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浙江:2016年高考录取结束 27万余学子上榜 录取率89.7%
2016-08-2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浙江在线·教育新闻网08月25日讯(通讯员黄梓馨 记者成竞)历时一个半月,浙江省高考招生录取现已全部结束。全省数十万新生将陆续收到由各高校寄发的录取通知书,并可登录省教育考试网(www.zjzs.net)或浙江考试微信公众号,查询与核对自己的录取信息。今年,浙江省有27万余学子上榜,录取率为89.7%。

高考录取率达89.7%,圆满完成招生计划

今年,浙江省普通高校和高职单考单招考生共有30.73万人,实际录取新生总数为27.56万余人,总录取率为89.7%,比去年提高2.6个百分点。普高统一招生录取本科15.04万人,本科录取率达56%,比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985”“211”高校实际录取1.67万人,比去年增加270余人。

浙江省三位一体招生拓展深化。今年,省内外54所高校参加试点,其中高水平大学新增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达到8所。录取人数达0.77万人,其中高水平大学录取0.13万人,省内地方属高校录取0.64万人。

浙江省全面实施高职提前招生“一档多投”,35所高校参加试点,录取1.34万余人。考生选择权更加丰富多样,报考2所以上院校的考生超过70%,2091名考生同时被2个以上院校专业拟录取。应用型本科为职业学校学生开拓新的升学通道,招生院校31所,实际录取3748人。

退档风险度下降,志愿满足率提升

今年,浙江省继续严控平行志愿投档比例。除省外文理科第一批高校首轮按1:1.05以内确定外,其它各批各轮平行志愿均按1:1投档。考生退档风险下降,投档运行平稳有序。

全省各类各批考生理性报考,志愿填报总体分布均衡。从录取情况看,各批次首轮投档满足率均创新高。第一批首轮平行志愿满足率超过98%,第二批、第三批首轮平行志愿满足率均在96%以上,征求志愿计划较往年大幅度减少,通过降分录取的考生也相应减少。

加分人数再减,城乡公平又有新进展

持续严控高考加分资格,严格实行“多级公示、多级审核”制度,今年,浙江省高考加分考生较去年减少387人,其中体育加分从2010年高峰期0.1万人逐年下降,今年又从去年的134人进一步减少到75人。

为促进城乡公平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畅通农村和偏远地区学子纵向流动渠道,浙江省精准实施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国家高校专项计划面向29个县实际录取214人,较去年增加33人;本省地方专项计划招生也扩大到29个县,录取548人,较去年增加160人。同时,继续推进基层卫生、农技、林技、粮油储检人员和各类师资等定向招生,共录取1942人,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愿意留、留得住的急需人才。

