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西:2023年高考补报名将于2月21日至24日17:30进行
2023-02-2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我区2023年高考补报名将于2月21日至24日17:30进行,区外协调回我区报考的广西户籍考生、参加退役军人高职单招的考生以及其他因故没能在2022年10月报名的考生,可于2月21日至24日17:30进行补报名和现场确认,逾期不再办理补报名和确认。补报名考生不得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类专业全区统一考试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类专业全区统一考试。

补报名方式:通过电脑端或手机端补报名

考生可选择电脑端或手机端两种路径进行补报名。

电脑端补报名方式:考生登录“广西招生考试院”网站(https://www.gxeea.cn,下同),点击“系统导航→考试报名2023年高考网上报名系统”进行补报名。

手机端补报名方式:考生使用手机在相应手机应用商店搜索“广西普通高考信息管理平台”APP进行下载安装,并登录APP进行补报名。如果因为手机版本等原因无法顺利完成手机端补报名,可使用电脑端继续完成补报名。

所有考试科目需在补报名时一并进行缴费(只报考退役军人高职单招的考生不需缴费),未进行网上缴费的考生不能参加现场确认。如未完成现场确认程序,则补报名无效。

现场确认:交验相应证明材料

补报名考生须在上述规定时间内到相应报名站交验身份证明材料和学历、学力证明材料、残疾人员申请合理便利证明材料、有关加分资格证明材料和专项计划资格的证明材料等。

补报名退役军人高职单招的考生,除交验本人户口本、有效居民身份证外,还需提供退役军人证(转业证、退伍证等)或优待证。参加退役军人高职单招的考生免文化素质考试,但须参加招生院校组织的职业适应性测试,测试成绩作为录取依据。招生院校名单将于3月中旬在“广西招生考试院”网站公布,请考生密切关注相关信息。

重要提醒

补报名考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按教育部规定,报名信息上报后任何人均不能以任何理由更改,因此,严禁在高考报名后至大学入学报到前,以个人理由更改姓名、更改民族或更改出生日期(变更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对于高考报名结束后因个人原因要求更改姓名、民族、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报考科目等信息的,一律不予受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招生考试院

