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四川: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结束656名考生直通选拔高校
2010-07-1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记者从录取场获悉,今年我省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日前顺利结束。全省共有656名符合高校自主选拔条件、经公示合格的考生已顺利通过高校审录。其中,省内四川大学等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录取355人。

  据悉,今年在川进行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的高校共43所,录取考生656人。其中,我省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4所部属高校共招生录取355人,分别为四川大学36人(理工类26人、文史类10人)、电子科技大学125人(理工类)、西南财经大学113人(理工类66人、文史类47人)、西南交通大学81人(文史类2人、理工类79人)。

  据录取场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更好地服务高校,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今年我省对自主选拔测试合格对象单独设置了志愿表,录取也安排在提前批次结束后、本科第一批开始前单独进行。在投档时,省教育考试院严格选拔程序和标准,对符合高校成绩要求、高考成绩不低于本一批次省控分数线且经公示的考生的电子档案投放给学校,供学校审录。

  据了解,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战略的组成部分,是高校招生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选拔新机制的有益尝试。其选拔的对象一般为学科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创新能力强,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表现和才能以及发展潜质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凡参加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考生,需经过材料申请、文化测试、综合面试等层层考核,最终由高校根据学校办学要求和考生水平,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比例确定合格考生名单。所有合格考生均须在省、市、县级招办和考生所在中学分别进行不少于两周的公示,然后再报送至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进行集中公示。经公示合格,符合招生规定和高校要求,并单独填报了高校志愿的考生,方可参加投档录取。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民办四川天一学院创建于1991年,1994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计[1994]44号文)批准为独立设置的全日制专科层次的高等学校,定名为“民办四川天一学院”,当年秋季开始招生,成为全国首批(7所)、西南地区第一所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序列的民办高校。 2000年1月,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学院获得独立举办成人教育资格,是全省开展继续教育最早的民办高校。同年,学院获得在校生“专升本”资格,并与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宜宾学院等院校合作,开始为品学兼优的专科学生提供进入本科学习的机会。 2004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全省首批(42所)实施学分制改革试点院校,是16所高职高专中唯一的一所民办高校。 2007年,经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批准,学院成为“高职专科与自考本科衔接试点院校”,并与四川大学合作,成教学生通过三年的大专+本科套读,成绩合格可获得四川大学自考本科文凭。 2008年12月,顺利通过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全省第一批按照教育部新的评估方案开展评估工作的高职高专院校。 2012年,学院招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办学规模首次突破万人。 2014年,学院成功入选四川省第三批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分制改革试点高校。 2015年,学院被四川省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委员会和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列为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的高职院校,首次实施单独招生,设立市场营销、工程造价、航空服务、会计电算化、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文秘等六个专业为单招专业。2016年学院单招位居同类院校前列。 2015年9月,学院被四川省教育厅列为首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致力于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机制和制度。 2016年,学院正式启动升格本科院校工作。 2018年,学院被纳入四川省“十三五”本科院校设置规划。2019年,学院入选教育部第二批“1+X"证书试点院校。2020年,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入选全省高校重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学院(培育项目)。2021年,学院“233+X”人才培养模式被认定为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在发展历程中,学院牢牢把握国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大好机遇,审时度势,乘势而上,以“天阔地远、一路超凡”的精神气概,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胆识和魄力,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思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突出特色,铸就品牌,推进学院事业不断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院发展成为了一所以管理、财经、建筑、商务、软件、艺术、护理等普通专科教育为主,继续教育、国际教育为辅,多专业、多形式、多层次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民办高校。截止2020年7月,学院为社会培养输送了24届、6万余名普通专科合格毕业生,近三年,我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4%。历届毕业生以较强的职业适应性、过硬的专业技能深受用人单位青睐,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同时,学院的办学业绩与发展成就,得到了省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学院先后荣获“中国十大优秀民办高校”、“中国十佳诚信民办高校”、“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影响中国西部的十大高校品牌”、“四川省十大教育品牌”、“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先进集体”、“高校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2019定点扶贫先进省直部门(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日益提升,为学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更加有利的环境条件。二、 校区建设与基础设施 2014年9月,民办四川天一学院一期工程在德阳绵竹市二环路东88号建成并投入使用。学院占地123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其中学生宿舍面积9.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5.7 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37万余册。学院实训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校园绿化覆盖率达60%以上,有各类花草树木千余种,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景色宜人,有“鲜花校园”之美誉。 学院建设有计算机实训中心、物流实训中心、中药实训中心、文创实训中心等12个校内实训基地,同时与行业、地方多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19个。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200余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教学用计算机2600余台。