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上海市教委公布五大优惠政策 鼓励报考外地高校
2009-04-23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为了鼓励上海市生源考生积极报考外省市普通高校,上海市教委昨天(4月22日,下同)公布,2009年报考外省市普通高校的本市生源考生可以享受加分投档、经济补贴等五大优惠政策。

  ■三批次录取中可加分投档本市生源考生可在录取时适当加分投档和降分投档。对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中报考外省市普通高校的本市生源考生(零志愿的外省市高校和提前批、艺术体育类高校及征求志愿高校除外),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高招办在向外省市普通高校投档时,如外省市院校线上生源不足,对线下的考生,在征得学校同意后分别给予合成总分加20分投档的优惠(但必须达到学校所在招生批次的控制线)。在上海招生的外省市普通高校如第一批、第二批本科资格线上生源不足,经加分投档及征求志愿后线上生源仍然不足,可分别在第一批或第二批本科控制分数线下降分择优录取本市生源考生。

  ■给予一次性经济补贴对被录取到边远省市和生源不足的外省市普通高校的本市生源考生给予一次性经济补贴。凡在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中填报广西、甘肃、陕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新疆、辽宁(除大连市)等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以及湖南、湖北、山西3省少数生源长期不足的普通高校,并被上述高校录取的本市生源考生,可获一次性补贴1000元;征求志愿填报而被录取的可获一次性补贴500元。补贴范围只适用于具有上海市常住户口并在秋季招考集中录取阶段被录取(不包括零志愿、提前批院校和艺体院校)的本市生源考生。

  ■继续实行生源地助学贷款凡被外省市普通高校录取的本市生源考生,家庭人均月收入在400元以下的,均可根据上海普通高校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申请上海普通高校生源地贷款并向上海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享受相应的政府贴息。贷款额度与贴息标准均参照上海普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

  ■毕业后户口可迁回本市被外省市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本市生源考生,入学后可以不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如户口需要迁往外省市普通高校的,毕业后户口均可以迁回并回沪就业,按当年就业政策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可得到就业指导服务本市生源考生在毕业前一学期内,可到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学生信息将由工作人员鉴定后进入到求职信息库,并可得到相应的就业指导服务。(作者:李雪林 朱燕亮)

热门院校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黄浦区
    学校简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位于创新求索、文化荟萃、包容并蓄的黄浦腹地,红墙映日、梧桐环绕。其前身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立项。200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入“985”高校行列。2010年11月,学院成为卫生部与教育部合作共建的第一批十个重点高校中的一员。两校合并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充分发挥“部市共建”、“部部共建”的体制机制优势,遵循综合大学的发展规律和医学学科的特殊规律,保持医、教、研、管的相对完整性,不断探索实践在综合性大学中发展医学院的模式。 历经百余年的春华秋实和六十九载的风雨征程,医学院秉持“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院训及“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院精神,深入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上海风格、交医特质”的交大医学院发展道路,努力打造具有“厚基础、强实践、重转化、塑规范、融国际”的交大医学“精品化”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医学院始终以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真知、践医学之神圣为己任,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共命运,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壮美画卷中留下了诸多浓墨重彩的笔触,为社会输送了7万余名医学人才。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享有较高国际声誉,师资力量雄厚,优势特色明显,学术成绩卓著,集医、教、研以及社会服务全面发展的研究型、创新型院校,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在多项学科综合排名中均位列全国医学院校首位。 医学院现拥有重庆南路、闵行两个校区。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对标国际一流医学院标准,进一步夯实学校科研基础、凸显学科特色,应上海市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的总体要求,2019年浦东校区项目正式立项。2020年11月,交大医学院浦东校区盛大开工,历经百余年的上海交大医学院拉开了从浦西延伸到浦东,从黄浦卢湾拓展到张江科学城,从新天地融入到国际医学园区的序幕。 医学院坚决贯彻“人才强院”的主战略,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师云集、人才荟萃。现有教职医务员工39575名,专任教师752名,在职高级职称421人,博士生导师940人、硕士生导师1203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院士1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国际牙医学院院士1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通信院士1人,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1人,美国护理学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8人次,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9人,教育部海外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9人,上海市教学团队5个,上海市教学名师8人。2011年,王振义院士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医学院将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将一批今天优秀、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和不断超越自己、极具创新思维的优秀老师在一起相互激励、共同超越,使我们的学生更加优秀,使我们的老师更加卓越,产生使学生和老师都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和智慧”的办学理念,建立了卓越医学特色教学体系,开创了极具特色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医学教育新模式。近年,医学院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以基地建设与临床优势为依托,以转化医学理念为内涵的“卓越医学教育体系”建设,坚持提升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教育方向,形成以“精品化”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的“一个模式、两个主体、三个层面、四个贯通、五个特色”的医学教育架构,实现扎实基础、主动学习、启迪智慧、提升能力、完善人格的人才培养目标。 医学院共有24个学院(系),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学)及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临床医学八年制(含口腔方向,授予博士学位)、8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生物医学科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护理学),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为国家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法语班)、临床医学八年制(4+4硕博班)、儿科学“5+3”、临床医学五年制(英语班)是学院的特色班级。2016年以培养生命科学领域卓越领军人才为目标,新增生物医学科学专业。2019年交大医学院高质量完成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医学院作为中国唯一院校接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专家组全程观摩,获得中外专家高度评价。