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浙江:2012年军事院校在浙招生问答
2012-07-0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问:今年有哪些军校在浙江招生?

  答:今年共有近50所军队院校及国防生招生院校(统称军校)面向我省招生,招生计划600余名,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军队、公安(武警)现役院校,包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陆军军官学院、海军工程大学、空军工程大学、武警工程大学、公安海警学院等20所;国防生招生包括浙江大学、宁波大学两所省内院校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共有28所。另有空军航空大学在我省计划招收飞行学员50名。

  问:我省考生如何报考?

  答:考生统一在浙江省教育考试网(www.zjzs.net)填报志愿。第一批提前录取院校在6月26-27日已经填报,第二批在7月17日填报;报考对象为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年龄不超过20周岁(1992年9月1日以后出生),未婚;符合军队院校招生政治考核、面试、体检等相关标准者。空军航空大学招收飞行学员,已单独进行报名和检测,视同已填报相关招飞志愿,无需再次填报;但北大、北航、飞行国防生和清华大学飞行员班的考生须在网上填报志愿。

  问:如何参加军校面试和政治考核?

  答:省教育考试院在各批最低控制分数线以上,按计划数的3倍(区分男女),确定参加政治考核、面试考生名单。第一批在6月30日前,第二批在7月19日前,由市县招考机构通知当批上线考生和中学。

  军校的面试、军检和政治考核由省军区负责协调,当地人武部负责政治考核军人职业适应性心理检测。考生参加面试须携带本人准考证、身份证及近期正面免冠一寸照片2张。面试军检时间:报考第一批院校,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考生在7月1日,其他在7月2日;第二批院校考生均在7月19日。地点在杭州市玉皇山路76号杭州海勤疗养院。注意:武警部队学院和公安海警学院,由省公安厅负责面试、军检和政治考核,时间地点单独确定。

  问:军检标准有变化吗?

  答:体检标准没有变化,面试合格方可参加体检,体检结论以军检为准。按照《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其中,男性身高162cm以上,女性身高160cm以上。男性体重不超过标准体重的25%、不低于标准体重的15%,女性体重不超过标准体重的15%、不低于标准体重的15%〔标准体重(kg)=身高(cm)-110〕。每一只裸眼远视力不低于4.5(0.3),矫正视力不低于4.9(0.8),其中指挥专业裸眼远视力须在4.6(0.4)以上。肝功能化验正常,无传染病、慢性病及伤残、缺陷等。军人职业适应性心理检测合格。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招生体检标准,按公安部规定男性身高不低于1.68米、女性不低于1.58米。

  问:军校如何投档?如未录取对后续院校有影响吗?

  答:省教育考试院通过远程网上录取系统,按各院校招生计划(区分男女)的120%,从高分到低分,向高校提供政治考核、面试和体检合格考生的电子档案,进行提前录取,其中第一批在7月9日-12日;第二批为7月27日-29日。一旦被录取,后续平行志愿院校不再录取;如未录取则不影响后续院校投档与录取。

  问:军校生入学后享受哪些待遇?

  答:军校新生入学后,在3个月内进行政治复审和身体复查。经复查合格者,即取得学籍和军籍,享受部队供给制学员待遇,发放津贴费,学习和生活费用由军队承担。其中第二军医大、第三军医大招收的新生,为预备军官学员,入学后不办理入伍手续,享受军队提供的相关待遇,毕业考核合格者,入伍并分配到部队工作。国防生在校期间享受军队提供的国防奖学金,奖学金由部分学杂费和生活补助费两部分构成,其中学杂费由军队与高校直接结算,生活补助费由驻校选培办逐月发放给国防生本人,目前的标准暂为10000元/年。

  问:如何识破以军校名义进行的招生诈骗?

