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安徽: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达52.7万 比去年增加1.6万
2014-05-0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2014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会议今天上午召开。今年全省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52.7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会上通报了2014年高考艺体类专业考试考生违规情况,有105名考生存在不同程度违规情况。

今年全省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52.7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其中,20.9万人是文史类考生,占39.7%;31.8万人是理工类考生,占60.3%。考生中,男生有 28.2万人,占53.5%;女生有24.5万人,占46.5%。城镇考生有22.5万人,占42.7%;农村考生为30.2万人,占57.3%。应届考生有42.5万人,占80.6%;历届考生10.2万人 ,占19.4%。今年在我省参加高考的异地考生有705人,比去年的261人增加很多。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目前我省高考命题人员已到位,所有试卷正在紧张进行。今年我省高考所有试卷都将是自主命题,只有英语听力使用教育部统一试题。

任何细节都要防疏漏

高考安全特别是考试招生中的公平、公正,是考生和家长们最为关类心的问题。对此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安徽省没有发生过大规模集体舞弊事件,但对这个问题不能松懈,“一定要从内部管理入手,管好自己的人,把好自己的门”。

不管是试卷保密,还是考试组织、招生录取,所有环节上的安全都不能忽视。老师们平时上课、下课打铃,几乎从来都不会出错,但在高考时,有的老师却可能因为高度紧张把打铃给弄错;高考英语听力考试时,要防止录音出意外。该负责人要求,所有环节所有细节都要认真做好,防止有疏漏。

高职招生更注重“知识+技能”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内容非常丰富,今年我省高考考试招生方案已经公布,跟去年相比变化不大。此前安徽省已出台职业院校招生考试改革试点方案,把考试招生的自主权交给院校。

“今后高职院校考试招生要更注重‘知识+技能’,不仅仅有知识考核,更要有技能考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未来对于本专科招生考试可能会更多分离,专科考试的重点可能会放在省一级。“比如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可能就需要一些实际操作考核,这就要分别进行组织。如果还搞一张试卷来考核,变成了‘黑板上开车、黑板上修机器’,就失去意义了。”

105名艺考生存在考试违规

今年高考艺体类专业省统考和校考已结束,发现105名违规考生。这些考生大多在院校校考中存在违规行为,很多考生当年报名参加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有些考生则被取消该科目的考试成绩。