2023年2月21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广西制造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2020年4月10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20年5月11日通过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建设和管理,是全区第一所制造类高等职业学院。学院地处南宁教育园区西片区即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校园占地面积800多亩,规划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规划总投资18.0亿元。目前,学院已完成投资10亿元,建成教舍、实训厂房、公寓、学生食堂、运动场、图书馆等主体功能建筑25万平方米,基本建成教学、运动、实训、住宿、行政、活动等六个功能区,具备6000名在校生规模的办学能力。招生主要途径有单独招生、对口中职和普高招生。学院中长期办学规划:2022年在校生规模达5000人;2025年在校生规模达10000人;2030年在校生规模达20000人。校园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将建筑设计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个求学成才的好地方。学院所在处有贵(阳)南(宁)高铁经过,将建设有南宁北站、南宁市地铁二号线延长线,设有公交专线抵达,交通便利。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学院招生办学各项工作中,主动适应中国制造“2025”、广西“14+10”、“打造广西九张创新名片”等国家、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坚持农业院校姓“农”的办学特色,把培养农业、农机(制造)类行业企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通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紧紧围绕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为广西“三农”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广西“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学院专业设置与服务面向以农业与环境、农业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电子电气、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和主体,不断拓展面向财经商贸、文化教育、社会服务等行业领域。目前,设立有农业与环境工程学院、农业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财经商贸管理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开设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机电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农业装备应用技术、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与管理、软件技术、网络规划与优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大数据与会计、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无人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3D打印技术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多轴加工技术方向)、工业机器人技术(安装与维护方向)、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车辆鉴定与评估方向)、软件技术(前端开发方向)、软件技术(前端开发方向)、信息安全与管理(安全运维)、电子商务(运营分析方向)、电子商务(网店美工方向)、电子商务(新媒体营销方向)等27个专业(方向)。目前学院拥有专任教师155名,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50多人,聘请了区内外制造类行业企业领域享有较高声望的区内外职教28名专家、教授,担任学院客座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学院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和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地理优势,积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办学”、“工学交替”、“引企入校”等方式,深化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努力培养以制造类为主的行业企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学院已与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富士康鸿准公司、纬创资通、立信门富士纺织机械(中山)有限公司、厦门优优汇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广西三汇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广州上止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等60多家公司合作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实践基地,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培养和造就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生就业前景广阔,就业渠道稳定。学院确立“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拓展东盟”的办学定位,秉承“修德练技,创业报国”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强校”的办学思路,以“新起点、高标准、严规矩、赶上队”为工作要求,积极构建中高职衔接、专升本衔接等一体化办学模式,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努力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力争通过5年的建设,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在国内达到规模中等、特色鲜明、质量上等、持续发展,综合办学水平并基本赶上广西中等高职院校。
  • 学校简介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6年,1960-1962年升格为柳州铁道学院,举办本科教育,2003年举办高职教育,2008年获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10年获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3年获广西特色高校,2014年成为首批广西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改革试点单位,2019年入选“广西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立项单位。学校秉承“明德砺志 求知笃行”的校训和“艰苦奋斗,虚心善学,实干创新,勇于攀登”的精神,形成了“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以岗导学,服务基层”办学特色。建校65年来为我国铁路现代化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13万多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学校先后培养出“共和国铁路楷模”侯树德、全路首席技师李桂平等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被誉为中国西南地区铁路行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摇篮。学校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28万多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1.8万元,全日制在校学生1.6万人。现有专任教师644人,硕士学位及以上373人,副高及以上224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等6人;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广西高职唯一),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和省部级教学团队等5个;省部级以上各级各类名师、学者32人。学校设有10个二级学院,招生专业35个,六大专业群,覆盖了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其中,国家示范专业点2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1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骨干专业5个、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虚拟仿真中心1个(广西唯一),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5个,广西示范(建设)实训基地6个,广西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6个,自治区职业教育专业研究基地2个,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5本,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项,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中央电教馆精品课14门,省级教学资源库3个,省级在线精品课程3门。学校是教育部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等铁路企业的定点培训单位,学校积极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成立了17个工程中心,获省部级众创空间1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授权专利537项,横向技术服务70余项,为企业生产经营创收8000多万元。学校基于“育训并举”,构建了“三阶段·联盟型·标准化”高铁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15个精品培训项目,面向企业职工和社会人员,组织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以上,成为西南地区职业教育培训的新标杆。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号召,向泰国输出4个专业的专业标准、实训室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为泰国轨道交通专业职业教育提供了柳铁方案。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新使命、展现新气象、奋力新作为、开启新征程,书写新时代职业教育新的篇章,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学校而努力奋斗!
  • 广西演艺职业学院南宁市兴宁区
