的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学校参评的11个专业中有7个位于全省前3名。在2020中国民办大学一流专业排名中,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3个专业荣膺中国六星级专业,跻身2020中国顶尖专业行列;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物流工程、影视摄影与制作4个专业荣膺中国五星级专业,跻身2020中国一流专业行列。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流工程、影视摄影与制作5个专业在全国民办高校中均排名第一;2021年获批辽宁省高等学校数字校园试点建设项目、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项目首批合作院校;2021年获批2个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现代产业学院及2个辽宁省职业教育兴辽产业学院。与生俱来的产业基因和创新意识,使学校于2002年就率先建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Student Office & Venture Office,简称SOVO,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商标)。学校搭建了三层递进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营造了政策、制度、行为、环境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一体化融合。SOVO成立以来累计孵化各类创新创业项目超5500项;设立学生虚拟公司380余家,其中145家已注册为实体公司;超8万人次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首批99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50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并获批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 、辽宁省“大学科技园”,首批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首批大学生创业项目选育基地等多项荣誉资质。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和国际合作,目前已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南澳大学、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蒙特克莱尔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韩国建国大学、俄罗斯交通大学等100余所国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出国长短期留学、国(境)外实习就业、长短期来华留学等多种合作。每年来校长短期留学生400余人,出国留学和短期交流学生300人左右。多年来,学校注重全面建校,被省市政府授予省文明高校、省平安示范校园(全省仅5所)、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省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辽宁最美校园”、市工业科教旅游示范单位、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在党建方面,学校先后荣获了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评选党建类特等奖、思政类特等奖,辽宁省先进党组织、辽宁省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全省唯一民办高校)、辽宁省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辽宁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奖、辽宁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专项工作成果一等奖、辽宁省教育系统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辽宁省教育系统雷锋式学校等荣誉称号。2021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连续三年位列“民办及独立学院”第一,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中连续三年位列“民办及独立学院”第一。2022年,在全球领先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软科发布的全国民办高校排名中连续两年蝉联全国第三、辽宁第一,按理工科类院校排名全国第一。学校连续多年被新华网、中国网、搜狐、新浪、腾讯等媒体评为“中国最具实力民办大学”“中国十大品牌民办高校”“中国社会影响力民办高校”“2021年度综合实力民办高校”等荣誉称号。2020年学校入选汉萨大学联盟 2020 WURI RANKING产业应用类创新项目全球40强,2021年首次入围全球创新大学百强,排名97名,成为本年度入围该排行榜的第7所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大学。2017年6月28日,李克强总理莅临我校视察指导,并鼓励学校在东北转型中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勉励东软师生“面向未来、代表未来、掌握未来”。学校将认真贯彻李克强总理重要指示,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整合社会资源,以持续的改革创新提升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早日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创业型应用技术大学,为大连及东北转型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学校简介鞍山师范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位于拥有世界第一玉佛、亚洲著名温泉、国家名胜千山、中华宝玉之乡和祖国钢铁之都的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辽宁省鞍山市。学校始建于1958年,1993年升格为本科,200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1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3年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2019年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0年10月我校作为辽宁省唯一一所按需推荐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上报国家学位委员会,待审批。在60余年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博雅兼上、知行合一”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基础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0余万名优秀毕业生,遍布祖国的各条战线。学校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0万平方米。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1个公共教研部,1个附属中学。固定资产4.34亿元,图书馆藏书112.7万册。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117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数452人。学校有特聘教授7人;省“兴辽英才”计划人才1人;省教学名师5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专业带头人3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骨干1人;鞍山市地方领军人才1人,鞍山市高端人才11人。学校现有教育硕士招生领域7个,全日制本科招生专业47个(涵盖8个学科门类),高职招生专业24个。面向全国29个省份招生。各类在校生总数2万余人,其中教育硕士研究生222人、普通本专科学生13724人,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4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个,教育部教职委重点建设课程、省级精品课程17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近五年来,获批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省级各类教学研究项目44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5项。学校“十三五”以来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4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2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数234篇,其中在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项目、哲学社会科学省政府一等奖、在“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到款突破百万等实现了建校以来历史性突破。学校主办了《鞍山师范学院学报》并在全国发行。