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苏:体育专业高考31日开始报名 设五考点
2012-03-3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记者从常州市教育部门获悉,江苏省2012年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招生专项考试即将开始,提醒考生注意以下事项:

  1、考试的信息确认时间:考生参加考试前首先必须进行信息确认。3月31日-4月3日(每天上午8:30至晚上21:00),考生登录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www.jseea.cn),在网上确认专业考试信息、网上支付报名考试费、网上打印专业考试信息确认表,逾期视为考生自动放弃。为此提醒考生:必须提前申办农行借记卡,避免因节假日部分营业网点休息、不办理相关手续而影响考生网上信息确认工作。

  凡需更改高考报名时所填报体育专项的考生,可在网上确认专业考试信息时,修改确定报考专项。逾期一律不予更改。

  2、报到和考试的时间及地点:

  4月22日,考生携带居民身份证、《江苏省2012年普通高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通知书》和网上打印的专业考试信息确认表到测试专项对应的考点报到、面试,4月23日起开始考试。

  具体考点如下:南京体育学院:武术、羽毛球;南京师范大学:篮球;苏州大学:田径;扬州大学:乒乓球、排球;江苏师范大学(原徐州师范学院):足球、体操、健美操。另外,专业考试的面试科目和身体素质必考科目均在专项所承担考点统一进行。