通报还强调,对组织团伙作弊的,向考场外发送传递试题信息的,使用设备接收信息实施作弊的,伪造变造身份证及其他材料等作弊行为的,取消当年高考的各阶段、各科考试成绩,视情节轻重,给予停考1至3年的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卞逸涵 本报记者 魏永 王蔚)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安徽三联学院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主校区地处合肥大学城翡翠湖畔,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由安徽三联投资集团于1997年投资创办,为安徽省第一所民办高校,三联学院的成立已分别载入安徽改革开放40年大事记、新中国成立70年安徽大事记。2005年,学校获批成立党委;2008年,获批升格为本科高校;2011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获批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占地面积780余亩、校舍面积34万多平方米,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020.98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14.83万册。现有交通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财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动漫与数字艺术学院、外语学院、护理学院和机器人工程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部、体育部、图书馆等教学及辅助单位。学校以工为主,管、经、文、艺、医、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开设本科专业46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学校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中小微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岗位等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办学20余年,累计为社会培养人才6万余人。学校充分利用三联集团科技产业优势,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强培育教科研团队,大力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组建了交通安全应用技术、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数字艺术等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安徽竹稞学宫文化研究中心、亚洲文化研究中心、剪纸艺术研究中心、贸易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其中“交通安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安徽省承接单位,“剪纸艺术研究中心”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安徽三联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暨安徽三联学院“安徽省院士工作站”获安徽省科技厅批复并授牌,与安徽三联交通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申报的“营运车辆安全驾驶保障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学校按照举办者安徽三联投资集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学科专业群建设,形成了“交通安全类、智能控制类、数字艺术类、健康养老类”等四个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其中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环境设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等为省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动画、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英语、商务英语等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交通运输、动画为省级一流(品牌)专业;智能交通、人工智能为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交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动画、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为省级新专业建设项目。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改革,系统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新医科专业建设。近年来,获批“基于多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的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等7项省级“四新”建设项目,“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66项省级重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5项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机器人工程”等9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电气与自动化教研室”等3项省级基层教研室示范项目,“道路交通事故防治工程学”等5项省级一流教材建设项目,118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省级课程类建设项目,2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名省级教学名师。校长金会庆教授(省级教学名师)领衔的“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团队为学校第一批省级教学团队,截至目前学校共有13个省级教学团队。交通信息与安全实验室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校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22项、省级734项;积极推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改”,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交通科技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155项、省级奖项1275项。学校已与日本西九州大学、大阪产业大学、东京福祉大学、北陆大学、法政大学、东北多文化学院,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WAIFS学院,韩国国立交通大学、拿撒勒大学、忠北大学、培材大学、济州大学,美国布莱诺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先后四次被授予“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两次被授予“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连续六年荣获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荣获“安徽省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5A单位”,2014年荣获“合肥市经济开发区优秀人力资源输入基地”“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4、2015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017年获批安徽省创业学院,2014、2017、2018、2019、2021五次年荣获安徽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2018年荣获科技部和国家奖励办公室颁发“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荣获2018年度“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荣获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颁发的“2019年品牌实力民办高校”荣誉称号,2020年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树立“生为本,师为根,质量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依法办校、专家治校、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治校方略,秉承“厚德博学、砺能树人”的校训,发扬“勇闯难关、拼搏向前;开拓创新、争创辉煌”的学校精神,把握机遇,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努力将学校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实现“百年老校”办学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 学校简介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安徽省体育学校,创办于1954年,后历经数次变迁,先后8次更名,2001年6月26日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升格成立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60年来,学院办学内涵不断丰富,逐步明确了“传德技之道,育体育精英”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立足行业,面向社会,突出技能,德训并重,将体院建设成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科研于一体的体育优秀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定位;凝练了“求实、创新、夺标、育人”的校训;树立了“培育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高精尖竞技体育人才、培训高质量社会体育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更肩负起了“服务为国为省争光、服务安徽崛起战略、服务人民健康需求”的重大历史责任。学院拥有教职工数313人。高级职称60余人,中级职称70余人。设有10个教学训练系部,其中4个运动系为省级运动项目管理中心,6个系为教学系部。学院现设有13个专业,分别为:运动训练、健身指导与管理、康复治疗技术、体育教育、体育运营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社会体育、表演艺术、体育保健与康复、老年服务与管理、体育艺术表演、民族传统体育、休闲体育。