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陕西: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体育类专业课统考疫情防控须知
2022-03-2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2022年我省体育类专业课统考将于4月11日至18日举行。为保障广大考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陕西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组考防疫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教生办〔2021〕3号)和《陕西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陕西省教育等相关行业考试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方案(试行)的通知》(陕肺炎办发〔2022〕39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将疫情防控要求提示如下,请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学校(考点)、考生和家长积极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一、考前准备

鉴于当前疫情形势严峻,为防止滞留省外耽误考试,在外省的考生,应在3月28日前返回我省,期间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一)考生须从考前第14天开始,做好每日体温测量、记录并进行健康状况监测,如实填写《2022年陕西省体育类专业课统考考生健康状况登记卡》(见附件1)和《承诺书》(见附件2)。出现异常情况的,要及时报告学校或县(区)招办,并及时进行诊疗和排查。

(二)考生须至少于考前第14天前,通过微信小程序申领“陕西省疫情防控码”或“西安一码通”(以下统称为健康码),并持续关注本人健康码状态。考生在本人首场考试前48小时内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三)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者或在隔离治疗期间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及尚未解除隔离的密接和次密接人员,不得参加考试。

有1例及以上本土新冠感染者所在县(市、区、副省级城市的街道)或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副省级城市的街道)旅居史的人员,或有境外旅居史的人员,完成规定的隔离管控措施的,可以参加考试。

二、进入考点

(四)请考生严格按照规定的本人考试时间通过考试专用通道(设在西安体育学院西门)进入考点。进入考点时要保持安全距离,自觉接受体温检测及扫码验证。

(五)进入考点时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纸质版、电子版均可),健康码必须为绿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无异常,体温检测无异常。考生进入考点时还须主动出示《2022年陕西省体育类专业课统考考生健康状况登记卡》和《承诺书》,并在现场确认时交考试工作人员。

(六)考前14天内有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腹泻等可疑症状的考生,应主动向考点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综合研判和处理。

(七)考生进入考点及候考时须佩戴口罩,身份核查时须取下口罩主动配合。

三、考试过程中异常情况处置

(八)考试当天有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腹泻等可疑症状的考生,应立即告知考试工作人员,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综合研判和处理。

四、考试结束

(九)考试结束后,考生要按考试工作人员的指令有序离场,不得拥挤,保持安全人员间距。

五、其他

(十)凡隐瞒或谎报旅居史、接触史、健康状况等疫情防控重点信息,不配合工作人员进行防疫检测、询问、排查、送诊等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十一)考试期间除考生和工作人员外,家长、带队老师及其他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考点。

(十二)考试疫情防控要求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调整,请考生关注陕西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和西安体育学院招生信息网,及时了解有关信息。