医学院目前在校学生9007名,其中本科生3098名,研究生5608名,留学生301名。2010年起,医学院率先探索和实践临床医学专业“5+3”及“5+3+X”改革,深度参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20年,新招录住院医师1103名,专科医师规培生409名,分别占全市招录总人数的33%和41%。 作为教育部基础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教育部口腔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示范中心学科组长单位及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医学院具有临床模拟功能齐备、师资团队雄厚、医疗资源丰富、操作平台先进的基地优势,并通过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临床技能操作、客观化临床考试等全面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和创新意识。拥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2012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并担任上海市卓越医学教育计划专家组组长单位。历年来,医学院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公开示范课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成为国内首门护理专业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图书馆总藏书量近100万册,其中电子图书50余万册,电子文献数据库86个,覆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及循证医学等生物医学各领域。此外,图书馆还拥有Primal Pictures、Access Medicine系列等丰富的医学教学资源以满足医学教学需求。 医学院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首推“健康中国”思政课程,打造“中国系列”课程品牌,通过理论授课、CBL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全国劳模、新科院士、医学大家等与师生面对面,依托“宣誓、授袍、缅怀、授帽、感恩”五项仪式教育,深化育人内涵,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围绕“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搭好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本科生与研究生三大互动平台。深化“双师联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整合班导师与新生导师工作制度,实施全程一贯制模式配备本科生班导师,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医学思政教育体系。依托新媒体优化工作模式,通过“易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积极联动,强化网络思政育人功能。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功能,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医教结合”与“网格化”的关怀体系,建立心理疾患转介绿色通道。建立全程性且有序衔接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在线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从医学教育的本质是终身教育出发,合并原成人教育分院和网络教育分院,新组建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以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医疗卫生大健康行业,依托医学院内外一流的学科和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学院共有4个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为响应“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的“新医科”建设,携手打破“门户”,实现医学教育资源共享,开启长三角医学教育高质量一体化、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中西医并重发展的新局面,2019年交大医学院联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苏州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高校倡议发起的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正式成立。疫情期间医学院积极推动联盟高校间课程共享、名师互聘、学生交流、联合科技攻关等项目的开展,2020年4月起推出“与你谈科学”系列网络共享课程。 医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双一流”的战略决策,以整体提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内涵为出发点,以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落着点,推动世界一流医学院和一流医学学科建设。整体布局、重点突出,稳步推动国家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积极发挥国家级创新功能性平台在人才培养、平台运行与保障机制、科技成果产出与共享等方面的示范效应,以高峰高原学科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带动新一轮学科布局优化。医学院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三级学科)16个,临床学科、口腔学科、基础学科、药学(与交大药学院共建)等四个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学科排名稳中前行。根据最新美国E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统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等8个学科跻身全球研究机构前1%,其中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和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入前1‰。在2020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7个医学相关学科进入排名,其中临床医学、胃肠病学与肝病学、肿瘤学、内分泌与代谢学、环境与职业卫生、细胞生物学、生物与生物化学、药理与毒理学等8个学科进入世界百强;外科学、胃肠病学与肝病学、环境与职业卫生等3个学科居中国内地高校首位;肿瘤学、临床医学、心脏与心血管病、精神病与心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内分泌与代谢学等7个学科均位居中国内地高校前三。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中,临床医学世界排名201-300,药学51-75。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临床医学排名51-100。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7年公布的学科评估结果,我院临床医学全国排名A+、基础医学A-、口腔医学B+、护理学B+、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B-。2020年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中,医学院位列学术研究型高校第5名(上海市属高校第一)。 近年,医学院加强顶层谋划,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聚焦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推进脑科学、肿瘤等重大项目的布局和实施,培养储备优秀医学人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近年,医学院设立“双百人”计划,着力培养临床研究型医师和临床专职科研队伍,实施“博士后”激励计划,建设一支支撑学院科研事业发展富有创新活力的优秀博士后队伍,实施“高水平创新团队”项目,破冰学科和院校藩篱,组建跨学科、跨单位的稳定研究团队,明确建设目标,实现临床-临床、基础-临床、医学-理工学科协同创新,组建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持续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医学院系统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8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3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2项。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8项,连续十一年稳居全国第一。