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湖北省考试院下发考生须知 高考须用同类笔答题
2009-05-2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记者昨日获悉,省考试院新近下发2009年高考考生须知,明确规定:答题过程中,考生需使用同一类型和颜色的笔。另外,考生交卷出场时间不得早于每科目考试结束前30分钟。

  今年高考,考生凭准考证和身份证,按规定时间和地点入场。考生入场,除2B铅笔、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尺、圆规、三角板、橡皮外(考试科目有特殊规定除外),其他任何物品不准带入考场。

  严禁携带各种通讯工具(如手机及其他无线接收、传送设备等)、电子存储记忆录放设备以及涂改液、修正带等物品进入考场。考场内不得自行传递文具、用品等。

  值得注意的是,考生要在答题卡(答题纸)规定的地方答题,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不准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准在答题卡(答题纸)上做任何标记。答题过程中,需使用同一类型和颜色字迹的笔。

  此外,高考开考15分钟后(外语科目开考前15分钟)不准进入考点参加该科目考试,交卷出场时间不得早于每科目考试结束前30分钟。(记者 郭会桥)

热门院校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堰市张湾区
    学校简介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坐落于世界著名道教文化圣地武当山北麓、汉江秀水之滨、南水北调源头,中国商用车之都的湖北省十堰市,是全国唯一一所以汽车命名、最具汽车特色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也是湖北省“园林式校园”、“湖北省省级文明(单位)校园”。一、学校发展概况1.因车而建,多科协调发展学校创建于1972年,前身是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组建的工人大学。经过近50年发展,学校已经成为覆盖工、管、经、理、法、文、艺等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应用型大学。目前,学校占地面积95.6万平方米,校舍面积30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114万册,电子图书总量百万余册。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1.7万余人。2.与时俱进,持续转型升级作为一所伴随民族汽车工业成长、发展、壮大的高等学府,学校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正式命名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原中科院学部委员孟少农任首任院长。1988年学校开始探索培养硕士研究生,1994年列入机械工业部院校序列,1995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中央财政、湖北省、东风汽车公司共建院校,2006年学校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划归至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2008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评定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6年顺利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入选教育部“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首批高校,同年学校正式进入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和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二、办学定位与特色1.植根产业,学科特色鲜明学校紧紧围绕汽车产业链构建学科特色,在汽车、机械、材料、电子、武当文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与特色。现有4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8个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电子信息、机械、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等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服务社会,“产学研创”深度融合学校扎根十堰、立足湖北,以“服务地方经济和汽车产业”为己任,走“产学研创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与东风汽车公司、十堰市建立了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0余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6个地方特色高端智库,与14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创合作关系。设有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汽车节能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等46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获批“湖北中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参建“湖北隆中实验室”,“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转化中试研究基地”连续两年评价为“优秀”。三、师资队伍与水平1.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学校现有教职工1011人,其中专职教科研人员70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者占比超过50%。学校拥有双聘院士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和“湖北名师”“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湖北省优秀教师”等省级以上专家、荣誉称号获得者50余人。有十堰市政府津贴专家、“十堰市青年岗位能手”等市级荣誉称号30余人。学校设“东风学者”“东风学子”18人,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5人。2.“双师”建设,实践能力突出学校注重教师素质提高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50%以上的教师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积极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不断优化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了160多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四、科学研究与贡献1.强化创新,科技成果丰硕学校近五年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市厅级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等1200余项。获授权专利360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项,获国家、省市级科技奖励36项,获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4项。《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全文收录。2.聚焦应用,转化效益显著学校聚焦汽车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强化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混合动力城市客车节能减排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乘用车双离合变速器换挡毂高精度复合加工生产线示范工程”“高精度惯性传感器地面测试方法研究”等国家重大重点科技研发项目获批立项,“汽车用铝合金高频焊管制造技术及装备”研究成果入选省科技厅揭榜制项目成果发榜名录。学校多篇资政报告获得省市主要领导批示采纳。以省科技创新群体为代表的14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8位优秀专家被纳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团队,共同服务十堰“双百行动”。五、人才培养与质量1.质量立校,工程教育扎实学校坚持“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理念,围绕和拓展汽车产业链,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专门应用型人才。是国家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之一。学校设有13个教学单位,44个本科专业,其中15个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6个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3个国家特色专业,22门国家级及省级课程、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0个省级教学团队、1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国家级汽车产业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建校外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195个。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4%以上,连续多年居省属高校前列。