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上海市2020年“三校生”高考即将举行
2020-05-1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面向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统一文化考试将于5月30日、31日举行。

一、考试时间

日期上午下午
5月30日
(星期六)
9:00—11:30
语文
2:00—3:40
数学
5月31日
(星期日)
9:00—10:40
外语
 

二、注意事项

1.考生须于5月16日前自行下载《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面向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考生安全承诺书》(见附件1),按照要求如实、完整填写考前14天相关信息并签署承诺书。考生在参加首场考试时,需携带承诺书进入考点,并在进入考场时主动交予监考员。如考前14天有体温超过37.3°C等症状(含虽无其他症状,但平时基础体温高于37.3°C者),考生须提前自行前往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定点医院进行检测,并于考试当日携带核酸检测报告,经现场检查后方可进入考点参加考试。

2.考生须凭准考证[5月26日至31日登录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上海招考热线”网站(www.shmeea.edu.cn)自行下载打印]和本人有效证件进入考场。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均不得涂改或书写。有效证件含居民身份证、有照片的社保卡、驾驶证、护照、军人证。

3.提早出行,切勿迟到。

(1)考生应充分考虑交通、天气等因素,提早出行,避开高峰,避免迟到。建议考生提前至少45分钟抵达考点,并接受考点各项防疫安全检查。

(2)语文、数学科目考试,迟到15分钟者不得进入考点考试。外语科目考试,8:30起考生开始进入考场,8:45禁止考生入场,8:50开始试听,9:00正式开始考试。考生交卷离场时间不得早于每科考试结束前30分钟。

4.英语科目听力考试,考生须自备带有耳机并能正常收听的收音机,听力考试收听频率:FM(调频)89.9兆赫、AM(中波)792千赫;德语科目听力考试采用CD光盘播放的形式进行;日语科目不设听力考试。

5.所有科目采用网上评卷方式,考生须在专用网评答题纸上答题。考生应在指定位置和规定的时间内准确、清楚地填写考生本人姓名、准考证号,网上评卷科目须正确粘贴条形码。凡因答题纸上漏填、错填、字迹不清或错误粘贴条形码影响评卷的,责任由考生自负。

6. 网评科目客观题部分考生须使用2B铅笔填涂,涂点要规范;主观题部分须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答题。

7.考生须在答题纸规定区域内答题,答案书写在试题册或草稿纸上无效。不得在答题纸上做任何标记。

8.严禁携带各种通讯工具(如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等)、有电子存储记忆功能的计算器和录放设备以及涂改液、修正带等物品进入考场。

9.请广大考生自觉遵守考场规则,诚信考试,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考生如不遵守考场规则,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有违纪、作弊行为的,教育考试机构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等进行处理,并将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涉嫌违法的,由考点或教育考试机构移送当地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及有关法规进行处理。

附件:

1.

2.