2019年发表SCIE论文3902篇,其中CNS(含子刊)论文数37篇。2020年,医学院系统共获授权专利数73项。 科研基地及平台建设成绩显著。医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项目),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25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8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2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初步实现了产学研良性互动及转化平台的建设目标,2014年挂牌为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建设。2015年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共同建设“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探索性实践院所同城协同、联合攻关的科研组织新模式。近年,医学院积极推动在附属医院建设一批如上海精准医学研究院、分子医学研究院高水平研究院,已初步形成优秀人才集聚、重大成果频出的良好局面。 医学院积极参与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附属医院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学院现有12所附属医院,其中7所综合性医院、5所专科性附属医院。拥有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代谢性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口腔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眼部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1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共建),1个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共建),1个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共建)。拥有7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不含中医),数量占上海市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总数的54%,16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和重点学科。2020年各附属医院开放床位数21634张,门急诊人次达3193.69万,出院人次105.97万,住院手术人次79.13万。目前医学院各附属医院手术人次占全市1/3,治愈疑难杂症患者占全市1/2,以雄厚的综合实力,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医学院系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号召,坚决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先后派出八批援鄂医疗队,共计569人弛援武汉,派出182名医务人员援助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随着全球疫情日趋严峻,医学院积极提供国际物资援助,主动将抗疫中积累的宝贵“中国经验”分享给国际友人,充分展示出交大医学院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医学院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共建医疗卫生事业新战略,与长宁区政府合作共建上海市同仁医院,并于2014年成立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努力实现多维推进区域医疗发展与学科内涵建设。2011年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大力开展医院管理政策性研究,在国内医院管理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共同发起建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2020年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携手成立“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着眼于中西医交叉优势学科发展方向,推进中西医交叉创新临床和基础研究。同年10月,成立上海交大医学院—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慢病防控与健康促进协同创新中心”,将充分整合双方优势资源,聚焦“慢病防控”,开展深度合作。12月,与上海开放大学签约合作,未来将共同建设服务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体系,共同推进市民健康与医学素养提升以及共同提升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质量。 医学院持续深化国际交流,积极拓展教育合作、科研合作和学术辐射,不断提升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医学院已与21个国家和地区的64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开了广泛的合作。近年,医学院进一步加强和世界顶级大学的科研合作,建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共建 “全健康研究中心”。与12个国家的37所大学开展了约50个海外游学(短期)项目,本科生短期境外访学比例达50.4%。国际学生教育工作稳步发展,2020年顺利通过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成为目前全国首家唯一获得八年认证期的高校。 医学院拥有深厚和优质的中法医学教育传统,中法合作办学已经成为医学院办学特色之一。医学院与法国医学院校的合作历史源远流长,自1911年上海交通大学院医学院前身——震旦大学医学院成立至今,医学院在与法国一流高校的教育合作方面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培养了近800名法语医学人才。1997年,医学院临床医学法语班项目正式纳入两国政府合作渠道;2007年,医学院成立“中法医学部”;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合作举办的医学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正式立项,成为国内首个中外联合培养医学博士项目。2018年10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里昂第一大学、里尔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格勒诺布尔-阿尔卑大学等院校共同创建的“中法联合医学院”正式成立,全面开启医、教、研各领域的深层次合作,标志着医学院的中法医学合作揭开了新的篇章、迈向了新的高度。 2013年医学院与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签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合作协议》,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渥太华大学联合医学院”,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合作举办医学本科英文班项目”获教育部批准,2015年起正式开始招生,2017年建设完成中加联合实训中心。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携手成立“全球健康学院”,学院整合交大医学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热带病防控领域的优势力量和全球分布的国际合作网络,旨在培养具备扎实学科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的全球健康治理的领军人才。 2020年全球健康学院率先在国内为医学院开设《全球健康》必修课。在全球健康学院建设的基础上,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共建“全健康研究中心”,中心围绕人类、动物和环境领域之间的重大健康领域和治理系统,发展“全健康”学科体系,率先在我国开展全健康双硕士联合研究生培养,建立全健康研究与实践基地,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健康高级人才、为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全健康技术与政策咨询搭建平台,从“人类-动物-环境”健康的整体视角提高我国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服务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医学教育改革进入新时代,医学院的改革发展也迎来重要战略机遇。全体医学院人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根本使命,牢牢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和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的时代机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始终坚持医教协同,持续深化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全力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坚持把医学教育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医学研究写在世界科技前沿上,把医学论文写在人民健康篇章上,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接续奋斗。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市奉贤区
