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2023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工作的通知
2023-03-0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各试点高校: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是国家教育考试的组成部分。2023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要深入贯彻教育部有关考试招生政策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完善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工作要求,进一步优化招生方案,严格招生程序,确保科学规范、公平公正、平稳有序。现就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落实主体责任

试点高校是本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工作的责任主体。各试点高校要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本校试点工作,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要进一步健全学校招生工作领导机制,加强学校党委组织领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办法须经学校党委会研究审定。严格执行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和程序,坚持“集体议事、集体决策”,重大事件处置决策及时报省教育考试院。加强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提升相关部门协同效能,坚决杜绝简单下放、层层转交。持续优化试点工作所需的各项条件,加大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力度。

二、优化招生方案

各试点高校要在深入总结试点工作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招生录取方案。优化招生专业结构,主动向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地方经济建设急需和社会民生领域紧缺的专业倾斜,不得以此为途径变相为统招弱势专业招揽生源。优化报考条件设置,结合本校招生实际和生源情况合理确定报考条件并保持相对稳定。优化综合素质测试,探索完善高中综合素质档案的使用办法,着重考查学科特长、核心素养、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等。严控素质特长项目,对拟认可的赛事证书要组织相关专家对其权威性、科学性、规范性进行认真评估,素质特长应在综合素质测评中予以有效考查,不得以证代分、以奖代分。严把选拔录取标准,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探索加强考生初次筛选等方式保障生源质量,原则上综合成绩中高考成绩的比例不得低于60%。

三、严格考试管理

各试点高校要按照国家教育考试安全保密规定,参照高考考务管理要求,进一步细化完善综合测试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考试组织严格规范。严把资格审核关,加强考生信息比对和所持相关证书核验,不得降低报考资格条件,不得放宽资格审核标准,确保考生学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第、选考科目等符合条件。严把专家选聘关,加强专家评委库建设,扩大省外校外评委比例,严格执行考评人员回避制度和违规评委“黑名单”制度,所有参评人员须签订考试安全责任书。严把命题质量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考试评价的育人功能,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严把考试入口关,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严防考生携带手机、高科技作弊器材等入场,严防考生替考。严把考试组织关,严格控制现场考试规模,严格落实“随机确定考生面试次序”“随机确定评委组组成人员”“随机抽取测试试题”的“三随机”工作机制,面试全程录音录像,评委现场独立评分,任何人不得改动。严把数据核验关,对考生成绩、名单等重要数据进行两人以上“背靠背”独立核验、比对,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加强各项工作痕迹管理与归档,确保“回溯机制”有效运行、查之有据。

四、防范化解风险

各试点高校要强化风险意识,树牢底线思维,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风险研判要“动态化”,精准分析研判社情考情疫情舆情新形势,及时把握新变化新要求,有效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各校要认真落实国家和属地有关优化疫情防控的要求,及时完善考试防疫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强化备用场地、物资设备和人员的准备,切实加强考试组织各环节的防疫措施,全力创造安全卫生健康的考试环境。风险排查要“零盲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开展“拉网式”风险排查,不放过一个疑点,不留下一处隐患。应急预案要“可落地”,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协调、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预先做出具体安排,明确人员职责、任务列表、物资清单和工作程序,确保出现突发情况后的快速响应、有效处置。重要舆情要“早发现”,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对于苗头性问题或可能出现的招生舆情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报告。

五、加强宣传服务

各试点高校要加强招生宣传工作,及时准确发布考试招生信息,全面深入做好政策宣传解读,积极主动回应考生关切。创新招生宣传形式,通过视频直播、专题讲座等途径,切实提高宣传效果。拓宽宣传覆盖范围,加大对农村、山区和海岛地区考生群体的宣传服务力度。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引导考生从“综合评价”的角度理解三位一体招生模式,坚决杜绝因宣传内容不规范不准确、宣传解读不到位而引发社会不良影响。规范提供咨询服务,扩大线上咨询服务渠道,做好工作人员岗前培训,积极引导考生结合自身实际理性报考,杜绝盲目承诺、不实承诺。提升综合保障能力,做好考试期间的治安、食宿、交通、卫生防疫、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综合保障和温馨提示,营造温馨、便利的考试环境。

六、严查违规行为

各试点高校要严格执行高校招生“十严禁”“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规定,实现阳光招考。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纪检监察部门对本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工作进行全流程监督检查,严防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及时妥善处置信访问题,切实维护考生合法权益。对在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中有违规违纪行为的考生、高校及有关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因高校组织管理不规范造成较严重后果和不良社会影响的,将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暂停直至取消其试点资格等的处理。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2023年3月1日

