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上海:2012年普通高校招生秋季高考报名信息填报操作说明
2011-11-2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若是第一次登录网上报名,则在进入主页面后输入考生本人的身份证号,然后按图示内容输入校验码,直接点击“注册”,进入信息输入界面。若已成功完成网上报名,则在登录主页面后直接输入考生的身份证号和密码,点击“登录”。

  仔细阅读“注册条款”,点击“同意”后,进入信息输入界面。仔细阅读《上海市各类高等院校招生统一考试考场规则》后,点击签署《考生诚信承诺书》。

  进入考生信息输入界面,所有的考生信息都必须准确无误地填写,确保真实可靠。在具体输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本市应届高中毕业生输入身份证注册新用户后,系统会自动调出考生学籍卡中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考生是不能修改的(网页上以灰色底纹显示),若发现该部分信息有误,请考生所在中学与区(县)招生办联系修改。

  2、考生密码由考生自行设置,但必须由考生本人妥善保存至2012年8月底,密码为6位字母或数字组合。

  3、所有信息中的数字或字母必须以半角输入,遇到字库中没有的汉字可以用大写拼音代替。

  4、“受过何等奖励和处分”一栏若无内容,可以不填写。

  5、“起止年月”的输入格式为六位数字,例如:“201201”表示“2012年1月”。

  6、学校名称和单位必须输入全称,通信地址和户籍地址等汉字栏不能填写“同上”。

  7、个人简历每一行的前三项必须填写完整。仅“任过何职务”一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允许为空。

  8、家庭成员关系的每一行四项信息都必须填写完整,不能为空。

  9、拟参加2012年外语口试的社会考生(无上海市应届高中学籍的考生)须在高考网上报名的同时报名参加外语口试(免收外语口试考试费),外语口试考试时间为2012年1月9日。

  10、所有信息填写完毕后,点击“填写完毕”,保存信息即可。若在信息输入中存在逻辑上的问题,在页面上方会提示出错信息,考生需重新正确填写,直至准确无误(保存信息失败后,密码会自动清空,需重新填写密码)。

  11、保存成功后考生可以看见自己所填的所有信息,仔细地核对后若无差错,点击“完成注册退出”即可。若发现差错,则点击“修改个人信息”对错误的信息进行修改,保存后退出。信息保存成功后,页面会以红色字体显示考生的流水号,考生自己必须牢记,在现场确认时需要提供给工作人员。

  12、若考生在填写信息之后发现信息填报错误,可以在规定的报名时限内再次登录报名网站,输入身份证号和当初的密码,修改信息并保存。

  13、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在报名所在区(县)高招办规定的日期内前往指定地点进行文化考试报名信息现场确认,逾期不再办理,未经现场确认的网上报名信息无效。

  14、凡已报名参加2012年秋季高考的本市应届“三校生”,到2012年4月时不能再报名参加2012年5月的应届“三校生”高考。

  15、选择参加美术类全市统考的考生,在基本信息输入完毕后,还需在规定期限内(2011年11月23-27日,每天9:00-18:00)再次登陆报名网站选择相关考点(若考生想选择的考点人数已满,请另选其他考点)。