三、学院体制与机构设置 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系(部)两级管理。管理部门设有三大部,即教学事务部(含教务处、科研处),学生事务部(含学生处、招生处、就业处、安全保卫处),综合事务部(含党政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后勤处);教学部门有健康产业学院、 人文与艺术设计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建筑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思政(基础)部、国际教育中心等。 学院党委注重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确保了学院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学院教代会、工会、团委、学生会等群团组织机构健全,在民主管理、社会服务和各项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办学规模与专业设置 截止2021年5月,学院有全日制普通专科在校学生达10000余人。紧密围绕四川深入推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治蜀兴川和成德眉资同城化的发展战略,共开设有艺术设计、护理、医学美容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中药学、市场营销等43个专业,主要涵盖电子与信息、医药卫生、旅游、财经商贸等9个专业大类。学院专科学制为全日制三年,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本专业相关课程学分,经审核后准予毕业。凡在三年中未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可延长学习期限,最长为两年;凡未达到毕业条件的学生,按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处理。推行“双证书”(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在校读书学习与毕业就业“无缝对接”。各专业教学始终坚持强化“素质、知识和能力”,培养以“能做、能说、能合作”为主要特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素质培养过程中,以“培育健康人格、展现高雅品味”为导向,为学生职业生涯塑造良好人格品质;在知识传授中,以“奠定能力基础,丰厚素质底蕴”为主线,让专业基础知识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能力培养中,既要让“三能”思想在课堂教学、素质拓展及校内外实训实习中加以融会贯通,又要使学生基本技能得到切实提升。近年来,学院为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创业能力打下了扎实基础。五、师资队伍与教学科研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学院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以“尚德、敬业、自律、奉献”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坚持强化教师形象检查,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大力引进副高以上职称、研究生学历的高级专业人才,师资队伍结构得以较大改善,整体素质逐步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学院建立了教学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制度,大力宣传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先进事迹,组织青年教师观摩教学名师的课程教学,激励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发展。 2008 年 12 月,学院通过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四川省第一批按照教育部新的评估方案开展评估工作的高职院校。 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工作。2015 年,学院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国际金融等 3 个专业获得四川省教育厅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建设立项;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技术等 3 个专业获得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立项;2017 年 1 月,学院有 3 个专业获得四川希望教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特色专业建设立项。2019年立项4个校级重点专业:护理、计算机应用、建筑工程技术、艺术设计;2020年立项3个校级重点专业:软件技术、工程造价、旅游管理。在课程建设方面,2007 年《商务数学及统计》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立项,2010 年《室内设计》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立项;2017年 1 月,《小微企业筹备及开业》课程获得四川省教育厅高校首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建设立项,同时,学院有 18 门课程获得四川希望教育集团精品课程建设立项;校级精品课程立项 39 项。2019年,《陈设设计》、《人力资源管理》2门课程被四川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6门;2020年,《电子商务模拟对抗》、《国际货运代理理论与实训》2门课程被四川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在技能竞赛方面,学院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技能大赛活动。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级技能比赛获奖212项。学院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2021年科研成果丰硕。其中科研项目立项37项(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1项、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项目1项、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2021年度科研课题1项、四川省教育厅2021年全省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1项,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2021 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1项、四川绵阳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与研究中心 2021 年度科研项目1项、德阳市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1 年度项目1项、绵阳市社科联自筹经费项目1项,新药中试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四川中医药文化传承与研究中心项目1项,校级科研立项26项);公开发表论文8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主编、参编教材10部;科研成果获奖1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专利1项;科研项目结题29项(市厅级以上项目22项、校级项目7项)。 近三年来,学院科研课题立项60项,市厅级项目立项50项,获得国家专利19项,教师主编和参编教材41本,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39篇。六、办学特色与学院亮点 在发展历程中,学院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法律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注重党建工作;坚持内涵发展,注重质量兴校;坚持开放办学,开展国际合作;坚持教学督导,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坚持以学生为本,提升社会满意度;坚持人文教育,注重素质养成;坚持“三能”育人理念,培养能做、能说、能合作的实用性人才;坚持形象建设,铸造学院品牌。学院办学定位逐步清晰,办学行为日益规范,办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明德、精业、求实、创新”的校训,形成了自身办学特色和亮点: ——办学历史悠久,发展态势良好。四川天一学院是全国最早建立的民办普通高校,走过了27年艰苦办学历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披荆斩棘,一路前行,兴旺发展,办学成就显著,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日益提升,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齐备。自2014年落户德阳绵竹,校区一期工程建设日臻完善,教学楼、学生公寓、学院食堂、实训楼、图书馆、运动场等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学生公寓配有空调、电视、宽带、书桌、卫生间、热水供给系统等设施设备。校园环境优美,景观大道、花园花台、雕塑、五月花人工湖等交相辉映;校区二、三期工程整体竣工,欧式建筑、纯英伦风情打造,建有鲜花广场。