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四川:查分填志愿注意这些细节
2014-06-1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1.查分数避开“零点”高峰期

6月22日考生可以查到高考分数。在6月21日左右,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将公布具体的查询电话。根据往年考生和家长查询成绩经历特别提醒,在高考成绩刚刚公布之时,如果众多考生和家长集中在零点通过网络或电话方式查询高考成绩可能给服务器造成压力,出现网络不通或电话繁忙状况,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不要争一时之机,尽量避开查询的高峰期。

2.准考证别扔考分复核要用

按规定,对成绩有疑问需查分的考生,须于25日12:00前到县(市、区)招办登记。省教育考试院特别强调,高考报名号、准考证号和查询码印刷在考生的准考证上,准考证除参加考试时需要使用外,还要用于录取期间的考分复核等信息查询,考生须妥善保管。

3.先“改密码”再填志愿

由于我省全部实行网上填报志愿的方式,考生首次登录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必须更改密码。每个考生的报名号、身份证号、准考证号、密码,是唯一准入填报志愿系统的“钥匙”,考生需妥善保管和保密,不可泄露给他人,以免对自己的填报信息造成影响。因考生密码管理不善造成的考生志愿数据偏差由考生自负。

4.有备而来先熟读“升学志愿专刊”

6月23日9:00我省将启动普通类本科提前批志愿填报填写工作。在此之前,不少考生会认为“考试任务”已完成,从而忽略志愿填报的准备工作。省教育考试院提醒考生应该详细阅读2014年《招生考试报》“选报升学志愿专刊”与学校公布的《招生章程》。其中包括了高校的介绍、在川分专业招生人数及有关说明,预留计划,身体健康状况要求等等。详细了解待6月下旬填报高考志愿。

5.填完核对否则后果自负

省教育考试院提醒考生,对准备填报的高校,考生应查询该校的招生章程内容。如果没有查询学校的招生章程而填报了自己条件受限的学校志愿,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考生网上填报志愿,县(市、区)招办采集考生志愿信息后,将按照省统一编制的软件打印《四川省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生志愿表》,交由考生本人核对。考生在认真核对无误后,须在《志愿表》上签字,对自己的志愿信息予以确认,并对所填志愿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承担责任。一经确认,信息不得更改。因输入、填涂、确认失误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记者肖笛)

