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2009年陕西省高考成绩于6月21日左右发布
2009-06-1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据了解,2009年我省高考成绩本月21日左右发布,只通知考生本人;录取线22日公布。高考成绩通知本人后,预计6月28日至30日,由省招生办统一组织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查分,不查卷。凡对高考成绩有疑义的考生,必须向所毕业的中学或报名地招生办公室提交查分书面申请,省招生办不单独接待考生个人查分。

热门院校

  •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西安市灞桥区
    学校简介  【学校概况】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是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陕西省唯一以汽车命名的省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也是“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学校坐落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省西安市。学校是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  【办学历史】学校创办于1987年,200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为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更名为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本科);2019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办学定位】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注重应用,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一流职业人才,助力民族汽车工业”的目标,立足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重点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学校以工为主,工、管、经、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为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和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需要,为汽车产业、轨道交通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办学条件】学校由临潼校区和白鹿原校区两个校区组成,临潼主校区东依渭河泾水,西临高陵装备工业组团产业区,南望骊山,北看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总占地1100亩,校舍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700万元;纸质图书63余万册,电子图书210万册;有汽车构造实验实训室、新能源汽车实验实训基地、轨道交通基地等校内实习基地及实验室7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7个;有全国大学唯一、西北地区唯一的国际标准F3赛道和卡丁车赛道。  【办学规模】学校设有汽车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交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各类在校学生万余人。  【办学特色】学校积极创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将企业生产的关键技术、企业生产程序、企业生产环境、企业文化等纳入教学之中,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融合、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捷豹路虎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等著名汽车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在校内开办15个校企合作项目。相继与奥迪、捷豹路虎、保时捷、沃尔沃、上汽通用、一汽大众、京东物流、广汇汽车集团、途虎养车、特斯拉等企业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共赢伙伴关系。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600余人,专任教师42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43人(其中教授4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有203人,“双师型”教师214人,还有来自行业企业的产业导师、兼职教师120余人,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配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  【学科专业建设】学校开设汽车工程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汽车服务工程技术、汽车电子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管理等53个本、专科专业。学校在汽车技术、机械制造、汽车电子、轨道交通、道路桥梁等方面具有较突出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管、经、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布局。  【人才质量】学校构建了“素质教育平台+专业课程群+实习实训基地”的育人模式,坚持校内实训基地教育与校外实训基地教育相结合,课程实验实训与课外自主创新学习相结合,校内专业技能竞赛与校外各项大赛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获取专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传统道德教育与基本素质教育相结合。近三年,获得国家级奖10项,省部级奖50余项;参加全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巴哈大赛、西南房车精英赛、捷豹路虎全球精英技师大赛等汽车类比赛,屡次获得优异成绩。学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专业能力证书(1+X)”证书制度,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用人单位一致赞誉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大多数已成为汽车行业的骨干和栋梁。  【科学研究】截止2021年,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承担的科研项目106项,获得专利100项,完成咨询报告65个;发表论文504篇,其中SCI、EI、CSCD、核心期刊论文78篇,获陕西省职教学会论文奖1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成立汽车工程技术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中心1个,汽车工程技术创新团队1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聘请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0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汽车类、电子信息类、轨道交通类、道路运输类专业教学团队,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聘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光标为学校特聘教授,聘请著名雕塑大师田跃民为艺术与设计学院名誉院长,聘请乌军河为学校技能大师,聘请袁武振、穆占劳、段联合、王彦军、焦国成、石英、王斌、李继凯、白刚等长江学者、三秦学者、著名学者为学校特聘教授,聘请企业名师张博为学校研究员,为学校的长足发展贡献力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注重应用,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弘扬“弘德笃行 负重自强”的校训,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继承《西汽大讲堂》的优秀传统,本着“请进来,学进去,讲出来,做下去”的原则,聘请著名学者、企业资深专家为我校特聘教授或研究员,广泛传播各学科文化精髓,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全面成长。