体育类专业课统考考务办公室电话:029—88409422。

----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 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 国家旅游局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职业院校分中心★ 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实施单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院校★ 中国·意大利政府合作职业培训项目实施单位★ 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施院校★ 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实施院校★ 教育部首批“江泰保险实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项目实施院校★ 陕西省“一带一路”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实施院校★ “一带一路”职教联盟理事长单位★ 陕西城镇建设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 陕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陕西省“平安校园”★ 陕西省高教系统“文明校园”★ 陕西省教育系统稳定安全工作先进集体★ 各类奖、助学金覆盖率高达70%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根据省政府批准,西安外贸职工大学(陕西省对外贸易学院)于2016年12月并入学院。学院位于古城西安,有长安和白鹿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977.05亩,建筑面积34.2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13000余名。设有新商科学院(新道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旅游与文化学院(白鹿仓国际旅游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鼎利产业学院)、汽车工程与通用航空学院(博世汽车学院、京东通用航空学院)、对外贸易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环境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0个二级院系和陕西职业教育(应用技术)研究院、乌克兰研究中心等多个教学科研单位。学院现开设54个专业,其中有“双高计划”专业1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2个、国家骨干重点建设专业4个、陕西省重点专业10个,陕西省“一流专业”14个,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院系2个。学院秉持“立德树人、质量强校,校企合作、促进就业,创新发展、服务地方”的办学思想,坚持“特色化、信息化、国际化,大合作、大联盟、大培训”的办学理念,以“扎根西安,服务陕西,全国领先,世界一流,打造现代服务业特色技术技能型人才高地”为办学定位,贯彻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以“德技并修,千天向上”为校训,确立了“全省第一、全国领跑”的办学目标。学院构建了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五方联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先后组建了陕西城镇建设职教集团、白鹿原大学城高校联盟、白鹿原文化研究会、白鹿原互联网+果业(樱桃)创新创业高峰论坛,发起组建了“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和企业共建了“混合制”、“现代学徒制”等多种模式的二级院系,持续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学院建立了一支由省级教学名师、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为专业带头人,以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800余名,其中省级教学名师8名,省级教学团队2个,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2%。学院遵循“专业建设与专业群协同、与产学研协同、与周边产业及文化资源协同”的原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了10多个融“教学、实训、培训、服务”于一体的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开设了28个订单班。建有校内各类专业实训室227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5个,省级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6个;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技术服务联系点188个。校内职业技能鉴定站可为30余个职业资格和技术工种进行技能考核鉴定。学院坚持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成才需求相结合,培养德技兼修、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建设“理实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环境,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拓展学生创业空间,建有“陕西职业院校移动云教学大数据研究中心”、“陕西建筑工程技术检测中心”、“怡亚通全球供应链电子商务中心”。近3年来,学生在全国、全省技能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300多人次;毕业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毕业生综合评价称职率为99%,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学院注重校际、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口支援中高职院校5所、对口支持县乡职业教育中心12个。先后与澳大利亚、加拿大、比利时、西班牙、韩国、新西兰、印尼、乌克兰、巴基斯坦等国家的教育机构建立了联合办学与学术交流的协作关系。与澳大利亚分别成立了中澳、澳中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多次派员出国交流、进修研读,2018年开始,已面向国外招收留学生。学生毕业时发给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专科)毕业证和就业报到证。我院学生都有资格按国家规定参加“专升本”考试,“专升本”过线率达到70%以上。学院还为学生参加自学考试和接受远程教育提供学习便利条件。
  • 学校简介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创建于1994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一所园林化、数字化、现代化的生态公园式高校。学校下设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健康学院、教育学院、交通学院、基础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等10个二级教学单位。形成了以工学类专业、艺术类专业为主体,以管理类专业和教育类专业为两翼,以服装类专业为特色,工、艺、管、经、教多科类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秉持国际化视野、特色化发展的理念,以育人为中心,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走产教深度融合之路,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历年来就业率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学校汇聚了国内外一大批教授学者组成一流管理团队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实行专家治校、教授治学、名师授课。其中一大批教师是在专业领域具有一流水平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学者。副校长唐明晰教授系香港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原副院长、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副校长、经济学专业带头人温小郑教授是经济学博士,西安邮电大学原副校长;服装研究所所长汤子峰教授是我国著名服装大师,原大连服装研究所所长。学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享誉全国的名牌特色专业。同时,形成了以服装品牌与营销为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群;以国际流行与时尚行业为特色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群;以服饰设计为特色的珠宝专业群;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特色的信息工程专业群;以中药制药、健康护理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专业群;以城市轨道交通为特色的专业群;以学前教育为特色的师范类专业群。这些专业突出工艺文相结合、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目前在“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的大潮中,学校正在奋力争创一流特色院校。学校硬件教学条件齐全、设施先进完善。拥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完全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拥有教学质量控制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直播点播系统、安防监控专网系统等,实现了校园数字化。学校配备有高标准的学生公寓、餐厅、篮球场、足球场、素质拓展基地等场所,让学生在优雅的环境下开阔视野、加强实践、提高能力,为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生前授权学院董事长吕明博士在学校创办季羡林国学院。目前国学院设有季羡林纪念馆、学术研究中心、国学研究所、国服研究所、国画研究所、国医研究所、黑陶研究所等。纪念馆展示和保存了季老照片近千幅,实物、手稿和书籍万余件。季羡林国学院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教育圣地,使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得到优秀国学思想的滋养,进一步丰富了学校办学内涵。学校保持了建校27年重大事故零记录,被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综治委、陕西省公安厅授予“平安校园”荣誉称号。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日本、泰国等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区著名高校联合办学;同时,国外合作名校定期选派教授专家来学校授课,开通了学生到国外留学深造的绿色通道。学校历年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逐年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就业率,学校先后与多家国内外著名企业签订了人才共同培养协议;与国内外上千家大中型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并建立“订制培养”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学校毕业生遍布陕西、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及韩国、泰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骨干或自主创业的成功实践者。学校加快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与用人单位开展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合作,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延安大学延安市宝塔区