在人才培养上,学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教师教育优势特色,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大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班级、社团先后获“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百优创业社团”等荣誉,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公开发表论文及各类科技大赛获奖数量逐年增加,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数量和级别不断攀高,考研率逐年提升,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学校充分发挥人文艺术学科优势,助力区域城市文化建设。依托刘兰芳艺术研究中心、国学中心、里仁美术馆,开展千山文化、鞍山评书、工业遗产等区域特色文化的研究、整理、传播工作。学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凤凰教育集团、中兴通讯、达内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积极与区域文化、旅游、体育、健康等产业对接,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在国家开放大局中谋划新作为,开创国际化办学新格局,先后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优秀学生海外选派计划”、“海外名师聘请计划”、“留学鞍师计划”,努力推进学校国际化办学进程。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学校累计培养来自45个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4000多人。学校先后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7所海外高校和22个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交流合作关系,交流范围涵盖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六大洲,在推动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构建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办学体系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学校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是全国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副主席单位、“三北”地区高师院校协作单位、省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省幼儿园园长培训基地、省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研究基地、省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学校还先后获“全国首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共育基地”“辽宁省思想道德建设示范校”“辽宁省来华留学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面向未来,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为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铁岭市铁岭县
    学校简介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是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专科学校。 学院坐落于国家园林城市——铁岭新城教育园区。南临凡河,北倚凤冠山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学院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总投资4.08亿元 学院现有教职工440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0人,副高级教师91人,讲师145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82人,专任教师334人,在读博士3人,双师型教师137人。通过绩效管理、招聘引进、规范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学院初步打造出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电气工程系、财经管理系四个系,开设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3D打印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混合动力汽车维修技术)、汽车车身维修技术、通信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机电一体化技术、风力发电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电信服务与管理等十九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学院实习实训设备先进齐全。建有数控车间、焊接车间、汽车整车实训车间、物流实训车间等现代化大型实训车间8个,机电一体化、楼宇智能化、会计电算化、物流实训等宽敞的实验实训室47个,有数控加工中心、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实验、实训设备3100台(套)。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00万元。 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加强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研一体、工学集合,注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与企业合作共同培育人才。学院兼有134个校外实训基地,与海尔集团、日照集团、盼盼集团、天津三星通讯有限公司等500余家中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学院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助推教育质量提升,学院先后与德国吉夫霍恩第二职业学校、新加坡工艺教育局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双反互派教师指导、互派学生学习交流。与沈阳计量测试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填补几何量检测领域空白,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不断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学院树立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的教学改革新理念,用世赛标准引领专业建设。以承办世赛中国集训基地为契机,积极与世赛研究中心开展深入合作,将工业控制项目与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相融合,大胆尝试基于世赛的专业建设试点改革。组件教学改革团队,探索基于世赛内容的全新课程体系,真正提升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机械、电气、汽车等相关专业毕业生双证率(毕业证书及职业技能证书)达到100%,几年来学院共获得21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承担国家,省、市多项科研项目。学生在国家、省市组织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多位教师被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授予“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骨干教师”、“教育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2017年4月,我院电气工程系王林同学凭借着在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中国区选拔赛中出色表现,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据悉,2016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的388名选手中仅有36名选手获此荣誉。2018年6月,我院教师王林,光荣成为共青团十八大代表人选。 2017年2月13日上午10点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中国集训基地揭牌仪式暨第二阶段集训启动仪式在我院举行。8月25日,人社部副部长汤涛一行到我院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国家集训基地视察备战情况 。10月20日凌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在阿联酋阿布扎比闭幕,我院工业控制项目中国集训基地选手袁强在工业控制项目中,经过4天共22小时的奋力拼搏,战胜了来自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勇夺金牌。 学院先后获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辽宁省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辽宁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辽宁省外派劳务培训基地”、“辽宁省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铁岭市‘市长杯’职业技能大赛基地”、“铁岭市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基地”等国家、省市各级荣誉称号30多项。(更新时间2018年6月8日)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专业为主体,经济贸易类专业为补充,全日制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科研技术服务并重发展的高职院校。