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获得了“陕西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全国职业院校“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品牌、高校“陕西省社会力量办学十佳单位”、“中国十大专业特色民办院校”、“全国就业十佳民办院校”、“中国汽车科技示范民办院校”等荣誉称号。
  •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市碑林区
    学校简介西安交通大学是我国最早兴办、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学校坚持“求实学,务实业”办学宗旨,强调“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学问、创一等事业、成一等人才”办学目标。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独具“理工管”特色的著名大学,被誉为东方的“MIT”。抗战时期,学校移至租界,内迁重庆,坚持沪渝两地办学,为抵御外侮,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师生积极投入民主革命和解放斗争,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1955年中央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6年起师生分批迁赴西安;1957年分设为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实行统一领导;1959年,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同年被列为全国十六所重点大学之一。2000年国务院决定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组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学校是“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单位,首批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建设学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A类建设高校,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是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艺等9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设有27个学院(部、中心)、9个本科书院和3所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在编教工6538人,其中专任教师3729人。师资队伍中有两院院士4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7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9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6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9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34名、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1名。 现有学生48082名,其中本科生21141名,研究生26941名。本科专业9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148个。建有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据ESI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5月,学校16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4个学科进入前1‰,工程学进入前万分之一。 建校120余年来,形成了兴学强国、艰苦创业、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优秀品格,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张元济、蔡元培、蔡锷、黄炎培、邹韬奋、陆定一、钱学森、张光斗、吴文俊、江泽民、黄旭华、侯宗濂等,为校友中的杰出代表。 西迁以来培养了林宗虎、蔡睿贤、曹春晓、蒋新松、李鹤林、叶尚福、李佩成、姚穆、陈国良、雷清泉、熊有伦、涂铭旌、李伯虎、苏君红、孙九林、陈桂林、程时杰、孙才新、韩启德、谭铁牛、丛斌、郝跃、陈政清、江松、房建成、王华明、汤广福、郭万林、吴宜灿、罗琦、严新平等43位两院院士;高华健、锁志刚、姜晶、刘奕路、梁平、陈掌星等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等海外院士。 迁校65年来,为国家输送了28万余各类人才。2020年在中西部工作毕业生比例已达55%以上,为国家的西部发展战略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毕业生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声誉,涌现了杨嘉墀、陈惠波、温熙森、肖胜利、马德秀、雷菊芳、崔殿国、孙来燕、张国宝、贾全喜、王珏、连维良、温枢刚、汪建平、辛保安、江小涓、蒲忠杰、于杰、何金碧、张月娥、桂生悦、卢雷、张雅林、葛红林、赵欢、仇建平、梁海山、冯兴亚、周鸿祎、陈曦、刘光斌、郑海涛、路一鸣、樊登、刘烈宏、张冬辰、王东峰、刘奇、郭文珺、景海鹏、陈冬、薛莹、张新等一批知名校友。 学校落实“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建立“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 2006年,实行了“书院制”,书院、学院“双院制”培养模式为学子插上腾飞的翅膀。2017年,学校成立本科生院,落实“校-院-系”三级教学责任,建立“横向协作、纵向贯通、教书和育人统筹协调”的本科生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坚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从1985年开始,先后创办“少年班”“钱学森试验班”“侯宗濂试验班”“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人工智能试验班”等,以钱学森学院为载体,把钱学森精神和智慧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独特的教育理念,宽松的学习氛围,强大的师资配置,良好的教学效果备受学生和家长好评。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8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3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3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50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7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9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0门、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门,拥有8个国家级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7篇、提名奖46篇。