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浙江:今年新高一可能参加高考改革试点
2014-01-2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21日,浙江举行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高考改革、高中课程改革等成为热点话题。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介绍了2014年浙江教育的相关工作,其中10件实事关系到千万学子。

刘希平说,浙江全面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年前已经形成,等教育部全国方案出台后,根据全国方案做出调整,再向社会公布,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浙江正在争取成为国家高考招生改革的试点省份,有可能在今年新高一学生中,实施新方案。

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2014年,浙江将推出全面高考招生改革方案。浙江高考招生改革方案主要思路是减少必考科目,增加选考科目,实行多次考试,实现高考招生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更多结合。给学生更多的考试科目选择权,给高校更多的考试科目设置和选择学生的权利。

面对媒体追问,刘希平说,“浙江的初步方案在年前已经形成。等全国方案出台后,浙江做出调整,再把初步方案向社会公布,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现在高考方案各界讨论内容很多,但我还没有收到相关文件。请大家先等待一下。新方案实施时间现在不好说,全国是2017年,也就是说,有可能在今年新高一学生中实施新方案。”浙江正在争取成为国家高考招生改革的试点省份。

2013年,浙江部分高中试行必修课走班制, 2014年,试行队伍会继续扩大,高中传统的班级形态不存在了。刘希平说,他积极倡导在高中试行走班制。

浙江大胆改革高中的评价制度,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规定11门必修课程每年开考两次,学生参加同一科目考试次数最多为两次,并以最好的成绩录入。人们发现,在推进这一轮改革中,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和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明显增强, 浙江今后要像高考一样管理学业水平考试。

刘希平还介绍了今年要做的10件实事:

●分别将公办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由750元、550元提高至810元、610元。

●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园饮水质量提升工程,在30%的公办中小学校建成加热保温饮水设施。

●为中小学校更新配备可调节课桌椅30万套,新配备多媒体2000套,实现包括民办学校在内的中小学校多媒体教学仪器班班配。

●实现80%的中小学校千兆到校,再开发为普通高中课改服务的网络课程300门,新开发微课资源1000个,新设立省级网上名师工作室150个。

●为农村中小学更新配备计算机教室80个,为全省农村中小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以及欠发达地区城镇中小学校配备纸质图书160万册;为全省23所培智学校配置语言、多感官、运动康复等仪器设备。

●至少建成标准化中小学校515所,将中小学标准化学校比率提高至65%。

●省级组织培训名师名校长300人,骨干教师和校长3000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2000人。

●统一资助150名骨干教师出国研修,80名优秀本科学生出国学习,资助高校建设国际化专业和国际化课程群各20个。

●改善高校学生公寓环境条件,95%的学生公寓达到标准化要求。

●完成杭州祥符桥省高校人才公共租赁房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启动并完成下沙省高校人才公共租赁房前期工作。(本报通讯员 陈蓓燕 本报记者 王玲瑛)