学院先后获得全国人社系统先进集体,第44届、45届、46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牵头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辽宁省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辽宁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辽宁省外派劳务培训基地,辽宁省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铁岭市“市长杯”职业技能大赛基地,铁岭市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基地等国家、省市各级荣誉称号30多项。 学校从2007年建校到如今,14余年砥砺奋进、主动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现了规模发展、特色发展、品牌发展、内涵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努力书写着职业教育“奋进之笔”。规模发展扬帆奋进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坐落于国家园林城市——铁岭新城教育园区。南临凡河,北倚莲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站在“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发展、抓职教就是抓民生”的高度,持续推动我市职业教育提档升级。2007年市委市政府整合铁岭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铁岭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铁岭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铁岭市粮食技工学校、铁岭市商业技工学校、铁岭市交通技工学校6所技校筹建铁岭技师学院。2007年5月26日在铁岭市凡河新区开工建设,2008年9月29日迁入新校区,2009年5月15日辽宁省人社厅正式批复成立铁岭技师学院,办学层次为中等职业教育,同年,学院提出申办高等职业教育,2010年3月10日获得辽宁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6月3日辽宁工程职业学院正式揭牌,自此,学院同时具有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 学院自成立以来,累计投资4.1亿元,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标准配套的定位,在办学条件、内部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上不断提升质量,做大做强,也助力我市实现了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学院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学院拥有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建有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等9个现代化大型实训车间,6个一体化教室,各类实训室62个,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实践教学工位2512个,有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铣床、普通车床、焊接、汽车检测与维修、电气自动化、会计电算化、工业控制等实验实训设备2259台(套),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4700余万元。创新发展彰显办学特色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秉承“崇德尚技 励志笃行”的校训,积极创新办学思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倾力打造职教品牌。 学院专业建设成效显著,重视专业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学院实际,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周期和建设重点,适时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紧贴市场、产业、职业的合理的专业布局。开设涵盖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财经商贸、能源动力与材料、旅游、土木建筑7个专业大类,14个专业类的23个专业。现有3个特色专业,包括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为引领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开展“1+X”试点认证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和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因材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中外联合培养、订单培养等凸显多元化人才培养特色,让学生在校学到技术、出校就能发展。 学校校企合作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深入,形成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科学育人机制。建有160个校外实训基地,与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京北方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本钢集团有限公司、辽宁陆平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500余家中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保障学生就业;与莱尼线束系统(铁岭)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圣凯龙机械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双向培养人才,实现学生高端就业;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与学生对接双选活动,实现学生理想就业。学院通过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积极推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筑巢引凤,建立“前校后厂”实训基地等措施和做法,学校办学活力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以校企合作为驱动,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办学之路。 围绕提升技能抓实训。学校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由注重学历教育转向注重技能培养,成功与国际教学模式接轨,开办“中德班”,依托双元制教学模式,理论实践一体化,学生即学徒,学位即工位,车间即教室,推行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岗位教学,让学生轻轻松松学本领。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吸引了更多的初、高中毕业生选择职业学校,学习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一批又一批技能型人才走上了就业创业的道路。 长期以来,学院聚力将管理经验做法提升到文化层面,继承和发展学校文化。厚植“职教文化”,打造文化育人品牌。学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并采取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绿色、生态校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技能大赛,成绩斐然。以赛促学,提升质量,学院着力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师生形成了提升质量的定力。学院被人社部确定为第44届、45届、46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中国集训基地,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家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牵头基地,培养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铜牌选手。 培养出的袁强选手代表国家参加工业控制项目比赛获得世赛金牌,学生王林在2016年的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全国选拔赛中取得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并成功入选世赛集训名单。2020年12月,学生姜昊、韩赫男代表辽宁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分别荣获工业控制(世赛项目)银牌、电工(国赛项目)第六名优胜奖,姜昊顺利入选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国家集训队。电气工程系利用自有优势场地和人才资源,成立世赛班,选拔优秀学员,组织日常严格训练和竞赛,训练学员优秀品格和优秀技能,通过以点带面,以班带校,起到积极的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的作用。 在世赛的影响下,学院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积极性很高,平均每年参加各级各类学生技能竞赛人数达100多人次,平均获奖人次达60人次以上,省级及以上奖获学生平均每年达20人次左右,学院学生曾于2014-2016年先后5次获得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汽车营销项目一、二、三等奖等奖项。 