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及省级艺术类统考考点联系方式
2012-11-2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单位

联系电话

地址

邮编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高招处

02038627842fax

广州市中山大道西69

510631

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

02085211098,85213484fax

广州市天河区石牌

510631

暨南大学石牌校区

020-85220130

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

510632

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

0203932268139322680fax

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100

510090

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

02039366232,39366069fax

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

510006

华南农业大学

020-852836528528008285281806fax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

510640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

020-84017740

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

510260

星海音乐学院

020-39363636,39363666fax

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398

510006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020-34113327,34113555

广州市新港中路351

510303

热门院校

  • 肇庆学院肇庆市
    学校简介肇庆学院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教育厅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本科院校,创建于1970年,位于广东省珠三角城市肇庆(距广州90公里)。肇庆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十大文明风景区示范点之一,学校坐落其中,与星湖山水相互呼应,尽显优美秀丽,堪称读书治学佳境。办学五十年来,肇庆学院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谱写了一篇中国地方大学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华章,共培养了近20万名各类优秀人才,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融合历史底蕴,扎根地方办学。悠悠西江见证了岭南的沧桑和巨变,沉淀下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成就了西江流域两千年的辉煌。正是有西江流域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岭南文化的孕育下,肇庆学院弦歌不辍、执着追求,走出了一条曲折而通达的发展之路。学校励精图治、追求卓越,凝炼了“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厚德、明智、博学、力行”的校训,传承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肇庆学院人精神,致力于规模扩大和内涵发展相结合,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学校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学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无烟单位、肇庆市森林学校等称号。引育优良师资,增强核心实力。肇庆学院面向全国23个省(区)(注:不含港澳台)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近2.6万人,联合培养硕士600多人。目前设有19个教学机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职工17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多人,高级职称50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400多人,双聘院士1人,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受聘担任学校的教学、科研职务。学校重视“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选送近300名教师到企业、行业接受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提高了教师的应用能力。凝练学科特色,推进专业建设。学校拥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大力推进省市共建学科建设和“冲补强”提升计划,设有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1个、重点培育学科1个、重点扶持学科1个,“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市共建重点学科1个,市重点学科3个,机械工程学科为珠江学者岗位学科。按照“做优新师范、做强新工科、提升新文科、发展新农科”的建设思路,学校设立了73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13个,省级以上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9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通过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5个,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第二级师范类专业认证,化学专业已完成第二级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入校考查工作。2021年10月正式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获批教育、电子信息、艺术三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夯实办学条件,提升育人成果。学校有主校区和星湖校区两个校园,总占地面积1200多亩。学校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逾3亿元,纸质藏书181万册,电子图书108万种,电子期刊近3.3万册,中外文献数据库33个。学校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建有信息化门户平台、OA办公系统、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学校具有较强的教学力量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严格规范,教授、博士在教学第一线为学生上课;学校大力提倡并鼓励本科生考研,取得显著成绩。我校设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并获批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立项。2019年2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特邀我校参加,介绍在振兴广东教师教育、推进“新师范”建设的经验和亮点。2020年9月,教育部网站发布了我校作为地方教师教育类高校,勇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主力军的文章。2020年11月,我校乡村教师教育经验做法被教育部称之为“肇庆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现有数十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超500个产学研合作基地,近700个校级实践教学基地。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学校创新创业工作获新华社专题报道,学校获广东省高校就业创业工作集体典型经验奖,学校就业指导课获评广东省高校就业创业金课。突出协同创新,加强产教融合。学校以行业产业联盟和协同创新平台为推手,汇聚项目、人才和资金,建设创新团队、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协同创新平台、高水平智库,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学校建有省市级科研平台38个,建设肇庆市协创汽车零部件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肇庆高新区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智库12个,建有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服务平台(肇庆学院智能产业研究中心、肇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约集聚公共服务平台、肇庆学院重要基础件产业服务平台、肇庆环保产业发展服务平台、肇庆学院高端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固废综合利用装备及其应用技术服务平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服务肇庆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节能环保、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主导产业发展,为地方环保产业、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的科技与人才支持力度不断增强。