热门院校

  •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绵阳市游仙区
    学校简介诗仙故里,科技名城,孕育巴蜀高等职教明珠;富乐山麓,芙蓉溪畔,蕴藏读书圣地工匠殿堂。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是绵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综合类高等职业院校,是四川省首批建立的八所高等职业学校之一。2001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基础上建立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成立的江苏省立宿迁玻璃科职业学校,学校几易其址,数次更名,经历了江苏省立宿迁玻璃科职业学校、四川省立江津窑业技术学校、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四川非金属矿山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等发展阶段。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先进集体、绵阳市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先进集体等荣誉,被列为四川省首批高端技术技能本科教育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高校、四川省优质高职院校,2021年10月被列为四川省“双高建设”立项高职院校。学校占地面积860.08亩,校舍面积34.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3亿元,其中教学实验实训仪器设备1.57万台(套),教学用计算机6.15千台,图书馆纸质图书98.38万册、电子图书61.2万册。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育学院、材料与建造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财经商贸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旅游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8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了2个本科专业、40个专科专业,涵盖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13个大类、30个专业领域,现有高职、中职、应用本科、“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等在校学生1.2万余人。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802人,高级职称239人,硕士及以上学位335人。有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四川省高校工程技术创新团队2个、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5人,荣获黄炎培杰出教师奖2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3人。有国家示范建设专业5个、国家提升服务产业能力建设专业2个、国家行业骨干建设专业4个、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示范点1个、四川省精品专业1个、四川省重点建设专业3个、四川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6个,国家授权专利100余项,省市以上教学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近30项。学校始终坚持服务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和区域行业发展,以现代职教理念大力推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同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合作共建二级产业学院“中国(绵阳)科技城软件学院”,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绵职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学院”,与中材国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兵器五八研究所、四川九洲集团、四川长虹集团等军工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大力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形成了建材行业优势突出、政校企研联动育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办学特色。学校联合全国13所高职院校和22家企业,牵头主持建设的《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获准教育部专项支持。多次承办中国水泥轻舟赛、全国水泥行业分析与物检技能竞赛决赛和全国职业院校建材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等多项赛事。学校牵头组建成立的绵阳职教集团,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牵头成立的绵阳职教研究中心,年均发布课题并立项50余项,为助推区域职教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设有创新创业培训学院,成立了以政府主导、学校主管、企业主营等多元体制的富乐绵阳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创客俱乐部,被科技部授予全国众创空间,并升级为省级大学科技园,跻身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学校通过与国(境)内外本科院校和行业企业合作,积极探索多层次办学之路。与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峨胜集团三方合作共同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为学生搭建了向上发展的平台;与京东方、吉利汽车、史丹利百得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携手共建校企合作订单班,进一步加强了专业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通过引进优质专业课程、教师交流互访、学生“专升本”留学和研修等形式,在中外合作办学各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与韩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20余所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并招收有来自老挝、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塔吉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学生,增强了学校与国际职业教育对接的能力,国际化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一直以来,学校秉持“诚信为基、能力为本、创新为魂、特色为翼”的办学理念和“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治校方略,始终依托和对接科技城建设和区域行业,以社会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大力推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按照“巩固一个中心、围绕两条主线、突出三大创新、抓好四项保障,建设美丽魅力和谐绵职”的总体发展思路,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主动融入绵阳建设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发展大局,以“双高建设”为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必胜的信心、决战的姿态,凝心聚力、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一流职业大学。
  • 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巴中市巴州区
    学校简介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巴中师范学校、1958年成立的通江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和1990年成立的巴中市技工学校,2013年2月获批成立巴中职业技术学院,是革命老区巴中唯一一所全日制高等学府。 学校占地面积约550亩,总投资14余亿元,建筑总面积18.12万平方米。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389人,校外兼职教师214人。高级职称占比25%,硕博研究生占比35.7%,双师素质教师占比41.9%。学校构建了以青年博士、教授为代表的“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团队”,以海外高端人才为代表的“海外教学团队”,以企事业高管、高级技术人员为代表的“实践教学团队”。现代化的图书馆馆藏图书90余万册,各类报刊8000余种。学校实现了管理服务一卡通、视频监控一站通、教育教学全联通,现有校内实验室124个,实训基地、中心共8个,校外实训基地100余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 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设五个二级学院(教育学院、医学院、理工与经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职学院)。学校开设有33个普通高职专业,现有在校高职学生9425人。 学校建立多元化的提升学历教育发展模式,与西华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南医科大学、四川文理学院、成都医学院和内江师范学院等本科院校紧密合作,为在校学生搭建了专升本的平台。学校与欧洲知名院校提赛德大学、格鲁斯特大学、切斯特大学,日本群马大学,韩国群山大学,泰国格乐大学,马来西亚英迪大学等达成联合办学协议,学生在获得我校专科毕业证书后,可继续在国外大学深造,国家承认其学历。 学校自建立以来,得到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时任四川省委常委、省农工委主任)曲木史哈,四川省副省长、致公党中央常委、四川省委主委杨兴平,四川省副省长罗强,四川省教工委、省教育厅及巴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等相继莅临我校视察指导,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效,做出“要加快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发展”的重要指示。 在省市领导关心关怀下,全体师生同舟共济,与时俱进,学校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茁壮成长,管理不断科学化、人性化,“立德树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师生参加省、市竞赛获奖200余项,项目获奖国家级16项、省级81项,市厅级100余项,发表论文600余篇,主参编教材约100本,获得国家专利58项。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基地、四川省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荣获教育部国防特色学校,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平安校园先进单位、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单位,四川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巴中市文明校园、巴中经开区青年就业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学校当选全国职业院校红色文化研究与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四川省医药卫生与健康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联盟常务理事单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院校学前教育发展联盟常务理事单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院校学前教育发展联盟成员单位、巴中市晏阳初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和万达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校联盟理事单位等。学校办学影响力逐步扩大,不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巴职智慧和力量。 学校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务实重行的作风,为把我们美丽的学校建设成为有魅力、有活力、有实力、特色鲜明的职业本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 成都医学院成都市新都区
