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陕西:关于做好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外语口试工作的通知
2017-05-2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各市、杨凌示范区考试管理中心(招生办),西安市教育考试中心,各县(区)招生办,西安文理学院及省内有关普通高校:

为做好2017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招生外语口试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名时间和办法

报考外语专业及其他要求外语口试专业的考生,除参加统考外,还必须参加外语口试。

(一)网上报名

考生于2017年6月10日9︰00至11日20︰00,登录西安文理学院网站“2017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招生外语口试网上报名系统”(以下简称“网上报名系统”,网址:或)进行网上报名。

(二)缴费

按照陕价费调发〔2000〕44号文件规定的标准,考生网上报名时须缴纳考试费35元。考试费通过网上银行缴纳,缴费成功后方可办理报名后续环节手续。缴费使用已经开通网上银行功能的银行卡,与目前缴费系统关联的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渤海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北京银行、平安银行、北京农商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东亚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浙商银行。

(三)打印准考证

报名参加外语口试的考生须通过资格审核。网上缴费成功的考生于6月14日9︰00至15日20︰00登录网上报名系统查看资格审核结果,通过审核的考生自行通过网上报名系统在线打印《2017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招生外语口试准考证》(以下简称《口试准考证》)。

考生报考外语口试的语种必须与本人高考报名所填报的外语语种一致。非英语语种的考生,报名通过后统一在西安文理学院参加考试。

各市、县(区)考试管理部门负责将外语口试报名时间、方式通知考生,并明确告知考生,逾期或不按要求报名的,概不受理。

考生可登录西安文理学院网站查询各考点地址及联系电话,并按照规定时间和方式参加外语口试报名。不按规定时间、程序和要求报名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二、考试内容

省考试管理中心安排有关专家负责制定外语口试说明,并由西安文理学院于考前适时向社会公布。

三、命题、制卷及保管

外语口试试题由省考试管理中心安排有关专家命制。命题、制卷、运送、保管等环节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考试考务安全保密工作规定》,确保试题安全保密、万无一失。

四、人员选聘与培训

各考点要认真做好主考、口试教师及考务工作人员的选聘工作。口试教师原则上从本校选聘,基本条件是遵纪守法、责任心强、坚持原则、身体健康、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从事本专业教学3年以上且今年无直系亲属参加外语口试。

各考点于6月13日前将拟选聘的口试教师名单报西安文理学院。经审核通过并报省考试管理中心备案的教师,方可参加外语口试工作。考点主考及工作人员的选聘条件按《陕西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务管理工作细则》规定执行。

各考点要做好口试教师及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西安文理学院向每个考点选派两名教师,参与培训及考试组织工作。

五、口试实施

外语口试于6月18日进行。全省共设9个考点,西安市、铜川市考点设在西安文理学院;咸阳市、杨凌示范区考点设在咸阳师范学院;宝鸡、渭南、榆林、延安、汉中、安康、商洛市考点分别设在宝鸡文理学院、渭南师范学院、榆林学院、延安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安康学院、商洛学院。

考生携带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和自行打印的《口试准考证》,按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参加口试,逾期不予补考。

如个别考生在外语口试期间参加其他特殊类型招生院校组织的学校测试,请在报名结束后、口试实施前,主动向西安文理学院说明情况并出示相关院校特殊招生测试安排的书面材料,西安文理学院审核后统一协调安排考试时间。

各考点院校要认真做好外语口试组织工作,早作准备,安排布置好考点和考场。考点要有醒目标志,正门内有详细的考生候考地点、考场示意图以及导向路标。考场周围要设警戒线,在醒目位置设立举报箱并公布举报电话。要重点加强考试安全管理工作,并加大对考生的服务力度,确保考试平稳有序进行。各高校纪委和监察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

责任,全程无死角监督各环节工作,确保考风考纪良好。

各考点要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及安全事故,要第一时间向省考试管理中心报告并及时妥善处置,确保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人身安全和考试安全。

外语口试期间,各考点所在市(区)考试管理部门要全程进行督查,并协助考点做好考试组织工作。

六、评分与成绩报送

口试工作要严格执行评分标准,做到给分合理,扣分有据,宽严适度,始终如一。口试全程要有视频监控录像,视频资料保留1年,以备复查。考试结束后,各考点要及时汇总口试成绩记录表,完整、安全地移交给西安文理学院。

