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安徽:艺术高考12月启动 考生可上网查询成绩
2010-11-2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12月开始,音乐和美术类考试将作为我省高考的先行兵率先开考。此次的美术和音乐类专业高考将采取网上报名的方式,12月和2011年1月陆续开考,1月中下旬考生可在网上查询本人成绩及合格线。

  美术考试提前1天

  和去年相比,2011年我省的美术专业考试提前一天进行。根据安排, 2010年12月10日~11日考生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到指定考点报到,领取专业课考试准考证及考场安排表。美术类考试科目为三科,12月12日开考素描、速写(75分)、色彩,考试以初中现行美术教材为主要范围,考生需要自备画具器皿。由于考生分布在全省各地,美术考试也根据南北方位安排在四个城市进行,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四个城市共设五个考点。

  考生分期测音乐

  和美术考试不同,音乐专业考试的地点统一在一个地方,但是不同城市的考生考试时间不一样。

  2011年音乐考试科目为五科,满分210分,地点依旧设在安徽师范大学,分批进行。其中蚌埠、淮南、淮北、阜阳、亳州、宿州、六安市的考生2011年1月3日开始考试;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黄山、滁州、巢湖、宣城、池州市的考生1月6日开始考试。

  1月6日全省音乐考生参加练耳和基本乐理知识的笔试。

  1月中下旬查成绩

  除了省属院校外,省外院校在皖也设点考试。根据规定,报名参加省外院校专业课校考的考生,若所报考专业是我省统考涉及到的美术和音乐类专业,须先参加我省统考并达到我省统考专业合格线,否则,其校考合格不能作为录取投档的依据。计划下达到我省的民办本科、独立学院、高职(专科)院校的美术、音乐类专业采用我省统考成绩。

  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根据考生成绩将分别划定美术类和音乐类省统考合格线,2011年1月中下旬考生可在网上查询本人成绩及合格线,不再另行发放成绩单及合格证。

