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安徽: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2023-03-1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皖招委〔2023〕2号

各市、县(市、区)招生委员会、教育局(教体局),省属各高等学校:

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眼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考试组织、高考改革等工作,加强高校考试招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确保考试招生工作安全、有序实施。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23〕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安徽省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办法》,现印发给你们,并就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提出以下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全力保障考试组织安全平稳

1.全面落实考试安全责任各市、县(市、区)招生委员会(以下简称招委会)是本行政区域内组织考试、治理考试环境、维护考试招生安全稳定、做好考试防疫、整肃考风考纪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和招生考试机构主要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高校是本校考试招生(含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各地各校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提前谋划研究,结合本地实际,统筹做好高考及各特殊类型招生考试,确保相关考试组织安全平稳。

2.强化考试环境综合治理。要把安全保密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强化命题、制卷、运送、保管、分发、施考、回收、评卷等关键环节、关键人员的管理,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严厉打击考试舞弊,强化标准化考点建设管理,加大人员入场检测力度,严格执行考生进入考点(考场)安全检查工作规范。加强监考巡考工作,严格执行考场视频回放制度,严查违规违纪行为。完善落实网上巡考员制度,形成逐级网络监督机制。开展手机作弊专项治理,加强考点无线电信号屏蔽设备配备,实行考点集中存放手机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智能安检门”场景应用。加强部门协作机制,开展净化涉考网络环境、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考点周边环境、打击替考作弊等专项行动,综合治理考试环境。

3.统筹做好考试防疫工作。要认真落实国家和地方有关优化疫情防控的措施要求,将考试防疫列入当地应对新冠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工作重点,加强统筹协调,结合当地实际,及时完善考试防疫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坚持科学精准防疫,做好命题制卷、考点考场、评卷等场所防疫工作。安排一定的备用考点和工作人员,应对突发情况,确保“应考尽考”。

4.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要成立考试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风险防控,强化对涉考、涉疫、涉灾等突发事件的监测、研判、预警,结合实际细化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并落实应急保障,针对高考期间部分地区可能发生的疫情传播以及高温、雷电、洪水等自然灾害,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依法依规及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重大事件处置决策要向当地党委和政府请示汇报,并及时报省教育厅和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5.深入开展诚信教育。要进一步健全考试招生诚信制度,教育和引导考生自觉抵制违纪、舞弊、失信等行为。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警示教育,特别是在报名、体检、考试、志愿填报、录取等主要阶段,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作为重要内容,让考生全面理解诚信做人的重要性和考试违规带来的严重后果。

6.完善教师参与考试工作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教师参与命题、考务、评卷等工作的激励机制,将教师从事考试相关工作的成果与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挂钩,调动优秀教师参与考试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国家教育考试队伍能力和水平。各级招委会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完善相关制度办法,妥善解决参与命题、试卷监印、制卷、安全保密、监考、巡考、评卷、录取等工作的招生考试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各级各类学校都有承担国家教育考试工作任务的责任,对需要作为考点的,以及需要抽调教师参加命题、监考、评卷等工作的,有关学校要合理调整教学安排,全力配合,不得推诿。

二、持续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7.继续实施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专项计划。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要加强政策宣传,严格报考条件,加强资格审核,推动专项计划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从2023年起,往年被专项计划录取后放弃入学资格或退学的考生,不再具有专项计划报考资格。有关高校要及时将相关考生信息报送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8.完善做好随迁子女参加高考工作。要认真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参加高考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能参加高考。对于因特殊原因不符合我省报考条件的考生,市级招生考试机构要针对不同情况,汇总后报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协调流出地予以稳妥处置,原则上回流出地参加高考。各地要加强中高考报名政策统筹,在中考报名、新生入学、学年开学等关键节点,提前做好政策宣传和摸底核查,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做好引导工作。要压实高中阶段学校责任,严格规范学籍管理,严查空挂学籍、人籍分离、虚假学籍等违规情况。要严厉打击“高考移民”,对于通过非正常户籍学籍迁移、户籍学籍造假、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等手段获取高考资格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三、稳妥推进高校考试招生改革

