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安徽:2024年定向培养乡村教师招生公告
2024-06-2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的实施意见》(皖教师〔2016〕7号)和《安徽省教育厅 中共安徽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安徽省财政厅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继续实施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的通知》(皖教秘师〔2021〕34号)精神,为做好我省2024年定向培养乡村教师招生工作,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生计划

根据各地申报情况,2024年全省计划定向培养478名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高中起点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附件1)。

二、报考对象及条件

报考对象应持有2024年公布的招生计划来源所在县(市、区)户籍,参加当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生,且符合以下条件:

(一)忠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热爱乡村教育,自愿报考定向培养小学教育,且保证毕业后回报考户籍所在县的村小、教学点任教不少于6年。

(二)身体健康,符合《安徽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规定标准要求。

(三)高考成绩达到当年全省普通本科批次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

(四)截至2024年8月31日,年龄应不超过22周岁。

三、录取程序

(一)填报志愿。考生在本科提前批次填报志愿,只可填报一所院校专业组志愿及一个与本人户籍地招生计划对应的专业志愿。

(二)组织面试。面试工作由生源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同级机构编制、财政、人社部门和培养院校共同组织实施。

1.发布面试公告。各生源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面试公告,公布面试对象(考生志愿填报情况由省教育厅汇总后发至相关市级教育行政部门)、面试时间、面试地点、面试内容(思想品德、语言表达和职业认同)等,招生面试公告应在各生源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收到省教育厅汇总的考生志愿填报情况后发布。

2.组织面试工作。各生源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面试工作,并负责对报考考生本地户籍进行资格审核。根据考生面试表现及资格审核情况,评定考生面试结论为“合格”或“不合格”。

3.公布面试结果。各生源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向社会公布面试结果,主动接受公众监督。

(三)签订协议。协议签订工作由生源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同级机构编制、财政、人社部门组织,培养院校协同参与。

1.确定建议名单。面试结果公示无异议后,由生源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同级机构编制、财政、人社部门,在面试合格的高考考生中,根据本县(市、区)定向培养乡村教师招生计划,遵循提前批次考生志愿录取规则,按照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同分考生按照名次先后原则),等额拟定本县(市、区)签订协议建议名单。如因确定为签订协议建议名单的考生自动放弃等原因出现缺额,则按照上述办法进行递补。拟定建议名单报市教育、机构编制、财政、人社部门审核(广德市、宿松县分别报宣城市、安庆市审核)。

2.组织签订协议。经市教育、机构编制、财政、人社部门审核同意,各生源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布2024年确定签订协议的考生名单和签订协议的时间、地点,组织考生与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安徽省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协议书》(简称《协议书》,一式4份)。考生在签订《协议书》时如未满18周岁,须由考生及其法定监护人共同签订。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未签订《协议书》的,视为自动放弃定向培养录取资格。考生与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协议书》后,由市教育行政部门汇总所辖县(市、区)签订的《协议书》,并于提前录取批次录取前将《协议书》统一寄送达定向培养院校。

(四)招生录取。招生录取工作由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统一组织,培养院校依据已签订协议的考生名单,按照高考录取程序,在提前批次办理录取手续。

(五)入学资格复查。按照培养院校要求,被录取的新生应持录取通知书等相关材料,在规定时间内到培养院校报到。培养院校按照学籍学历管理规定,在相应时间内完成新生入学资格复查。资格复查合格者,培养院校为其注册学籍,并在其《协议书》上签字、盖章,同时将《协议书》寄送达协议其他各方。资格复查不合格者,取消定向培养师范生资格,按国家有关招生规定处理。录取工作结束后,各培养院校应及时将2024年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录取信息表(附件2)报省教育厅师资处备案。

四、有关要求

各地各培养院校要严格按照相关政策、程序、标准和时间要求,切实做好定向培养乡村教师招生工作,确保招生录取工作程序规范、结果公正。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违规招生的,取消录取资格,并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

附件:

1.安徽省2024年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培养院校分县(市、区)招生计划

2.安徽省2024年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相关单位联系方式

安徽省教育厅

2024年6月20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是2007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参加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12万平米。现有图书48万册、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心、学生公寓、生活服务中心、行政办公楼及相关配套设施齐全。学院位于蚌埠市北郊,交通便利,距合肥、南京只有2小时车程,蚌埠南站高铁至上海、北京2个多小时、合肥、南京40分钟达到。校园处于千亩梨园之中,小溪环绕、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安全温馨、是读书求学的理想场所。现设立医学系、财经系、旅游与公共服务系、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系、传媒艺术系和基础部(思政部)等六个教学系部,共有32个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创建了24个特色专业: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工程造价、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管理、高速铁路客运乘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空中乘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旅游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软件技术、建筑消防技术、广告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漫制作技术等专业。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主题,坚持校企深度合作,全面实施“1+x”职业资格证书教学课程深度融合,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连续举办了八届职业技能大赛,创建以赛促教“教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旅游系3名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英语大赛获得一等奖1人、二等奖2名,参加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的好成绩,荣获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和“全省大学生运动会标杆第一名”的荣誉称号。学院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了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附属怀远荆塗医院和附属蚌埠口腔医院;先后与蚌埠医学院、蚌埠医学院第二附附属医院、蚌埠第八人民医院、蚌埠口腔医院、固镇县人民医院,合肥卓越义齿科技发展公司、合肥一凡义齿科技发展公司、上海豪生酒店、阳澄湖假日度假酒店、安徽世纪金原酒店、汇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无锡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慧科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泰盈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北海天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6家单位签订了实习就业协议,成立了“慧科学院”、“ 泰盈电商学院”、“海天学院”等校内实训基地。学院每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就业满意度达88.68%。发展中的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全体师生员工正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为创建社会满意、皖北高等职业教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努力奋斗!热诚欢迎广大青年学子报考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 学校简介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是安庆市唯一一所综合性全日制公办职业高等院校,是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安徽省首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优秀学校、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典型示范校、安徽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是第十一届、十二届安徽省文明单位,获评安徽省文明单位创建十佳品牌。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744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现有实习实训基地200余个,其中生产型实训基地15个,央财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7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省级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基地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4个。 学校坚持围绕地方产业优化专业结构,现有机械制造、汽车工程、电子信息、建筑工程、文化旅游、纺织服装、财经物流、农林园艺等服务安庆支柱产业发展的8大专业群38个在招专业,央财支持重点专业2个、教育部认定的骨干专业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递进的重点专业建设体系,专业群全面覆盖安庆市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 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700余人,其中在职在岗教师有正、副教授以上职称100余人,博士、硕士20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5人、省级教坛新秀23人。聘请行业专家和学科领军人物30余人担任客座教授,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和能工巧匠200余人兼职兼课。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160余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型和外观设计专利70项,获得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40余项,建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学校坚持合作办学、创新发展。作为安庆职教集团龙头单位,学校与安庆市各县区政府开展全面合作,与安庆经开区等12家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展深度合作办学;与安庆环新集团、安徽盈创、安庆新能源汽车、申洲针织安徽有限公司等知名大中型企业合作开办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校中厂”“厂中校”30余个。学校坚持“实践与理论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加大实验实训条件投入,大力提高实践教学比例,着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核心素养。学校坚持“人文导航,技术扬帆”的人才培养特色,全面融合安庆近代工业文化、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行业企业文化和高等职业教育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涵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人文素养。 近年来,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同步提升,多次斩获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荣获安徽省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金奖。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就业率连续5年高达98%以上。 下一步,学校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紧围绕“地方性、特色化、技能型、高水平”四个核心,坚定不移地按照立足地方、依靠地方、面向地方、融入地方、彰显地方特色、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思路,持续深化内涵建设、创新发展,积极推进本科专业和本科院校的创建工作,努力建设“区域一流、国内知名”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士官学校蚌埠市蚌埠市经济开发区
    学校简介海军士官学校作为全军最早创办的两所士官学校之一,1986年11月1日在美丽的淮河之滨—安徽省蚌埠市正式成立。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确立“坚持作战牵引、强化岗位对接、聚焦技能培养、锻造特质人才”的育人思路,提出理想信念特别坚定、军事素养特别过硬、专业技能特别精湛、战斗作风特别顽强、国际化素养特别突出为核心内涵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以校本训练为主体、部队实习基地为依托、军地科研院所为补充”的多元联合培训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海军特色的士官人才培养路子。学校被评为全军“教学优秀单位”。学校始终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根本标准,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秉承“育大海骄子、铸舰连脊梁”校训、“求是、求知、求胜”校风,聚焦练兵备战,培育打赢尖兵。学校被誉为“海军士官摇篮”。
  • 安庆师范大学安庆市迎江区