迄今为止已为汽车行业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0万多名专业人才,一批批校友成长为汽车行业的技术管理骨干、领军人物和高管,学校被誉为“汽车工程师的摇篮”。2.开放办学,教育资源丰富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多个国家的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现有2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签定了战略合作协议,定期选派教师和学生访学深造;学校聘请了200余名海内外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先后以柔性方式引进6名海外学者。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出国(境)访学深造、教学培训、学术交流,组织学生赴德、美、法、英等国家参加双学位、交换生及本硕连读项目、国际竞赛、海外游学等活动。3.多彩校园,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着力打造“汽车特色”系列学科竞赛,支持在校大学生参加汽车造型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智能车竞赛、汽车方程式大赛等近100余项竞赛。学校获批“湖北省大学生创新示范基地”“湖北省人社厅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湖北省发改委省级双创基地 ”“湖北省科技厅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多项创新创业荣誉称号。2021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被评为“全国高校十佳创业社团”。学生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评比等方面表现优异,近三年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近1000余项,其中各类国家级奖项700余项,获奖学生达3000多人次。学校在2017—2021全国大学生竞赛榜排名232位,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我校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队作为国内顶尖级大学生车队,在2012年、2015年、2017年三次问鼎“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总冠军,多次代表中国赴德国、日本参赛,刷新了同期中国大学生在国际比赛上的记录。六、发展目标与愿景学校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求是创新”校训,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汽院精神,走“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特色扬校、依法治校、开放活校”之路,正有力推进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大学更名;再用五年的时间,在2030年成为博士授权单位,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在2035年达成国内一流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竞进提质创一流,策马扬鞭促跨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抢抓机遇、只争朝夕、克难奋进、开拓进取,以新理念、新姿态、新作为,书写国内一流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的奋进之笔!
  • 学校简介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地处黄石市,坐落于磁湖岸边、白马山麓,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黄石市人民政府。学校创始于1964年,经历了从省管到下放、再回归教育厅管、再到省市共建以及五校重组和五次更名的艰难历程,57年栉风沐雨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学校厚积薄发的坚实基础,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机械行业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创新学校”、“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性基地”,连续12年被评为“湖北省文明单位”。 学校坚持围绕产业链调整专业链、围绕专业链建设课程链、围绕课程链培育人才链,对接产业地图,优化专业布局,目前设有智能制造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交通与物流学院、经贸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医卫学院以及公共课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部10个院部,开设了46个专业及方向,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2个,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4个,创新行动计划重点建设骨干专业2个,湖北省品牌专业1个,湖北省特色专业5个,湖北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校级特色专业9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00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近600人,其中,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104人,获得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学位的教师189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优秀教师6人,省级优秀教师15人,市级优秀教师18人,黄石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3人,黄石名师9人,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0%。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建有国家数控实训基地、国家汽车实训基地、国家级建筑工程实训基地、计算机网络中心、会计考试中心、电气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大楼等185个校内外实训基地。投资33亿、占地970亩、建筑面积50万方新校区将于2022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 学校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以职兴城使命,坚持立足黄石、融入黄石、服务黄石,强化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提升产业发展贡献度。高职毕业生留黄就业率在两年增长15个百分点,达到33%。大力开展技能提升行动,年职业培训量两年翻三番,达到12万人日。牵头成立黄石市发明协会、鄂东南保护性建筑数据中心以及港口物流、工业机器人、临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0个科技创新平台,有力地支撑了黄石产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学校牢固树立跨界意识、开门办学意识、平台意识,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整合政、校、行、企各方资源,与黄石4个城区政府以及本地优秀企业合作,共建了11个产业学院、10个订单班,实现了招工即招生、入校即入企,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点赞报道。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转型,教师教学由注重教向产教融合转变,学生实训由教学性实训向生产性实训转变,二级学院由教学主体向办学主体转变,实现了办学吸引力、影响力和贡献力提升。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牢固树立“安全、健康、成人、成才”的育人理念,深入践行“学习好、生活好、就业好”“三好”服务理念,引导学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大力开展“四联”活动(院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中层干部联系班级、党员联系宿舍、老师联系学生),党员干部一对一服务学生,深受师生好评。在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对全国1171所高职高专满意度调查中,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排全省第一、全国第十五。 学校办学质量全面提升,顺利通过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省级评估;成功举办“一带一路”移动机器人大赛,并喜获国际决赛铜牌;荣获首届中国高职院校“智能机器人专业群国际影响力50强”;产业学院建设模式被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评为2020年度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优秀案例。近两年来,400余名师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毕业生就业率达97%。 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向着创建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群的目标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贡献职教智慧和职教力量!
