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福建:填报志愿时间出炉 27日起网上填报志愿
2014-06-23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省教育考试院昨日消息,我省今年高招各批次填报志愿时间确定。文史理工类最早一批的志愿填报时间是6月27日开始。考生必须凭个人账号密码在规定的时间内登录省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填报,逾期将不能补报。文史理工类最早一批志愿6月27日起填报,艺术类提前批志愿填报6月27日开始,体育类7月1日起开始填报志愿。

昨日,省教育考试院公布高招录取实施办法。据了解,和往年不同的是,本科提前批中艺术类实行一档多投,文史理工类则实行梯度志愿,本一批、本二批实行平行志愿,高职高专录取实行按专业志愿平行投档。

文史理工类本一批常规志愿增加2个

据了解,今年的文史理工类的本科批次志愿的设置和去年大有不同。

和 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本科提前批设常规志愿和1次征求志愿。常规志愿设1个第一志愿和3个平行且有顺序排列的参考志愿,每个志愿均为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志 愿均设6个专业志愿和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栏目;征求志愿设12个平行且有顺序排列的专业志愿(即一个志愿填报某所院校的一个专业),实行按专业志愿平行投档 模式。

文史、理工类本一批:常规志愿和参考志愿由原来设置4个院校志愿调整为设置6个院校志愿,并进行2次征求志愿录取。常规志愿和每次征求志愿均平行且有顺序排列,每个院校志愿均设6个专业志愿和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栏目。

文史、理工类本二批:常规志愿和参考志愿由原来设置6个院校志愿调整为设置10个院校志愿,并进行2次征求志愿录取。常规志愿和每次征求志愿为平行且有顺序排列的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志愿均设6个专业志愿和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栏目。

高职(专科)批设常规志愿和2次征求志愿。常规志愿设40个、每次征求志愿均设20个平行且有顺序排列的专业志愿。

按照规定,在录取时,将先组织实施常规志愿录取。常规志愿录取结束后,将未完成的招生计划及追加的招生计划向社会公布,组织考生填报第一次征求志愿,文史、 理工类提前批仅一次征求志愿;艺术类提前批无征求志愿,并实施第一次征求志愿录取;如仍有招生计划未完成,则进行第二次征求志愿。征求志愿时,所有未确认 已被录取的考生均可填报相关院校志愿。

文史、理工类本科批次常规志愿按平行志愿投档模式投档时,须先进行模拟投档(即省教育考试院提供院校生源分布统计,并与招生院校进行沟通协调),其中本科一批常规志愿进行2次模拟投档、本科二批常规志愿进行1次模拟投档,以确定招生院校的正式投档比例。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全国五所之一、福建省唯一的公办工艺美术高职院校。2005年5月,由泉州德化技术学校、德化职业中专学校、德化成人中专学校及德化矿物质分析中心合并组建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3年3月福建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14年4月更名获教育部备案,2017年通过第二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院坐落在“世界陶瓷之都”“中国瓷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大学生最佳旅游目的地”“福建省最适宜人居住地”和“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泉州德化,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素质教育先进示范院校”“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和培养基地”“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工作‘一校一品’示范基地” “中国白国际艺术家驻地创作交流基地”“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福建省产创融合教育实践基地”“福建省进出口培训基地”“福建省花园式学校”“福建省进出口培训基地”“福建省陶瓷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泉州市美育·陶艺培训基地”“泉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泉州市产业实训基地”“泉州市平安单位”“泉州市‘5A’级平安校园”。校园占地面积305亩,总建筑面积9.24万平方米;设有11个党政管理机构、8个教学机构和2个教学辅助机构;设置18个全日制专业和成人教育专业,面向全国17个省份招生。学院拥有一支综合素质好、专业技术水平高、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9人,高级职称48人,“双师型”教师112名,省级名校长1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5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轻工技术能手4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7人、省级陶瓷艺术大师12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4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6人,另有外聘兼职教授、行业大师40多人,教师作品获得省级以上专业奖项110多项。学院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走特色办学之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构建“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和工艺品商贸”三大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涵盖学院所有专业,服务工艺美术产业材料研发、产品创意、设计、制(创)作、管理、营销、鉴赏等全产业链,初步形成“专业生态链服务工艺美术全产业链”办学格局。工艺美术专业群,聘请省级及以上工艺美术大师进校,与校内双高级职称名师共建工作室,构建“大师+名师”工作室,协同培养创新、创意、创业“三创型”现代新工匠,服务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文化创意专业群,主动承接政府、企事业单位设计项目,聘请业界经验丰富设计师、工程师与校内名师合作,实施“项目引领、跨界融合”培养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服务现代艺术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工艺品商贸专业群,研究落实工艺品商贸专业课程体系,聘请知名企业高级管理、营销策划人才与校内名师联手,“实战或模拟、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工艺美术产业的下游产业链。现有2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重点建设专业、4个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1个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人才培养项目、1个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项目、3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1个省级高水平高职专业群、4个省级高职教育示范专业、5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实训基地、7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中高本衔接试点项目。学院积极探索“二元制”“大师班”“‘大师+名师’工作室”、“跨界培养”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150多项,在国家级高职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0项。