  (记者 张晓嵘)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诗歌之城——安徽省马鞍山市。学院前身为马鞍山联合大学,创办于1984年。2008年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独立设置更名为“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12月,学院与安徽马鞍山技师学院整合;2015年5月,马鞍山市卫生学校并入;2019年4月,马鞍山网络大学(安徽省广播电视大学马鞍山分校)并入。2021年12月,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获批认定为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十三五”以来,学院坚持“地方性、技能型、特色化、高水平”定位,充分发挥“四校”资源整合优势,推进资源共享、专业共建、质量同升,已构建起以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主,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职业培训与学历继续教育并举推进的办学格局,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先后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YB)优秀培训单位、安徽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现为国家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安徽省校企合作示范学校。现占地面积39.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6万平方米,教学及实验实训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设电子信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经济贸易、管理工程、应用外语、医学护理7个专业教学系和基础部(思政部)、网教部(电大)2个教学部。高职专业42个、中职专业34个。教职工430余人,正、副高职称教师130余人,省级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专业课“双师”素质教师占比82.2%。中高职在校生10000余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5500余人,年均完成各类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10000余人次。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所有专业均开展有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与以本市为主的长三角地区15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重点专业已构建“三引三出”“校企八共”“大师团队引领”“实境实品”“淡学旺工”“三段递进”等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获批认定为国家级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的晓庄电商学院和合作企业马鞍山市十七冶医院、安徽华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批认定为安徽省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示范实训中心)达11家。高度重视技能大赛。积极对接世赛国赛省赛标准,深化推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十三五”以来,师生获技能竞赛国奖32项、省奖334项,学生在“烹饪”“平面设计”“增材制造”“CAD机械设计”“3D数字游戏艺术”等赛项中获全省第一名,其中电子信息系王梓璇同学进入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教师陈娟被聘为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增材制造赛项裁判长和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增材制造赛项中国专家组组长。广泛开展职业培训与创新创业教育。认真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聚焦省市重点、支柱和战新产业领域,面向在校学生、企业新录用员工、新生代农民工、退捕渔民、退役军人等各类人群,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及技能鉴定(技能等级认定)。发挥省创业学院和市创业指导大师工作室作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了“一套课程体系、三项教育载体、一体项目孵化”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十三五”累计完成职业培训18048人次,技能鉴定24984人次,创业培训7116人次。师生获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奖项52项,其中获2016年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国赛二等奖、2020年首届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21年省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佳绩。高度重视招生就业工作。分类招考(职教高考)、普通高考、五年一贯制、“3+2”、高职扩招、联合办学等多种招生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成才通道。发挥市职业指导大师工作室作用,构建起“本地主体、省内补充、长三角辐射”的就业工作网络,优先举办本地企业招聘会,大力鼓励毕业生本地就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其中高职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超过31%。积极推进开放合作办学。与马鞍山工业学校、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铜陵理工学校开展稳定的“3+2”联合培养,与马鞍山理工学校合作开展长学制人才培养,与马鞍山市三县三区其他职业院校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与南大、北师大等高校合作分别设立现代远程教育马鞍山学习中心,多次获合作高校“现代远程教育优秀学习中心”。与德国职校合作开办数控专业“中德合作班”;与韩国东义大学、韩国昌原文星大学、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以及我国的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台湾修平科技大学等高校分别签订了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学生研学等方面的合作协议。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鞍山视察,作出把马鞍山打造成长三角“白菜心”的重要指示,饱含着对马鞍山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全市人民倍感振奋、欢欣鼓舞。中国共产党马鞍山市第十次党代会和《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均明确支持学院“创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十四五”期间,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深化改革创新,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努力创建“职业本科院校”,着力打造实现多层次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代职业高等院校,为马鞍山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全力开创新阶段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建设新局面,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学校简介阜阳科技职业学院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国家教育部备案,参加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和自主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具有独立颁发国家统招专科学历的资格。学院坐落于安徽西北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文化历史名城-阜阳市,学院占地面积300余亩,校内各项学习、生活设施齐全,各类教学行政用房达10万多平方米,生均教学资源为省内高校前列。学院拥有计算机、电子电工、医学影像、数控技术、模具设计、汽车电子、语音室、会计模拟室等涵盖管理学、工学、人文和艺术学科等相关专业的现代化实验实训中心。学院图书馆藏书30余万册,有覆盖教学区、行政办公区、学生生活区为一体的校园网络系统。学院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急需人才为办学宗旨,以育人为导向,注重内涵建设,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内部管理体制,开设专科统招专业18个,5年一贯制专科专业4个,涉及财经、旅游、电子信息、机电几大专业群,构成了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学院坚持“人才立校”、“人才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聘请来自知名高校和部分企事业的专家教授到校任教,基本形成形成了一支由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企业工程技术专家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校内建立创业中心,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创业,而且还为创业者提供智力、人脉资源和资金支持。学院在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东莞等地),长江三角洲(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台海经济区(厦门、石狮、漳州等地)和环勃海经济区(北京、天津等地)设立就业办事处和合作单位,构建了宽领域的就业体系。学院与境内外100多家著名大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工作,学院丰富而畅通的就业渠道,构建了宽广坚实和就业服务平台,使我校历届毕业生在六月中旬前就能顺利就业。办学30年多来,不断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形成了鲜明办学特色。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和社会各届的悉心关怀与大力支持,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亲临学校视察,调研和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或题名、题词鼓励,肯定了办学业绩,鼓舞了学院的发展信心。胡锦涛称赞“学校条件好,社会效益高,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符合职业教育的方向。”
  • 学校简介安徽财经大学于1959年5月始建于合肥,时名为安徽财贸学院。1961年迁址素有“珍珠城”美誉的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校址设在交通路。1983年,校本部迁至龙湖西校区。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商业部、国内贸易部。2000年2月,国务院决定,安徽财贸学院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政府管理为主。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安徽财经大学;同年9月,学校迁入龙湖东校区。 学校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跨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财经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第三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共建高校。2012年获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4年入选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 学校现有在校本科生19977人,硕士研究生3285人,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8869人。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知识探究、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人格养成“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建设,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地方及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学校《“四位一体”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学校以2个A+专业、10个A专业、17个B+专业、23个B专业的成绩位列全国财经类高校第10、安徽省属高校第1。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55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06人,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博士化率近91%。拥有国家“万人计划”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秘书长8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34人,省级名师工作室8个,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5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人、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 学校现有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会计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艺术学院、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拥有57个本科专业、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3个省级教学团队,51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8门省级精品课程、57门省级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课程。 学校充分发挥办学底蕴和优势,凝练学科特色和方向,设立学科特区,创新学科建设平台,形成了多门类、结构合理、相互支撑、优势和特色明显的经管类学科群。