    学校简介一、历史沿革:2004年6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广西演艺职业学院成立,同年秋季开始招生,校址在南宁市长堽路二里,广西文化艺术干部培训学校内。学院举办者为深圳市中时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广西艺术学校。2008年8月,广西演艺职业学院迁入南宁市长堽路四里,原武警指挥学院内。2010年8月,广西演艺职业学院迁入南宁市江南区明阳工业园区明阳四路10号。2015年12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广西演艺职业学院举办者之一的广西艺术学校退出,深圳市中时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学院唯一举办者。2018年9月,学院在校生突破11000人,正式成为万人大学。2019年9月,学校在校生突破15000人;我校与扶绥县人民政府正式签订广西演艺职业学院空港校区项目合同书,占地面积1078亩的空港新校区建设正式拉开帷幕,标志着我校启动办学层次(本科)建设。2020年底,学校在校生突破20000人,学校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办学质量稳步提升。二、学校概况广西演艺职业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坐落在自治区首府、联合国世界人居奖魅力城市——南宁市。学校占地面积1398亩,明阳校区320亩,空港校区1078亩(在建),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2021年9月,学生规模达22000人。学校交通便利,环境优雅,人杰地灵,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之地。三、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特色学科 产学结合 行业一流学校以深厚的特色文化底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展开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创业天地。这是十七年的脚踏实地办学凝聚出来的智慧,是我校逐步形成的办学定位及发展策略!通过表演艺术和艺术设计的特色学科建设,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资源优势,从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办成广西艺术类行业一流学科。育人思想:志存高远 务实拼搏 德艺双馨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么培养学生?中国传统育人思想把立志及理想放在重要位置,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通过脚踏实地、刻苦努力地学习及不断拼搏,结合德育教育,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我们以每位学生的学业、就业、成才为己任,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人格的完善、能力的发展、潜能的开发融为一体,按社会的要求,使学生能迅速适应和融入未来社会。校训: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它所内含的价值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并且转化为人们追求知识、尊重知识、创新知识的不竭动力。因此人们的生活也不断的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地丰富多彩,知识的存在是对人类进步的讴歌。四、院系设置目前,学校设有表演艺术学院、艺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预科学院、国际学院等多个二级学院,开设有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播音与主持、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40多个专业及方向。
  • 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市西乡塘区
    学校简介广西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培养广西少数民族党政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而建立的一所综合性民族高等学府;广西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广西民族大学地处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的广西首府南宁市,有相思湖、思源湖和武鸣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600亩。校园环境幽美静谧,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人文氛围深厚浓郁,具有鲜明的壮乡民族特色和东南亚异域风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曾入选《环球人文地理》中国九所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大学之一。广西民族大学创建于1952年,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年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砥砺出“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共进、传承创新”的校风、“精益求精”的教风、“勤学躬行”的学风,凝炼出“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鲜明办学特色。广西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备受党和国家的关心和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南宁人民公园接见我校师生代表;1990年11月,江泽民总书记来校视察时称赞学校环境优美,是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2006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越南时,亲切接见了我校在越南讲学、留学的师生代表;2010年5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校考察,勉励我校师生要倍加敏于求学、学有所成、锻炼成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3年10月,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来校视察调研。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出席基层代表座谈会时亲切接见我校学生代表。广西民族大学办学基础稳步夯实,人才培养体系完整。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9857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0%以上。现建制24个教学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科学技术史);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广西一流学科,2个广西一流(培育)学科;84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2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9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广西民族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现有教职工总数2395人,其中专任教师153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6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4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74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广西八桂学者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00余人次。广西民族大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近五年获国家级科研项目148项(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47项;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3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39项;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39个,厅局级科研平台12个。《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百强报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等荣誉称号, 系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广西民族大学始终坚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广西开放开发大局,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充分发挥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作用,在泰国、老挝、印尼分别设立了孔子学院。先后为柬埔寨首相洪森及夫人文拉妮·洪森授予了文学名誉博士学位。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首相洪森,越南前国家主席陈德良,泰国诗琳通公主,老挝前总理波松等东盟国家政要都曾到校参观访问。学校与22个国家、地区的176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至今已累计招收来自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余名留学生,派出近1.7万名学生赴外留学。广西民族大学桃李满园、芬芳天下。建校以来培养出了众多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知名企业家,还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莫振高、“南沙守礁第一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龚允冲等一大批扎根基层、造福一方的毕业生,累计为国家输送了30余万名民族精英和国家栋梁。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务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良好品格,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广西民族大学各项工作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文明单位、全区高校毕业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等荣誉称号。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需要新作为。广西民族大学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视察广西时的重要指示,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着眼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新时代高等院校的五大基本职能,聚焦聚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 广西大学南宁市西乡塘区