其中,现已有中央财政支持产业发展能力项目1个(运动训练专业)、省级特色专业3个(运动训练、康复治疗技术和表演艺术专业)、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研项目5个、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4人。此外,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合作办学,开展本科学历教育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拥有在籍学生3000余人,近年来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建校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出了上万名各类体育人才。共有两名运动员获得3个奥运会冠军,在世锦赛、世界杯等大赛中,荣获20多个世界冠军,2人次打破世界纪录,21人次获得亚洲冠军,18人次打破亚洲纪录,近400人获得全国各级各类比赛冠军。50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全运会冠军杨杰、连效山、李君启、尹惠萍是我省体育运动突飞猛进中的标杆式领军人物,70年代—80年代有全国铅球届的明星运动员丁志年,结束我省男子百米赛跑无缘全国冠军的短跑运动员郁刚,特别是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夺得男子60发自选手枪慢射冠军,实现了中华民族奥运金牌榜上“零的突破”的许海峰。90年代以来,学院涌现出了更多为世人所熟知的优秀运动员,全国劳模蔡维燕、太极皇后范雪平、亚洲拳王江涛、女子篮球彭萍、女子手球岳莲娥,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展现风华,用健美的身姿在世界的舞台上为国争光。进入新世纪,学院更多的体育健儿们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及国际舞台中崭露头角,学院在第十届全运会中共获金牌5枚、银牌4枚、铜牌3枚,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中共获金牌7枚、银牌6枚、铜牌3枚,邓琳琳、张亮亮、胡青、石荣荣、张峰、王莹、胡军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为我省竞技体育“十运回升,十一运突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北京奥运会中,邓琳琳临危不惧,与队友出色合作,夺得女子体操团体金牌,圆了安徽24年奥运金牌梦想;许莉敢打敢拼,获得女子自由跤银牌,取得安徽摔跤项目历史性突破。2012年伦敦奥运会,邓琳琳再次获得平衡木冠军,成为我国女子体操史上连续2届奥运夺冠的第一人。全国十二运会中,山地自行车老将姬建华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勇夺男子越野赛金牌,终结了安徽自行车项目十二年的漫长等待,书写了安徽自行车项目历史的新篇章。女子手球成功夺冠,实现了几代体育人的梦想。他们不仅是学院辛勤培养的累累硕果,更是中国体育事业强势崛起的领军人物。不仅如此,同时,学院以培育多方面人才为己任,培养了一大批国家及省体育行业的领导,军界、商界精英,知名演员,优秀教练,中小学体育教师等,数以万计的各类人才及体育工作者。学院先后四次被授予“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称号;连续两次被评定为 “国家手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国家田径奥林匹克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学院还相继被国家体育总局、劳动和保障部、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确定为“国家级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安徽省教练员培训基地”、“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等,积极承担各类教育培训任务,为社会培训各类高质量社会体育人才。学院先后多次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省直三优文明单位”、“安徽省全民健身先进单位”称号,学院运动二系(省体操击剑运动管理中心)被省政府表彰嘉奖、被中国体操协会和中国击剑协会授予“伦敦奥运会突出贡献奖”、被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被省体育局授予“安徽省参加伦敦奥运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2006年,学院在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2009年在全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2011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分会举重、摔跤、柔道专业委员会在我院挂牌。2008年,学院整体搬迁至包河区花园大道1号,新校区毗邻著名的“生态之镇”、“体育特色镇”—大圩镇,有着“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的美誉。学院占地面积700余亩,拥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标准田径场、综合训练馆、实习实训基地 、图书馆、学生公寓、拓展基地等现代化教学训练设施,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及运动员的教学、训练及生活需要。
  • 池州学院池州市
    学校简介池州学院坐落在“千载诗人地”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池州市,是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始建于1977年,初为安徽劳动大学池州地区专科班,1980年定名为池州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原池州工业学校并入,2002年原安徽省经贸学校并入,2007年升格为池州学院,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现占地近2000亩,校舍面积4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亿元,纸质图书136.8万余册,电子图书83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期刊810种,数据库26个。专任教师7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56人,博士、硕士学位630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坛新秀共5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近17000人。学校现有13个教学科研单位。其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首批项目建设院校。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能力导向、素养为基、专长分流、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坚持走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现备案本科专业58个,基本形成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集群,建成了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4个。与安徽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7名教师成为该校兼职硕士生导师。2019年我校成为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秉承“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的校训精神,大力推进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三位一体”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省级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等共25个。近三年,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0余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70余项。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近年来,学生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池州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自2013年开园以来,有近百个创业项目孵化成功,先后“放飞”至北京、南京、深圳、嘉兴、义乌、合肥等地,孵化成功率远高于省内同类高校,孵化成功企业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超过半数。毕业生就业率在安徽省就业工作动态监测系统中位居全省前列。学校坚持“以特色科研打造科研特色”。建有教育部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池州学院分中心,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池州学院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微纳粉体与先进能源材料),校企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半导体分立器实验室),市级工程研究中心8个,校企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400余项。2019年,获得安徽省社会科学成果(著作类)一等奖、三等奖等。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与池州市委市政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开创了省属高校与属地政府联合议事机制的先河。作为池州市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学校扮演着“地方智库”的作用,成为校地合作“六个人”,即:携手池州的共建人,生态池州的规划人,旅游池州的设计人,文化池州的发掘人,经济池州的助力人,服务池州的行动人。组建“乡村振兴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半导体学院”等产业学院。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依托地方家风文化资源建成池州学院家风文化馆,成立家风文化研究中心,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化、个性化、本土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家风文化馆成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基地。持续不断地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滋养校园文化,积极打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涌现出“安徽省首届道德模范”王玉、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吴凯龙、第四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潘世鹏、“池州好人”李义涵、“宣城好人”吴昊等先进道德模范。已建设千米“校友大道”,宣传校友事迹、汇聚榜样力量。设置“教学节”,推行青年教师入职宣誓、拜师和“最美教师”评选等活动,在校内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韩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10余所高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其中,与台湾实践大学、龙华科技大学等高校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签订校际合作办学协议;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签订交流合作协议。积极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申报“一带一路”“双百”等计划项目,不断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 安徽工业大学马鞍山市