    学校简介延安大学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现为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大学、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陕西省一本招生院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推荐院校。 学校成立于1941年9月,其历史可以上溯到1937年创办的陕北公学。194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次会议研究决定,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首任校长吴玉章。其后1943年至1944年,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民族学院、行政学院相继并入延安大学。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延安大学大部分迁往东北、华北等地办学,将新民主主义的新教育推向全国。延安大学留守院系于1947年3月辗转陕甘晋地区行军办学,并于1948年7月迁回延安恢复正规办学。1949年6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改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迁往西安办学。1953年3月,西北局决定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改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所办班次分别归并于西北师范学院、西北民族学院、西北党校、政法干校等西北其他院校。1958年9月,为适应陕北老区各项事业发展需要,中共陕西省委和陕西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延安恢复重建延安大学,郭沂、富锦华、高诚斋、王云凤、张逊宾等一批老延大人先后重返母校二次创业办学,曾经奠基与播撒新型教育火种的延安大学,在中共中央旧址所在地杨家岭继续办学。1998年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与延安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学,被列为陕西省省属重点大学。2005年学校被列为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大学,2011年被列为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 建校84年来,学校的发展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44年5月24日,毛泽东同志亲自参加延安大学开学典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1966年4月,邓小平和李富春来延安视察工作期间,接见了学校部分师生。1998年9月10日,江泽民为延安大学校庆60周年题词:“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为科教兴国造就英才”。2004年5月24日,胡锦涛对延安大学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方面“共同支持办好延安大学”。2017年9月19日,在延安大学8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值此延安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谨向全体师生致以热烈祝贺。长期以来,延安大学秉承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为民族解放、革命胜利和老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把这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大学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刘延东副总理、韩正副总理、孙春兰副总理先后以来校视察、批示等方式表达对学校建设的关怀。 学校现有新城、杨家岭、萃园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800余亩,建筑总面积达到了108万平方米。现有本科生16691人,硕士研究生3106人,留学生35人;教职工1596人,专任教师989人,其中教授157人,副教授371人;学校设有31个职能部门,16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11所附属医院;有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省级优势和特色学科,2个省级一流学科,1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1个本科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旅游局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1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省部级创新团队,5个院士工作站、2个社科名家工作室。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紧扣“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总目标,对标“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总要求,制定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延安大学加快发展意见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凸显四大特色、提升五大水平”的目标任务和“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以改革创新增强动力”的工作举措,“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十四五”稳步开局,各项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的成绩,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大学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学校确立了“延安精神特质”(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体验教学和践行活动为两翼的延安精神“一体两翼”育人体系,推动延安精神教育由“知”“情”向“意”“行”转变,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延安精神育人格局。延安精神育人成果获评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小红专”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并获“互联网+”大赛国家级银奖。近年来,在延安精神滋养下,513名学生参与疫情防控期间医护人员子女线上辅导,419名学生参与“十四运会”志愿服务,340名学生援疆进藏,316名学生应征入伍, 99人考取陕西省选调生,考取率名列省属高校前茅,到西部就业的学生人数比例达到70%以上。社会各界及用人单位评价延大毕业生:“基础扎实、为人诚实、作风务实、工作踏实”“下得去、靠得住、用得上”。 学校组织实施了本科教学“四工程两计划”,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获批省级教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获评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特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获批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个;本科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际奖4项、国家级奖648项,首次独立组队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获银奖。研究生获省级及以上奖励43项,涌现出在《自然》《柳叶刀》等期刊发表通讯论文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都金鹏等典型。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统筹学校各项工作,制定了《“一流学科”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博士授权学科培育工程”,培育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等5个特色学科群,被列为陕西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获批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培育学科1个。新增6个硕士一级学科,9个专业学位类别。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区”,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陕西省首批标准化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校组织实施“科学研究攀登计划”“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科研平台建设工程”,获批国家级项目187项,省部级项目285项,横向项目679项,科研经费大幅增长。获各类科研奖励153项,其中省级以上29项。获批省部级科研平台12个,教育部科研创新团队2个、省厅级科研创新团队4个。发明专利授权50项,科研成果转化13项。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5次。“低阶煤热解气化一体化高效利用技术”“水凝胶面膜基布制备技术”等一批重点成果实现转化。打造了乡村发展研究院等一批研究基地和智库,设立资政育人项目427项,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重大决策提供了咨询与支撑。 学校组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入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引进特聘教授(双聘院士)33人,引育博士近300人。获评国家级、省级师德荣誉10人次,4个教学单位获省级师德先进集体,涌现出了“全国模范教师”雷忻等一批先进典型。 学校坚持和完善“一章八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的意见》,常态化推进制度“废、改、立、释”。以教育综合评价改革为牵引,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后勤管理制度改革、医教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综合改革,搭建完成了学校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学校组织实施“一校一院对口支援工程”和“校友资源建设工程”,合作成立了“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红医联盟”和延安大学乡村发展研究院;与69所高校、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开展了2+2双学位、3+1双学位、121双学位等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和交流项目,学校被列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研修项目实施院校、港澳台招生资格院校。 延安大学是新时代延安精神传播中心,学校注重发挥延安精神“辐射源”作用,坚持做大做强红色教育培训。近年来,面向省内外高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累计举办近1542个班次,培训8万多人,并把红色教育培训效应有效反哺、覆盖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当前,学校正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自觉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统揽工作全局,深入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延安大学加快建设的部署要求,按照追赶超越“三步走”发展战略,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奋力推进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大学建设,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宝鸡中北职业学院宝鸡市金台区