9.扎实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为确保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各地要积极做好改革各项准备工作,加强改革协同,推动教学、评价、考试、招生各环节有机衔接,促进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协调联动。要指导中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高二年级起根据学生选考科目开展选课走班,严禁组织学生提前选科备考。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和选科指导,引导学生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自身兴趣特长选择选考科目。

10.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高考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现代化建设人才选拔,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考命题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持续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命题和考务工作队伍建设,强化规范管理,完善保障机制, 提升工作水平。

11.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要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统筹,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制度,推进职普融通,协调发展。高职院校要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职教高考招生专业结构,重点向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技术技能培养要求高和就业质量高的专业倾斜。完善分类考试内容、形式和招生录取机制,着力选拔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加强分类考试规范管理,严格制度措施,加大对高职院校组织考试的监督力度,确保公平公正。

四、切实加强招生规范管理

12. 严格执行招生政策规定。要严格执行国家招生计划和招生政策规定,严肃招生工作纪律,认真遵守高校招生“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纪律要求。严格规范高校大类招生行为,高校原则上按专业开展招生,少数探索大类招生的高校要精心制定培养分流方案,确保科学规范、公平公正。要加强高校招生录取批次管理,不得随意将普通批次招生专业安排至本科提前批次招生。要严格组织新生入学资格复查,确保招生录取公平公正。

13.切实规范高考成绩发布管理要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进一步完善高考成绩发布工作,坚决扭转简单以高考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要加强高考成绩信息管理,除教育部规定的特定事项外,只能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信息提供给考生本人及有关投档高校。要优化完善高校及专业录取分数线发布办法,扭转简单以录取分数线评价高校的倾向。要加强对中学、教师等相关责任主体的管理,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喜报”“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探索建立涉考负面舆情清单制度,作为相关工作考核的重要参考。

14.严格招生信息安全管理。要认真落实国家、省级、高校、中学四级信息公开制度,并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方式,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及利益相关者的监督。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防护,落实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要求,加强对重要设备、信息系统和网站的监测和运行维护,及时堵塞安全技术漏洞。要强化考生志愿填报等环节安全管理,教育学生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学生个人及招考信息安全,严防信息泄露或被他人操控。

15. 严格强化监督管理。各市、县(市、区)招委会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落实考试招生工作监管责任,会同教育纪检部门加强对报名、考试、录取全过程监督。高校要严格执行经审核的招生章程及有关特殊类型招生办法,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对招生管理不到位、工作不规范、秩序混乱的部门或高校予以问责。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对于因疏于管理,造成考场秩序混乱、作弊情况严重、招生违规严重的地方和学校,要依法依规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并追责问责。

16.加强涉考培训咨询机构治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和高校、高中阶段学校及其教师不得组织或参与任何形式涉考培训活动。各校不得允许教育咨询机构、校外培训机构或个人进入学校开展涉考培训咨询活动,或提供场地给有关机构或个人开展相关活动;不得向考生和家长宣传推介有关机构或个人的相关活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网信、科技、公安、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体育等部门,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或个人开展涉考培训咨询的规范治理,严厉打击涉及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组织或参与考试作弊、干扰破坏考试招生秩序等违规违法行为。

五、进一步优化考试招生宣传服务

17.加强招生宣传规范管理。要加强高考宣传工作,及时主动、准确有序做好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和温馨提示等服务工作。各高校要规范招生宣传管理,招生广告或者宣传的表述应当严谨、规范,不得采取贬损、夸张、低俗以及其他不适当的语言或者方式开展招生宣传,不得以新生高额奖学金、违规承诺录取(含承诺录取专业、本硕博连读或贯通等)、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争抢生源,严禁以优质生源登记表、志愿填报意向书等形式吸引、误导学生。志愿填报期间,要逐步减少外派招生宣传组的数量,进一步扩大线上咨询服务渠道。严格加强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形式代替或干预考生填报志愿。制作录取通知书应坚持简约、节约的原则,避免铺张浪费。