——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颇丰。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学院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引进副高以上职称、研究生学历的高级专业人才,师资队伍结构得以较大改善,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学院加强科研立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建立健全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 ——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单招工作成效显著。学院十分重视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作为办学的品牌和灵魂。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院着力打造护理、商科类两大特色专业,从整体上提高专业办学水平。2015年学院首次实施单独招生,次年单招生源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院认真执行省招考委和省教育厅有关单招工作的规定,加强领导,周密部署,集中力量抓好宣传报名、资格审查、考试组织、新生录取等环节,并举办热烈隆重的单招晚会,试行单招新生提前入学教育和军训,确保了单招工作顺利圆满,取得了良好效果。 ——实训设备一流,实训楼气势恢宏。学院致力于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将实训大楼建设成为内外兼修、功能强大的校内实训中心,建成了一批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专业实验实训室。学院实训大楼一期建设项目于2016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为近13000平方米,采用英伦风格、全钢架结构、整体三层楼房建造,内装功能、专业分区、设备安装科学合理且实用性强,模拟操作、软文化建设等独具特色,它既是集团打造的院校实训室经典之作,也是学院形象的耀眼之作,成为学院标志性建筑之一。同时,第二实训大楼、第三实训楼、第四实训楼已于201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学院先后与特驱集团、剑南春集团、德阳鼎达集团公司、绵竹仁爱医院、绵竹华兴车业等企业签订协议,在学生实习、教师实践、技术服务、员工培训、人才输送等方面开展合作;与绵竹市九龙镇政府、玫瑰温泉金融小镇签订校镇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文旅名城建设。学院各教学系部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为成员,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专业建设中的重点事项,以实现专业与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学院在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中发挥了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作用。 ——实施明厨亮灶工程,创建高校标准化食堂。为提升学院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改造建设透明厨房、隔断厨房、视频厨房,学院一食堂“明厨亮灶”工程成为省级样板工程。同时,学院一食堂标准化食堂创建工作经四川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评审验收,成为“高校标准化食堂”。食堂建设成果不仅提升了师生对学院后勤餐饮服务的满意度,而且提升了省市政府对学院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 ——党建工作扎实,富有成效。学院党的组织关系直属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基层党组织健全。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学院现有740余名师生党员,设有7个党总支,4个直属党支部,学院党建工作富有成效。2016年7月,学院党委被四川希望教育集团授予“先进党委”称号。学院于2020年获得由中共四川省教育工作委员会颁发的2019年度全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称号。——校园文化育英才,技能大赛展风采。学院坚持把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在育人的全过程,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学院社团组织活跃,现有学生各类社团组织45个,经常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大赛、书画比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以及职业技能竞赛、各类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陶冶情操,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展现才华,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和全省大学生技能大赛活动,成绩斐然。通过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充分展示了学院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且通过技能大赛,构筑起了学院与用人企业之间人才交流的平台。七、发展规划与办学目标 学院秉承“明德、精业、求实、创新”校训, 落实“感恩、阳光、严谨、责任”的办学理念,坚持“品格筑基、能力铸本、创新塑魂、特色添翼”人才培养观,紧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需求,辐射四川和希望集团产业链,努力打造护理及康养、现代物流、智慧旅游、互联网+财务等优势学科专业,培养高素质一线高级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支撑区域经济及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四川一流服务型高校。八、学院标识 校标,外形是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暗寓学校的未来发展目标;五道蓝色的曲线和四道白色弧形曲线相结合,所造成的视觉差将律动的水纹表现得更为生动;“天一”两个汉字巧妙的融在蓝白曲线之间。整个色调定格为深蓝,时尚现代而不失稳重,与图形的搭配相得益彰,以达到展示学院风采、传扬学院精神的效果。 校徽,为师生员工佩戴的、中间印有标准校标、边缘印有中、英文校名简称“四川天一学院”的圆形证章。 校旗,为长方形旗帜,中间印有校徽,其颜色为蓝底白字。
  • 德阳科贸职业学院德阳市广汉市
    学校简介德阳科贸职业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统招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系教育部2019年公布的全国七所、西南唯一一所“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高职)。学院前身是四川师范大学广汉科教园区,已培养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数万人,既往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底蕴。学院围绕“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开设新兴前沿专业,是培养智能制造与控制、大数据、物联网、工业网络、现代物流等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院坐落于装备智造之都、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德阳广汉市,毗邻长江古文明发祥地三星堆,地灵人杰,天宝物华。结合地处全国唯一“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成德同城先行融合区”,紧靠“智能制造”、“大数据+”、“5G+”、“现代物流”等千亿级产业园和九个国家级院士工作站所带来的政策、资源优势,与业内百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协会展开深度合作,为科贸学院高起点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学院师资雄厚,有专任教师71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研究生49人,双师型教师11人。既有来自智能终端、智能控制、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AR/VR、智能机器人、工业网络、现代物流、消防工程技术、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休闲体育等领域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也有来自大型企业从事多年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维护等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学院党委书记李培教授,原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曾任宜宾学院常务副院长、四川省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理事长。