  答:特别提醒军校招生“四个统一”,重点鉴别招生方式和费用:

  军校招生纳入高考序列:国家统一投放招生指标、统一面试军检、统一远程网上录取、统一办理注册入学。其中,分数线至少在省规定的本科线以上,绝无内部指标,也不可能计划外招生;不向考生及家长收取任何招生费用和学杂费(国防生收取部分学杂费);不会在规定地点之外招生,不在外设立任何临时招生报名点或者招生代理;8月份以后不可能补招,一般在8月中下旬报到入学。

热门院校

  • 浙江海洋大学舟山市定海区
    学校简介浙江海洋大学是自然资源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创建于1958年,始名舟山水产学院,1975年更名为浙江水产学院,1998年与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浙江海洋学院,2000年之后舟山卫生学校、浙江水产学校、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舟山石油化工学校和舟山商业学校等学校(单位)相继并(进)入,2016年更为现名。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两次莅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对学校坚持海岛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学校继续走艰苦奋斗之路,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努力办出特色,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学校现有新城和定海2个校区,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是求学的理想之地。学校总占地面积2608亩(其中海域使用面积720亩),校舍建筑面积53.4万平方米,纸质图书201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超过4.9亿元。设有10个学院,建有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继续教育及留学生教育,与国(境)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设有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现有省一流学科A类2个、B类7个,其中海洋科学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第5,水产学科位列第8,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海洋科学、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机械工程、数学、水利工程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交通运输、农业、教育、旅游管理、药学、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8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并具有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置4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4个,省重点专业9个,省优势专业7个,省特色专业8个。拥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4094人;教职工1409人,其中专任教师99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51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94人,其中正高级技术职务192人。拥有双聘院士10人,国家级人才50余人;省级人才90余人;省级教学、科技创新团队10个。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教学成果曾获国家二等奖1项,近5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学校是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试点高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野外实习基地(共建)以及国内首个海岛野外生存教学实验基地,是海洋类高校中唯一的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共建)。近5年来,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70余项、省部级奖3350余项。学校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被列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科研创新体系,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及全国科学大会奖13项。近5年来,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年均超过1.3亿元;主持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0项,重要社会力量奖85项。建有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发掘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临港石油天然气储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海洋养殖工程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2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8个中外合作科研平台。建有西轩渔业科技岛,拥有“浙海科1号”和“浙渔科2号”两艘科考船,其中“浙海科1号”进入国家海洋科学考察船序列。出版《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人文社科版),设有国家海洋出版社浙江分社。学校以社会服务为载体,确立了充分依托学校特色学科优势、面向关联产业的“浙江海洋大学+市内、市外+行业协会+重点企业”校地合作发展新模式,形成了具有浙江海洋大学特色的社会服务新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整体水平。近年来,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深入参与“水产品精深加工”“机器换人、智能制造”“野生大黄鱼资源重建”“化工园区大气污染控制”等产业提升重大工程。与地方共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大学科技园、定海研究院、普陀研究院等一批地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及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等决策咨询机构,学校先后获得“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国家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集体奖”等荣誉称号。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深化与国(境)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与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与科研合作。与国(境)外5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关系,与意大利比萨大学联合设立浙江海洋大学比萨海洋研究生学院,与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日本东京海洋大学、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等高校开展6个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及多个双硕士项目,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双学士项目,海洋科学本科专业为浙江省首批国际化专业。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培养资格单位、港澳台地区本科生招生和培养单位、“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单位、中国-中东欧“17+1”国家高校联合会成员,设有省内唯一的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俄语等级考试点。21世纪是海洋世纪,学校紧紧围绕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紧密结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发展需要,以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海洋大学为战略目标,努力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科技研发平台、海洋高新技术孵化园区、海洋科技引智载体和海洋人文社科研究中心,为国家海洋事业培养具有深邃涵养、勇立潮头海洋品格的一代英才。党委书记:严小军校  长:陈建孟地  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邮  编:316022电  话:0580-2550008传  真:0580-2551319 网  址:www.zjou.edu.cn电子邮箱:zjhyxy@zjou.edu.cn招生咨询专线:0580-2550022
  • 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市余杭区