  • 武昌首义学院武汉市洪山区
    学校简介武昌首义学院是中国首批独立学院之一,200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军威文化传播集团合作兴办。学校初名华中科技大学军威学院,翌年3月更名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2015年5月更为现名。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秉承“学以广才、志以成学”校训,遵循“立德树人、质量为本”办学理念,弘扬“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发扬“诚信、进取、勤俭、严实”的校风,立足湖北、面向中部、辐射全国,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改革创新,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原全国政协主席、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原湖北省委书记蒋祝平、罗清泉,原湖北省政协主席王生铁等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原国民党副主席、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原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受聘担任学校名誉理事长;著名教育家朱九思先后任学校首任校长和名誉校长,原军事科学院院长刘精松上将、著名教育家章开沅、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原台湾教育部门负责人吴清基任学校名誉校长。学校现有武昌、嘉鱼两个校区。校园总占地134.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50.25万平方米。武昌校区位于辛亥革命首义之地湖北武昌南湖之滨,坐落在素有“中国将帅摇篮”之称的黄埔军校武昌分校旧址;嘉鱼校区毗邻美丽富饶的蜜泉湖畔。园内水秀山青、林秀花香、四季怡人。学校各类教学设施顶尖高配,建有74个基础及专业实验室、13个校内实习实训场所、21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693.8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70.25万册、电子图书300.03万余种、电子期刊113.99万余册,各类数据库33个。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学校设有信息科学与工程、机电与自动化、城市建设、外国语、经济管理、新闻与文法、艺术设计、马克思主义等8个学院和基础科学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37个本科专业分布于6个学科门类中,形成了以工为主,工、文、法、经、管、艺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2019年,学校在全省民办高校中,唯一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现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重点(培育)本科专业3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优势特色学科(群)2个,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和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试点专业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8个,荆楚卓越人才计划项目3个。学校现有自有专任教师484人,外聘教师327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54.29%,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91.54%,“双师双能型”教师占37.4%。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楚天学子1人;拥有5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基层教学组织和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师资队伍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瞄准工程教育认证目标,全面推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构建并实施 OBE教育教学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获批教育部新工科探索与实践项目等部省级教改项目108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4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近两届获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5项,建成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门,主编、参编出版教材169本,其中《融合新闻学导论》已被全国80余所高校选用。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区域和行业发展需求,凝练应用技术研究方向,组建团队,立项建设智能建造、智能传播、智慧测评等校级科技创新团队9个,其中3个团队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纵向课题54项、横向课题69项;发表论文499篇,出版学术专著17部;获批国家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10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项,新电源技术等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获武汉市科技局“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奖”。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学习交流渠道,培养师生国际视野,持续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开展夏令营互访交流活动,与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国大学签订交流合作协议。学校为全国台资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和湖北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与港澳台地区多所高校开展交流合作,为推动两岸四地联动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办学成果广受社会赞誉,连续十七年蝉联全国民办高校排行榜首,多次被新华网、新浪网、央视网等主流权威媒体评为“中国品牌知名度民办高校”、“中国社会影响力民办高校”、“2020年度•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先后多次获评湖北省文明单位(校园)、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截至2021年6月,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共输送6万余名毕业生,毕业生质量广获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武昌首义学院将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不懈奋进。
  • 学校简介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是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武汉市人民政府主管,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起源于1904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两湖总师范学堂。2009年教育部备案批准,更名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立足武汉,服务湖北,辐射全国,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是国家优质校、国家省域“双高校立项建设单位”(A类),是教育部命名的“师范教育先进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1+X证书试点单位、全国百佳优秀继续教育培训院校,是湖北省办学水平优秀学校、湖北省优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实训基地、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两度入选中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并获教学资源50强、资源建设优势学校60强、学生发展100所优秀院校,教学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两次获评全国高职教育优秀案例,是国家小学教育专业资源库建设牵头单位。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南校区紧临风景优美的汤逊湖,北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狮子山麓、野芷湖畔,两校区总占地面积1100亩,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现有馆藏图书135万余册,电子图书40余万册;校内实训室340间(片),校外实训基地300余个;教学设备总值逾3亿元,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8万人,教职工千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60余人,教授、副教授240余人,各类专家、政府津贴获得者30余人次。