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青海: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填报志愿和征集志愿实施办法
2017-06-1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青教综〔2017〕23号

为提升我省普通高考志愿信息采集现代化水平及管理水平,提高志愿信息准确率,从2017年起,我省实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填报志愿。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办法。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全省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填报志愿工作在省招委会、省教育厅统一领导下,由省招办负责协调和组织,各市(州)、县(市、区、行委)教育行政部门、招考办及相关普通高中学校分级负责实施。

(一)省招办负责网上填报志愿的统一组织协调、志愿填报系统开发、运行维护及对各级招办人员的使用培训;设立全省网上填报志愿专家咨询和技术保障组(名单见附件1);组织好4月下旬、6月中旬两次全省范围的模拟演练(具体时间和安排另行通知);协调省政府电子政务办、省公安厅、省通信管理局、省电信公司等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负责相关信息发布等工作;编印并向所有考生免费发放《2017年青海省普通高考网上填报志愿、征集志愿操作手册》,编制和印刷考生志愿提交密码卡(以下简称“刮刮卡”);为强化填报工作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专门成立省2017年网上填报志愿工作专家咨询和技术保障组,(成员名单见附件2)。为网上填报志愿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二)市(州)、县(市、区、行委)教育行政部门和招考办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网上填报、征集志愿工作,确定辖区内的填报服务点(可设在中小学、电教中心或者招办,具体要求见附件3)、培训和选派志愿填报点管理员及工作人员,制定本辖区高考网上填报志愿工作应急预案;根据省招办要求履行好运行、管理职责,负责加强硬件建设,设立相应的网上志愿填报技术保障组;做好网上志愿填报和志愿征集的宣传动员工作,在模拟演练、集中填报和征集志愿的各个时段组织考生进行网上填报志愿,开通志愿填报咨询电话;负责管理和发放考生志愿提交密码“刮刮卡”;实时监控志愿填报进度,检索未填报志愿考生名单并做好电话通知;协调电力、通讯、公安、宣传等部门做好保障工作,及时处理志愿填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相关人员的经费、食宿保障,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设备到位、宣传到位”。

(三)网上填报志愿服务点的职责是负责本填报点网上填报志愿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设立联络员、技术员、管理员等岗位,责任到人;为不具备上网条件的考生提供上网填报志愿场所及服务;负责打印考生志愿草表;监控本填报服务点考生志愿填报进度;帮助考生解决志愿填报中的问题;为考生提供网上填报志愿咨询服务;及时向同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招考办汇总反映志愿填报情况。

(四)普通高中学校的职责是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和招办要求,负责做好本校考生网上填报志愿的组织和培训工作,及时解决考生志愿填报中反映的问题;承担相关高考网上填报志愿服务点设置任务的各级学校要切实做好对考生的接待服务和管理工作,安排志愿填报服务指导人员,加强条件和技术保障,确保服务点网上填报志愿工作有序实施。

二、网上填报志愿设置及时间安排

我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填报志愿分为首次集中填报志愿和复征征集志愿填报两部分。具体安排如下:

(一)首次集中填报志愿

2017年我省普通高考招生录取批次设置及投档录取方式与2016年完全相同,即:提前单独录取本科、贫困地区专项、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省内预科、第三批本科、提前单独录取专科、普通专科等8个批次。其中,第三批本科、普通专科实行平行志愿,其他批次实行梯度志愿(又称顺序志愿)。实行梯度志愿的各批次考生可填报2个院校志愿(即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每个院校设置4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调剂服从选项。实行平行志愿的批次设置“A、B、C、D、E”5个平行志愿,每个志愿院校设置4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调剂服从选项。各批次定向志愿设置1个院校志愿、4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调剂服从选项。实行各批次一次性集中统一网上填报志愿方式。全省首次集中填报时间段为:20176288:30728:30

(二)复征征集志愿填报

实行梯度志愿的批次,各设置2个院校志愿、4个专业志愿、1个专业调剂服从选项和1个院校服从调剂选项。实行平行志愿的批次,设置3个平行院校志愿,每个院校设置4个专业志愿、1个专业调剂服从选项及1个院校服从调剂选项。各批次定向计划征集志愿设1个院校志愿、4个专业志愿、1个专业调剂服从选项及1个院校服从调剂选项。根据各批次招生录取进程,实行分段方式填报。具体征集范围及征集时间预安排如下:

征集志愿时间、同批次征集志愿次数若受录取进度影响适时调整改变,省招办将及时在青海省教育考试网(网址:)发布公告,相应调整征集志愿填报的时段。

高校自主选拔招生、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学生单独招生,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招生,保送生、艺术类院校校考单独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由于考生人数较少,目前暂不实行网上填报志愿方式,按照《2017年青海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细则》相关规定程序填报志愿并投档录取。

三、网上填报志愿地点、使用设备及网址

(一)填报地点

网上填报志愿地点不受省内外地域限制,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个人认为安全的场所进行填报,也可到就近的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和设置的网上填报志愿服务点填报。

全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的网上填报志愿服务点届时将在《2017年青海省普通高考网上填报志愿、征集志愿操作手册》上公布。

(二)填报使用设备

2017年我省普通高考网上填报志愿使用电脑操作,查询高考成绩可以使用电脑或手机操作。浏览器建议使用IE9.0以上版本、EDGE或Google  CHROME。

(三)网上填报志愿网址

考生可打开网页浏览器直接输入或登录青海省教育考试网,进入填报系统填报志愿。青海省教育考试网()是我省高考网上填报志愿的唯一官方网站,省招办在此官方网页上及时公布考生录取有关信息,使考生第一时间掌握录取动态,以便参考填报征集志愿。

四、网上填报志愿的工作流程及考生注意事项

(一)省招办于4月底,印发《2017年青海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细则》,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明确我省有关招生录取工作的具体规定;6月25日前,制作发放《2017年青海省普通高考网上填报志愿、征集志愿操作手册》,内容包括网上填报志愿起止时间、征集志愿安排、操作流程、密码遗失处理、填报相关规定等,并公开出版发行《2017年普通高考报考指导丛书》(上下册,上册为前三年在青高校录取分数数据,下册为2017年在青招生院校分专业计划),供考生填报志愿时使用和参考。

(二)考生网上填报志愿主要流程:(1)自行下载志愿草表(仅供考生个人填报志愿准备阶段使用);(2)使用高考准考证上的登录密码,在规定的时间内登录“2017年青海省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填报志愿;(3)仔细校验所填报志愿信息无误后,输入省招办制作并下发的“刮刮卡”上的考生志愿提交密码并提交保存;(4)在网报截止期限内考生可对已提交的志愿进行9次修改,修改后的志愿须再次输入志愿提交密码并提交保存后方能生效,考生志愿以最后一次提交的为准。考生本人凭准考证和身份证(或户口本),根据所报考的考区招办统一要求到指定地点领取密封的志愿提交密码“刮刮卡”并签字备案,考生签字备案要由考区招办统一保存一年备查。详情要求见省招办印发的 《2017年青海省普通高考网上填报志愿、征集志愿操作手册》。

(三)考生填报志愿的注意事项:(1)普通高校招生投档录取以考生填报的电子信息为准,考生要对其本人填报志愿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负责。考生在填报前务必仔细阅读我省有关招生录取规定、招生院校《招生章程》和招生计划以及省招办的相关提示。(2)须注意个人信息和志愿信息的安全保密,妥善保管登录、提交密码,防止被窃取、盗用和泄露。(3)须在省招办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相应志愿的填报,逾期不能补报。考生未按要求填报志愿或因本人原因致使密码被他人盗用而造成的填报错误、志愿漏报或志愿信息被他人篡改等问题,由考生本人承担后果。(4)考生志愿不得委托他人或者中介机构代为填报,也不得代替他人填报,否则造成的相应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5)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招考机构和有关学校不得要求考生打印纸质的志愿确认表并签字确认(突发紧急情况下经省招办同意的除外),以防止考生志愿信息被恶意收集利用。省招办网上志愿填报系统将自动如实记录考生登录填报的轨迹,在出现志愿填报纠纷时,该系统内部日志具有同纸质志愿表一样的法律效力。(6)放弃首次集中填报志愿的考生须填写《2017年自愿放弃录取资格登记表》(由考生在青海省教育考试网上自行下载),交考区招办确认存档备查。征集志愿阶段不按时填报征集志愿的考生,视为自动放弃本次征集资格。(7)为了确保公平公正,志愿填报时间截止后,不再接受考生修改、补报、放弃志愿的申请。