    学校简介杭州师范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传统、文理并重、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前身可追溯至创建于1908年的全国六大高等师范学堂之一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1978年建立杭州师范学院,2000年前后杭州教育学院等五校相继并入,2007年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百十年办学历程中,杭师大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弘文励教、青蓝相继,自强不息、弦歌不辍,坚持“勤慎诚恕、博雅精进”校训传承,弘扬“包容开放、学与俱进、追求卓越”师大精神,形成“人文学堂,艺术校园”办学特色。鲁迅、李叔同、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等名师大家曾在校任教,培养出了丰子恺、潘天寿、陈建功等各领域成绩斐然的杰出校友,成为当时浙江新文化运动策源地、最早传播民主科学思想主阵地,是中国现代教育、近代中国艺术教育及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发祥地之一。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学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办学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新时代涌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数字经济创新者马云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校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现有仓前、玉皇山、下沙三个校区,分别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西湖之滨和钱塘江畔,占地面积179.3万平方米。学校下设23个学院(部)、1个直属附属医院(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有全日制在校生25115人(不含独立学院),其中全日制硕士生4130人、博士生64人,学历国际学生336人。现有教职工2492人,其中专任教师1791人(高级职称占比近62%),全职院士、共享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人才8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学校入选首批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08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杭州师范大学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的若干意见》,大力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学校迎来了事业发展黄金期。2020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出台进一步支持学校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大学相关文件。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8个,获得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普通高等学校资格。化学、临床医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ESI综合排名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百强,有省一流学科13个(A类7个、B类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位居省内高校前列,2012年以来更是获得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大学自然指数排名连续五年进入全国高校百强。通过全校师生勠力同心,各界鼎力支持,学校被认为是近十年来全国发展最快的地方高校之一。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1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19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项;国际合作科研平台1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各1个,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研究基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18个,省部级创新团队11个,省新型高校智库2个。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传承“人格为先、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居浙江省高校前列,近五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获奖数名列省内高校前列,为浙江省乃至全国输送了一大批教育理念先进、理论素养较高和实践能力特强的优秀教师,是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单位、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地方实施高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有非独立法人资格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杭师大哈尔科夫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3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拥有来华留学生招生与培养资格,是全国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试点工作院校。当前,全校上下正团结一致,接续奋斗,共同朝着加快建设成为实力强劲、特色鲜明、文化厚重的全国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
  • 浙大城市学院杭州市拱墅区
    学校简介兴学源起。浙大城市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其前身为创建于1999年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2020年6月,杭州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超常规支持浙大城市学院十年创百强跨越发展。办学规模。学校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毗邻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校园占地1000余亩,校舍面积51万余平方米,与未来城市实践区相适应的千余亩新增校区正在选址规划中。设有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等12个学院和浙大城市学院怀卡托大学联合学院等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42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法、文、历史、理、工、医、管、艺术等九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1100余名,与浙江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90余名。建有一支由院士领衔,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师为骨干的学缘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计有教职员工1000余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者比例近50%。人才培养。学校秉承求是创新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社会政治经济建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浙江省一流学科和重点学科7个,省一流专业、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17个,省工程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各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近年来获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课程23门,入选省课堂创新校,教改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设立“求是雏鹰班”(与浙江大学合作)、“口腔卫生国际特色班”(与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合作);全国首创“城市数字治理创新班”,开设“数字治理”“数字贸易”“数字文旅”等产业特色班,着力培养社会紧缺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科学研究。学校面向国家战略和地方重大发展需求,积极推进科教创新综合体建设,设有院士、高层次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领衔的城市大脑研究院、幸福城市研究院、脑与认知研究院、未来城市研究院、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京杭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文明与传播研究院、智慧交通运输工程研究中心、超算中心、低温中心等各级各类科研机构53个。获批认定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实验室1个、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重点实验室(培育)1个。“十三五”期间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8项,近五年科研经费总量超过4.4亿元。社会服务。学校坚持立足杭州、服务浙江、面向全国,推进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社会服务。先后与拱墅区、富阳区、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委党校、市发改委、市交投集团以及中科曙光、浙江中控研究院、宇视科技、浙江大华、米奥兰特、京东方艺云、华为终端、浙江和康医疗集团等开展战略合作,共建了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学校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开展教育培训。文化传承创新。学校秉承百年求是文脉,汲取杭城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精神禀赋,形塑了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涵育了具有历史传承、时代特征和城院特色的大学文化体系,初步打造了城院大讲堂、城市理想、星光文化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校园文化品牌。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积极推进国际化教育。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现有与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共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日本长崎国际大学、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等合作的课程项目6个,与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新西兰等国(境)外的近70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美国罗马琳达大学等共建国际健康科学中心,开创了国内口腔卫生本科人才培养的先河。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和浓厚的国际化校园氛围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平均海外深造率达到10%,其中QS百强大学平均录取率超过60%。
