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云南:26日招考院专家教你填志愿
2011-06-2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昆明日报 讯 记者郑阳洋报道 如何根据考分科学、合理填报一所理想的学校?这是每一位考生、家长拿到分数后最费心的事。6月26日15时,省招生考试院、昆明报业传媒集团将联合举办“2011年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会”,省招生考试院专家张宝西将根据今年的高考实际,为广大考生、家长当“高参”,现场解答今年高考志愿填报中的有关问题。

  由昆明报业传媒集团与省招生考试院联合组织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会”已连续举办了4年。许多家长和考生说,通过面对面听权威专家的解答,对填报志愿心里就有了底,收获真是太大了。

  为帮助广大考生准确地根据考分填报理想的志愿,并通过媒体报道将“咨询会”内容更广泛地传播给社会,昆明报业传媒集团今年将再度与省招生考试院联手,在昆广网络500平方米演播厅举办“2011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会”。有意参加的考生、家长,可于2011年6月26日13时30分到丹霞路198号昆明市新闻中心一楼大堂,领取“咨询会”入场券。名额有限,发完为止。

  对于无法到现场的考生、家长,可通过收看昆明信息港(www.kunming.cn)对本次活动进行的全程图文直播,在直播过程中,您可以通过网络提问,并有望得到现场嘉宾的解答。

  

热门院校

  •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学校简介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滇西大”)是201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全国首批应用技术大学。2017年5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滇西大作为新型的普通公办本科高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滇西大充分借鉴德国、瑞士应用技术大学模式,采取总部加若干特色学院、应用技术研究院(1+N+M)的开放式办学构架,以及“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模式,按照“分层治理、产教融合、需求驱动、合作办学、开放衔接、省部共建”原则,从滇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以本科教育为主,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融合发展。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标准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推行学历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滇西大总部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规划用地面积329 亩,总建筑面积约18.8万平方米。总部已建成管理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健康科技学院3个直属学院;首批建成傣医药学院(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普洱茶学院(位于普洱市思茅区)、珠宝学院(位于保山腾冲市)3个特色学院;挂牌成立怒江学院、迪庆学院2个校地合作学院;与丽江市、临沧市开展本科、专科合作办学。总部成立了滇西金融研究院、滇西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应用高等教育研究院、洱海研究院,特色学院分别成立了以专业和地方产业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院(中心),“1+N+M”的开放式办学构架已初步形成。滇西大从3个本科专业起步,截至2021年9月,共有29个本科专业、9个专升本专业、2个三校生高职本科专业、15个高职专科专业,涵盖了工学、理学、教育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7大学科门类,面向云南省及福建、贵州、重庆、四川、广西、广东、河南、河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等14个省(区市)招生,目前在校生总数近1.1万人。2020年6月,首届学生533名毕业。滇西大充分嫁接教育部直属“985”“211”重点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已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大理大学等多所高校全方位的支持,部属高校挂职干部人才、银龄教师等广泛参与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与普洱茶集团、东方金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物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实现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立体化培养。面向未来,滇西大将坚持立足滇西,服务云南,辐射带动周边,按照“创办一个学院,振兴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传承一方文化”的办学宗旨,致力于培养服务于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急需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具有良好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爱岗敬业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将学校建设成引领全省乃至西部具有国际竞争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 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市盘龙区
    学校简介云南农业大学位于春城昆明,北依龙泉山、东傍盘龙江,毗邻著名风景名胜昆明黑龙潭公园,是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办学80多年来,学校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继往开来,学校将继续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之精神,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校,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国际上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历史沿革学校创办于1938年,前身是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建址昆明市呈贡县,1958年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迁址昆明北郊黑龙潭,1962年滇南大学、滇西大学并入昆明农林学院,1969年搬迁至大理州宾川县,1970年迁至原曲靖地区寻甸县,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1980年搬回昆明北郊黑龙潭。198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列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优秀,2009年、2013年、2014年省委省政府依托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分别创办了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2013年,经科技部、教育部审核批准建设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办学条件云南农业大学办学84年来,一代代农大人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农大精神,情系稼穑、躬耕疆域、励精图治、矢志创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12月,全日制在校生3.3万余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1.1万余人,留学生200余人。学校有校本部和五华校区、普洱校区、西双版纳校区,占地面积3803亩,校舍面积68.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9亿元。学校图书馆是CALIS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心成员单位,2014年获批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农学类),截止到2021年底馆藏纸电资源总量达300万余册,现有中外文数据库41个,已形成了以农为主,兼顾理、工、经、管、文的综合文献保障体系。学校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建设成效明显。学校现设22个学院,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水利水电、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以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884人,其中高级职称848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人选9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1人,有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人才10人,享受省政府津贴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0人,省级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等学校教学名师8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云岭学者8人、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3人、云岭教学名师4人、首席技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42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人才16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79人、省创新人才共计8人。