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浙江:关于2013年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有关事项的通知
2012-12-2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浙教艺教委〔2012〕1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2013年我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A级测试报名工作即将开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测试对象

  浙江省在校学生。

  二、报名时间

  2012年12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外地学生函报请用特快专递,以当地邮戳为准)。

  三、报名地点

  外地学生函报特快专递地址: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现代教育研究院(杭州市昭庆寺里街22号;邮编310007;刘蕾蕾老师)

  现场报名: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收费大厅二楼202室。

  四、报名手续

  1.报名:

  (1)登陆报名网址(http://www.kjbm.qsng.cn)注册,录入报考学生的相关正确信息;

  (2)登陆报名系统选择测试项目(只能报考一项);

  (3)打印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报名表(报名表确认打印后的考生相关信息一律不得修改;没有登陆注册进行网上报名或报名表手写均无效)。

  (4)将报名表交所在学校审核、盖章。

  2.提供三张一寸近期免冠证件照。

  3.交报名费100元。外地学生函报前须先从邮局汇出报名费。汇款单必须详细填写学校、考生姓名、项目和级别、联系方式。汇款单填写不清者,责任自负。

  4.学校对学生的报名信息核实后在学校意见栏处加盖公章。

  5.将汇款单复印件、经学校签署盖章的报名表及三张照片应在规定时间内用挂号信寄至或送达报名地点。(杭州市昭庆寺里街22号;邮编310007;在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收费大厅二楼202室;刘蕾蕾老师)。

  6.一经报名确认,不得更改测试项目,自行退出测试的学生不退报名费。

  7.考生可登陆报名网址(http://www.kjbm.qsng.cn)查询报名情况,记录准测证号。考生于1月20日后上网了解考试当天的测试流程。

  五、测试项目和标准

  按《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标准》(2010年版)要求执行。有关测试项目标准可上浙江省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网(www.zs510.com)查阅。

  六、测试时间和地点

  测试工作定于2013年2月2日(周六)、3日(周日)二天在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

  2月2日(周六)测试美术类项目;

  2月3日(周日)测试音乐类项目。

  (具体项目的测试时间安排见《准测证》)。

  七、准测证领取时间和地点

  测试美术类项目考生:凭准测证号于2013年2月1日(周五)到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收费大厅取证。

  测试音乐类项目考生:凭准测证号于2013年2月2日(周六)到杭州青少年活动中收费大厅心取证。

  八、测试成绩公示和发证

  测试合格学生名单将于2013年3月上旬在浙江省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网(www.zs510.com)公布,并由浙江省教育厅颁发合格证书,同时也可上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网(www.hzqsn.com)查询。

  九、本次测试工作由浙江外国语学院、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协助实施。

  咨询电话:浙江省艺术教育委员会

  0571-88008736(美术)、88008737(音乐);

  报名咨询电话: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0571-85821104、85821102。

  附: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报名表(见招生网)
 