已培养3万多名工艺美术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有100多名毕业生获评省级及以上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学院坚持服务地方产业的宗旨,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和发展现代工艺美术创意产业。与70多家大型工艺美术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设60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全省首个陶瓷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双机构”、福建省陶瓷产业技术开发基地、陶瓷新材料应用技术工程中心、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陶瓷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福建省高级技师培养基地、福建省陶瓷智造协同创新中心。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科研项目90个,国家教学资源库项目4项,合作企业研发技术项目20多个,研发陶瓷釉水110多种,出版著作10余部,校本教材20多种。学院坚持开放合作创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培训学院泉州分院、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承训学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学实习基地、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培育基地,组建“泉州市文化创意职业院校联盟”,全方位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已有10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外国友人到学院体验学习陶瓷文化。学院将秉承“博学精艺 厚德善行”校训和“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研发兴校、联企活校”办学思路,弘扬崇尚美教育本质,造就彰显美、传递美、创造美的美院特质,让学院和师生因美而名,让崇尚美成为学院的名片,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服务工艺美术全产业链发展”的现代特色高职院校。现任党委书记廖伏树、院长张阿芬。
  • 学校简介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创始于1983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核准并纳入全国统招计划的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坚持内涵发展,勇创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之先,与厦门特区共成长,是厦门经济特区设立以来创立的第一批民办职业学校。学校秉承“厚德精技”校训,弘扬“嘉庚”精神,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经过39年的发展,已形成涵盖教育、信息、机电、艺术、建筑、经济、管理、医护等多门类特色高职专业27个,在校学生规模已达到7000多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已形成声誉较高的教育品牌。学校充分利用地处厦门软件园三期高新产业园区的地理优势,大胆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现已形成高度契合福建省和厦门市主导产业发展的先进制造类、电子信息类、建筑工程类、经贸管理类、艺术设计类和现代服务类六大专业群。2018年4月,学校通过“福建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二轮评估”。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国家高职优质校为标杆,把学校建设成符合“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需求,紧密对接“福建自贸试验区”和“厦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服务区域产业和中小微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强校。育人特色学校从高职学生特点出发,创新育人模式,着力打造“立德为本”课程育人、“润德为纲”实践育人、“化德为要”活动育人、“行德为范”管理育人的“四位一体”育人平台,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课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通过增设养成教育课,开发校本教材,实施三阶段、108周、35个主题的“百周养成﹒终身德育”方案,提高课程平台结构与功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课程育人的基石作用;通过实习实训、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教育等实践教学项目课程思政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挥实践育人的内化作用;通过建立孝亲感恩主题教育等典型活动矩阵,发挥活动育人的养成作用;通过细化“四自管理”的方法手段,发挥管理育人的升华作用。通过“四导一服务”导师制、家校联系百千万工程等项目,实施全员育人;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手段,以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和文明修身素质拓展评价体系为基础,实施全方位育人;通过建立课程思政的大课程观,完善课程平台结构,提高育人功能针对性,实施全课程育人。教学成果学校自建校以来,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丰硕。目前已建成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教育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骨干专业 2 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 2 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市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3个,省级示范专业 2 个,省市课题立项 122 个。荣获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3个,二等奖 3 个,省级校园文化建设成果2项,并获批省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首批福建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示范项目”。人才培养质量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近年来学生技能竞赛屡创佳绩,在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连续三年荣获团体二等奖,团体总分位列同类院校前五,近三年在厦门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团体总分位列前二。2018年-2019学年, 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人数最多,双师素质教师人数位居全市/全省第一。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级金奖2项,获得全国机械行业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5项,获得 第九届全国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铜奖。根据福建省评估中心发布的《福建省普通高校发展潜力检测报告》显示:近三年在全省一般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潜力排名中“人才培养”指标位居民办院校前三,综合排名前十。