    学校简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始创于1954年,是中国第一所以“应用技术”命名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上海高水平地方大学重点建设单位、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和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上海市专利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2018年以来,在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同类型高校中连续四年排名第一。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应用导向、技术创新”的特色定位,秉承“依产业而兴、托科技而强”的办学理念,凸显“协同创新、共创价值”的科技创新文化,追求“卓而独特、越而胜己”的价值取向,积极推进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学校专业特色鲜明,学科布局合理。设有19个二级学院(部),拥有本科专业55个,涵盖工、理、经、管、文、法、农、艺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和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11个;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中1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建有以“香料香精化妆品与绿色化工”为引领、以“功能新材料和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设计文创与创新管理”为协同的特色学科群;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和工程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2700余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果丰硕。大力弘扬“厚德精技 砥砺知行”的大学精神和“明德 明学 明事”的大学校训,聚焦未来工程师关键能力,构建“爱科技”“六融合”“双协同”卓越引领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过硬本领、勇担责任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现有国家级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1个;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6个,入选首批上海市重点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1个;拥有国家级和上海市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42门;获批教育部和上海市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9个;近两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参与单位)、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特等奖1项。近五年学生获“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3000余项,毕业生整体就业率长期处于上海高校和同类高校领先水平,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学校坚持四个面向,科研实力突出。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求,依托、服务和引领相关重点产业发展。拥有国家香料香精化妆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稀土新材料测试评价行业中心、香料香精化妆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学科平台6个,拥有香精香料及化妆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物理气相沉积(PVD)超硬涂层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绿色氟代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光探测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食品风味与品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学科平台16个;与地方政府、头部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产业研究院、上海市大学科技园、上海创业学院、中欧知识产权学院和各类协同创新研究院、产学研工作站、技术转移中心等高水平技术创新和成果孵化平台。近五年,以第一单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30余项、省部级项目近200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全国性行业协会各类科技奖项5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制定各类标准40余项;2021年学校专利申请量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上海市同类高校第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6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586人,博士生导师37人,“双师型”教师812人;拥有省部级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159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22人次、省部级人才137人次,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为引领、省部级领军人才为支撑、优秀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高水平人才梯队。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四有”好老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学校国际交流活跃,影响日益提升。设有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与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以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地区)的1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分互认高校数达51所;近年来,共派出2000余人次学生赴海外院校学习交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建设全国首家国际化妆品学院,与国际知名大学共建中欧知识产权学院。近年来,学校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设老挝铁道工程人才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高素质铁道工程技术人才,获批外交部亚洲合作资金项目,获批上海市“一带一路”中老铁路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成立“一带一路”澜湄铁路互联互通中心,持续推进高水平国际协同育人和协同科创工作,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起点谱写新篇章。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引领、以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以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为使命、以开放合作和数字赋能为路径、以大学治理体系优化为保障,努力打造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新高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优选地和特色学科专业培育地,为上海城市发展和国家民族富强贡献智慧和力量,向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的目标不断奋进!