附件

2023年浙江省普通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高校名单

(省内地方属高校)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万里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浙江财经大学、嘉兴学院、浙大城市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湖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台州学院、温州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宁波工程学院、衢州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警察学院、杭州医学院、丽水学院、湖州学院、温州理工学院、嘉兴南湖学院、温州肯恩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音乐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宁波财经学院、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温州商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热门院校

  • 浙江音乐学院杭州市西湖区
    学校简介浙江音乐学院是教育部于2016年3月1日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浙江省政府与文化和旅游部实施共建。学校坐落于杭州市西湖区之江板块,校园环境优美,设施一流。校园占地面积602亩,校舍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拥有大剧院1座、音乐厅3座、剧场3个、演播厅2个、排练厅104间、琴房935间、录音棚8间以及图书馆等教学辅助和艺术实践场馆。学校设有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等3个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等2个学科被列为省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其中音乐与舞蹈学为A类计划。拥有音乐与舞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表演、艺术与科技等8个专业,其中:音乐学、音乐表演和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3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余5个专业均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立作曲与指挥系、音乐学系、音乐教育学院、钢琴系、声乐歌剧系、国乐系、管弦系、流行音乐系、舞蹈学院、戏剧系、音乐工程系、人文社会科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2个教学单位和附属音乐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叔同学院。设有数字音乐智能处理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数字音乐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文艺创研中心等省部级科研机构和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戏剧学研究所、音乐学研究所、舞蹈学研究所、艺术与文化管理高等研究院、音乐文化研究院等校级科研平台,以及乐队学院、民族乐队学院、歌剧学院、室内乐学院和合唱学院5个新型表演学科教学平台。建有交响乐团、国乐团、合唱团、室内乐团等高水平艺术实践团体,设有《音乐文化研究》学刊编辑部。学校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皇家北方音乐学院、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罗兰大学、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等多所国际著名院校签订校际战略合作协议,并作为主席单位成立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音乐院校联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具有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艺术类专业单独招生资格,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本科生2744人,研究生532人。现有教职工601人,其中专任教师407人。作为一所现代化的音乐艺术大学,浙江音乐学院秉承李叔同先生倡导的“学堂乐歌”精神,以“事必尽善”为校训,以“高水平一流音乐学院”为目标,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办学,培养基础厚实、技艺精湛、特色鲜明、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努力为国家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贡献。
  • 学校简介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2003年,学校的前身是宁波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一所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1992年,邵逸夫先生捐资兴建原宁波师范学院“逸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浙江省最早开展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之一。1996年,原宁波大学、原宁波师范学院、原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合并组建新的宁波大学,设立宁波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0年,原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学校、原国家林业局宁波林业学校并入宁波大学,原宁波林业学校专业、人员和原宁波海洋学校部分专业、人员划归职教学院。2003年,省政府批准在宁波大学职教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为独立建制的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办学起步早,办学起点高,自诞生起即秉承了宁波大学优良的高等教育传统,又弘扬了原宁波林业学校、原宁波海洋学校两所部属中专的职教办学经验,一路拓荒辟新、发奋图强。截至目前,学校已为社会输送了4000余名职教师资本科毕业生和6万余名高职专科毕业生。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校、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校、浙江省高校示范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校、浙江省示范性职教集团牵头单位、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中心校、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和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等。2020年,学校获批为浙江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附建园林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省高水平建设专业群(A类)。2021年,学校荣登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和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榜单。学校本部校区地处宁波鄞州高教园区,新建奉化校区位于奉化城西文化教育园区。学校下设商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旅游学院、国际学院、景观生态学院、财会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及基础课教学部。学校现有教职工550余人,全日制专科在校生1万余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师生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着力营造全员服务教学、服务师生发展的良好氛围。学校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出彩人生、校园起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出了校门就是“金牌员工”——宁城院打造职业素养培育新模式》和《打造“八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为高职扩招护航》入选教育部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典型案例。学校以责任文化为引领,构建了“三课堂联动”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搭建了“三元立体”的职业素质实践平台,建立了“三融三全”的职业素质培养机制,培养具有责任意识、诚信品质、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素质的“金牌员工”。学校按照“四严”要求、“四精”标准,着力实现“四名”目标,全力建设浙江省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打造特色鲜明的高职名校。学校设有30个高职专科专业。