18.加强志愿填报咨询服务。要按照“考生自主填报,政府、考试机构和学校提供公共服务”原则,加强考生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工作。要细化工作措施,逐级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和工作培训,实现高中阶段学校全覆盖。各高中阶段学校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积极为考生提供咨询服务。各地要开展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活动专项治理,加强高考志愿填报预警,公开违规举报电话和咨询电话,及时妥善处置信访问题,切实维护考生合法权益。

19. 深入实施“高考护航行动”。要围绕考试组织、安全保障、宣传引导、咨询服务等考生关切,加强治安、交通、卫生防疫、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综合服务保障,着力解决考生“急难愁盼”问题。要积极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考生提供合理化便利,营造温馨的考试招生环境。

附件:

安徽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

2023年3月8日

热门院校

  • 安徽大学合肥市
    学校简介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坐落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是世界“双一流”和国家“211工程”建设首批入列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型大学。1928年,安徽大学肇基于时为省会的安庆市,开启安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赓续襟江带淮崇教文化之菁华。几经易址,于1956年迁建合肥;数度更名,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安徽大学”校名,这一天被定为校庆日。作为一所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高等学府,安徽大学办学近百年来,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执着“文化丕成、民族是昌”的办学理想,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校训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累计培养了32万余名优秀毕业生,是安徽省内毕业生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高校,被誉为省属高校的“排头兵、领头雁”。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构建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富于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建有保障一流人才培养的办学条件体系,四区一园面积3200余亩、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81亿余元,馆藏纸质图书380万余册;拥有本硕博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体系,28个学院,87个在招本科专业(其中38个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并列全国地方高校赛道第1位),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以及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1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个国家级和2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实验教学(实训)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承建全国首个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特色教育基地);现有本科生25303人、博硕士研究生10509人;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升学率平均保持在35%以上,本科生与研究生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2200余项,位列全国“双一流”高校第63位,毕业校友获得“国家杰青”数位居全国高校第29位。学校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特色显著,覆盖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门类,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个学科进入前5‰);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3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49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1018人;实质双聘院士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23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安徽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地方领军人才365人次。已形成了以两院“院士”、国家“杰青”“优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为引领,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聚焦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主攻方向,建设了“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实验室等世界一流研究平台,产出了金属团簇材料、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磁斯格明子(skyrmion)存储材料等一批原创性成果,在高灵敏传感装备、毫米波芯片、水性聚氨酯等“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学校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项,资助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居省属高校首位;“双一流”建设以来,共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94项。学校自然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59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指数在一流学科年度发展指数评价中位居全国第2;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布中国大学全球影响指数,我校位列第54位;软科“双一流”高校教学实力排名,我校位列第69位。学校坚持以贡献求发展,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与安徽省16个市签订了多层次的校市合作协议,与合肥市共建绿色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三创学院,与5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600多家企业保持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大学智库指数排名进入前50名,已成为研究与解决安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主要基地之一;创新发展研究院连续入选“高校智库百强”,连续9年编撰《安徽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产品;围绕三农问题、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研究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人肯定性批示77次(国家领导人批示17次);学校深化科教、产教、校地、军民“四个融合”,广汇人才培养资源,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学术共同体”,合作开设“物质科学英才班”等5个英才班;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长鑫存储、科大讯飞、江淮汽车等共建校企互嵌式创新平台、研发机构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互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新工科”改革发展,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建互联网学院;与兵器工业集团214所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不断彰显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明显,近3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立项数连续位居全省首位,其中2021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共30项,立项总数位列全国第26位;建有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收藏徽州文书近7万件,牵头成立省高校创新联盟,协同省内高校成立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州文献等分中心,引领带动全省高校徽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等5项;2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名单;建成战国竹简珍稀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安大简”首期成果成书目前最早《诗经》版本;《群舒文化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2家单位一同入选第一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建成方以智研究中心,整理出版《方以智全书》填补相关领域重大空白。学校入选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全国39所)。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影响。