热门院校

  •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上海市宝山区
    学校简介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并报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校。1903年,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震旦大学”;1984年,张惠莉女士传承爱国教育先驱的教育理念创办了“震旦教育”。在完成了对民办教育的初步探索之后,张惠莉不忘初心着力举办高等学历教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学院秉承马相伯先生倡导“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讲教理”的校训,育就了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震旦教育”为“上海市著名商标”。2019年我校成为上海市首批开展“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的高职院校。2018年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及《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和上海市教委的统一部署,为有利于学校发展,学校选择了机制体制相对灵活的营利性学校属性。学校将继续秉承公益性、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办学宗旨,将学校办成高水平的、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高职院校。党委书记黄晞建教授是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名师,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名誉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校长冯伟国博士1994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二级教授。是上海市著名职业教育专家、三届上海市“双名工程”职教名师基地主持人、入选“上海市改革开放职业教育40年40人”杰出贡献名列。学院拥有一支稳定的、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占3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占比较高,教师赴国外培训近100余人次。2009年以来学校获评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市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市级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教育部骨干专业3个、上海市085重点专业5个。学院一贯重视实训、实验基地建设。学院建有占地面积50亩“震旦创谷”,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和上海临港科技创业中心合作,享有临港特别优惠的税收政策及震旦教育基金会提供的创业基金双享扶持,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提供了舞台。学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发展需要的本土人才。迄今已与十多个国外高等院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15年获得教育部批准与美国加州浸会大学合作办学《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2018年获得教育部批准与韩国东西大学合作举办《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同年获批与美国锡耶纳赫兹大学合作举办《艺术设计》专业。营造氛围 打造品牌学校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以本校的校训、培养目标、教育理念为主线,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努力形成长效机制,在师生员工中形成一致的价值认同,转化为共同愿景、奋斗指南和行为规范,从而提升本校文化软实力。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校现有各类学生社团27个注册社团会员2200余人,各类社团活动参与率高,达90%以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等能力,发挥了学生的特长,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每年以学生会团委27个社团组织开展了社团文化节、社团专场汇报演出、社团招新、社团嘉年华等社团活动。天使之翼社团连续十二年传承上海悦苗寄养园、罗福养老院爱心志愿行动,满天星青春健康同伴社连续三年承接中国计生协“与爱同行”青春健康高校项目等。武道社参加2021年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获得3枚金牌、4枚银牌、5枚铜牌、以及上海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高校本科组中荣获8枚金牌、2枚银牌、5枚铜牌的佳绩。2019年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赛亚军、2020年荣获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2021年JFC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华东赛区季军、2021年再次荣获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2015-2019年读上海市红十字工作先进个人,荣获全国红十字志愿者服务先进典型佳绩频传,红十字会社团参加2021年上海市高校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暨第六届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初赛4个项目均荣获一等奖,决赛获团体二等奖和救护演讲项目三等奖。多途径专升本学院本着服务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愿望,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设计了多渠道深造的路径:1. 助力升本:毕业前参加“专升本”考试2. 绿色通道:艺术类考生获得国家级或省级奖项一等奖免英语4级参加面试专升本3. 入伍复员升本:上海兵源服役两年后,可免试专升本入学,毕业后可落户上海政府及学院奖优帮困政策学院认真执行国家及本市有关学生资助的规定,被本校录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通过“绿色通道”申请入学,优秀学生可申请奖学金(详见下列表格),学院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毕业后可在上海就业毕业生毕业后学院可推荐在上海就业,非上海生源应届毕业生进沪就业。在缴纳社保6个月后,就可以由个人到居住地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申办《上海市居住证》。获得居住证后,再由单位为其申请居住证积分,积分达到标准分值的,可以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待遇。(具体政策详见上海人社局网站)就业方向学校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大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作力度,与多家企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用人关系,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8%左右,且专业对口率高、起薪标准高,大量优秀毕业生已就职于知名企业。面向世界,国际视野学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迄今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爱尔兰、瑞士、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十多个高等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元化的出国深造渠道赴境外带薪实习的机会直接感受国际先进的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硬件设施学院建有食品营养与检测实训中心、机电实训中心、国际商务实训中心、新闻演播实训中心、数控技术实训中心、物联网技术实训中心等9个实训中心、2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中心、4个上海市教委教学高地,23个实验中心、109个校内实训室(涵盖所有专业并得到上海市教委专项经费支持)、175个校外实训基地。学院占地面积200亩,建筑总面积10万余平方米;拥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300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53余万册、报刊杂志360余种以及电子图书855GB;拥有完善的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建有400米标准化田径场、室内篮球场、1200座大礼堂、100余座实验小剧场、影视观摩厅、体育艺术活动中心、文化长廊、教育超市、咖啡吧、面包房和生活服务一条街等。学院为学生提供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学生公寓室内置有上床下橱、写字台、空调、电扇以及供应冷热水的卫浴间。
  • 学校简介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原: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93年,由上海海外联谊会、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委员会等六个统战系统的社会团体及民主党派共同开办的民办公益性高职院校。市首批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民办非营利高职院校之一(1999年),市首批依法自主招生的高校之一(2005年)。2014年7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复更改为现名。现有嘉定、青浦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22.44万平方米;教学院系设有4个二级学院、3系1部;招生专业30余个,已形成“以工为主、文商两翼、并举发展”的专业布局;现有在校生6500多名,教职工445人,专任教师329人。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占79%以上、硕士以上占65%以上、高级职称占21%以上、中级职称占38%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39%;历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6万余名高技能人才。学校现有纸质图书48万多册,3个数据库,2668台教学用计算机,116个网络多媒体教室;已建立93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90个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017多万元。