  考生须按时到指定考点报到。考生报到时,考点必须对考生的报考资格进行复核,符合报考条件者,由考点发放《体育专业考试准考证》(塑封),并为考生安排考试日程。

  考生须按考试日程上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逾期不予补考。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南京林业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前身为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学(创建于1910年)森林系,1952年合并组建的南京林学院,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高等林业院校之一。1955年华中农学院林学系(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和湖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并入,1972年更名为南京林产工业学院,1983年恢复南京林学院名称,1985年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一直以来,南京林业大学秉承“诚朴雄伟,树木树人”校训精神,弘扬“团结、朴实、勤奋、进取”优良校风,以实现“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为宏伟目标,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步履不停,躬耕不辍,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科为优势,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理、工、农、文、管、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学院专业结构。现设有林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风景园林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轻工与食品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育部等21个学院(部)。 学校学术实力雄厚,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现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现有工程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与生态和生物与生物化学7个ESI全球机构学科排名前1%,林业工程1个国家一流学科,林业工程、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森林保护学等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5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9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含培育),6个一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含培育)。 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位列江苏省属高校前列。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两个“A+”(林业工程、林学)、一个“A-”(风景园林学)的好成绩,A+学科数位列全国林业高校和江苏省属高校第一。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设置并招生的本科专业有70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8个。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其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及课程群30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3门,省级助力乡村振兴在线开放课程39门,江苏省高校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实践教育中心1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获批“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个,“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首批江苏高校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省级重点培育项目”3个。林学类专业(林学、园林、森林保护)和林业工程类专业(林产化工、木材科学与工程、森林工程)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首批江苏省虚拟教研室1个。自1991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22项。2010年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示范基地;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获国赛金奖5项,银奖2项,铜奖8项。曾荣获“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高校集体奖”“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与硕士研究生7500余人。 南京林业大学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整体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33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2余人,博士生导师263人,具有高级职称954人。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双聘及特聘国内外院士9名,其他国家级人才2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0余人;有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首席科学家4人,省部级教学名师6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省“333工程”二、三层次、“青蓝工程”“六大高峰”等各类省级人才计划421余人;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及“青蓝工程”等省级创新团队15个。 学校充分发挥林科优势,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移转化创新链,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学校现有机电产品包装生物质材料国家级工程中心、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林产化学与材料省部共建国际创新高地、南方现代林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木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桂花种质资源库等10余个国家层级创新平台,获批江苏省杨树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重点实验室、特种经济树种培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害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工程中心、速生木材及农作物秸秆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观赏主题木本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林业资源高效加工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特色果树产业技术体系以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林业遗产与森林环境史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合作研究基地等50余个省部级创新平台,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等60余个校级研究机构。“十三五”期间,学校每年主持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00多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项,国家社科基金23项;授权发明专利1211件,审定省级良种42个,制/修订国家标准33项。多年来,学校380余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5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学校主办公开发行学术刊物《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林业工程学报》和《室内设计与装修》,以及《Journal of Bioresources and Bioproducts》(JB&B)英文刊。其中,《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林业工程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和SCD核心期刊,《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SCD核心期刊,《室内设计与装修》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2017-202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F5000来源刊)”,JB&B英文刊被多个国际数据库收录。 学校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要求,积极开展政策理论研究、决策咨询服务,截止目前,智库成果获国家领导人批示4份、省部级领导批示20余份、获中办国办及省部级政策采纳、采用8份;承担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咨询研究课题2项、国家高端智库课题1项、江苏省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1项;调研报告在权威智库刊物刊发十余篇;研究成果获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发展研究奖一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组织编写出版并发布我国首部生态林业蓝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报告(2019-2020年)》。生态林业蓝皮书的发布,填补了我国生态林业发展评估方法的空白,建立了生态林业综合发展指标体系,为生态林业政策制定、学术研究提供支撑和参考,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学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开放办学与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瑞典、俄罗斯、日本、法国、意大利、芬兰、伊朗等2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术研究、师资培养和人才交流合作关系。截止目前,我校长期聘用的境外专家共64位,每年约200名教师赴境外进行交流,约300位外籍专家来校进行交流访问、科研合作、讲座讲学。2020年,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计划”一项;同年,我校被授予了一定的出访来访外事审批权,成为江苏省首批获得外事独立自主审批权的地方高校之一。学校积极探索实施多模式、多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美国阿拉巴马农工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乡村振兴人才项目、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江苏高校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海外实习实践等项目;与世界名校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大学)联合举办经教育部批准的“3+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等海外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海外名校联合开展长短期学分互认访学项目,每年派出数百名学生出国实施国际化培养。学校积极拓展海外留学生生源,每年接收700余名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或交流访问。 学校占地面积11158.15亩,其中,新庄主校区占地1257亩,句容下蜀实习林场占地4876亩,淮安校区占地1327亩(目前建成使用校园500亩),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占地3662亩(白马新校区占地2007亩),江宁工程培训中心等占地36.15亩。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83亿元,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量为238多万册,电子图书430多万册。校园网络以千兆带宽为主干,覆盖全校。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特色引领、协调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力培育高素质人才、开展学术创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文化,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大学,逐步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远景发展目标。