  •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上海市浦东新区
    学校简介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成立于2003年12月,是经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艺术院校,坐落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内。作为全国第二所以电影命名的独立院校,学院秉承“厚德、博艺、创新、和谐”的校训,抓住上海推进电影产业繁荣与复兴的契机,聚集现代电影工业,注重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全面推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学院凭借独具特色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使学生培养更具市场适用性,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学院在上海市众多高校就业率排行榜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毕业生的平均薪资水平更是连续多年稳居上海所有应用型本专科院校前三。学院积极发展与国内外知名高等艺术学府联合办学,多渠道为有意继续深造的毕业生打通学历提升通道。高本贯通模式:我院与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本科院校,开设五年一贯制本科的教学模式。在我院完成规定的3年课程学习后,符合条件的,将进入相应本科院校学习2年,符合本科学校毕业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专升本模式:学生完成3年学业后,可选择国内外知名院校,继续深造学习。我院与韩国7所大学联合办学,学分互认,为学生提供中韩3+1课程体系,两校双文凭认证。我院就读3年,在韩国就读1年,授予韩国和中国教育部认证的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本科毕业后,还可以继续学习2年,拿到研究生文凭。
  •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市松江区
    学校简介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创办于2005年9月,是一所以国有投资为主体,同时吸纳部分社会力量和民营资金,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综合艺术类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原名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201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从原来的复旦大学独立二级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董事会: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财务与资产中心、复旦大学、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报业集团、上海东方明珠房地产有限公司、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等六家举办单位,以及上海东浩兰生国际服务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中房置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等八家出资单位组成,并于2017年末正式设立监事会。 学校位于上海市松江大学城的中心位置,占地面积近千亩,校舍总建筑面积逾20万平方米。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水系环绕、芳草如茵,小岛风情、绿树成林。美丽校园为全校师生营造了一派人文艺术氛围和青春气息。 截至目前,学校下设十个二级学院:视觉德稻设计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美术学院、表演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流行音乐与舞蹈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行政机构设置:院务部、教务部、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科研部、继续教育部;三个业务中心:实训管理中心、图文信息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现有专任教师300余人,专任教授、副教授160余人,兼职教师480余人,名誉、客座、兼职教授80多位,在校学生总数4000余名。 高举改革创新的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校秉承“忠诚 卓越 创新 和谐”八字校训;借鉴国内外现代艺术学科的培养模式,借助百年名校、实力媒体、著名企业的鼎力支持;坚持“办学校不办学店”的原则;践行“需、学、研、产”一体化的办学道路;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精”的治学要求;确立“原创性、艺术性、实践性、前瞻性”相统一的教学理念;以及课程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将培养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作为学校的唯一宗旨。 现已开设 “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摄影”“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服装与服饰设计”“工艺美术”“绘画”“雕塑”“公共艺术”“表演”“文物保护与修复”“文化产业管理”“流行演唱”和“流行舞蹈”等共计19个艺术类和管理类专业,近40个专业(方向)。 学校和北京德稻教育机构开合作先河,共同打造国际艺术大师本科实验班。从2013年大师实验班首届招生以来,现已有11个专业方向30余个实验班。创新办学模式的探索成效显著,这一合作模式得到国家教育部首肯,2017年被列入“上海市综合教育改革典型案例”。 自2005年学校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贯彻“教育家治校、教授治学、学校自主、学生自理”的特色办学方针,在艺术教育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取得明显的成效,受到社会各界瞩目。 200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进入艺术类高考第一批次志愿独立自主招生行列; 2012年12月,正式成立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 2013年4月,学校经国家教育部严格考核、全国专家团高票通过,在上海的独立学院中首个成功转设,成为独立建制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2014年6月,荣列上海市教育混合所有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2015年1月,学校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实训管理中心)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5年4月,年轻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跃居QS全球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科第71名,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再次荣膺榜单,这一世界排名表明学校的主要学科已开始跃居国际领先地位。 截至目前,学校共有5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工艺美术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艺术与科技专业)。 2018年12月,召开中国共产党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校党委、纪委班子。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内涵发展,奋力争创一流,进一步加快学校迈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综合艺术院校的步伐,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艺术大学。 