热门院校

  •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闵行区
    学校简介华东师范大学是由国家举办、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59年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6所重点院校之一。1972年学校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学校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学校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86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成为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先后并入。2002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并于2006年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全面开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征程。立德树人,攀高行远。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学校始终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崇高大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按照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确定的建设目标路径,围绕“育人、文明、发展”责任使命,持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重点实施教育教学创新引领、学科科研优化提升、国家战略精准对接工程,聚焦“教育+”“生态+”“健康+”“智能+”“国际+”五大行动计划,分三步实现一流办学目标:2020年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到2035年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建教育强国”和“以教育强国”的光荣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学校目前设有4个学部:地球科学学部、教育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学部;31个全日制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传播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统计学院、亚欧商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4个书院:孟宪承书院、经管书院、大夏书院、光华书院;2个实体教学科研研究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16个校管科研平台机构(含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崇明生态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院、“智能+”研究院、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金融科技研究院、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人工智能新药创智中心;3个管理型学院:开放教育学院/上海教师发展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另有设在学校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截至2022年5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可授予22种硕士专业学位,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有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5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6个上海市高峰学科(I类2个,II类2个,IV类2个),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4个,B类13个)。学校有教职工4,414人,其中专任教师2,387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2,089人,其中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院士)19人,国家及上海市其他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443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538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633人,硕士研究生16,117人;在校留学生(学历生)1,427人。学校主要校区为闵行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东川路500号)和中山北路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学校理工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和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民政部研究中心,1个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2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6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1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7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6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4个上海高校智库,10个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上海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现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学校主办、承办和合办各类中文期刊23种、英文期刊7种,两校区图书馆拥有实体馆藏文献总量 493.86 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64个(466个子库)。学校积极对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教育集团以“卓越”为引领打造基础教育示范校、示范区,现有自办与合作举办的附属中小学、幼儿园共58所(正式招生办学)。学校继续教育坚持管办分离,探索培育高品质非学历教育项目,注重推进内涵式发展,统筹提升社会效能和经济效能。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里昂高师等法国三所高等师范学院、美国纽约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世界3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与里昂高师等法国三所高等师范学院成立中法联合研究生院;与法国里昂高师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中法社会与科学联合研究院;与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创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是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作共建亚欧商学院;与以色列海法大学合作共建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共建先进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学校设有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作为中方合作院校建设4所孔子学院和2所独立孔子课堂。(数据截至2022年5月)
  • 上海建桥学院上海市浦东新区
    学校简介上海建桥学院(Shanghai Jian Qiao University)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 主,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民办大学。学校于1999年由周星增等一批热心教育和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出资筹建,翌年6月正式登记设立,2001年4月,学校获批为“民办上海建桥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主要从事专科层次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2003年8月,学校更名为“上海建桥职业技术学院”,同年被列为上海市11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2005年9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同意在“上海建桥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建立“上海建桥学院”,学校逐步成为以本科层次学历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06年9月,首批本科学生报到入学;2010年7月,学校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自2004年起连续七届获“上海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并于2015年2月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5年秋,学校由浦东康桥整体搬迁至浦东临港。2017年5月,学校入选“上海市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是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全国高校后勤事业发展先进单位,上海市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上海市政府促进就业先进集体、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平安示范单位,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上海高校党组织“攀登计划”,上海市“三支一扶”工作先进集体,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学校总投资已逾28亿元人民币,校园占地面积53.25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已建成面积约42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5亿元人民币,教学用计算机6765台,多媒体教室224个,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总数16828个;目前,学校建有9个二级实验中心,2个公共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基地,各类实验室174个。图书馆座位数达到2894座,馆藏纸质图书158余万册,电子图书26.2万册,各类数据库60种。截至2020年9月,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有21356人,其中本科生18790人,学校是上海市第一所获得留学生招生资质的民办高校,目前在校全日制留学生18人,每年另有短期留学生约100人。自创办以来,学校已累计向社会输送18届逾5.06万名合格毕业生,建桥学子因“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发展可持续”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几年,学校的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签约率也保持在93%左右,雇主满意度高位稳定。学校现有教职工1347人,其中专任教师101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占比81.5%,副高及以上职称335人,占比33.1%。