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内蒙古: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报考条件的解释
2013-06-2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贫困地区专项计划解释 

热门院校

  •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呼和浩特市玉泉区
    学校简介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是由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内蒙古大学与社会投资方合作,于2005 年开始筹建,2008 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并在当年开始招生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学院位于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毗邻南湖湿地公园和内蒙古大学南校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学院秉承“立德立学、创新创业”的办学宗旨,按照“立足北方、育人育才、创业实干、特色办学”的发展思路,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在继承内蒙古大学品牌学科专业优势的基础上,根据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有艺术学院、语言与传媒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交通与环境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治理论教学部、体育教学部 8 个院部,开设了绘画、动画、表演、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会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土木工程、环境科学、汽车服务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软件工程 28个本科专业,形成文、理、工、经、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新闻学、汉语言文学、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视觉传达设计5个专业为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目前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 8400 余名。学院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院教师在自治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现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人、教坛新秀1人、教学团队2个、优秀教师2人、五一劳动奖章1人、精品课程5门。近5年来,学院教师主持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5项,校级项目98项,发表论文92篇,获得专利2项,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12本,获得省级优秀论文奖11项。学院建有过程控制实验室、通信技术实验室、录播演播室、同声传译语音室、服装产品艺术实训室、动画实验室、会计仿真实验室等50间专业实验室,与78家单位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着力构建“立德立学、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建立了学风教风建设长效机制,形成了“以生为本、求实拓新”的教风和“崇德尚学、勤勉笃行”的优良学风。学院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特色,形成了“教学深化—科研辅助—以赛促创—服务支撑—文化引领”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实现教学嵌入与深度融合。开设创业仿真实训课,系统进行创业教育;设立创新学分和“双创基金”,实施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孵化。“程序设计大赛”、“工程制图大赛”、“英语知识竞赛”、“成语大赛”、“财会技能大赛”等专业竞赛搭建了教学相长的创新育人平台。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骄阳之家”成为创新教育的先锋代言。近5年共完成自治区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项,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85项。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先后斩获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全国挑战杯竞赛铜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华北五省赛区一等奖等多项荣誉。近5年,共荣获省部级及以上学术科技竞赛奖项170项,生动诠释出创院学子的创新实力和青春风采。学院敞开胸襟迎接全球化浪潮,着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间交流合作,举办中蒙俄艺术文化研讨会、大学生设计艺术展,彰显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与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缔结伙伴院校,与英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泰国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合作开展本硕连读保送研究生项目、学历提升计划,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出国深造和交流学习平台。学院聚力打造文化育人平台,深耕精神文化沃土,涵育师生品行情操,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青年成才圆梦。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宿舍文化节 、体育文化节、心理健康活动月……青春舞台千帆竞舞,活力绽放。“志愿服务季”、“毕业季”、“迎新季”、“感恩季”主题活动,激发精神动力,汇聚青春能量。创院大讲堂、主题朗诵会、诗词吟唱、创意涂鸦、话剧展演,诸多文化育人品牌亮点纷呈,影响广泛。“创院之星”、志愿服务,立责任担当,树青春榜样。学院每年开展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200余场,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弦歌昂扬。这里,是青春绽放的舞台,是敦品励学的殿堂,创院学子精于学业,全面发展,放飞希望,成就梦想。截至目前,学院已向区内外各单位培养输送毕业生近2万人。学院各届毕业生遍及区内外教学、科研、党、政、军及企事业各条战线。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深厚的人文素养、优秀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能力,贏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大批创院优秀学子在地方岗位上奋发有为,成为骨干,奉献青春,贡献力量,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书写创院华章。
  • 学校简介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学校代码:14248。前身原伊盟师范学校、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是2007年4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2009年4月在教育部备案,由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兴办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坐落于环境优美、生态宜人的国家4A级旅游城市——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占地1015亩,校区规划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整体规划大气自然,各类建筑各具特色,校园四周微丘环抱、绿林围绕,院内亭台相望、园路纵横,到处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是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校园,鄂尔多斯市园林式单位,自治区普通高校学生工作和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院现有教职工263人,其中专任教师22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74人,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129人,自治区教学名师4人、自治区教坛新秀4人、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2个、自治区技能大师1人、院级教学名师8人、院级教坛新秀10人;高级工、高级技师15人,工程师32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0.5%,聘请企业兼职教师40人。学院现设化学工程系、资源工程系、自动化与信息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人文系、基础部7个教学系部及内蒙古电大鄂尔多斯分校和1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设民族传统技艺、煤矿开采技术(自动化开采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应用化工技术、煤炭深加工与利用、建筑工程技术等38个专业。