设有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文化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财经学院、外语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汽车技术与服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职业网球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业学院15个二级学院,66个招生专业,组建了12个专业群,建设省级及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90余项,各级各类示范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在各专业群的覆盖率达到100%,其中,央财支持专业4个,国家骨干、示范专业7个,国家实习实训基地3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专本联合培养专业2个。学校形成了以师范专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布局,重点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和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产、建设、服务、经营、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名列前茅,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近三年获得各类省级以上奖项500余项;志愿服务工作以“杨小玲小组”为示范,以“锋潮行动”为主题,以创建“本禹志愿服务队”为目标,坚持“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海世博会、武汉园博会、第21届亚洲田径锦标赛、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马拉松系列赛事的志愿服务和“新青年下乡”活动“青春社区”志愿服务专项,广受社会好评。学校高度重视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先后与世界五百强中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是湖北省、武汉市教师教育重要培训基地,是湖北省人社厅批准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是武汉市人社局批准的武汉市职业技能培训定点单位、武汉市创业培训定点单位,是武汉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武汉市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是武汉市城乡建设局批准的武汉市建设领域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培训和武汉市建设行业建筑工人职业培训机构。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近几年师生获批各类专利百余项,组织武汉地区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转化金额近2000余万元。学校与英国、美国、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泰国、印尼、乌干达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高校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互派交换生;开展“引进来,走出去,再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学校成功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击剑赛项,受到国际军体联、省市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学校连续两年在全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综合考核评价排名前十,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7%以上,毕业生薪酬水平、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教学满意度等常年保持在较高水平。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学校居全省第2名;在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等权威发布的全国高职高专学校竞争力排行榜中,排名逐年上升,2021年度跃升至99名,全省第6,并被评为五星级院校。学校还先后获得“湖北省文明单位(校园)”“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瞩望未来,我们将励精图治,与时代俱进,与城市共荣,谱写新的百年乐章!
  • 学校简介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长江工院")是湖北省人民政府直属的公办全日制高职院校,是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全国优质水利高职院校、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培训中心、长江水利人才培养基地共建单位、湖北省“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学校前身是长江工程大学。长江工程大学是在毛主席、周总理亲切关怀下,于1959年成立的一所本科高校,首任校长是时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水利委员会前身)主任、被毛主席称为“长江王”的林一山。林一山提出“万里长江是课堂”,开创了水利人才乃至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至1972年停办,长江工程大学共培养了500多名毕业生,其中108人参加三峡工程建设。为满足长江水利水电建设需要,1974年11月,学校从武汉市搬迁到赤壁市恢复建校,定名长江水利水电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专。1982年3月,成立了长江职工大学,与长江水利水电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个层次、统一管理”的组织体制。长江职工大学是当时湖北成立最早的成人高校之一。2003年,学校改制更名为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学校由水利部划转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2008年,学校整体回迁武汉办学。2009年丹江口职工大学进入,2021年湖北工业经济学校进入,形成了文化大道主校区、长江新城校区“一校两区”办学格局。学校以党建引领事业发展,深入实施“强基固本”工程、“朋辈帮扶”行动,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第三次创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湖北教育简报》对我校推进第三次创业发展的经验进行了推介。现有全国高校党建样板支部2个、全省抗疫工作先进个人1人、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1人获“湖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学校获省委省政府表彰,学校连续2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优胜单位。“三全育人”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将62年光荣校史作为重要育人资源,打造了“思源”道德大讲堂、“中国系列”特色思政课《故事长江》、“长江韵”水文化节等思政工作品牌,“五特”校园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获评教育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学校,初步形成了以办学精神、大赛精神为主要内容的长江工院人精神谱系。全国优秀志愿者、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北省“孝德青年”、“长江学子”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等先进典型接续涌现,形成了独特的先进典型“群星现象”。两项成果获评全国水利院校德育教育优秀成果,两次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学校坚持“根植水利、立足湖北、对接产业、服务社会”的服务面向,不断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签订了支持合作协议,以工匠精神引领人才培养,大力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师生在各级教学能力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文艺体育比赛中斩金夺银、捷报频传,获奖300余项,2021年首次登上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国赛”领奖台,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省级复核。与30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稳定供需关系,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稳居湖北省、全国水利高职院校前列。进入“十四五”,学校正在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忠诚质朴、担当进取、甘于奉献”的办学精神,深入实施“三步奋进、重回高点、再办本科”的新“三步走”战略,为将学校建成省内领先、行业一流、社会知名的特色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而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