学校被评为“2015-2016年度上海市十佳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并授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2017年5月被评为“2015—2016年度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文明单位”;信息公开工作在2015—2016年度市属高职高专21所院校中脱颖而出,位居前三名;2016—2017年度被评为优秀单位;2017年12月学校首次被评为“2016—2017年度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2017年度高校治安安全示范点”;2017年获得中国技能大赛——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星光计划”第七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2019年4月被评为“2017—2018年度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文明校园”;2019年,荣获上海市“星光计划”第八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区组织贡献奖和优秀组织奖;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从2013年至2020年连续九年荣获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在高职教育国际化特色、智慧型校园建设、产教融合、探索实践双元制教学模式,以及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四有”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特色鲜明的办学思路,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学校在教育教学中逐渐形成“理想素养有境界,知识技能有特点,创新创业有实践,终身发展有潜力”的新型工商“四有”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探索与实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中心,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以“建设成若干专业成为市级重点、若干专业特色鲜明的面向企业、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上海市示范性特色民办高职院校”为目标;坚持“稳定数量、提高质量、不求做大、但求做精”的办学定位;坚持公益办学,办学之路,秉承“诚信办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持续开展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制度,重点建设上海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餐饮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移动互联网 )”,形成了以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珠宝与艺术设计、现代服务、大数据与商务管理、学前教育等 7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群。学科专业设置涵盖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近年来,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工商“四有”人才,学校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形成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先后与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日本、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以及台湾地区30余所院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备忘录或协议书,开展多项师生交流;已有近三百人次教师和管理干部赴海外培训考察、近六百名学生到国外参加专升本、“三明治”培养等学习和实习;学校已获得聘请海外教师的资格,并已聘请了海外名师来校任教。 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突出技能培养的鲜明特色。学校建有教育部认定的“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移动互联网产业生产性实训基地”两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群‘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拥有市政府资助的“汽车运用技术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与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校内实训场所9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93个,获批4个校企合作(技师学院)项目。学校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要求,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理实一体、工学交替”的高职办学模式。与上汽集团、央企大唐集团、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思科公司、上海豫园珠宝时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吴德昇文化艺术中心、上海会展协会、北京国际会展中心等知名企业和行业加强校企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学业与未来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加强与嘉定职教集团和嘉定区内上百家企业合作,在提升学校为嘉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大量的机会,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在课程设置上,不仅注重理论课与实习实训课的交替,而且还加强了自然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的融合。学校开设了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证课程,供学生自由选修,不断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择业竞争能力。教育教学成果斐然,各级各类竞赛成绩突出。学校目前参与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2项、拥有上海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2 项、市级精品课程12门、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31门;市级及国家级教育教学优秀奖8个;市级教学团队5个、市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4个、上海市首席技师工作室2个;教职工共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其中核心4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材31本(其中主编“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本);市级以上科研立项70余项。近三年,学校师生参加各项赛事获奖数居同类院校之首。荣获市级以上组织奖、团体奖等各类奖项近80余项;市级以上各等级奖项300多人次。2019年,“物联网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决赛分获得全国二等奖、三等奖;上海市“星光计划”第八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17个竞赛项目中获得一等奖7人次、二等奖6人次、三等奖25人次,5个团体一等奖和1个团体二等奖等好成绩,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四大品牌”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机器人操作与示教”项目中荣获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上海选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在“华为杯”网络技术大赛中,大唐信息技术学院参赛学生几乎包揽头几项大奖,成绩斐然,其中1人获得特等奖、2人获得一等奖;第21届FHC国际烹饪烘焙艺术比赛中获得5银一铜;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珠宝系谢建维同学参加“珠宝加工”赛项,顺利进入中国集训队。2020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选拔赛中,“商务软件解决方案”“珠宝加工”“CAD机械设计”“烹饪”等项目分别获得3个二等奖和4个三等奖,7人进入上海集训队,学校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市选拔赛团体银奖;2020年学校获“四大品牌”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团体银奖;“‘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上海选拔赛(高职组)”获得特等奖和“‘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全国总决赛(高职组)”中获得三等奖;上海市第八届“中华杯”车联网系统集成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竞赛和网络系统管理竞赛中,1人获得一等奖,1人获得二等奖,3人获得三等奖,学校获得团体奖;上海市大学生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大赛中,我校获得高职组团体一等奖;第八届“中华杯”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中,我校中式烹饪分别获得一等奖和创意奖;第22届FHC国际烹饪烘焙艺术比赛中获得2金牌1银牌3铜牌。2021年,“景格杯”第二届汽车技术虚拟仿真竞赛中,汽车系参赛学生成绩斐然,其中6人获得特等奖、1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得二等奖;2021Hotelex“明日之星”厨师大赛华东赛区中获得团体赛铜奖;2021年上海市第9届星光计划技能大赛物联网应用技术、商务软件解决方案、虚拟现实技术、网络系统管理、珠宝加工、汽车电子技术6个赛项获得一等奖;移动应用开发、数控铣获得二等奖;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数控车获得三等奖。其中物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珠宝玉石鉴定三个项目代表上海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别是2021年在32个省市611所高校30974名选手参加的“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我校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同台竞技,艺术设计系学生林欣雨在“创意工艺类”中荣获一等奖,也是创意节比赛中全国唯一一所获得一等奖的高职院校。在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荣获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在第八届上海市大学生龙文化全能赛中荣获三等奖,在上海市学校共青团“四史”学习教育微团课大赛荣获“三等奖”。加强就创业指导与宣传工作,确保较高的就业率和签约率。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和签约率一直保持在全市高校前列。在今年疫情导致行业经济下滑、企业用工减少的情况下,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7.78%,签约率95.50%,位于全市高校前列。