现有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国家骨干专业5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26个,省级优势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中外合作示范专业1个,市级品牌、特色、重点等专业12个,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联合主持),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4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7个,省级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1个,已成为宁波、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主动顺应教学现代化发展需求,加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提升智慧教学环境,加强智慧治理,成为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深入推进“互联网+教学”,创新“以学为中心”新型教学模式,重构现代化教学生态。学校“互联网+教学”成绩斐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已有49门课程在爱课程、学堂在线等全国性平台开课,受益面110余万人次,被200多所院校引用;12门课程登陆“学习强国”;6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全国高职院校第一;17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全省领先。2012年以来,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共获奖21项,全省名列前茅。学校成为省课堂教学创新校、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信息化教学发展中心、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承办校和组委会秘书处、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理事长单位。学校积极开展“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分层教学、尊重选择、多样成才”的人才培养理念,让学生在技师型、复合型、国际化型、创业创新型、升本型等不同类型中选择性成才。2021届毕业生中,升本型占28.57%、技师型24.85%、复合型12.08%、国际化型10.86%、创业型0.82%以上,达到提升型分类培养目标的毕业生超过毕业生总数的78%,累计受益学生近6届共达11067人。学校紧紧围绕宁波市支柱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保证。2017年,学校成立“全国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浙江分部”暨“宁波市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学校充分发挥7个产学研联盟、4个产业学院、6个政校或校企共建研究所、2个行业指导委员会的建设成果,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入选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学校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率先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化综合水平全省领先。自2011年开始,学校与澳大利亚西悉尼TAFE学院合作成立了浙江省首个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宁波TAFE学院,至今已有1800余名学生获得中澳双文凭,获得率达96%以上,108名教师获澳大利亚TAE职业课程授课资质和德国ADA执教能力认证证书。学校分别与泰国暹罗技术学院、黑山亚得里亚大学共建丝路工匠学院及黑山语语言文化中心,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开展“一带一路”线上教学,实现学校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输出。面向国(境)外人员和来华留学生培训的“旅游职业技能培训”与“中泰丝路工匠学院职业技能提升”两个项目获教育部“丝路1+1”教育援外项目,于2021年顺利完成验收。
  • 学校简介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94年,199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是教育部批设的首批28所高职院校之一,整合了金华师范学校、义乌师范学校、金华卫生学校、金华农业学校、金华供销学校、浙江农机化学校等6所国家省部级重点中专的传统和资源,办学可追溯到1907年创办的金华府官立初级师范学堂,具有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立足职业教育、不断传承创新,先后被列为国家示范校、国家优质校、浙江省重点校和国家“双高”校A档建设单位(全国仅10所),在省内率先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评估,获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入围全国高职“服务贡献、国际影响力、教学资源、育人成效、实习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七个“50强”,入选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入围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资源建设优势学校、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等全部四大榜单。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国家级人才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省级人才70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近年来,学校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0项、国家教学成果奖8项、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2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全国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各1个,位列全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榜单第三;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5项、省部级近400项,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实验室和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授权专利1976件,软件著作权342件,年科技服务到款近3000万元。学校与浙江省教科院联合成立“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是全省唯一依托高职院校设立的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心聚焦职教研究,多次承担教育部、教育厅委托研究任务,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前言提供决策依据和研究参考,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40余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上刊发报道和署名文章50余篇,办学经验在各类全国性高端会议上作介绍发言30余次。学校紧密对接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和金华五大千亿产业,形成有效对接信息网络经济、先进装备制造、健康生物医药以及现代农业、文教卫生的10大专业群,招生专业59个。其中国家高水平专业群2个,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专业3个,四年制高职试点专业2个、本科教学点专业1个、联合专升本办学专业4个,全日制在校生2.2万余人。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总数、获奖学生数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五轮总排行榜中位居全国第一。学校先后获评国家级首批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获奖数全国高职第一。学校现为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100所毕业生就业状况布点监测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8000名左右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7%以上,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满意度均超90分,涌现了一大批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的杰出校友。学校坚持开门办学、校企合作,创立“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实施“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建设“校企利益共同体”,近年来积极打造实体化、“产学研训创”一体化的“产教共同体”,通过政校行企专业共治、课程共建、师资共融、人才共育和评价共促,形成了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模式。在实践中,持续创新形成了“三引领、三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四方参与、四类评价”教学质量评价、“4+X”教师考核评价、“五纵五横”学生管理服务等“金职范式”。