云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个、云南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2人、云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4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类创新团队2个,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3个。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9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1人。专业学科学校现有8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9个、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省级品牌专业5个、省级一流专业20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个。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3个。有农业、兽医、翻译、体育、风景园林、社会工作、生物与医药、资源环境、土木工程、林业、公共管理、工程管理12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外国留学生招生权。现有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7个;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观测试验站、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智库、研究基地等42个部省级科研平台;院士(专家)工作站23个;国家种质资源库分库、云南省省级种质资源圃(库)等5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28个,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各1个;学校还建有昆明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7个、校级科研平台38个。人才培养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先后荣获“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融入国家战略,坚持以人才培养与社会融合的大系统育人理念为导向,以多样化农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主线,以知识、能力、素质为要素,以培养目标为基础,以培养质量标准为核心,以支撑引领云南现代农业发展为己任,培养了一批批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办学初期,农业教育家汤惠荪、农学家张海秋、育种学家诸宝楚、植物病理学家段永嘉、烟草学家徐天骝、生物统计学家昝维廉、园艺学家蔡克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先贤开创了边疆农大办学基业,先人风范激励着一代代学子践行“厚德博学、明理尚农”之校训。办学84年来,为社会培养了16万余名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专业人才。其中,水稻育种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归侨邓友成,献身彝区五十年,育成“楚粳”系列水稻品种,推广面积占云南省中海拔地区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烟草育种专家、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李永平,育成“云烟85”和“云烟87”品种,推广面积占2007年全国烟草种植面积的56.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崔秀明,立足边疆苗岭壮乡,成为开创“三七之乡”支柱产业科技领军人;畜牧专家马崇文扎根基层第一线,成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功勋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李华春,为云南乃至全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动物疫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国先进工作者胡明成,扎根昭通开展粮食作物科研与推广应用工作,支撑全市百万吨增产计划如期实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晋洪江,为金平县如期脱贫作出贡献;在大健康、生物科技、农业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干事创业的优秀企业家,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云南省农业高级技术人员80%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所)负责人80%以上、县乡主管农业的领导80%以上是我校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占25%以上,他们既熟悉少数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孜孜以求,勤奋工作,为增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教学改革近年来,学校紧扣教育高质量发展主线,以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和深化学分制改革为契机,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了以农科为优势,农、工、经、管、理、文、法、教育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框架;适时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质量课程体系,5门课程入选全国生态文明信息化教学成果,6门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成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33门、精品课程35门,建设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29门;近10年获国家级教学项目84项、省级教学项目124项,主编、副主编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220部;建设了课程开发系统、自主学习中心、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科研基地、教学管理五大教学平台,产学研协同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26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6项;先后获“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连续14年在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名列前茅。科学研究学校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学校先后承担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欧盟项目、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3715多项,科研经费达16.5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励461项。其中,朱有勇院士团队创建了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在《Nature》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达3.02亿亩,突破作物品种单一化种植重大难题,成为世界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励;李铮友教授等率先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并首先实现我国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千克的世界纪录,率领团队育成品种40多个,累计推广3000多万亩;盛军教授团队围绕茶叶等特色生物资源,通过建立茶树基因组数据库,系统阐释了茶树起源、演化以及茶树基因迁徙规律,阐明普洱茶降血脂、降血糖、减缓糖尿病并发症机理,开发普洱茶系列深加工产品,发掘辣木、铁皮石斛、玛咖等新资源,实现了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发展;魏红江教授团队构建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技术,与美国合作获得了世界第一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失活克隆猪,并在《Science》上以封面文章发表,同时获得了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杜氏肌营养不良症、侏儒症等多种小型猪疾病模型。社会服务学校秉持社会服务甘于立地的理念,积极开展定点帮扶、兴边富民、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农业科技进藏区、校地校企合作、“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等农科教社会服务,取得明显成效。