浙江省一对一跟踪残疾考生录取全程,并积极与院校沟通协调,切实保障残疾考生权益。全省100名上线残疾考生共录取96人,除因分数未达学校投档线外,无一人因残疾原因落选。本次高考录取结束后,浙江省一律不再进行补录。接下来,省教育考试院将本省录取新生名单统一上报教育部进行新生学籍电子注册。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机电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也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A档)。学校坚持“开放、合作、服务”的办学理念,秉承“求实、求精、求新”的校训。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浙江省先进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教育部53所“国家高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项目”院校之一。学校先后获评教育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50强”“实习管理50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教学资源50强”“育人成效50强”。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四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试点学院;2016年,获评首届浙江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院奖和“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2017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职院校;2018年,荣获世界职教院校联盟(WFCP)“高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金奖。2019年,获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A档前十)。学校有滨江和海宁两个校区,占地918亩,建筑面积32.7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991人,教职工800余人,专任教师500余人,其中硕士及博士研究生360余人,正高职称50余人、副高职称136人,双师素质比例90.4%。目前,学校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优秀教师2名,国家级技术能手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3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名,全国技术能手3名,浙江省151第二层次2名、第三层次15名,各项人才队伍标志性成果名列全国示范性高职前列。学校具有“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科研与技术服务、生产”五位一体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25个,各类实训室266个。拥有“国家级示范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智能制造及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浙江智造’省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另有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模具智能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智能控制技术实训基地、3D打印应用技术实训基地、物联网技术实训基地等6个浙江省“十三五”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1亿元。学校设有智能制造学院、自动化学院、现代信息技术学院、数字商贸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增材制造学院、智慧交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教学部门;开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28个专业,其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学校有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建设专业6个、教育部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类2个、浙江省高校“十三五”优势专业7个、特色专业5个。学院实施“二三+X”制人才培养模式,即“技术技能双层次人才培养;鼓励各专业分方向对准X个核心岗位,实施“3X5”课程体系,取得与岗位核心能力相配套的岗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注重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权,目前学校共有80个专业方向。有1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25门省级精品课程。目前,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0项、二等奖5项。学校把“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特色,学生的技术等级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100%。坚持以赛促练,近年来学生在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国家级、省级以上各类奖项450余项。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平均达98%以上,名列全省高职院校前茅。学校承担了国家863项目《汽车曲轴随动磨削机床及其相关工艺(国家863计划)》、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五轴联动数控卷簧机研制》等一批产业化项目,《热流道技术及应用研究》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环保型抗氧化铜基复合触头材料的研制及其产业化》获浙江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基于激光干涉计量法的水凝胶聚合过程的监测》,(一种高精度失真度测量仪的研制》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三等等奖项。《高精度中小型SLM工艺与装备研发及应用》被立项为2019年度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及应用-环境感知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及应用》被立项为2021年度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学校已累计授权专利3164项,其中发明专利135项。已有44项发明专利、283项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及软件著作权成功完成技术成果转让。学校建有教育部“中小企业车间智能化改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交通运输部“国家级轨道交通行业研发中心(杭州)”。培育“高端数控装备创新团队”、“协同控制与工业网络技术创新团队”、“机电一体化设备研发”、“柔性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团队”、“成型技术与智能控制创新团队”、“大数据应用技术科技创新团队”等18支科技创新团队。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努力开展职教师资培训和社会培训。是全省最大职教师培训基地,电力行业许可培训项目门类最全培训单位。2012年,“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协作联盟”、“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会职工教育分会”秘书处设在我院,教育部批准我校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2016年,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校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不仅开展电工、车工等职业(工种)的初、中、高级工和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鉴定,同时还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西门子数控系统、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气运行与控制、数控技术、心理咨询师等各类培训。近五年来,培训83136人、鉴定(考核)61606人次;承办世界技能大赛邀请赛、国家级和省级等各级各类技能大赛89次270余项。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强化素质教育,打造“风雅机电”文化育人模式,建成“双休日工程”、“金石文化”等2个浙江省级校园文化品牌,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示范基地”。学校立足杭州、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向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奋进。
  • 学校简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系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高职院校,其前身是由杭州市经委系统所属的杭州机械、化工、纺织、丝绸、轻工、西湖电子等六所学校合并而成的杭州职工大学,1998年筹建,2002年正式建立。2010年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5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6年成为浙江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被评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2019年12月,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B档)。学校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位于钱塘区高教园区,规划用地1000余亩,现有师生1万余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杰出青年、浙江省151人才重点资助、浙江省首席技师、浙江省技术能手等省部级以上人才40余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浙江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双师培训基地1个。近年来,连续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累计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奖励53项(其中一等奖18项),获省级技能大赛奖励443项(其中一等奖77项)。