    学校简介八桂之南、边海之交、邕江之畔、绿城之中。广西大学坐落于风景如画的广西首府南宁,是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是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部区合建”高校。 广西大学1928年成立于梧州,1939年成为国立广西大学。1950年与南宁师范学院合并,1951年与西江学院本科部合并。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广西大学校名。同年,广西大学农学院成为独立建制的广西农学院。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广西大学师生、学科专业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地区的19所高校,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1958年,毛主席批准广西大学恢复重建。1961年,广西工学院和广西科技学院并入广西大学。1962年,广西林学院并入广西农学院。1970年,广西劳动大学并入广西农学院。1992年,广西农学院更名为广西农业大学。1997年,广西大学与广西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 广西大学首开广西高等教育之先河,首任校长是被誉为教育界“北蔡南马”和“一代宗师”的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马君武博士。抗战时期,李四光、陈望道、陈寅恪、李达、王力、千家驹、梁漱溟、卢鹤绂、陈焕镛、施汝为、汪振儒、李运华、刘仙洲、纪育沣、熊得山、张映南、张志让、盛成、焦菊隐等一批名家曾在这里任教,其时人才荟萃,学科兴盛,是当时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1997年两校合并以及进入“211工程”,使广西大学踏上了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学校改革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顺利完成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工程学、材料科学、农学、植物与动物学、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和生物与生化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成为“部区合建”高校,入选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工作50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自治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等,学校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在九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广西大学秉持“保卫中华,发达广西”的办学宗旨和“勤恳朴诚”的校训,积累和沉淀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西大精神。 学校占地面积2.13万余亩,其中广西亚热带农科新城(农林动科研教学实验基地)占地1.69万亩,校舍总建筑面积20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28.5亿元,馆藏纸质文献总量416万册(含学院资料室),电子书刊366万册,电子期刊5.7万种,中外文数据库206个。学科门类齐全,哲、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门类,2021年招生本科专业67个,其中37个专业按15个大类招生。下设26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6469人、全日制研究生13071人,非全日制研究生2119人,攻读学历的留学生及港澳台生977人,各类在读继续教育学生63743人。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3424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8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93人,专任教师1933人。现有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2个“部区合建”一流学科群,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广西一流学科,2个广西一流(培育)学科,13个广西特色优势重点学科,20个广西重点学科,2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和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良种培育中心、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我校与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的273所高校及学术机构签署了学术合作交流协议,与东盟十国90所高校及学术机构合作交流密切。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教学发展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2007年至今共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共81项,获得项目数居国家“211工程”高校前列。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48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实验教学中心2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1门,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含培育项目)10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6门,15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赵艳林教授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校连续16年获得“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称号。广西大学KAB创业俱乐部荣膺全国十佳。在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一等奖,并捧得“优胜杯”,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全国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7项,在第二届全国农科学子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第十三届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等一系列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在2021年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一等奖3项。九十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50多万名各类人才,其中李林、党鸿辛、陈太一、沈善炯、卢鹤绂、文圣常、施汝为、韩斌等8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武、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蓝天立等一大批校友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 学校着力提高教师水平和质量,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造就了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其中,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人选6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34人。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努力服务社会,产生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其中,王丕建教授在牛、猪杂交改良研究上成就显著,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85年获首届世界水牛会议“科学先驱者”奖;张先程研究员主持的“籼型杂交水稻”项目获1981年国家特等发明奖;卢克焕教授(第二完成人)承担的“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黄日波教授主持的“高活力a-乙酰乳酸脱羧酶的研制与应用”项目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双飞教授主持的“造纸与发酵典型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和“大型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及纸浆无元素氯漂白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分别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郑皆连院士领衔的“大跨拱桥关键技术研究团队”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团队奖牌,主持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第16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获第36届国际桥梁大会(IBC)最高奖——乔治•理查德森奖。此外,2006年以来,学校还获得教育部等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1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广西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3项。学校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凸显服务亚热带特色资源保护利用与产业升级、服务面向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南海及北部湾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服务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和团结进步的办学特色和科研优势,推进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大批成果转化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广西大学的发展得到中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1998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广西大学题词:“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团结奋斗 努力办好广西大学”;2018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到广西大学视察慰问;贾庆林、宋平、尉健行、李岚清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到广西大学视察,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到校指导工作、解决问题。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批准印发《广西大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广西大学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和《“部区合建”广西大学实施方案》,与教育部签署《教育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部区合建”广西大学的协议》,学校进入了以“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为主要目标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及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发达广西,复兴中华”的办学宗旨,紧紧抓住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和国家推进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新机遇,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创新创造、奋勇争先、全面一流”的广西大学“双一流”精神,以人才和学科两个轮子为驱动,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战略,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科技攻关和社会服务,完善民生保障和服务支撑体系,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全面一流,为建设不负当年、奋进新时代的好大学而不懈奋斗,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