  • 学校简介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位于美丽的太湖之滨、苏州湾畔,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唯一的公办高职院校。学院原名南京邮电大学吴江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前身之一的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成立于1922年,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学院以“养德、修能、精技”为校训,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锚定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建设的战略方向,深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各项改革创新工作,致力德技并修、学用并举的教学理念,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学院现设有智慧财经学院(经济贸易系)、现代商务学院(管理工程系)、通信电子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系)、智能制造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人文社科学院(基础课部、外语系、体育部),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教职工285人,高级职称教师79人,开设专业25个,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是江苏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学院致力建设多层次办学体系,设有本科教育、专科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教育类型。其中,3+2本科专业2个,海外本科专业1个。学院面向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招生,设有高招、社招、3+3、对口单招、注册入学等不同招生方式。学院大力实施“三教”改革、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岗课赛证”育人机制变革,创新打造“四有”课堂,强化“双师型”人才培养,形成了教学能力大赛、学生技能大赛的独特品牌优势和综合竞赛实力,多次获评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大赛最佳组织奖。学院深入推进“一系一品牌”卓越计划、“一师一企、一专业一产业”深耕计划,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三大特色基地,做大做强产教融合影响力和贡献度。建成华为5G+数字化人才产教融合基地、江苏省工匠学院(吴江)、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研究院、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文旅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大中小学立德树人教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合作项目,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品牌建设、特色建设,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学院着眼国之大者,各方面取得长足发展,获评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文明宿舍、江苏省高校文明食堂、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建设单位、江苏省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苏州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 学校简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属国有公办院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教育部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江苏省卓越高等职业院校培育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电子类中等专业学校。周恩来总理、陈毅、谭震林、习仲勋副总理曾到校视察,先后有3000多位外宾、专家到校参观交流。办学六十七年来,为社会输送了七万余名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地处仙林大学城,占地近1000亩,建筑面积38.1万平方米,在校生13200余人,现有教职工753人,专任教师465人,固定资产12.74亿元,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8亿元。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智能交通学院、网络与通信学院、数字商务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数码艺术学院、士官学院、教育培训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素质教育部、体育部等13个教学部门。学校秉承“厚德 重能 规范 创新”的校训,坚持“服务全体学生,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信息产业”的办学宗旨,围绕信息产品制造、信息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三大专业集群,开设51个专业,包括8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5个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6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学校拥有高职本科联合培养培养“4+0”专业1个,高职本科分段培养“3+2”专业2个;服务空军、海军和火箭军的士官生定向培养,开设有士官专业4个。学校建有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6个,校内实验实训室215个,校外实训基地400余家。学校立足人才培养,构建学校、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龙头企业互相协作、资源整合协同育人体系,与华为、新华三、中兴、数梦工场、埃斯顿、阿里巴巴、百度、吉利和CQC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将企业的核心优质技术和资源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与昆山经济开发区、吴江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开展学徒培养项目,推广“开发区政府+学校+园区企业群”合作模式,发挥开发区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其中“昆山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学校现有在职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25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54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江苏工匠1人,江苏五一创新能手3人,江苏技术能手4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7人;省双创博士1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34人;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3人,省思政“领航·扬帆”计划培养人选1人。学校还聘请了700余名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近年来,获得5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与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教改重中之重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项目资助经费达7000余万元,承接企业横向项目近700项,实现社会服务经费到账1.44亿元,获得各类知识产权530余项,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5200余篇。学校拥有江苏省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江苏省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江苏省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教育培训基地、信雅达IT培训园、南信•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埃斯顿机器人学院、工业互联网人才培训基地等政校企行合作社会服务平台,努力在提升关键技术的控制力、先进制造业的引领力、产业链条的整合力、国际标准的主导力等方面下功夫,育训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校服务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积极实践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看江苏的历史责任。08年至今,累计各类技术培训127935人次。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印度、芬兰、德国、新西兰、南非、越南、泰国、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友好交流关系,拓展师生境外交流学习渠道,以多种形式开展师生长短期海外研修项目。学校主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不断进行高职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探索。2014年起招收来自老挝、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埃塞俄比亚的学历留学生,连续五年获得江苏省政府设立的“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与中邮建技术有限公司、埃塞俄比亚阿斯大学校企校共同培养通信技术人才项目入选江苏省教育厅2018/2019年度“留学江苏优秀人才遴选计划”;2019年起承接了中南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子项目-南非学生来华学习实习项目。学校是工信部电子信息专指委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悉尼协议》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联盟牵头单位、江苏省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是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国最大规模的信息士官生定向培养单位。曾先后入选高职社会服务贡献度全国50强、高职教学资源全国50强、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20强、科技竞争力全国高职第30位。近年来,学校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江苏省文明校园、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校、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等荣誉50余项。学校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围绕全面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任务、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和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任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教学质量为基石,队伍建设为根本,产教融合为主线,校园文化为引领,军民融合为优势,对外合作为促进、信息生态为支撑,力争建成产业契合度、校企协同度、师生认同度、国际合作度、就业满意度、行业认可度、社会美誉度等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国内领先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名校。
  • 常熟理工学院苏州市姑苏区
    学校简介常熟理工学院坐落于人文荟萃、山明水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苏州常熟,是江苏省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58年建校(苏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学校坚持校地互动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水平,形成了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首所省市共建省属本科高校,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多万名各类人才。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常熟理工学院受吴文化浸润,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形成了“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训,培育了“反对平庸、追求卓越,负重奋进、敢于超越”的校园精神,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凝练了“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学校占地面积1800多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建有东湖和东南两个校区。学校现有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4.27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87.08万册,中外文数据库/平台28个,数字信息资源量35TB,办有《东吴学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科研评价中心核心期刊)和《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本学术期刊。学校现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49个招生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1个省招生;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749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5800多人。现有教职工1546人,其中专任教师1170人,高级职称699人,博士61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省双创博士”入选264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优秀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11个。学校以“办好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坚持“强化内涵、树立品牌、培育特色”,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探索基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色明显,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电梯工程学院,全省第一家光伏科技学院,以及汽车工程、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医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声学技术、应急管理及电商等多个现代产业学院。获得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含应急管理学院)2个。