校企合作我校致力于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基地,为培养大国工匠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建立“校企合作地图”,努力探索“学校办在软件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办学模式,推进校企深度融合项目,形成一定的特色。“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与国内领先的IT高等教育服务提供者、中国最大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共建;“大数据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产教融合龙头企业“华晟经世集团”共建,与厦门泛钛共建室内设计专业、与国科信息、招商银行共建智慧校园。开展厦门市人社局“企校合作学徒制”项目,为宏发集团、美科等企业提供员工技能培训,规模全市第一。实现“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工科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建设工程管理、广告艺术设计等9个专业分别对接福建省“土木工程建筑行业协会”、福建省“工业设计协会”等九家省市级行业协会,实现政校企“跨界融合”,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实现精准对接;与魔番(厦门)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画江湖》数字传媒产业学院、与“厦门名鞋库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电子商务”专业、与“京东智慧物流”共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与“北华博鳌体育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开展订单班合作、与“厦门佰翔酒店”共建厦门市“现代学徒制”,与“厦门众冠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共建“市场营销”菁英班,积极推进校企办学机制和人才对接机制。 创新就业学校实施“校—院—班”的三级联动机制,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学校就业率,连续五年学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自主创业率2%左右。通过职业规划大赛、简历大赛、创业训练营、创业模拟实训平台等多种形式的创业就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我校毕业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对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由专人负责帮扶工作,并建立“一人一档”的工作台账,帮助此类学生最终走上适合的工作岗位。 “兴才智谷”是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秉承“以创业促就业、以创新促发展”的理念,集创业、办公、生活、休闲于一体,为大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办事服务平台,提供包括创业启动资金、风投基金、小额贷款、创业补贴、税收优惠等“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近三年,兴才智谷入驻项目累计58个,带动就业人数115人;创新创业项目荣获国家、省、市级大赛金、银、铜奖30多项。2018年以来,“兴才智谷”获得“福建省级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生创业驿站”“厦门市级众创空间”“厦门市创业大本营”“厦门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诸多荣誉。
  • 学校简介办学历史及定位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于200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福建省体育局举办,教育教学业务由福建省教育厅管理,是福建省内唯一一所省属公办体育高等职业院校,承担为体育行业、健康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同时根据省体育局的要求为大院内六个省运动管理中心优秀运动队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学校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毗邻省奥体中心,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的福建省体育工作大队。学校是全国体育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专业委员会主持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副主席单位,并承担全国体育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的日常工作;是福建省体育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等培训基地和全国初级教练员岗位培训考试考点,设有国家体育总局授牌的“运动员职业指导工作室”。福建省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依托学校开展工作。办学条件学校环境优美,拥有标准田径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篮球馆、排球馆、武术馆等13个全国一流的专业运动场馆和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语音室、实验室、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体能训练中心、医疗康复中心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办学条件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满足专业训练和职业教育的需要。办学规模学校设有运动系、社会体育系、体育管理系、体育保健系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公共基础课教育部、成人教学部等7个教学单位,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000余人。设有运动训练、社会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体育运营与管理、高尔夫球运动与管理、体育保健与康复、康复治疗技术、体育教育、运动数据分析、体能训练和运动健康指导等12个专业,以及户外运动、游泳指导救助、体育培训推广、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多个专业方向。学校在三明、漳州等地设有6个教学点,已和永春县人民政府合作启动永春白鹤拳学院(二级学院,位于永春县)建设,和厦门路桥体育产业集团合作共建厦门路桥海上运动学院(二级学院,位于厦门市湖里区,于2021年开始招生)。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20多人。有全国体育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1人,省级创业导师2人,曾获全国以上体育赛事冠军的教师10余人。多位教师具有赴国外开展赛事执裁、训练指导、体育推广等工作经历。教师在全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教师技能赛、福建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等多个教学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学校结合专业建设,还聘请了一批国家级教练、世界冠军等高水平专业人才为兼职教师,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主动对接体育行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积极创新体育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现建有省级精品专业1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财政支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点培训项目等改革项目各1个。