肇庆学院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被省经信委认定为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被省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广东省专利技术创业孵化器,被省版权局认定为广东省版权兴业示范基地。建有农业农村部、省重点科研平台12个。学校双聘院士傅廷栋牵头在我校共建国家油菜工程技术中心成果转化(广东)示范基地和西江流域油菜实验基地;农业部在我校建立广东省西江流域柑橘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环境健康与资源利用实验室”获批为省重点实验室,实现我校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获批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与省农科院植保所共同承担西江实验室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达成共识,共同完成了《西江实验室绿色植保技术及投入品研究所建设方案》等重大文件,共同申报了省科技厅的实验室专项并通过答辩。获批准在我校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与广佛肇(怀集)合作区管委会签约共建广东省省级农业科技园;电子信息产业学院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示范性产业学院。依托“中国砚都”的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全力打造工艺美术、产品设计、旅游管理等特色专业,“王府掐丝画”团队获得专利和版权保护150多项,在G20峰会被选为国礼,同时被选为60多个国家驻广州总领事馆的专用礼品,是“肇庆文创龙头品牌”。打造校园文化,树立特色品牌。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竞赛活动,并屡获殊荣。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赛事中,共获得国家级荣誉和省级一等奖上千项;在广东省第八届、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上,奖牌总数排在全省本科院校前列。学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近年来学校无偿献血工作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广东省无偿献血促进奖、肇庆市大中专院校无偿献血促进奖等多项荣誉。响应国家号召,赓续援藏精神,选派的前七批共计48名大学生均获评“墨脱县优秀援藏人才”,我校被授予“援藏事业功勋单位”称号。不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筑牢网络思政“新阵地”,学校易班发展中心荣获广东高校“十佳易班发展中心”“全国优秀易班辅导员(公共号)”等多项荣誉称号。在十三届全国美展、广东高校美术与设计双年展、全国青年漆画展等国家级、省教师双年展等展览入选、获奖30余项,其中在全国美展中入选5件作品,1件获得铜奖(广东唯一获奖),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艺术成果。学校合唱团在“我和我的祖国——广东省第十三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获合唱类银奖。学校获批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先后共19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团委被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明办确定为广东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示范点,多次获评广东高校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涌现出许多国家级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如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全国大学生百佳理论学习社团和百优理论文章、全国高校共青团“四进四信”活动基层优秀项目、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等,入选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党建思政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建设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服务社会为导向,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力争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
  • 学校简介广州医科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医学为优势和特色,开展博士、硕士、本科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现有番禺、越秀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7.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65万平方米。下设22个学院,15所附属医院,28个研究机构。拥有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基地、32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2个市(厅)级重点学科;临床医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免疫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微生物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全学科ESI综合排名位居全国高校百强。学校拥有1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0个省(部)级重点专科,其中呼吸内科排名全国第一、变态反应科排名全国第二、胸外科排名全国第四、小儿外科排名全国第四、小儿内科排名全国第六、精神医学专科排名全国第七。学校坚持“人才兴校”战略,现有教职工7789人(其中校本部908人),包括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一批优秀教师;博士研究生导师68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79人。学校是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坚持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凸显责任担当和业务精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设本科招生专业21个,覆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法学5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占招生专业的半数以上,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覆盖全部招生专业。建有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7个;建有国家级、省级精品类课程102门,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0门。拥有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含1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6个。现有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1.3万余人。近五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超过96%,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2017-2021年,学校承担了市(厅)级以上各类纵向科研课题25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在包括《Natur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Cell》《Lancet》在内的世界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10000余篇;1项科技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科技成果入选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学校广泛开展对外学术和教育交流合作,是广东省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改革试点单位,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学校与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朱尔斯·霍夫曼教授深入合作,建立中法霍夫曼免疫研究所。