  浙江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

  2012年11月14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工科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其前身可追溯到1953年的杭州水力发电学校、1956年的杭州水利学校和1958年的浙江电力专科学校,历经浙江水利电力学校、浙江水利水电学校、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等发展阶段。建校68年来,学校几易其名、数易其址,代代浙水人始终不忘水利报国的初心,勇担培育大禹传人的使命,走过了不凡历程。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贺信中对我校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水利水电学校”的批示和期望,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2013年学校更名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2014年实现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共建,2017年获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列入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院校,2020年列为水利部强监管人才培养基地组成单位(全国高校仅3家),喜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成为全省唯一一所既是全国文明单位又是全国文明校园的高校。学校各项事业步入蓬勃发展期。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风景游览胜地杭州,占地面积82.06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28.83万平方米。校园环境清新优雅,是求知问学的理想园地。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288人,其中本科生10775人(含双高联合培养生597人)、专科生1489人、预科生24人;现有教职工750余人,专任教师49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43%,硕士以上教师占88%,拥有共享院士、国家杰青、外国专家、省一流学科带头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省“151人才”、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对象等高层次人才和浙江高水平创新团队,并有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浙江省劳模、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等20余人。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秉持“理实结合、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主推SWH-CDIO-E工程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水利精神、实践能力的行业骨干和领军人才,初步形成了以工学门类为主体,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设11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和2个研究机构,开设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文学等5大学科门类的本专科专业35个,其中本科专业29个。拥有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6个,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省优势专业建设项目1个、省特色专业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学校注重科技创新与服务,以水利水电特色学科群建设为主线,对接水利和环境生态等领域的重大需求,积极建设高端学术平台和高水平研究团队。升本以来,获批国家级项目25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浙江省水利科技创新奖16项、浙江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公开发表四大检索期刊论文及一级期刊论文400余篇;获知识产权授权1500余项;承担横向服务项目900余项,合同到款额1.7余亿元。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是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建有全国首家河(湖)长学院,是服务全国治水工作的重要基地;2019年以来新增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新型高校智库、省软科学研究基地等6个省级科研平台,省级平台实现从0到6的突破。学校致力水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挖掘、研究和传承水文化为己任,致力打造新时代水利精神和浙江水文化的教育传播高地。学校是全国文明单位,拥有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水利科学家学风传承示范基地、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水文化)、浙江省水文化研究教育中心、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等重要平台,深入开展水文化教育、水文化传播和水文化研究三大工程,构建了以水育人、以文化人的特色育人体系,是全国较早系统开展水文化教育的高校之一。近年来,共承担各类课题40余项,出版水文化书籍十余部,获得各类奖项10余项,为浙江水利事业发展和文化大省建设做出了贡献。学校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等机构开展合作,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贡献中国治水智慧、治水方案;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西班牙、白俄罗斯、马来西亚、乌克兰等10多个国家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探索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外合作办学,努力拓宽师生的国际化视野。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资源,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与国外名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浙江-白俄罗斯水利水电安全监测智能化装备与系统联合实验室获批浙江省重点实验室。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合作共建“浙水院-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表面工程研发中心”,助力企业攻克技术难题。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建立本硕联合培养项目。积极推动境外办学,筹建马来西亚“大禹丝路学院”。学校始终把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应用型人才培养喜结硕果。学生在各类学科和体育竞赛中获得了大量国家和省级奖励,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5%以上,以“上手快、后劲足”受到社会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历届校友中涌现出了大批行业翘楚,不少已成为水利系统管理部门或企业的领导、骨干。水利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分别授予我校“全国水利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称号,学校被誉为浙江水利水电人才培养的摇篮。不忘初心谋发展,勇立潮头谱新篇。立足新时代,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学校的重要批示精神,抢抓高等教育强省的发展机遇,全力推进学校转型升级,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百年蓝图不懈奋进。
  • 学校简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浙江省职教先进单位——宁波职工业余大学和浙江省重点中专——宁波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建立,传承了优秀职教基因和匠心育人文化,具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学校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浙江省重点建设高职院校和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先后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教学资源50强”“学生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教师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以及“2019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等。学校地处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及北仑港区组成的宁波北仑新区,设置与区域绿色石化、高端装备制造等万亿级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绿色化工、智能制造等8个专业群,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和33个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1万余人,毕业生留甬就业率年均6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保持在94%以上,有效支撑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双师双能”师资队伍,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教学名师、全国行业教学名师、教育部产业导师资源库技术技能大师、黄炎培职业教育“全国杰出教师”、“全国技术能手”、“浙江工匠”等获得者13人,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3个、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专业领军教学团队1个。学校以“融港链天下、荟智育匠才”为发展愿景,持续推进政校企三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形成“地市共建、区校合作、院园融合”的地方高职院校办学“宁波模式”。持续与海天集团、吉利汽车、镇海炼化、浙江恒河等全球、全国行业领先企业开展“双元制”“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海天大学”等企业大学、产业学院,是教育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着力开展“生产生活一线科研”,校企共建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轻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劳模(技师)创新工作站等科研创新平台,参与牵头制订国家、省市行业技术标准37项,是国家自然基金依托单位,成果转化为企业增值年均超13亿元。