学校下设友嘉智能制造学院、商贸旅游学院、达利女装学院、生态健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吉利汽车学院、杭州动漫游戏学院、彩虹鱼康复护理学院、特种设备学院九个二级学院,开设数控技术、信息安全、生物制药等13个大类42个专业(含专业方向)。建有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国家高水平专业群2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1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3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12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8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群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入选国家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梯工程技术和物业管理3个专业列入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2个专业是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交通运输类示范专业点。学校建有市政府投资3亿元、占地30亩、面向全市开放的集实训、培训、鉴定、研发于一体的杭职院实训中心暨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建有钱塘新区高职学生创业园(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学校始终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秉持“立足钱塘区、服务杭州市、助力长三角”的办学定位。学校积极培育优良校风,弘扬大学精神,在全国首创“校企共同体”办学模式,走出了一条校企利益与共、文化相通、成果共享的高职教育“校企共同体”多元发展模式。多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留杭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职院校首位。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浙江省文明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就业竞争力50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9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世界职业院校与技术大学联盟(WFCP)卓越奖等系列荣誉。学校是首批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国家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首批入会委员单位、教育部“技能非洲计划”与“中非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首批试点院校。牵头成立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职业教育集团。近年来,来校参观学习、考察交流的各类团体1000余批次,来访人数逾万人次。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政府网、人民网、浙江卫视新闻联播等媒体纷纷报道学校改革发展成就。面向未来,学校提出了“数智杭职·工匠摇篮”的发展目标,致力于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杭州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和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浙江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职教力量。
  • 学校简介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是嘉兴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高职院校。学校是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省高职高水平专业群A类建设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省高校智慧思政特色应用试点单位和特色应用场景建设单位、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教育部机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地、全国高职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主任委员会红船精神研学基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乡村振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浙江省嘉兴农业学校和创办于1985年的嘉兴丝绸工业学校。两校于1998年合署办学,1999年筹建高职。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897年,1955年以浙江蚕学馆(创办于1897年)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浙江省杭州蚕桑学校并入浙江省立嘉兴农业学校。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嘉兴南湖之畔,交通便利,风景秀丽,区位优势明显。学校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187亩,其中校本部872亩。学校有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其中海盐学院在建校舍面积13万多平方米。学校设有航空与轨道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互联网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现代农业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现代商贸学院、时尚设计学院、海盐学院等10个全日制二级学院,同时建有国际教育学院、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开放教育学院、社区教育学院、老年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嘉兴市红船精神教育实践中心)、基础教育部等教学单位。学校设有虚拟现实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建筑工程技术、数控技术、软件技术、旅游管理、园艺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等41个全日制招生专业和方向,其中国家骨干专业3个,省优势特色专业10个。学校现有实验实训中心29个,共建企业学院18个、合作企业280余家。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12300余人,教职工715人。其中,专任教师530人,硕博士学位491人,高级职称教师205人,“双师型”教师45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学校有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151”人才和专业带头人等23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十三五”以来,学校共获全国教指委教学成果奖10项,省教学成果奖4项,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23项。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合作发展”为核心,以“专业点+企业群”合作为基础,着力推进以现代学徒制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并形成了“点群协同、岗位成才”的现代学徒制典型案例。“十三五”以来,学生创新创强能力突出,先后获得国家级技能竞赛奖25项(其中一等奖8项)、省部级奖项554项,国家授权专利1165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公开发表论文408篇。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坚定走集团化办学之路,“集群对接、合作发展”的合作模式被誉为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嘉兴模式”。学校牵头组建的嘉兴市欣禾职业教育集团成浙江省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全国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学校依托集团成员单位积极探索“多元参与、资产纽带、共建共享”合作模式,深入推进产学研共同体、跨企业培训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合作载体建设,建成“正原电气学院”“澳杰联盟外贸学院”“嘉欣丝绸学院”等41个产教融合平台,实现专业产学合作全覆盖。学校创新校企合作形式,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建设,与中电科36所、加西贝拉等单位合作建成桃园数字产业学院、加西贝拉产业学院等8个产业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以智力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以来,学校教职工累计承担各类课题845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1项;承担横向项目339项,累计到款1513.65万元;公开发表论文903篇,其中SCI、EI等检索论文36篇;获得授权专利1624项,其中发明专利183项;获得市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83项,其中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学校在武书连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创新能力排行榜中连续三年名列第一。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构建完善的政行企校多方联动社会服务体系。学校依托“一校两院两基地”优势,实施农民大学生学历提升工程,连续招收农民大学生十四届,累计录取1291人,毕业1045人。学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大规模开展基层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涉农培训,年培训量超过2万人日。学校构建“三级联动、六院一体”责任体系,采用“一院对接三地”的模式,组建管理和技术服务两大团队,实施“红船领航”东西协作工程、对口帮扶工程、山海协作工程、乡村振兴服务工程,开展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等服务行动。学校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得到省电视台等媒体的专题报道。