现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3个省级高峰学科。应用经济学先后入选省级重点学科、安徽省立项建设的国内一流学科和Ⅱ类高峰学科。工商管理、统计学入选安徽省Ⅲ类高峰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三个学科获B-级。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理念,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现拥有“合作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棉花工程研究所”等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5个,“安徽经济预警、运行与战略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中国合作社研究院”“安徽经济发展研究院”等省部级重点智库4个,“中国小岗研究院”等校级特色科研创新平台42个。近年来,学校在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立项数量、立项层次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稳居全国财经类高校及省属高校前列;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成果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安徽省社会科学奖等奖励;多项研究成果获中央和省部级领导批示。学校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着力打造财经领域新型高端智库,尤其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为代表的研究成果政策影响力和媒体影响力日益扩大,特色品牌日益凸显。学校主办的《财贸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获评“FMS管理科学高质量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注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中东欧国家开展教育合作交流。通过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平台、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加强中外文化体验与交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以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夯实中外人文交流基础,着力服务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学校占地总面积891329.56平方米,其中龙湖东校区661005.79平方米,龙湖西校区230323.77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744864.92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13亿元。图书纸本馆藏223.17万册,电子馆藏120TB。 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体育设施及实行公寓化管理的学生公寓,学习条件良好,生活环境优雅,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百佳食堂”“安徽省高校学生公寓工作先进集体”,首届“安徽省文明校园”,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等称号。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秉承“诚信博学,知行统一”的校训精神,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扎实推进“安财新经管”发展战略和“走出去、建平台、上水平”战略路径,把安徽财经大学建设成为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突出,在同类院校中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 学校简介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中医药之都安徽省亳州市,是一所有30多年办学历史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办学层次以普通专科为主,兼有专升本、五年制大专和成人教育本、专科。 学校占地面积481亩,总建筑面积22.9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基地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学校纸质图书57万册,纸质和电子专业期刊5000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9800余万元。 (2021年底) 学校设有药学院、医学院、教育与管理学院、智能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继续教育学院、基础教学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9个二级教学单位,建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亳州中医药研究所、安徽省华佗中医药研究院、亳州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10项,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示范中心9个。 学校开设中药学、药学、药品生产技术、中医学、护理、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学前教育、连锁经营管理、高速铁路客运乘务、财务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室内设计等39个专业,其中国家骨干专业1个、央财支持建设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学校拥有专兼职教师718人,其中校内教师387人,校外兼职教师331人,教授、研究员和主任医师等正高级职称1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等副高级职称77人,外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先生,国医大师徐经世、李业甫等专家、教授5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市政府津贴10人,省级学科与技术带头人1人、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教坛新秀16人,“双师素质”教师307人。 学校在校生13000余人,其中扩招生3400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共15项,在省级大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共235项。学校2014年与安徽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专升本教育,设有中药学、护理学两个本科专业;与安徽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蚌埠医学院开展本科层次函授教育和自学考试,在籍学生近7000人,年均培训和鉴定社会各级各类人才10000多人次。 学校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中医药特色,主动融入亳州产业发展,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办学目标,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省内外100多家大型知名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建有”古井管理学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学院“,实行订单式培养,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是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安徽省就业先进单位、安徽省创业示范点、安徽省绿化工作模范单位、安徽省红十字先进模范校、安徽省高职扩招标杆校、国家节约型机构示范单位、全国总工会“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 学校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坚持“地方性、技能型、职业化、开放式”办学定位,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引领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学校简介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具有“长江明珠,创新之城”美誉的国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大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芜湖。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60年的芜湖市中医学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整合卫生教育资源,2006年、2012年,芜湖市委、市政府先后将市中医院、市口腔医院成建制整体划归学校。经过近六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经成为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学校现为教育部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安徽省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学校设有医疗系、药学系、康复保健系、护理系等7个教学系部,开设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等31个专业,现有在校生10428人,专任教师515人(含附属医院)。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215人,正高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9人,其中教授1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232人,其中博士14人。学校下辖2所直属附属医院、1个中药资源研究所、1个天然药用植物园、1个中医药博物馆和《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杂志社,拥有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其中,附属医院(芜湖市中医医院)创立于1958年,为“全国首批示范中医医院”、“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附属口腔医院(芜湖市口腔医院),是我市唯一一所集教学、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二级口腔专科医院;天然药用植物园占地500余亩,内有药用植物1200多种;中医药博物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国内研究中药材生产和质量管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学校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项目1项,国家级精品教材2门,教育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针灸推拿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子项目1项。另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特色专业、骨干专业、示范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5个,省级以上专业教学资源库6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智慧课堂试点项目、线上教学优秀课堂、示范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0项,省级规划教材、一流教材、高水平高职教材7门,省级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高水平教学团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示范教研室26项,省级示范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创新试验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合作示范实训中心、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22个,省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34人,“双师型”教师269人。 学校办学成绩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2013年,中国科协授予学校中医药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芜湖市总工会授予学校“五一劳动奖状”;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学校“全国中医药科技推广先进集体”称号;2015年,学校在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和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17年,学校在全省学生资助民生工程绩效评价“优秀”;2018年学校被安徽省命名为第五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年,学校获批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典型学校。2020年学校获批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和安徽省联合培养普通专升本学生试点院校。2021年学校获批全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校近60多年来,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济世、日新”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尚德重技,创新服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在中医药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医药对外交流、中医药健康产业研发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中医药应用型人才。展望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抢抓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历史机遇,不断推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创建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