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迁校以来,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在抢占科研制高点方面发挥了交大的引领作用,其中包括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一个汽轮机、汽车制造、制冷与低温和压缩机专业,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处理芯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等。 迁校以来,学校创造了30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41项获得国家三大奖,产生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依托学科与人才培养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府、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000年至今,主持“973计划”项目2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32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承担的文科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37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36项,与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中央编译局等共建17个高端智库,一大批研究成果被采纳应用。 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167个文化社团,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丰富多彩,“九州名家”“纵论四海”“思源大讲堂”“学而论坛”“新港报告”“创源论坛”等成为师生开拓视野的经典品牌。历年来,交大学子在SAE国际航空设计大赛、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国际英语演讲大赛、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世界大学生赛艇锦标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区选拔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Robocon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航空航天模型(科研类)锦标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等国际国内大赛中屡获佳绩。 国际交往广泛。2000年至今,已邀请25位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及2000余位国外教授来访讲学,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世界各国学者、企业高层、政府要员更高达2万余人;派出赴国外访问、进修、研究及攻读学位的教师和学生2.8万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2000余人;与美、日、英、法、德、意、新、韩等44个国家和地区逾320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现有兴庆、雁塔、曲江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四个校区,占地面积约4480亩,各类建筑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图书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为“钱学森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3794平方米,阅览座位3604余席;累计藏书576万册(件),中外文报刊10175种,中外文现刊1307种。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132个平台约72个子库;拥有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5.9万余种,中西文电子图书175.9万余种。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以“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为目标,在4个领域上建立了8大平台、29个研究院和300多个科研基地,将服务学科交叉、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科学研究,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技成果转孵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 领衔成立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已吸引3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加盟,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高端智库和研究平台,致力于为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服务。 2017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15位西迁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老同志们致以崇高敬意,希望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赴交大西迁博物馆参观,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并两次发表重要讲话,对西迁精神的核心、精髓等进行深刻阐释,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办学定位,坚定不移地推进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推进内涵式发展,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奋进。 校 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办学定位: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 西迁精神: 内涵: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核心:爱国主义 精髓: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使 命:培养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勤奋踏实、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质的杰出人才。保存、创造、传播知识,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愿 景:把学校建成大师名流荟萃、莘莘学子神往、栋梁之材辈出、文化影响广泛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 学校简介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位于古都西安,是经教育部批准,由西安科技大学与陕西西科美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2003年,原名叫西安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经教育部批准,2006年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正式成立。