与昆明、普洱、文山、德宏、迪庆、大理等10余个州(市)及70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多年开展校地合作,大力扶持当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坚持“一流党建引领、农业科技支撑、决胜脱贫攻坚”的思路,持续开展驻村帮扶、产业帮扶、科技帮扶、教育帮扶、党建帮扶,助力定点帮扶县如期脱贫摘帽。发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国家级)、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云南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农科教相结合、校政企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找准发力点,加强三农人才培养,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以朱有勇院士为代表的“云农人”胸怀“三农”,把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写在了“云岭”大地,引领了地方产业发展。学校连续八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年度社会扶贫先进集体”。2018年,《厚植科技资源 助力产业扶贫》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个典型项目”。2019年朱有勇院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学校“三区”科技服务工作受到科技部通报表扬。2021年朱有勇院士和社会服务中心分别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教育国际化学校坚持开改办学,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坚持“辐射周边,面向世界”,坚持“服务教学、服务师生、服务科研、服务社会”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斯洛文尼亚等23个国家100多所海外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01年获教育厅批准,与荷兰劳伦斯坦大学开展“园林园艺”(“2+2”)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准,2014年与胡弗汉顿大学开展“土木工程”(“4+0”)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5年与新西兰林肯大学开展“农林经济管理”(“3+1”)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987年开始,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日本鹿儿岛大学等开展本、硕、博联合办学;长期与越南、泰国、缅甸各大学开展“2+1+1”联合培养越南语、泰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1997年获教育部批准,招收来华留学生,2014年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外国留学生院校。2008年,获批认定为“农业科技国际人才培养基地”,2018年,获科技厅批准认定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人才交流与教育培训基地”,2012年获教育部和外交部批准,成立“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1982年开始聘请外籍教师和外国专家。1986年开始派出教师出国(境)进修、学习和交流。与云天化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协同国际育人”等项目,推动社会服务的国际化。先后主持GEF、EU、ADB、IRRI等资助的20余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Michael Augustine Fullen等3名外籍专家获云南省外国专家“彩云奖”,学校被授予“全国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工作先进单位”和“云南省教育外事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或奖项。精神文明学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抓实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激发全校师生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涌现出“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十大“三农”人物、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云南省兴滇人才、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省部级劳模等100余人。涌现出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1人,全国人大常委1人。培养出全国道德模范、见义勇为英雄大学生杨继斌;全国大学生百名自强之星刘艳华、李顺成、焦萱、简安琪、王沙莎、郭佳丽、杨建陈、龙佳;“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龙佳;全国百名优秀大学生胡颖;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简安琪;全国百强学生社团、云南省青年文明号“社工之家”;东京奥运会女子自由式摔跤62公斤级8强、全国冠军龙佳;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马拉松比赛冠军韩桂明;首届全国城市电视台业余主持人大赛最佳主持人刘亚萍;全国新丝路杯模特大赛云南赛区冠军徐靖;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濮玉涛;云南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喜超;“云南省大学生年度人物”高彦玉、简安琪、李朝、龙佳;大学生村官张学凤等优秀师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后20次受到团中央表彰,校男子篮球代表队连续多年获云南省高校篮球比赛冠军,校女子足球队获云南省足球联赛冠军并入围全国女足乙级联赛。学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德育先进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文明单位称号。
  • 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学校简介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列入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座落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十佳旅游休闲城市、“亚洲文化十字路口古都”──大理古城,东眺洱海、西枕苍山、南接天龙八部影视城、北临崇圣寺三塔,办学历史悠久,校园环境优美,校风学风良好,是莘莘学子学习生活的理想之地。学校拥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雄厚的师资力量、强大的专业实力、规范而严格的教学管理优势。总建筑面积79539.66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5686万元,有理化、土肥、园林、农机等专业实验室33个,实训室17个,校内外实训基地43个,多媒体教室96间,馆藏图书20万册。建有完善的网络设施、标准机房以及OA、教务、人事、学生等管理系统。现有高职在校生3640人,专任教师138人,其中硕士及硕士以上教师52人,“双师素质”教师64人。下设动物科学系、食品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机械与信息技术系、林学与园艺系、农学系、基础部、思想政治教学部六系二部,开设有食品生物技术、畜牧兽医、园林技术等高职专业30个。学校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先后与省内外3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与神农集团、正邦农牧公司、绿翔农资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人才培养,开设有“神农班”、“正邦班”、“绿翔班”,建立了融学生实训、教师锻炼和科研试验、社会服务、毕业生就业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均在98%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学校办学成效显著,是云南省教育厅、云南中华职业教育社表彰的“云南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云南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授予的“云南省园林单位”、云南省农业厅认定的“滇西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云南省劳务输出培训基地、云南省第171职业技能鉴定所、大理州教育局命名的“育人环境建设优级学校”等。目前,学校已成为云南省各行业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学校将秉承“厚德弘毅、知行合一”的校训和“求实、创新、立德、奉献”的办学精神,遵循“立足大理、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办学思路,坚持“以生为本、依法治校、传道授业、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遇难弥坚、耕道养德、团结进取”的优良传统,以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为核心,构建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流的专业发展体系、一流的人才和人事管理体系、一流的支撑和保障体系,全力打造“省内一流、具有一定国内影响力”的高职名校。放眼未来,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必将迎来一个辉煌灿烂的明天!
