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云南:高考25日起网上报名 报名必须持二代身份证
2013-11-1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高三学生及家长注意了,云南省2014年普通高考网上报名即将开始。具体时间是11月25日至12月5日,逾期将不再办理报名手续,提醒考生别错过报名时机。其中,报名时二代身份证必不可少。

相比2013年,明年云南高考报名时间提前了20天。考生须在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县(市、区)招考办、所在学校设立的报名确认点进行报名。其中,应届高中毕业生可在学校组织办理集体报名和确认手续。网上报名、确认将于12月5日结束,届时系统“考生用户免费注册”功能关闭。确认时考生还须填写《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报名期间,考生可登录云南省招考频道(),进入考试工作网进行网上报名。

其中,考生必须采用二代身份证报名、考试。网上报名时必须输入18位二代身份证号,同时,在现场确认时交验二代身份证进行读卡验证,核对民族、出生日期等身份信息。考试时凭《准考证》和二代身份证参加考试。此外,邮编、邮寄地址、收件人,这3项信息是录取院校邮寄录取通知书给考生本人的依据,考生必须准确、如实填写。报名时还须设置6位纯数字密码,只有设置了正确的查询密码,考生才能在云南招考频道进行成绩、录取情况的查询。所填电话号码要正确并确保通信畅通,以便及时联系。

2014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按文史理工两大类报考,考生在“科类或类别”栏选择“文史”或“理工”。需报考艺术院校(科系)的考生,或报考其他科类需参加艺术专业考试的考生,在“是否参加艺术专业考试”栏选择“参加”项;需报考体育类院校(科系)的考生,或报考其他科类需参加体育专业考试的考生,在“是否参加体育类专业考试”栏选择“参加”,同时在“体育专项”栏下拉列表内选择报考专项。

记者刘超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简介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创建于1952年的云南省昆明交通技术学校、1965年筹建的云南省交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75年创建的云南省公路局职工大学三所学校于2001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学校现有呈贡、普吉、吴井桥校区,占地678亩,与云南省化工学校一体化办学的龙城校区占地67亩,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高新校区占地277亩,另租用学生实习实训基地495亩。主校区为呈贡校区,位于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学校建成了一支具有“双师型+技术研发+国际视野”显著特征的教师队伍。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681人,专任教师591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44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23人,“双师型”教师208人。有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云岭学者”1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教学名师”4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5个,云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名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1人;交通部吴福--振华基金(奖教金)获得者2人,全国交通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2人,云南省设计大师1人,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1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154人,直接服务交通运输行业的专业数和学生数均超过60%。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7%以上,毕业生满意度持续上升。学校拥有公路与建筑工程学院、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云南同济中德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设有与科大讯飞、中兴、广慧金通、实力集团、诺仕达集团等知名企业成立五个产业学院。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云南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云南交通土木工程检测研究中心等7个经济实体,有交通部“1+32”平台云南交通职工培训中心等多种职业培训资质机构,形成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紧密结合的办学格局。学校开设专业共有79个,校企合作专业覆盖面达100%,开办专业数超过60%与交通运输相关。其中教育部认定骨干专业8个、省级骨干专业9个,交通部等五部委确定的交通运输示范专业4个;拥有国家财政支持建设专业3个、交通部支持建设专业1个、省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形成了以公路、汽车、轨道运输为主,兼顾航空运输为辅的“大交通”专业布局。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5项,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云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奖共40项,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学校现有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生产实训基地3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是国家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单位、国家电子信息技术“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职业院校校长培育基地、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和“交通强国”建设,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3次获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2次获“国际影响力50强”、2次获“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被评为“中国一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院校。在泰国设立了两所分校,入选国家教育部“国际合作交流百千万计划”,成为首批“中国—东盟双百职教强强合作旗舰项目”。在老挝万(荣)-万(象)高速公路建立了境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近些年,学校办学成绩显著。2009年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状、被评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6年被评为云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示范学校;2017年被评为云南省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2018年获全国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被评为云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云南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9年被评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云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是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会长单位;2020年获批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基地、教育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2022年获批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成为云南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单位、被评为云南省文明校园。