学院依托西安科技大学六十多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学科优势,秉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办学特色,通过校企合作、开设定制班、共建基地、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奋斗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建设特色鲜明、国际化、具有创新活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使命和愿景。学院现设信息与科技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传媒与艺术学院、国际教育与人文学院五个二级学院,本、专科专业50个,涵盖工、管、文、艺等多个学科门类。学院占地1000余亩,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888余万元,在校学生11000多人,校园环境清新幽美、教科研条件达到教育部规定。学院秉持“自强不息、日新月异”的校训,通过与国外优质高校、国内多家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促进校企联合培养,形成本科、专科、国际教育三位一体,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人才培养体系。97.33%的就业质量指数,使学院成为最具综合实力品牌的独立学院之一。先进的教学体系+完备的学科实验室+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前瞻性的创新实验班,培养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 学校简介陕西科技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是“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重点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2006年学校主体东迁西安。学校作为“西迁群体”之一,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的奋斗与辉煌,秉承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和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三创两迁”精神,恪守“至诚至博”校训,培养了16万名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充分彰显,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综合排名中居全国第140位。学校现有西安未央校区、太华路校区和咸阳校区三个校区,总面积2055亩,建筑面积129.6万平米。西安未央校区占地面积1590亩,规划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灞河之滨、未央湖畔。有专任教师1350余人,拥有国家“优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省级以上各类人才百余人;有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22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300余人;图书馆藏书200余万册。设有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文理学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阿尔斯特学院和体育部等16个学院(部)。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二级学科9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本科专业63个,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教育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有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6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7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建设学科1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6个,院士创新团队7个。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3个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5‰),迈入国际一流学科行列。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后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第二批试点高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教学项目中连创佳绩,整体水平居省属高校前列。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2项;现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2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陕西省名牌专业7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6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项;国家级新工科项目3项、新农科项目1项、新文科项目2项,省级新工科项目6项、新农科项目1项、新文科项目2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2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优秀教材21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4个;省级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学院2个;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75项。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构建和谐校园。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50所、陕西省唯一一所普通高校基层团建试点单位,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先进单位”“陕西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陕西省高校易班发展中心、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先后依托学校成立,入选首批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研究基地;在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及年度人物评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项目建设、易班应用推广等重大工作和活动中成绩优异,成为唯一一所三届蝉联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决赛一等奖的高校,连续五年荣获全国易班优秀共建高校。在师生中涌现出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好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个人奖”获得者等一大批优秀典型。科大学子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屡获殊荣,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金奖,学校是唯一一个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先进集体奖”的陕西省属高校。