  •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昆明市安宁市
    学校简介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办于1992年,是云南省办学最早的民办学校之一。学校位于春城昆明,现有安宁、海源两个校区,教学行政用房52.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1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05.85万册、电子图书160万册,建成了高速、稳定、便捷的校园网络,实现“万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无线全覆盖”。建校29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持“厚德尚行”的校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爱育人”的办学理念,持续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文化育人,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设有财会金融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教育学院和医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部),并结合行业产业需求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与企业共建了ICT、智能制造、大数据等7个产业学院。开设本科专业49个,涵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医学、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法学9个学科门类。现有专任教师153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02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923人。拥有“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领军人才。学校建有新商科、学前教育、土木工程、基础医学等24个实验(实训)中心,其中有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云南省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学校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272个,建有中天集团建设有限公司、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浩宏物流有限公司、景天财务集团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386个。获批立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4项,云南省“质量工程”项目251项。学校获得云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8门课程入选云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建有现代供应链研究院、工业智能应用技术研究院、大数据会计研究院等9个科研机构,拥有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学校目前有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厅级科研课题113项、横向项目67项。高级别的研究平台及团队建设取得了新突破,获批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出版著作107部,发表学术论文3802篇,其中核心期刊264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授权1308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社会服务项目1011项。根据《2019中国民办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学校科研竞争力排名全国民办院校第55位。学校是云南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云南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园、云南省省级校园创业平台等,以“专业+创业”为路径,构建了“创业资源、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和创业评价”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2019年,学校“蜜思优蜂”项目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金奖。2020年,学校“建垠生物”项目以小组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近三年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114人次获国家级奖项、414人次获省部级奖项。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保持在97%以上,连续9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学校先后荣获“中国民办教育优秀学校”“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云南省就业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等多项荣誉,学校办学成效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云南日报等权威媒体的宣传报道。办学以来,学校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余人,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余宣俊、“强国一代新青年”张哲等一批优秀学子。
  • 学校简介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于2017年在云南省华夏中等专业学校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专科层次特殊教育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残疾人和公共服务事业专门人才为主的省属高职院校,隶属于云南省教育厅管理。学院开展全日制中、高等职业教育,兼顾继续教育和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学院根据产教融合和发展需要,定期组织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订单专业,以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学院以立足云南,服务西部,面向全国为办学目标定位,坚持“学院—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残健结合、共同发展、融合教育、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发挥高职院校资源优势;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残疾人就读、就业需求和残疾人事业、公共服务事业的人才需求设置专业;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重视职业能力培养,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途径,着力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自食其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秉承“残璋为玉、诵弦成华”的校训,着重将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和个人私德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强自立,通过职业技能的学习,回归主流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高技能人才;学院以“残健融合、互助共进”为理念,构建高品质智慧校园和无障碍环境,着力打造助残共享和谐校园,以助残扶弱、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生活过程中,培养有爱心、有耐心、有事业心的残疾人事业、社会公共服务事业专门人才;学院更有一支师风师德高尚、践行“育人先育己、助人终自助”理念的,专业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本科以上学历168人,其中硕士学位37人;高级职称3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1.46%。学院环境优美设施齐备,人文蔚起博爱塑魂,由呈贡校区和西山校区组成,呈贡吴家营校区院址为: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吴家营街道万峰街1606号;西山棕树营校区院址为: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近华浦路和顺巷。两个校区合计净用地面积151.05亩,教学、实验、行政用房建筑面积近5万余平方米,学院建有公共机房8间,教学用计算机580台,多媒体教室53间;校内实训室15个,校外实习基地41个,合作企业75个。学院教育科研工作立足行业特色、服务政府决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学院建设,强化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现有思想政治教学部、公共基础教学部两个教学部,以及特殊教育与公共服务、经济信息和艺术三个系,在招专业:特殊教育、康复治疗技术、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大数据与会计、电子商务、移动应用开发、网络舆情监测、艺术设计、美容美体、书画艺术、民族传统技艺11个专业,中专部招生专业有西餐烹饪、民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美术设计与制作、工艺美术、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6个专业;目前高职在校生2000余人,中职在校生400余人,2022年单招单考计划招生100人。办学以来,学院以高质量特色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先后获得多项重要教学荣誉,平均每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0%以上,为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及残疾人管理与服务机构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门人才,涌现出“冬残奥运三金冠军”杨洪琼、“第十六届云南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晁开蝶等优秀学子,得到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残疾人联合会的一致肯定,同时为推进残疾人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