长期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研究工作,先后荣获国家高等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被教育部授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工作者”。恢弘大气的校园、日臻完备的实验实训条件、成熟的后勤保障以及便捷发达的交通,为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工业4.0”发展亟需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保障。学院占地面积600余亩,按本科规格建设完成,是可容纳1.2万人的高标准校园。校舍建筑已完成15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有数据通信及网络安全实训室、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实训室、传感技术实训室、智能家居综合实训室、嵌入式技术实训室、物联网系统集成实训室、RFID应用实训室、大数据分析平台、物联网云平台、智能制造生产过程执行管理平台、云应用系统开发平台、智能制造生产线、51个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及实训室。拥有纸质图书30余万册,馆藏内容丰富。标准的体育馆、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和形体房、琴房等艺体配套设施,为院内师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德阳科贸职业学院将以对人民负责和贡献社会的态度,秉承以人为本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办一所立足四川、面向全国的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高等职业学院。
  • 学校简介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建于1959年,前身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四川省轻工业学校(四川省工艺美术学校)。2001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独立升格为高职学院,隶属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学校位于世界“三遗”之城都江堰市,是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四川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轻工系统先进集体、四川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记大功”单位,荣获全国高校文化建设优秀奖1项,建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学校占地800余亩,在校生10500余人、教职工640余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128人,入选各级各类专家库57人,在省级以上行业协会任职59人)。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1名,四川省道德模范1名,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1名,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3名。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全国思政课教学大赛、全国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奖项5项。建有四川省首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学校设有轻工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智能制造与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职业经理人学院)、都江堰电子商务学院、旅游与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科基础教育部8个教学单位。现开设30多个专业,其中食品生物、产品艺术设计、工商企业管理是国家骨干专业;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旅游管理、软件技术、印刷媒体技术、艺术设计是省级重点专业,食品生物专业群“全国一流、西部领先”,印刷专业群“西部领先”,食品生物技术、艺术设计两个专业群立项全省A档高水平专业群。学校建有全国轻工联合会重点实验室1个,牵头成立的四川轻工职教集团成为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建成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1个。与都江堰市政府、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的都江堰电子商务学院支撑都江堰成为全国农村电商示范县,探索出政行校企园紧密合作、“教育+实训+双创+产业”的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全省唯一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基地、全国高校唯一Micro Focus授权软件测试培训认证中心、中国搪瓷行业唯一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印刷行业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国家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双创特色训练基地落户学校。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国际化办学,与德国萨尔兰应用技术大学、日本大阪YMAC学校、美国加州路德大学、泰国格乐大学等10余所海外院校开展交流合作。吸引俄罗斯、泰国、哈萨克斯坦等1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来校学习,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绿色轻工技术,大力推广绿色轻工人才培养模式。63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明德强技、行健精艺”的校训,弘扬“负重自强、永争一流”的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上进”的校风,累计培养各类建设人才7万余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为四川乃至全国轻工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学校正立足绿色轻工的办学定位,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为全面建成体现新发展理念的高水平职业院校砥砺奋进。
  • 学校简介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宜宾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02年由原宜宾农业学校、宜宾工业学校(宜宾农机校)和宜宾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三所国、省重点中专合并组建,学院拥有87年的办学实践和历史积淀。2006年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2010年被确定为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一,2016年顺利通过验收;2017年立项为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单位,2020年顺利通过验收;2021年5月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优质校;2021年10月立项为四川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单位。学院是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建设单位、国家和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院校、四川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会员单位、宜宾市职教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宜宾市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川南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川南高校联盟理事单位。学院占地面积829亩,在职教职员工761人,在校生规模13588人。下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现代农业学院、经贸管理学院、五粮液技术与食品工程学院、新材料与化工能源学院、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文创与旅游学院、建筑与环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素质教育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54个大专招生专业。