专任教师中“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辅导员各1人,上海市模范教师1人,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18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3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人,“晨光计划”项目获得者14名;学校有行政及教辅人员335人;学校还聘有一支441人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学校主动适应上海和浦东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目前,学校设有13院1系1部,分别是:商学院、机电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珠宝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设计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和体育教学部。还设有继续教育学院。现有本科专业34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拥有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各1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2个,上海市一流本科培育项目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5个,上海市特色专业3个,市级精品课程12门、市级优质在线课程3门、市级示范性全英语课程2门、市级重点课程59门、市重点教改项目11个。2017年,获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卓越建桥”引领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用新时代雷锋精神构筑思政格局提升民办高校整体育人针对性有效性》均获一等奖。学校是上海市首批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单位、首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试点单位和上海市民办高校辅导员研修基地、首批上海市高校创业指导站、浦东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学校获批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8项,学校机电学院的数控实训基地为国家级示范性数控实训基地。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实行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学校的校训是:感恩、回报、爱心、责任;质量方针是: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依法治校,严格管理;办学理念是:民营模式、公益性质、人本观念、文化管理;办学使命是:为学生建成才之桥,为教师建立业之桥,为社会建育人之桥。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寻求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的多方合作理念,探索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双赢目标。以联合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引进企业课程、聘请企业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等形式发挥行业、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先后与中兴通讯、东方网、解放日报、百联汽车、建工一建、家乐福、汉堡王、上海迪士尼、豫园集团、科大讯飞、上海电气、六院东院等百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2019年,学校顺利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并得到了专家组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肯定。同时,学校坚持依托校际合作办学模式,借助兄弟院校优质教育资源,在双向互动的交流合作中,增强学校发展实力。学校先后与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签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开展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合作,在合作中增强我校学科和师资队伍水平。学校加入由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9所高校共同参与的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参与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在校生就读期间可共享跨校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热心公益慈善事业,迄今已在全国各地捐建40余所希望小学,资助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300多名贫困生累计达1000多万元;此外,学校还多次冠名或赞助中国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国际跳棋等棋类比赛以及全国大学生击剑比赛、全国大学生摔跤比赛等体育赛事。进入新时代,学校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坚持“质量核心、教学中心、学生本位、教师主体”工作方针和“育人为本、教学为本、本科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紧密结合上海和浦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立足临港新片区推进“产·教·城”融合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坚持国际合作与产学合作,努力把上海建桥学院办成一所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应用技术型大学,力争在国内一流民办大学建设进程中实现新突破。
  • 学校简介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创建于2001年,坐落于浦东航空港与洋山深水港之间,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现有在校生近9000人,是上海市办学规模最大的民办高职院校之一。学校遵循党的教育方针,适应国家改革开放,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以培养语言类应用型人才和涉外服务复合型人才为主,为国际化城市上海现代服务业培养“外语见长、职业能力突出”的一线优秀复合型人才。学校特色鲜明,已成为国际化、开放性,中外文化交融,集学科知识、职业能力和道德品德于一体的育人摇篮。学校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完善,拥有教学楼、实训楼、标准化运动场、多功能体育馆、图书馆等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建成了覆盖全校的校园网、闭路电视、广播电台等信息化系统,学生公寓、餐厅等生活设施条件优良。学校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外语情景实训基地,建有国际商贸实训基地、文秘综合实训基地等4个市级实训高地,在市政府扶持资金支持下建成注重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傅雷生平陈列馆“疾风迅雨廔”、中韩文化交流史料馆,并建立了36个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和88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500余人。副教授及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25%以上。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0%以上,外籍教师20余人,留学归国教师30余人。获上海市教学名师奖2人,上海市高校育才奖10人。适应上海国际化都市建设对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需求,学校开设英、日、德、法、韩、俄、西班牙等7个语种及商务、文法、机电信息及艺术设计类41个专业(含方向),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招生规模和报到率稳居上海民办高校前茅。学校坚持“基础适度,以德为本,外语见长,突出技能”的育人方针,紧紧围绕上海市产业企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积极探索“外语平台+职业技能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语言类专业围绕“打好基础、听说领先、考证考级、注重应用”的指导方针,非语言类专业突出“能力本位、任务引领、校企合作、双证融通”的指导思想,逐步形成了“外语应用能力+职业岗位技能”的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获上海市“085工程”重点专业5个、市级教学成果奖4项、市级教学团队7个、精品课程10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5门,12个校企合作专业技师学院项目。建校以来,学校已为社会输送了近40000名高素质技能职业人才,毕业生广受人才市场青睐,就业签约率连年保持上海民办高校第一名,居全市同类院校前列。学校具有招收国际留学生资质,与67所国外高校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600多名学生通过学校搭建的国际交流立交桥出国深造。学校承办了近20批国家商务部援助发展中国家财政官员培训项目,来自30个国家的400余人来校接受培训,多个上海市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获批资金支持,开展了澳大利亚游学、德国“F+U”培训、美国带薪实习、新加坡留学实习项目等中外合作项目,超过200名同学受助分批到美、德、日、澳大利亚等国出国学习、培训、实习,成为上海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排头兵。学校秉承“明德至善、融通中外”校训,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国家,回报社会”办学理念,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依法办学,诚信办学,规范办学,是上海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上海市高等职业院校优质校建设单位,获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及复评“优秀”等级,并先后获得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文明校园、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现在,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在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基础上,向着创建全国一流民办高校的目标迈进!
  •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浦东新区