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是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建设形成“素能融合、专创融合、书证融合、数教融合、学研融合、赛教融合”的“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10个骨干专业、6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主持建设“职业教育半导体照明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等4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牵头制订教育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标准和人社部国家职业技能新标准。作为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形成了普及激发—实践培育—孵化选拔的“三螺旋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了“创客培育+创业孵化+企业加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学生在各类学科和技能竞赛成绩居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学校大力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国际化办学。引进澳大利亚TAFE、英国EAL、德国双元制AHK等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着力本土化开发与建设,创新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商务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教育部“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以及全国首家“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牵头成立单位,在国际职教合作交流中起到引领作用,累计为123个发展中国家开展面向官员为主的培训达3691人;累计为近60家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业务;在贝宁成立“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斯里兰卡成立“丝路学院”,为肯尼亚、老挝、卢旺达、缅甸等多国提供了职业教育整体建设方案,入选“未来非洲——中非职教合作计划”并成为中非技能等级证书项目秘书处,已逐步成为“一带一路”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引擎;职教国际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已成功出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蓝皮书》“南亚卷”“东盟卷”。学校成为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中方执行秘书处。
  • 学校简介 浙江中医药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共建高校。 学校始创于1953年6月,时名为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6月成立浙江中医学院,校址位于杭州市庆春街原浙江大学旧址;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3月整体迁至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办学;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9月富春校区(滨江学院迁建工程)投入使用,开启两校区办学模式。学校占地千亩,总建筑面积逾47万平方米。 学校下设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康复医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杭州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与信息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创新创业学院等,举办1所独立学院(滨江学院)。拥有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附属第三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附属杭州市中医院。 学校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中医药研究生、在浙江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院校。学校现有博士学位点覆盖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覆盖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技术、护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包括中医博士与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中药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药学硕士9个专业学位类别。建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含独立学院),其中硕博士研究生3700余人、学历留学生800余人。 学校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自主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名中医、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现有在职教职工(校本部)1350余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3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一批专家学者。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开设了中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中药学、药学等医类及相关本科专业32个,其中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公共事业管理等8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中医学、临床医学、中药学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一批省部级以上教学平台。曾先后两次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 学校全力推进学科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在浙江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学、中药学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获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建设项目A类3个、B类6个。建有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以及国家中医药科研重点实验室、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一批科创平台。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1项。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Clinical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简称CCMP)《浙江临床医学》3种学术期刊,CCMP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 学校发挥中医中药特色优势,积极推进社会服务与对外合作交流。先后与省内外10余个市(县、区)以及浙江省国贸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产业升级转型,服务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先后与美国、英国、捷克、日本等4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120多个教育、科研、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南非西开普大学建立孔子学院,在罗马尼亚、以色列、白俄罗斯、新西兰建有海外中医药中心。学校是首批获得港澳台地区招生权、首批免试招收香港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建有浙江省来华留学生中医文化教育基地,招收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境)外学生。 进入新发展阶段,学校将秉承“求本远志”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理念,倡导“求真、求实”的校风,弘扬“大医精诚、锐意创新”的精神,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守正创新的一流中医药大学。
  • 学校简介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唯一、全国极少专注“数字安防”领域人才培养的公办全日制高职院校,由温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浙江省公安厅和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共同发起,于2013年开始筹建,2016年去筹正式建校。近年来,学校始终秉持“崇德尚能 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秉承“错位发展、特色取胜”的办学理念,全力推进赶超跨越发展,顺利通过浙江省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验收,成为唯一入选全国首批“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试点高职院校,入选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荣获浙江省征兵工作成绩突出高校、浙江省高校网络信息化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学校现有本部校区和滨海校区。本部校区位于温州市瓯海区郭溪街道,背靠华亭山脉,毗邻温州动车南站,邻近温州轻轨S1线;规划占地总面积1000亩,总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1亿元。滨海校区位于东海之滨(龙湾区滨海二十三路与金海一道交叉口东侧),校园与温州理工大学、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共用、共享,环境幽雅,设施齐全,是一所集事业、人文、生活为一体的生态化校园。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员工412人,其中高级职称比例21.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比例84.5%;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815万元,馆藏纸质图书41.7万册,电子图书40万种;现有在校生8900人。学校深化创新“政校行企”四元协同、“德技知行”四维互嵌的数字安防类人才培养体系和“准警务化”教育管理模式,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狠抓“教、学、做、训”四个环节,重视“双创”教育、校企联合培养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优秀人格品质、优秀团队意识等养成,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成功培育国家奖学金特别奖获得者,2016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7%以上,在武书连2021升学率排行榜专升本比例排名全省第8。