学生职业技能扎实,在全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学生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得团体一等奖7项、二等奖18项及个人一等奖17项、二等奖20多项,综合成绩位居全国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招生质量逐年提高,近三年文、理科体育类文化课平均分明显高于同类本科投档分。学生就业状况良好,就业率明显高于我省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毕业生已经成为我省体育服务业发展的生力军。注重学历提升工作,学校与集美大学自2013年起联合开展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自考“专本衔接”工作,近300名学生先后获取了集美大学自考本科学历。教研科研学校以担任全国体育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专业委员会主持单位及秘书处驻点单位为平台,积极开展体育职业教育教研科研工作,在全国体育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受全国体育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牵头组织完成了全国高等职业学校体育类11个专业教学标准的制(修)定和体育行业职业教育体能训练指导、运动康复指导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近年来教职工共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5项、厅局级课题89项,主持或参与编写出版教材21部。为促进凸显学校专业特色的“体医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校成立了运动康复科研中心和体医融合运动康复技能名师工作室。2020年,学校2项教学成果分别荣获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社会服务学校充分发挥福建省体育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等培训基地和福建省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功能,面向社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技能培训,每年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约3600人次。以“运动员职业指导工作室”为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展运动员职业转型项目“繁星计划”,面向全国退役运动员开展职业培训,促进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转型。依托体育场馆设施及人力资源优势,积极承办福建省两岸高校师生羽毛球邀请赛、省运动会(大学生部)乒乓球赛、全省高校“校长杯”乒乓球选拔赛、省直机关青年体能挑战赛等大型体育赛事,主动开展“八段锦”工间操进省直机关单位、科学健身进社区等群众健身指导,持续为福州大型体育赛事提供志愿服务,打造“党建引领体育惠民”党建特色品牌,努力发挥学校服务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的功能。所获业绩近些年来,学校在办学实践中获得长足进步。曾荣获“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福建省直机关第十一届文明单位”、“福建省第十二届文明学校”、“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第十四届福建省直机关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2017年12月,学校在当年全省14所参评高职院校中以总分(并列)第一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福建省高职院校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校于2015年被推选为全国体育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专业委员会主持单位,自2018年起还承担了全国体育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的日常工作,并于当年被选为全国职业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副主席单位。学校领导及内设机构(一)现任学校领导党委书记:邹志红 党委委员、副院长:沈振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陈三平副院长:杨志彬(二)内设机构党政管理机构:办公室、党委工作部、组织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后勤处、场馆管理与保卫处、财务核算中心、监察审计处、工会、团委教学机构:运动系、社会体育系、体育管理系、体育保健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公共基础课教育部、成人教学部教学辅助机构:计算机与电教中心、图书馆、实验实训中心在改革中求发展,在特色中求提升。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确立了“立足体育、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的办学定位和“以体育技术技能为核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社会体育需求为目标,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办学模式。在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育产业和建设健康中国的政策指引下,学校将充分发挥行业和地区优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建专业品牌和学校特色,努力建设成为在全省体育院校中最具特色、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争创一流的示范性现代体育高职院校。
  • 武夷学院南平市顺昌县
    学校简介●历史沿革:武夷学院是教育部于2007年3月19日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8月12日的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62年1月,在福州师范学院并入的基础上组建南平师范学院。1963年9月,学校与厦门、泉州等几所院校合并组建福建第二师范学院。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内涵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开放办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总体定位: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发展目标定位: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定位:以茶学、旅游管理、艺术学为特色,积极培育新型工科,努力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闽北、服务福建、面向全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校训:涵养穷索,致知力行●学校精神: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美丽校园:学校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坐落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四通八达,特别是合福高铁开通后,仅需1小时即可到达福州,3小时即可到达厦门、上海、南京、合肥、长沙等沿海中心城市和内陆城市,6小时到达首都北京,学校对外发展的空间半径得到有效缩小,办学区位优势不断凸显。