    学校简介上海海洋大学是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校训:勤朴忠实,1914年9月1日定立。创校初心: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办学传统: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学校前身是张謇、黄炎培创建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水产专科学校等校名。1952年升格为中国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1972年南迁厦门集美,更名为厦门水产学院。1979年迁回上海,恢复上海水产学院,保留厦门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学校设14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2000人、全日制在籍研究生3600余人,2019年有来自83个国家和地区在校就读的国际生共计802人。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90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20余人,校内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500余人。拥有国家级各类人才28人次、省部级各类人才212人次,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在职)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等。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4个,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市级7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获得IFT食品专业国际认证专业1个,通过欧洲ASIIN本科工程认证专业1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上海市一流课程21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示范性课程等4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立项建设),本科教学实习基地163个,其中海外实习基地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上海市级13项。2013年以来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学校是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首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学校是全国首批“易班”试点单位,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上海市教育改革实验奖一等奖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教育中心连续三轮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命名为“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拥有大学生艺术团等各类文体、科技学生社团90余个;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奖项。2017-2019年学生代表队连续3次获得世界头脑奥林匹克总决赛银奖,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金、银奖。连续10年被评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建有校史馆(含三史馆、大学生校园文化展示馆)、博物馆(含水生生物科技馆、鲸馆、远洋渔业展示厅、“彩虹鱼”深海科普体验基地、“中国渔政206”)等文博育人场馆。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3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三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水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评级。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教育部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平台30余个。建有国际海洋研究中心、中澳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研究院等一批校级科研平台。拥有我国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我国唯一的CNAS、CMA、DNV GL和USCG资质认定的船舶压载水实验室,建设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动水槽,研制万米级着陆器成功到达10918米深渊。是上海市水产学会、上海市食品学会、上海市渔业经济研究会指导单位。2011年以来,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36项。学校发挥学科与科研特色优势,服务社会成果显著。2011年以来辅导台湾地区苗栗县农户养殖大闸蟹,开创两岸农业合作的范例;组建“渔业科技教授博士服务团”遍及全国开展科技服务,助力西藏、新疆、陕西、贵州等地精准扶贫,成效显著,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代表国家全面承担履行区域渔业管理公约任务,为维护我国远洋渔业权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校现有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校区、杨浦区军工路校区2个校区,另有滨海基地386亩、象山科教基地56.7亩。其中,主校区沪城环路校区占地约1600余亩,规划建设面积58.6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校园网络,建有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和海洋科学超级计算中心。现有纸质图书154万余册,电子图书近112万册,数据库50余个,馆藏资源突出学校的海洋、水产、食品特色。2016年主办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本水产类英文期刊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被Scopus及美国生命科学文摘索引数据库(BP)和生物学文摘(BA)三大数据库收录。主办的《水产学报》《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其中,《水产学报》获“中国百强报刊”“中国精品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等称号。学校与美国、日本、韩国、葡萄牙、澳大利亚、加纳等国家(地区)的大学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亚洲水产学会(AFS)等国际组织有着密切交流与合作,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139所高校、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自2011年以来,通过游学、交换生等派出学生4440余人;与东京海洋大学、韩国海事海洋大学“基于‘中日韩教育一体化’的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共同教育计划”的两期“亚洲校园”、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学分互认Erasmus项目等短期、双学位学习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为中外师生进一步拓展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平台。学校新时代的发展目标是:2035年,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将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特色大学。
  •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杨浦区
    学校简介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2018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的办学文脉可追溯到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1906年,美国基督教南北浸会在上海浦江之滨创建沪江大学。1928年,刘湛恩担任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学校全面纳入中国国民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沪江大学相关系科调整至华东各大学校,同时在沪江大学校址创办上海工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上海机械学院(1960—1994年)、华东工业大学(1994—1996年)。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博士开设德文医学堂,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2年,中法政府在德文医工学堂的原址上合办中法国立工学院。抗战胜利后,与由重庆迁沪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制为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83—1996年)。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归上海市管理。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划出组建上海健康医学院)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巍巍学府,沧桑百年,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志士仁人,滋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学校在融合传承创新中凝练形成“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校训精神,激励新时代的上理人守正出新,砥砺奋进。 学校占地面积近千亩。下设17个学院(部),全日制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000余人,研究生9000余人。在校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75人次,省部级人才189人次,高级职称教师859人,博士生导师260人。 学校长期依托、服务和引领行业产业发展,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出版印刷行业骨干高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医疗器械和出版印刷两大领域具有深厚的行业基础。近年来,学校学科布局不断优化,现有60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拥有19个国家级教学平台和51个省部级平台,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34个省部级平台。工程学、材料科学和化学三个学科稳居ESI全球前1%行列。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战略需要,以未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康复工程3大国际实验室和系统管理1个特色平台为载体,建设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5大一流学科和管理科学高原学科,并持续支持各支撑学科发展,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扬依托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培养“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学校持续贯彻“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的理念,本科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研究生教育注重“跨学科、重创新、贴行业”。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在校留学生近千人,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有中英国际学院和中德国际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学校始终坚持协同发展的办学战略。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共建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建“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与商飞、华为、上海电气、光明食品(集团)、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中科院上海分院、核八所等企事业单位开展全面合作。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分布在长三角区域的近30个科技转移工作站,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与杨浦区合作推进环上理创新街区发展。 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将紧扣时代脉搏,全面贯彻落实校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力争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引领产业技术进步的创新型大学,进而建设成为特色显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学。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