    学校简介成都医学院前身为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建校于1947年,2004年整体移交四川省管理,是一所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的医学本科院校。学校201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成为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3年高标准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5年作为四川省首家申请专业认证的医学院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7年获批四川省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获批“四川省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试运行机构”,成为全国首批“老年医学培训中心(西南)”;201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被确定为四川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成为四川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重点培育”单位。2022年学校临床医学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标志着学校临床医学学科已具有较高国际学术影响力。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硕士及本专科学生14300余人。面向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有24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生物制药、麻醉学、应用心理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健康服务与管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15人,其中高级职称479人,占52.3%,具有博士、硕士学位720人,占78.7%。硕士生、博士生导师470人。现有特聘国家“长江学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级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4人,天府峨眉计划专家8人,天府青城计划专家5人,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4人,四川省卫健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2人。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个——“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二级科研实验室3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2013年,学校“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四川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 近三年学校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84项,厅局级项目207项,课题经费达4500万元,专利90项,发表科技学术论文850余篇。《成都医学院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学校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美国杜兰大学、荷兰南方应用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德国不莱梅应用科技大学、泰国易三仓大学等10余所国外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全方位合作。学校与新加坡卫生部合作开展的护理奖学金项目,每年为护理专科学生赴新加坡学习和工作搭建了平台,该项目提供全额学费和生活费。学校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共建附属医院7所: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第一附属中医医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附属老年医院、附属肿瘤医院、附属中医医院;非直管附属医院15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23个。为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早接触科研、早接触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创建于1948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与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编制床位1500张。2014年,被认定为国家第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校秉承“博学博爱、精益求精”的校训,坚持“玉汝与成、至善弘医”的成医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四个回归”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及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根于军魂、本于医道、突出应用、追求精淳”的育人特色。近几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共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药学专业学生团队获第二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世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团队获“泰山杯”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大学生(本科)实践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护理学专业学生团队获第二届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技能大赛团队三等奖。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和创业计划竞赛中累计获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6项,省级金奖13项、银奖40项、铜奖96项,2019年获得四川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累计获国家级铜奖9项,省级金奖7项、银奖4项、铜奖29项,学校连续两年获得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学校的志愿服务项目累计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国赛银奖2项、省赛金奖2项、银奖1项。学校富有特色的军乐团和国旗护卫队,传承了“根于军魂”的办学特色,已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学校简介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教发函[2004]21号),是由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国腾实业集团合作创办,采用新模式新机制举办的以本科层次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创建于2001年,现有7个学院,68个专业,在校学生17000余名。学校现有成都校区和什邡校区两个校区,占地1400亩,其中,成都校区位于IT、电子类企业云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市高新西区,什邡校区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什邡市。 指导思想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愿景、使命、价值观愿景: 育一流人才,建百年名校。使命: 办人民满意、社会认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科技大学;为学生提供多元教育服务,为其成人、成才和终生自主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厚基础、重实践、会创新、能成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领军人才。 价值观: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长远发展为重”的办学宗旨。 坚持“团结、敬业、创新、超越”的科成精神。 办学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开展专科教育,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发展定位:以工学和管理学为主,以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类专业为核心,理、工、经、管、文、艺术、体育、设计和航空等多学科门类专业交叉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有系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科技人才和技术领军人才。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成都,辐射全国,服务社会及国民经济建设。 办学理念秉承“厚德笃学、求实创新”的院训精神,坚持“一个宗旨,三个面向,四类专业”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长远发展为重”的办学宗旨;坚持办学“面向行业,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坚持在传承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优势的基础上,办好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类核心专业,经济管理与人文类专业,游戏、动画、艺术设计与体育类专业和航空航天类专业。在办学中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和管理创新,实施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办学成绩学校荣誉:自创建以来,学校先后荣获“四川省人才开发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四川省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集体”、“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四川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综合奖”、“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综合奖”、“全国民办高校党建特色项目建设基地”等多种荣誉。专业及课程建设:● 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五门:《集成电路原理》、《大学英语》、《C#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基础》、《电子商务》。 ● 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4个: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四川省特色专业1个: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5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网络工程。● 四川省民办高校特色(骨干)专业2个: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实验室建设:学校现有8个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57类124间各类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13387平方米。8个实验教学中心分别是:电子信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应用电子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图形艺术实验教学中心(省级)、航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文理实验教学中心、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其中电子信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应用电子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和图形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教改教研:学校现有教育部教改立项2项、四川省教改项目11项、院级教改项目317项;四川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3项,四川省教育厅科技项目93项,成都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3项;国腾创业投资基金项目92项。