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强、升本创大”的要求,正奋力争创全国“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努力把学校建成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红船旁高职名校,助力推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块、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 学校简介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1999年由浙江工程学院(后升格为浙江理工大学)创办,并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政发[1999]255号)成立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于2000年8月列入浙江省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开始招生。2004年11月,通过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的专项检查和确认。2006年秋季开始在余杭仓前办学。2011年11月,经浙江省教育厅学士学位授予权专家评议组评审、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取得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2015年,由浙江理工大学与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共建,与绍兴市上虞杭州湾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上虞新校区。2017年9月,学院整体从杭州市余杭区迁址至绍兴市上虞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康阳大道58号办学。2019年4月,通过浙江省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省级验收。上虞区是绍兴市辖区,位于杭州和宁波两大都市区中间,是省级区域交通枢纽中心,绍兴商贸中心以及浙东新商都。上虞区是绍兴中心城市东部具有滨江特色、功能相对完善的综合性新城区,历史悠久、文化兴盛、人才辈出、山水唯美、经济发达。曾获2013年福布斯中国最富有的十大县级市,联合国迪拜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2017年获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和中国工业百强区。2018年当选中国百强区。201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等。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3.82亿元,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88”行动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双抓双优双突破”行动,新材料产业链“链长制”列入全省试点;全域推进新时代八大“美丽行动”,高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国检复评。一、办学设施完善学院坐落于绍兴市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550亩,按照生态校园、智慧校园、人文校园的要求进行规划,以“省属高校先进水平”的标准进行建设,总建筑面积22.9万平方米,新校舍二期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预计于2022年9月投入使用。校区内的主要单体建筑包括图书馆、训练馆、田径场、学生活动中心楼、报告厅、行政楼、教学楼、实验楼、科学楼、艺术楼、钟楼、校史馆、公寓楼等。图书馆舍总建设面积1.9万平方米,共10层,设有图书、期刊、工具书、电子阅览室等各类阅览室10个,另设有信息共享空间、3D艺术空间、研讨室、休闲书吧等特色服务区,现有纸质藏书76万册,共享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所有数字资源,可访问中外文数据库45个,可在线阅读电子图书180余万种。教学区设有122个多媒体教室,1个录播教室,总座位数12521个;5个语音实验室,总座位数175个,15个通用机房、1个苹果机房,建有包括浙江省本科院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浙江省本科院校省级合格教学实验中心在内的9个实验中心(室),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完善。体育教学、训练、以及活动场馆齐全,有室内训练馆、标准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教室、武术教学房、体育舞蹈教室等运动场地及设施。后勤保障体系和安全保障机制健全。学生公寓设计新颖,设施齐全先进,明净舒适,建有独立洗衣房、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独立的直饮水系统、智能化门卫管理系统和用电管理系统。与校园西侧杭州湾新区派出所建立警校联动机制,切实保障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优美校园环境和完善的办学设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机构设置健全学院按照《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26号令]的办学原则,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党委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支持学院行政领导班子和院长开展工作,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学院下设党政办公室(纪委办公室、监察办公室、审计办公室、招投标监督管理办公室)、党建工作部(机关党总支)、人事部(教师工作部)、教务部(教育教学发展中心)、学工部(招生与就业办公室)、团委、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科研与社会合作部、财务部、信息化办公室、综合保障部、工会等12个职能部门,设有纺织服装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创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人文与国际交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军训部等8个二级学院(部),及图书馆1个直属单位。三、师资力量雄厚学院拥有一支德才兼备、富有特色、专兼结合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46人,其中专任教师364人,高级职称122人,博士学位61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87.89%。近年来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7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5人,浙江省优秀辅导员2人。获得省“教坛名师”、“教坛新秀”、“三育人先进个人”等厅局级及以上奖励共20余人次,2名教师荣获德国红点奖和国际IF产品设计奖。四、学科门类齐全学院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母体良好的学科基础、师资条件和教学资源设置学科专业。现有29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理、工、艺、经、管、法、文等七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学院依托地方,立足本省,面向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办学规模8000余人。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产品设计、动画为省一流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产品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为省新兴特色专业,艺术与设计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学两个学科成功获批省一流学科B类,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项目。近年来,学院主持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教育部教指委课程项目1项,省部级及以上教改项目31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项目4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省精品课程2门,省重点教材建设项目4项,10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各类课题14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6项,厅局级项目53项;各类成果及获奖50项;出版著作或教材17部,获得授权专利340项,软件著作权6项。五、人才培养体系完整学院以培养“基础实、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实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弹性学习期限为3至6年。在学院规定的学习期限内达到毕业学分和学位授予条件要求,颁发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设置创新创业模块,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增加实践教学、选修课和分层分类课程以及第二课堂学分,开展导师制优秀生培养工作。学院作为“高校艺术学科师生海外学习计划”成员院校,积极推进国际化教育,与日本上智大学、京都大学、西澳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英国伦敦艺术大学、韩国汉阳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开展学分互认和交换生项目,拓展学生国际化培养途径。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修读辅修专业,学院培养了近2.5万名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六、各类竞赛硕果累累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搭建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体系。学院每年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学科竞赛中获奖数均过百,2013年被评为“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浙江省大学生摄影竞赛、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获奖成绩多次在全省独立学院中名列前茅。艺术体育成绩斐然,院女子足球队、体育舞蹈队、乒乓球队、田径队、武术队等在省内外多项比赛中喜报频传。全院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提高,在全省本科院校中列中上水平。