“十四五”时期,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职业教育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云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一流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坚持强根铸魂,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专业群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协调创新发展,精准、精确地构建“一个体系”,实施“九项工程”,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创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产业服务型高职学校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 学校简介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2004年7月经云南省政府批准,在原云南省机械工业学校(国家重点中专)和云南省机械技工学校(省级重点技校)的基础上组建的,以培养制造业高技能人才为主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创建于1910年的省立工业学校,在历史变迁中虽几经更名,但一直秉承职业教育办学宗旨,学院是“云南省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是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立项单位,云南省优质高职院校立项单位。学院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曾经是昆明制造业聚居地,环境幽雅,交通便利,现有昆明及东川两个校区。教职工人数400余人,全日制在校学生9000余人,占地面积623亩,教学仪器设备价值11681.66万元。学院紧密结合云南省产业发展规划和先进装备制造发展战略目标,设立5系2部共计41个高职专业,其中,数控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电子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市场营销为省级重点专业;数控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紧跟云南社会发展需要,新增飞机机电维修、飞机部件修理、新能源汽车技术、航空电子电气技术、动车组检修、智能控制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专业。 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全国技术能手1人,全国机械工业技术能手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黄炎培杰出校长1人,全国黄炎培杰出教师1人;云南省技术状元4人,云南省技术能手3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云南省黄炎培杰出校长1人,云南省黄炎培杰出教师2人,云南省教学名师5人,云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云南省教育教学功勋奖1人,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昆明市名匠2人,昆明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2人,昆明市优秀技术能手2人;云南省名师工作室3个,云南省优秀教学团队4个,昆明市名匠工作室2个。
  • 学校简介云岭苍苍,日月遥望,沧江扬帆千里奔流;旗山巍巍,春秋相逢,汀河开卷一路欢歌。这是一所扎根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国门高校;这是一所在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中成长起来的高等学府;这是一所伴随着新时代改革发展春风崛起的应用型大学。她,就是坐落在滇西之南、沧江之滨的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院位于气候宜人、生态优美、物产富饶的云南临沧。临沧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滇红茶”的故乡,也是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及“金海棠”奖颁奖活动的永久举办地。临沧年平均气温17.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全年空气质量均为优,素有“天下茶尊、恒春之都、养生圣地”之美誉,是中国十佳绿色城市。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澜沧江畔临沧师专班正式开办,开滇西南高等教育之先河。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历经临沧师专班、临沧教育学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跻身红土高原本科院校之列。近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立了“三性四群五工程”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坚守“立德与树人相长、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办学理念,秉承“立德修身、笃学尚行”的校训,不断彰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办学特色,立足滇西、面向云南、服务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成为红土高原一道亮丽的风景。学校占地面积1084亩,总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有纸质图书86.7万册,电子图书21万册,有校内实验实训场所290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33个。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亚洲微电影学院、航空与轨道交通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数理学院、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现有本科专业33个,专科专业65个,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生源遍及云南、山东、湖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17个省(市、区);另有来自欧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留学生35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5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近200人,博士、硕士342人,“双师型”教师325人。多名教师荣获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国贴”专家、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省突”专家、“省贴”专家、省级优秀教师等各类荣誉称号。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秉承深耕本土、立德树人、服务发展的办学传统,实施“三性四群五工程”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路。“三性”就是凸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办学特色;“四群”就是着力打造服务中缅通道建设、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教师教育和新媒体新工科四大专业集群;“五工程”就是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力争在“十四五”末把学校建设成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大师治学,大器方成。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乘着党的十九大的东风,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汇集优质办学资源。聘请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陈理教授,台北科技大学高宏华教授为校长顾问;聘请著名艺术家斯琴高娃、英国伦敦南岸大学、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张建国研究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彭文斌教授、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乌尔都语主持Muhammad Tahir Chughtai(楚格泰)等一批知名学者到校执教;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李实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原校长骆小所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客座讲学;聘请100余名来自行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兼职教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学校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主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需求,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和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新专业。目前已拥有33个本科专业,是目前云南省最早开办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和新媒体艺术两个新兴专业的院校。服务中缅通道建设、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教师教育和新媒体新工科四大专业集群初步成型。