    学校简介安徽工业大学坐落于长三角与南京毗邻的全国文明城市——安徽省马鞍山市,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组建马鞍山钢铁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转安徽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经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华东冶金学院和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安徽工业大学。建校60多年来,学校弘扬“高标准、严要求”优良传统,传承“团结、求实、勤奋、创新”优良校风,铸就“精工博学、厚德敏行”校训精神,积淀“至诚报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崇尚科技,无私奉献、争创一流”大学文化,走出一条“以工为主、服务行业、融入地方、创新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科技部与安徽省政府联动支持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占地面积2548.72亩,现有佳山、秀山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91.4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44亿元,馆藏纸质文献201.09万册、数据库135个。现有教职工211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28人、副高级职称49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4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56.3%)。全日制本科生24144人,各类研究生4055人,留学生375人,宝钢、中天班学生421人,各类继续教育在籍生7835人。设17个教学院部,63个本科招生专业,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专业学位类别、22个领域,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特色(品牌)、综合改革试点、振兴计划专业47个。13个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和住建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位居省属高校首位。现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学校“三步法”创新人才培养之路,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十三五”以来,大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际奖96项、国家级奖1304项、省级奖3165项,荣获省属高校第一个“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第一个“挑战杯”全国“优胜杯”,实现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四连冠”,获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金奖,3个项目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改革成果项目。金鹰创新创业团队入选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1个创新创业典型荣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在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活动中,多次获全国一等奖等荣誉。“十三五”期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3%。90%以上的毕业生集中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和北京等地,呈现出“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特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居全球ESI排名前1%,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入选安徽省高峰学科。“十三五”以来,主导制订国际标准6项,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326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2项,授权发明专利1002项,转移转化专利成果228项。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获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省属高校第一名,获省科技厅对省内技术转移补助位居省属高校第二位。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5个,“特殊服役环境的智能装备制造”平台获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上,学校10位学者入选。在“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首次入围全球1000强。近3年,在科睿唯安发布的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学校3个学科领域6人次入选,位列省属高校第一。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与省内外多个地方政府建立政学研合作联盟,共建6个实体性研究院,与宝武集团等10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44个联合研究中心,与马鞍山市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家学院和马鞍山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三五”以来,智库成果获中央决策部门采纳1项,教育部、科技部、安徽省采纳5项,获省市领导批示18项,在中央“三报一刊”、省级核心报刊发文38篇。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47所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获批成立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校办高科技企业安徽华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是省属高校第一家上市的校办企业。与近百所国(境)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承担了多项科研国际合作项目,获批成立ISO-TC107/SC9PVD国际标准分委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工作,学历留学生规模位居省属高校第二。学校加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联盟”,获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语水平考试院校资格。深化与长三角高校合作,加入“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和“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持续推进省内外校友会和学科校友会组织建设,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获评安徽省民政厅社会组织评估5A级基金会。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1人获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称号,2人入选“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3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学院党委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学校入选省首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试点建设高校、易班省属试点高校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是安徽省首届文明校园。先后50余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伙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当前,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坚守信念、坚持梦想、坚定信心、坚韧不拔总要求,聚焦培育时代新人和服务重大需求主题,拉抬标杆,等高对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大力实施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朝着新时代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不懈奋斗。