学校是国家公布的华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与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15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共建安徽省首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由杨振宁院士担任名誉院长并亲题院名;与智利圣托马斯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大学、阿塞拜疆巴库大学、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国立大学合作建立4所孔子学院,其中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孔子学院先后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示范孔子学院”荣誉称号,习近平主席访智期间曾亲切接见学校派驻的中方院长及教师代表;与俄罗斯、法国、波兰、日本、韩国、墨西哥合作高校共建有9个“中国中心”;国际交流水平在省内高校领先、在全国高校居于先进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学校正精心组织好“十四五”规划实施,谋划好2028建校100周年和2035远景发展,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调结构、转功能、增体量、提质量”,以一流学科建设催生更多世界一流成果,以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一流的原始创新能力、一流的人才队伍努力跻身一流大学方阵,为高等教育强国和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 学校简介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是经省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为中共安徽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1981年成立的安徽省直机关业余大学和1988年更名的安徽省直职工大学,2003年转设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是“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专升本学生联合培养试点单位,安徽省“高职发展标杆校”和“技能大赛标杆校”,安徽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安徽省第四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立项试点单位,安徽省第一所由省民政厅、教育厅、省直机关工委共建成立的 “安徽民政学院”,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华东地区首个“微软创新学校”,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国家旅游局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安徽省直机关文明单位、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合肥市双拥合格单位,获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我校牵头成立的“安徽现代城市职业教育集团”入选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学校秉承“厚学、笃行、奋进、创新”的校训,遵循“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立足安徽、服务城市”的办学理念。设有轨道交通学院、健康养老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财务金融学院、商贸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7个二级学院和思政教学研究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2个教学部。学校对接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加大专业调整优化建设力度,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学前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等45个招生专业,涵盖财经商贸、公共管理与服务、电子与信息、土木建筑、轻工纺织、旅游、文化艺术、教育与体育、交通运输、农林牧渔、装备制造、医药卫生等12个专业大类。学校现有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563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教学设备总值近亿元。现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00余人,硕博研究生291人,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其中联合培养本科生600余人。学校始终坚持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近五年来,学校开展各类等职业技能鉴定,先后承办省级、市厅级技能大赛14次,是省师资中心国培、省培教育基地,省人社厅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学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职业技能大赛为抓手,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学校共获得400余个职业技能大赛奖项,其中国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6项,省赛一等奖39项、二等奖97项、三等奖91项,技能大赛总分在全省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组金奖、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学校持续加强师资能力建设,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共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9项,获评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教坛新秀13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获得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级奖项39个,累计立项省级高校优秀人才项目36项,累计立项高校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共39项,入选教育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项目1项。“十四五”时期,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推进“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全省党建示范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设,争取早日建成育人能力获得社会认可、治校水平处于“特色鲜明、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办学水平达到职业本科层次、服务经济发展取得较好成效的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技能安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 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市庐阳区
    学校简介合肥工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工信部和安徽省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工局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45年,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邓小平同志1979年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学校2005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9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深怀“工业报国”之志,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以“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培育践行“爱国爱校、笃学问道、团结合作、尽己奉献、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校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学校坚持依靠教师办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22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 学校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9项。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3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3万余人,拥有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个,学生在“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中取得包括金奖在内的一系列优异成绩,连续多年居《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各项榜单前列。学生桥牌队多次代表中国青年队参加国际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艺术团多次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 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先后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全国首批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学校现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现有(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一室一中心”)1个。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大力加强需求引导型基础研究,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有组织科研和交叉学科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仪器专项等项目上不断取得突破,多项成果在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中得到应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重大奖项。 学校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五十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年与多所国(境)外知名大学实施各类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开展合作办学、跨文化交流与实践及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学校现有来自各大洲四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 学校在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设有屯溪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六安路校区和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在安徽省宣城市设有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学校先后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和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等多个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合肥工业大学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内涵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为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而继续奋斗!