七、校地合作成效显著学院迁建上虞以来,以服务上虞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工作,包括从机构建设、机制创新、“六加一”行动计划(即以专业系为单位开展“与地方政府部门或乡镇街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上虞有实力的企业开展产教融合专业转型合作工作”,“争取横向课题或有偿服务合作项目”,“争取地方科技局及社科联的专利申请或纵向科研课题”,“在上虞主办或协办有影响的公益性活动”,“引进在地方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授从事专业转型教学”等六项合作活动以及“毕业生留虞就业比例”排名活动)、学科及专业方向调整专项经费、服务政府部门决策等多形式全方位加强校地合作工作。充分发挥学院自身的优势,在多个方向与政府及企业开展合作,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陈溪乡人民政府、绍兴市上虞公证处、新天龙集团有限公司、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白云浙变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了90余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努力让师生走进上虞、融入上虞、服务上虞、扎根上虞。八、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学院新校区一期由上虞方投资约13亿元建设完成,为“交钥匙工程”,新校舍二期工程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为学院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为支持学院发展,上虞区委区政府在专业学科转型建设、人才引进、研究院建设、购房补助、交通补贴、教职工待遇等方面给予学院大力支持。学院正秉承“厚德致远,博学敦行”的校训,遵循“规范办学、提升质量、培育特色、塑造品牌”的办学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练特色办学,深化内涵发展,推进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学院。
  • 浙江海洋大学舟山市定海区
    学校简介浙江海洋大学是自然资源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创建于1958年,始名舟山水产学院,1975年更名为浙江水产学院,1998年与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浙江海洋学院,2000年之后舟山卫生学校、浙江水产学校、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舟山石油化工学校和舟山商业学校等学校(单位)相继并(进)入,2016年更为现名。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两次莅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对学校坚持海岛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学校继续走艰苦奋斗之路,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努力办出特色,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学校现有新城和定海2个校区,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是求学的理想之地。学校总占地面积2608亩(其中海域使用面积720亩),校舍建筑面积53.4万平方米,纸质图书201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超过4.9亿元。设有10个学院,建有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继续教育及留学生教育,与国(境)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设有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现有省一流学科A类2个、B类7个,其中海洋科学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第5,水产学科位列第8,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海洋科学、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机械工程、数学、水利工程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交通运输、农业、教育、旅游管理、药学、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8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并具有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置4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4个,省重点专业9个,省优势专业7个,省特色专业8个。拥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4094人;教职工1409人,其中专任教师99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51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94人,其中正高级技术职务192人。拥有双聘院士10人,国家级人才50余人;省级人才90余人;省级教学、科技创新团队10个。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教学成果曾获国家二等奖1项,近5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学校是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试点高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野外实习基地(共建)以及国内首个海岛野外生存教学实验基地,是海洋类高校中唯一的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共建)。近5年来,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70余项、省部级奖3350余项。学校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被列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科研创新体系,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及全国科学大会奖13项。近5年来,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年均超过1.3亿元;主持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0项,重要社会力量奖85项。建有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发掘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临港石油天然气储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海洋养殖工程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2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8个中外合作科研平台。建有西轩渔业科技岛,拥有“浙海科1号”和“浙渔科2号”两艘科考船,其中“浙海科1号”进入国家海洋科学考察船序列。出版《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人文社科版),设有国家海洋出版社浙江分社。学校以社会服务为载体,确立了充分依托学校特色学科优势、面向关联产业的“浙江海洋大学+市内、市外+行业协会+重点企业”校地合作发展新模式,形成了具有浙江海洋大学特色的社会服务新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整体水平。近年来,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深入参与“水产品精深加工”“机器换人、智能制造”“野生大黄鱼资源重建”“化工园区大气污染控制”等产业提升重大工程。与地方共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大学科技园、定海研究院、普陀研究院等一批地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及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等决策咨询机构,学校先后获得“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国家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集体奖”等荣誉称号。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深化与国(境)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与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与科研合作。与国(境)外5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关系,与意大利比萨大学联合设立浙江海洋大学比萨海洋研究生学院,与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日本东京海洋大学、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等高校开展6个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及多个双硕士项目,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双学士项目,海洋科学本科专业为浙江省首批国际化专业。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培养资格单位、港澳台地区本科生招生和培养单位、“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单位、中国-中东欧“17+1”国家高校联合会成员,设有省内唯一的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俄语等级考试点。21世纪是海洋世纪,学校紧紧围绕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紧密结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发展需要,以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海洋大学为战略目标,努力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科技研发平台、海洋高新技术孵化园区、海洋科技引智载体和海洋人文社科研究中心,为国家海洋事业培养具有深邃涵养、勇立潮头海洋品格的一代英才。党委书记:严小军校  长:陈建孟地  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邮  编:316022电  话:0580-2550008传  真:0580-2551319 网  址:www.zjou.edu.cn电子邮箱:zjhyxy@zjou.edu.cn招生咨询专线:0580-2550022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