学校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在培养过程中,将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三年的学习生涯中,通过各院系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面对全校学生开展咨询服务活动,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求职大赛,简历制作大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增长板、补短板,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技巧,提升就业竞争力。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始终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在今年的上海市大学生模拟求职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奖。学校自2016年成立创新创业中心以来,创新创业中心从创业指导服务升级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服务,每年设立创新创业基金50万、创新创业奖学金,并面向全校大二学生开设《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必修课,2020年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推动下,全校申报专业创新工作室30个,开设专业创新选修课30余门,大力推动全校师生专业创新的新思维。学校不仅开展理论教学也非常重视实践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依托嘉定区就业促进中心、外冈镇人民政府支持及资源共享,已成功举办5届“创飞扬”创意创业集市,并募集善款25万余元,捐于云南楚雄扶贫基金会、嘉定区慈善基金会;“工商杯”创新创业大赛已举办9届,孵化落地项目20余个;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过国赛铜奖1个,入围奖1个,上海市金奖4个,银奖2个,铜奖13个,优胜奖21个,并连续2年获优秀组织奖;第五届“汇创青春”——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一等奖4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1个;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上海市金奖1个,银奖1个,全国银奖1个,并获优秀组织奖。
  • 同济大学上海市杨浦区
    学校简介同济的100年,是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100年;同济的100年,是与祖国科教事业心手相牵的100年;同济的100年,是与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的100年。——摘自习近平同志在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4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学校始于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由华人接办,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在始于1949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原有的文、法、医、理、机械、电机、造船、测绘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以后,学校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由封闭办学向对外开放办学转变,拓展学科范畴由土建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列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02年,列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04年,列为中管高校。2017年,列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38万余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68人。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以及“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学校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为“一带一路”建设、国内桥梁与隧道、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崇明生态岛、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495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2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目前,同济大学设有29个专业学院,11家附属医院,13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4个主要校区,占地面积约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84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55万余册。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514人,硕士研究生11319人,博士研究生7265人。另有国际学生2088人。拥有专任教师2792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09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3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4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特岗)教授42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01人,“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20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9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4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77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今天的同济大学正朝着“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
  • 上海电力大学上海市杨浦区
    学校简介上海电力大学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1985年1月升格为本科,更名为上海电力学院,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学校现有杨浦、浦东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一万四千余人,教职工一千余人。  学校的校训是“爱国、勤学、务实、奋进”,学校坚持“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方针,树立“务实致用,明理致远”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内涵建设,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兼有理、管、经、文等学科,主干学科能源电力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学校沿革  学校创建于1951年,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0年属地化管理。学校历经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电力学院的发展演变,1985年起开始本科层次办学,2006年开始硕士层次办学,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2019年,我校获批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试点单位,支持我校以能源电力为特色,聚焦清洁安全发电、智能电网、智慧能源管理三大学科专业,整体开展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试点建设。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63.47%。目前有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骨干教师称号1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2人、教育部优秀人才奖励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上海市“千人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教学名师等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70余人次。另有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4人,上海市宝钢优秀教师奖12人,上海市育才奖38人次。学科与教学  学校设有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含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教育交流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和人文艺术学院共13个二级学院和38个本科专业。  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5个,上海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拥有上海市IV高峰学科1个,高原学科1个,上海市一流学科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6个,市教委重点学科5个。目前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机械、电子信息、能源动力、工程管理4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我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电气工程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6年,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在近两届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奖1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2010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院校,目前共有5个本科和2个硕士试点专业。2017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20年“自动化”专业先后通过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共认证,标志着两个专业的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2021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通过ASIIN认证,并获得欧洲工程师项目(EUR-ACE)认证,能源与动力工程成为我校首个获得国际专业认证的专业。