深度聚焦校企合作,打造产教融合高端平台,现建有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工程项目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首批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浙江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浙中新能源汽车产教联盟等多项高端产教实体;同时,积极与华为技术、辉瑞制药等世界或国内500强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学校立足区域发展,发挥办学优势,不断深化校地合作,牵头成立金华市应急管理学院、退役军人学院和乡村振兴学院,与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全天候、全领域、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与武义县政府签约共建“武义学院”,挂牌设立武义县职校、婺城区九峰职校和磐安县职教中心等3所附属中职学校,形成区域职教集团,积极助力区域共同富裕。学校深化“培训+”模式,年社会培训30万余人·天,服务区域产业建设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先后与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阿克苏教育学院、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西昌民族幼专等20余所院校开展东西部对口协作交流,每年接待来校考察交流兄弟院校200余所。学校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高校、教育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成功入选WFCP世界职业教育院校联盟;先后招收6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留学生;成立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怀卡托国际学院(招生专业6个),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主动承担卢旺达政府委托培养学历留学生85人,并于2017年在卢旺达设立“金职院卢旺达穆桑泽国际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和电子商务两项专业教学标准通过卢旺达高等教育委员会(HEC)认证,纳入卢旺达教育资格框架体系(REQF),入选“未来非洲-中非职教合作计划”国家项目,成为全国首批“走出去”办学试点院校,不断推动职教理念和教学模式走进非洲。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连续三年蝉联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第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坚持区域服务型高职的发展定位,高质量完成国家“双高”建设、高标准创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高水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持续领跑高职教育,为省市两级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建设提供强力支撑,以高水平职业教育助力共同富裕,努力成为展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
  • 学校简介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是1999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2004年11月被教育部确认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2010年被授予“全国先进独立学院”称号,2013年被评为全国校园环境满意度50强高校。2014年5月,省政府批复同意兰溪市政府与浙江师范大学全面合作共建行知学院。2017年10月,学院正式落户兰溪,学院发展翻开新篇章。自2013年起,学院进入全国高水平独立学院序列,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连续六年位列全省独立学院第一。学院坐落于素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和“小上海”之美誉的兰溪市,现有在校生8500余人。校园占地800亩,南邻G60高速,东西相连有扬子江海绵体和兰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学院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整体风格为徽派建筑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具有设施一流的图书馆、运动场馆、学术交流中心等,新校园馆阁巍峨,设施先进,风光如画。学院拥有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理学院、工学院6个二级学院和1个基础部,涉及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21个在招本科专业。产业经济学、化学和生物学3个学科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积极培育建设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汉语国际教育、农业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学院拥有浙江省一流学科2个(网络空间安全、生态学),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应用化学),省级特色专业4个(旅游管理、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网络空间安全、汉语言文学、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浙江省首个本科招生的特色专业1个(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构建了一支德才兼备、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550余人,高级职称比例达42%,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0余人。其中有国际著名密码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151人才工程”、省高校领军人才等优秀人才。同时,聘请了国内外著名大学、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270余人为兼职教授和创业导师。学院依托母体优势与区域优势,坚持“行以求知,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着力构建融知识、能力、素养于一体,具有高度适应性、灵活性、开放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现有各级各类教学研究和建设项目840余项,其中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项,省级教改项目41项。学院积极推进一流精品课程建设,主持各级各类课程建设项目310余门,其中省级课程36门;出版教材33部,其中国家级1部,省级5部,新形态教材5部;教学成果奖授予60项,其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一等奖4项、省二等奖2项;拥有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浙江省高等学校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浙江省网络空间安全实训基地、浙江省政治教育示范基地等各级各类实践教育基地165个;拥有各类校内实验(实训)室157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2项,省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专项1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省级以上科研获奖13项,其中浙江省首次设立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当年度全省唯一奖1项;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2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5项,省部级项目72项;横向款目到款经费达4300余万元;出版专著216部;发表学术论文1352篇,其中SCI、EI源刊论文254篇,CSSCI源刊论文157篇;授权专利195项,其中发明专利93项,实用新型专利95项,外观专利7项。学院致力于培养宽口径、实基础、厚素养、强能力、善创新,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优势专业跨学科复合培养,涉及6个专业,开设83个教学班。着力产学研合作教育,与23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开设人才培养特色班52个,共建创新创业团队21个、产学研中心15个,开设行知论坛145讲,成功举办14届浙江省中小企业峰会。学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全面对接兰溪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兰溪市政府共建兰溪发展研究院、兰溪大学科技园、兰溪地方文化研究中心。积极推进开放办学,加强国际交流,现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近年来,学院学子在各级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得全国“挑战杯”金奖等国家级奖项429项(一等奖以上61项);省级奖项1598余项(一等奖以上270项),实现了多项突破。学院连续五年入选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前20。涌现出全国三好学生、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共青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最美浙江人等一大批优秀学子。学院人才培养创新举措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密集报道。学院秉承“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行知精神,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努力建成一所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