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辽宁:三批本科补录结束 专科高职开始录取
2013-08-0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至8月6日,辽宁省普通类三批本科院校补录工作全部结束,在补录阶段共录取考生1184人。普通类三批本科院校共录取考生19888人,较比招生计划增录981人。至此,普通类、艺术类、体育类和中职升高职本科阶段录取已全部结束,体育、艺术类专科录取已基本结束,中职升高职专科批次正在进行参考志愿录取。目前,全国各类各批次高校在我省共录取考生142132人。

  8月7日,普通类专科高职院校录取工作将正式开始。该批次在辽宁省招生的院校有428所,计划招生85832人,其中文史类 27385人,理工类58447人。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协会确定的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学院(校)位于沈抚新区旺力街,地处东北振兴“一带五基地”发展核心区域,距辽宁省会沈阳一步之遥,现代化有轨电车、地铁、公交线路四通八达,是融外观设计现代化,内部设施智能化,园林景观生态化的创新型校园。学院占地面积740亩,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是教学、实训于一体功能全面现代化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校)在做强师范教育的同时,依托抚顺石化新城(国家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和沈抚新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的石油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环保设备、生物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和石化电力装备、工业机器人、物联网、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群大力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与40多家规模企业开展产品研发、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科技攻关等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学院(校)拥有数字化图书馆,100多个现代化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15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可开展50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学院(校)共设14个教学系部,43个招生专业,以石油化工、建筑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学前教育、小学师范教育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涵盖化工、建筑、师范教育、材料与能源、制造、电子信息、经济管理、艺术、物联网等门类。现有省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专业建设带头人2人,省级专业建设带头人5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对接产业集群示范专业3个,省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8个, 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中央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国家、省级精品课13门。 学院(校)拥有一支以博士和硕士为骨干,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聘请清史专家阎崇年等国内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聘请“全国机械密封大王”赵林源为代表的一批工人技术明星担任学生技能导师,成立了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构建了“政府主导、行业引领、学院推进”的校企合作共建平台,企业全程参与学院(校)教学与管理。以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为基础,采用“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以赛带训”等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各种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成果显著,在全国石油化工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大赛、辽宁省汽车技能大赛、辽宁省数控技能、三菱电机杯大赛等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学院(校)与中国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实现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高职升本科(专升本)、自学考试、奥鹏远程教育、电大开放教育等本科学习途径。学院(校)与韩国浦项大学、翰林圣心大学、韩国新罗大学、韩国庆星大学、日本磐城日中友协等开展合作办学,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比利时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学院(校)与抚顺石化新城和沈抚新城100余家规模企业签订用人协议。毕业生曾经在中国神华、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石化、中冶集团、大连英特尔公司、甲骨文公司、三菱电机、三一重工、北汽福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北京京东方、青岛海尔、广州亚宝教育集团、义乌东北商会、大连爱儿坊幼儿园、沈阳六一幼儿园等多家优质企业就业。学院(校)连续多年被辽宁省委、省政府授予辽宁省文明学校、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就业工作创新单位、辽宁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科研先进单位、辽宁省平安校园、辽宁省高校思想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 学校简介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农、工、理、管、文、法、经、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学校创建于1952年,前身为东北水产技术学校,1958年升格为大连水产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为大连水产学院。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辽宁省管理。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大连海洋大学。学校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有黄海校区、渤海校区和瓦房店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7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使用海域面积6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学校现设有15个学院、1个教学部。有教职工近1200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2个,分布在农业、法律、翻译、土木水利、机械、电子信息等6个类别,有46个本科专业。2017年,学校入选“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学科体系完善,优势特色学科明显。水产一级学科为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学科,该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并列第四。拥有国家级多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大连海洋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承担质量工程项目和教研教改项目。“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淡水渔业教学体系”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5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7项。有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4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省级实训培训基地。获批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4个省级本科特色(示范)专业,3个省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本科重点支持专业;9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3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1个省级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8个省级一流本科建设点;1个辽宁省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门,教育部新农科项目3个。省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学校有较为完备的教学科研平台。有农业农村部刺参遗传育种中心1个,国家海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海洋法律与政策东北亚研究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中国渔政执法研究咨询中心1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技服务中心1个,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重点基地1个。