学校自2010年起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目前在校留学生285人,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25个国家。半个多世纪的薪火相传,学校逐渐形成了“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广医人精神,确立了“德术兼修,医文相融,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科研医疗等方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互动,并在抗击非典、亚运医疗服务、埃博拉疫情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公共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扎根广州,辐射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积极推进“学科强校、人才兴校、特色引领、创新发展”发展战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努力建设成为一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独立建制医科院校前列、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力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2022年2月更新)
  • 学校简介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省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办发[1996]22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建立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批复》(粤府函[2002]146号)精神,2002年4月19日,在广东司法学校和广东省司法警察学校合并的基础上组建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它是具有高等学历招生资格的省属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学校。学院设龙洞、石井两校区和增城实训教学基地,总部设在龙洞。学院为副厅级建制,归省司法厅管理,在教学及专业建设等方面受教育厅、教育部指导。学院是全省司法行政系统高等法学教育基地、司法行政系统干部培训基地和监狱、劳教工作理论研究基地。学院占地面积308.8亩。学院现有教职工308人。关于学院的基本信息简介如下:一、办学的主要任务(一)开展司法警官职业教育和法学大专学历教育;(二)开展成人、法学大专学历教育;(三)承担全省司法行政系统以及省委政法委委托的干部继续教育和有关业务的培训;(四)开展刑罚执行和教育改造等有关课题科研工作;(五)为我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提供技术服务。(六)承担监所管理、律师等专业的函授及自学考试辅导和远程教育;(七)开展校际间合作与交流。二、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司法专门人才。三、办学理念以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塑造为基础,以法律、司法警察职业养成教育为核心,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锻造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四、办学思路充分利用学院的教育资源,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努力探索警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创新促发展,努力实践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和教学手段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民主法制建设服务。五、办学定位(一)学院发展目标: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广东司法行政系统人才培养基地、广东司法行政系统干警素质提升基地和广东司法行政工作应用性理论研究基地,将学院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司法警察高等职业院校。(二)办学形式、类型与层次结构:学院是以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以在职警官和其他司法行政人员继续教育为辅的省属公办高等职业学院。(三)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为依托,通过理论、实训、顶岗实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专业实操能力、司法职业能力。(四)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司法、面向社会、服务基层,为法制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六、校训忠诚、明法、勤学、强警七、校风、教风、学风校风:勤奋、求实、团结、刚毅。教风:崇教、厚德、求真、躬行。学风:尊师、勤学、自强、创新。
  •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汕头市金平区
    学校简介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英文缩写GTIIT)是由享誉全球的知名高等学府以色列理工学院(英文缩写Technion)与汕头大学(英文缩写STU)合作办学的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所理工科中外合作大学,也是以色列理工学院创建的中国校区,坐落于广东省汕头市。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于2016年12月5日由中国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2017年第一年招生,是我国第一所引进以色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也是目前我国与以色列在教育领域合作的代表性项目。其建设得到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广东省人民政府、汕头市人民政府和李嘉诚基金会的全力支持。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将致力建设成为一所具有国际公认高水平教育、科研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大学,全面引进全球知名的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全球视野和人文素养的卓越工程师和科技人才。广东省人民政府、汕头市人民政府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支持学校的设立。2018年,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被列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成为入选该项计划的最年轻的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四个学科同时被列为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教学语言为英语,最终将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和生命科学三个领域的10个专业,在校学生规模达5000人。学校依法授予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毕业生将获得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以及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学位证书。学校现任校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美国物理学会会士龚新高教授。常务副校长为国际知名纳米物理学家、原以色列科学基金会精密科学部主任David Gershoni教授。
  • 广州华商学院广州市增城区