校园占地面积3000亩,依山傍水,湖光山色,鸟语花香,四季如画,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学校为福建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办学条件:现有校舍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7亿元,图书馆藏书260.7万册(含电子图书111.7万册),建立了期刊、报纸全文数据库、硕博论文数据库、知识视频数据库、电子图书等中外文本地镜像站点,有力提升服务教学科研水平。各类教学、生活、运动等设施齐全,人文化、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的现代校园初见雏形。● 办学规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5余万人。设有茶与食品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旅游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商学院、海峡成功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玉山健康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课教学部等15个教学院(部);45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招生,并面向南平地区招收公费师范生。● 办学特色:根据应用型办学定位,结合区域特色,积极培育并初步形成具有闽北地域特色的办学特色。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学科(含应用型)8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一流专业10个;中国社科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武夷茶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竹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特色创新平台25个;获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500余项;获批福建省2011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朱子学研究中心入选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荣获福建省高校优秀社科研究基地;朱子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入选福建省首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闽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落户学校并入选福建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共党史读书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入选福建省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师资力量:学校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大力开展应用型教师培养,加强与企业互聘“双师双能型”教师。我校现有教职员工1100余名,专任教师800余名,外聘教师200余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51.69%,具有硕博学位教师占92.37%;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高层次人才10余名,省级高层次人才80余名(100余人次)。此外,130余名院士、“长江学者”、“闽江学者”和知名专家聘为学校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多国文教专家在校任教。多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产教融合:学校为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高校、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围绕闽北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瞄准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服务南平千亿食品产业的生态食品专业群、服务南平旅游千亿产业的旅游养生专业群、服务南平千亿竹产业及生物工程重点发展产业的生物资源利用专业群、服务南平机电制造千亿产业的智能控制专业群、服务南平文化创意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专业群和服务武夷新区、延平新城、新农村建设的智慧城镇建设专业群等6大专业集群。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项目共担、互惠多赢”的原则,学校充分发挥董事会在校企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建设重融合的产业学院,与福建圣农集团合作共建圣农食品学院、与福建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太阳电缆学院、与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中旅学院、与武夷山市政府共建朱子文化学院、与台湾中华海峡两岸教科文交流学会共建玉山健康管理学院、与香江集团等大型茶企通过2011协同创新项目共建武夷山茶学院、与福建省恒邦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共建跨境电商产业学院。● 创新创业:学校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省级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示范建设院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首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首批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落户学校;学校是首批列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之一,“武夷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入选首批“福建省青年创业示范园区”,“武夷学院·智谷”产教融合教育实践基地入选福建省产教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福建省建筑结构大赛、福建省机械创新大赛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奖项900余项;在福建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等次和数量居全省高校前列。校内注册备案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已有180多支,培育学生创业示范店50余家,带动直接就业人数500余人。● 社会服务:学校紧紧围绕南平市绿色发展行动纲要和七大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武夷学院服务南平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立足“大武夷”县域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一县一特色、对接有重点”的原则,实施与“大武夷”经济圈15个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协同合作计划,在智力支撑、科技服务等方面成果丰硕:校地携手建成了“福建省生态与健康重点实验室”、“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平台”、“闽北科技研究院竹产业研究分院”等创新平台;配合南平市新农村建设、武夷山市实施武夷山市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等,组织师资深入企事业单位、行业一线、乡镇农村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年均受众达3万余人次。