  • 学校简介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是铜陵市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学院坚持立足铜陵、服务皖江、面向长三角的办学定位,把服务铜陵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立校之基、强校之要,以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为主体,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创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院成为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院校、全国首批1+X证书试点院校、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安徽省校企合作示范校、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校,2021年获批与铜陵学院开展“专升本”联合培养。学院占地1051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含在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690人、继续教育在校生5375人、联合培养本科生283人。在职教职工415人,其中博士生7人、高级职称116人、省级“双师型”教师182人,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省级专业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坛新秀等39人(个)。建有省内首家(地市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首家(地市级)创业学院,全国首家“三位一体”图书馆、安徽省首批对台交流基地。下设铜陵电大、管理系、经贸系、医学系、护理系、信息工程系、艺术传媒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基础部、思政部、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12个教学单位。高职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作技术、电子商务、大数据技术等38个专业,包括2个国家级专业、2个央财支持建设专业、5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13个省级特色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形成“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康宁养护、文化创意、互联网+商贸”等五大专业群。电大开设本科专业52个、专科专业11个,连续8年荣获安徽电大“办学先进单位”称号。2020年全院学生在全国各类大赛上获奖6项,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胜奖1项,首次获得国赛A类赛事一等奖;在省级各类大赛中获奖96项,包括金奖1项、一等奖17项、优秀组织奖1项。2020年教育部权威数据显示学生满意度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7名。学院以党建为统领,坚持立德树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旗帜鲜明加强政治建设,坚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统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省委巡视整改、高校党建“找抓提”专项行动、新一轮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筑牢建强思想阵地,使党的领导覆盖办学治校各领域、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各方面。着力提升基层党建质量,实施“1357”工程,教师“双带头人”全覆盖,深入构建高质量思政工作体系,不断增强思政工作时代感、吸引力,学院成为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校,医学系、机械(电气工)程系成为试点系,获批2项省级“三全育人”试点项目、6项省级思政项目,着力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技能,学院团委是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安徽省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学院以服务为使命,深化产教融合。坚持产业布局到哪里,专业就跟进到哪里,建立常态化走访调研产业企业的工作机制,持续扩大制造、电子、信息等工科专业招生规模,应用电子技术成为国家骨干专业,铜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成为全国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2个专业获中央财政支持建设,护理、电子商务、室内艺术设计、会计、动漫设计5个专业(群)成为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方向,初步完成智能控制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作技术等10个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审计学等3个专业与铜陵学院开展“专升本”联合培养。首批遴选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6个专业作为本科职业教育专业重点培育。学院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双元育人。坚持立足企业需求培养适配人才,持续深化招生就业联动、实训实习一体,校内建有一座总面积5万平米的综合实训中心和107个实验实训室,包括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实训基地、6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室、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设备价值1.4亿元。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基地200多个,在铜陵市与铜陵有色、铜陵旭创、富乐德等30余家企业开展现代产业学院、企业学徒制、订单班培养等深度双元育人,25个专业进行20项1+X证书试点,在铜陵市建有1个国家重点校企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5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8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实训中心。牵头成立铜陵市铜艺产业发展与教育联盟,建立铜陵市铜雕艺术研究院,已连续举办三届海峡两岸(铜陵)铜雕艺术大学生实训夏令营,铜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与本地铜艺企业开展“大国工匠”培养。学院成为安徽省校企合作示范校。学院以师资为保障,打造德能“双师”。坚持“送、培、赛、训、带、引”六字方针,着力建设高素质创新型“双师”队伍,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纳入教师成长成才全周期、评价考核全过程。全面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全员轮训制度,专业课教师每年至少在企业实践1个月,在我市企业聘请200余位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拥有方少卿、倪莉莉、白瑰伟等3个省级名师、大师工作室,外科护理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等2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电气自动化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群)、医学影像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人体解剖学教学团队等5个省级教学团队。近三年,学院引进专业技术人才58名,13名教师获省级重点人才项目支持,4名教师读博深造,2名教师成为省级技能大师、2名教师成为市级技能大师、1名教师成为江淮名匠、9名教师成为市社科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获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30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教师获国家级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省级教学能力大赛奖项21项。2020年,在铜陵市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学院获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2篇(全市共80篇论文获奖)。学院以质量为根本,提升育人水平。以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统领,全面实施“1+4”发展战略,整体推进“2592”工程。坚持招生培养就业创业统筹,近三年高职报到人数分别达3199人、3837人、5419人,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薪资收入和职业稳定性稳步提高,2015年以来累计8072名大学生通过创业培训,学生在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10项,创业学院成为省级创业学院。坚持“三教改革”与项目建设统筹,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全面开展基层教学组织和课程标准化建设,推行青蓝工程,修订《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细则》,获批省级教材5个、省级示范基层教学组织4个、教学示范课10门,立项教育部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2项。2015年以来立项省级质量工程163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统筹,聚力服务铜陵人力资源提升,电大以学历继续教育为主体,不断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老年开放教育、社区教育和干部网络培训等,切实提升服务经济建设和市民终身学习的水平。护理院(阳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省级医养结合示范中心、铜陵市首批“优质服务基层行”标准单位。培训部是人社部门批准的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与多家省市级社会培训组织共建职业能力提升社会培训联盟,被授予铜陵市公共实训中心、铜陵市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铜陵市叉车考试站点,拥有技能培训鉴定项目70余项。近五年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年均规模超过27000人次。“十四五”时期是学院加快高质量发展、突破高层次办学、实现高水平服务的关键时期,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聚力“四创两高”,在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新征程中,找准角色定位、发挥特色优势,全面建成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实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