凸显应用性,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学校致力于培养“品格优秀、基础扎实、技能娴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围绕“四大专业集群”建设,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渠道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中远集团、中央新影集团、清华启迪、香港成龙国际集团、超星集团、滇红集团、甲骨文、达内集团、大疆、云南机场集团、中雅(深圳)国际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缅甸、泰国、印度、韩国等十余个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培养人才,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获批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边境国门大学华文教育实践与探索》等4项成果获云南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20余名教师在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一、二等奖;《物联网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等11个项目获批教育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获评中国高等教育“智慧教学创新应用示范单位”;获批“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获批全国1+X证书试点院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伴随着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步伐,一批批学子以爱国励志、笃学尚行、勇于担当的品质,以基础扎实、技能娴熟、一专多能的才学,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建校以来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累计达7万余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日益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尤其在2020年基础教育学校招考中,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专业录取率超过50%。近三年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荣获世界级奖项2项、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130项。在全国、全省“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机器人大赛、计算机作品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电子商务“三创”大赛、互联网+等竞赛、大学生戏剧展演大赛、师范专业大学生技能大赛、纪录片拍摄大赛中表现出色。学校有省级“青年创业示范园”、“众创空间”、“国际留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实践平台,已为1000余名国内外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践。学校连续获得“云南省毕业生就业目标考核一等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奖”、“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质量提升奖”、“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先进集体”、“云南省高校十佳创业园”等荣誉。科学研究异军突起。获批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云南省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省级)智库、云南省首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列云南省高校第5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取得了新突破;出版“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丛书”,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校设有“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研究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国际佤文化研究中心”“云南少数民族廉洁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先后获国家专利7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20余项,获云南省社会科学特等奖等4项,获省厅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100项。近5年出版专著、教材100余部,发表论文1300余篇;多份决策咨询报告专版刊发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教育部《高校智库专刊》呈报党和国家领导人资政,1项决策咨询报告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抢抓机遇,变轨超车。在教育部的直接关心下,从2019年起,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对口支援我校,两校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教学科研资源建设等方面对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进行全方位支援和帮扶,部分核心课程实现“同步课堂”,学校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赴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南大学相关专业插班学习。以学生为本,强化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用心用情用力关注、回应、解决学生诉求,加快建设现代大学校园,不断强化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从2020级本科学生开始实行学分制管理,在学校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材施教,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图书存量稳步增加,完成学生宿舍修缮提升工作,推行食堂安全卫生“6T”管理,完成教育卫生“补短板”一期项目,建成总建筑面积3.6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亿元的基础设施,体育馆、综合馆、艺术楼、学生食堂等单体项目及附属设施投入使用,完成国家二类田径场运动场的改造,建成校园绿化美化项目,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大学校园。一所山环水绕、春和景明、欣欣向荣、人文荟萃的应用型国门大学矗立在祖国的西南边疆,成为“天下茶尊,世界佤乡、恒春之都”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党的十九大以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中,全面迈开了建设“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的步伐。滇西有嘉木,人文荟萃纵千古;学府聚英才,学子砥砺骋四海。亲爱的同学!亲爱的朋友!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热忱欢迎你的到来。银鹭掠空旗山翠,春风拂柳汀水暖。我们期待着与你一起分享蓝天、白鹭与清溪,一起憧憬诗和远方……
  •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昆明市安宁市
    学校简介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办于1992年,是云南省办学最早的民办学校之一。学校位于春城昆明,现有安宁、海源两个校区,教学行政用房52.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1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05.85万册、电子图书160万册,建成了高速、稳定、便捷的校园网络,实现“万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无线全覆盖”。建校29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持“厚德尚行”的校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爱育人”的办学理念,持续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文化育人,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设有财会金融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教育学院和医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部),并结合行业产业需求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与企业共建了ICT、智能制造、大数据等7个产业学院。