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学生就业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就业与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后受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节目专题报道。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三五”以来,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79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重大重点项目等;获得科技成果奖励258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21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1项;出版著作116部,SCI三区以上收录论文2614篇,EI收录期刊论文520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564件,国外专利61件。连续9年位居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前50位、陕西省属高校第1位;进入“最新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榜单”20强,成为国家80所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之一。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先后成立了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前沿科学与技术转移研究院,与省内外地方政府合作成立技术转移中心6个,为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入选院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类型多样的留学访学及研修项目,师生出国人数逐年大幅递增。拥有陕西高校招生年限最长、办学规模最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陕西科技大学阿尔斯特学院。大力推动来华留学生教育,招收来自德国、俄罗斯、西班牙、荷兰、巴基斯坦等25个国家本硕博学生来校学习。在5年一次的全省“五一”评选表彰活动中,学校成为唯一一所在2012年、2017年连续两次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高校;2014年、2018年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授予“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陕西高等学校先进校级党委”称号;连续四年在省属高校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双百工程”先进单位。学校入选首批全省党建“双创”示范高校、2个学院入选省级“标杆院系”,7个支部入选全省、全国“样板支部”;2人入选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1个支部入选“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站在新的起点,陕西科技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深化改革为动力、党的建设为保证,深入实施奠基、复兴、腾飞“三步走”发展战略,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是由西北大学申办、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从事统招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现代学院继承百年名校的光荣传统,以创新模式兴教办学,适应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新时代新青年的优选高校。二、本校的外围环境本校位于中国著名古城西安的南郊。这里远望终南(秦岭),近伴沣水,在历史上一直是一块人杰地灵之处。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草堂烟雾”近在咫尺,“终南捷径”成语故事的原型就发生在校区之南的秦岭内山。据我国文化史专家研究,中华文化的主流源在西周,西周文化的源流出自沣水,这就是有名的“沣镐文化”。古城西安曾是十三个王朝的建都地,而各个王朝都把学校所在地一带划为皇家内苑。现在还有叫“内苑村”的地方就在本校附近。进入现当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盛赞这里为古城的“后花园”和西安的“绿色肺”。现已被西安市规划为人文旅游科教区,重点发展科研教育事业。近年来相继有电子科大、西工大、石油大学、建筑科大在这里建校。据环境专家监测,这里的空气洁净度和氧含量属于最适人居范围,这里的地下水源自秦岭,有益微量元素丰富,水质上乘。在这里就学四年,对于身体发育正处在关键阶段、因学习而极度用脑的青年学子来说是最佳选择。三、本校的校园建设本校校园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教学区,由韶光门、大型教学楼(文法、经管、艺术、传媒)、大型图书楼组成。其建筑群为欧式古典风格。南大门(韶光门)为我国大学中最为雄伟经典的校门之一,也是本地区少有的一座面向南开的大学正门。进门后向东、西各一条主干道,名东部大道、西部大道,再向外为次级干道,名东南大道、西南大道。四栋教学楼分别在这四条主干道的南端形成的东西两翼园区内。每栋教学楼均由五层主楼和与之相连的两边两层裙楼构成。教学楼宽敞明亮、座位充足。教学设施中的多媒体生均座位数远超过国家标准。图书馆位于东西部大道南端之间,为超大型建筑。图书馆正门南开,宽大台阶拾级而上,六根巨型罗马大柱耸立楼廊。楼内中央为特大天井,阳光通过玻璃幕罩洒入大厅。书库分列两侧,计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财务金融、文学艺术、报刊杂志等,另建有高校中少有的特色书库——国学书馆,馆内收藏国学、儒学、关学方面丰富的书籍,可供研究生和相关学者阅览。图书馆全馆藏书量达百万册之巨,超过国家标准。图书馆北侧为本地区高校中少有的水景景观——天然泉水汇成的终南湖,湖面青莲片片,芦苇丛丛,湖水碧波荡漾,湖心岛上松柳相映,在本地区高校中罕有的古典式钟塔耸立于湖心岛上,登上塔顶极目远眺,古城之南的风景尽收眼底。湖周环山林荫夹道,花木竞秀。校园北区为生活区,建筑群为现代风格,色调温馨明快。主轴线上有超大型餐饮楼,一层为大众食谱,二层为特色小炒,各层均为同学们提供经济实惠的饮食服务。二层中北部建有全国高校罕有的特色免费就餐区——“忧念园”,每位同学每学期都有机会通过吃“忆苦思甜”餐而忧念父母是否健康,忧念学业是否精纯,忧念祖国早日强大、忧念天下永保太平。餐饮楼北侧为大型综合服务楼,内有超市、通讯、医疗、邮政、银行、书店、日用品商店及其它各项服务。本校校园东、西部大道北段外侧为东、西公寓区,有高规格的大型公寓楼十二栋,宿舍为宽大高档四人间、上床下桌、每人单桌双衣柜,茶几沙发,空调水暖、卫生间和洗漱台。本校道路命名独倾心血:南北方向为道,东西方向为路,道已如前述,教学楼周围路按四季命名有春风路、夏阳路、秋水路、冬雪路,其他各路按历史文化时序道德观念命名,计有晨光路、尊亲路、时光路、尊师路、文博路、励志路、仁爱路、勤朴路、温泉路、沣水路等等。道路两侧密植雪松、国槐、苦楝、海棠、丹桂、银杏、油松、梧桐、栾树、合欢等优异树种,现在的校园内四季有花(冬天为腊梅和枇杷),四季长绿。本校校园建有特色景观,在图书馆前文化广场上建有开展各种活动用的天台,天台之南立有八口学业事业人生警示洪钟,所有这一切使得本校的文化底蕴深沉厚重。经典大气的建筑,美丽灵动的校园,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流的学习、生活环境。四、本校的组织管理本校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西北大学作为申办方,在本校设立了分党委,派出党委书记负责党务工作、政治稳定和思想教育,派出董事参与学校的决策,派出教学副校长负责本校的教学、招生和就业工作。学校董事会聘任校长(由西北大学推荐)负责全盘工作,聘任副校长分管总务、财务和安全保卫等工作。本校设立了建全的处级部门,这些部门又分别下辖若干科级机构。本校建立了各级团学组织,校团委负责青年学生的思想成长、校园文化活动。