  • 学校简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管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始创于1956年,初名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而后历经杭州航空工业学校、浙江电机专科学校、浙江机械工业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等时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3年原杭州出版学校整体并入,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2000年实行浙江省与信息产业部共建、以浙江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2007年成为浙江省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高校,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坚持立足浙江、依托行业、面向世界、服务社会、支持国防,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弘扬“笃学力行、守正求新”的校训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现设下沙、文一、东岳、下沙东及青山湖等5个校区,占地面积2500余亩;下设19个学院及教学单位,举办1所独立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000余人,教职员工2400余人。学校拥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来华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45个本科招生专业,1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防特色重点专业,是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国防特色重点专业的高校,8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设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具有硕士推免权和雅思考点。拥有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6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个浙江省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浙江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办学规模、水平、质量和效益等各项指标均位于浙江省属高校前列。学校拥有一支以国家及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学术造诣深的知名学者为带头人,中青年专家教授、博士等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全校教职工2400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正高职称35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00余人。其中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海外引才计划专家8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5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长江学者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海外引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8人。省特级专家2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2人。设有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在众多领域参与并完成了一系列国家“六五”至“十三五”计划重点攻关、“973”“863”等高科技攻关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2021年实到科研经费突破 5.2亿元,稳居省属高校第2。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其中,2021年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21年主持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学校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科技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荣获“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称号。拥有浙江省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海洋工程研究中心、微电子研究中心、中国财务云服务研究院、生物三维打印与医疗器械研究院、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浙江省管理会计应用创新研究中心、浙江(杭电)创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科技教育研究平台。目前,学校与国内外数百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已成为浙江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高地,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13项。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学风浓郁,学科竞赛成绩突出,近五年在挑战杯、互联网+、电子设计、数学建模、ACM程序设计和智能汽车等全国大学生顶级权威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以上300余项,7次冲入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决赛,曾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等国际奖项,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人数与学生拥有专利数在省属高校中位列首位。2017年第41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获得全球排名并列第20;2017年至2021年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共获一等奖24项(含5项全国冠军),总成绩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2020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信息科技前沿专题邀请赛(瑞萨杯)获赛事最高奖瑞萨杯;2017-2021年全国普通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排行全国第17位,地方本科院校竞赛榜单列全国第一。办学66年来,学校在复合型IT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实践成果连续五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学校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16万余名优秀人才,众多校友成为阿里巴巴、中芯国际、京东方、中电熊猫、海信、创维、厦门宏发、北信源等国内电子企业的领军人物,据统计全国IT百强企业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掌门人为我校校友。学校被誉为“IT企业家摇篮”和“卓越会计师沃土”。学校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较强,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浙江省属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在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分数位居同类院校前列。据第三方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的起薪率、职业稳定性、国内外升学率、对母校的忠诚度等方面指标均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学校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是浙江省首批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拥有网络文化、原创音乐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学科竞赛文化等一批国家级文化品牌,每年均开展“大学之道”人文讲堂、“缤纷下沙”高雅艺坛、社团文化节等数十个文化主题活动以及科技文化节、研究生IT创新学术论坛等一批学术主题活动。金庸、王蒙、泽尔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李昌钰等众多海内外名家大师都曾来校,与师生切磋交流。校园环境优美,书海风荷、雅湖云影等“杭电十景”风光如画。学校设施一流,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科技馆、体育场、文化活动中心。