实施提升工程,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33人,教授29人,副教授87人,“双师型”教师127人,硕士及以上研究生78人。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先后与德国吉夫霍恩第二职业学校、新加坡工艺教育局、俄罗斯校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工业冶金学院开展校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双方互派教师指导、互派学生学习交流,开展双元制教育合作,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获批“高端外国专家项目”,高端专家法国卢瓦尔河谷国立应用科学院教授提斯布达与我院共同进行了为期3年的项目研究。截至目前,学院选派了23名骨干教师赴德国研修3次;学院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使教师与企业,专业与职业、理论与实践“零距离”对接。 步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辽宁工程职业学院凝神聚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用智慧与心血写好职业教育“奋进之笔”,谱写着职业教育新的壮丽篇章。
  • 学校简介沈阳北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前身是成立于2001的首批省级示范软件学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北方软件学院。学院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沈北路53号。建院以来,形成了集研究开发、人才培养、成果产业化为一体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和就业基地,紧密结合专业实际,打造多个教学实践平台即格微协同翻译生产线(国家级教学实践平台)、航空发动机知识化设计支撑平台(国防专项教学实践平台)、工艺规程协同编制平台(国防专项教学实践平台)、专题情报平台(省级专项教学实践平台)、格微协同协作平台(省级专项教学实践平台)、数字生态校园平台(省级专项教学实践平台)、智能巡检云平台(省级专项教学实践平台),形成了特色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群(省级示范专业)、航空工程专业群(计算机+数控+航空)、商务管理专业群(计算机+外语+商务)、数媒动漫专业群(计算机+创意设计)。培养了万余名深受国防、兵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软件“互联网+”应用等行业领域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企业欢迎的计算机、航空、数控、电子商务、外语和数字媒体类专业人才,是辽宁省技能型领军人才和实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辽宁省唯一具备航空特色的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航空企业急需人才的输送基地。作为软件开发和软件服务产业的领头羊,是辽宁省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国家两化融合排头兵,是沈阳经济区两化融合的重要基地。承接多个国家重大项目,是国内最大工程资料协同翻译基地。毕业生考取专升本比例高,是为省内高校输送专升本人才的优质生源基地。北软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青春号 众创空间”,是大学生众包众创的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学院自创办以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办学体制优势,始终秉持“爱的教育”和“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国家和辽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和高职类学生身心特征,锐意改革,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并重,技能为要,多措并举,注重质量。建院以来,秉承“格物致知 见微知著”的校训,始终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以“资源共享、多元开放、高效实用、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形成了“感恩爱国 求实创新”的校风、“笃学乐教 静思翔远”的教风、“崇德尚学 践行励志”的学风。学院以“爱的教育”理念引领构建的“感恩、爱国、励志”三位一体递进式德育工作体系和以“快乐学习”理念引领构建的“开放式”教学管理工作体系已成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彰显了新学校、新体制、新理念、新模式、新实践、新成效的巨大优势。办学实践已经取得优异成果,先后获得全国高校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一等奖,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两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五项,辽宁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两项、二三等奖十余项,沈阳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十余项;辽宁省党史学习在线答题荣获“优秀组织奖”,辽宁省高校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荣获“优秀组织奖”,辽宁省高校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荣获“三等奖”,沈阳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荣获“三等奖”等奖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14年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计算机专业群2017年入选辽宁省职业教育高水平特色专业群,成为省内民办高职院校唯一的代表。2021年10月,辽宁省教育厅发布《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对职业教育2021年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评审结果的公示》,我院申报的软件技术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双双入选“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辽宁省教育厅发布《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对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兴辽卓越院校和兴辽卓越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评审结果的公示》,我院申报的计算机专业群和航空智能制造专业群双双入选“兴辽卓越专业群建设项目”。学院设有计算机系、现代商务与管理系、数字媒体系、航空工程系,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劳动教育教研部、军事与体育教研部、美育及艺术教研部、就业指导教研部,纪委监察处,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党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学生工作处(武装部)、保卫处、教务处、教学督导组、招生就业处、发展规划处、后勤管理处、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办公室、产教融合办公室,实践中心、信息与网络中心,团委,工会,图书馆等单位。学院与其举办者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格微公司)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面向全院所有专业实施双元育人。格微公司是以两化融合、产教融合为核心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经历了从大学研究室、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软件学院和产业园区近23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集研究开发、人才培养、成果产业化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格微公司作为多语言协同翻译技术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创新平台)和教育部批准列入的先期重点建设培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国家级),是面向北软和市内、省内其它高校及有关行业的软件与大数据人才及两化融合应用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孵化基地、机器翻译产业基地和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在工业互联网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关键时期,学院的产教融合单位沈阳格微公司的“链上辽宁产业地图与生产要素服务平台”已经服务全省企业1.1万户,万家规模以上企业同北软进行深度“产教融合”,设置订单定向培养班。保北软学子好就业、就好业。目前,我院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在全省专科、本科共100余所院校中排名第三,我院所有招生专业均100%推荐就业单位。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