学院先后建成国家级、省级以上重点专业10个,2个国家级、2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通过验收,37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数量始终处于全省高职院校的第一梯队。建立“双带头人”专业49个,建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21个,建成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7亿元,建有10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99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能开展57个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5%左右,毕业生广泛分布在东南沿海、成渝地区和宜宾本地大型知名企业,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院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以党的建设为统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大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快速提升办学质量,按照“调迁、扩规、进位、升本”的总体思路,构建“立足宜宾、辐射西南、全国一流、国际水平”的开放发展格局,将学院建成全国一流、国际水平的现代职业大学。
  • 学校简介四川旅游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国内第一所以“旅游”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与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学校是全国100所“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2018年学校被国务院侨办批准为“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计划基地”。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明确“一主线四坚持”的办学思路,肩负“强旅报国”的历史使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传承中国优秀旅游、烹饪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主校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红岭路459号,占地面积67.2万平方米(合1008亩)。学校将峨眉、青城、九寨、黄龙、岷山、岷江、乐山大佛、都江堰等风景名胜浓缩进校园,已建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休闲美食文化园,形成校园在景区,景区在校园的独特格局,课堂与实景无缝对接,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学校建有攀岩运动场、休闲运动综合训练馆、中国唐球练习场、沙滩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游泳馆等休闲运动体育设施,建有能够满足各学科、专业教学科研需要的各级各类实验室,建成教学、科研、竞赛、双创、培训、观光、休闲、美食、健身“九位一体”的格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校训,激励着旅院师生知行合一,行稳致远;“坚毅笃行,精专创新”的学校精神,指引着一代代旅院人奋发向上,砥砺前行。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080人,其中本科生9294人。设有烹饪学院、食品学院、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运动与休闲学院、旅游文化产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大健康产业学院、大数据与统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其中,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是我校与希尔顿酒店管理集团合作建立的全球第二家学院。学校开设有烹饪与营养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休闲体育、旅游管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风景园林、商务英语、物流工程等28个本科专业,涵盖管理学、工学、文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等7个学科门类。学校同时开办有中西烹饪、高尔夫等特色专科专业。学校建有2011川菜产业化和国际化协同创新中心、2011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协同创新中心、中华饮食文化研究院、中华饮食文化学院、川菜发展研究中心、欧美饮食文化研究中心、食品加工与检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部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研究设计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红色文化教育学院、特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基地等科研教学机构。学校是教育部餐饮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烹饪协会全国餐饮教育委员会主席单位,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副理事长及国际教育分会主席单位,中国饭店协会副会长单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学校图书馆藏纸质图书103.8万余册,电子图书67万余册,拥有29个中外文电子数据库及知识服务平台;建成有线-无线一体化的万兆校园网。现有教职工813人,其中专任教师456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218人,高级职称占47.8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93人,占86.18%;“双师双能型”教师220人,占48.25%。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3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中国食品安全专家、非遗专家、烹饪大师、烘焙大师等4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4人,四川省教指委委员16人,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三八红旗手、教学名师、旅游专家、十佳运动员、成都川菜名厨、驿都工匠等荣誉称号获得者59人。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4个;立项省级“一流、特色、优势、应用型示范、综合改革试点”等专业13项;立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立项省级“一流、本科应用型示范、精品在线开放、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思政示范”等课程共38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各类特色实验实训室166个,教学实习实训基地189个,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4项;近两届省政府教学成果奖4项;2018-2021年参加“互联网+”大赛,获国家银奖1项、国家铜奖9项,获省级金奖11项、省级银奖35项、省级铜奖58项。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国际化办学。学校与法国、意大利等14个国家(地区)的29所高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是“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的发起单位和理事单位,参与东盟旅游教育合作;加入欧盟伊拉斯谟+高等教育能力提升项目可持续旅游人才,成为国内仅有的4所项目院校之一。长期与新加坡、阿联酋、卡塔尔、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合作,开展海外实习就业项目。学校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及全省11个厅局、市州的25个地方政府及相关协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大量协同育人和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为地方(行业)制定标准14个,为省市政府制定旅游、川菜、户外运动等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16项,构建了全方位多元化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植根四川、面向旅游,立德树人,强旅报国,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的定位明确,教学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全校师生凝聚智慧、改革创新,同心同德、攻坚克难,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而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