热门院校

  • 温州理工学院温州市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学校简介温州理工学院是一所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于2021年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原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转设成立。学校坐落于中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的温州市。校园占地面积901.8亩,基础建设已投资21.9亿元,校舍面积40.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亿多元,馆藏纸质图书93.6万册。学校下设12个教学机构,现有30个在招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16个省市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9614人。学校办学贴近产业、服务地方,致力于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理工类应用型大学。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契合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全力推进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持续提升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是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院校,先后获得国家级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众创空间、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浙江省创业教育研究基地、浙江省优秀众创空间等荣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2项。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报告,学校毕业生一年后创业率平均在6%左右,排名多次位居全省本科高校第一。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包括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浙江省教学名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一批省级人才在内的教职员工602人,其中“双师双能”型教师10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0余人。初步建成了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素质较高、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适合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师资队伍。学校坚持特色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设置积极对接省市发展战略,培育产教深度融合的专业集群,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理工科优势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入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市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一流课程35门,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市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2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64个,建有7个实训中心,13个专业实验室,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2021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59项。学校坚持科研兴校,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近几年,学校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厅局级科研项目100多项;出版专著或发表论文总计200余部(篇),获得授权专利400余项。学校目前建有温州市数字化改革研究中心、温州市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泰顺研究院等校地合作平台,建成温州市韧性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护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温州创新创业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学校坚持服务地方,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紧密对接温州市“5+5”产业集群布局,扎根浙南产业集聚区,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温州重点产业,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DXC Technology等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与光子集成(温州)创新研究院、浙江中德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创新载体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共建国际一流的人才培养、源头创新的产业孵化基地、双创孵化基地。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初步形成教师培训、党政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品牌培训等4个特色品牌。学校坚持对外交流,拓展国际化办学格局。学校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深入推进与国际高校的联系沟通,开展与海外院校“紧密型、实质型”合作,与美国戴顿大学、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德国欧福应用技术大学、韩国朝鲜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是BGA国际认证会员院校,是国际丝路创业教育联盟温州基地。学校坚持政治引领,扎实推动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学校党委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紧扣守好“红色根脉”主线,抓基层、强基础,奋力打造具有“高校特点、温州特色、理工特质”的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党委入选“首批全省高校党建示范群”“浙江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多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浙江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校的“红船精神”红色文化传播与践行阵地“党员之家”入选温州市开放式主题党日活动基地。学校与温州市部分乡镇、社区共建“共享社·幸福里”党建联盟,与温州市有关龙头企业探索“四联四共”党建合作新模式,打造校地企“党建共同体”典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温州大地办大学,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努力成为温州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创新人才的孵化器、高等教育的金名片,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建设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温州”、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中承担新使命、书写新篇章。
  • 杭州医学院杭州市滨江区
    学校简介杭州医学院坐落于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等医学院校,也是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唯一一所直属的医学本科高校。历史沿革:杭州医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25年的浙江省立女子产科学校,历经浙江省立杭州高级医事职业学校、浙江省杭州卫生学校、浙江省卫生学校、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2016年升格为医学本科院校,至今已有90多年办学历史,是省内开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及健康产业相关专业最多的医学院校之一。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28年的杭州热带病研究所,历经浙江卫生实验院、浙江医学科学院、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浙江医学研究院等,1987年更名为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是我省规模最大的公益类综合性医药卫生科研机构。2019年,原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与原杭州医学院整体合并组建新杭州医学院。办学条件:现有临安、滨江、黄龙三个校区和青山湖科创中心。学校占地754亩,校舍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01亿元,建有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全文资源等20余种国内外权威专业数据库;有直属附属医院1家(浙江省人民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13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近两百家。 师资队伍:学校在职教职员工10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5人,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36人。有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劳动模范等13人,全国、全国科技系统、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4人,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18人。学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共9928人。有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卫生、药学、生物与医药三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建有临床护理学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4个省级一流学科(B类);微创外科、生物医药等2个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群;病原分子生物学、劳动卫生学、药学等17个厅局级重点学科(支撑学科、创新学科)。开设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药学、护理学等21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十三五特色专业2个。人才培养: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甘于奉献、广受赞誉的杰出校友。丰富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日趋广泛的合作交流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近三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均达95%以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就业率在全省本科院校排名中连续三年名列前三。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建有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动物和安全性评价、医学生物工程疫苗研究开发、药物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胃肠病学、肿瘤分子诊断与个体化治疗、神经精神疾病药物研究、内分泌腺体疾病诊治研究、生物标志物与体外诊断转化),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消化道肿瘤诊疗与药物研发、新型疫苗),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有国家食药局药物GLP中心、国家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毒种保存中心、浙江省血吸虫病防治中心、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等18个科技服务平台。近五年(2017−2021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75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38项,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奖励23项,国家授权专利510项,在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年均公开发表论文超过500篇。公开出版发行《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浙江实用医学》《浙江医学教育》等学术期刊。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加州浸会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与英国西英格兰大学、南威尔士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罗马尼亚瓦西里戈迪什西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推动学生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搭建教师海外进修平台,引进来自葡萄牙、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外籍专家教授,促进学校师资国际化发展;不断深化与世界卫生组织、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美国马里兰大学、南加州大学等国际组织和世界知名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签署了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合作备忘录,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发展目标: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杭州医学院正紧紧围绕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建设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理念、求真博爱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建设医教研协同、产学研用一体、特色鲜明、具有独特优势的高水平应用型医科大学为目标,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教育,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杭医力量。