2009年拥有首届本科生毕业至今,历届毕业生的综合就业率均超过95%,学生自主创业率超过10%。历年来,新生报到率均高于98%。学校育人成效显著、科研成果丰硕,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 Founded in September, 2005, Shanghai Institute of Visual Arts is a university offering undergraduate programs distinctive for art nature. Mainly invested b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t is also sponsored by other social capital. It was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in its initial stage. After eight years of development, it became independent of Fudan University in April, 2013 with the ratific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the list issued by QS in April 2015, Shanghai Institute of Visual Art ranked between 51st and 100th in terms of Art and Design. Since 2009 when we had the first batch of graduates, our employment rate has been above 95% in succession, 10% of the graduates choosing to establish their own business. In recent years, more than 98% new-enrolled students have come to campus for registration. Our students have put on an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the competitions in a variety of subject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徐汇区
    学校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4年,1956年成为本科院校,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2019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成果丰硕。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设有19个学院,拥有在读全日制本科学生20000多人,研究生8000多人,留学生1100多人,成人本、专科学生6000多人。学校现设89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3个,9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1个学科进入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和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8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18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5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 学校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现有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重点培养人才基地;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备案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重点智库;1个上海高校智库;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国际联合实验室; 2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12个上海市人文社科研究和决策咨询基地;4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1个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教师教育中心”落户学校,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教育的全球影响力。学校主办或承办25种学术期刊,其中《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是全国三大社会科学文摘期刊之一。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十三五”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级项目5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4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1项(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3项(含子课题20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含3项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项(含2项合作);各类省部级项目522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励73项。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优秀拔尖人才辈出。现有教职员工2980人,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27人,其中国家级人才56人次,省部级人才327人次。此外,学校还组建了一支600余人的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办学资源丰富。现有徐汇和奉贤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3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8万多平方米。两个中心图书馆藏书332.3万册;有100多个电子文献数据库和8个具有馆藏特色的自建数据库;馆藏古籍近12万册,善本古籍1350多种,于2009年被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建在学校的上海高校瓷器艺术博物馆是上海市十大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之一。 学校重视国际化办学,对外交流合作广泛。被列入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是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基地。学校与全球六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个高校和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德国、荷兰、俄罗斯、法国等六个国家的7所高校合作举办1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日本福山大学和非洲博茨瓦纳大学建有两所孔子学院。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秉承情系教育的理念,在“厚德、博学、求是、笃行”校训的引领下,传承弘扬“师道永恒”的师大精神,涌现了一大批名师大家。同时,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活跃在基础教育的一线,其中有上海市教育功臣、中小学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他们以高尚的师德和卓然的成绩,不断拓展深化着师大教师教育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血脉。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