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公益专项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535余项,其中国家级225项,省部级915项。有68项科研成果获市级及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36项。“海水池塘高效清洁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刺参健康养殖综合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分别于2012年、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主持完成的“刺参疾病的发生机制及无公害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于2013年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学校主持完成的“北方典型河口滩涂生物资源恢复与生境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2014年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主持完成的“沙蚕生物滤池研制及其在海珍品循环养殖中应用”获2015年获得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学校主持完成的“基于生态系统的北方海域全产业链现代海洋牧场生产模式构建与示范”获2017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主持完成的“基于多生物功能群资源恢复的北方河口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应用与示范”获2017年辽宁省技术发明三等奖;学校主持完成的“营养与免疫集成调控技术在刺参健康养殖中的应用及推广”获2018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学校主持完成的“红鳍东方鲀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9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主持完成的“公安机关治安管理执法规范指南”获2011-2012年度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学校主持完成的“追缴腐败犯罪所得国际司法协助研究”获2017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另外,学校获批4个水产新品种:中间球海胆“大金”、菲律宾蛤仔“斑马蛤”和菲律宾蛤仔“白斑马蛤”和虾夷扇贝“明月贝”。学校拥有一支结构相对合理,学科领域覆盖较全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86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414人。目前,有“双聘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水产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86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人、委员2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3人,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5人,辽宁攀登学者1人,辽宁特聘教授5人,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2人,享受各级政府特殊津贴17人,“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兴辽英才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02人,其中百人层次17人、千人层次31人,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1人,辽宁青年科技奖十大英才1人,省农业领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9人,省、市优秀专家27人,省高校教学名师18人,省高校专业带头人7人,大连市领军人才3人及领军后备人才7人,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2人,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培育计划36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创新团队3个,辽宁省农业科技创新团队6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个。学校拥有浓厚的蓝色育人氛围,形成了以“学贯江海、德润方厚”的校训精神和“兼容并蓄、追求卓越”的大海大精神为核心的蓝色大学文化特色。学校积极倡导”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教风,不断培育“明德尚学、志存高远”的学风,精心打造文化品牌项目“蓝色讲坛”,拥有“海洋之声合唱团”等各类文体、科技学生社团,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不断丰富第二课堂科技文化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学校先后与世界13个国家(地区)的72所院校(机构)签订了友好协议,涉及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学校的对外影响和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学校大力开展国际教育,拥有新西兰奥塔哥理工学院“3+1”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英国、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多所高校举办校际交流和联合培养项目,并于2020年成功加入“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联盟”,任中方常务理事。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招收培养多种模式和层次的来华留学生,学生生源涉及日本、韩国、俄罗斯、孟加拉、赤道几内亚等国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全力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以建设“蓝色大学”为发展理念,朝着“特色鲜明、国家一流研究应用型海洋大学”的奋斗目标加速迈进!学校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街52号(黄海校区)邮编:116023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平路288号(渤海校区)邮编:116036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东长春路二段12号(瓦房店校区)  邮编:116300联系电话:0411—84762652 84763008 84762612传 真:0411—84763306网 址: http://www.dlou.edu.cn
  • 学校简介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原名为阜新市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阜新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阜新高等专科学校。按照省、市政府地方院校调整的有关指示精神,自1999年至2014年,阜新师范学校、阜新职工大学、阜新市财贸学校、辽宁广播电视大学阜新分校、阜新公路学校相继并入阜新高等专科学校,现已形成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开放大学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多元化”特色办学体系。学校座落于辽宁省阜新市市区,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02人,其中教师378人,博士2人,硕士160人,副高级职称179人(占比47%),正高级职称56人(占比15%),双师型教师占比63%。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909人,其中高职在校生8504人,中职在校生1405人。另有成人教育、开放教育学生3566人。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2亿余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341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287元,教学用计算机2035台,图书馆藏书44万册,中外期刊600多种,数字图书资源充足。学校积极拓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与韩国新罗大学建立了协作关系,先后已有七批留学生赴韩国留学深造。学校开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动物医学、宠物医疗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大数据与会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测量技术、护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高职专业30个,构建了“装备制造、现代农牧、基础教育、文旅商贸、交通土建、民族医学护理”六大专业群。其中动物医学专业、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于2021年评为辽宁省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现代农牧专业群、基础教育专业群、交通与土建专业群”于2021年入选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兴辽卓越专业群。学校秉承“修德砺能”校训精神,实施基于“产教融合 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积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落实“1+X证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岗位适应水平与实践技术能力。学校建有机电控制与自动化、数控维修、汽车发动机故障检测、植物苗期、动物疾病检测、数字媒体、导游模拟实训、电钢琴、书法、美术鉴赏室、计算机广场等校内实训室91个。