其中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已通过国家“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验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学院现有自治区精品课程4门,院级精品课程8门;在建的院级重点专业6个,精品课程23门,优秀教学团队4个。学院投资2.6亿元建成高起点、高标准的化工、机电、煤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建筑工程等实验实训室95个,多媒体教室92个,图书馆藏书22万余册,中文纸质期刊370余种,电子图书24万册,计算机机房拥有计算机1000台,1500兆网络覆盖全校园。学院被上级主管部门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内蒙古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鄂尔多斯市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鄂尔多斯市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鄂尔多斯市建设行业人员培训教育基地、“京蒙工会跨区域促进就业创业培训服务基地”、国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 学院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理念,紧紧把握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与鄂尔多斯空港物流园区、大路工业园区、棋盘井工业园区、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达拉特经济开发区等10多个园区各类企业建立了产学研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了7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搭建了平台。学院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院秉承“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互联网+”职业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各级各类在籍学生10000余人,其中三年制高职学生4135人,五年制高职(3+2)学生1544人,电大本专科在读学生6497人。建院以来,已为社会培养高职毕业生近万人,培训复转军人3500人,培训企事业单位在职员工30000人。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学院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冠名培养”,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与鄂尔多斯集团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京东方集团、新奥新能能源有限公司、上海中锐教育集团华汽教育、乌兰集团等二十多家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与京东方集团等企业合作举办“京东方冠名班”、“鄂尔多斯化工工艺冠名班”、“软通动力班” “新奥班”、 “乌兰国际冠名班”“达内科技冠名班”“天津圣纳科技冠名班”,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院聘请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业带头人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为学生颁发奖学金,在工学交替、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对接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为学生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十分重视科技研发工作。建院以来,获准立项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1项、自治区级科研课题70项;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地厅级科研成果奖励4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0项;出版著作、规划教材60部;发表高水平论文600余篇。课题立项层次与规模、科研成果质量与数量连年位居全区高职院校前列。1人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 1人入选鄂尔多斯市“草原英才”,2人被聘为鄂尔多斯市科技顾问,17人入选市科学技术专家库,科技专家数量占比鄂尔多斯市教育科技系统之首,学术交流与科学普及活跃,学院已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
  •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呼和浩特市新城区
    学校简介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前身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民办本科高校。学院于2008年开始本科生招生;2010年获准开展留学生教育;2016年启动双学位教育,并被确定为自治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2017年获准“专升本”招生资格;2020年3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成功转设(教发函〔2020〕16号),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东临白塔国际机场,西接呼和浩特火车东站,南北两侧紧挨地铁1号线和京呼高铁,交通非常便利。学院毗邻内蒙古博物院、乌兰恰特大剧院、内蒙古科技馆,处于呼和浩特市文化中心,是距离自治区政府和呼和浩特市政府最近的高校。学院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美,2016年被呼和浩特园林局评为“呼和浩特市园林式单位”,2020年被呼和浩特市绿化委员会评为“首府花园式校园”。学院依据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设置学科专业,现有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6大学科门类、15个一级学科,涵盖26个本科专业。26个本科专业为:金融学、保险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新闻学、广播电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物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广播电视编导、动画、美术学、绘画、摄影、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其中,学前教育、英语、广播电视编导、会计学、美术学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另设5个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万余人。建校以来,学院在“立校为公、执教报国”办学理念指引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并以“平安校园”“内涵建设”“国际化办学”为工作指导思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学院被学生和家长称为“内蒙古管理最严格的大学”。在教学方面,学院将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通过每天查上课情况、每周开系主任会议、每学期组织教学检查等方式,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在学生管理方面,通过团建“五大工程”(人文素质拓展、卓越管理培训、校园文明建设、社会义工和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四查制度”(查早操、晚自习、夜不归宿、劳动教育)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学院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了毕业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院全日制在校生人数14年增长了14倍,截至2021年共培养输送出近2万名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均居自治区本科高校前列,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学院成立有科研工作促进委员会,出台了《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每年的科研经费以100万元为基数逐年递增,每年开展一次“学术交流活动月”。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各类科研立项上百项,发表论文千余篇。在科研方面学院最具特色的是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和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于2015年成为世界岩画组织第53个成员单位,目前建起了中国北方岩画数据库,出版了《世界岩画艺术》译著系列丛书,发表了20多篇论文。学院的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在业界具有较高知名度,是巴基斯坦《外交视野》杂志供稿单位,承担着巴基斯坦两所高校和一家国际期刊的论文评审工作,还承担了中国科学院某研究项目,近年来出版3部译著,发表30多篇论文。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外籍师生最多的大学之一,近年来国际化办学特色突显,主要表现为教学形式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和校园文化国际化。学院先后与英国、美国、韩国、巴基斯坦、多哥等国家的20余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附属小伦敦英语学校共聘请外籍教师70多人,先后招收来自多哥、加纳、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巴基斯坦留学生200多人。2010年,学院与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建立友好关系,两任大使先后4次访问我院,至目前共派往巴基斯坦的师生达40多人次。2017年,我院与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和河北师范大学共五所院校成为巴基斯坦政府奖学金项目的合作院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和保证监督作用推动了学院健康快速发展。建校伊始,学院就提出“三个放心”和“三个前列”的党建工作指导思想,并将党建工作列为学院长期工作的重点。“三个放心”即让党和政府放心,让家长和学生放心,让教职工放心;“三个前列”即在学院内各项工作中,党建工作要走在前列;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转设前原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各党总支中,我院的党建工作要走在前列;在全区独立学院及民办院校中,我院的党建工作要走在前列。近年来,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成绩日益突出,知名度和美誉度也随之提高,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自治区平安校园”“全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学院党委先后被评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先进党委”“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六个好’党组织示范点”等称号。