选派180余名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服务闽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开放合作:学校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也是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推广中心。2020年获得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十年来,已有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南非、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等近40个国家400多名留学生来校进行长期或短期学习;首批到校的南非自由省留学生已有60余人顺利通过汉语4级考试进入专业学习后已毕业;我校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和福建省政府奖学金的来华留学生陆续毕业后,或回国就业,或进入硕博士研究生在中国继续深造学习;与马来西亚砂拉越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交换生项目;承接国际友人、海外华裔及香港、台湾、澳门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游学班、中华才艺培训班、文化体验班等活动人数达12000余人次。不断深化闽台交流合作,与台湾20余所高校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积极提升闽台合作“3+1”办学水平,并在全国率先创新闽台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4+0”办学新模式,吸纳台湾优质教育资源共育应用型人才。学校获批“闽台职工交流基地”。● 校园文化:学校入选福建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较好地发挥了校园文化活动对学风建设的推动作用。学校形成了以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文化大讲坛、社团文化节为主要平台,涵盖跨学科讲座、创意大赛、创业大赛、DV大赛等载体活动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校园文化项目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省大学生艺术节、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等活动中获佳绩,学校拥有各种学生社团60余个,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传朱子理学、做武夷文章”入选全国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朱子拜师礼”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校荣誉:学校荣获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福建省职工职业道德标兵单位”“福建省文明校园”“福建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水利风景区”等荣誉称号。
  • 学校简介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A档)建设单位、全国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福建省文明校园,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商旅文创相结合,以信息技术和闽台合作为特色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由福建省教育厅进行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学校现有位于福建省省会的福州市区的龙腰校区、杜园校区以及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国际旅游岛的占地1100亩的平潭新校区。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源于1906年创办的福建官立商业学堂和福州青年会书院,2003年2月由福建电子工业学校、福建工程学校、福建省商业学校等3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合并升格成立,已有一百多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培养了9万多名毕业生,校友遍布海内外,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唐仲璋、郑作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名誉校长陈良惠等知名校友。1996年5月21日,习近平同志(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曾在学校合并前身之一的福建省商业学校九十周年校庆之际,为学校题词:“办出特色 再创辉煌”,成为学校坚持内涵特色发展的重要指南。近年来,学校以服务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赶超、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为己任,明确“立足福建、融入平潭、服务两岸、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定位,提出“服务国家战略,学校办到实验区;服务区域发展,专业建在产业链;服务学生成长,课程融入岗位群”的办学思路,凝炼“百年老校,一路向海;院士领衔,人人出彩”的福信文化,坚持“传承菁华、开放包容、知行合一、协同创新”的学校精神和“厚德强能”校训,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一所“人才培养全国一流、社会服务成效显著、两岸交流合作典范”的高职院校,引领福建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学校先后入选全国职业院校育人成效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服务贡献典型学校60强、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100强、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100强。学校现有教职工620人,其中专任教师515人。目前,有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个国家级职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黄炎培“杰出教师奖”获得者,9名福建省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7名省级教学名师,8个省级教学团队,9名省级专业带头人,省级劳模工作室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个,5名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4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选,还有100多人次在各级行指委及协会、学会任职。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冰山”模型人才培养理念,创建“知识、技能、素质”三位并重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还率先开展“实务专题制作”研究与实施,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目前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7324人(其中外国留学生44人)、成人专科在校生3333人。毕业生当年度就业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其中,2021届毕业生升学率占比32.88%,自主创业占比1.08%,参军入伍占比3.08%。