特别是双创教育方面,2021年在浙江省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中金奖和获奖总数均居全省高职第一,毕业生首次获得“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称号,学校作为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学校坚持智能为核,以“新技术”为支撑,以“大安防”为特色,形成了人工智能(智慧安防)、应急安全技术、创意设计、智能装备、数字商贸等五大专业群,设有安全管理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应急技术学院、创意设计学院、智能安防学院、社科基础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6个教学单位,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安全智能监测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等24个专业,成功培育浙江省“十三五”特色专业3个、温州市级重点(特色)专业2个、温州市级重点(特色)专业群3个;建成实训基地(室)71个,其中拥有浙江省商用密码人才实训基地等省市级实训基地3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学校发挥数字化技术专业优势,学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保持了快速增强的良好态势。近两年,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128项,到款额1388万元;获市厅级及以上项目立项91项;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一区2篇;获授权国家各类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86件,其中发明专利10件。特别是,积极落实省市数字化改革决策部署,以“立地式”科研服务地方发展,以空间治理和城市安全为主攻方向,搭建了浙南物联网产业学院、温州市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温州市数字经济产业人才学院、温州应急管理学院、温州市退役军人学院、紫光芯云学院(与紫光集团共建的混合所有制学院)、数字孪生安全城市研究中心等多个平台,承接了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温州节点建设、三维虚拟城市建设、天地空一体化态势感知场景建设、“三位一体”智农共富平台(数字乡村大脑)、智安医院出入安全防控数字化管理平台、智慧防疫平台等省市县数字化项目40余项,参与的温州市空间治理和城市安全数字化领域数字化改革项目占比达60%以上,为“平安浙江”建设贡献了安防力量。学校坚持加强党建引领,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思政教育全域化大格局,深化清廉校园建设,成功培育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个和第二批全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1个、党建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个,培养出省市“两优一先”、担当作为书记等荣誉获得者4人,校团委荣获“温州市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强化校园安全建设,建校以来一直保持着安全事故和意识形态领域政治性事件“零发生”的良好态势,超预期通过省等级平安校园创建考评,获得专家组一致好评,并被推荐为4A级平安校园。面对当前我国加大“平安中国”建设和安防产业发展力度的背景下,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职教大会精神,抢抓机遇,以“十年事业五年干”的劲头,在“十四五”期间,达到千亩万人大学规模,力争跻身省级“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行列,成为安防职教领域的头部院校,全力向建成一所省内有地位、国内有特色的一流的人民满意的职业技术学院的目标进发。
  • 学校简介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海天佛国、渔都港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是一所以航运类专业为龙头,海洋装备制造、港贸物流、石油化工等专业(群)为主体,海洋电子信息技术、现代海洋服务等专业(群)协调发展,海洋特色鲜明的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舟山水产学校、东海学院、定海职业中学和舟山航海学校,于2004年2月筹建,2006年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正式成立,2009年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校占地约600亩,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现有新城本部和岱山两个校区,全日制高职学生6000余名,成人教育学生1700余名。现有教职工456名,其中专任教师256名,具有高级职称教师80余名,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占比73%,30名教师列入省市各类人才计划项目,建有国家级交通运输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80%。学校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150余名。学校紧紧抓住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机遇,积极对接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绿色石化基地等国家战略和重大项目,现开设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电子电气技术、港口与航运管理、船舶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港口机械与智能控制、飞机机电设备维修、智能控制技术、关务与外贸服务、现代物流管理、大数据技术、跨境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国际邮轮乘务管理、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应用英语、工业机器人技术、石油化工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等25个高职专业,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全国职业院校交通运输大类示范专业点1个、浙江省优势特色专业6个,拥有多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有校内外实训室和实训基地200多个,其中国家级生产型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交通部行指委创新行动项目2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4个,省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暨职业体验基地1个,17个实训基地得到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支持,承担5个省“五个一批”产教融合项目建设。拥有先进的船舶操纵模拟器等实训设备和海上训练基地等实训场所,是浙江省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学校坚持“德行四海”校训,大力弘扬“勤实”校风,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有致远创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孵化园,近5年来,学生共完成省级以上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40余项,在全国和全省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奖项220余项,其中一等奖或第一名50余项,其中,连续三届获浙江省航海院校海员技能大比武团体冠军,连续三届获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三等奖;获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四次获得全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获全国大学生“学创杯”创业大赛一等奖;获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学校结合专业和区域特色,积极开展国防教育,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面推行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质量管理规则,是中国政府履行《STCW公约》的履约院校。是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基地、国家级船舶与海洋装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训平台、浙江省外派海员劳务培训基地、舟山市渔农民转产转业培训基地、舟山市江海通航船舶船员培训中心,是长江经济带六省二市“江海联运”产教联盟理事长单位,目前开设国家海事局批准的各类船员培训项目28项,培训船员总数超过15万人次,被评为全国职工培训优秀示范点,正在建设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学校积极开展校际合作交流,开展学生互派、学分互认。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境)外1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建有浙江省海洋与船舶工程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经教育部批准,与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共同实施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2个中外合作教育项目,已累计输送7批毕业生到乌克兰深造,部分学生取得硕士学位。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海教育,建有浙江-巴新国际海事学院、浙江-乌克兰国际海事学院。学校还是香港船东会与中国大陆航海院校联络及合作网络院校,国际航海教师协会等国际组织成员。学校与香港董氏集团、新加坡万邦集团、日本常石集团、美国皇家加勒比邮轮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海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东方海外(国际)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东方海外海事学院,培养国际海员。2004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视察学校并对学校办学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学校发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优势,为舟山渔农民转产转业服务,为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服务,为国际航运业输送高质量、船务公司满意的国际海员。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 “国际化、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坚持“立足舟山、服务浙江、面向海内外”的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全面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海洋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