    学校简介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纳入国家统招计划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独立颁发全日制普通大专文凭,全国通用,可上教育部学信网查询宝鸡中北职业学院是经陕西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陕西中北铁道教育集团举办、纳入国家统招计划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陕西中北专修学院,现有教职工200多名,在校学生2500余名。陕西中北铁道教育集团旗下的3所院校共有学生6000余名。学院总投资2.5亿元、占地近300亩,千兆互联网、千兆WiFi及自动化管理系统、安全报警系统与一卡通全覆盖的智慧化、信息化校园和充满诗情画意、蕴涵文化品位的园林式新校区,成为西部职教界一颗璀璨的明珠。学院在全省同行业率先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管理,在全市同行业率先通过IS0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因教学质量过硬,就业成效突出,先后荣获“全国职教先进单位”、“省级诚信职教院校”及“全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等殊荣,被确定为“美中文化交流基地”。创始人苏军科先生先后荣获“全国优秀青年兴业领头人”“陕西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宝鸡市十佳政协委员”等称号,并当选陕西省政协委员和宝鸡市人大代表。办学24年来,50000多名毕业生遍布大江南北,在中国中车、上海大众、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中铁电气化、陕汽集团,西安、北京、广州、南京、福州等国际机场,南航、东航、海航等数十家500强企业和400多家知名单位建功立业。学院2004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了高铁乘务专业,18000余名学子在国家铁路集团下辖的18个铁路局的39个客运段成功就业,培养了600多位列车长,仅西安铁路局就有200多名列车长是中北的毕业生。成为高铁人才培养的领航者,被宝鸡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确定为“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并授牌。2000多名学子遍布全国国际机场和航空公司,其中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就业180多人。陕西中北铁道教育集团是全国极具影响力的一家专门致力于高铁、铁路、航空服务、智能制造等现代职业人才的教育培养、工学结合、就业安置及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专业研发、市场拓展等相关业务为一体的创新型现代教育科技集团。集团下辖宝鸡中北职业学院、陕西中北铁道技工学校、陕西中北职业中等专业学校3所院校,陕西中乘铁路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等3家控股公司,铁路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基地等3个国家鉴定站点。中北的集团化发展现代职教模式开创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先河,并致力于把集团旗下院校打造成具有万人规模的特色化、国际化职业院校。学院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生考试和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相结合的招生方式,面向陕西及全国下达招生计划的省市招生。我院是全国高职院校中为数不多的包就业安置的学校,学生入学即与中北签订《就业安置合同》,就业成功后免费服务一年,终身提供服务。学生毕业由学院独立颁发高等院校全日制普通大专毕业证,全国上网通用。持此证可参加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试,也可直接安置就业,还可通过我院国际部出国留学,亦可继续深造获取应用型本科、研究生学历。
  • 学校简介西安工程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基础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学校现有金花、临潼两个校区,占地约108万平方米,设有15个教学单位。现有实验室13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主体一联合”校企合作共建新型研发平台4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省级科技团队6个,教育部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个。学校历经10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理、文、管、经、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现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校、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高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300余人,本科生17000余人。学校于1928年开始培养本科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学士授权单位,1984年第二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21年学校获批博士授予单位和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2个。陕西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精品课程及资源共享课程3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1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学校办有面向全国发行的学术期刊《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和《西安工程大学学报》。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0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650人。拥有以姚穆院士、院士工作室首席科学家等国家级专家学者领衔,省级专家学者、团队为核心的一批优秀师资力量。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院士工作室首席科学家5人,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10余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陕西省特聘专家、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专家学者百余人。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05项;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36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出版教材790余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教材37部;承担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项目13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3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01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2648篇。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中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19所海外高校开展双学位联合培养。近年来,选送赴国外交流或参加双学位联合培养学生500多名;教师出国进修、交流400多人次,邀请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访问900多人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承担国际科研合作项目30余项,主办或承办“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交流,举办“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中巴经济走廊文化大篷车西安段”活动,成立“陕西省教育统计数据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学校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秉承“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践行“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和“崇真尚美、经纬天下”的大学精神。近年来,先后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绿色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720余项。不忘初心担使命,只争朝夕再出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纺织行业转型等重大机遇,深化综合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企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实力,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继续朝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迈步奋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