    学校简介安庆师范大学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庆。这里是桐城派的故里、黄梅戏的故乡,有着“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的美誉。学校傍依浩瀚长江,毗邻宁安高铁、合安九高铁,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交通便利,是皖西南和大别山区域唯一冠名“大学”的高校。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1897年,清代著名省学敬敷书院在此办学,揭开了百年育人的序幕。1901年,敬敷书院与求是学堂合并成立安徽大学堂,后更名为安徽高等学堂。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在此创办,1946年改为国立安徽大学。菱湖校区现存的敬敷书院和国立安徽大学红楼,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学校百年发展历程。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安庆师范学院。2006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庆师范大学。2017年,学校进入安徽省一本招生行列。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学校现有龙山、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844亩。设有17个二级学院,72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专业门类,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工学为主要学科门类。现有教职工148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54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贴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各类优秀人才18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7200余人。学校教学水平优秀。全面对标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2.0计划,认真落实“五育并举”要求,不断深化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综合改革,深入推进“863”学院建设,大力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精品通识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等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15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其中4个专业为师范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其中7个专业为师范专业。1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近五年来,承担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566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1项。学校学科实力较强。拥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统计学、教育学、中国史、生态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教育、法律、体育、翻译、新闻与传播、艺术、国际商务、社会工作、汉语国际教育、 应用心理、机械)。建有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实验室、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协同创新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5个省级科研平台。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项目6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8项。学校开放办学活跃。与美国索尔兹伯里大学、美国中阿肯色大学、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等25所国外高校结成友好合作学校,在教师交流、学生互派、教学科研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学校还与国内一批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学校与安庆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3个产业学院(研究院),推进“一室两基地三中心”建设,校市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深度融合的新格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文化育人、服务立校”的办学特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优秀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依托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桐城派与桐城文化、黄梅戏传承创新、教师教育、石油化工新材料等地方主导产业、皖西南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大学生顶岗支教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学校育人成果丰硕。始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敬敷、世范、勤学、笃行”校训精神,深入实施修德、修智、修行“三修”教育工程,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五年来,学生在“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各类大型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200余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在全省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事业全面发展,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是六届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入选学校。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高水平”办学定位,遵循“举师范旗、走应用路、创特色牌”发展思路,坚持“优势文科、应用理科、新兴工科”发展布局,深化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 学校简介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安徽师范大学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独立颁发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独立办学以来,学院坚持“学校为学生而办,学生为学习而来”的办学理念,发挥独立学院的体制机制活力,秉承安徽师范大学“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优良传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厚德、开物、自强”为院训,倡导“诚信、勤奋、团结、博爱”的价值观,以学生的“生命、生活、生涯”教育为内容,以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为目标,着力培养“明明德、厚基础、强技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形成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办学特色。学院现有本科招生专业44个,涵盖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信息工程类、金融财经类、语言艺术类、现代服务类、设计传播类、工商管理类”六大专业群。建有2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教学团队。现设有电子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经济系、管理系、人文与传播系等10个系,并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实验中心、图书馆。现有在校生8803人,专兼任教师509人,其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185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62人。独立办学17年来,学院以高水平的师资、规范的教学、严格的管理、优质的服务和多彩的校园文化,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近三年各专业录取线均超本科二批次线20分以上;2020年新生报到率达97%,位居全省独立学院榜首;学生考研录取率连续五年超过10%;大力推进各专业“1+N”竞赛模式,共获得校级以上各级各类奖项922项,其中由省教育厅认定的国家级(A类)赛事奖项52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3%左右,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或在全国各地建功立业,或在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约克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习深造。在艾瑞深、武书连分别公布的大学排行榜中,我院综合实力近几年一直位居全省独立学院前列。在2019年艾瑞深校友会公布的师范类排行榜中,我院居全国师范类独立学院排名第八。奋斗所到处,青春恰自来。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时间点上,年轻的皖江学院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2020年3月,安徽师范大学与芜湖市政府正式签订转设框架协议,皖江学院的转设之途正式启航。目前,按照教育部关于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意见和要求,芜湖市委市政府、安徽师范大学与省教育厅正积极推进学院转设工作。相信转设成功后,学院将紧紧抓住全新的发展机遇,全面强化内涵建设,精心构建学子成长平台,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