截至2022年3月,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上共有4500多人次获奖,其中,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7项、二等奖38项、三等奖52项;连续十三年蝉联福建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团体总分一等奖;在近三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高职)”中位列福建省第1名、全国前列。在福建省第十三、十四、十五届大学生运动会上,分别荣获高职高专组团体总分第二、第一和一等奖,在第十六届省大运会上获得团体和个人冠军3项、亚军10项、季军8项的优异成绩。学校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与美国通用电气(GE)、苹果公司、中国联通、阿里巴巴、新大陆集团、富士康、京东方、神州数码、永辉集团、360等国际、国内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产学研合作企业总数达440多家,校企联合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共同建设、完善并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群,建有校内实训基地28个、校外实训基地380多个,其中,有4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24个省级重点建设实训基地(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示范性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技能竞赛基地等)。学校现设有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商贸管理学院、数字产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学部、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44个办学专业。其中,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和央财支持专业5个、国家高水平高职专业(群)1个、省级高水平高职专业(群)2个,教育部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和全国示范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和示范(精品)专业14个,以及省级“二元制”、创新创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中高职衔接、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产教融合示范等改革试点项目专业(群)25个,校级重点(特色)专业28个。现有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省级精品课程22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0门、创新创业课程3门,还荣获全国教学能力比赛(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以及1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学校坚持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牵头成立福建省信息产业教育集团、福建省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教育集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福建省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等。在办学机制创新上,先后与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福建信息新大陆学院”,探索“混合制”办学模式;与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共建“大唐终身教育学院”,探索购买服务的合作办学模式;与福建信创公司联合打造信创产业学院,与青创未来集团联合打造中小企业经营产业学院,通过购买服务、联合办学形式成立校企紧密融合型的实体性数字产业学院,不断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机制;牵头成立平潭综合实验区职业院校联盟,积极探索对平潭职业中专学校的全面托管;与宁夏工业职业学院开展闽宁台职业院校对口协作帮扶共建等。近年来,学校入选福建省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示范院校、3个省级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试点项目、1个福建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开展了大量的院校教育技术交流、学术科研交流、人员培训、学历提升、技术服务和技能鉴定工作,并与行业企业共建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2021年,克服疫情挑战,全年完成各类非学历培训服务共计119116人日,培训服务到款额1014.38万元,新增福建省“八闽工匠学堂合作院校”技能培训基地、福建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地、福建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省级培训基地、福建省公务员培训基地、福建省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等5个省级培训基地。学校共申报23个1+X证书试点项目,审批人数1339人。近年来,教职工共有338个市厅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立项,拥有122项授权专利成果。学校致力打造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先行校,与台湾地区高校、企业在职业教育上开展深度交流合作,注重项目推进、双向交流、融合发展,取得丰硕成果。2007年以来,承办首届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校长论坛、第四届海峡两岸应用技术类大学校长论坛等多个论坛;与20所台湾技职院校建立“姊妹校”关系;2018年以来,聘请24名台湾全职或兼职教师;借助台湾师范大学力量,引入全球学习与测评发展中心(GLAD)的双师专业英文教学培训、PVQC认证(学生)两个考试认证中心项目;引进Moldex3d模流分析认证证书。作为全省首所成批次赴台交流学习的高职院校,共有495名师生赴台交流学习。2019年,台湾地区来校交流人员达300多人,其中首次来大陆的青年学生有140多名。2020年获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专科生资格,成为福建省第一所获得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专科生备案的公办高职院校。学校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拓宽国际合作办学视野,取得国际交流合作的良好成效。近年来,引进Autodesk国际认证考证中心资源和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LCCI国际职业认证课程与考试项目;与新加坡淡马锡国际基金会、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国际联合举办职业教育培训项目;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开展校际合作交流;与马耳他国立旅游学院联合开展旅游类人才培养和平潭国际旅游岛产业技术服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入选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智能制造领域试点专业;与马来西亚沙巴大学合作,完成两批20位攻读马来西亚沙巴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选派;与泰国因他猜商业学院、清莱职业学院共建中泰国际学院和我校海外分校暨泰中国际学院,与泰国乌隆他尼职业学院共同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招收四届泰国留学生和1期短期研习生,2018级19名留学生已毕业,取得中泰双大专文凭。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