五、网上填报志愿信息数据管理

(一)省招办对数据库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密码及数据库系统密码安排两名工作人员分别保管,对志愿导出密码实行分段分人分别保管。考生填报志愿期间,网报系统自动对志愿数据库进行定期、完整、准确的备份工作。志愿数据实行自动加密储存,任何人都没有对志愿数据进行分类统计的权限和功能。

(二)志愿填报结束后,在省纪委驻省教育厅厅纪检组、省教育厅机关纪委、省招办分管副主任、普招处、信息处负责人五方现场监督下,从数据库服务器中导出数据,刻录光盘两份,当场密封、五方签字确认后分别由省纪委驻省教育厅纪检组、省招办分管副主任妥善保管。志愿填报结束后,录取系统数据准备工作开始前,在以上五方人员监督下启封并交由省招办信息处有关技术人员,进行投档数据准备。未至规定的启封时间和按照规定的严密程序,任何人拿不到考生志愿数据。

(三)密封后的考生志愿数据任何人不得私自拆封,录取结束后统一收回,由有关技术人员当场任取一份拆封校验后集中存档。用于投档录取的志愿数据由技术人员保管和使用,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向技术人员索要备份。志愿汇总后,除用于工作外,任何人不得私自对外提供志愿相关信息,更不得利用志愿信息非法牟利,违者将严肃查处。

六、网上志愿填报和征集志愿突发情况处置

(一)考生遗忘密码的处理

考生遗忘登录密码时,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办法解决:(1)考生在网报系统登录页面填写登录用户名(考生号或准考证号)后,点击“重置密码”按钮,使用预留的手机号(仅限青海省内手机号)接收省招办短信平台修改登录密码的短信验证码后,自助重置登录密码。(2)填写“青海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系统重置密码、查询申请表”(此表在青海省教育考试网上下载打印)并交所在考区招办盖章后,由考区招办上报省招办处理,并及时告知考生重置后的登录密码,考生收到登录密码后必须立即登录系统修改登录密码(特别提醒:青海油田教育管理中心预留甘肃等省外手机号的考生、其他预留省外手机号的考生只能通过此种方式处理)。

考生遗忘“刮刮卡”上的志愿提交密码时,须由考生本人填写“青海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系统重置密码、查询申请表”(此表在青海省教育考试网上下载打印)并交所在考区招办盖章后,由考区招办上报省招办进行提交密码的查询,并仅向考生本人反馈查询结果。

(二)志愿填报服务点出现停电或者不能联网等情况的处理

志愿填报期间若所在市(州)、县(市、区、行委)或者网上填报志愿服务点出现停电或者网络连接不畅通,致使考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正常填报志愿时,应在第一时间报告省招办,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1)各地启动保电、保网络畅通应急预案,抓紧做好抢修工作,同时立即启动备用填报点,或组织考生到网络畅通地区或场所填报志愿,做好考生填报志愿分流工作。(2)因大面积停电或者出现大面积无法登陆青海省教育考试网等突发情况并在24小时内无法恢复正常的市(州)、县(市、区、行委),报经省招办同意后,适当延长填报时间。

(三)其他突发事件的处理

受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影响,造成网上填报志愿无法正常进行的,应立即启动相关工作应急预案,并及时向省招办报告,省招办向省招委会、省教育厅汇报同意后,视情况研究和妥善处置,对造成的影响采取适当方式解决。省招办要在青海省教育考试网等媒体及时公布信息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七、违规处理