另建有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中心、北师大标准体系幼儿园阜新园--阜新高专幼教中心、阜新牧丰动物医院、阜新公路驾驶员培训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先后与中粮集团、沈阳忠爱联盟动物医院有限公司、南京华苏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沃美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雪人工程有限公司、北京英之杰天祥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昌硕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欧科环境设备有限公司、辽宁宏图测绘、大连海尔集团、沈阳丛文教育、凯莱酒店和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0余家、其中深度合作企业74家,合作组建“校企共建专业”和“企业订单班”10个。近年来,学校积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校教职工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创新进取,不断激发办学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了稳步提升。学校积极加强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职业教育”优势,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全覆盖,形成了“三建两线五对接”特色教学模式,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发展实际需求、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考核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综合培养与可持续发展培育的“五个对接”。学校积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三全两育五提升”特色育人模式。学校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努力构建教学与实践联动,指导与服务一体,就业与创业并举的“一站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学校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平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建立长期稳定的大学生就业基地71个。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保持平稳,毕业生就业率连年高于辽宁省平均水平。学校先后荣获辽宁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先进集体、辽宁省绿色校园、辽宁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征集大学生入伍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安全保卫先进单位、辽宁省三八红旗单位、国家青少年维权岗、辽宁省五四红旗团委、辽宁省共青团员先锋岗、辽宁省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东风浩荡新时代,奋发开拓新征程。发展中的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将继续不断抢抓机遇,砥砺前行,勇攀高峰!
  • 学校简介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协会确定的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学院(校)位于沈抚新区旺力街,地处东北振兴“一带五基地”发展核心区域,距辽宁省会沈阳一步之遥,现代化有轨电车、地铁、公交线路四通八达,是融外观设计现代化,内部设施智能化,园林景观生态化的创新型校园。学院占地面积740亩,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是教学、实训于一体功能全面现代化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校)在做强师范教育的同时,依托抚顺石化新城(国家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和沈抚新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的石油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环保设备、生物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和石化电力装备、工业机器人、物联网、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群大力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与40多家规模企业开展产品研发、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科技攻关等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学院(校)拥有数字化图书馆,100多个现代化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15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可开展50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学院(校)共设14个教学系部,43个招生专业,以石油化工、建筑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学前教育、小学师范教育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涵盖化工、建筑、师范教育、材料与能源、制造、电子信息、经济管理、艺术、物联网等门类。现有省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专业建设带头人2人,省级专业建设带头人5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对接产业集群示范专业3个,省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8个, 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中央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国家、省级精品课13门。 学院(校)拥有一支以博士和硕士为骨干,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聘请清史专家阎崇年等国内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聘请“全国机械密封大王”赵林源为代表的一批工人技术明星担任学生技能导师,成立了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构建了“政府主导、行业引领、学院推进”的校企合作共建平台,企业全程参与学院(校)教学与管理。以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为基础,采用“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以赛带训”等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各种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成果显著,在全国石油化工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大赛、辽宁省汽车技能大赛、辽宁省数控技能、三菱电机杯大赛等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学院(校)与中国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实现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高职升本科(专升本)、自学考试、奥鹏远程教育、电大开放教育等本科学习途径。学院(校)与韩国浦项大学、翰林圣心大学、韩国新罗大学、韩国庆星大学、日本磐城日中友协等开展合作办学,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比利时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学院(校)与抚顺石化新城和沈抚新城100余家规模企业签订用人协议。毕业生曾经在中国神华、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石化、中冶集团、大连英特尔公司、甲骨文公司、三菱电机、三一重工、北汽福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北京京东方、青岛海尔、广州亚宝教育集团、义乌东北商会、大连爱儿坊幼儿园、沈阳六一幼儿园等多家优质企业就业。学院(校)连续多年被辽宁省委、省政府授予辽宁省文明学校、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就业工作创新单位、辽宁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科研先进单位、辽宁省平安校园、辽宁省高校思想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 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市沈河区