获得1项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5项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承担4项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0多项省部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拥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5个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项目)、6项省重点专业(类)、8个省特色专业,9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建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1个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11个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基础建设和科学研究。现有4个“十四五”省重点学科,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联合技术转移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1个,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1个,省外国专家工作室2个;拥有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50项,获得各级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0余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5项;建有技术转移分中心7个,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40余个。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派出专家、学者赴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和进修;聘请外籍教师数百人次;与20多个国家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9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联系,开展交换生项目和科研合作;与德国和英国3所高校开展“3+1”和“3+1.5”中外合作办学双学位项目;成立中美学院,与美国3所高校开展中美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双学位);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4年制本科学历留学生。另外,学校设有国家汉办外国人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学校一贯重视校风和学风建设,被列为首批省高校校风建设达标单位。多年来,学校连续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省高校创先争优先进集体”“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办学成就多次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新闻媒体报道。展望未来,常熟理工学院将以“办好应用型大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以“建设品牌大学,服务区域发展”为行动纲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校,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特色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事业发展,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一流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江苏海洋大学连云港市海州区
    学校简介江苏海洋大学是一所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学校创建于1985年,原名淮海大学,1989年在筹建淮海大学的基础上正式建立淮海工学院。1998-2002年期间,根据全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均具有50年以上办学历史的江苏盐业学校、连云港水产学校和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学校,2019年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2013年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7月,我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位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核心区先导区、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市。主校区坐落在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西游记》文化发源地花果山西麓。目前占地2184.87亩,校舍面积64.53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20000余名。学校下设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海洋工程学院、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药学院、理学院、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体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学院,开设68个本科专业,专业门类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农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十个学科门类。学校建有一支热爱高等教育事业、教学科研能力兼备、理论实践并重、德学双馨的教师队伍。1213位专任教师中628人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正高163人,博士441人,现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2人,江苏特聘教授4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 培养工程、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省部级人才工程234人次;拥有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个、江苏省科技创新及人才团队8个。100余位教师被国内外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学校聘请了蒋兴伟院士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学校拥有规格齐全、功能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全校拥有12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各类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7.19万台套,总值3.86亿元。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186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期刊800多种,电子期刊116万册,学位论文1119万册、各类音视频10742小时,拥有中国知网、EBSCOhost、Springer-Link、ScienceDirect等电子文献数据库25种,自建6个海洋专题特色数据库子库。学校室内外运动场地总面积13.7万平方米,拥有主运动场、第二运动场、主体育馆、通灌体育馆、龙舟训练馆、篮排球场、网球场、瑜伽馆、台球馆、乒乓球馆、动感单车房、武术房、健身房和水上项目训练场等一大批室内外体育设施,能够满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群体活动需要。学校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绿化覆盖率达50%,生态式、园林化、节约型校园基本形成。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好、素质高、能力强,具有海洋意识、创新精神、家国情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紧紧围绕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不断加大调整和发展力度,目前拥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2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江苏省“十三五”品牌专业、10个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江苏省特色专业、9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学校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按照“拓宽基础、重视应用、强化素质”的总体要求,不断扩充课程总量、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模式,积极打造一流课程。构建对学生价值观念、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具有清晰映射关系的一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两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6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承担江苏省“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全面学分制改革”,项目通过了由省教育厅主持的验收鉴定,并入选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近三年,学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7项。学生龙舟队四次蝉联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三次夺得世界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近五年,全校学生共有3600多人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国家和省各类竞赛中获奖。连续十多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先后有近千名学生入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和江苏省“村官计划”。1人荣获团中央颁发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1人荣获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学校坚持以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两翼,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贡献和技术支持。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发展特色,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海洋科学”为江苏省优势学科,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药学、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等8个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培育(建设)学科。学校现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江苏省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质量安全控制工程中心、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材料功能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药物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小企业海洋生物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一批海洋特色鲜明、学科力量雄厚的科技研发和服务平台。近几年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项47项,其中国家级科学技术奖2项。学校与共青团江苏省委共建江苏省村官研究所,2010年创办全国首份《大学生村官园地》,每期面向全国发行24000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学校常年组织教师进政府、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开展社会服务,是江苏省 “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对口支持学校,连续三年获得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高校。学校坚持以规范管理和强化服务为抓手,努力为教师发展和学生成才提供良好环境。学校党政坚持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扎实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充分尊重学术权力,不断完善治理结构、优化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学校管理规范有序,审计工作走在江苏高校前列,获“全国内审先进单位”。 学校高度重视和维护学生权益,以帮助所有学生“成人立志、成才立业”为宗旨,贴近学生实际服务,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学校医疗保健和饮食服务机构齐全、设施良好。学校坚持以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为突破,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搭建高端平台。学校目前已与多所国外高校签署教育与科研合作协议,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数十所高校保持友好往来。常年邀请外国文教专家来校讲学任教。每年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有多位教师参与国际学术刊物编审工作。学生海外学习项目运作良好,来校留学生规模稳步提升。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当前,全校师生正紧紧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全力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地处滨海城市的区位优势,紧密对接区域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切实提高办学质量,为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办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