2021年获批“中国—奥地利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拥有国家级脑机协同智能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拥有检测仪表与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射频电路与系统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工业和信息化部视听认知健康与智能影像分析评价实验室等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院,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0个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4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6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载体、3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以培养基于网络的先进制造技术人才为主的工程训练中心。学校具有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健全,教学科研实验室及服务与共享公共平台完善,办学条件处于浙江省属高校及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学校对外合作交流广泛多元,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法国、墨西哥、奥地利、罗马尼亚、塞浦路斯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个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大力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充分发挥信息类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开展境外联合办学,在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建有7个境外办学机构。学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招生国别丰富,教育层次覆盖学历生教育和非学历生教育,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学生招生奖学金专项”,来华留学生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学校与国外知名高校和一流科研机构设立60余个实质性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建有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每年都聘请大量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驻校任教,选派千余名优秀大学生赴国(境)外名校留学或长短期学习,选派近百名教师赴国(境)外高校进修学习。学校2018、2019连续两年国际化总体水平位列浙江省属硕博高校第1。当前,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将坚持自身办学特色,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以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
  • 学校简介绍兴文理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普通全日制综合性高等学校。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9年创办的山会初级师范学堂,鲁迅先生曾出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1996年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与绍兴高等专科学校等合并建立绍兴文理学院。2000年绍兴卫生学校、上虞师范学校、绍兴市城乡建设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相继并入。2005年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坐落于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拥有本部(风则江、南山)、兰亭、上虞等校区,占地面积2217.73亩,总建筑面积91.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62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94.3万册,电子图书约128.35万册,各类中外文电子期刊214.48万册,数据库51个。设有16个二级学院。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5万余人。另有独立学院(元培学院)和直属附属医院。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3个,涵盖九大学科门类,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9个、省级重点(优势、特色)专业23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省级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2个。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项。学校是“全国优秀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第二批示范点项目学校”“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院校”“浙江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校”“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校”“浙江省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浙江省重点建设教师培养基地”“浙江省首批高校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浙江省高校外国留学生书法教育基地”和“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基地”“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风则江大讲堂”、毕业生“爱心承诺”、“卓越奖学金”评选是全国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品牌,书院制改革和文明寝室建设两次获全国高校学生公寓实践类成果一等奖。大学生学科竞赛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总成绩排名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深受社会好评,近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毕业一年后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重心、科学研究为支撑,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全面提升科研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省一流学科(B类)6个,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法)传承基地、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智库、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省软科学研究基地、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国际合作研究基地、省科技创新平台(合作)、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各1个。合作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5个,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共建书法基地,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合作成立浙江技术转移中心,实现技术转移中心全市辖区全覆盖,主动服务区域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近五年,学校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59项,其中国家级96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46项,发表SCI、SSCI、EI、一级及以上论文、出版专著1588篇(部)。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50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500余人。拥有“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学术终身成就奖(Hans Cloos Medal)”获得者、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挪威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18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省部级人才29人。有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合作)1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7人。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开展宽领域、多渠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24个国家(地区)的60余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拥有来华留学生招生与培养资格,共有来自40余个国家(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化及本科、硕士专业课程。实施优势教育项目输出战略,在9个国家设立海外“兰亭书法学堂”。 当前,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秉持“崇尚学术、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秉承“修德求真”的校训,坚持质量为重、人才为本、特色为上、协同为要的发展方针,全面推进内涵式发展和应用型建设,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地方为导向,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优化治理结构,培育办学特色,拓展校园空间,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努力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迈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