近年来,学校教师发表中文核心期刊文章240篇,SCI26篇、EI47篇,获得专利66项。 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先后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微软课程最佳改革奖”等多种荣誉。学校高教研究所被表彰为“四川省优秀高教研究机构”。 教材建设:近年来,全院教师共主编各级、各类教材90部、讲义18部,出版的教材中“十二五”规划教材19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3部,21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计算机和信息类规划教材10部,高等教育出版社规划教材4部,21世纪高等院校云计算和大数据人才培养规划教材2部。其中,云计算科学与技术系编写的教材《云存储系统——Swift的原理、架构及实践》,填补了国内本领域教材的空白。师资队伍:学校已建立了电子科技大学现职教师、优秀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三结合的师资队伍。学校多名教师荣获“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四川省民办高校教学名师”、“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还有多名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大赛中获奖。同时,为了使我院学生充分享受优质师资资源,学校全面推进“名师工程”建设,一方面打造一支由专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名师,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聘请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专家及众多知名专家和教授为我院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课堂教学:学校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教师的讲课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常年开展“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大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大赛”、“怎样上好第一堂课”等多项教学活动。合作办学:学校广泛开展合作办学,大力推进对外交流。全院有各类学生实习基地52个,各类合作企业135家;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多所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有一百余名学生赴国外和境外进行交流学习。校园文化:学校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一体两翼”(育才工程,百叶计划和科成计划)为核心,以“一系一赛”(一个系一个科技竞赛)、“一系一品”(一个系一个品牌活动)和“三个中心”(学生文化艺术中心、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和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载体,积极创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力营造“勤学、乐学、自律、诚信”的良好学风和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全力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现有80多个学生社团、协会,自办有《团学视窗》和有线电台(fly radio),打造了百叶讲坛、音乐秀、辩论赛等品牌活动。学校先后获得“成都市共青团工作二等奖”、“成都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集体”、“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排舞大赛一等奖”等多种荣誉。人才培养:近年来,学校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先后获得“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四川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四川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信息应用技术大赛”、“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等多个一等奖。此外,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还荣获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一等奖以及四川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众多奖项。同时,学生中还涌现出“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北京奥运会引导员”、共青团成都市“创业之星”等多名优秀人物。学校自创建以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6万多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学生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分布在计算机、微电子、电子信息、通讯、金融、图形艺术、航空服务、文化等行业,遍布美、英、 德、澳、日、新等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李维佳,“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和“全国五一巾帼奖”获得者毕楠、黄婷、张秋奕,抗震救灾英雄魏来,2019年中国福布斯U30获得者小池集团CEO周凯学,腾讯安全平台部总监、腾讯T4安全专家胡珀,美团集团信息安全中心高级安全工程师李中文等优秀校友。 为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学校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通过推进和落实发展规划,全面充实办学条件,继续强化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重点突出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队伍建设和特色发展,全力抓好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科技大学,为实现“育一流人才,建百年名校”的目标不断奋进。返回首页关闭页面友情链接:电子科技大学国腾集团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微软中国四川省教育厅香港城市大学中国学术会议在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新闻网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百叶路1号邮编:611731 © 2012-2022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版权所有 非经营性网站备案编号:蜀ICP备05000142号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096号
  •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内江市东兴区
    学校简介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是2003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内江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市属综合类高职院校。自举办高职教育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树立“以德立人,以职立教,以特立校”的办学理念;传承“自强博爱,严谨勤勉,合作共进”的办学精神;遵循“厚德、精业、行健、致远”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逐步发展成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地方性专科高等院校。学校地理位置优越。学校位于人文荟萃、底蕴深厚、风景如画、素有“大千故里、书画之乡”的内江。学校地处内江中心城区汉安大道东段、高新技术开发区境内。距高铁站仅4公里,5分钟车程,40分钟可直达成都、重庆。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562人,专兼职教师46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6人、副高级职称14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233人,“双师素质”教师232人,教育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内江市学科带头人”4人,“内江市拔尖人才”2人,“内江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2人。学校教学设施完备。总占地面积864亩,规划建筑面积26.7万㎡。固定资产总额8.38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8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12939元。拥有实训场地总面积13749.58平米,总投资近10亿元。现有校内实训室105个,生产性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训基地126个。建有公共教学大楼、实训大楼、教学工厂、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标准田径运动场、篮球场、网球场等完备的教育教学场地。学校教学体系完善。现有8个二级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现代农业学院、信息与电子学院、智慧财经与管理学院、智能建造学院、文化艺术与旅游学院、通识教育与公共服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部:中专部。设有图书信息中心、实训中心、教学质量管理与督导办公室3个教辅部门。现有专业38个,其中国家骨干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1+X”试点证书考核站点16个。学校育人成果丰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立德树人根本,坚持“双核并重、贯通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近年来,学生在国内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奖600余项。2021年学生获省级及以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92项,排名全省高职院校第4位。2021年106人获评四川省优秀毕业生,88人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位居全省高职高专第一名。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月平均待遇达到4000元以上。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47人,其中高职10324人,中职595人,技工128人。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吃得苦、用得上”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骨干、优秀企业家和重要岗位领导。学校教学满意度、学生就业率、毕业生薪资水平、企业满意度、校友推荐度、社会认同度等主要育人指标均保持逐年稳步上升态势。学校办学成效显著。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围绕内江市“5+5+5”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布局,坚持不懈推进“六方合作”,办学成效显著。近年来,学校先后成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单位,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四川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是省“双高”建设培育学校、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省教育厅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试点单位、全省首批“党员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先后获得了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四川省文明校园、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大学生思政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围绕“双高”培育建设目标,对标竞进、开放合作、改革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优质高职院校。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