  • 内蒙古大学呼和浩特市赛罕区
    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内蒙古大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距北京400余公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学校于1957年高起点创办,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任首任校长(1956—1968),原高教部综合大学司副司长于北辰任副校长,中科院学部委员、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耶鲁大学博士李继侗先生来校执教并任学术副校长。党和政府从北京大学等国内十几所著名高校,选派一批知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了建校初期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带来名校积淀悠久的治学传统和崇高大学精神,为学校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办学基础和优良学风校风。  学校于1962年招收研究生,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省部共建”大学,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高校(“一省一校”),2016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一流大学建设支持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高校。  【机构、学科与专业设置】学校由校本部、交通学院、满洲里学院构成,另设有1所独立学院——创业学院。校本部设有21个学院。  学校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11大学科门类,拥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动物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18个自治区重点学科、8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另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另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生态学、化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中国史入选自治区“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和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现设有95个本科专业,有130个本科教学实验室、97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现有4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西部卓越基层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6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门国家级精品课、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5门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现有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个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人才培养】全校有各类在校生27300人。其中,本科生15834人、博士研究生812人、硕士研究生6741人,校本部本科生13744人、博士研究生812人、硕士研究生6491人、来华留学生450人。在校生中,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30%左右。建校以来,先后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旭日干、刘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赵进才等一批杰出校友。  【师资队伍】全校有在编教职工1955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286人,教授276人、副教授462人;校本部有教学科研人员1125人,具有博士学位比例占75.73%,教授262人、副教授396人。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2人,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9人,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42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2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144人,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88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研究团队2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团队1个,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14个、教学团队26个,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团队22个。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2人,全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科学研究】学校现有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另在蒙古学、民族学、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等学科领域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级重点研究平台13个(理工科10个、人文社科3个);有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42个(理工科32个、人文社科10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完成理工科国家和部委科研项目546项、新获批立项606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自然科学重大重点项目68项。完成内蒙古自治区科研项目805项、新获批867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35项;共获准人文社科类项目1222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项、重点项目1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3项、重大委托项目1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5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286项(其中,一等奖17项),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全国第四届民族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2项。学校化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基于WOS统计结果,2020年学校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增长到2012年的8.57倍。  