学校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项目1个,“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11个、“中本贯通”试点专业4个。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11门,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优质在线课程、示范性全英语课程43门,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上海市优秀教材28本、上海市教学团队4个;有国家级实践(实验)基地(中心)2个、省部级实验示范基地(中心)3个、省部级校外实习(实践)基地5个、校外实习基地130多个。科学研究  学校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源泉和动力,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牵引,在基础研究、工程应用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及14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大学生创新基地。学校积极服务于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战略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构建了由上海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教育交流中心、上海电力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能源电力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智库组成的“三中心一智库”,成立上海能源电力科创中心,全面服务于地方与行业发展。  近年来,学校科研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研总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近千项,其中国家“973”“86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浦江人才计划、曙光计划、晨光计划、阳光计划等多种类高水平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项目500多项;近年来,获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59项,其中国家奖3项。学校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成果在生产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并拥有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被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连续攀升,多篇论文入选ESI论文。国际合作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学校与亚洲开发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推动智能电网在亚洲区域的发展。我校是全球能源互联网国际合作组织会员单位。现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副主席单位。学校倡议与10所国外名校联合成立了“ADEPT国际电力高校联盟”,被推举为永久理事长单位,联盟高校有英国斯克莱德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德国科特布斯勃兰登堡工业大学、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马来西亚国能大学、巴西坎皮纳斯大学等。2018年10月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电力高校联盟”“一带一路电力产学研联盟”,与菲律宾八打雁大学、泰国苏兰拉里大学、上海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国网控股巴西CPFL公司等20多所以电力为特色的国外大学及企业加入联盟,共商能源电力行业与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多所院校建立了友好互惠的交流关系,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办学等实质性合作协议。每年聘请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和科技专家来校担任名誉教授、海外名师,进行讲学及合作研究;  学校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结合自身特色,成立“‘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分别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成立“菲律宾能源电力国际实训基地”和 “印尼能源电力国际技术培训中心”。学校成立了“中葡文化交流中心”,为学校师生与葡语系国家的文化交流搭建桥梁。学校举办“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高级研修班”及能源电力企业培训班,在一带一路的能源电力企业取得较高声誉。  学校注重国际人才培养。与多所国外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推动暑期游学、海外实习、硕士双学位等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每年均有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长短期项目,且派出人数日益增多。学校目前有来自越南、老挝、蒙古等28个国家的长期留学生。毕业生就业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下,学校确立了“就业主导、举校联动、巩固电力、拓展纵横、两形并重、确保五率”的就业方针。通过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规范化的就业服务,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学校借助广泛的校友网络和多年来与行业用人单位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全国电力人才招聘大会(上海站)等各类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近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94%以上,研究生毕业就业率近100%,学校致力于行业合作,实施了“3+1订单模式”培养模式,行业内就业率显著提高。发展目标  2018年6月,学校召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确定了学校“分三步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到 2020年前后,建成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学校综合实力、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到2025年前后,建成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明显增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成效初现,优势学科更加突显,主要可比性指标再上新台阶,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更加突出,办学综合实力整体提升;到2035年前后,优势学科进入一流学科行列,办成中国知名的地方高水平大学。  走进新时代,学校将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扎实推进综合改革,在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下,在所有上电人的共同努力下,迈步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实现新飞跃。
  •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市奉贤区
    学校简介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是上海市规模最大的公办高职学院,由原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合并,融入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历教育部分而组成。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至1956年创建的上海市业余土木建筑学院。学校现有奉贤、杨浦、宝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53亩,总建筑面积22.2万平方米。位于闵行的上海建筑工程学校是学院的附属中专。在市中心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学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近12000人,面向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学校教职工约70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99人,市级教学名师6人,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22人。学校是上海建筑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教育部和建设部批准的全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商务部对外援助培训基地。学校现有专业47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1个,市级重点专业14个,市级教学团队17个,市级精品课程33门。校内建有上海建筑公共实训基地、上海物业管理公共实训基地以及地下空间、智能化楼宇、钢结构安装、文物分析与保护实验室、人机工程实训室、电子商务物流实训基地、BIM实训室等141个在国内领先的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校内实训教学设施。设立12个大师工作室,与行业企业建立了216个校外实训基地。学校有16个中高职贯通专业、1个“高本贯通教育”试点专业。学校是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特色高职院校,建设部一级资质培训单位。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建设行业及城市建设与发展战略,适应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围绕城市建设、治理、服务类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着力构建“学分互换、学历衔接”职业教育新体系,形成“固核心、强支撑、显特色”专业结构新布局,建立“合作开放、多方共赢”产教融合新机制,实践具备现代学徒制特征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以“大师工作室(坊)”为特色的产教研协同新平台,探索对接国际标准的双证融通新路径,营造“匠人+劳模”精神育人的校园新文化。未来的城建职业学院将以城建为特色,将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贯通、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培育相融合,建成办学特色鲜明、办学质量优异、校企合作紧密、社会声誉良好,在国内领先、在国际有影响力的建设与管理类应用技术型高校,为城市建设、城市治理、城市服务领域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