考试工作人员、社会其他人员和考生在高校招生志愿填报中的违规行为的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6号)执行;涉嫌犯罪的,应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等追究法律责任。对公务人员违规违纪的,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对因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机构疏于管理,造成志愿填报工作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对直接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依纪依规进行严肃追责问责;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本办法由青海省普通高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未尽事宜,由省招办在志愿填报公告中向考生和社会公众说明。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青海警官职业学院成立于2000年3月,由原来的青海省人民警察学校和青海省司法警察学校,两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升格而成,由省公安厅主管,主要承担全省公安及政法人才学历教育和在职民警培训任务,为副厅级建制,内设行政部门7个,教学教辅部门10个。目前,学院占地面积9.09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3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9270万元。在册教职工242人,其中,党员208名,占教职工总数的87%;教授12名、副教授50名、讲师41名;硕士学位研究生70人;双师素质教师68人;小岛奖金获得者15人,省级骨干教师22人;院级骨干教师33人;专业带头人18人;专业带头人辅助人17人;国内访问学者10人,第一轮“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的教师5人;第二轮“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的教师5人(审核当中)。另外,外聘兼职教官113名。现有25个教学班级,1384名在校生,2016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6.62%。在职民警培训年平均3500人次以上。2004年、2011年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招生面向青海及云南、四川、陕西、山东等9个省,2016年,公安专业计划招生245人,参加面试考生1129人,总体录取率为100%;治安管理专业单考单招95名,办学规模逐步扩展。学院设置有公安专业1个高水平专业群,13个专业,涵盖公安与司法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及电子与信息大类专业。其中,公安类专业包含治安管理、交通管理、网络安全与执法、特警、刑事科学技术、刑事侦查等专业6个;非公安类专业包含法律文秘、法律事务、刑事执行、社区矫正、司法鉴定技术等专业5个;学院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公安政法行业人才需求和新型技术应用需要,新增设了应急救援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2个。立项省级“双高”专业群1个,建成省级示范专业4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实训基地2个。获批公安部重点专业培育点1个。建院以来,学院紧紧围绕服务公安、政法队伍建设的需要,立足青海面向藏区,坚持“政治建校,政治建警”的办学方针,秉承“崇文尚武、立德树人”的校训精神,实施“特色建校、质量立校、文化兴校、科技强校”四大战略,打造汉藏双语教学特色品牌,促进内涵建设,教育训练质量不断提升。尤其是2016年第二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中,参赛9名教师分别获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0名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荣获团体三等奖。藏文字母扑克牌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证书。学院在抓好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拓展在职民警培训工作,努力为公安政法机关服务,先后建设了青海省公安民警教育训练基地、青海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青海省森林公安民警教育训练基地、青藏铁路公安局西宁公安处民警教育训练基地、西宁司法行政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等5个省级教育培训基地。2013年10月、2015年5月、2015年7月公安部全国公安民警汉藏双语培训基地、国家反计算机入侵和防病毒研究中心青海教学基地及国家民委汉藏双语培训基地等3个国家级培训基地相继在学院挂牌,学院公安教育训练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学校简介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76年12月,隶属省交通运输厅,业务受省教育厅指导,2002年4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组建成立的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省级“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国家现代学徒制第三批试点立项建设单位、第八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青海省职业教育综合能力提升示范院校,学校3次荣获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2次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2次荣获全国交通运输文化优秀单位,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历史沿革。1976年12月,省交通局在原交通局干部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青海交通技术学校(同局干训班合署办公),属技工学校性质;1979年7月升格为青海省交通学校,属中专学校性质;1984年12月省交通厅在青海省交通中学的基础上成立青海省交通职工中专学校,同时在省运输二中的基础上成立青海省交通技工学校;1996年6月,省交通厅决定交通职工中专学校与交通技校合并,保留交通技工学校牌子;2001年2月省交通厅决定省交通学校与省交通职工中专学校合置办公。学校先后有青海交通技术学校、青海交通学校、青海省交通技工学校、青海省交通职工中专、省交通厅干部训练班五个教育部门,2002年4月,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复,教育部备案,学校升格为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条件:现有4个校区,占地总面积628.34亩,建筑总面积24.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0336.87万元;教学用计算机3645台,网络多媒体教室数132间,学生阅览室座位数1600个,多媒体室、语音室总座位数3772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34.15万册,中文纸质专业期刊158种,电子图书14.2949万册,电子专业期刊40800种;建有校内教学实训、实验室166个,设备总数11219台套。办学规模:目前学生总数7979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6748人,继续教育学生1231人。每年招生保持在2000人以上,招生计划完成率99%以上。每年本省生源占学校招生计划总数的90%以上,每年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每年在本省就业的毕业生占直接就业学生总数的90%以上,招生规模和就业率每年在全省高职院校名列前茅。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53人。其中专任教师348人,专任教师中有硕士学位116人,副高及以上职称112人,双师型教师171人。现有青海省 “人才小高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教师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西部之光”优秀访问学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1名、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2名、中国交通教育优秀中青年教师1名、全国交通技术能手1名、交通运输行业优秀科技人员1名、全国公路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第六届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1名、第六届中国公路青年科技奖1名。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9人、省级骨干教师15人,校级专业带头人17人、校级骨干教师58人。教师中获教科研成果奖18项,其中省部级7项,获得授权专利60件。