    学校简介广州华商学院(原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是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广东财经大学与广州太阳城集团合作创办的独立院校,是一所财经特色鲜明,涵盖经、管、文、工、艺、教、理、医等多学科的全日制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教育和继续教育。学校以“厚基础、精通识、重实践、国际化”为人才培养模式,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20年12月,学校正式获批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并更名为“广州华商学院”。 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荔枝之乡广州市增城区,校园占地面积一千多亩。经过近15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科学有序,教学设备和文体设施完备。拥有完善的、高标准的教学楼、图书馆、专业实验室、体育场馆等教学设施,校园布局错落有致,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秀丽宁静,是广大莘莘学子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现学校图书馆有馆藏纸质图书资源230万册,中文报刊2135种,中文现刊(含报纸)795种,外文期刊60种,超星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33万种,清华同方中国知网(CNKI)六个专辑,其中包含中国学术期刊论文、重要会议论文、博、硕士论文、重要报纸全文等约4000多万篇。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由世界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浸会大学前校长陈新滋教授担任校长,师资主要来自国内“985”、“211”高校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以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的优秀教师人才。现有教师13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90多人,占比32.79%,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74.72%,其中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有31人。学校现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南粤优秀教师6人。学校还聘任了一批海内外知名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及讲座教授,聘任了一大批业界精英和“双师型”教师担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师。2019年11月,学校聘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法国化学家Jean-Marie Lehn教授为名誉校长。 目前,学校有18个学院(系),共45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中外联合培养双学位国际班、2个海外创新班、1个双语班,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工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等7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在校学生近23000人。 学校致力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互联网+会计教学一体化改革试验区”,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相结合,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在校内斥巨资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独具特色的经管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云计算、云桌面平台,以及大传播实验教学平台。其中,跨专业综合仿真平台被广东省教育厅纳入省质量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项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国际化发展,积极推动和开展各项对外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及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多元化的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与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泰国等国外和港澳台的多家境外高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积极为学生举办国际化活动,拓宽其国际化视野。现已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等多所国外知名大学共同创办“3+1”、“2+2”等办学模式。近年来派出约1000多名师生赴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学习与交流,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学校现已获得招收港澳台留学生资格,正在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将高等教育融入国际大环境。 建校以来,学校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知名度显著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3万多名,深受用人单位好评,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主要在财经、金融、商贸、管理、语言、外事等领域就业,本科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均在97%以上,初次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高达96%。 学校的科研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也不断提升,教师承担的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和项目经费持续攀升,发表在核心期刊、SCI、EI的科研论文数量也不断增加。学校现有两个广东省省级重点学科:广东省高校特色重点学科——会计学,广东省高校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 学校先后荣获“广东省十佳独立学院”、“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广东省最具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和“广东省最具综合实力学院”、“中国财经类独立学院排名第3位”等称号。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国家及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创百年名校,育华夏英才”的办学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现代大学制度为支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办学质量与层次,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全面推进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一步一个脚印,为实现建成国内一流民办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校徽 华商学院的校徽,充分表达学院对学术及社会的开放态度。 校徽整体外圆内方,由传统元素配以庄重雅致的古典红融合而成,流露出浓郁厚重的文化气息,象征了活力,干劲及灵活性,准确体现"学院"身份。 校徽中心部分为一古体"商"字,取古代方鼎和权杖抽象变化而成。鼎为诚信之尊;杖为权威之证;两者融合,突显出华商学院诚信和权威的特质。杖、鼎的组合形态恰似正在开锁的钥匙,意寓华商学院肩负解惑育人、开启知识之门的神圣使命。 外圆内方,有容乃大。外圆则周而复始,生生不息,预示华商学院前景一片光明。内方而富于变化,意指华商学院行止有度但绝不墨守成规。 整个校徽风格稳中有变,意蕴朴实而博大隽永,十分贴切地表达出华商学院的独特内涵和远大抱负。校训 "厚德·励志·博学·创新" "厚德"--源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即宽厚仁爱的心性与品德之义。引申为华商学院的师生要树立良好的做人的德行标准,诚以修身,信以立世。同时也表明华商学院将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以崇高的道德、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厚己德以厚社会之德。 "励志"--"励",古语通砺或厉,意指磨练、振奋的意思,现代语指劝勉;"志":意志,志气;"励志"即勉励意志,磨练意志。引申为华商学院的师生要清贫饱学而胸怀天下,淡泊名利而志存高远,意志坚定而毅力超群,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做学问、求知识方面上,励己志以励社会之志。 "博学"--源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即指做学问之道。引申为华商学院的师生要 "乐学、好问、勤思、明辨",更新知识,加深学养,先博后渊。要继承和丰富优秀的知识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博己学以博社 会之学。 "创新"--"创",意指开始,开始做;"新",意指新鲜,过去没有出现和发生过的。"创新"即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敢做别人没有做的正义之事,敢走别人没有走的崎岖之路。引申为华商学院的师生要敢为天下先,在独立学院的教育领域中开拓进取,不屈不挠,闯出一条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华商特色的办学之路,创己新以创社会之新。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