本校设立了工会筹委会,以保障教工的权益和福利。本校教学主体单位为六个二级学院、三个教学部、一个中心,包括导演表演学院、播音主持与影视编导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与摄影动漫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商学院、文学院、基础部、思政部、体育部、实验实训中心等。本校按照现代非企业机构进行人事聘任和管理,所有教工均纳入合同制管理,实行全额“五险一金”待遇保障,组织起一支敬业的教工队伍,本校聘请西北大学相关院系负责人或骨干教授担任专业学科带头人。五、本校的标识和标志歌曲本校有校训:“公诚雅健”,前两字取自西北大学校训,后两字为本校专有,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本校有校歌《现代韶光》,其词经典凝练,其曲昂扬激越,高度浓缩了学院的特色和追求;本校有教工之歌《无限责任》,充分表达了“现代”教工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担当;本校有标志性歌曲《紫香槐之歌》,歌声深情悠远,体现了本校情感教育的特色;本校有《军训团之歌》,代表了“现代”学子通过军训而奠基大学理想的心声。本校办学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校园文化经典影视片,其中包括“敬重,让我们告别平庸”“认真,让我们迈向成功”“英雄主义的呼唤”“大学誓言”“诚信考试誓词”“忧念词”等等。本校还确定了一系列CIS标识系统,计有校花、校徽、校旗和校服等。这些都整体性地代表着本校的办学理想和追求。本校主要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对外发布信息,这些信息平台栏目多样,内容丰富,尤其视频栏目全国高校罕见,网站点击率早已进入陕西高校前十名,现已成为国内一个知名的大学网站。  六、本校的专业设置本校开设了深具特色的专业三十多个,如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学、舞蹈学、戏剧影视导演、表演、摄影、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新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汉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财务管理、金融工程、戏剧影视文学、动画等等。这些专业或为西北大学的强势专业,或为国内的热门专业。社会对这些专业的认可度较高,就业前景良好。七、本校的兴学理念本校具有系统的兴学理念。早在办学初期就提出了“替家长着想,为学子负责”的办学立足点,设定了“一切为了毕业后的成功”的办学着眼点。确立了“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的人才目标。本校系统地提出了涉及大学各个方面的兴学理念,包括:思想政治:坚守主流,传承红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相得益彰;校园文化:清新、进取、高雅、祥和;综合素质:人文情怀、科学理性;素质特点:忠诚负责、融通协作;成功智慧:用心借力、顺势作为;学生管理:细致周到、严格关爱,交流沟通、引导升华;对待学业:只有学好的责任,没有荒学的权利;对待自由:从自理到自律,从自主到自由;对待课业:融会贯通、理解应用;对待考试:诚信第一、成绩第二;对待亲情:铭记、感念、升华、回报;对待师情:礼貌、尊重、谦虚、真诚;对待友情:诚挚互助、谅解宽容;对待校情:认同珍重、归依感念;对待生活:有条有理、自主自为;对待行为:文明雅健、理性自律;大学经历:丰富充实、得到尊重;人生追求:修身、齐家、治业、济天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理念和理想既来自实践,也有对社会历史文化教育的深刻理解与深沉思考。用这样的理念和理想指导办学实践,使本校的办学行为始终处于正确高效的路径与方向上。八、本校的教学特色本校重视成才教育。西北大学派出院级领导主管教学工作。本校设立了督导委员会,总督学负责教学质量的监督。西北大学的专家学者担任本校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主干课的教师多半来自国家重点大学。本校的专业学科建设快速发展,在同类院校中最早成立了二级院系。二级院系在学科建设、教师培养、教学计划修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校实行领导干部定额听课制度,以形成全员重视教学质量的局面。本校实行有组织上晚自习制度,辅导员跟班听课制度。本校倡导师道尊严,对新任课教师进行院领导约谈,对专职教师实行坐班管理,开展学生和教工评教活动。目前本校给教师的课时费标准在同类院校中达到较高水平,并且及时支付。为保证成才教育的有效落实,本校实行专家治学,聘请著名行业领军人物担任二级学院院长:如原西安电视台台长担任播音主持与影视编导艺术学院院长;原西安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担任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原西安话剧院院长担任导演表演学院院长;原西安美院设计系副主任担任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现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担任文学院院长等。本校以特色教学引领成才教育,重视同学的考研考公务员与创新创业发展,明确制定了“双考”和“双创”教育的兴学方略。“现代”学子从入学起,就得到了成功“双考”和“双创”的各种支持和鼓励。本校成立了“双考”“双创”指导中心,专业分析“双考”的录取情况和“双创”的社会信息,有效指导同学们的“双考”复习和“双创”发展。本校调整课程和课时,加大“双考”理论课的教学,强化“双考”英语和相关课业的学习。本校专设“双考”自习室,“双考”公寓区,专配“双考”指导老师,网站上开辟了“双考”专栏,为同学们潜心“双考”提供多种方便。本校在校内辟出专区设立“双创”基地,为同学们的自主创业提供广泛的支持。经过学校的不懈努力,本校同学近年来的“双考”通过率连年递增,在本地区同类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许多同学以本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国内一流大学录取。更多的同学则考取了中央、省、市、县各级公务机构和事业单位,还有不少同学通过自主创业,已经成功地拥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大量的事实证明,通过“双考”“双创”,“现代”学子将大批跻身于社会的高阶群体,为自己开辟出美好的未来。九、本校的就业工作本校在本地区同类院校中率先成立了就业工作委员会,设立了就业中心,就业中心设立了四办一部:外联办、就业办、安置办、征兵办、培训部等。本校每年举办大型校园招聘会,引入百家以上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提供数千个工作岗位。大型招聘会后,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接着进行专场招聘会。除此之外本校还派出工作人员与各用人单位进行广泛联系,推荐我校毕业生就业。为了提升我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本校高度重视同学在校期间的就业培训,经常邀请知名专家、名企人事主管来校为同学分析就业形势,指导同学就业。本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 董事长亲自为同学们讲授如何才能成功应聘与就业,董事长还带队走访聘用我校毕业生的单位,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看望我校就业毕业生。由于本校的高度重视和我校同学的良好状态,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多年居于高位。由于卓有成效的就业工作,我校被中国高教研究会评选为“全国首批创新•就业型大学”。十、本校的奋斗目标本校目前已成为国内实力雄厚的独立学院之一,本校今后将在十年左右成为一所国内一流的品牌型大学。届时本校的毕业生将成为职场上的优胜者,家长们再也不用操心孩子的就学,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就业。让我们全体“现代”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天时地利人和,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将在朋友们的关注下,在社会各界的期待中,一定会走向成功,迈向辉煌!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