【社会服务】学校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在现代农牧业、生态环境建设、草原家畜种质资源创新与繁育、能源与新材料、矿物资源利用、生物医药、食品安全、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决策与咨询等领域取得一批成果,产生了重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建设“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全面推进牛羊创新制种技术研发,提高自治区草原家畜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利用与良种繁育能力;实现了牛羊繁殖生物技术体系和智慧牧云服务技术体系的完善与产业化应用,建立了牛、羊和骆驼生态养殖新模式,开展肉乳产业结合的肉牛产业模式研究与试点推广示范,与地方优势企业合作开展肉牛提纯复壮与奶绵羊品系繁育工作;完成9亿亩天然草原土壤矿物质、羊只营养普查与分布图谱绘制,创新草原营养大数据,探索建立“健康牧场”技术认证体系;集成草地适应性放牧利用技术、退化草地综合改良技术和刈割草场持续利用技术,开展现代家庭牧场生态畜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内蒙古“一湖两海”水生态综合治理,提出中国北方退化河湖水生态修复、水资源调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维持方案与对策;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解决马铃薯行业产业中存在的共性关键技术;在传统蒙药基础上,利用现代药学技术开发创新蒙药;针对原矿杂质矿物质提纯分离关键技术问题,开发了系列膨润土深加工专利技术;针对煤炭资源清洁利用,开发了合成气制异丁醇关键催化剂和核心技术工艺;发挥学科优势,为自治区发展战略性新兴光伏产业、建设光伏小镇与现代农牧业融合示范基地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开发出国内首款蒙古语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系统、AI蒙古文智能平台、支持多字体的蒙古文OCR系统、蒙汉机器翻译系统、蒙古文与西里尔蒙古文相互转换系统、蒙古文手写识别系统等;发挥民族学等人文学科优势,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参与自治区文化旅游产业标准定制,为自治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近年来,学校着眼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成立了“蒙古国研究中心”“中蒙俄经济研究院”,与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共建“内大智库”,2017年学校入选“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蒙古学研究中心、蒙古国研究中心先后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国际交流合作】学校与国(境)外的10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师生国际合作交流日益扩大和深入。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设有中美生态、能源及可持续性科学内蒙古研究中心,与日本爱知大学合作设有中日共同GIS应用与地域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与英国华威大学合作设有中英企业数字实验室。学校设有蒙古国研究中心、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日本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呼和浩特中日交流之窗,与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合作建有孔子学院。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全国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国留学生汉语预科教育基地、国家汉办来华留学生新汉语水平网考考点,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高校。学校设有国际教育学院,年接收来自亚、欧、美、非四大洲的蒙古国、俄罗斯、韩国、日本、老挝、泰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乌克兰、卢森堡、英国、西班牙、尼日利亚、卢旺达、多哥等26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近700人。  【办学条件】全校占地面积4058.18亩,建筑面积88.4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16亿元。其中,校本部占地面积2108.18亩,建筑面积73.8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56亿元。图书馆是教育部民族学科蒙古学文献信息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全国专利文献服务网点和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联合目录项目B级成员馆、省级中心馆、中国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CHAIR)16个发起单位之一,全校印本文献352.66万册(校本部310.72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09个、电子图书74.78万种、全文电子期刊7.61万种。校园网覆盖全校教学科研和办公及生活服务全区域,校园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内蒙古地区主节点。  【办学目标】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内蒙古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求真务实”校训,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扎根边疆,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 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
    学校简介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是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与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一体共建、共享教育教学管理资源。学院占地200万平方米,拥有莫斯科大学风格教学楼、完善的体育运动设施、标准的公寓式宿舍等设施,配备新闻实验室、语音实验室、同声传译室、金融实验室、汽修实训基地等现代化教学科研设施。致力于培养适应国家向北开放战略需要的俄语专业人才和俄语+专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院现有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旅游学系、艺术系、经济学系、机械工程系和信息工程系等6个系部。开设应用俄语、金融管理、旅游管理、西餐工艺、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跨境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新能源汽车技术、美术(油画)、环境艺术设计、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专业。学院在秉承内蒙古大学优良办学传统的同时,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遵循“高起点、高质量、有特色和国际化”的办学方向和理念。积极培养“懂专业、重实践、精技能和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院坚持本专科学生统一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专科学生与本科学生共享相同的生活和教学资源。学院坐落在满洲里市,北邻俄罗斯,西连蒙古国,素有“东亚之窗”的美誉,是中国最大的陆运口岸城市,曾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是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满洲里市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文化氛围,是一座独领中俄蒙三国风情,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为学生俄语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办学特色:发挥地缘优势,突出国际化办学特色,全院学生实行“双外语”教学,必修英语和俄语两门公共外语课,突出“俄语+专业”的办学模式,定期组织学生赴俄罗斯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以全面提高俄语水平。我院先后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赤塔国立大学、布里亚特国立大学、贝加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陀思妥耶夫斯基鄂木斯克国立大学、东西伯利亚国立工艺管理大学等10余所俄罗斯高校签订国际交流及合作办学协议,进行校长互访、教师互派、师生交流等。师资力量:学院与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内蒙古大学一流的本科教育资源,并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自有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7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6人、博士24人。聘请俄罗斯籍外教4人,拥有国内外知名教授组成的客座教授师资库。学术研究:重视学术研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建立了俄罗斯研究中心、蒙古国研究中心及东北亚研究所。学院教师多人次申请获得自治区重点课题,学院多次主办或承办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并邀请知名学者到学院做专题讲座,已有多名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并参与各种学术团体活动。学生升学渠道:我院学生可以选择与学院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办学协议的俄罗斯高校留学、续本读研等交流活动,留学费用较低。同时,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也可到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自2012年开始,学院向俄罗斯合作院校输送200余名学生进行本科教育,30余名学生在俄罗斯高校读取硕士学位。在国内学院先后与黑龙江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呼伦贝尔学院合作,为学生升本提供便利条件和畅通途径。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