西安文理学院负责将考生成绩录入计算机,刻制成信息光盘,将成绩记录表分市(区)整理成册,于6月23日前一并报送省考试管理中心普招处。

陕西省考试管理中心

2017年5月23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咸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肇始于1978年5月的“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咸阳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5月,与咸阳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咸阳师范学院。2004年10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市分校并入。2016年7月,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划归学校。 学校位于大秦故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咸阳,有渭城和秦都两个校区,校园占地800余亩,有实习实训基地2650亩,校舍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留学生18000余人。 学校现设有16个二级学院、33个研究机构,有本科专业53个(师范类专业27个、非师范类专业26个),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学校2017年被确定为拟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获批“陕西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获批国家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学校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省级一流专业12个,省级名牌专业、特色专业等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省级教改项目、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优秀教材奖等52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省级教师教育类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7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省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X”证书试点学院项目等9项,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11个,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61项,获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2000余项。 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400余人,博士、硕士占比80%以上。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三秦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社科联专家等5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3人,省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28人,咸阳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科学技术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专家、三五人才8人。 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36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2项,厅局级科研奖励120项。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4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900余篇,被SCI、EI等收录300余篇。中国史(历史地理学)为省级优势学科,“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陕西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陕西省吴宓研究会、陕西省刘古愚研究会、咸阳市和杨凌示范区教师教育中心、咸阳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咸阳发展研究院和泾阳茯茶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学校图书馆馆藏丰富,现有纸质图书190余万册,特色文献10033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于1986年创刊,曾获“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陕西省“高校社科优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奖”“编辑出版优秀奖”。其中“秦汉文史研究”栏目连续获得全国和陕西省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奖。编辑出版《秦汉研究》,秦汉文化研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27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1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1000余名师生通过“项目”带动,分别赴菲律宾、泰国担任汉语志愿者、赴新加坡幼儿园任教、赴韩国开展交换交流、游学活动以及通过“2+2”“3+1”的形式赴美国、韩国留学攻读双学位和硕士、博士学位。先后聘请10个国家的100余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已培养留学生数百名。 建校40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累计为社会输送了11万余名高级应用型人才,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骨干力量。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园林式单位”、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委”、“陕西高校先进校级党委”、陕西省“平安校园”等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一流学院”建设和提高办学层次为重点,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为加快建设师范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不懈奋斗。
  • 学校简介西安体育学院创办于1954年,原名西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西安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六所体育高等院校之一,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委),2001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是国家体育总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陕西省拟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现有校本部、沣峪、鄠邑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300余亩。目前在校本科生8200余人,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学校现有9个学院(体育教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运动休闲学院、武术学院、健康科学学院、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学院、艺术学院、体育传媒学院、足球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学校与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共建中国竞走学校,与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共建中国掷球学院,省队校办跆拳道、拳击、空手道、小女排、蹦床队及田径、散打等项目运动队。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和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体育学为陕西省一流建设学科。与上海体育学院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20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文、理、经、管、教、医、艺7个学科门类,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出6万余名体育师资、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科研、体育新闻、体育经营与管理专门人才。体育教育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体育新闻摄影》课程入围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同25个国家和地区5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现有教职工832人,其中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1人,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 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师德标兵等15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4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入选6人,国家体育总局系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3人,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先进工作者2人,陕西省省级优势学科项目负责人、陕西省省级特色学科项目负责人、陕西省高校“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等7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学校拥有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和训练场馆,设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新闻实验中心、语音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中心;现有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技术分析与技能评定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中心基地、陕西省高校体育法学研究基地、陕西省体育文化研究基地、陕西省体育产业研发中心、陕西省全民建身与健康研究院等多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图书馆是西北地区体育科学文献信息中心,总藏书79万余册。西安体育学院师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秉承“严谨创新,团结拼搏”的校训,坚持“笃学重教,造就人才,服务体育,福佑人民”的办学宗旨,高举旗帜,凝心聚力,追赶超越,锐意进取,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体育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 西北大学西安市碑林区
    学校简介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西北大学形成了“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理念,汇聚了众多名师大家,产生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了大批才任天下的杰出人才,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摇篮”“作家摇篮”。学校现有太白校区、桃园校区、长安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现有24个院(系)、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研究生院,89个本科专业,其中3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现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设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80个省部级科研基地。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教授)5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项目入选者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30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国际学生400余人。学校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等重大科技奖励。学校十分重视对外科技文化交流,已与美、英、法、德、日等3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1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大英百科全书》曾将西北大学列为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 西安外事学院西安市雁塔区
    学校简介 西安外事学院是一所联通世界的大学,与海内外知名学府、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地处十三朝古都西安,国家级高新区腹地,被上千家高新企业环抱。这所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并同海内外知名大学联办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经、管、文、医、工、艺、农、教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加以独特的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教育、德育教育三大办学特色,发展个性,注重养成,守护你独一无二的未来。
  • 学校简介西安工程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基础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学校现有金花、临潼两个校区,占地约108万平方米,设有15个教学单位。现有实验室13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主体一联合”校企合作共建新型研发平台4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省级科技团队6个,教育部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个。学校历经10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理、文、管、经、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现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校、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高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300余人,本科生17000余人。学校于1928年开始培养本科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学士授权单位,1984年第二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21年学校获批博士授予单位和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2个。陕西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精品课程及资源共享课程3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1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学校办有面向全国发行的学术期刊《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和《西安工程大学学报》。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0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650人。拥有以姚穆院士、院士工作室首席科学家等国家级专家学者领衔,省级专家学者、团队为核心的一批优秀师资力量。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院士工作室首席科学家5人,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10余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陕西省特聘专家、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专家学者百余人。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05项;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36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出版教材790余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教材37部;承担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项目13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3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01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2648篇。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中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19所海外高校开展双学位联合培养。近年来,选送赴国外交流或参加双学位联合培养学生500多名;教师出国进修、交流400多人次,邀请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访问900多人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承担国际科研合作项目30余项,主办或承办“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交流,举办“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中巴经济走廊文化大篷车西安段”活动,成立“陕西省教育统计数据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学校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秉承“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践行“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和“崇真尚美、经纬天下”的大学精神。近年来,先后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绿色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720余项。不忘初心担使命,只争朝夕再出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纺织行业转型等重大机遇,深化综合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企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实力,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继续朝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迈步奋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