  • 学校简介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Anhui Zhong-A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隶属于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的公办高等学校。1998年,安徽省常务副省长张平率政府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与西澳州政府在珀斯(Perth)签订了科技与教育合作协议,由安徽省科技培训中心与西澳州中央政府理工学院(TAFE)联合成立安徽中澳科技继续教育学院。2000年作为安徽大学的专科教学点开始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003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报教育部备案,在安徽省科技培训中心(1984年创办)和安徽省计算中心(1979年创办)的基础上成立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2010年12月,学院顺利通过安徽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院坐落在合肥市中心城区(合肥市庐阳区濉溪路312号),位于西一环与北一环交口四里河岸,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生活便利。学院教学设备先进,生活及体育设施齐全。 设有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系、国际商务系、管理系、基础部、思政部5个教学系部;设有土木建筑大类、装备制造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旅游大类、文化艺术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9个专业群46个专业,其中商务英语、空中乘务、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等7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电子商务2个高水平高职专业,酒店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空中乘务等4个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全日制在校生4000多人,教职工210多人,高级职称40多人,硕士研究生占比近80%,双师型教师30%以上,常年任教的外籍教师3-5人。学院是安徽省首家省、州政府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先后与澳大利亚西澳州中央政府理工学院、北布里斯班科技学院、南澳大学、韩国韩瑞大学、美国奥龙尼学院等开展合作办学或校际交流,为学生赴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和新加坡等国留学,开辟了便捷通道,先后有数百名学生出国深造。学院还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工作,设雅思(IELTS)、实用日本语鉴定考试(J.TEST)考点,跟单信用证专家资格考试(CDCS)、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托业(TOEIC)考点,商务部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考点,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认证考试考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考试考点(NCAE)、教育部考试中心授权的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点(NIT)、锐捷认证网络工程师(RCNA)考点,以及中国企业联合会授权酒店管理师、市场营销师、物流师和人力资源师考点,中国商业联合会授权的电子商务师考点。同时也是科技部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星火人才培训基地、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培训基地和省人事厅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近几年,学院先后荣获: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技能大赛(高职组)优秀组织奖、安徽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优秀单位、安徽省直文明单位、安徽省卫生先进单位、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雅思考试全国示范考点等多项荣誉。在“德厚三分,技高一筹”的校训指引下,学院坚持“开放性、精品化、技能型”的发展理念,坚持“贴近市场需求、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思路,遵循“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让社会认可”的办学宗旨,全体教职工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勇于担当,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科技特色鲜明的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 学校简介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具有统招资格的高等职业院校,系北京大学安徽网络教育中心,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联盟和安徽省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心牵头创建院校,安徽省唯一参加上海世博会服务的高职院校。曾获“安徽最具特色教育机构”、“梦企业创业创新故事摇篮奖”等荣誉称号。学院特聘一批理论深厚、理念超前、科研成果显著的著名专家、学者,成立了学院发展指导专家委员会,具体指导办学。学院各专业带头人主要来自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是学院教学与科研的核心力量。历经十余载发展,学院专业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教职员工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3人,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专任教师人数的30.5%。形成了一支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学院设有工商管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财会金融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科学与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国际舞蹈学院、哈工现代智能与健康学院、基础教学部、思政教学部、北京大学安徽网络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等13个教学机构,统招专业48个,继续教育专业26个。学院以“海纳百川 经世致用”为校训,以“成就一学生 幸福一家庭”为使命。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和谐求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以教导学、以管促理”的办学思路,恪守“办学以市场为中心,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工作以绩效为中心”原则。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新创业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为打造特色人才品牌,创建“星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着力引进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在教学上坚持“课堂与市场相结合,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教授与企业家、培训师相结合”。教学过程充分融入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教学围绕任务项目,课程围绕岗位能力,教材围绕培养目标。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上,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共同研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校企合作教材,通过订单培养,实现校企深度对接,加强培养五项能力(政治鉴别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合作协调能力、身心承受能力)、六项技能(商务公关、外语应用、微机操作、语言文字表达、信息处理、书法)和职业素质(职业资质、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注重“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位一体,大力加强“双证”融合和“双堂”结合,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全面的技能型、创业型商务人才。 近年来,学院为社会输送商务人才两万余人,近三千名优秀学子成功创业或成为企事业单位骨干。学院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达98%以上,受到社会各界和家长的好评。当前,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着力围绕“一体两翼”战略和“985”发展目标,深化内涵,提高质量,向现代化、技能型、高水平大学阔步迈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