开设本科专业49个,涵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医学、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法学9个学科门类。现有专任教师153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02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923人。拥有“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领军人才。学校建有新商科、学前教育、土木工程、基础医学等24个实验(实训)中心,其中有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云南省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学校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272个,建有中天集团建设有限公司、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浩宏物流有限公司、景天财务集团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386个。获批立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4项,云南省“质量工程”项目251项。学校获得云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8门课程入选云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建有现代供应链研究院、工业智能应用技术研究院、大数据会计研究院等9个科研机构,拥有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学校目前有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厅级科研课题113项、横向项目67项。高级别的研究平台及团队建设取得了新突破,获批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出版著作107部,发表学术论文3802篇,其中核心期刊264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授权1308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社会服务项目1011项。根据《2019中国民办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学校科研竞争力排名全国民办院校第55位。学校是云南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云南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园、云南省省级校园创业平台等,以“专业+创业”为路径,构建了“创业资源、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和创业评价”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2019年,学校“蜜思优蜂”项目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金奖。2020年,学校“建垠生物”项目以小组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近三年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114人次获国家级奖项、414人次获省部级奖项。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保持在97%以上,连续9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学校先后荣获“中国民办教育优秀学校”“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云南省就业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等多项荣誉,学校办学成效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云南日报等权威媒体的宣传报道。办学以来,学校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余人,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余宣俊、“强国一代新青年”张哲等一批优秀学子。
  • 学校简介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创建于2002年,是云南艺术学院与社会力量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创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201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建校以来,学院四次迁址,几经辗转,铸就了“包容、厚德、尚美、创新”的校训精神,孕育了“求真、务实、开拓、奋进”的优良校风,砥砺出“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文华精神。2013年至今,连续8年在全国独立学院艺术学A等学科排名中稳居前三位。学院设有音乐与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戏剧学院、影视传媒学院、教育学院共5个教学单位,开设了35个本科专业,涵盖艺术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4个学科门类,已逐渐形成以艺术学为主要特色,涵盖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在多年办学实践中,文华学院立足地方、开放办学,全面推进应用型、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现有在校学生5500余人,专、兼职教师380人,具有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比超过40%,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72.8%。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拥有国家级、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80余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3项;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录音艺术、雕塑、环境设计5个专业获批2019年国家教育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建设点。在2018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独立学院创新能力排行榜》上,文华学院综合排名第20名,位列全国艺术类独立学院第一位。学院高度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实践平台,形成了“田野+课堂+舞台+双创教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师生独立创作、编排、演出的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多次在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等中国文学艺术界艺术门类最高奖项中摘金夺银;先后受邀参加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开幕式、上海世博会云南馆常态演出等省市乃至全国性大型演出。多年来,学院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始终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服务为使命,充分发挥在文化研究、艺术教育、地方文化传承中“人才库”和“智力源”作用,先后被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教科院授予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云南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学术站;著名舞蹈艺术家刀美兰女士授牌成立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刀美兰研究院。学院紧紧围绕“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核心要求,通过“本硕直通车”“微留学”等国际化办学项目的实施,着力培养德艺兼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丰富的校园文化、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广泛的国际交流为学生成长创造了优越条件。2019年,学院整体迁入新校区办学,顺利完成了建校以来最大的一次办学格局调整,打通了学校跨越发展最关键一环,学校的转型发展迎来了崭新机遇。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秉承“包容、厚德、尚美、创新”的校训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云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坚定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向建设拥有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独立学院稳步迈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