专业设置:设有五院三部(交通土木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思政部、基础部、体育工作部),设置专业27个,专业覆盖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土木建筑、资源与环境安全、财经商贸、旅游等7个大类。目前有16个专业设有11项证书等级考试,在校生参加考试通过率达60.47%。先后建成1个国家精品专业、3个国家级重点专业、2个国家骨干专业、1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专业、1个交通部重点专业、9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交通运输类示范专业点。产教融合:积极推进青海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吸纳成员单位138个,专业建设委员会10个,累计向集团成员单位输送现代学徒制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360余名,202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建设单位。集团积极践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旅游管理3个现代学徒制班,并获批省级、国家级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成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近五年培训收入3138.08万元,年均非学历培训40852人次。依托专业先后建成11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机制探索、学生实训、双师培养、社会服务、自我造血”六大功能,近五年技术服务到款额达5亿多元, 3次荣获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先后建成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6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交通行指委校企共享实训基地。“三个五”发展顶层设计:学院通过多年的发展,凝练形成了“三个五”的发展顶层设计——“五大发展方略”、“五个方面文化精髓”、“五位一体”大思政工作格局。——五大发展方略—办学定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立足交通,面向社会,培养适应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办学方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九个坚持”的重要论述”为引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盯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办学理念:遵循以“一个导向(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二个并重(德能并重,教学与生产并重)、三个结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相结合、职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顶岗实训与就业相结合)、四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高原、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实现“五个一流”的目标,即“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专业,一流的学生,一流的学校”。—办学思路:通过“调结构、稳规模、提质量、增效益”的内涵提升途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个方面文化精髓通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厚德、笃学、求实、创新”的校训;“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的学院精神;文明、守信、勤学、自强的校风;修身、敬业、求真、善教的教风;勤勉、睿思、善学、砺能的学风。——五位一体大思政工作格局按照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整体要求,学院形成了“课堂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五位一体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 学校简介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2014年元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15年9月正式挂牌招生的综合性、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2018年4月经批准整合原乐都、平安区职业技术学校资源,成立海东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并整体迁入学院本部办学,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同时在原乐都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海东广播电视大学也在学院挂牌办学,使学院形成了既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又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本科教育的办学格局。学院坐落在海东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区位优势独特,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全社会崇尚教育、重视科技、文化积淀厚重,具有“彩陶故里”、“蔬菜瓜果之乡”美称的乐都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海东撤地建市、兰西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特别是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和海东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和新型工业走廊的初具规模,为学院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学院占地面积6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7亿元。学院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室建设工作。近三年来,国家已累计投入近2.5亿元资金,用于实验实训室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校内实验实训室87个,在建34个;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7个。 学院面向青海、甘肃、陕西和宁夏等西北地区招生,现有各类全日制中、高职和电大在校生近5000人。2018、2019年共有1446名学生毕业,总体就业率92%以上。建院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省教育厅的关心指导,海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秉承“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明确“立足海东、面向全省、辐射全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坚持把学院办成“学生喜欢,家长信赖,教师乐教,企业看好,行业关注,社会认可,人民满意,党和国家放心的学校”的办学愿景,紧紧围绕“依法治校、从严执教、民主管理、 ‘三全育人’,建设特色鲜明的合格职业院校”的近期发展目标,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教育部、人社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海东市委市政府领导莅临学院视察调研,检查指导工作。海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支持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为学院形成以研究生和“双师型”教师为主的骨干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学院现有教职工360多人,其中,在编教职工283人。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55人,入选第二批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拔尖人才2人。高职教师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77人,占高职部教师总数的43.3%。主编或参与编写教材15部,其中,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项。近年来,学院获得2017年青海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3项,青海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高职组一等奖1项。获得青海省辅导员技能大赛奖6项,青海省大学生校园心理剧大赛、第21届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第16名、2017第七届环青海湖大学生公路自行车赛优秀组织奖、2019第九届环青海湖大学生公路自行车赛团体第七名等奖项35项。