  • 学校简介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属全日制公办高等院校,主办单位为浙江冶金集团(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79年。学校坚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秉承“人本、特色、服务”的办学理念,明确“融入绍兴、服务浙江、辐射长三角”的办学定位,弘扬“明德敬业、知行合一”的校训,践行“教、学、做、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匠心精神、人文情怀、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和浙江省优质高职院校、浙江省文明单位,学校还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省四年制高职本科试点单位。学校现有梅山、镜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912亩,拥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现设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财经学院、商贸学院、交通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腾讯云国际互联网学院)、鉴湖学院(纺织学院、黄酒学院、健康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等二级学院(部)。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造价等48个专业,其中有浙江省A类高水平专业群2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6个、省级优势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拥有国家级生产型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主持建有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参与1+X证书试点专业26个,累计获批1+X证书试点项目27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拥有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众创空间(省科技厅立项)2个。学校现有教职工8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97人,博士、博士后(含在读)7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国家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负责人2人次,省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和省级技术能手11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人、第三层次8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带头人1人,省重点实验室带头人1人,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领头人1人,省级劳动模范2人,新时代浙江工匠2名,省级技能大师1人,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首席技师3人,省优秀教师5人,省教坛新秀3人,省专业带头人20人,省青年教师资助人选15人,省金锤奖2人,省首批职业技能带头人1人,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标兵1人,省会计领军人才1人,绍兴市重点创新团队带头人5人,绍兴市拔尖人才5人,绍兴市教育功臣1人等,拥有一批全国性和省内行业协会(学会)主要负责人。专任教师中硕士学位教师占比达89.78%,双师素质教师占比达85%。2020年,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项,浙江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鉴于在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学校获浙江省人民政府行政嘉奖1次,教师个人嘉奖1次。学校重视打造“技术技能文化”特色品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大奖。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各类技术技能竞赛奖项787项2403人次,其中获省一等奖以上186项572人次。我校毕业生以“好学、肯干、顶用”而深受大型企业和中小型欢迎,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值达98%以上。学校注重校企合作技术技能创新与服务能力提升。近年来,学校教师累计共立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厅局级项目318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87篇,外文核心期刊论文128篇;授权专利1260项,其中发明专利89项、实用新型专利1159项,其中学生实用新型专利425项;出版专著33部,获得各类科研奖项87项,参与技术标准5项。学校在2020中国高职高专学校排行榜上(武书连发布),其中科学研究得分位列浙江省第三,全国第10名。在“2021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活力指数排行榜”中“科技创新活力榜”(分榜),位列全国第18,浙江省第4。2020中国一流高职高专名单(90所)中,学校“创新能力”得分(以人均科研分为依据)位居全国第4,浙江省第3。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政、校、行、企、研与国际合作交流。与美国菲迪大学、腾讯云、慧科集团共建腾讯云国际互联网学院;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绍兴市总工会联合建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长三角学院;与绍兴市退役军人局共建绍兴市退役军人学院与绍兴市退役军人创业园;与绍兴市市场监管局合作建立绍兴市知识产权学院等。与绍兴市人社局共建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与绍兴市经信局共建绍兴市工业设计基地,其中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为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国家级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绍兴市工业设计基地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省经信厅)、省级众创空间(省科技厅)。拥有绍兴市重点实验室2个,绍兴市哲社科研究基地2个。与浙江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高校合作,成立了浙江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省2011计划)绍兴黄酒与营养健康研究中心、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功能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是浙江设计智能与数字创意重点实验室、数字创意智能技术与装备浙江工程研究中心创新网络成员单位。当前,学校全体教职工正以团结拼搏、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雄心壮志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创新发展。学校正朝着“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目标而努力迈进。
  • 学校简介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海天佛国、渔都港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是一所以航运类专业为龙头,海洋装备制造、港贸物流、石油化工等专业(群)为主体,海洋电子信息技术、现代海洋服务等专业(群)协调发展,海洋特色鲜明的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舟山水产学校、东海学院、定海职业中学和舟山航海学校,于2004年2月筹建,2006年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正式成立,2009年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校占地约600亩,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现有新城本部和岱山两个校区,全日制高职学生6000余名,成人教育学生1700余名。现有教职工456名,其中专任教师256名,具有高级职称教师80余名,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占比73%,30名教师列入省市各类人才计划项目,建有国家级交通运输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80%。学校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150余名。学校紧紧抓住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机遇,积极对接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绿色石化基地等国家战略和重大项目,现开设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电子电气技术、港口与航运管理、船舶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港口机械与智能控制、飞机机电设备维修、智能控制技术、关务与外贸服务、现代物流管理、大数据技术、跨境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国际邮轮乘务管理、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应用英语、工业机器人技术、石油化工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等25个高职专业,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全国职业院校交通运输大类示范专业点1个、浙江省优势特色专业6个,拥有多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有校内外实训室和实训基地200多个,其中国家级生产型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交通部行指委创新行动项目2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4个,省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暨职业体验基地1个,17个实训基地得到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支持,承担5个省“五个一批”产教融合项目建设。拥有先进的船舶操纵模拟器等实训设备和海上训练基地等实训场所,是浙江省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学校坚持“德行四海”校训,大力弘扬“勤实”校风,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有致远创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孵化园,近5年来,学生共完成省级以上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40余项,在全国和全省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奖项220余项,其中一等奖或第一名50余项,其中,连续三届获浙江省航海院校海员技能大比武团体冠军,连续三届获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三等奖;获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四次获得全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获全国大学生“学创杯”创业大赛一等奖;获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学校结合专业和区域特色,积极开展国防教育,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面推行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质量管理规则,是中国政府履行《STCW公约》的履约院校。是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基地、国家级船舶与海洋装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训平台、浙江省外派海员劳务培训基地、舟山市渔农民转产转业培训基地、舟山市江海通航船舶船员培训中心,是长江经济带六省二市“江海联运”产教联盟理事长单位,目前开设国家海事局批准的各类船员培训项目28项,培训船员总数超过15万人次,被评为全国职工培训优秀示范点,正在建设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学校积极开展校际合作交流,开展学生互派、学分互认。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境)外1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建有浙江省海洋与船舶工程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经教育部批准,与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共同实施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2个中外合作教育项目,已累计输送7批毕业生到乌克兰深造,部分学生取得硕士学位。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海教育,建有浙江-巴新国际海事学院、浙江-乌克兰国际海事学院。学校还是香港船东会与中国大陆航海院校联络及合作网络院校,国际航海教师协会等国际组织成员。学校与香港董氏集团、新加坡万邦集团、日本常石集团、美国皇家加勒比邮轮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海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东方海外(国际)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东方海外海事学院,培养国际海员。2004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视察学校并对学校办学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学校发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优势,为舟山渔农民转产转业服务,为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服务,为国际航运业输送高质量、船务公司满意的国际海员。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 “国际化、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坚持“立足舟山、服务浙江、面向海内外”的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全面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海洋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