    学校简介沈阳药科大学1931年始建于江西瑞金,前身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关怀下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调剂班。1934年,学校跟随红军长征,在两万五千里征途中历练,边走边学,边学边战,“马背上的药箱”精神与光荣传承至今,为祖国革命事业和药学事业发展培养了十多万名药学专门人才,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药科大学。学校总占地面积约1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6.5万平方米。其中校本部(文化路)校区占地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7万平方米;铁西校区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南校区(本溪高新区)占地面积120.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07万平方米。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教育的高等药学学府,设有药学院、制药工程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功能食品与葡萄酒学院、无涯创新学院、文体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亦弘商学院等12个学院。现有在校研究生4151人(博士生511人、硕士生3640人)、本科生8592人、成人函授生5251人。学校荟萃了众多的专家学者,教职工1156人,其中教师668人,正高级职称148人(教授143人),副高级职称240人(副教授230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全国药学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中科院“百人”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5人,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2人,辽宁省攀登学者6人,辽宁省特聘教授21人,辽宁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第二批人选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7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4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44人,“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17人,青年拔尖人才13人、教学名师2人、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4个,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学校始终以医药及相关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学校办学定位、突出药学学科优势、坚持药学教育主线,适度拓展本科专业布局,持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药为主,跨医、工、理、管4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共设置21个本科招生专业、1个国际合作办学专业、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6个成人本科专业。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示范和改革试点专业建设项目30余项。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2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9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5个、省级实践教学项目10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52项。学校是国家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有招收港澳台地区学员及外国留学生、国内高中保送生资格。现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药学、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3个。药剂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分析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分析学和中药药理学为辽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获批辽宁省“建设一流大学”,药学、中药学分别获批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学科”。学校学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国内外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根据第三方评价2021年9月发布的数据,学校在ESI全球高校和研究机构中进入前0.25%,世界排名1828位;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临床医学3个学科领域稳定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跨入全球前1‰(万分之六),世界排名65位,国内高校排名第8位,是辽宁高校国内排名最高、省属高校中唯一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化学进入全球前0.57%,世界排名843位,国内高校排名125位;临床医学进入全球前0.919%,世界排名4692位,国内高校排名118位。2021 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药理学与毒理学世界排名第57位。根据自然指数2020年排名,学校进入全国TOP200、排名第147位。近5年入选 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9人次,在“药理学、毒理学和药剂学”领域排名全国第一。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统计的近40年全球药剂学文献机构中,学校位居全球第六、国内第一。根据2021年10月全球学者库网站公布的“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排名”,学校共有19人入选,其中药学领域入选13人、入选人数全国排名第二。我校主办9种学术期刊(英文刊5种,中文刊4种),期刊种类齐全,实行梯度化、集群化发展模式。其中,英文刊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AJPS)是国内唯一被SCI收录的药剂学期刊,位于药学类JCR Q1区,2019年获得科协“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资助(资助5年),并于2019和2020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文刊《沈阳药科大学学报》为双核心期刊,《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为科技核心期刊。2020年,上述三本刊物同时入选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目录。学校办刊历史悠久,成绩显著。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秉承“以药学研究为特色,向大健康产业全域延伸”的发展思想,建成了集科技创新、技术孵化、成果转化、药品监管服务于一体的“3+1”型药物创新体系。体系拥有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56个,包括国家药物创新综合性平台、国家药品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与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涵盖了新药临床前研发完整技术链,部分功能与国家药物创新体系接轨。学校瞄准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创新药物设计与发现、药物递送系统开发、新药筛选、药物质量控制、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药品监管科学研究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多相脂质体、粉体学、中药质量化学模式识别、脑科学研究、“配体包埋式”主动靶向纳米粒、前体药物、毒理代谢、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多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技术水平,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1 项;获得新药证书137 个,其中一类新药证书10个。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累计向企业转化科技成果4400余项,合同额15亿元,其中合同额超亿元重大成果4项,帮助医药行业增加产值数百亿元。学校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制药企业,共同构建沈阳药科大学科技园、辽宁省生物技术与生命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辽宁省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辽宁省高等学校现代制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和辽宁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科技成果与创新人才的有效供给。牵头成立国家创新药物产学研战略联盟、辽宁省现代制药产业校企联盟,成员单位近100家。学校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英国、丹麦、俄罗斯、日本、韩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72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加大海外人才的引智力度,建立了1个国家级引智基地,每年聘请几十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科研合作;积极拓展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换学习、海外实习基地建设等国际交流项目;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深层次合作,引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新时期,沈阳药科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学校党委“1,1,2,3,4”工作方针,制定了面向大健康领域,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交叉、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药科大学发展目标,明确了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国际交流合作为职能,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及红色基因、红色传统为文化传承,开创学校发展建设的新局面,为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