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秉持“思政工作无处不在”的理念,贯彻落实全国高校党建、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学,坚持院领导上讲台,开展“四爱三有”教育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学校创建活动,投入资金进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建设和提升,环境育人的作用不断凸显。学院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已建成大学生活动中心、室外篮球场、网球场,田径运动场,海东市体育中心场馆即将建成投入使用。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现设有财经商贸系、现代服务系、教育系、农业与资源环境系、机电工程系等五系及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公共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等三个教学部。高职开设有物流管理、商务管理、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社区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汽车维修与检测、旅游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互联网金融等17个专业,其中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为国家创新发展计划骨干建设专业,物流管理、商务管理专业为省级优势特色专业。中职学校开设有学前教育、美容美发等11个专业, 中高职专业契合度达80%。学院坚持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我们先在机电工程系、教育系、现代服务系试点,2019年共有297名学生分别考取高级电工、高级焊工、中级烹调工和中级保育员证书。海东市暨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拥有各类纸质图书71万册、电子图书7余万册,为全院师生和社会读者开放,满足广大市民和学生的图书借阅和信息咨询服务需求。学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奖励体系。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院奖学金、学院补助金、开设勤工助学岗位等资助形式,全方位关注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学生,确保学生按时按期完成学业。学院建立中高职贯通和专本连读渠道。积极创新招生方式,进一步加大与海东市各县区属中职学校开办专业的统筹建设,提高中职学校的对口招生比例。同时,大力推进专本连读的衔接工作,已与省内青海广播电视大学等本科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对接专升本工作,畅通了中高职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渠道。学院积极开展“认娘家、寻婆家、走亲戚”工作,探索和实践校政、校企和校校合作的办学模式,实现企业、学院的多方互利共赢。紧紧依托行业和区域主导产业,成立了海东市商贸物流职业教育集团;与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及所属企业、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70多家管理部门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无锡市、无锡市惠山区、梁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签订校政合作协议,与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青海水电技师学院、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签订对口帮扶、合作交流协议,在相关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干部挂职、教师培训和资格考证、经验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不断创新校政、校企、校校合作办学的机制。
  • 学校简介青海大学昆仑学院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生物科技产业园,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青海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也是青海省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 学院秉承青海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依托青大、规范办学、注重质量、突出特色”的办学思路,致力于培养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设置有20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四大学科,现有本科在校学生4000余人。 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利用独立学院办学机动、转换灵活的优势,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应用型培养特征;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完善休学创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弹性学制、工学兼修、因材施教等培养制度;不断改进交互式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分级教学组织形式;建设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无纸化考试系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展测量技能竞赛、英语水平竞赛、学业辅导讲座等学习活动;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学生可以通过“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到美国交流学习以及攻读硕士研究生。 学院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创新校园管理。我院1个班级团支部获“全国示范团支部”荣誉称号、1名团支书获“全国百佳团支书”荣誉称号;院团委被团省委评为“全省五四红旗团委”,院学生党总支被省教育工委评为“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总支”,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连续三年被团市委评为“志愿服务先进集体”;1名学生被评为“全国自强之星”。我院教师连续三年在全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总决赛中连续两年获得三等奖,两年均为我省唯一获奖选手。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青海省首家“青春护航”大学生心理健康示范教育中心。我院学生在各级数学建模竞赛、物理建模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生态文明创意大赛、心理剧大赛等竞赛活动中屡有斩获。学院体育文化氛围浓烈,阳光体育运动丰富多彩,田径队、啦啦操队等运动队伍在各项体育比赛活动中表现不俗。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开展了公务员和硕士研究生考试辅导培训、公务员模拟考试、求职简历和面试讲座、就业心理讲座、校园模拟招聘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大力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学生就业帮扶计划;搭建线上和线下推介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就业招聘活动,促进学生就业。学院先后荣获“青海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青海省普通高校资助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院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先后评为“平安校园”先进单位、“花园式”单位、“精神文明”单位。随着办学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学院的社会知名度、认可度不断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被评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学院党委先后被评为“青海省高校院系优秀班子”、“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今后,学院将继续坚持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朝着建成具有高原特色、西部有一定影响力的独立学院努力奋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